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阳光大宋-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拯陷入深思。

“咱们办报纸,首先得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说话可以自由,态度保持中立。也就是说,别人说什么咱们不管,只要没有大逆不道违背天理人伦,只要他说得精彩有趣,咱们就可以给登出来。至于道理么,公说公的,婆说婆的,随他们争论去。”

“可是,天下报纸只有咱们一家,咱们一登,岂不就表示赞同朝廷的说法?还有谁会反对?”包拯又把他的手轻轻拿开。

“这个么,呵呵,你瞧好吧,总有人像你一样,被惹急了,啥都干乱说的。到时候有人写了反对文章来,就看你敢不敢登了。”

“那有什么不敢的?只要有人敢写,我就敢登。实在没人写,我自己来!”包拯实在忍受不了他的亲热劲,干脆霍然走开,离他远点。

梁丰讪讪地悬着手挺尴尬,听他说完,急忙劝道:“别,你千万听我一句,写文章可不是你的事儿。这是办报的大忌。咱们办报的最后宗旨,就是搜集天下的声音,以达天听。你这么一搅和,人人都会认为咱们报纸有了立场,人家就不说话了,堵了言路,你罪过不小啊!”

包拯深思,觉得他说得有理。点头道:“嗯,算你说得有理。但要我登这种文章,还是不行。”

“不是你登的,是你奉命登的。既然是报纸,就不管别人说啥,只要他有一定的道理,咱们就要给这个机会让人说话。唉,时间长了你就慢慢明白了。这么着吧,咱们从下一期开始,每份报纸都印上几个字:‘本报只负责转载文章,于对于错各自负责’好不好?”

“这样一来,别人就基本能明白咱们的意思了。以后再慢慢表现,早晚他们会扭转对咱们看法的,老包!”

说完又几步走上前去,拍了拍包拯的肩头。

包拯已经和他混得挺熟,再也不跟他大人、学生地称呼了,一甩这厮的手,喝到:“他妈的,天下敢搭老子肩膀的,就你一个!”

梁丰哈哈大笑。

第三百三十六章 看到副作用

“咦,和尚呢,对了,今天怎么没见他呀?”

“他去渡口了。”包拯淡淡道。

“去渡口干什么?莫非大力行的事还没完?”

“没大力行什么事,只说今日天气晴好,来了几艘大船,都载了家姬、歌jì路过,他正好去谈谈诗词,采采风,组组稿什么的。”

“我靠,这秃瓢,报纸的好处没学到,那些记者假公济私坑蒙拐骗他倒学了个十足。赶明儿要是让他当了导演,那还得了?”梁丰忍不住破口骂道。

“啥叫记者?啥叫导演?”

“呃,那个一种亦正亦邪、时好时坏的人。远着呢,咱们大宋没有。”

包拯听了点点头,也不再问。他是读圣贤书的人,那些乌七八糟的事物,现在不太关心。

过了几天,《汴水闻见》新一期已经出来,正版头条刊登当今政事堂承旨夏竦的署名文章,题目为《仁寿慈圣皇太后功德赞》。这可是老夏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题目。他没写过新闻稿啊。不知道用什么体裁。发给全国人民看的。既不能说是奏折,也不能说是剳子,最后只好含含糊糊用了这么个名字。

文章从乾兴元年改元之前为起头,历数刘娥如何之前辅佐先帝理政,现在又如何辅佐官家处分国事。知人善任、轻徭薄赋、厉兵秣马、水旱保修、勤俭自奉、宽待臣民、四夷宾服等等,反正怎么好听怎么说。其中又归纳了四点,其一为母慈子孝,说官家如何孝敬太后。反之如何爱护官家;其二为殚精竭虑,说太后如何为国事操心,官家感恩戴德。只是年岁尚小,还须老人家扶一马、送一程;其三为功勋德配,说太后管理国事功劳太大,于是百官议定奉册大殿着朱服,天安殿读册等等。

话题一转,说到大宋治安良好,偶有强梁宵小穷凶极恶,正遇上官家谒陵。天兵所至,不到一刻时便凶顽授首。贼患全消。反正死无对证,吹呗。也没个什么恐怖组织宣布对那事负责,怕啥?

