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八年-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后高迎祥重赏了刘三,给了他一个哨管的位子,拨了两千人给他,归在过天星麾下。刘三摇身一变,从一个混混变成了闯营大将。

    本来他是没资格参与大事商议的,过天星看他机灵有眼色,加上又是本地人,说不定能派上用场,就把他带入高迎祥的大帐,参与议事。

    “小的十几岁时在城内布行当过一年伙计,跟着掌柜去西安贩货时从那条小道走过。进去子午谷走不远往西,有条叫黑水峪的峪子,比从汉中往西安要近上许多,甚多商贩都从那条路来往西安!”

    “那条路大军能否通行?需走几日?”高迎祥紧盯着刘三问道。

    刘三自信的回道:“回闯王爷的话,黑水峪虽是不宽,可来往商队的驮马都能行进!只需三日便能到兴平县!”

    高迎祥兴奋的一拍大腿,蓦的起身笑道:“真是老天有眼啊!咱不跟白杆兵硬杠!刘三打头领路,咱们走黑水峪!等咱们突然出现在西安城下,定会吓傻那帮西安卫所兵!哈哈哈哈!”

第134章 擒贼() 
黑水峪北端峪口外山腰处的一座草棚内,孙传庭正在与杨明盛手谈,偶有雨滴从棚顶滴落。

    杨明盛将一块白子落下后,举目看向峪内。在一片雨雾的笼罩下,两侧半山腰绵延不绝的草棚一直延伸到峪内看不到的地方,草棚下的秦军将士有的坐地闲聊,有的在保养弓弦,有的则在闭目养神。五天前秦军便拔营来至黑水峪,选好地势后等候闯营的到来。

    杨明盛转头看向手捻黑子正在苦苦思索的孙传庭,忧虑的开口道:“大人,大雨已经下了四日,闯贼却丝毫未见人影,难不成闯贼去打了汉中?那大人的布置岂不是落到空处?”

    孙传庭思考半天,终于将手中黑子落下。他抬头笑道:“伯轩,汝之养气功夫还是稍欠!石泉往汉中之路狭长艰险,易守难攻。若川军主将非庸才,自会出汉中择地据险而守。贼若西向,眼见势难攻破,定会不战而退。子午谷中有路通往西安并非秘事,闯贼中不乏聪慧之辈,必会择易弃难!就算将你我放之贼营,亦是如此抉择!”

    杨明盛拱手笑道:“谢抚台大人教诲!学生自是以大人为榜样,处处效仿大人稳重沉肃之风,可惜邯郸学步,未得其中三昧!”

    孙传庭哈哈大笑:“伯轩此言仿若一副画卷在本官眼前展开,本官依稀看到伯轩手脚着地,爬行向前!哈哈哈!”

    杨明盛苦笑道:“大人休要打趣学生,大人学究四海,智谋深远,学生依附大人身侧受益匪浅。但望能学的十之二三便已心满意足!”

    孙传庭收起笑容开口道:“方臣已赴京师参加明年春闱,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定能高中!汝与逸晨、履中皆是本官看好之人!汝等要多加努力,早日金榜题名,方可有施展才智之机!”

    杨明盛正要回话,一阵马蹄声自黑水峪方向传来,二人朝下望去,雨雾中显出一骑身披蓑衣的士卒身影。

    不一会来骑驰至孙传庭所在山下,翻身下马后沿着湿滑的台阶向上攀来。

    孙传庭笑道:“定是闯贼至亦!”

    来人登上山坡进入雨棚,顶着蓑衣雨笠单膝跪倒,双手抱拳过顶大声禀报:“禀抚台大人,闯贼先锋已至!距大人处十里上下!周总兵请示如何迎敌!”

    孙传庭厉声喝道:“放其先锋,击其中段!告诉周遇吉,此战定不能教高闯走脱!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否则提头来见!”

