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东元和苏刑父子各想各的,直到前方的码头出现。
    “苏书记。”许秘书没有跟着车去,就等在了现场。
    “老爷子来了?”
    “来了。”
    “哪里?”
    “在中间说话呢。”许秘书说的不清不楚,是因为苏振国说话的人是苏城。他给苏东元当了好些年秘书,对苏家的情况也是门清。
    苏东元“唔”的一声,显然意识到了情况。
    苏刑不爽的问道:“今天是为了什么?”
    他环视一周,附近全是记者,不光有国内的记者,还有国外的记者,说是云集也不为过。
    一个小小的船厂,用得着这样捧着吗?
    苏刑甚至想,这会不会是老爷子的力捧策略?
    许秘书对苏刑也算熟悉,对他的小心思猜的明白,勉强道:“听说,今天有3艘船同时命名。”
    “那又怎么样?”苏刑不理解的转头过来。
    “是3艘4万吨以上的轮船,大概是比较少见吧。”许秘书其实特意问过,同时给3艘船命名,何止是比较少见,实在是没有过的事。
    在平地造船法以前,任何一艘万吨巨轮,都是在昂贵的船坞中诞生的。一艘船厂假如有一个船坞,那船舶装配的时间就只有365天,有三个船坞,船舶装配的总时间也不过1095天。
    一个船厂能生产多少船舶,最终的决定者就是船坞。
    无论是早期的分段造船法,现在的总段造船法,都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船舶在船坞中的时间,而将更多的制造工作,移到船坞以外去做。
    因为船坞,就是造船过程中的最大瓶颈。
    对船厂来说,充分的利用船坞不是要求,是生命线!
    即使一个大型船厂,能凑出3个万吨级的船坞,也不会让它们的进度相同的。
    最充分的利用船厂设备的方式,就是让几个船坞处于不同的进度,一艘船下料的时候,一艘船焊接,另一艘船准备舾装……同时完工3艘船,意味着要同时给3个船坞下料,同时给3个船坞安排工人和机械,又闲置了另外一些工人和机械……不论船厂有多大,只要是用船坞的形式,同时开工或完工的效率,始终不及轮转的。
    在船坞每天价值上百万的年代里,没有谁会为了一个记录,而特意安排船坞同时完工。
    所以,最大的船厂,也就是恰巧碰上两艘船同时完工,继而同时命名。这种情况,往往还是一艘大船和一艘小船。
    给3吨4万吨级的船舶命名,只有在平地造船法诞生以后,才可能发生。
    消除了船坞的瓶颈,又采取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大华船业,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总装总配工厂。重达数千吨的总段,全是在其他船厂生产,然后运输过来的。采取同时起运巨型总段的方式,大华船业能够进一步降低船厂成本。让两到三条船保持相同的进度,则能减少激光测绘等精密工作的压力。
    此外,大华船业获得8家中船下属工厂的股份,自然消除了劳务合作上的障碍,大量的派遣工人,使得同时开工的船只数量逐月上升,3艘船舶只是等闲。按照每月增加一艘船舶的速度,大华船业已经进化到了同时建造12艘万吨轮,单月交船6艘的规模。
    112艘万吨轮的订单,相当于中船3年的制造量,如今看来,竟然只够大华船业一年的消耗。
    稍微有点工业属性的媒体,对这样的大华船业,关注度都不会低。
    “过去吧。”苏东元最近也了解了一些船业的资料,越是如此,他就越发难以劝慰儿子苏刑。
    此时此刻的苏城,说是如日中天都不为过,苏刑要想在他身上找回平衡,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兴许,早点接受现实,是最好的结果。
    世界上总是有些人,是另一些人无法超越的。
    苏东元不自觉的瞄了苏刑一眼,即使更喜欢这个儿子,又非常讨厌私生子的存在。然而,现实的差距,还是让他的理智逐渐超过了感情。
    苏家的未来在苏城身上,至少,不可能在苏刑身上了。
    苏刑亦步亦趋的跟在苏东元身后,心情莫名的紧张。
    无论是老爷子的心思,还是站在巨轮前的苏城,都让他紧张。
    尤其是那三艘4万吨级的货轮,黑红两色的扁平船身,像是巨型礁石般停靠在岸边,威严的仿佛钢铁雕塑似的。
    局外人,很难想象这样的庞然大物,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虽然从来都看不起苏城,然而,站在苏城的地盘上,看着苏城的成就,苏刑的心情终究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果我有一个工厂,能否造出这样的船?”苏刑很不乐意的想着,突然晒然一笑,心想:我怎么会去做工厂这么肮脏的事!