明眼人一看,简直就是一篇专门针对北辽谣言的答记者问。

接下来各版面登载的,便都是长宁节自官家赵祯祝寿文辞,连同以下百官的贺表,铺满了整期报纸。那些文章典雅醇正,辞藻华丽,简直可以当作举子读书人的范文来学习。

这一期报纸,又大卖。

话说《汴水闻见》出到第五期,盛和坊就开始定价发行了,先是五钱一份,售罄;只好加量加价,七钱一份,三千份,售罄。到了这一期,没说的,五千份,十个钱,还是全部卖完。许多人都还等着看。

刘毅开始计算,五千份,一期就是五千贯的收入。刨去材料、人工、机械磨损、房租、时间等等成本(《汴水闻见》已经基本上同盛和坊分号剥离开来,两家转为合作形式)开销,那就是纯进账一百五十贯之多。今后照此生意,一年三十六期,光是陈桥渡盛和坊分号便要创利润超五千贯。

那是啥概念?要是全国都开上分号,都印出报纸,天呐,不消几年,咱老刘家可就富可敌国了。

他都兴奋得想哭,赶紧去找梁大人汇报。按照契约分成,一文不少地付给梁丰分红。梁丰也非常惊异,没想到大宋的购买力能高到这种程度。就算是后世在中国最畅销的报纸,也才不到两块钱人民币一期。而这粗糙之极的《汴水闻见》,居然买到折合近十块,简直是个奇迹!

可是他马上冷静下来,还笑呵呵地给刘毅泼了冷水:“老刘,这个行情是好,只是你须得有个心理准备才是。”

“啥准备?大人你请说。是不是要重新分股?小人一定照办!”

“不是,分什么股啊。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报纸一旦风行,盯住这块肥肉的可不会少了。咱们这技术,估计是保不住,朝廷绝不会允许咱们一家独大,到时候,这利润便会降了下来。所以你要有个准备。”

刘毅听了,才恍然一笑道:“这个啊,小人久在此行,早已知晓的。哪会在意?只要咱们经营得好,这古往今来第一家的字号招牌,到什么时候都不会亏得。呵呵,小人省得!”

梁丰笑了,看得开就好。

不出所料,专刊一出,天下风传。

北方总结起来就三个字:消停了!本来就没影的事嘛。

大宋热闹。

起先人人所议论都是太后的业绩。以前靠口口相传,如今白纸黑字写出来,可信度那不是高了一分两分的。

瞬间刘娥在大宋的民意度支持率上升了许多。

可惜好景不长,逐渐有人怀疑,动摇起来,开始小声嘀咕:凭什么啊,官家都这么大了还不放权?朱服是正色啊,老太太也能穿?那什么小股响马被剿,难道真的不是有人刺杀?

这些话,深宫之中,刘娥一时还没听见。还挺高兴,夏竦这招管用。

夏竦的名字顿时成了朝野议论最多的。当然,夸他好的也不是没有,而且还不少。因为他文章作得好,直接动摇了许多人的三观。这就是笔杆子的可怕!

但骂他的人更多,主要围绕节操二字做文章。被问候祖宗八辈的频率,直接导致他喷嚏伤风好几天。

夏竦注意到了这些现象,又向太后递了一封札子,忧虑地说起《汴水闻见》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其中说道:“臣闻今有朝堂之议者,以太后之懿范,或坐卷帘之思,更彰全德也!非此一论,更兼去岁惊驾之事,为下愚并居心叵测之人混之为一,摇动人心,其势堪虞。久之恐有蚁堤溃穴之患,伏乞太后重之。”

稍稍有些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歌颂声中的刘娥看了札子,马上警惕起来,罗崇勋奉旨偷偷观风,果然小范围收集到一些负面的言论。

刘娥为此陷入深思。她深深感到了报纸的巨大威力,相比起来,这点小小的副作用还是能够接受的。但她更担心一件事,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居然没有捏在自己手里,有朝一日忽然倒戈相向,自己该如何自处?

那事情必须马上提到议事日程了。

刘娥宣张知白觐见。

第三百三十七章 范仲淹的公开信

刘娥宣张知白觐见。

“用晦,将作监的活字印刷,目下如何了?”

“回太后,差强人意,臣已连续试了几次,目下排一页书,若以三百字计,三人须一个时辰,这是目前最快的速度。”张知白道。…

刘娥沉默了一会儿,她其实不是很清楚这个工作原理。便问道:“那么当时你看梁丰排字,用了几时?”

张知白回答,当时好像两柱香左右时间,大大提前于将作监的速度。不过张知白又说,这一次相关技术,梁丰并无隐瞒,应该还是熟练程度。将作监是现学现用,而且不是梁丰亲自教授,自然要慢些。不过,这个速度,已经令人咋舌不已,因为换算过来,雕一块三百字的版,也须一个高手匠人最少两天时间,而且不能出错,否则前功尽弃。

张知白绝没有故意推脱责任的意思,他是就事论事汇报工作。刘娥心里清楚。

合计了一下,刘娥觉得应该也差不多了,梁丰胜在技术是自己的,人也是自己亲手培训。而且以前都是用顺手了的工匠。朝廷这边则胜在人多力量大。换算一下。一份三五千字的报纸。盛和坊三个人或许排两个时辰;将作监三五十人,分页排版,估计也比盛和坊耗时多不了多少。…

“好罢,如此,用晦且等等。”她吩咐下面先给张知白搬张凳子来坐着,又命人去宣鲁宗道、寇准进来。

张知白按照刘娥意思,向两位相公介绍了活字印刷在官方的进度,说明了好处以及作用。鲁、寇二人又惊又喜。

刘娥道:“几位相公也听到了。哀家本来还想多等等,多看看的。不过目下将作监于此,已差不多成熟,所差只是熟练而已,咱们朝廷,也该有自己的报纸了罢?”

