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彭加木失踪始末-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的是陌生的路,没有插路标。

我不由得记起,考察队的副队长汪文先对我说的那句话充满感叹的话:

“彭先生向来忘我地工作。他在‘文革’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在‘文革’之后才得以重返边疆。这时的他,年已五旬,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他很想干一番事业。不过,他把‘四人帮’的影响,估计太轻了。他把大家都看成跟自己一样……”

汪文先的话,说得很婉转。

比如,我在采访中,有人向我反映,考察队从乌鲁木齐出发的日子,彭加木定为1980年5月3日。在彭加木看来,到了这一天,考察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那就应该出发,抓紧时间工作是第一位的。可是,5月3日是星期六。考察队很多091队员的家在乌鲁木齐,希望改在5月5日星期一出发,这样可以在乌鲁木齐跟家人一起度过星期天。尤其是这次外出考察,一走就是一两个月,很多人期望在星期天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彭加木的家,不在乌鲁木齐。他没有考虑队员们的合理要求,还是坚持在5月3日早上出发。他是队长,又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队员们也就服从了他的决定。

还有,在完成纵穿罗布泊之后,到达马兰,彭加木提出要东进,这是原科学考察计划中所没有的。彭加木的出发点当然是很好的,可以借归途顺道考察罗布泊东线。然而,考察队从5月3日离开乌鲁木齐,到6月7日纵穿罗布泊,已经一个多月生活在野外,队员们已经非常疲劳,急于回乌鲁木齐休整。再说,原先没有东进考察计划,许多队员未跟家中打招呼,有的已经安排了其他工作。队员们又一次考虑到彭加木是队长,又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还是服从了他的决定。

也正因为东进是彭加木在马兰临时作出的决定,所以准备工作十分仓促,而对东进路线上的困难又估计不足,所以才会发生到达库木库都克之后缺水缺油,才会发生彭加木为解决缺水问题而独自往东去找水井的悲剧。

又如,司机们跟我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当时有一条很不合理的规定,汽车的油耗以及轮胎、机械损耗,是按行驶的公里数计算的。然而,在崎岖的罗布泊行驶一百公里,怎么能跟在平直的柏油马路上行驶一百公里同等对待呢?汽车的油耗以及轮胎、机械损耗,显然完全不同。司机们曾经向彭加木反映,而彭加木却因为他这个副院长并不主管行政工作没有予以解决。

还有,与彭加木在考察队一起工作的科研人员以为,彭加木的知识面很广,这是他的优点,但是他毕竟是主要研究植物病毒的,对于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中的方方面面,他并不样样在行。作为这一科学考察的领导者,他应该尽量倾听各方面研究人员的意见,而彭加木做得不够。

所以,彭加木的失误,在于过分的自信,倾听别人意见不够。他往往对困难估计不足。先进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像火车头脱离了长长的列车。

彭加木的失踪,从技术上讲,失误在于没有穿野外工作所必须穿的特殊颜色的工作服。

在彭加木失踪之后五年,发生首漂长江的勇士尧茂书在长江漂流探险中失事的事件。我从上海飞往四川进行采访。后来,我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文中,把尧茂书之死与彭加木失踪,加以比较:

1980年盛暑,当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失踪的消息传来后,我马上赶往那里参092加了搜救工作。当我坐在直升机上,飞行在出事地点库木库都克上空,唯见黄沙漫漫,无际无涯,就连“大漠孤烟直”的“孤烟”也从未出现在我的眼帘之中。

一次又一次飞行搜索,毫无所获。空军出动了三十多架次飞机,飞行时间达一百多个小时,未见彭加木踪迹。记得,在飞机上,一位空军战士感叹地对我说:“彭加木穿的是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劳动布工作服,在沙漠里不容易发现。按规定,进沙漠考察,应当穿红色工作服。如果他穿红色工作服,飞机就用不着这样一次次寻找了……”他的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1985年7月24日,首漂长江的勇士尧茂书牺牲于通天河。我奔赴四川采访。据公安部门告知,就在7月24日下午两点多,青海省玉树且巴塘乡的藏族牧民便看见了顺流而下的“龙的传人号”橡皮艇及尧茂书尸体。当天太阳快落山时,四川省石渠县罗须区奔达乡的两位藏民,也看见顺江漂流的尧茂书尸体。25日、26日,同样都有人目击……短短几天,这么多沿江的藏民都在无意中发现遇难的尧茂书,是因为尧茂书身穿一件特制的“BJ…1型保温救生服”,能够漂于水面,而且色彩鲜红。“万绿丛中一点红”,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红”虽“一点”,为什么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醒目呢?