    须臾,两人来到了苏振国身边。
    “爸爸。”苏东元轻轻的说了一句。
    苏振国只向后看了一眼,就再次转头和苏城说话去了。
    苏刑的脸刷的就白了。
    他们父子两个,竟然赤裸裸的被无视了。
    被其他人无视也就算了,被爷爷无视了……苏刑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
    苏东元心知肚明,苏振国为了争取苏城,做了很多的工作,因此不可能在明知道苏城不喜欢苏刑的情况下打招呼。
    他垂下了头,不知第几次暗暗叹气。
    对于老爷子的决定,他有各种不满,但却难有抵抗的意志。
    随着苏城的闪耀登场,他在家族的发言权无形中被削弱了。与此同时,苏城却在快速成长,成为中石油的独董,竞标得到瑟坦油田,甚至获得海沧基地,都可以解释为纯粹的商业行为,然而,获得中船集团的股份,再也不能如此描述了。
    准确的说,是几相结合,令量变产生了质变。
    如今,大华实业是中国最大的甲醇提供方,是中国最大的乙醇提供方,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提供方,是中国最大的柴油机提供方,是中国最大的远洋船舶提供方……同时,大华实业还是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消费方,中国最大的船用钢铁消费方,中国最大的化工原料消费方,再加上大量的原油、柴油、机械供应,大量的机械、仪表、电子的消耗,半个化工界都要看着他的眼色行事。
    最重要的是,获得中船15%权重的股份,意味着将对中船重工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至少,比一名副部级的中船集团副总经理要强的多。
    这一点,看看詹志芳的命运就知道了。
    堂堂副部级干部,纯粹因为苏城的原因,开始靠边站。
    詹志芳也不是没背景。
    但在中船重工的一亩三分地上,只要大华船业依旧保持强硬和强势,他就没有翻身的希望。
    这意味着,苏城掌握的资源,开始跨越经济界限,顺着国企的藤蔓,向政治圈蔓延。虽然不能说就此跨入了中国政治圈,但当年的一机部,六机部,石油部能挖掘出何等的政治能量,现在的大华实业就能挖掘出何等的政治能量。
    哪怕是苏东元,也不敢说权势超过了苏城,再顶着老爷子,扶持苏刑,已经完全没有了意义。
    苏刑似乎也意识到了此点,颇有些黯然神伤的站在那里。
    耳边,是苏振国对苏城的劝说。
    只听苏振国温言说:
    “回家来,和叔叔伯伯们见一面,以后有什么事,也好互相帮衬。大华实业仍然是你的,族里不会有什么硬性的要求,方便配合的就配合,不方便配合就不配合……”
    “家里不要求你现在回报什么,家族对你其实亏欠良多,有什么要求,你可以提出来,家族能做的,尽可能做。”
    “你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家族的战略,决策,你都可以参与。不方便亲自过来,可以派一个信任的代表……”
    “你在中央高层有你的资源,这很好,但维持起来不容易吧。这方面,家族有现成的经验,我年纪大了,做事不行了。你要是能撑起这滩事,我就是给你跑跑腿,也可以。”
    这样的条件,是苏刑想都不敢想的。
    就是听到了,他都有点不敢相信。
    怪不得苏振国身边全是苏家中人,今天的剪彩仪式,看来就是一个借口了。这么多人,就为了劝说苏城而来?
    苏刑越想越不是滋味,后来简直是嫉恨万分了。
    苏振国说了很长一段话,才问:“你有什么想法?”
    从外表看,苏城似乎陷入了思考中。
    苏刑不忿的想:装吧,装吧,小心装的太厉害,老爷子收回了条件。
    他正想着,却见苏城笑了笑,继而听他开口说:“我对家族没什么了解。既然没有硬性要求,想配合就配合,不想配合就不想配合,那就保持现在的状态吧。”
    “现在的状态?”
    “我还想自己在外面打拼一段时间,毕竟,我和家族缺少直接的联系。”苏城的语气平淡,似乎没有参杂太多的情绪。
    苏振国皱眉道:“你是我的孙子,还要什么直接联系?”
    “只是这样的联系,加入族中,也没有什么意思吧。”苏城说到这里,许多人都露出惊诧的表情。
    苏刑更是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的望着苏城。
    他竟然拒绝了?
