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益于中国记者的身份,我获准进入一个设在篮球馆的投票站看一看:迎面是领取选票处,右侧是两排依次用纸板隔开的写票台,左侧摆着一台电子投票机。投票的方式有两种在纸选票上填写后投入票箱,或者直接在电子投票机上用手指触摸屏幕投票。后一种方式我还从没见过,当看到一位黑人妇女怀抱婴儿、带着五六岁的男孩在投票机上操作时,站在远处观察的我赶紧掏出数码相机拍下了这一幕。
美国人既没有户口,也没有身份证,迁徙自由。多数人是跟着工作转在哪儿能找到工作,就把家搬到哪儿,压根儿没有〃老家〃的观念。年满18岁的公民可以参加任何一个地方的选举,但必须在选举前一个月进行选民登记。投票前一周,当地报纸将公布各投票站地点和选民名单,选票样式除在媒体上发布外,还寄到各选民家中,以便选民提前了解选举的内容。
据介绍,美国国家一级的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州的选举和地方的选举往往同时进行,以节省人力物力。这次中期选举比两年前的总统选举规模小一些,不仅选国会参众议员,也选州的参众议员以及县级行政长官、各区巡回法院法官,还要对州高级法院的法官投信任票,并对本州若干涉及公共利益的议题进行公决。由于上至国会议员、下至县长的选举内容都集中在一张选票上,因此各选区的选票都不一样。我所在的密苏里州某选区的选票共有29个选项,有的职位有4名候选人参选,有的只有一名候选人;在公共议题部分,供选民表决的选项包括〃是否允许进行干细胞研究〃、〃是否同意将最低工资从每小时5。15美元提高到6。5美元〃、〃是否提高烟草税〃等,如选择〃Yes〃的选票超过半数,此议题将获得通过。
美国人少地多,住得很分散,彼此往来也不多,那么选民如何了解候选人呢?当地朋友告诉我,候选人除了在媒体上做广告、邮寄宣传单外,还组织志愿者打电话或上门拉票。当然,广告既有给自己涂脂抹粉的,也有揭露对手丑闻的。与以往不同,许多候选人在网上开博客,以此搭建和年轻选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激发年轻人的参政热情。这次选举结果显示18…29岁选民的投票率超过往届,并高出其他年龄段的选民。
发表政见不是候选人独有的行为,公众同样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倾向。最常见的是街道两侧的小广告牌,或提醒选民对提高烟草税的议题说〃NO〃,或呼吁选民对提高最低工资的议题说〃Yes〃。选举日当天,有几个人举着〃拒绝谎言,中止战争〃、〃为和平投票〃的标语牌站在十字路口,其中一位白人声称自己是〃无党派人士〃,他不讳言把票投给民主党,〃因为我们反对布什的伊拉克政策〃。
第26节:美国大学生是怎样把握就业机会的(1)
美国大学生是怎样把握就业机会的
我所在的密苏里大学,有一个职业生涯中心(Career Center)。之前,我就听过该中心下属的国际学生生涯咨询辅导部给外国留学生做的专题讲座,指导留学生如何在美国找工作。正好那天演讲的三位都是中国人(其中两位来自台湾),后来我们交流起来也就十分方便了。
在该中心做全职工作的李老师介绍说,他们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课,由受过专门培训的高年级同学给低年级的学生讲如何写简历、如何寻找工作机会、如何应对面试等,请杰出校友回校分享成功的经验,学生选修这门课还可以得学分;二是开展一对一的辅导,比如通过专门的软件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对于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相距甚远的,建议学生转系或转专业。对于高年级学生,除了帮助他们修改简历外,还提供模拟面试练习,并且录像让学生带回去好好看看自己〃面试〃时的表现。
李老师递给我一份他们模拟面试的10个问题,我看了看,有些还真不好回答。如果雇主问你,〃你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做过不符合规矩的事?〃,该如何作答?对于前一个问题,李老师的建议是,〃首先回答问题态度要诚恳,其次所说的弱点不要和你申请的职位有冲突,重点要强调你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你准备如何来改进这个弱点〃;对于后一个问题,李老师认为,〃没有做过不符合规矩的事的人几乎没有,如果你回答说'没有',对方很可能觉得你不诚实。最好的办法是,承认曾经犯错,但事出有因且后果不严重〃。我请李老师举个例子,她想了想说:〃比如,因为要完成一项重要的作业,我曾经逃课过。〃
据介绍,不仅大学的职业生涯中心在帮助学生就业,各系也有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由校友提供本行业的就业信息,老师为学生写推荐信,这样有助于提高就业的〃命中率〃。