    刘三带着手下两千流贼在前面带路,过天星率部作为前锋跟随,从石泉进入子午谷折入黑水峪。然后是高迎祥带着大队人马进入谷中,数万人马推车挑担走了半天才全部进入谷中。

    全军进入黑水峪没多久,随着一股黑云笼罩峡谷上空,天上下起了小雨。高迎祥下令全速前进,生怕雨势加大,战马和车辆难行。

    没过多久,刚才峡谷上空的乌云逐渐蔓延到整个天空,淅淅沥沥的小雨变成了瓢泼大雨。还算宽阔的山路变得泥泞不堪,绵延达二十余里长的队伍行进速度顿时慢了下来。

    此时前锋已经行进了三十余里,想掉头回返已是很难,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只盼能早一点走出黑水峪。

    到了晚上宿营时,数万人马只能在泥水中搭起帐篷,大雨已将树木浇透,想生火烧水也寻不到干燥的木头。幸亏流贼们带着早就蒸好的面饼,从路西侧的子午河中打来凉水,一口水一口饭的吃了起来。躺倒在潮湿的地面睡觉之前,很多人都想着,明天睁开眼,天就放晴了。

    谁知道第二天早上醒来,大雨还是继续下个不停,并且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在大小头领们的呵斥声中,流贼们不得不一边大骂一边前行。

    走到第四天,闯营断粮了。

    虽然打破了三处县城后抢了不少粮食,但同时也有更多的流民或被逼或自愿的加入进来。原先只有一万多人的流贼队伍,迅速扩充到三万多,整整翻了一倍。一下多出这么多张嘴吃饭,就等于最近抢来的粮食白抢了。

    高迎祥本以为三日就能走出黑水峪,然后直接打下兴平县,马上就又会有了粮食,可这都已经第四天了,还没走出黑水峪。

    他想派人去催促前锋加快行军速度,可前路上士卒车辆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一来一回的时间说不定就走出去了。

    高迎祥让人把仅有的数百袋干饼运到中军老营这边,然后下令把被雨淋的已经发霉的干饼分发给带队的头领,并告诉他们每人一顿只能吃半个干饼。这数千老营士卒是他的根基所在,饿着谁也不能饿着他们,其他人的死活他根本不去关心。

    两千余匹战马也倒下近半,本来可以宰杀吃肉,但那里去找干柴呢?高迎祥只能忍痛放弃。其余的战马也都掉膘严重,短时期内根本无法骑用,只能牵着前行。

    饿着肚子的流贼们只能继续前行。高迎祥派人到处宣告,明日就能出黑水峪,然后打破县城,大家想吃啥敞开吃就成。

    这一条果然奏效,士卒们本来渐升的怨气迅速平息下去,每个人都在进了城先持盾饱饭再说。

    第五日过天星派人传信马上走出黑水峪时,高迎祥因为内大雨淋湿而感染风寒,躺倒在担架上。

    不光是他,连续数日冒雨行军,数万人的队伍有一成染病,数百人走着走着一头栽倒泥水里再也没有起来。整个流贼队伍战斗力急剧下降,就算大部分人走出黑水峪,怕也是要修整数日方能恢复。

    刘三带着精疲力尽的近两千人走进了官军的伏击圈。由于雨雾遮蔽视线,加上此时的流贼们没了精力去山上搜寻哨探,更何况贼人们根本没想到官军会在这里等着他们,只想着赶快走出山峪的贼人们彻底丧失了警觉,在两侧半山腰的官军的注视下,继续迤逦前行。

    当高迎祥的中军大部完全进入伏击圈后,随着尖利的喇叭声,两面山腰处箭雨伴随着雨点纷纷而下。

    官军搭起的草棚使得弓弦没有被打湿,虽然比起平时力道要小一些,但射出的箭只对大部分只穿布甲和布衣的流贼杀伤力已经足够。

    被突如其来的弓箭射蒙了的流贼们,只能在惨叫声中四处躲藏,他们的弓箭弓弦早已湿透,根本无法还击。官军的一千弓手比平日射靶子还要轻松,密集的人群不用瞄准,只要往人堆里直射就行。