    拒绝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
    (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章 主业
    “单打独斗固然爽快,但要更上一层楼,没有家族的帮助是不行的。”苏东元在后面出声。
    对于他,苏城没有丝毫的客气,顺口道:“国内有家族支持的公司够多了,那又如何。”
    这话说的不是那么明白,但在场的人都能理解。国内有家族支持的公司不少,但没有一家是比得上大华实业的。
    事实上,能比得上大华船业的公司都少之又少。
    苏振国也许帮衬过大华实业,但要说支持,那还差得远呢。
    从这个意义来说,没有家族支持的大华实业,比有家族支持的国内公司,要厉害的多。
    苏东元尴尬的咳嗽两声,无言以对,他总不好和苏城当场争辩,干脆垂下眼睑,当做没听懂。
    苏东元的堂弟苏相岸是近年来才涉足生意场的,颇多仰仗苏东元的地方,哈哈笑了两声,解围道:“如果有家族的支持,苏城你也会轻松一些吧。另外,还能发展的更快不是?听说你找中船要了上百亿的国家开发银行的低息贷款?你要是来找我们,百亿不好说,十亿八亿的都很轻松的,日积月累下来,也不会少吧。还有,海关那边,港口那边,税务那边,我们都有办法,不光能减少费用,而且能优先办理业务……”
    “咳!”另一位堂兄弟,提醒他不要把话说的那么直白。
    苏相岸在生意场上打拼的久了,不在乎的嘿嘿两声,问:“苏城,你说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他从苏家受惠良多,自然觉得有家族庇佑,做事方便而舒适。
    苏城有点懒洋洋的撇撇嘴,道:“海关港口什么的,大华集团有公关部来处理了。至于融资方面,除非是无抵押的10亿美元,否则也没什么意思。”
    这次轮到苏相岸语塞了。
    别说是公关部这种配置了,他的公司除了财务部,连人事部都是不完全的,公关自然变成了他的工作。贷款当然也得是有抵押的。这可是银根紧缩的年代,能贷出款子来已是邀天之幸,哪敢要求那么多。
    苏城轻巧的笑了笑。
    苏相岸顿时觉得被小瞧了,奈何苏振国就在边上,他只好咬牙切齿的在苏东元耳边说:“你这个儿子,真是茅坑的石头。”
    苏东元其实早就有这个感觉了,但被人说出来,还是怪异的很,心想:他要是茅坑的石头,我又算是哪里的。
    只有苏刑站在后面,又喜又悲。
    喜的是苏城拒绝了家族的帮助,那他苏刑要获得家族支持,就不会增加困难了。悲的是,被自己看作救命稻草的家族支持,竟然没落入苏城的眼帘。
    若是以前,苏刑或许会骂苏城一句“白痴”。但经过了双开和海*南炒作地皮的失败,他对自己的位置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苏城的决定,除了感叹,也说不出什么来了。
    两人的差距,再没有像现在那样,明显的呈现在眼前。
    苏振国给出的条件,可比苏刑期望的最好的结果都要好。
    即使如此,苏城依然弃之如履。
    想到此处,苏刑除了让莫名的忧伤在心尖打转儿,对现实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期待。
    一阵大笑破坏了苏刑的黯然神伤。
    不知什么时候,苏振国身边围着的,不仅仅是苏家人了。
    中船重工的总经理孙道孚,笑着说道:“既然如此,也请您参观我们集团的江南造船厂。自从与大华船业合营以后,我们的江南造船厂有了极大的改观,和您上次见到的,绝对不一样。”
    他是在邀请苏振国视察集团下属最大的船厂,江南造船厂呢。
    从孙道孚的角度来说,出售股份给大华实业,终归是一个比较冒险的政治决定。虽然几年内看不出风险,但他还是希望能将可能的危险消弭于无形。邀请国家级领导参观,属于再正常不过的方式,否定江南造船厂或者中船集团的人,总归是要顾忌一下苏振国的。
    苏振国参观了私营的大华船业,自然要参观一家国企造船厂平衡一下。江南造船厂和大华船业的关系,因为购股的关系而日渐密切,苏振国想想,也就笑道:“要去可以,咱们就看生产第一线,会议室的汇报就不要搞了。”
    “您这么说,我们也只能同意了。”孙道孚笑的像是被门夹了的猫,声音嗖嗖的。
    “不要提前通知了。”
    “不通知,一定让您看到真实的中船。”孙道孚说的言不由衷,怎么可能不通知。
    苏振国自然不会真的严格要求。
    去下面的工厂一线已经够呛了,再搞突击,那就是让工厂的人没法活了。
    一群人结束大华船业的行程,继而前往江南造船厂。
    原地只留下思考中的苏刑。
