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八年-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阵扑鼻的香气暂时遮盖住了鞑子身上的气味,正是小五烤制的面饼散发出来的,这种混合了油、盐、糖的香气闻着让人垂涎欲滴。

    一阵雷鸣般的声响传来,这是那群蒙古人腹中饥饿发出的声音。

    “这位将军,这般美好之食,可否赏给我等品尝一下?”

    字正腔圆的大明官话声中,站在最前头的一名中年蒙古人单手抚胸行礼道。

    “嗟!来食!”

第226章 请见() 
当曹变蛟率部折返临洮府,并将土默特部的使者带回后,曹文昭立即带着十余名蒙古使者赶赴平凉府,去拜见正在平凉府巡视的陕西巡抚孙传庭。

    自剿灭高迎祥、安抚宁夏镇后,孙传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屯田安民等事宜上。

    崔世生、谢仁星、杨明盛等人以及一大批西安府的官吏被抽调到了平凉府,协助当地官员展开了大规模的收拢流民、兴修水利、开荒拓田等诸多事宜。

    西安府的成功经验被完全移植到了平凉,加上河套地区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大片肥沃的荒地,又有西安府连续丰收后的大笔余粮作为支援,平凉府一改原先人烟稀少、缺少活力之像,变得热闹无比起来。整个河套平原几乎随处可见开荒的人群,一个个新的村落安静的矗立在新垦田地的边上,近百万的流民分布在了广袤的河套平原之上,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不再是麻木和绝望,一张张充满生气的面孔重新鲜活起来。

    孙传庭下令将巡抚衙门以及各地官府中的吏员衙役全部派遣出去,分成若干小队,分头落实好府衙制订的各项章程。

    为调动下层办差的吏员的积极性,参照朱由检在京城实施的提薪标准,孙传庭将剿贼所获的大笔银两作为补贴,直接发放到了具体办差的每个人手中,并言明这是圣上自內帑出银补贴,这种做法极大的提高了各级官吏衙役的办差热情。再加上锦衣卫和御史的四处查访,使得各项安民政策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在冬小麦播种完毕之后,兴修水利成了整个农闲时节的头等大事。

    在工部都水司官员的勘察指导下,黄河边上正在树立起一架架的大型水车,水车下青石修成的一道道沟渠直通田地。等到来年开春后,这些黄河两岸的沃土再也不用因为无水灌溉而发愁,丰收在望已经成了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的共识。

    “自中丞亲临平凉以来,崇祯九年下半年是下官永生难忘之年,下官从未想过官府应当如此应对灾情与民众,亦是从未见过此等官吏与百姓上下同心、共克时艰之举!中丞所思所行皆是开历史之先河,有孙中丞在陕西执政,实是陕西之幸、大明之幸!下官从未觉做官原来竟有如此乐趣,现下心中更是豪情满怀,惟愿追随中丞做出一番更大之成就出来!”

    平凉知府谢延年满面红光冲着孙传庭拱手道。

    年近四旬的谢延年是天启四年的进士,中试后辗转大明各地府县,虽说也是做出了一番政绩,这才逐渐升到了了五品的位子,但始终是在荒僻之地任职。

    他来到平凉已有四年,按照吏部新的章程,明年任期将满后将会被调往别处为官。朝中缺少靠山的谢延年心中明白,京官想都不用想,江南繁华之地平调也不好办,最大的可能就是去山东、河南、湖广等大府任职。

    虽然他对朝廷深感不满,但现实就是如此,朝中有人好做官,没有靠山的他也只好认命。

    出于对前途的悲观失望,加上陕西连年干旱下,流民盗贼四起,朝廷对陕西各地官府的支持几近于无,谢延年在焦头烂额、苦苦支撑之际,对于政务也是逐渐懈怠起来。

    除了对于朝廷的种种不满,谢延年对于整个大明的形式也是非常不看好,天灾人祸、流贼日益势大下,朝廷还能支撑多久?

    这一切自去年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今年,新任巡抚孙传庭剿灭高迎祥,将平凉府作为安置陕西流民的另一重要据点,并采取了一些列直接有效的措施之后,谢延年逐渐冷却的心重新火热起来。

    他刚才的一番言语并非恭维之词,确实是出自他的内心之言。

    孙传庭的身体力行以及推行的种种策略,彻底打破了官府一向高高在上、凌驾于百姓头顶的惯例,也让谢延年的认知发生了巨大改变:做官原来既可以让百姓受益,也能使得自己内心有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下官对知府所言亦是感同身受!中丞行事,能他人所不能,行前人之未行,拯百万民众于水火,灭流贼千军于顷刻,凡此种种,皆使下官等望尘莫及;此生能于中丞麾下任职,实乃下官之幸事也!”