    弓手射完八轮后,刚才短促的喇叭声变成了悠长的声调,一万多秦军在各自将官的带领下,持枪拿刀从雨棚中向山下缓步行去。

    峪口处的许忠、刘应杰接到号令后,带着手下士卒向峪内冲去。

    官军之所以缓步,是因为地上太滑了,尤其是从山腰处往下走,要是想发力冲锋,肯定摔的四仰八叉。

    为了防止泥地湿滑导致官军摔倒,杨明盛想了一个办法鞋子上绑绳子。鞋底勒上数道粗绳,脚蹬地时能抓的更牢。

    这个方法简单可行,经过试用后,只要不是快跑,摔倒的几率大大降低。

    大部分流贼们已经一天多没吃东西,加上数天的大雨,山里温度下降不少,处于半僵饿状态下的流贼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面对漫山遍野的官军,只有高迎祥的老营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其余的流贼除了四散奔逃外就是跪地等死。

    罗世芳带着数百人从山的一侧向闯营老营人马行去,另一侧同样有数百人向着贼人行进,两队形成了夹击的态势。

    原本四千多人的闯营老卒,在官军弓箭急速射出第三轮时便反应过来,有的躲在山石树后,有的举盾遮蔽,有的干脆用同伴的尸体做盾遮护。面向他们的两轮数百只长箭仅仅杀伤了百余名士卒。

    官军下来后来不及排好阵型,流贼们已经拼尽最后的体力迎了上来,双方迅速混战城一团,后续不断有从山上下来的官军加入战团。

    从未见过如此大场面的秦军,被闯营老卒刀砍枪刺杀伤百余人后,顿时有些慌乱不堪,已经有人想要转身逃跑。

    罗世芳没用骑战时的长枪,而是改用了一根长长的铁棒,重量在二十斤左右。

    他从人群中疾步往前冲到队伍的最前端,双手抡圆铁棒横向一扫,随着几声咔嚓作响声,前面几名凶悍的贼人骨断筋折,倒地不起。

    紧接着手中铁棒狠狠敲在一名贼人头顶,贼人的头颅瞬间破碎,白红相间的脑浆四处迸溅,尸体猛地仰倒在地。

    周围贼人见他如此凶猛,不由地往两侧躲闪。罗世芳背后的官军见主将大发神威,已经胆寒的士气立刻高涨起来,一片空白的头脑里想起了平时操训时的动作。随着队官的喊声,官军排成不算整齐的队形,闪着寒光的一丈多长的长枪平举着向前行去。

    战斗在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后基本结束。贼军既无体力又无士气,闯贼老营在被围上来的官军合力绞杀大半后,剩余的跪地请降,但其中并没有高迎祥的身影。

    周遇吉手持滴血的大刀,在简单的审问过一名老营头领后,一刀将他的首级砍下,然后招呼一声,几百名士卒跟着他向贼军来时的方向跑去。

    高迎祥躺在数里外半山腰的一处山洞中,身下的简易担架铺着几块羊皮褥子,混十万和高迎恩蹲在他的身边,数百名亲兵分布于山洞外警戒着,山下的树上还拴着几十匹能跑的战马,几十名贼兵在看着。

    听着远处隐隐传来的呐喊声,高迎祥费力的睁开紧闭的眼睛,几日来迅速消瘦下来的脸颊处泛起两团红晕。

    他从昨晚便开始发高热,神智也变得迷迷糊糊,由于缺医少药,混十万等人也是束手无策,眼看大雨依旧不停,在淋着雨走下去,高迎祥怕是撑不住了。无奈之下,亲兵们寻到一处山洞,把他暂时留在这里歇息躲雨,也侥幸躲过了官军的伏击。

    高迎祥嘴角抽动一下,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吃力的开口道:“没想到被官军埋伏了,这里看来便是我高迎祥埋骨之所!你二人带人走吧,晚了怕是来不及了!”