    苏东元往前走了两步,回头看到他,不由一阵气急,低喝道:“傻站着做什么,快走。”
    苏刑眼中几乎要噙出泪来了:老爹以前可不会这么粗暴的。
    ……苏城也随同前往江南造船厂。
    那里的总段工厂里面,还有许多大华的工人呢。
    他们负责培训江南造船厂的工人,以熟练的操作新机械,特别是对流水线的流程进行指导。
    这些大华工人里面,不免有些是从江南造船厂或者其他中船下属的船企跳槽过去的。
    所谓风水轮流转,当他们以大华船业的成员身份回去的时候,得到的只能是更好的礼遇和接待。无论江南造船厂的官员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来自大华的培训工人,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生产率提高,哪怕每个总段的生产时间缩短一天,所带来的都是数万乃至十数万的利润提升。
    在这么高的收益面前,就是荣尚国都淡定不了,何况普通的车间主任等中层干部。
    苏振国的车队抵达的时候,正好是倒班的时间。
    熟悉的自行车海,像是潮水似的,从江南造船厂涌出来,塞满了自行车道,以及郁郁葱葱的大树隔开的宽阔四车道。
    自从出售了20%的股份给大华实业以后,江南造船厂迎来了一轮难得的扩张,建成的3个总段工厂占地面积不小,挖下来的树木全都移到了厂子外的马路边上,倒是让这条路变的很有些氛围。
    90年代的市政是没有钱的,漂亮的花坛巨木,只是国企里面才有。
    不过,这年月的国企生活都艰难的很,全国的国企全年的利润总计200多个亿,就能判断里面的惨淡。维持现状已属不易,能够扩张,自然令本埠的许多国企,羡慕万分。
    在自行车的阻塞中,苏振国的车队也被迫缓行。
    苏振国干脆让车靠边,下车来看。
    孙道孚跟着下车,不好意思的道:“没计算好时间……”
    “没事,正好看一看。人很多嘛。”苏振国打断他的话笑道。
    “江南造船厂有万人的规模了。现在,一次倒班就有三四千人的规模,你看到的是离开工厂的人,前面还有来工厂上班的工人,也是这么多。”孙道孚是颇有些骄傲的。他虽然是集团总裁,但曾经也是江南造船厂的总经理。江南造船厂之于中船集团,就像是大*庆之于石油总公司一样,不光是最大的分厂,同时也是最出干部的分厂。
    “不错不错,工人们很有朝气啊。”
    “工厂的效益好,工人们就有干劲,蹬自行车,也有力气。”孙道孚哈哈的笑了起来。
    苏振国高兴的点头,道:“我当年在工厂车间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上下班的。那时候是翻砂工,可是真不轻松,下班就想好好洗个澡,那时候来回走一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如今不行了。”
    “苏老身体好着呢。”
    孙道孚正说着,一排“轰隆隆”的引擎声,由远及近,竟是让说话的声音都有些听不清了。
    如此大的动静,不光是苏振国,随从的官员都探头探脑的议论起来。
    须臾,红蓝黄绿黑灰白色的摩托车大军,像是一波五颜六色的机械大潮,扑面而来。
    骑着摩托的,多是工人,半数以上穿着来不及脱的工作服。由于车多的缘故,摩托车的速度也起不来,大家就压着车把,大声说笑。
    几百辆摩托车,远远的看起来,比自行车大军可要壮观的多。
    “这是?”苏振国看向孙道孚。
    孙道孚挑挑眉毛,也向后看,他也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啊。集团总经理,不可能天天下基层。
    还是江南造船厂的人跑出来,笑道:“这些是大华船业派来的培训师傅。”
    苏振国奇怪的问:“都骑摩托车?”
    “有的骑摩托车,有的坐班车,也有骑自行车的,不多。”
    “这是……大华船业的福利?”
    苏城此时过来了,笑道:“工人自己买的。大华的住宿区和其他船厂比较远,我们的培训工人往来就不太方便。当然,大华提供了通勤车,不过,年轻人总喜欢自由一点。”
    话音刚落,一辆摩托车就载着个女孩子,嚣张的从众人面前通过,大大的嘉陵摩托的标志,很有种时尚气息。
    对90年代初的官员们来说,这种场景,已经偏向于劲爆和限制级了。
    没有人呵骂,也是看在苏城的面子上。
    一辆接一辆的摩托车,渐渐的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
    泛起的青烟下,显露出各自不同的脸孔。
    一人突的问道:“大华实业,派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