这因为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而原色给人眼的感觉最为鲜明——大自然中五彩缤纷,都是三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而形成的。人眼能够辨别颜色,是由于具备红、绿、蓝三种感色单元。不同的颜色给这三种感色单元以不同程度的刺激,于是人眼能分辨五光十色。三原色只是使人眼中的一种感色单元受到刺激,而这种刺激又格外强烈,所以产生的视感最为鲜明。

仅仅本身色彩鲜明还不够。一点红落入“红海洋”便难以寻觅。必须加大与背景色彩之间的“色反差”。美国人卢基,是一位广告专家,他为了突出广告中的主要形象和文字,曾做了一系列“色反差”实验。他发觉,就红色而言,白底红色的色反差最为强烈,其次为黄底红色、绿底红色、蓝底红色。哦,正因为这样,攀登珠峰、南极探险,人们身穿红衣。白色的救护车上,漆着红十字——白底红色。也正因为这样,沙漠考察、江河探险,要穿红色衣服——黄底红色、绿底红色。

至于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回收舱漆成橘红色,那同样是为了在落入海洋中便于识别——蓝底红色。

倘若彭加木叫上一位队员跟他一起往东去找水井,倘若彭加木外出时穿了红色的工作服,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即便一时走失,也很容易找寻,也就不必花费那么那么多人力、物力去一次次寻找了。

当然,彭加木的悲剧已经凝固成为历史,无法改变。彭加木的悲剧,提醒人们,在科学探险的时候,千万不能独自外出;在科学考察中,必须身穿规定的工作服。

第二章 童年

◆早产儿

1925年初夏,在广东广州附近的南海槎头村(今广州市白云区槎龙村。槎念“茶”),一艘像橄榄一样两头尖的“玛浪艇”(玛浪艇,广东语,一种小船。)。女的四十岁,瘦瘦的,眉目清秀,梳着髻,小脚,肚子稍大。

他们为什么如此行色匆匆呢?

原来,那男的叫彭炳忠,是广东韶关一家杂货店里的伙计。

那女的是他的妻子,叫严秀和,比彭炳忠大两岁。妻子怀孕了,此时只有七个月,照理离分娩的日子还早着呢,今天突然感到临产的征兆,于是急急忙忙雇了船,送往广州。

船夫是本乡人,他也心急如焚,不顾汗流浃背,飞快地划船。只划了两个多钟头,“玛浪艇”就靠在广州荔枝湾码头。柔济医院就在离码头不远的地方。

产妇很快被送进柔济医院。刚到那里,就分娩了,生了个男孩子,才三磅重!这一天是农历4月23日(公历1925年5月15日)。

大家都很担心这个又瘦又小的早产儿能否哺养大。彭炳忠也不敢给孩子取名字,想过几个月看看,如果能够养活,再取名字不晚。

很巧,柔济医院刚刚进口了一只温箱,这个早产儿便成为温箱里的第一位居民。

算起来,这个早产儿该是第五胎了。按照当时人们重男轻女的眼光看来,彭炳忠的“福气”是很不错的,一连五胎竟然都是男孩:

老大因为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木”,取名“家模”。他在两岁时死了。

老二因为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水”,取名“家泰”。“泰”字由“三、人、水”组成,一人有“三人水”,便不缺水了。后来,他改名彭浙。

老三生下不久便夭折了,没取过名字。

老四生性聪颖,取名“家颖”。

老五精瘦如猴,以惊人的生命力,居然在温箱中活了下来。

他满月了。

彭炳忠和妻子抱着瘦小的老五,坐着“玛浪艇”,回到了槎头。

乡亲们见到这个早产儿平安长大,都来贺喜,纷纷问起孩子叫什么名字。

直到这时,彭炳忠才决定给老五取个名字。取什么名字好呢?

按照彭家“荣作炳家宪,祖枝宜恒敏”,老五属“家”字辈。彭家的“家”字辈先后多达70多人。

彭炳忠意味深长地给老五取名“家睦”;即“家庭和睦”之意。

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呢?