    高迎恩流着眼泪道:“大哥别再言语!留点力气!俺这就带你走!”

    说完起身向洞外大喊:“来几个人抬着闯王!”

    几名亲兵闪身进了山洞,俯身抬起担架向外走去。

    就在这时山脚下传来几声唿哨声,随即几声惨叫响起。

    混十万和高迎恩脸色一变:官军追来了!

    当周遇吉带着士卒们杀到山洞附近时,原先数百人的贼兵只剩下几十人,片刻之后便被官军斩杀殆尽。其余的早就跟着混十万翻山越岭逃窜而去,洞内只剩下高迎恩和躺在担架上的高迎祥。

    官军没有来到前,高迎祥眼见混十万弃他而去,心情既悲愤又无奈。这就是平日里对自己恭敬异常,一口一个闯王爷喊着的老兄弟,事到临头才看出其本来面目。

    他用疼爱里掺杂着祈求和不舍的目光看着弟弟,用虚弱但坚定的语气道:“老三,杀了俺!你快走!给俺高家留一点香火!”他已想到落入朝廷手中后,迎接自己的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高迎恩自是明白兄长的意思。他们兄弟三个,二哥夭折,父母在他五岁时便已撒手人寰,是高迎祥把他从小拉扯大,两人相依为命的在世间挣扎着。

    他也不想如父亲般疼爱他的兄长落入官军手中,那样对于心高气傲的兄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屈辱。高迎恩眼眶蓄瞒泪水,颤抖着双臂举起了长刀。

    想起自小跟随哥哥东奔西走四处讨生活的艰苦,想起兄长多年来对自己的关怀和看顾,造反之后享受到的荣华富贵,醇酒美人,从前的点点滴滴一幕幕出现在他脑海中。他的身躯如秋风中的树叶般剧烈抖动中,眼泪不由自主的流淌下来,他实在是下不去手啊!

    咣当一声,高迎恩扔掉长刀后扑倒在高迎祥的身上放声痛哭,他心中不禁有了一丝悔意:要是兄长没有造反,他们兄弟俩应该过着虽然辛苦但衣食无忧的日子吧。两人膝下应该都有了儿女,然后就是婚丧嫁娶,直到自己老死的那一天。早知现在,悔不当初啊!

    当周遇吉押解着高迎祥兄弟二人出现在孙传庭面前时,孙传庭背负双手看了一眼担架上闭目的高迎祥,忽然仰天大笑起来,笑声里充满了志得意满的快意。

    至此,流贼的旗帜性人物,横行大明长达九年的巨匪高迎祥部就此烟消云散,成为了以孙传庭为首的文官武将擢升的垫脚石。

第135章 剿抚() 
在接到孙传庭率秦军聚歼高迎祥部,取得黑水峪大捷的快马捷报后,崇祯大喜过望。

    高迎祥部覆灭之后,目前在陕西境内的大股流贼只剩下盘踞在陕北一带的蝎子块拓养坤、张妙手、闯将李自成等部,以及活跃在凤翔府西部的马进忠、混天王、仁义王等部。

    洪承畴虽然没有取得可观的战果,但最大的好处在于将陕北的流贼与中原地带隔绝开来,使得流贼的流字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迎祥与张献忠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援。加上卢象升的得力,历史上曾经糜烂中原的大股匪患并未出现。

    而凤翔府一带的马进忠等人,并未有太大的野心,也不具备较宽广的战略眼光,尚未考虑到从背后袭扰陕北的洪承畴部,以减轻拓养坤等人的压力。

    这是因为流贼虽然多达数十万人,但缺少旗帜性的一呼百应的豪杰,所以众贼基本都是各自为战。

    高迎祥虽然在中原打出了好大的名声,河南的众多匪首率部投奔与他,但陕西的流贼并不买他的账。与他关系亲近的也只有李自成等人,也主要是因为乡党的因素。高迎祥和李自成同属延安府,虽然一个是安塞一个是绥德,但一个府已经算是很近的乡党了。

