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主宰江山-第2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什么理由来证明这把火是中国人自己放的呢?——有说是甘军,有说是义和拳。

    那‘证据’就是著名美国来华传教士、记者雷德和当时法国驻华公使皮雄在内的诸多在华传教士、西方学者、驻华外交官的记述,翰林院大火‘的的确确’就是中国官兵拳匪自己点燃的。

    因为翰林院就挨着英国的使馆么。中国人想要焚烧翰林院来攻击英使馆。

    陈鸣已经记不得自己那次看的那几个让他恶心的帖子的详尽内容了,但他很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据说对翰林院被焚事件最为详细可靠的记载,出自英国一个叫普什么·威尔的记者,据说他是一个绝对正直的人,以‘见证’当时的真实情况为己任,每天各处观察情况,将亲历目击记成日志,编辑成书,名为《庚子使馆被围记》。那书中就似乎在写武侠小说一样的写道:“昨日有一放火者,伏行如猫,用其灵巧之手术,将火种抛如翰林院,只一点钟间,众公使居住之地英使馆,顿陷於危险之域。中国放火人逃走之时籍树及房屋之掩蔽,一面逃走,一边抛弃烧油之火具,亦有且逃且放枪者。”是啊,一边隐蔽,抛弃作案工具,另一边且逃且放枪!脑残啊。

    而另一个英国作家则又是另一个描述:许多世纪以来,翰林院……它的大厅和庭院是中华学者精华的聚集地……那里各处有华美的木雕屋檐。外交官们觉察到了这种危险(指被焚毁的危险)。但是他们觉得,中国人对学养、传统和建筑美的崇尚,会阻止他们以任何手段毁灭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悠久、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

    多棒的描述,陈鸣到现在对这一段都记忆犹新。然后笔锋一转,这个似乎叫弗莱什么的英国作家就看到了让他吃惊的一幕:外交官们的判断再次被证明是错的。中国人在翰林院点燃大火,他们有条不紊地一个庭院一个庭院地烧。当董福祥率领的h教徒们(指清廷“甘军”)从上方的窗户里透越浓烟,猛烈开火的时候,怒吼声淹没了持续的枪声。这座古老的建筑在这怒吼中燃烧起火,就象一个易燃物……

    两个英国人,陈鸣就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都不知道该信谁了。何况他本身立场就不公正,他又不是学历史的,他不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只知道有反驳的帖子说当时翰林院已在英军的警哨之下了,在翰林院被彻底焚烧之前,有一次着火只半个小时不到就被扑灭,这似乎又对应了第一个描述,但是洋人对于火烧翰林院的描述似都是一次搞定的。然后英国公使派人进驻翰林院防御,英军全面控制了翰林院,并开始动手推倒北边防线的众多房屋。

    是真是假,陈鸣实在说不清。他就是潜意思的不愿意相信那些翻案潮下,狠狠贬低着国人的素质,抬高着洋人的‘公平正直正义’的家伙们说的话。不管是不是史实,他都觉得那是一群垃圾!

    中国自践神圣,西洋学者‘激愤难忍’。放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大背景下,是不是感觉着可笑?中国人的素质真低啊,洋人们的正义感真足啊。甚至还有人说洋人冒险救火翰林院,尤其是高贵的英国绅士们,因为他们的最高首领英国公使窦纳乐下达严令,逼当时公馆里的士兵作事的。而且翰林院大火之后,英国公使还先是急电清廷,要求中国政府出面抢救翰林院及书稿。真的是高贵正直到极点的欧罗巴绅士了。

    这样的‘翻案帖’直接给陈鸣了一吨重的精神打击,给陈鸣留下太深的伤害了。所以面对空城一样的北京,他并不感觉着有什么可气恼的,那些珍玩宝贝,该是他的还是他的。反而对翰林院极为的重视。

    陈鸣一不问紫禁城,二不问圆明园,第一个询问的反而是翰林院,冯英廉这一刻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自己的心情。很复杂,很感慨!“翰林院藏书一切完好。臣已派人日夜守护。”

    “永珹走的甚急,北京城里还留有大量的火药、铁料、铜料、硝石、硫磺、柳木碳等多种军工原材料,另外还有十几万石粮食,二十万束草料……”

    永珹人是走了,没有想过英廉竟然是叛徒的他当然不会把粮草物质尽数焚坏,现在这些就全成了复汉军的缴获了。

    十四万石不到的粮食,不多,可也不少了。

    陈鸣进了北京城,这不算就完成大业了。满清撤走了七八万兵力【还有之前北京分出去的一半护军】,这个数字有点太多了。虽然一部分蒙古骑兵到了承德之后会不会继续给满清卖命,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可就算把蒙古骑兵去掉,只八旗的兵力也能有六七万吧?加上满清在东北和朝鲜的兵马,只要把朝鲜的伪军给算上去,那就那就能过二十万了。

    雨停下了之后,陈鸣把收回的骑兵部队用在了遵化方向,那里还有数以十万计的汉人等着复汉军把他们救回来呢。而且从遵化进攻承德,也比打北京去承德要进的多。

    把满清的根本力量限制在三四万人左右,这个数字才比较靠谱。

    “北京城的太监还有那么多人?”