原来彭炳忠的父亲叫彭作演,祖父叫彭月华,彭月华家境贫寒。用广东的话来说,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一条裤带!彭月华在广东韶关一带做点小生意过活。后来,他把儿子彭作演托人荐到韶关一家杂货店里做“火头军”——伙夫。在兴建粤汉铁路之后,韶关是终点站,顿时韶关生意兴隆起来。彭作演除了当伙夫之外,做起小生意来,家境小康。

彭作演的妻子王氏死后,娶过填房。填房难产而死,又娶了一个江西女人。彭作演共有11个儿子,8个女儿,彭炳忠是老大。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子女同父异母,矛盾重重,经常争吵不休。彭炳忠作为长兄,吃够了家庭不睦之苦。正因为这样,彭炳忠给儿子取名“家睦”,以此祈求“家庭和睦”。

1956年,当彭家睦积极报名参加考察队去边疆工作时,改名彭加木,意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草加木”,也意味着跳出小家庭圈子。加木两字合起来是“架”,也意味着为建设边疆铺路架桥。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槎头,是彭家睦的故乡。

槎头,安谧而清秀的水乡。这里有“涌”——广东人把小河叫做“涌”,这里有乡间小道,这里有田园,这里有一座小山——叫做“后山”。

彭加睦两三岁的时候,还是那样又瘦又小,但是非常机灵。由于瘦弱,那双眼睛反而显得又大又明亮。

人们都喜欢这个顽强地活下来的早产儿,一看见他,总是亲热地叫他“阿睦”,或者拖长声音喊声“睦——”,把他抱了过来。

“阿大”(即母亲)格外疼爱这个最小的孩子。特别是在家睦之后,“阿大”又生了个女儿,这个女孩子生下不久便离开了人世,“阿大”便更加细心照料阿睦,生怕他再有三长两短。这时候,阿睦不大看见“爸”(即父亲,广东人用一个字“爸”——念作“把”)。“爸”到哪里去了呢?他在韶关,不常回家。

他的“爸”彭炳忠,又名彭中蕴,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起初,他在韶关杂货店里当“后生”(即学徒),给老板倒痰盂,看孩子,扫地,奉茶敬客。他在空闲时跟人学文化,渐渐粗识几个字,会记账算账。

杂货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兴隆,老板决定派一个人到广州去负责采购海味、津果、山货、红枣、片糖之类南北货。然而,老板为了选择合适的人而绞尽脑汁,派去的人要灵活能干,又要忠实可靠。他每天经手大批钱货,人品不可靠,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老板与伙计们反复磋商,一致推举彭炳忠。

彭炳忠到了广州,果然不负众望,为杂货店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这样,他受到了老板的器重,手头渐宽,于是家睦的家境也慢慢好起来。

彭炳忠收入多了,就在家乡买了房子,买了地。这样,彭家睦的家庭成分也就变成工商业兼地主。如今的槎头村,属于广州市白云区,已经成了新楼林立之地,但是彭家那幢二层楼房作为彭加木故居,仍保留下来,可以依稀看出彭加木童年的环境。

在彭加木故居斜对面的一幢房子大门上方,还保留着当年的“弼廷家塾”四个大字。2010年6月我在那里参观时,问陪同参观的彭加木堂弟彭加鼎老先生,彭加木是否在这家私塾上过学,他说自己比彭加木小,不清楚,但是这家私塾表明槎头村当时很重视文化教育。

彭炳忠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就把孩子送进私塾,然后送孩子上小学、中学、大学。家睦兄弟几个能够大学毕业,得益于父亲的培养。

彭炳忠爱种花,在屋后的小花园里,种了兰花、茶花、桂花、瑞香花、四季花、菊花,彭家睦从小就在这个花的世界中长大,他不仅能随口叫出各种花的名字,而且也爱上了花,爱上了种花。

彭家睦虽然瘦小,胆子却不小。有一次在花园里看到一条浑身长刺的虫,别的孩子都吓跑了,他却把虫子抓起来,放在手心细细端详。他笑着对小朋友说:“人那么大,虫这么小,只有虫子怕人,哪有人怕虫子的道理。”

在花园的旁边,有条小河,叫做石井河,河水清澈。在五岁的时候,彭家睦就学会了游泳。夏天,他差不多每天有半天光着屁股泡在小河里,浑身晒得黑不溜秋。他从小便成了一条水中蛟龙,有着一身好水性。小河里的小鱼、小虾也使彭家睦着迷。他常常趴在河边,把头伸出来,观看着小鱼、小虾们怎样“吃饭”、“散步”、“睡觉”。有时,他从花园里挖来蚯蚓,挂在渔钩上钓鱼、钓蟛蜞(蟛蜞,螃蟹的一种,体小,生长在水边。),钓着了,马上三步并成两步,跑到“阿大”跟前要她放在锅里烧。

自从哥哥给家睦做了一副“弹叉”(广东话,即弹弓)之后,彭加睦又对鸟儿发生了莫大的兴趣。他常常屏着呼吸,等候小鸟的光临。最初,他总是没有打中,眼巴巴看着鸟儿飞走了——他的性子太急了,没等小鸟停稳就射出了石子。后来,他沉住了气,瞄了又瞄,总算打中了一只小鸟,那股高兴劲就不用提了,连连欢呼“胜利了”,“胜利了”。

有一次,“阿大”给家睦猜谜:“树上有十只小鸟,用弹叉打中了一只,还剩几只?”