当然,在美国的校园里,也有在中国常见的那种形式的招聘会。不过,规模比较小,以各系为主举办,一次只来几家企业,这样便于供求双方细细切磋。更多的人是通过校方建立的专门网站来发现机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把各自的信息发布在上面,双方自行联系。
第27节:美国大学生是怎样把握就业机会的(2)
在职业生涯中心,墙上挂着三排近百位著名校友的图片和简介,既有富豪、政要,也有学者、名演员,其中沃尔玛的创办人、曾经位列美国首富的山姆·沃尔顿就是密苏里大学1940年经济系的毕业生。而墙角的一排书架上,则摆放着上百本和就业相关的书籍,而且分得很细。既有涉及职业兴趣与生涯发展的,也有有关面试技巧的,还有指导实习的;既有教你如何到政府部门找工作的,也有教你如何到企业谋职的,还有到非赢利机构工作的;既有帮助残疾人就业的,也有提示同性恋者找工作应注意事项的,还有少数族裔找工作的窍门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劳工部每年出版厚厚一本《岗位需求手册》,为学生就业提供准确的信息。该书收集了不同时期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数据,重点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相关内容也在网络上(online。onetcenter/)公布,该网站已成为美国大学生必访的官方网站。在这里,你可以查询到某个职业的年薪、需求量以及晋升的速度等信息。
其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学校的帮助固然重要,但学生自身工作经验的积累也必不可少。在美国,大学生打工是普遍现象。我在餐馆里就多次碰见端盘子的博士留学生,连我自己偶尔也替老乡的餐馆送外卖体验一下打工的生活。在职业生涯中心兼职的中国留学生小赵告诉我,她的一位美国同学今年夏季就打3份工钟点保姆、餐馆服务员、清洁工,为下个学期挣学费。
读心理学博士的小赵当时正在辅导美国中学生的就业。因为美国只有30%左右的高中毕业生能够上大学,多数人中学毕业后就面临就业问题。为此,美国高中开设了职业生涯课(0.5个学分),除了讲授职业生涯理论外,老师要求学生到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跟班一天,看大人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回到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连我在美国上六年级的女儿,老师也教她们上网做职业兴趣的测试和未来职业的设计。
套用中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说,我想〃美国的孩子早独立〃。哥伦比亚中国之友会会长施小美女士和美国人结婚后育有一男一女,她介绍说,我们家的孩子上中学时就开始送报纸、当看管小孩的钟点保姆或者帮别人家割草,赚的钱他们自己留着用。上大学时,家里只提供第一学期的学费,生活费他们自己打工解决。我认识一位住在富人区的中国教授,他家读高中的女儿每周两次到商场当服务员。
在沃尔玛超市,整理、回收购物车的基本上是学生。一位读中学十年级的黑人女孩很大方地让我拍她的〃工作照〃,她告诉我,她每周工作5次,共15个小时,每小时的报酬是7美元。她准备把这些钱攒下来,将来上大学用。
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二年级,任何人(包括外国人)都可以享受免费教育。但上大学是缴费的,而且价格不菲。有些一时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就先打工赚钱然后再上大学。我在一家中国超市见过一位干体力活的黑人小伙子,他刚刚高中毕业,因为没钱上大学,准备在这儿先打工一年再说。更有意思的是,这家超市老板的儿子也在本店打工,父母按小时给他算工资,而他上大学缴纳的学费靠的就是他从父母那里赚来的〃工资〃。
学生打工,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工作经验,也掂量了自己的能力,为将来走向正式的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28节:美国的〃青年政府〃(1)
美国的〃青年政府〃
在美国,具政治属性的青年组织并不多见,但带宗教背景的青年社会服务团体却比比皆是。基督教青年会(YMCA)便是影响力较大的一个。
YMCA是一个以基督精神感召青年,提倡志愿服务社会的非赢利、非政府青年组织,但它十分注重对青年学生参政议政能力的培养。除个别州外,美国的40多个州都有由YMCA赞助的〃青年政府(Youth In Government,简称YIG)〃,让中学生来模拟政府运作,学习行使民主权利,锻炼领导才干,激发他们的公民责任感。