    平凉府同知方文也是施礼赞道。

    因为在剿灭马进忠等流贼中有立功表现,加上孙传庭在请功册中对其不吝赞美之词,原任灵台知县的方文已被超擢为正六品的平凉府同知一职,原灵台知县一职由孙传庭拔擢杨明盛暂代。

    虽然杨明盛只是生员的身份,但孙传庭秉持朱由检的旨意,任人唯贤维德唯能,上奏吏部的同时也给朱由检上了本子,将杨明盛、崔世生、谢仁星等人两年以来的功劳摆出,朱由检赞赏之下授意吏部尚书周云批准了孙传庭的举荐。

    孙传庭此举也使得众多缺少功名、但实干能力突出的吏员看到了希望:只要用心做事,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如杨明盛一般为官一方,而不是终生都混迹于被上官呼来喝去的下层之中。

    “为官一途当以秉持初心为重,如此方得善念之始终。我等初读圣贤书之时,心中所想何曾是为了富贵荣华?即便做官是为了个人之私利,但在私利达成之时,顺带使治下之民生有所改善,此两全美事何乐而不为?本官最恨枉顾私利、残民以逞之官吏!其为官之时无视生民之疾苦,终日所思皆是醇酒美妇、投机钻营之事,掌朝廷所赋之权,却毫无用其利民之责!此等庸官恶吏自该人人得而诛之!寿存、修志当牢记本官今日所言,今后无论晋升至何等品级,行事应以利民为重,如此方不负先贤之教诲,亦能使己之良知稍安!”

    孙传庭端坐于平凉府二堂主位上,目光炯炯的看向座下的谢延年和方文,二人闻言皆是神态肃然的起身施礼受教。

    经过数月的相处共事,孙传庭对谢延年和方文这两名年轻官员还是很有好感的。在执行自己制定的一系列决策时,两人都能放下身段,亲赴一线参与到安抚流民的过程中去,这在大明官场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不管其目的为何,但数月来二人都是不辞辛苦,奔波辗转于平凉各州县,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各项差遣中去;正是其以身作则的良好示范效应,也使得下属各级官吏无不干劲十足,也让安抚流民的种种举措得以更好的落到了实处。

    对于自己就任陕西以来取得的种种功绩,孙传庭非常满意,心中也是暗暗自得:放眼大明,不论是剿贼还是安民,谁能在短短两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洪承畴?卢象升?内阁那帮废材?六部那些庸人?哼哼!

    对于皇帝升赏洪承畴与卢象升大学士一事,孙传庭心内虽略有不满,但很快便想通了:若无洪、卢二人数年来苦苦支撑,自己就算出仕也是面临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那样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正在这时,谢仁星从堂外匆匆而入,给孙传庭见礼后禀道:“中丞,临洮曹总兵已至衙外,说是蒙古土默特部使者请见!”

第227章 议定() 
“我青海土默特部顾实汗仰慕大明皇帝天威,愿率本部十五万余人口、数百万头牛羊牲畜归附大明;还望大明皇帝陛下赐我土默特部一片可供生养之草场,使我部族上下得以安生!顾实汗愿舍去大汗之位,接受大明皇帝陛下赏赐之官职,并誓言永生永世忠于大明皇帝,绝不生反叛之心!”

    土默特部的使者卜赤耳双手捧着一面看上去颇有年头、如婴儿手掌般大小的金牌躬身向着主位上的孙传庭施礼。

    在孙传庭身旁站立的谢仁星上前接过金牌,反身交到孙传庭的手中。

    这面金牌是纯金制成,正面刻有:凭此牌可于大同榷场交易大明嘉靖二十八年户部奉敕造的字样,反面并无文字花纹。

    孙传庭打量一眼后随手放到桌案上。

    这种金牌是当年朝廷发放给从西域来到大明的胡商准予入境交易的凭证,至于如何到了土默特部手中,背后肯定满是血腥。

    “贵使请坐,还不知贵使尊姓大名,于土默特部身处何职?未想到贵使汉话如此流利,呵呵呵!”

    孙传庭笑着问道。

    蒙古人就是脑子简单,对于各种礼节根本就不懂。

    这名使者的随从被谢仁星安排到府衙附近的客栈歇息,然后他带着卜赤耳入衙拜见孙传庭。没想到刚一见面,卜赤耳就吐露吐露说了一大堆,连自家情况也未做介绍。

    “这位巡抚大官,我乃西拉特。卜赤耳,乃土默特部八台吉中的一员,汉话是我族内大明人教会的,此人是一名读书人,在我土默特部很受族人尊敬!”

