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八年-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逃在前面的张献忠这时已被官军追上,无奈之下转身举刀迎战。在将一名川军手臂砍断之后,张献忠大腿、肋部接连被长枪刺中,他狂吼一声,奋力将几柄长枪的枪杆砍断,然后挥刀横扫,将几名欲要扑上来活擒他的官军逼开,反手横刀将自己脖颈的大动脉割断,鲜血喷涌而出,张献忠撒手扔刀后,缓缓倒地气绝,一代巨寇就此彻底消亡。

    剩余的几名亲信眼见张献忠自尽而亡,纷纷扔掉兵器流着眼泪跪地请降,插翅虎放声大哭。

    卢象升脸色沉肃的立于方城山山脚下,望着山上正在大举搜山的官军一言不发。刚从襄阳府率部赶来的湖广巡抚方孔炤和郧阳巡抚宋祖舜在他的身后小声攀谈着。

    祖宽、杨茂功、秦翼明、卢象同等将领则是在不远处聚在一起议论着什么,人群中不时传出祖宽粗豪的笑声。

    这次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献贼走脱,不然他会流窜到他处继续祸乱大明,到时朝廷又要靡费大批钱粮物资前去剿杀。

    这次虽然自己有些大意,但除了从东城突围而出的这部分贼人以外,其余流贼大部分非死即降。

    献贼确实狡诈凶残,幸亏祖宽反应迅速,直接带队杀出一条血路后,秦翼明的川军才能迅即追上流贼,否则等到将惊慌失措的百姓收拢好,流贼怕是已经追之不及,献贼很可能趁机脱身而去。

    卢象升收回思绪,转身对正在攀谈的两人开口道:“宋抚治前来时可有携带粮草?此次竹山、竹溪两县主官佐贰尽皆为国捐躯,城内粮食亦被流贼抢掠一空,两地百姓急需粮食赈济。本官自会向朝廷上本言明此事,贵抚治需尽快妥善处置战后相关事宜,务使百姓兵灾后忍饥受冻形成流民。此乃重中之重,宋抚治千万不得掉以轻心,否则后果自负!”

    宋祖舜闻言神色略显尴尬,他拱手回道:“下官稍后便着人前往郧阳府调粮,还请卢阁部放心便是。两县皆属下官治下,后事下官自会处置妥当!”

    卢象升已经加大学士衔,这可不是总理大臣之类的临时差遣,大学士已经具备入阁的资格;依照卢象升以文臣之姿立下的军功,将来入阁将是顺理成章之事。宋祖舜虽然心中嫉恨,但不敢再如上次那般无礼了。

    卢象升点点头,笑着对方孔炤道:“方前辈此番可是立下奇功,招降刘国能,将肆虐河南、湖广已久的巨寇罗汝才等人一举成擒,这等功劳让卢某亦是望尘莫及啊,呵呵!”

    方孔炤心中暗自得意,但表面上却是装出云淡风轻的样子,他微微拱手道:“些许微功何足挂齿,比起卢阁部征战数载所建功勋根本不值一提,此次要是献贼授首,我大明境内再无巨贼作乱,阁部之功劳怕是无人能与之比肩,将来手握军功入阁怕是无人敢质疑喽,呵呵!”

    卢象升不以为然的道:“卢某深受皇恩,自崇祯二年聚兵击贼至今,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愿以身报国,早日还我大明百姓一个安定之处所,至于做多大的官从未虑及过,那亦非本官之初心!”

    他这番发自肺腑的坦荡之言并未打动方孔炤与宋祖舜,二人都是暗自不屑:不为做大官,你何苦如此卖命?大明文官武将数不胜数,你以为离了你卢象升,别人剿不得流贼不成?还不是一心想爬上高位,这才带兵剿贼立功。

    二人同时冲着卢象升拱手道:“阁部大义,下官佩服!”

    就在这时,南面一阵嘈杂声忽然传来,随即数骑从远处驰来,离着卢象升等人还有数十步的距离,当先一骑便高声喊叫道:“督帅!大喜!献贼已于罗瑛山授首!”

第196章 战后() 
卢象升的捷报于十日后快马送达京城。一起送来的还有此次战役的具体战况,以及从竹山县城内缴获的一些战利品,包括张献忠使用的金印一枚、缕金龙棒一根、令旗令箭各八件、张献忠使用过的镀金双龙铁棍一根,上面还刻有“八大王金鞭”五个字,还有镀金大刀一柄,上面刻着“天赐飞刀”四字。

    朱由检好奇的检视了一下这些战利品,对于张献忠的了解倒是更加深了一层。

    镀金什么的倒也罢了,你说你一个流贼,居然还用双龙棍,还用什么金印,怎么不连龙袍冠冕一起准备好?