    现在最令朝廷头疼的高迎祥已经被逮获,剩下的流贼便是一盘散沙,寻机个个击破便可。

    这次的大胜对陕北的流贼是一种强有力的震慑,因为他们对高迎祥的实力是最了解的。既然坐拥万余骑兵,老营精锐步卒也有近万的闯王都被剿灭,剩下的贼首也该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了。

    现在应该借着这次大胜之威,双管齐下,剿抚并用,分化瓦解流贼。赦免有意投诚的贼首,坚决打击怙恶不悛的顽固贼首,尤其李自成之辈,绝不可放过,必须斩尽杀绝。

    崇祯思衬半天,吩咐备好文房四宝后,提笔开始书写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仰承天道,俯育万方,视天下军民皆为朕之赤子也。今天灾连绵,以致饥寒交迫,彼等良民困于无知,乃被恶贼胁从蛊惑,聚众对抗朝廷。更兼有贪官恶吏,为祸地方,使民愤鼎沸。朕虽居深宫,但亦知其详也。今闯逆俯首,从者星散,唯余陕北贼首一二也。朕已遣大兵挟剩勇进剿,彼时定玉石俱焚,朕于心不忍也。今特颁谕旨,遣官驰谕,开示生路。如有悔罪输诚者,皆以难民视之,令地方官逐一查明籍贯,本地者依律编入保甲,各省者聚齐后遣员护归,并与之安家银钱二两,使其安居乡里,永消反侧之心。地方官吏应妥善安置返家之民,朕亦遣御史、锦衣者巡视各方,但凡有官吏作恶者,即刻逮治入狱。钦此。

    流贼是杀不尽的,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贼患,安民之心,吏治之明都要兼顾。这道圣旨既表达了对普通流贼的同情,也表明了朝廷不会允许残民以逞的恶吏存在,打消百姓怕回家后会遭到官府报复的疑虑。

    至于些许安家银,比起每年剿贼花用的数百万两银子来讲,简直不值一提,崇祯现在真的不太差钱。先后抄了诚意伯,晋商、宣府文官武将、朱纯臣与李国桢等数家,拿到了数百万的现银,还有各种商铺物资田地,再加上四海商行的盈利,卖盐的利润,未来数年之内足可支撑的起各种开支。

    当然,谁也不会嫌钱多不是?再说现在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粮。总不能没粮的时候来个红烧大元宝、清蒸银馃子吧?你咬的动吗?你的牙难道镶了钻不成?

    崇祯估计,最近连续几次大胜,在京的郑芝凤肯定会写信告诉其兄,原本不看好明廷的传统墙头草郑家,现在态度绝对有了转变,这点从郑芝凤前段时日做的一件事便可看出端倪。

    前些时日是懿安皇后生辰。性格恬淡,不喜铺张的懿安皇后张嫣,只是在崇祯和周后以及田贵妃等人的陪同下简单的吃了顿饭以示庆生,宫外少有人知。郑芝凤虽然来京时日不太长,但有银钱开路,所以和各个要害部门掌实权的官吏们关系处的非常之好。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此事,第二天郑芝凤便以给懿安皇后庆生为由,向朝廷捐输纹银十万两,请求朝廷以懿安皇后之名将银两换成粮食,用以赈济京师孤苦无依之人。

    要说海盗们行事就是这么直接直率,按理说这样做不合规矩,但人家又不是干坏事。用郑芝凤自己的话讲:俺是粗人,但俺这是赤子之心。

    得到消息的崇祯,只能哭笑不得的接受了郑芝凤的请求。虽然没让他陛见,但还是传口谕表彰了郑芝凤,并要求郑家继续大量采购粮食运往京师,朝廷用现银购买。郑芝凤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朝廷的事便是郑家的事,就差没说出朝廷的子民就是郑家的子民这句话来了。

    写完之后李二喜取出玉玺用印,待墨迹干后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