    看着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数字,陈鸣有些头疼了。竟然有三千二百人,他么的,他怎么记得前世有本书上说乾隆朝的太监还不到三千人呐?永珹脚板抹油,就一个太监都不带走吗?

    “殿下,这太监不是说你阉割了就能进宫做事的。现下这三千二百人里有多少是白净身的还说不准。这些没了根的人除了少部分逃散出城的,绝大多数都趁着前阵子混乱,纷纷翻入宫中,冒充厮混。”冯英廉这么一说陈鸣就明白了。

    “这个要仔细的捋一捋。”最好把满清时候就得势的太监全都去掉,新阉割的人也要去掉,谁敢保证这不是满清留下的死士?而之前自行阉割而没能入宫的人到更可以相信一些。虽然宣称接受了前明九万多太监的满清也没有出现皇帝阿哥被太监报仇的事情,可总要小心点不是。

    陈惠迁都后就向陈鸣提议过用宦官太监,那个时候陈鸣心里还有些绕不过去,而陈惠自己也考虑着刚刚迁都,根基还没打牢实,事情搞大了影响确实不怎么好。这事儿就压下去了。但陈鸣知道这件事一直存在陈惠心里呢。

    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当皇帝了,那当然要有太监宫女伺候着。这无关道德不道德,而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陈鸣一直都为这事情感到头疼,现在好了,现成的太监来了。

    英廉本身就是包衣旗出身,对于这事情有一些了解,现在北京内外的这三千二百个太监里,至少有一千人是先前白净身的。清朝可没有惩罚私自净身的规矩,明朝时候还但凡捉住了都要“枷号一个月、打一百,押回原籍”,清朝这里很多净身而又不能入宫的人都在北京城里打混。当然,这种现象清朝是远没有明朝时候猖獗的,毕竟朱明的太监是一等一的了得。二十四监,内相,多大的威风啊。清朝搞出了一个包衣旗和内务府,可以说是真做了改善了。

    “各处的宫女二百余人。全提出来,暂时看押起来。”

    满清的宫女全都是包衣旗的,她们表现的再无害,陈鸣也不会用她们。只不过这些宫女的年龄也普遍大了,基本都在三十五岁四十岁朝上,是那种有家也回不去,或是不愿回去的人。

    对于这些女人,陈鸣也不至于再把她们扔到劳改营去。可具体的去处又一时间没想好,就先看押起来吧。

    “冯英廉,这名字不好,带股子鞑子味。以我看,你今后就叫冯廉吧。”老头子也快要七十岁了,在眼下这个时代,这个年龄已经是黄土埋到他的脖子处了,没几年好活了。

    陈鸣给他改了一个名字,自从觐见陈鸣以来始终提着一颗心的冯英廉,终于把心放进肚子里了。“老臣谢殿下赐名。”打今天以后他就是冯廉,而不是冯英廉了。这是陈汉的太子殿下亲自赐的名字,今后谁他么还敢说他是个包衣奴?

    就像一阵盛夏里饮了一杯澈亮的冰水,瞬间的爽感让英廉整个都飞起来了一样。丢掉了烦恼,丢掉了烦躁,一颗苍老的心都变轻了。

    陈鸣拿起了冯廉送上的一本花名册,这是他手下所有都司以上军官的名册和简历。陈鸣看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你回去对手下的军官们说,抬旗之事,事出有因,乃鞑虏之毒计。新朝自非暴戾,是非清晰不辨之徒。过不久南京就会发出来告示的,宣告天下,新入旗之人以非八旗之身视之。”

    “不过啊,这北京城实在太空荡了一些。永珹是把紫禁城和圆明园的好宝贝都卷走了啊。”

    “你去到抓的那些俘虏中选出一个人来,让他去承德告诉永珹,让永珹乖乖的把宝贝都还回来。他们拿那些东西去了东北有个毛用,能买到吃的,还是买到喝的啊?”