    二堂内的诸人皆是短暂沉默,曹文昭则是心头隐有怒气。

    不用说,这名教会卜赤耳汉话的读书人,定是不知何时从大明境内被鞑子掳掠去的。

    “贵使既是奉你部首领所遣前来洽议归附一事,那为何只带此面金牌前来,而未见首领书文?这让本官如何相信你部归附之诚意?”

    孙传庭面色沉肃的开口道。

    “书文?我部迁往青海已有百十年,与大明礼节已是生疏,我奉汗命来到大明,将当年与大明交往之信物拿来,这般的话,大明皇帝和你这巡抚大官就该相信我汗之诚心啊!”

    卜赤耳一脸的茫然。

    归附大明是不得已之举,因为土默特上下十几万人口已经处于断粮的危险境地。干旱不仅是在大明北地发生,甚至已经蔓延到了青海一带。

    蒙古人种下的青稞大麦因为无法得到灌溉,自去年便收成大幅减少,靠着往年的余粮勉强捱过。实指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没想到崇祯九年滴雨未下,庄稼基本绝收,全族十几万人眼看就要断粮。

    在得到曹变蛟放归的部落牧民的禀报后,顾实汗与八个台吉商议过后,决定举族向东迁移归附大明,从富饶的大明得到粮食物资,以保证土默特青海部的血脉延续。

    “也罢,贵使既是不明此间道理,那本官就照直说吧!你部既是西迁已久,为何今日想到要归附我皇明?是何原由所致?”

    孙传庭也无心计较这些繁文缛节,和这些未开化的野人有啥好较真的?把这十几万蒙古人收过来才是天大的事,功劳堪比开疆拓土。

    “这位巡抚大官,我们蒙古人不说谎话,我们土默特部快没粮食吃了,若是只吃肉食会死人的!还请巡抚大官下令,送我土默特部一些粮食,好教我的族人能从西边赶到大明境内!若是巡抚大官能救我族人之命,我们蒙古人会世代不忘你的大恩,世代听从你的号令!”

    待谢仁星将卜赤耳带回客栈歇息后,谢延年开口道:“中丞,此事该当如何处置?是否上奏圣上与朝廷?”

    孙传庭摇头道:“在未见到这十几万蒙古人之前,还是不要上奏,若是闹出乌龙之事,你我将会成为大明之笑柄!还是待确认无误后再行上奏为好!”

    谢延年等人都是点头表示赞同,凡事总要往坏处打算才行。要是一旦上奏之后,中间出现重大变故,蒙古人不来了,那在场的几人不仅成为众臣嘲讽的对象,而且以后的前程就别想了。

    “中丞,此次蒙古部落归附一事应是十拿九稳,现下当务之急便是要坚定其心,不使其中间动摇!下官觉着我方应示之以诚,先行调拨少量粮食物资运往其部,既不使其足以渡过危局,又能使其东迁之意更坚,如此一来大事可期!”

    方文提议道。

    能参与到十几万人之多的蒙古部落归附之事中,最后若能成功的话,在场诸人都会从中获取巨大的政治利益,为自己以后的仕途增添一枚份量极重的砝码;此刻最需要的便是群策群力,各人都要建言献策、拾遗补缺,全力促成此事。

    “寿存、修志,你二人会同户房吏目,计算十余万人由青海东迁平凉所需时日以及所耗最低口粮后,由官仓拨出粮食交由左都督,由其安排人手运送之土默特部,令其将妇孺作为前部迁来大明!曹督,你部定要遣重兵做好防范,本官亦会调派贺人龙部、罗世芳部精骑暗中相随,若发觉事有不谐即刻全力将其击溃!”

    十几万人、几百万头大小牲畜的迁移可不是一件简单之事。青海至临洮、平凉路途遥远,大明这边组织粮食物资运送过去就要花费大量时间;之后土默特人还要拆卸帐篷,收拢牛羊,通知四散分布的各部牧民,这些也需要耗费很多时日。最乐观的估计,土默特人迁到大明也要到明年四月以后了。

    现在已近十一月,天寒地冻之际,土默特人不仅只需要粮食,茶叶、盐、药材也是缺口巨大,甚至郎中也要大明这边派遣过去,为的是防止大规模疫情的发生。

    幸运的是持续干旱下,入冬以来老天一直未曾降下大雪,道路没有封闭,这是对长途迁徙最为有利的条件。

    妇孺作为前部先行东迁,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既然你要归附,那就要把人质送来,要不怎么显示你归附的诚意?若是你们借口归附,入境后大肆抢掠一把再跑了怎么办?十几万人的大部落,会骑马作战的战士怎么也得有一两万,这样强大的武力,大明肯定严密防范。

    曹文昭施礼接令后,孙传庭继续道:“修志,此次你押运粮食物资亲自跑一趟,本官遣谢仲文与你同去;你等此去一是坚定其首领之心,二是观察其中是否有诈!一旦发觉事不可为即刻寻机脱身!粮食物资再多亦是死物,不及我大明一个人才的性命重要!”