鲁宗道和寇准躬身称是,这时好事,支持是必须的。

事情就如此定下,刘娥特下诏书,命夏竦兼任朝廷官方报纸的总裁官。主持编写工作,工部、将作监、内印局承担报纸的排版印刷事务。礼部负责监制,开封府承担承担具体发行、销售,度支司负责定价,安排榷监收取费用。比照《汴水闻见》价格,下调一钱销售。

这就是大宋特色,哪怕再小一件事,都不允许一家单干,全部牵扯进来,就算是打酱油,也必须挂个名分,到时候没事大家好办,有事则互相指指点点。

报纸的名字,经过鲁、寇、张三位相公同太后刘娥一合计,决定起个气魄一点的,堂堂正正代表官方的,就叫《京华报》。

京华二字,也只有皇家、朝廷能使用在这里了。

朝廷的京华报还没开张,却因为梁丰《汴水闻见》这只小蝴蝶的诞生,让两篇吓人的文章早产。这两篇文章本来应该分别诞生于天圣七年和八年的,可现在它提前冒出来了。

其实文章并没什么了不起,是写的人了不起而已。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范仲淹。

闲话少说,只讲如今还在兴化修堤保民的范仲淹,当日看到流传到兴化的《汴水闻见》长宁节专刊,已经大脑充血,接着又看到最近一期的皇太后功德赞专刊,没说的,拍案而起,然后又伏案坐下,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叫《谏皇帝率百官上皇太后疏》。另一篇叫《乞太后还政疏》。这也不算文章,只算平常的议事奏章而已。

但是范仲淹的动作却异常大胆,完全没有一个三十六岁,在此时应该算作中年人的稳重。他将奏章上报朝廷的同时,居然录了副本,直接寄给封丘盛和坊分号,并附信要求全文刊登自己的奏疏。

阴差阳错,他成了中国传媒史上第一个投稿人。

“臣闻王者尊称,仪法配天,故所以齿辂马、践厩刍尚皆有谏,况屈万乘之重,冕旒行北面之礼乎?此乃开后世弱人主而强母后之渐也??????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则行家人礼可矣。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礼,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耳!”

这篇《谏皇帝率百官上皇太后疏》,言简意赅,说太后这么做,那是压制了国家元首而突出了太后的地位,是不正之风的开始。而官家你老人家假若是在家里侍奉母亲,那么你行家礼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和百官站在一堆统一跪拜?这不是亏了元首的仪表,损了自己的威风么?这是不可以为后世做表率的!

这封奏章是写给官家赵祯的。

第二封则是写给太后刘娥的《乞太后还政疏》:“太后陛下擁扶圣躬,听断大政,日月持久。今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明发,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相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耶?”

你老人家听政的时间也太长了,如今皇上长大了,又聪明睿智,还这样把男人的事情握在女人手里,不是皇家的吉祥之兆。还不如保养好身体,收起帘子,把大权还给官家,自己享受天下百姓的供奉,不好么?

两封信若是合起来看,是可以把刘娥气得跺脚的。刘娥也果然跺脚了,但没法子,谁让家法不许随便处分上书言事的官员呢,只好置之不理。

她不理有人理。

这人当然是包拯!

老包本来就对梁丰一味迁就退让,朝廷得寸进尺把持舆论的做法非常不满,如今居然得到千里之外这两篇文章。这时候范仲淹还不是很出名,只是个好的地方官而已。但老范的学问是小包非常佩服的,因为老范是当今的《易》学大家,很在全国登了几次百家讲坛,名声大噪。

看到文章,小包也忍不住拍案而起,不住叫绝。心里鸡冻道:“呵呵,这不就是玉田早料到的么,别人早晚会开口,只看来早与来迟而已!”

没说的,登了!还不用请示老板。

话说他决定的时候,仲殊和尚也曾从旁相劝:“希仁如此,恐玉田不便耳。莫如议而后行,如何?”态度很好,也和蔼。换来的却是包拯冷冷两道目光:“和尚编自己的风花雪月去吧,我做的事,我自己会承担!”

??????

