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泥在这几年中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因为它不仅可以修路,还可以造房,作为建筑材料来说,其中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有了水陆营在这里看守,朱厚炜也能放心的把水泥制造挪到这里来,天剑的交通发达,也有利于运输。

    经过几天的考察,终于在营地的南边40里买下了大约20顷的盐碱地,或是荒地,总共花了2000两不到,还算便宜。下一步就是从京城叫来工匠,大兴土木,至于工人,本地还是有很多的,只要银钱到账,劳动力不是问题。

    造船厂这两天也变得很有意思,龙江船厂的人是在熟悉实践祖上传下来的造船技术,经过两天的摸索,已经开始步入正轨。而本地工匠看见龙江船厂的人技术高超,立马放下身段,各个工匠都到了这里取经,学习。这次的比试没有了火药味,感觉变成了交流,学习的过程。朱厚炜和本地一些工匠谈过才知道,龙江船厂虽然已经没落,但是在许多造船工匠的心中,龙江船厂还是具有很高的地位,毕竟能进入史书的船厂纵观中国历史,并不多见,这时大明所有工匠的骄傲。

    看到两批船匠这么和睦相处,朱厚炜也放心了,本来他最怕的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无谓的勾心斗角,妒贤嫉能。不过,朱厚炜也有事情担心,那就是原计划6天就能回来的福船还没有到码头,大海之中,天气变幻莫测,自然的力量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这次出航的水兵就是水营的种子,万一出点什么事,朱厚炜就要心痛了。

    在焦急的等待中,在福船出海的第八天上午9点不到,朱厚炜在拿着望远镜观察的时候就发现一艘船正在快速地靠近码头。等到了近些,发现是水陆营的旗帜,这次出行的船只终于回来了。

    中午,带队军官汇报了这次的出行。作为船长,来汇报的时候还拿了一份日志,这是朱厚炜要求的,每一位船长出海航行都要坚持每天写航海日志。

    经过汇报才知道,这次去往登州,由于水手第一次操作这样的“大船”,略显生疏,而且一路航行基本都是逆风,这才比计划晚了一些。在回程的时候都是顺风,所以回来的时候只用了三天多一点。这次的航行意义重大,最主要的是使用六分仪来测量,定位自己的位置。对于六分仪这种航海极其有用的道具,朱厚炜自然是知之甚祥的。还有就是这次的测画海图,使用的是后世的画法,比起现在的海图更容易看懂,当然也更精确。

    在这次的航行中,对于福船的速度也是测得比较到位,逆风大约3节,也就是5公里每小时左右,顺风的话就有6节,大约是11公里每小时左右。(一节差不多是1点8公里)

    中式船只由于帆和西方不同,所以在逆风时,速度会大大下降,不过在顺风时,帆对风的利用率要超过西方,所以速度会有一个明显地提升。在近海航行,这样的船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以后若要远航,就会出现问题。

    西方的帆船对于顺风和逆风都有一定的利用率,所以这样的船可以进行深海远航,只要不是无风,基本没什么眼中影响。但是如果使用西方的船帆也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西方的船帆需要的操帆手数量要远多于中式船帆,操作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对于操帆手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现在的大明可没有会重重西式船帆操作的,那么培养起来又是需要很长时间。

    陆军比海军更容易训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现在的水陆营来说,除了炮兵,侦察兵,基本的步枪兵只需要半年训练就能上战场,但是已经训练半年的水兵连远航都没有办法完成,海战更是令人揪心。

    船帆的问题只好根据以后的军舰情况而定,现在是急不来的。福船顺利回来,朱厚炜也要动身回京了。三两大型马车带着小丫头等人的战利品,朱厚炜则是两辆马车上放着几口大缸,缸里带着海货准备启程。

    走的时候,大多数军官都来相送,这些人都是朱府出来的。朱厚炜在这里的几天和每个军官基本都聊了几句。

    朱厚炜正色对着吴以恒说道“这边的事就要靠你了,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训练士兵,然后才是保护各个产业。水兵的训练一定要加紧,尽可能地安排人员出海航行,累极经验。不过海面马上就要结冰了,等到明年开春,冰面融化,在安排出海。至于商队的事情我回到京城就会安排,渔船也要开始制造。遇到突发事件就自己做主,然后写信到京城汇报。我和大哥都相信你们几个。”

    吴以恒严肃回道“微臣必定完成任务。”朱远在旁边谄媚地笑道“二少爷,什么时候再来啊,我们都想着你和大少爷呢?”