    “本督不要他们的真金白银,就是那些珍玩古董,字画古帖,统统都送回来。否则这宫里头太素净了,我就要去东陵西陵找顺治、康熙、雍正来取些东西当摆设了。”

    乾隆没有埋入他给自己准备的裕陵,永珹明显有不好的预感,早早的派人把乾隆的棺椁送到了承德热河行宫,也就是避暑山庄。

    但是裕陵地宫内还有孝贤纯皇后和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三位皇贵妃的棺椁。

    不要说陈鸣把顺治、康麻子和雍正、孝庄等人的陵寝扒拉开了,透透风,就说陈鸣把裕陵地宫里的一皇后三皇贵妃的棺椁打开给她们补充一下阳光的热量,满清的脸面就能丢的比作者的钱包都要干净了。

    冯廉再深的城府,这一瞬间脸色也变得不自然起来。

    陈鸣对此只呵呵一笑,“昨日因,今日果。鞑子做事太嚣张,他们就活该有这一劫。你看看蒙元的皇帝陵,消失的多干净啊?鞑子自己不学前辈,非要搞东西皇陵,就跟中原这花花江山他们能永远的做下去一样。现在不活该吗?”

    陈鸣记得很清楚,乾隆和此前的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帝王陵寝,其中所用的相当一部分木料和石料,是拆毁明代建筑物和明十三陵而得来的。

    鞑子入关后,就曾下令捣毁、劫掠过明十三陵,并焚烧过明定陵、德陵等陵寝。那顺治的孝陵木材多用旧料,而旧料来源就是大肆拆毁明代建筑。其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被后人证实是来自北京西苑明世宗嘉靖年间所建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这一殿二亭所在位置,正是明世宗做道场的地方,大殿前原建有丹馨门和锦芳、翠芳二亭。清初在兴建顺治孝陵时,将清馥殿及二亭拆除,不但将其楠木材料用来兴建孝陵,就连天花板也拿到孝陵使用了。此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陵寝,都相继拆毁了大量明代建筑,乾隆还以修复明十三陵的名义,将定陵等大殿改大为小,偷梁换柱,把上等的木料和石料拿来建造了裕陵。

    现在他们活该被陈鸣威胁!何况紫禁城、圆明园的那些宝贝也不是他们鞑子的。

    “告诉永珹,东西要用最快的速度给本督送回来,别给我耍心眼。我没心思跟他们在这点上耗时间。要么还宝贝,要么本督就给东西皇陵松松土!”(。)

第四百九十一章 京津贯通() 
大沽口,鄂科恩如同一支枯竹,呆呆的立在城墙上,看着北面那点点火光,耳朵听着北塘、新河的复汉军传来的震天欢呼声,内心里所有的希望都崩塌了。

    这欢呼是复汉军胜利的号角和大清败亡的序曲……

    大清完了!

    完了!

    彻底完了!

    夜过去了大半,已经三点多钟了,鄂科恩还一个人站在炮台顶上,望着西面默默不语。如一尊没有生命的石雕!

    精神兴奋的复汉军闹腾到夜里12点了,才纷纷入睡。飞鸽送来了杜集大捷的喜讯,留守的复汉军都要高兴的爆炸了。可是他们的欢呼和庆祝却像最最冰寒的冷空气,席卷了整个大沽口。

    “二伯,咱们撤吧。趁着陈逆欢庆后精力不济。天亮了,想走都走不了了啊!”侄子劝着鄂科恩。鄂科恩置若罔闻。整个大沽口都气氛紧张,鄂科恩觉得这都要炸营了。

    不过老天爷很快就下起了雨,第二天北塘的复汉军也没有流露出对大沽口的进攻意图。让大沽口清军绷紧的神经有了一丝缓和。

    蓟州的一间房屋里,金济时作为一个被满清蛮横的带出京城来却又弃之不管的传教士,在经历了‘震撼’的一天之后,在自己的日记本中写道,“一支人数不多的鞑靼人败兵逃到了蓟州,他们带来了阿桂将军率领的鞑靼中央主力军大败的消息。城市里的鞑靼军队受了很大的刺激,目前整个蓟州城区都已经陷入了歇斯底里的大混乱……

    这里的情况相当恶劣,鞑靼人抛弃了他们与陈汉****殿下的协定。他们的军队开始抢掠还留在蓟州城的一部分中国人的财产,那期间免不了会有杀戮和更残忍的暴行发生。他们还抢劫了我们,将鞑靼人皇帝赏赐于我们的财富洗劫一空,包裹了那银质的十字架。他们还殴打阻止他们这样做的西波拉,打断了西波拉的右手,上帝保佑西波拉的右手能够完全恢复如初,否则西波拉就再也无法拿起画笔了。

    这里就与一切陷入战争的城市一样,所有的一切,都开始向着糟糕的方向发展。

    最先动手的是那些逃入蓟州的败兵,而那些军官们对自己手下的士兵的暴行不闻不问。鞑靼士兵们蛮横的掠夺着中国人的一切财富,强女干这种可耻的事情时有发生……

    军官们对暴行的无动于衷和放纵,让抢劫和杀害在整个城市里迅速蔓延着。这里没有治安可言……”人性的崩塌,道德的沦丧,惊惧之极时候的情绪释放,蓟州的清军这个时候不会知道他们给自己的主子惹了多大的麻烦。

    雨继续下着,军粮城里,奎安再次尝到了心如冰窖是什么滋味了。

    那彻骨的寒冷,无尽的绝望,奎安今日再次是体验到了。他本以为在富尔勒带着主力之后,他就已经彻底不在乎一切了呢。可现在跪在脚下的人的一句话让他的心再度碎成了粉齑,奎安两眼无神的坐在椅子上,整个人如同呆傻了似的,整整两刻钟头不动一动!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他心底一次次疯狂的自问着。

    自己苦苦的在军粮城支撑着,外头却传来了主力大败的消息,现在的军粮城彻彻底底变成一座绝地孤城!

