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仵作-第2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步惜欢勒马,马蹄扬起,重重一落,踏得沙飞石走,扬尘萧萧。待扬尘散远,才看见马前三丈外跪着个人。

    月影!

    “如何?”步惜欢勒马便问。

    “回主子,刚刚收到月杀的传信,大辽和亲使臣已携通关文书率王军进入越州地界,但辽帝不在其中!月杀原路折回,在官道西边岔路处发现了可疑,月杀追了进去,在翠屏山里发现了此物!”月影取出一物呈过头顶。

    步惜欢抬袖一拂,月影手中之物便乘风自来。李朝荣赶了过来,手里举着火把,火光将男子的掌心照得雪亮,也刹那间将男子的侧颜照得苍白如雪。

    步惜欢身子一晃,险些坠马,惊得神驹低嘶一声,嘶声未落,一只手便抚上了它的雪鬃。那手清俊明润,若暖玉之上覆着寒霜,霜寒九重,雪色不及。

    李朝荣看着步惜欢收紧的掌心,眼底涌起惊意。

    那是一块碎锦,上头血迹斑斑,与都督的将袍料子颇为相似,应是从衣袍上撕下来的!

    呼延昊觊觎都督已久,都督又是个刚烈的性子,莫非……

    “陛下……”李朝荣没敢将猜测之言说出口,只怕如若都督有何不幸,对陛下来说将是难以承受之痛。

    步惜欢垂袖遮了掌中碎锦,夜风卷打着残袖,袖色殷红,犹如泼血。

    大军涌至,众将纷纷勒马停蹄,步惜欢忽然纵身而起,长掠而去,向着翠屏山的方向!

    “陛下!”见鬼影紧随而去,李朝荣却不能抛下大军,只能与军民一同抬首远眺。

    只见林海深深,星河无边,男子在漫漫火光难以触及的云巅深处,一块染血的碎锦随风送来,飘过李朝荣身边,稳稳地落在了韩其初掌心。

    韩其初同低头时,听那声音从遥远的林海中传来,无比清晰。

    “急行军!麦山!”

    *

    “你怎知她在麦山?”

    这时候,翠屏山里,林深草高,星光细碎,两道青影拨草奔行,犹如蛇影。

    乌雅阿吉紧随月杀,怎么也想不通。

    “那碎锦上画着一口血棺。”月杀脚步不停,语气冷淡。

    “小爷眼没瞎。”乌雅阿吉嗤了一声。

    “那你就该看见那棺盖是开着的。”月杀咬牙道,只觉得头针刺般的疼,“画外音应是‘开棺’!此地是翠屏山,南边就是麦山。她曾在麦山上开棺验尸过,验的是十余年前给勒丹大王子医治牙疾的郑郎中。郑家就在麦山下的村子里,郑郎中的长子郑当归承习家学,是附近有名的游医。呼延昊对她势在必得,她逃出之后必不敢摸近官道,且她既然留下这幅血图,十有*是受了伤,那郑家岂非最好的藏身之地?”

    乌雅阿吉半天没出声,之后啧了两声,调侃道:“看不出来,越队长还有断案之才。”

    “你的话太多了!”

    “……”

    这是那女人的断案之风,他跟在她身边久了,耳濡目染罢了。其实今夜发现那块碎锦实在是幸运,这时节春树刚发新芽,翠屏山里虽然林深草密,但老树枝头并不茂密,他们发现呼延昊不在辽军之中后便原路折回,一路以轻功高行,这才发现了挂在枝头的碎锦。

    她势单力孤,要逃定会选在夜里,此时已是深夜,碎锦上的血迹已干,已难推测挂了多久,因此他不敢断定她此时身在何方,有没有再次落入呼延昊之手,只能向南去,沿路寻人。

    她将碎锦挂来翠屏山里时身后定有追兵,因此必不敢在此久留,没有时间入林太深。给主子传信之后,他便沿着那棵挂着碎锦的老树向南急赶,算算时辰,应该就快出林子了!