“他承担个屁呀!天呐,朝廷知道他是哪根葱啊,还不是找我的麻烦么?”梁丰悲愤不已,听了仲殊的汇报,气得回到房里满床打滚,又哭又闹。幸好小嫦这时已经来了,急忙又掐人中,又捏太阳穴的给他镇定心神。

“这个秃驴,是个吃干饭不做事的家伙。叫他看着点、看着点,他就这么轻飘飘地说两句完了。劝不住你倒是早点来告诉我啊,现在好了,等着吧,这两天刑部的链子就要来啦!”

小嫦和他夫妻数载,已经很了解他了。开始还以为他真的是怕被连累,可见他做得太过,太戏,也不免怀疑起来。小嫦不如程程脾气又直又憨,而是温柔如水笑道:“官人如此,莫非别有深意么?”

梁丰一下子爬起来,问道:“咋,你都看出来了?”

“妾看出来有什么稀奇的?这几年夫妻,多少要比旁人知晓些。不过妾看得出,别人可只当真呢。”

“嗯,真是那样就好。唉,不装不行啊!这种文章,其实为夫是早就想写想编的,苦于自己身份尴尬,才迟迟不敢行动。难得范公如此胆大,我只有装不知道,才能让老包顺利登出。不过这淆言之罪么,怎么也跑不掉的。不如哭几嗓子,让天下知道我冤枉,然后再一力承担下来,如此才能有人同情,有人说话,既免去老包的牢狱之灾,我也可以从轻发落点。”

话说《汴水闻见》登出范仲淹分别写给太后和官家的两封公开信,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朝廷、民间议论纷纷,既佩服这位范知县的大胆敢言,又把前些时候专刊太后功德赞的那些疑问公开化了。

夏竦太高兴了,这两封信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啊。他正提心吊胆等着自己文章的后遗症爆发呢。前些时候京城开始小声议论那些种种可疑,眼看就要包不住捅到朝堂上来。到那时,自己先前出的好主意,定然就要变成馊主意。太后对自己的看法改变而至冷淡,那简直是一定的。

如今因为这两封信的缘故,京城一吵吵,百官一争论,可就怪不得自己喽。

一件事,掩盖了另一件事,夏竦的地位稳了。

刘娥非常着慌而且生气,把夏竦召来,问他京华报的筹备工作完成没有?能不能马上出刊,组织御用文人抓紧写出一批文章来,大肆批驳范希文。最好是把这厮批到批臭,杀个鸡,吓唬吓唬那帮猴子们。

老夏两手一摊,没有,太扯皮了,这么多部门齐抓共管,出一个主意,最起码有三条反对意见等着,做不下去啊。

“做不下也得做,哀家专诏给你,一切便宜施行,总之加快速度才好。”刘娥说完,又狠狠不已道:“那个梁玉田,果然不是个好东西,他这是成心闹笑话呢!”说完对罗崇勋道:“你去传旨丁谓,让他锁拿梁丰进京,问其淆言乱政之罪!”

第三百三十八章 两篇文章

“太后且慢!”夏竦吓了一跳,急忙谏阻道。

“为何?”

“太后,此事已经传开,是梁丰所请的一个什么主编叫做包拯的自作主张,据说梁丰当时并不知情。何况,此两封奏疏实乃范仲淹胆大妄为,致信《汴水闻见》所致。恐怕,同梁玉田无甚关系吧?若一味锁拿归案,问将起来,怕是为其鸣冤的人不会少了。”

“那就把那个包什么拿来问罪,还有范仲淹,不知轻重,也不能轻饶了。”刘娥恨恨说道。

夏竦沉默一晌,又说道:“太后三思,此时正为这两封奏疏闹得天下皆知,若再扩大,恐于皇家面皮须不太好看。莫如淡而化之,一两个无知狂悖之人,吠叫两声,过后慢慢计较不迟。”

刘娥深思一番,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夏竦的话。

但是夏竦走后,这口气实在难平,便宣召薛奎来见。

三下五除二对薛奎交代完事情缘由,直接命令薛奎亲自走一趟封丘,替朝廷申斥梁丰。责其举止清狂。不思大局。虽属无知,却有推波助澜之过。

出乎意料,薛奎居然并没有替梁丰辩解,很爽快便答应下来。

薛奎还未上路,阎文应已经派人加急通知了梁丰。梁丰心中感动,很承赵祯的情。这段日子他和赵祯都故意回避,但两人的互相关心却并没有减弱,似乎更有默契了。

听说老上司要来。梁丰当然想大张旗鼓组团豪华迎接的,可毕竟人家是奉旨骂街,哪里好敲锣打鼓?只好偃旗息鼓,悄悄地派人在陈桥等着,一有消息马上通知。

不用等多久,薛钦差已经上门了。

梁丰率领阖衙人等恭迎钦差,问太后、官家安。

“太后安好,圣躬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