    “阿桂,阿桂,你把大清毁了啊……”奎安仰天哽咽。他本来还奢望着阿桂能跟复汉军拼个两败俱伤,那样军粮城就可以守的更稳了。可现在这一切打算全落了空!

    奎安本身是有为大清朝尽忠的气节的。但他清楚自己手下的士兵不会全根自己一样的忠心,如果手下兵勇,尤其是八旗兵没有了斗志,想要投降,他也只能一死了之了。

    此刻奎安心头那个叫恨啊。深深的绝望湮没了他整个身心。

    厅堂里被奎安派人招来的的八旗军诸将此时也是寂寞无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无尽的惊怒、恼恨、焦虑和忧愁。前路没有了,后路也断绝了,自己这五千人都不到的大清骨血真的要与国同殉了吗?他们可都还不想死,但前途真的没有一丝生路了。

    奎安沉默着,再也不说话了。

    诸将默默地退去,每个人脸色都变了几变,最终叹了口气。

    接下的大雨中,军粮城派来的代表终于来到了大沽口,带来了杜集之战清军大败的确切消息,见到鄂科恩久久不语,来人急了,“军门,军门,军粮城和大沽口过万将士魂归何处,就全指望军门了。现今大势已去,军门作何打算?”

    是投降,还是留在原地牵制住复汉军呢?还是趁着雨天突围?军粮城的主将奎安迫切需要从鄂科恩这里寻找到答案。

    “大清是完了,可烂船还有三斤钉,又岂能无忠良?”

    “老夫已决意北向,将士们就算是死,也不会让陈逆好过。至于军粮城,是战是降,就让奎安他自己决断吧!”

    ……

    没有这场雨,鄂科恩是不会突围北上的。可有了这一场雨,那就一切不同了。

    大沽口炮台所有大炮都给钉死了火门,无数桶火药用火绳连起来,几个自愿留下来的八旗伤兵接收了完结这一切的任务。

    鄂科恩放弃了全部的辎重,所有的士兵身上除了刀枪、弹药和一定的吃食外,再也不带别的东西。可是当复汉军派来的阻击部队,在阵地上搭起一顶顶油布顶篷,然后一门门六管火箭炮的炮口对准吆喝着冲杀来的清军之后,一切就都结束了。

    火箭炮开炮的声响并不大,从炮口后面喷射出的一道道尾焰把帐篷里的气温瞬间升剧了十几度,浓浓的白烟笼罩着整个帐篷,一枚枚火箭炮弹疾射出而。

    鄂科恩很清楚地感觉到脚下的地面震动了起来,一声声巨大到极点的炮弹爆炸的声音告诉他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开花弹,而是火龙弹。

    地面连续的颤抖起来,浑身僵硬的鄂科恩在心里估算着爆炸数量,可他做不到。如此密度的轰鸣声,超出了他耳朵的辨别极限,他只知道战场上硝烟升腾,火龙弹爆炸后的黑烟笼罩着了整个战场。

    地面在猛烈的震动,空中巨大的声浪潮水般涌进人的耳朵,江西陆军一师的副师帅郑文直血脉贲张!被谢瑚的亲笔信轻易劝降的郑文直,现在也是副师帅了。但郑文直知道自己这个位置底下的根基很虚很虚,所以他这次亲自带兵来堵截大沽口清军的北蹿。

    四周爆射的弹片像利刃插过纸张一般,穿透人的身躯,毫不留情地撕裂和切割着自己遇到的一切,头颅、手臂、腿脚,甚至将清军士兵的躯体一分为二,在阵地上装点出来一处处血肉模糊的鲜艳色彩。

    在震动耳膜的炮声中,无数呻吟和惨叫听得清清楚楚。

    “弟兄们,跟我冲——”

    郑文直身边占着江西陆军一师一旅一团的团正,郑文直振臂高呼,团正则在雨水中挥舞着军旗,一团的士兵大声吼叫着,没一个人犹豫,挺着手中刀枪向着混乱的清军冲锋了去。

    雨水让火枪变成了烧火棍都不如的玩意儿,但火枪上还有刺刀。

    “顶住!给我顶住——”鄂科恩的侄子大声的叫喊着,清军前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