    月杀心急如焚,步速飞快。

    乌雅阿吉紧随在后,磨牙霍霍,“不是小爷聒噪,有人撑得到现在?好心没好报!”

    他身中两箭,箭伤折腾了一路,根本就没法愈合,要没个人闲聊,神仙也撑不到此时!

    话音刚落,月杀忽然停了下来!

    清风拂面,送来几声犬吠,乌雅阿吉拨开老枝,见两人已在翠屏山下,星河悬空,点亮了夜色里的远村,一间老院子孤零零地坐落在山下与小村之间,院前挂了盏白灯笼。

    ——义庄。

    *

    义庄里,房门关着,烛火已熄,堂屋里却有人声。

    “小人不敢欺瞒大汗,这、这附近的庄子里真没有郎中!”那声音听起来是位老汉,正是义庄的守门人。

    守门人开门之后便被辽兵绑在堂屋帘后,将暮青与呼延昊的言语悉数听入了耳中,得知二人身份惊惧难安,心中暗道老命休矣,不知求菩萨告祖宗的念了多少保佑之词,只求贵人只管机锋相对,忘了他这帘后之人。没想到暮青竟带着呼延查烈出逃,辽兵追出去不久,便有人将他从帘后拎了出来。

    堂屋的地上一片狼藉,一件大氅被翻倒的炭盆子扣住,火烧水泼之下已失了华贵模样。屋前地上横着两具死尸,新血味儿直冲口鼻。老汉跪在地上,抖如风中落叶,头都不敢抬,只听见一个辽兵操着满口胡腔的大兴话命他去附近的村子里带郎中来。

    可离此最近的庄子里没郎中。

    “要想找郎中,得翻过南边的麦山去,山下有一村,村中有户人家姓郑,祖上在盛京城里是开大药铺的,还曾出过御医。大汗要寻郎中,只能翻山去请,小的认得路,可为大汗将人请来,只是……需些时辰。”老汉不敢抬头,心慌得厉害。郑郎中是游医,平日里走村串户替人诊病,时有宿在外村的情形,有时夜里虽在家中,遇到急患的家眷来请,也会连夜出诊,因此眼下虽是半夜了,郑郎中还真不一定在家中。但这话他偷偷咽下了,带个路去碰碰运气,他兴许还能活,不然,胡人要是觉得他毫无用处,门口恐怕立马就会添一具新尸。

    可弯刀还是架上了他的脖子。

    “你在耍花样!”那胡人胡腔甚浓,说话瓮声瓮气,似闷罐子,手里的刀却锋利得很。

    老汉只觉得后颈子哧溜一热,随即裤裆也跟着一热,连哭带喊,“小人没、没耍花样,句句是实!胡胡胡、胡爷饶命,杀了小的,您虽可再绑人来问,可、可也耽误时辰不是?”

    “你们大兴地大人多,怎么郎中比我们草原上还少!”

    “胡爷英明!这十里八乡原先是有别的郎中,可架不住郑郎中祖上出过御医,给先帝和后宫贵人们请脉问诊过,村民们都想沾郑家的福气,又见郑郎中医者仁心,谁家有急患,夜里翻山去请,他从不恼,诊金也实惠,因此这十里八乡的百姓就只认郑郎中了,别的郎中只能去远些的村庄里行医问诊……当、当然了,那些郎中里有些跑江湖的,起初见郑郎中文弱,想行凶耍横,后来被村民合起伙儿来拿锄耙棍棒给打跑了,这才安生了些年。胡爷,小人说得都是实话,不敢有半句欺瞒!”