美国的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一样,设有行政、立法及司法三部门。〃青年政府〃同样也是三权鼎立。据在密苏里州〃青年政府〃任职的十二年级(相当于高三)华人学生徐夏叶介绍,九至十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青年政府〃的活动。类似于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学生们也分成两派,分别叫联合人民党和新党。他们先在各自的党内竞选组织竞选班子,起草施政纲领,进行竞选辩论、投票,获胜者将代表本党和反对党角逐州长、议员等职位。
徐夏叶属于联合人民党,该党有360名党员。十年级那年,她参加了党主席的竞选,在7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我问她成功当选的秘诀,她说:〃之前我代表学校参加过70多场校际辩论赛,认识的人多,加上口才好,就容易说服人。〃这个文静的华人女孩为何对唇枪舌战感兴趣,我感到很好奇。徐夏叶笑了笑回答:〃我一直想当律师,所以辩论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担任党主席的期限是一年。〃我们在不同的学校上学,平时不太见面,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保持联系。〃徐夏叶介绍说,主席的职责是安排工作进度,募集资金。〃除了家庭困难的同学外,其他成员都要捐款。捐的钱基本上是同学们课外打工赚来的〃。
第二年,徐夏叶谋求连任党主席,但竞选失败。好在她所在的联合人民党的一位黑人男生竞选州长成功,获得了组阁权,她被任命为法律顾问,其他内阁成员还包括教育、自然资源、农业、司法等部门的官员。我问徐夏叶内阁成员是否都来自本党,她说有3个席位给了反对党,〃这样在决策时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
第29节:美国的〃青年政府〃(2)
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由30人和400人组成,参、众两院的议长均由选举产生。法官由指导老师指定,结果这位老师的儿子轻而易举地当上了法官。徐夏叶认为这种规则不合理,为此她写了议案,提出〃法官应该由州长和总律师共同指定〃。
〃青年政府〃成立之后,YMCA将邀请学生领袖和真正的州众议长共进晚餐,目的是让学生们游说政府官员为其组织拨款。每年的3月,其中的40名优秀学生将有机会到州政府的有关部门实习一天。〃我对能源问题感兴趣,所以选择到自然资源部。〃徐夏叶说,有专门的人指导我完成这个项目,写成论文后可以参赛,如果获胜,还能拿奖学金。
每年暑期,YMCA还组织全国性的〃国家事务青年会议〃(The YMCA Youth Conference on National Affairs),各州〃青年政府〃的成员只要提交一份有关国内或国际问题的建议员,可报名参加。2007年7月1日至5日,第40届〃国家事务青年会议〃在北卡罗莱纳州举行,徐夏叶带着她在州政府实习时调研的〃新能源利用〃议题,和其他634个中学生一起参加了这次全国大会。
据徐夏叶介绍,这次大会分成教育、交通、移民、国际关系、国家安全、枪支管理、反恐、中东问题、食品安全等若干个论坛。参赛者先在相关议题的论坛上做演讲,然后是观众提问,支持者和反对者进行辩论,主讲者再做陈述,最后是大家投票,获胜者进入下一轮,直到决出冠军。
我翻了翻徐夏叶带回来的会议材料,600多个提案涉及方方面面,可谓五花八门有人主张把伊拉克分成3个国家,有人要求美国停止支持以色列,有人提出应该给退伍军人更多的优待,有人提议把禁酒的年龄从21岁降为18岁,有人建议废除死刑,有人认为神创论和进化论应该同时进课堂,有人呼吁限制竞选基金等等。
这种实实在在的民主实践,对年轻人的成长乃至国家的未来无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回忆说,他的政治生涯就是从模拟选举开始的。1963年,16岁的克林顿被学校选派参加阿肯色州举办的夏令营活动。在这期间举行的〃总统〃模拟竞选中,克林顿提出以创造崭新的美国文化为重点,从提高国民素质入手,提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国际型经济,确保美国永远立于超级大国的战略地位。他的竞选演说赢得了同学们的高度评价,如愿以偿地当选为〃总统〃。随后,在〃总统〃克林顿率领下,〃参议员〃、〃州长〃等学生领袖获准到首都华盛顿游览,并在白宫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肯尼迪对克林顿说:〃我从报上读到你的竞选演说,很有特色。〃克林顿谦虚地说:〃我对美国的文化、社会研究不深,有的提法可能不恰当。〃肯尼迪笑了笑说,你敢于提出来,就应该受到鼓励。〃你们是美国未来的希望,世界美好的明天属于你们。〃
第30节:美国人真的很随便吗(1)
美国人真的很随便吗
你见过学生上课时把脚对着老师吗?