    朱厚炜也笑着说道“我肯定明年开春就来一趟,大哥就不一定了,毕竟他还要上朝的。”

    朱厚炜又转头对着黎汝清三位老人道“黎老,船厂就交给你们了,这几天下来,你们龙江船厂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等到大福船造好,就到中军府问吴以恒拿图纸,研究新式海船。至于宝船的事也不能放下,希望早日可以复原宝船,让宝船早日再次在大明海域航行。”三位老人都没有说什么,只是严肃点头。

    在众人的目送中,朱厚炜等人乘车返回京城。仅是过了两天,朱厚炜就到了京城,半道上从车上搬下几个大水缸到福王府,直接车队赶往皇宫。

    到了皇宫,弘治和张皇后肯定在悠然居,于是和小丫头直接赶去了。到了悠然居,发现只有张皇后在这里,弘治和朱厚照在和内阁处理国事还没回来,现在已经是下午快五点了。

    张皇后一见小儿子和女儿回来,露出笑颜,上前嘘寒问暖。朱厚炜也是心里一暖,回答张皇后絮絮叨叨的各种问题,小丫头在一旁插科打诨,还拿出了从天津带来的礼物,三人也是其乐融融。

    到了快6点,弘治和朱厚照都到了悠然居。进门之后脱下了厚厚的羽绒服,准备吃晚饭。弘治面无表情,朱厚照有些愤怒,朱厚炜一看就知道文武百官肯定又出什么幺蛾子了。

    两人脱下羽绒服,看到上来迎接的朱厚炜和小丫头,顿时都露出了笑脸。等小丫头,朱厚炜和弘治行礼之后,朱厚照就拉着朱厚炜问起了天津的见闻。不谈政事,自然大家都心情舒畅。

    不一会儿,张皇后传令开饭,发现菜色少了几样,不一会儿宫女就托着托盘进来,上面用银做的大盖子盖上也不知里面是什么东西。

    四人身前每人一盘,等到盖子一掀开,一阵香味扑鼻,定睛一看,原来是红烧鲍鱼以及碳烤扇贝。弘治微笑道“这时你们从天津带回来的?”小丫头急声说道“爹爹,二哥用两辆大马车带回来的,但是一共带了10缸,缸里盛着海水,这些鲍鱼和牡蛎都是活着带回来的,但是他拿了2缸回了福王府。爹爹快让二哥把那两缸也拿过来。”朱厚炜无奈地摇了摇头,弘治则是微笑着说道“好,爹爹让他拿过来。”然后转头看向朱厚炜微笑说道“你这两天再送两缸进宫。”朱厚炜一听,就知道弘治的意思,然后笑着点点头。

    这时小丫头却是说道“不用了爹爹,我跟二哥闹着玩呢,你怎么当真了。”朱厚照此时已经吃了一个扇贝,然后有些幸灾乐祸说道“那不行,爹爹金口玉言,怎么不作数?”说完立马吃起另一个扇贝,一脸享受。小丫头却是对着朱厚照做了个鬼脸,然后娇声说道“哼,送到皇宫也不给你吃,我们都有,就你没有。”

    朱厚照面色一僵,然后十分委屈地说道“小妹,他是你哥,我也是你哥啊,你怎么能厚此薄彼呢?”小丫头却是蛮横道“我就这样。”其他三人都笑开了。

    晚饭吃的很尽兴,特别是牡蛎,得到了弘治,张皇后和朱厚照的喜爱。鲍鱼的话皇宫也有,倒是不怎么稀奇。

第一百零六章 眼红() 
吃过晚饭,弘治和朱厚照兄弟开始闲谈。自从朱厚照作为太子一起随着弘治上朝之后,晚饭后的闲谈也经常会谈到国事。弘治主要是问朱厚照,然后锻炼他的能力。朱厚炜心里也明白,基本不怎么对国事发表什么看法。

    不过今天不同,弘治和朱厚照两人是特地问朱厚炜一件的。为什么呢?因为今天上朝,由御史发动,文官响应,阁老也赞成的提议与朱厚炜息息相关,那就是皇庄问题。

    说道皇庄,这两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颇有大明第一富裕农村的样子。里面的佃户,现在的工人基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兜里有钱,家里能吃饱穿暖,孩子能读书认字,这样的生活时大明普通百姓心中天堂般的日子,给个地主都不换啊。皇庄成为了贫苦百姓心中的圣地,山西,山东,河南等江北之地几乎都知道了皇庄,即使是远在江南,也有很多人开始知道皇庄的名声。