    老汉口齿不清,胡人只听了个半懂,抬头看向呼延昊。

    黑暗里,男子只显出一道英挺的轮廓,细碎的星光洒在旧棺上,让人想起大漠沙如雪,孤狼啸关山。

    “大汗,要不要阿克吉把人绑来?”那胡人虎背熊腰一脸凶蛮相,音调却压低了些,一副臣服恭谨之态。

    这老汉的胆量还不如草原上的猪羊,他的话应该可信。只是大汗的伤不轻,需尽早医治,翻山把那郎中绑来,一来一去天都要亮了,万一惊动了人暴露了行踪,那对大汗来说就不利了。

    但这得大汗来定夺,他不敢做主。

    老汉一听,心道有活路,忙道:“小人可以带路,大汗有所不知,小人和郑家有些渊源,郑郎中他爹是药铺的掌柜,十几年前外出给人医治牙疾,不知怎的就被歹人给害死了,人从井里捞上来时都泡烂了,衙门里无人肯近身,还是小人把尸体给收殓入棺运来义庄的,郑郎中念小人的情,这些年待小人还算有礼,说来也是相熟之人了,小人定可为大汗将人请来。”

    性命要紧,哪管交情不交情,老汉只管游说请命,却听见衣袂扫出凌风之声,脚步声从棺前传来,一步一碾,炭碎如骨断,踏水似蹚血,华靴入得眼帘,宝光幽寒,冥石不及。

    “你说十几年前,药铺牙医,死在井里?”那声音冷似朔风,一字一字如刮人之骨,令人不寒而栗。

    “是、是!”老汉抖如筛糠,连声道。

    “可曾开过棺?”

    “开过!开过!就是这两年的事儿,是那位名满京城的英睿都督开的棺!”老汉并不知暮青便是英睿,只听见有人一笑,听似开怀,却含森凉。

    呼延昊大步出屋,行至院中,目望麦山。

    “带路!”

第二百七十二章 人命无贵贱() 
    恋上你看书网 W。630BOOK。LA ,最快更新一品仵作最新章节!

    麦山,郑家庄。

    庄南一间老院子里飘出一股子药香,东屋榻前,一个妇人忧心忡忡地望向门口。

    榻前拢着素帘,翠青之色衬得榻上的少女面黄清瘦,那静卧之态却如青竹迎风,病中不减凌霜之姿,纵是素裳在身,眉眼间的清冷亦如刀剑,锋芒自生,令人生畏。

    妇人不敢久睇,目光转而落在榻脚处堆着的战袍上,战袍残破,血迹已干,却依旧可闻腥伐之气。

    一个孩童坐在榻脚,守着那身换下的血袍,也守着榻上之人。男孩只有五六岁,身穿胡袍,外裹华氅,手里握着把精雕细嵌的弯刀。

    胡人的孩子……

    那孩子手中的刀未出鞘,视线却一刻不离人,眼神让人想起山里的狼。

    妇人想起自家那无缘谋面的公公死在胡人手里,今夜家中竟收留了个胡人的孩子,不由怔怔出神。

    “咳!”

    屏风外传来一声低咳,妇人吓了一跳,转身时腰身微显,瞧那圆隆之态竟是已有孕在身。

    郑当归端着药碗在屏风外,见妻子出来,低声道:“药已放温了,都督……姑娘可睡了?”

    “睡了。”苏氏接过药碗,朝屏风内看了一眼,将那药碗放去桌上,低声唤了句夫君便引着郑当归往屋外去。

    郑当归见妻子满面忧容,心知所为何事,到了院子里便安抚道:“家中有娘和为夫在,你莫担忧。”

    “可妾身瞧着这姑娘的姿容非凡,非寻常人家的女子能有。”

    “正因如此,她的话才有几分可信。”若是寻常女子,怎敢漠视礼法,从军入朝,行天下女子不敢行之事?再说,那三品将袍、都督府的腰牌和水师的兵符都是货真价实的,若屋里之人不是英睿都督,她又怎能有本事窃得这些军机要物,又怎能详述那日开棺之事?

    “夫君若信,可有想过……”苏氏欲言又止,回头瞥了眼屋里,挣扎权衡之后终是压低声音说道,“女子为官乃是死罪,收留要犯,罪当连坐!”