你见过老师坐在桌子上讲课吗?
你见过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趴在地上吗?
你见过学生上课嚼口香糖吗?
你见过学生边吃快餐边听讲座吗?
这些在美国学校里司空见惯的事,要是发生在中国,准会成为小报的〃花边新闻〃。
我刚到美国时,对此也看不惯,觉得老美怎么连基本的礼貌都不讲。有一次,我申请到女儿的班上旁听,居然看到有学生躺在浴缸里上课,而老师讲课时偶尔还把脚踩在凳子上。我就此请教她的老师,老师回答说,以放松的状态学习,可以激发灵感。
待久了才知道,老美就是这么随意。在他们自己看来,这些举止很正常,无关礼貌。
记得中国上档次的宾馆都有这么一条规定:〃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如果你穿拖鞋进星级酒店,门口的保安准会把你拦下。可是在这里,许多美国人穿着拖鞋、短裤进出各种公共场所教室、图书馆、宾馆、商店、教堂等,女士们有时穿得更少着〃比基尼〃躺在公共游泳池边晒太阳的情景在夏天十分常见。
〃西装〃顾名思义是源于西方的服装。在中国,不论是官员还是农民,如今都时髦穿西装,而美国人反而很少穿。在大街上、校园里,最流行的装扮是牛仔裤、运动鞋,有时甚至一整天都见不到一个西装革履的。我在美国一年多时间,也只穿过一次西装,那是随老师到华尔街一些著名机构参访,不得已而穿之。因为在华尔街,西服是金融界人士的职业装,咱们上门参观也得稍微正式点。
美国人之随便,还体现在称呼上。多数人喜欢你直呼其名,如果你〃尊称〃他为某某〃博士〃、〃教授〃、〃牧师〃、〃经理〃或什么官衔之类的,那就显得见外了。我的女儿除了叫她的老师〃女士〃或〃先生〃外,见到其他的美国人(包括长辈)一律都叫对方的名字,不像在国内那样非得叫〃叔叔阿姨〃的。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媳妇对公公婆婆也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有位嫁给老美的河南姑娘说,她刚上门时按中国习惯叫丈夫的父母〃爸爸妈妈〃,可对方反而〃不领情〃,非得让她改口叫名字。
老美请客也很简单。我们先后去过十几个美国朋友家中做客,各家准备的饭菜都大同小异,不外乎这么三四道菜主食(米饭或玉米、面包)、牛肉(或鸡肉、火腿)、蔬菜或水果沙拉、甜点(蛋糕、冰淇淋)。估计他们平时在家也就这么过日子(中午在单位里一般吃汉堡或快餐),我觉得老美在吃的方面确实比咱们中国人差多了。
美国人不兴送礼,初次见面或上门做客时,带点小礼物表达一下意思就行。我们从国内带了些有特色但很便宜的东西,比如草编灯笼、中国结、胸针之类的,美国人都很乐于接受。正可谓〃礼轻情义重〃。
第31节:美国人真的很随便吗(2)
和美国人一起上街吃饭,如果事先没有声明是谁请客,那就各付各的了。即便是学生和老师一起用餐,老师也坚持自己付账。有一次,一位刚从中国旅游回来的美国朋友,希望我把他未用完的300多元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他打电话约我上酒吧见面。我们在酒吧里各要了一瓶啤酒,结账时我以为他会把单都埋了,没想到他只付了自己的,我的那瓶两美元的啤酒还得自己付。
总而言之,在美国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的关系网,人格独立,大可不必依附于他人,或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我有位女同学在国内时当过党校老师、报社记者,后来全家移民到了美国。我问她来美国有什么感触,她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摆脱了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虽然干的活比国内累,但心不累,活得轻松。〃
美国人不拘小节,但却很守规矩。他们有些规矩和咱们还不一样,不小心就可能闹出尴尬来。比如,不能问对方的收入、年龄、信仰等私人问题。我太太在这里的一家医院当访问学者,有一回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