    高迎祥那么大的势力还没准备登基呢,你一个附于骥尾的苍蝇就敢想三想四的,谁给你的自信和勇气?难道是一个姓梁的女人,对着你唱了首歌你就做起梦来了?该不会是潘独鳌和徐以显那两个败类给他出的馊主意吧?

    这个逆贼确实死有余辜,本想等卢象升能把他生擒来,然后和高家兄弟一样切成若干小块放太阳底下晒干呢,没想到居然自尽了。

    梁姓女子给的勇气用到了这里,总算比被切成肉干要强出好多。

    战报上没有提到朱由检最关心的李定国的名字,想来是官军除了张献忠以外,对其他人并不在意。李定国或许殁于阵中,或许是不知所终。其他孙可望、刘文秀之流朱由检并未放在心上,死活都无所谓。

    朱由检从内心是希望这位后来抗清时的汉人名将能逃出生天,因为他本身不像张献忠、李自成等人那样,具备巨大的破坏力和影响力。读书明理之人做事不会太过分,更不会视人命如草芥,但这种仁慈和仁义会严重制约着李定国的发展。

    但愿他能活着吧,要是有他的消息就派人将他擒来便可。

    自己的到来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很多事并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除非自己是神仙。

    对于方孔炤能招降刘国能,并顺势定计擒获罗汝才、贺一龙一事,朱由检真是不怎么相信。

    只能说方以智的这位老爹运气不错而已,刘国能是离着他近所以才去向他请降,若是换了别人做湖广巡抚,刘国能照样还会去请降。

    方孔炤并非文才武略出众之人,说穿了,本身他就是个才具平庸的官僚。你说让他去设计逮住以智计出名的曹操罗汝才,真是有点天方夜谭,朱由检觉得反过来还差不多。

    不行,得让人问问刘国能,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过,对于这位老旧官僚,居然能培养出方以智这种大才来,朱由检也是暗自称奇;他其实更相信方以智是个天才,与他老爹的培养没有半点关系。

    若是按照方孔炤这种老旧思路,方以智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其他杂书是绝对不允许翻看的。

    虽然方孔炤的奏折把招降擒贼一事写的妙笔生花,但朱由检很是好奇,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既然前面有张文耀的例子,那刘国能就一样授个游击,部下精选整编后暂归卢象升麾下听命好了。投降的人格外忠心,历史上的白光先、高杰就是个例子,不过高杰现在没有出现,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罗汝才、贺一龙就地斩首就行。这些贼人出身草莽,心中没有半点忠义,不像张文耀和刘国能这种在官军里待过,至少是懂得服从和听命之人。至于左金王蔺养成和老回回马守应不见踪迹,那就命人搜剿便是,料这两人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高迎祥、张献忠身死、革左五营覆灭、李自成逃亡,历史上推翻大明的流贼已经基本肃清了,自己这也算是改天换命了吧?

    想到这里,朱由检不由得心中暗自得意。

    前世自己一个普通人,穿越过来做成如此大事,心中自是满满的成就感。

    眼前的对手就剩下建州了,以自己现在掌握的实力来说,对付建奴问题不大,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灭掉皇太极了。

    朱由检其实倾向于慢慢熬死对方。

    以建奴现在不过百十万的人口来算,经济体量连后世江浙一带一个发达乡镇的百分之一都赶不上。

    辽东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严重的制约了建奴的自身发展。并且各种资源极度匮乏,所需战略物资都要靠外界输入,只要严密封锁住建州物资的出入,不用数年,这个半奴隶制的部落就会土崩瓦解,到时只要派遣少量精兵,轻而易举就能将之降服。

    依着建奴极度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若不是数次从大明掳掠去大量的人口和匠人,他们现在还处于穿兽皮、用骨箭的时代。

    可这样做的话,将来自己的事一旦写成书,会被无数看书的人痛骂,指责自己为何不跃马提兵踏平建奴,什么什么笑谈渴饮啦,壮志饥餐啦,那样自己会觉得好尴尬呀好尴尬。

    若想花时间来熬死困死,倒是会少牺牲掉很多大明士卒的生命,可缺点也是很明显,这就代表着封锁期间,还要捏着鼻子继续喂养辽东将门这些祸害。

    可要是强攻的话,现在还不到时候。连年的大战过后,将士们需要得到充足的时间来休息。

    后世网上人尽皆知的用船运兵到金州一带,从侧翼骚扰的方法来对付建奴的方法,朱由检其实并不看好。

    首先,这种骚扰方法要动用一只精兵,人数太多不行,人多了粮草物资怎么补给?至于说用船运粮,现在内地还有无数的百姓等着郑家运来的粮食糊口呢。

    那么问题来了,你派数千人过去干嘛呢?