    妇人之声甚低,却如闷雷,伴着春夜寒风,吹得人心头发凉。

    郑当归看向苏氏,看得苏氏面红耳赤羞于迎视,但当她低头看见隆起的肚腹,不得不将愧意深埋心底,“公公过世的早,婆母含辛茹苦抚养二子成人,如今夫君和小叔皆已成家,夫君有良医之名在外,小叔寒窗苦读多年,等着夫君使些银钱令他拜入京中名士门下谋个官职光宗耀祖。前程名利虽可舍弃,一家老小的性命如何能舍?婆母年事已高,一双儿女仍幼,且妾身腹中尚有未出世的孩儿……夫君,都督有恩于我们郑家,难道我们郑家就该拿一家老小的性命去还?”

    郑当归一时无言,苏氏看出他有所触动,又低声道:“再说,夫君也瞧见了,这姑娘身边带着的孩子并非大兴人,若她真是都督,理应视胡人为仇敌,为何会将胡人的孩子带在身边?公公可是死在胡人手里的!”

    苏氏之言皆在理上,郑当归心生矛盾,一时难做决定,只道:“且让姑娘将药服了吧,待她醒来再问就是。”

    “夫君!这姑娘更衣之时,妾身见她身上遍布瘀伤,回想那身战袍破烂不堪,猜想她必是遭人追捕,一路逃来我们家的。谁知追捕她的是些什么人?若是官府的人,今夜搜到村中来可如何是好?此事拖不得,当早做决定!”

    苏氏苦言相劝,话音刚落,房门吱呀一声开了。

    “我倒盼着官府兵至,可惜今夜若有人来,多半会是辽兵。”门声幽长,一道清音似断弦之声,刺破了静夜春风。

    郑当归和苏氏双双惊住,见暮青一身素裳迎风立在门口,青瓦遮了细碎的星光,却遮不住少女星子般明澈的目光。那目光清可见底,莫说睡意,就连病中虚态也无,纵然伤病缠身,也丝毫不减锋芒。

    苏氏难掩慌色,不知暮青听见了多少,是刚睡醒还是根本就没睡,只见那胡人孩子伴在暮青身旁,手里握着弯刀,那寒光一眼望去似摘了九天银钩在手,直叫人不寒而栗。

    “出了何事?”这时,一个妇人听见院子里有人声,走出主屋来看,见到呼延查烈手里的弯刀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妇人约莫四五十岁,正是郑当归的母亲王氏。

    暮青深夜求医,衣着身份惊了郑家人,郑当归夫妻让出了东屋安置暮青,一双儿女因哭闹被王氏抱去了自己屋里哄睡,原想等孩子们睡熟了再来细商此事,没想到听见院子里有人说话,出来一瞧,吓了一跳。

    “娘,大哥,这是?”

    “呀!”

    这时,西屋里走出一对年少的夫妻,瞧着不比暮青年长多少,见到院中情形也双双惊住。

    “暮姑娘……”郑当归满脸愧色,低头时耳根已红,他不确定暮青的身份,只记得她说过自己姓暮。

    “官差多半不会来此,今日有乱党趁观兵大典之机在城中生事,午时城门就关了。我不慎被辽帝劫出城来,幸得小王孙相救才得以逃脱,因有伤在身,又无战马可回城中,故而来此。”暮青只言片语便将事情说了,但听在郑家人耳中却句句如雷。

    郑家庄离盛京城虽只有三十里,但今日水师观兵大典,两国帝驾及百官使节皆前往军中观此盛事,三天前官道就封了,官府对来往百姓盘查甚严,附近的村人这几日都没有出门的,因此盛京城里出了大事,郑家庄里竟无人知晓。

    “来此之前,我已将辽兵引去官道,不过我的确不敢保证此计必成,因此此行是我思虑不周,那就不再叨扰了,就此别过。”暮青说罢便行出屋来,来得突然,走得干脆。

    苏氏还以为被闯了大祸,没想到暮青竟肯走,一时不知如何反应,只是愣在院中。

    “姑娘留步!”倒是郑当归先声留人,暮青回身,见男子眼底满是挣扎之色,问道,“庄子附近皆是深山老林,姑娘能去何处过夜?”