家睦扳一下指头,很快就回答:“还剩九只!”

自从学会了用弹叉打鸟之后,家睦明白了:“树上的鸟等于零——全吓跑了!”

彭家睦也喜欢捞鱼虫,养金鱼。看着黑色的鱼变成红艳艳的,单尾的变成四叉尾的,他感到有趣极了。

本来,彭家睦听别人说,被毒蛇咬了之后,走不到七步就会倒下去,使他对毒蛇有点儿害怕。有一次,彭家睦吃一盆炒菜,觉得味道格外鲜美,一问才知道那菜竟是蛇肉!于是,他兴致勃勃地跑去看人家剖蛇、炒蛇。从此之后,他对蛇也不怎么怕了。他曾抓住一只四脚蛇,用小刀把它剖开。他一边剖,一边对小伙伴们说:“你认识了它,就不怕它了!”后来,他还学会了捉蛇、剖蛇。

彭家睦的手很灵巧,他糊的风筝能够高高地在蓝天中飘荡,样子也很漂亮,有的小伙伴做的风筝飞不上天,就来请他帮助做,他总是很乐意助人的。

彭家睦还练就了一套跳绳技术。一跳起来,绳子呼呼直响,一口气跳两三百下。

至于那后山,虽然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但在彭家睦小小的心灵中却是一座高峰。他常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向山顶攀登。谁捷足先登,谁就是冠军。彭家睦虽然很少夺得冠军,但是每一次他都气喘吁吁地爬上了山顶,从不半途而废。

就这样,彭家睦从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爱上了小动物,爱上了花花草草,变得心灵手巧。

就这样,彭家睦瘦削的身体在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变得瘦而不弱,瘦而无病。

◆“读书味道长”

1932年,彭家睦七岁了,“阿大”送他到村里的私塾读书。一个潦倒的老秀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在私塾里,彭家睦开始念这样颇有趣的课文:

摇,摇,摇,

到卖鱼桥,

买条鱼来烧,

头未熟,

尾巴焦,

落在锅里吱吱叫,

跳三跳,

还是跳到卖鱼桥。

彭家睦颇为用功,一回到家里就头晃脑地大声背诵“摇,摇,摇”,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了。这些通俗而有趣的课文,使他从小对文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村里的私塾只有一、二年级,1933年,彭家睦考上了广东省佛山市私立有恒小学,要到那里念三年级。那时候,彭家睦才八岁,要离乡背井,到佛山住校,“爸”和“阿大”都很不放心。可是,彭家睦倒满不在乎,他很想到远处去,到新的环境中去。就这样,他八岁就离家,开始独立生活。

“阿大”时时惦记着这个早产的小儿子,连做梦都梦见他。每隔十天、半个月。“阿大”总是托熟人去佛山看看彭家睦,给他带去一点好吃的东西。

有一次,熟人回来了,笑眯眯地掏出一张纸给“阿大”看。“阿大”不识字,经别人解释,这才明白因为彭家睦成绩优秀,老师亲笔题字奖励他。纸上写着:

赠家睦学弟

读书味道长

“阿大”虽然不懂“读书味道长”是什么意思,但是她知道老师在夸奖家睦,眼角皱起了鱼尾纹,喜得合不拢嘴。从此,每逢亲友来家问起家睦的情况,“阿大”就指着挂在墙上的“读书味道长”五个大字,亲友们一看就明白了。

彭家睦十岁的时候,转到佛山市私立英华中学学习。这是一家在佛山市首屈099一指的教会学校,设有中学及高小部。彭家睦在那里读完高小五、六年级,然后升入初中。

◆不愿做亡国奴

正当彭加睦在佛山英华中学埋头读书的时候,1937年7月7日,在北京城西南的卢沟桥响起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大举侵略中国的枪声。“七。七事变”爆发。

这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突然袭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不久,广州也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佛山也沦陷了。

英华中学的师生不8做亡国奴,全校迁到香港,初中部设在东涌,高中部设在沙田。彭家睦那时只有13岁,也毫不犹豫地6离故乡,来到香港求学。他在东涌读完初中,转到香港沙田上高中。这时,他已渐渐懂事。尽管在那里举目无亲,但学习很自觉。

在香港,彭家睦喜欢游泳,每天坚持跳绳,跳一千多下,还喜欢玩单杠、双杠。晚上临睡前以及清晨起床之后,他总是要举哑铃。他那细瘦的手臂渐渐变粗,还经常喜欢跟别人比手劲呢?

1941年圣诞节的前一天,日军占领了香港。

彭家睦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香港,回到了故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