    后世的很多人可能没去过东北,并且将后世那种人口密集、村镇相连的情况带入到了过去,东三省总人口现在已经是过亿了。

    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东北太大了。

    尤其后世的黑龙江省,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丘陵,跑上数十里才能看到一个几百口人的小村落,那还是人口爆炸的世代。

    满清入关时总人口不过是在三百万左右,那还是之前几次进入大明内地劫掠后的总数。

    朱由检估计现在建奴总人口也就在一百到一百五十万之间,其中满八旗也就五十万上下,其余的一百万由辽东汉人、劫掠去的内地汉人以及蒙古人组成。

    如此宽满辽阔的大地上才百十万人口,你派人过去骚扰,请问你骚扰谁?你知道去哪里骚扰?你以为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建奴人口密集且不设防的村子,然后冲进去大砍大杀一通?

    出去一两百里见不到一个人影,看不见一个村落,而你一次派出几百上千人,要携带多少粮草?这来回数百里地,要是被建奴发现,人家骑兵在平原上能饶得了你?

    强攻?不敢;骚扰?你觉得大明的官军能骚扰的了骑射无双的蒙八旗吗?你骚扰几次,沾点小便宜,人家把蒙古人派过去躲起来,你又出来骚扰了,蒙八旗一冲,你还骚扰不?你这是来骚扰还是来送人头啊?

    好吧,几千人太少,那派几万人过去,粮草物资就当有运输机天天空投,这几万人过去干嘛?肯定不是骚扰了,这是一只大军,得和建奴硬怼。

    行,怼吧,建奴聚齐一半兵力打不过你吗?结果还是送人头去了,然后丢下的士卒兵器盔甲粮草物资,让建奴赚了个盆满钵满,这是大明常凯申吗?

    什么?从正面出兵去救,正好合兵一处扫平辽东。

    既然能从正面带兵打过去扫平辽东,那还从侧翼派人干啥?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这种想当然的方式纯属异想天开,屁用没有,但却引起后世无数军事小白的狂热追捧。好似穿越过去后,不用船运兵过去骚扰建奴你就是个白痴一样。实际上他们对过去战争所需要的海量物资补给,以及道路的复杂性一无所知,很多人以为过去的道路状况跟现在一样平坦宽阔呢。

    毛文龙在东江镇其实对建奴没有产生任何威胁,他最主要的功劳就是收拢了大批不堪为奴的辽东汉人。

    至于说他派兵骚扰,一个月出去斩首三级五级,自己死伤好几十,那样做有用吗?

    后世穿越书中受热捧的占领海岛,侧翼骚扰的策略和计划,不过是某个大神自己琢磨出来的艺术创作而已。

    这更像是三国演义里的火烧博望坡、水淹七军之类的艺术加工和想象,真实的三国里根本不存在。

    剿灭献营也属大功,虽然张献忠是自尽身亡,但若不是官军奋勇作战,他肯定不会自尽。

    参与剿杀张献忠的人全部官升三级,赏银百两。

    但将领们如何赏赐让朱由检感觉有点挠头。

    刚刚封赏过才没几日,现在已经是赏无可赏了。

    怪自己把调子起高了,这下好了,下不来了。

    总不能给祖宽封伯吧?虽然他在这次战斗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还达不到封伯的程度。

    要是给祖宽封伯,让他爹他叔他大爷怎么办?周遇吉、曹文昭、左良玉、贺人龙、曹变蛟、李重进、秦翼明等等这些主将能没意见?

    周遇吉随着孙传庭剿灭高迎祥,左良玉等人跟着洪承畴剿了陕北之贼,这等大功都没封伯,别人还是算了。

    卢象升也无法再拔擢,还有洪承畴、孙传庭在那比着呢,再拔擢就得加太子少保了,可首辅温体仁都没加,这说不过去。

    方孔炤得酌情给赏,虽然也许实际上他没多大功劳,但起码对外界来说,人家又是招降又是擒贼的,不赏难免让人寒心。

    加个左副都御史衔吧,酬功足够。

    郧阳巡抚在这次战役中毫无动静,也没见卢象升在奏本里提到过,看来才具不堪,得寻机换人。

    张献忠居然在竹山和竹溪都屯了田,看来这是想把两地当成根据地啊,这回正好让两地百姓顺势屯垦就好,税赋减免三年就行。

    两县的知县佐贰都阖家殉国,让内阁依照惯例追授吧,并遣人查访家人,厚恤之。

    与卢象升的捷报先后送达的,还有开封知府路隽的奏本。

    周王想要进京面圣。

第197章 宗亲() 
周王朱恭枵基本答应了朱由检开出的条件,但提出要进京面圣后详谈。

    在奏本中,路隽将怎么和周王府长史孙三省联系上,如何说服对方站在朝廷一面劝说周王,以及自己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将周王彻底打动等等行为做了详尽说明。