    “你无需知道。”

    “可姑娘有伤在身烧热未褪,体内似积有寒毒,不可受寒。春夜寒重,姑娘在外过夜,恐怕……”

    “你既不敢留我在此,说这些又有何用?莫非关切几句便可无愧?”

    此话直白,郑当归如遭当头一棒,顿时面红耳赤,正哑口无言,忽见暮青折回进了屋。郑家人皆愣,以为她改了主意,要留宿在此,却见她走到桌前将那碗已温的汤药端起饮尽,随即再次出屋走向门口。

    “人命无贵贱,骨肉亲恩大过天,何需有愧?验尸平冤乃我一生志向所在,我求的是世间无冤,全的是此生之志,不为施人恩情,你无需觉得亏欠。如若有愧,这身衣裳,这碗汤药,足矣。”暮青走过郑当归身旁并未停步,徐徐夜风留不住远去的素淡身影,只留下只言寡语,清冷依旧,“多谢,别过。”

    “都督!”院门开了时,郑当归从屋中抱出一件大氅。

    一声都督,无比确信。

    虽然相识不久,亦不熟稔,但世间能言命无贵贱、能怀不为名利之志之人,气度胸怀非他人所能仿。

    虽是女儿身,亦改了容颜,但除了她,世间不会有第二个英睿都督——他坚信。

    暮青转过身来,见郑当归跪在院中,满脸愧色,眼中含泪,抬手指向南边。

    “都督,此去向南,半山腰上有一间祠堂,乃是族中的老祠。族公常言族中祖祠建在藏风宝穴之上,在下不懂堪舆之术,但年年上山拜祭,倒是觉得老祠依山而建确实藏风,夜里不冷。都督留宿山中恐难过夜,倒不妨宿在山中祠堂里,这件大氅是村中的猎户早年进山打猎时用老狼皮缝制的,那年时疫,因在下救了猎户的孙儿,事后便得了此衣。这些年寒冬时节,在下行医路上全靠此衣御寒,都督若不嫌弃,还请带在身上,切莫受寒。”郑当归捧衣奉过头顶,诚心相送。

    暮青沉默了一阵儿,走回收下,“好,大恩不言谢,如若今夜无事,日后定当奉还,就此别过!”

    一句别过,暮青当真走了,待郑家人望出院门时,一大一小两道身影已没入夜色,不辨了踪迹。

    *

    郑家在盛京城里开药铺时,一家人久居外城,十几年前王氏带着两个幼子回到庄子里,为避闲言碎语,向族里求了间偏僻的院子,正巧在村南,离郑家老祠所在之处不远,恰在南山脚下。

    暮青拢着狼皮大氅,风侵不进,觉得比衣衫褴褛的翻过麦山时的境遇好了太多,只是烧热未散,她从郑家里出来已属强撑,眼下还要再翻半座山,暮青明显觉得体力不支。

    她走在山路上,借着星光前行,随手从山沟里拾了根老枝借力,却依旧走得很慢。呼延查烈跟她身后,肩上背着只包袱,包袱里装的是她那身破烂不堪的战袍。

    “我阿爹说过,善良会将人便成羊羔,要么被人宰杀,要么被狼群啃食。”男孩背着包袱跟在后头,年幼老成,继续执念于他的阿爹说。

    “那你阿爹没教过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暮青头也没回,继续爬山。

    “塞翁?”

    暮青听着呼延查烈疑惑的声音,忍不住淡淡一笑,觉得这才该是小孩子该有的样子。于是,她边爬山边话塞翁,一大一小两道人影在崎岖的山路上慢慢前行。不得不说,有闲话可聊十分转移注意力,暮青竟渐渐觉得山路没那么难行,待典故讲完,一抬头已经看见了祠堂。

    祠堂建于山间,算不上气派,却已有些年头了。宗祠未上锁,门上的漆色已落,推门进去,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