    方文激动的起身施礼后大声道:“但请中丞安心!下官定会竭尽全力助此大事办成!不教中丞失望!”

    方文心中清楚,孙传庭这是给自己一个立功的机会,将来此事成功后,自己的名字必会直达圣听,前途可谓是无限光明。

    “好!那本官就在平凉府静候佳音!”

第228章 调任() 
就在崇祯十年四月殿试即将举行之际,孙传庭的奏本以六百里加急的形式送达京城:青海蒙古土默特部举族归附,凡男女老幼共计三万两千余户、十四万九千余口,其中青壮三万七千余人,另有马牛羊等牲畜过百万头;孙传庭已将土默特部八个台吉及其所属人口牲畜分别安置在临洮、巩昌、平凉三府之地,现土默特部顾实汗正在官军护卫下赶赴京城觐见天颜。

    另外孙传庭在奏本中,将崇祯九年在平凉府屯田安民之事做了详尽说明,并且提到了期间表现突出的部分官吏姓名,直言此次屯田之所以成功,这些官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希望朝廷能不吝升赏之举,以慰其心、鼓其劲,使得此等官场新风能得以在大明各地扩散开来。

    龙颜大悦的朱由检立即召见内阁及六部九卿等重臣,商议土默特部归附以及有关官吏的升赏问题。

    “孙卿出仕仅只短短两年有余,其功绩却足可彪炳史册!其在陕西期间,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均可为人臣典范!此次土默特部举族来附之事,正是在其精心谋划之下方才建此大功,堪比开疆拓土!朝廷当以重赏酬其功!”

    众臣都看得出来,皇帝脸上的笑意是发自内心的,土默特部来降意味着大明的西部边疆彻底安定下来。

    “孙白谷能取得如此功绩,全凭圣上有识人之明,正是圣上将其捡拔与微末,方使其有施展才能之机,而不至明珠蒙尘!臣对于圣上慧眼识人之能深表钦服!”

    既然皇帝想要重赏孙传庭,温体仁干脆不提具体如何赏赐一节,因为他知道皇帝心中肯定是有了决断,还不如说点好听的让皇帝高兴高兴呢。

    “孙代州于如何安插土默特人一事上做的巧妙,其十余万人口分作三处,后续再择其青壮组建骑兵,远出塞外征伐不臣,如此消耗驯服之下,不出数代,其性必与我汉人无异!大赞!”

    兵部尚书杨嗣昌对于孙传庭分化蒙古人的举措极为赞赏。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有不断的消耗汉化,这些蒙古人才能让人放心。

    “既然其首领欲来京师,臣建议圣上以王位赏之,之后将其羁縻于京城之中,醇酒美妇一力供给,那留在西北的蒙古人便如无首之雁群,久之则各分西东亦!”

    吏部尚书周云奏道。

    在大明人的眼中,塞外的蒙古人就是一些和要饭的差不多的穷鬼,就算你是什么大汗,平日享用的连大明的土豪都不如。只要这个顾实汗来到京城,在豪宅美妇的腐化下,这种土包子哪还愿意回到西北吃沙子。分散于三地之外、没了首领的蒙古人根本就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周卿之言甚是,顾实汗就依前例,封其为顺义王,将原诚意伯府赏赐与他,具体册封之事由礼部遵循相关礼仪安排即可!”

    孙传庭于土默特部一事上做的已经相当妥当,朝臣们除了羡慕嫉妒之外,并无更好的建议提出,眼见皇帝如此高兴,众人都知道,大明政坛一颗新星已经冉冉升起,将来其挟大功返京之日,便是内阁某些人让位之时。

    朱由检在奏本中看到孙传庭对谢延年和方文二人的一力举荐时,脑子里忽然有了新的想法:平凉府和西安府的屯田已经进入了正轨,旱灾最重的陕北流民绝大部分已经被迁移到这两地,并且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只要按照孙传庭制订的策略施行下去,陕西全境大治已是初见端倪。以后不论谁在陕西府县任职,在御史和锦衣卫的严格监督下,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既然这样,何不趁此机会实施自己早有预想的腾笼换鸟的计划?

    “温卿,山西先行将匠人移往台湾一事进行的如何了?”

    “回圣上,自内阁行文山西后,据山西巡抚蔡某上报,第一批一千余名各色匠人连同家小共四千余口,已在山西赶来京师的途中,抵达京师所辖之后具体由顺天府负责安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