    朱由检对路隽之举大为激赏,虽然里面的内容稍显夸张。

    能动脑子具体办事的官员在大明属于凤毛麟角,夸张一些是可以接受的。

    整个大明官场的官员很少有具备行政能力之人,简单说就是,缺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他们虽然自幼便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各类典故,但缺乏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以及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基本分析的能力。

    因为经书里并没教他们如何具体做事,顶多是一些微言大义之类的唯心思想,基本都是高大上、形而上的东西,百无一用是书生貌似就这么来的。

    绝大多数官员平日把心思都花在了敛财贪色、吟诗作对、与当地士绅官绅处理好关系、如何找靠山往上爬这几方面上。

    总起来讲就是,不会做事,只会空谈。只牟私利,无视民间。

    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缩手缩脚。

    像路隽这种遇事能通过一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人实在太少了。不管此事最终结果如何,但至少路隽是努力了,这就非常值得肯定。

    此类官员应该予以拔擢升赏,以便激励更多官员多做实事,少些空谈。

    不是都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吗?

    该怎么升赏呢?

    朱由检心里忽然一动。

    郧阳巡抚宋某年老体衰,圣上悯其年迈不易,特准致仕。

    臣虽年迈,但精力远胜同辈,尚愿为圣上分忧,为朝廷效力。

    俺没说要致仕啊,为何准俺致仕?有没有搞错?俺银子还没捞够呢。

    是,你是没上本请求致仕,你是被致仕了。

    回家养老去吧,再啰嗦小心锦衣上门。

    开封府知府路某于任上体恤子民,勇于任事,擢其为郧阳巡抚,望该员不负圣望,戒骄戒满,勤勉职事,效陕西屯田安民之例用心任事,以待后来。

    嗯。

    就这么着。

    以待后来这句话不难理解,就差明着说:路隽你好好做,将来的前程不止于巡抚,朕看好你哟。

    有希望才会有动力,相信路隽知道如何去做,孙传庭于陕西屯田大获成功一事已有圣旨明发天下,照着去做就行了。

    郧阳穷点,但人口也少,根据当地情况再决定如何着手就可。

    路隽奏本中提到的孙三省引起了朱由检的注意。他和路隽在此事上一内一外,竭尽全力劝说朱恭枵后终于让其态度松动,这属于合作共赢的典范。

    孙三省不具备给皇帝上本的资格,朱由检对其与周王如何交谈一无所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孙三省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路隽是主谋,那么孙三省就是执行者。

    看来应该是个执行力不错的人物。

    朱由检唤过李二喜,让他打发人去吏部调取孙三省的档案。再就是去知会骆养性,派人连夜前往开封,暗中与孙三省见一面,详细询问具体过程。

    至于朱恭枵想进京面圣,那就来吧,让勇卫营派遣三百人前往开封护卫周王,叫李二喜带队走一趟。

    朱由检唤过李二喜来,将事情交代下去,并特意叮嘱他:前往开封时先考察好,记住哪里的州县穷困;将来陪着周王返京时就带着他去看一下,让一辈子没出城的这位亲王看看,民间的百姓是如何的凄惨,自己这个皇帝是多么的不容易。

    反正这事又不急,周王也不是进京有要紧事,眼看着春暖花开的时节快到了,一路上好好欣赏一下自家祖宗打下的大好河山也好。

    李二喜出差这段时日,让王承恩回来伺候就成,东厂那边有他大侄子掌控着,不会出什么问题。

    王承恩明里暗里的叨叨了多少次,还去懿安皇后、周后那边哭哭啼啼的,就是一心一意想回到皇帝身边,说是站在皇爷身边心里踏实,搞得朱由检都有点怕见到他了,这老家伙不会有别的爱好吧?朱由检不由得打了个激灵。

    王承恩的忠心让朱由检心里感到暖暖的,要是大臣们能这般贴心就好了。

    坐在这个位子上注定了一辈子就是孤家寡人,不可能有朋友,想找人说说心里话都找不到,巨大的孤独感有时会让朱由检感到茫然和压抑。

    就算孙传庭、卢象升再忠心,双方的位置决定也无法成为朋友。

    这辈子注定孤独终老了,精神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