    最令皇庄盛名远播的就是皇庄卖粮食。由于这两年粮食年年丰收,再加上粮食储存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基本就是1到3年。所以皇庄在两年前开始大量卖出粮食。皇庄的百姓凭着户籍可以买一定数量的低价粮食,但是还是有很多粮食开始流入京城。而且越卖越多,两年前,整个一年,皇庄卖出粮食40万石,一年前卖出80万石,今年更是卖出120万石。这么多粮食进入京城,由于质量好,不掺沙,价格低廉,很快抢占了京城粮食市场的大量份额。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从江南运来的漕粮大大减少,运河的漕船数量下降了一半。当然,因运河吃饭的苦哈哈生活质量也再次下降了,根据锦衣卫的线报,不少地区的纤夫,船工,码头搬运工已经有了不稳的迹象,在一些有心人的运作下,开始拉帮结派,敌视朝廷。这是皇庄带来的一个坏影响,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靠着这条运河吃饭的人就有10几万,加上他们的家属,起码3;50万人,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十分严重。而且现在京畿地区的皇庄由农田1万顷,也就是100万亩,今年还开垦了一些荒地,大约有2000顷,可以预见明年的粮食肯定会更多,对于运河一线的影响还会增加。

    由于皇庄的盛名,不少人都到京城周围的皇庄前来参观,学习经验,想着回去之后也给自己的田地来这种经营模式。各位管庄太监也不禁止,任由他们打听皇庄的种植生产模式。

    一打听,众人都吓了一跳。因为先期投资是在太大,农业用水很多,要是建造水库,或是打水井,资金的支出就令人却步。不少人都在感叹陛下的大手笔,一边盘算自己要不要也这么做。

    大家算了算,很多人都是摇头了,只能学习其中的一些惠而不费的经验。皇庄一共1万顷,庄子上的工人有男女大约15万人,最低工资美誉2两,一月就是30万两,一年就是360万两。要等到庄子产出大约需要1到2年,要想回本,没有个10来年,想都不要想。

    今天文武大臣上奏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皇庄光是卖粮食一年就要100多万两,而且还不是最大数量,庄子里除了庄民买的粮食,还有为数不少的库存粮食。其实他们不知道,今年皇庄光是各种粮食产量就有7百万石,要是全卖了,就大约能有8百万两白银入账。

    皇庄存了多少粮食大臣当然不知道,只能肯定不在少数。但是皇庄的进项可不止粮食一项。光是京畿地区大大小小将近30个水库,今年光卖鱼就有50万两入账,鸡鸭牛羊又是80万两左右,还有今年的各色水果,即使不制成高价的水果罐头,就按照今年的季节按时上市,收入也不会少于30万两。这些副收入还远远没有达到最大值,以后将会一年比一年多。

    今天,大臣就是上奏要裁减皇庄,前些日子大臣已经上奏了不少奏折,都被弘治留中不发,到了今天,似乎是商量好的,由阁老刘大夏在朝会时,出列上奏,请求裁减皇庄,然后各个官职的文武百官附议,几乎四分之三的官员都跪下附议,让弘治十分没有面子,朱厚照也是感同身受。

    弘治把大概的情形和朱厚炜说了下,朱厚照则是愤怒地说道:“这些个大臣,看到皇庄一年差不多进项300万银子都是眼红的不行。我们花了几年,投入了这些多,现在有了大进项了,他们就坐不住了,一个个腆着脸要求爹爹裁撤皇庄,说什么不与民争利,要退还耕地于民,这个子曰,那个孟云,说的头头是道,冠冕堂皇,可退还于民的那个名是谁,还不是这些大臣的家族,真是令人生厌,令人作呕。”

    朱厚炜顺着他的话接了句“令人发指。”朱厚照一些愣了,看着朱厚炜那戏谑地笑容,没好气地说道“合着你不急啊,这庄子你出力最多,你要是不急,那我还急什么。”

    弘治也很明白,为了这个皇庄,兄弟二人投入了多少精力,人力,财力,而且朱厚炜还是这个项目的主导者,于情于理都要问问朱厚炜的想法。对于朱厚照刚刚对于大臣地极端评价,弘治也没有训斥。他对大臣都是优渥的很,没想到这次大臣联合起来,想要得寸进尺,也是让弘治很愤怒。里面虽然也有真正为民着想的,但是大部分还是抱着分一杯羹的态度来撮合的。要不然为什么5年前同样是刘大夏上了奏折要裁减皇庄,却只有寥寥10余人响应,而这一次却有这么多人,可见一斑。

    弘治问道“厚炜,你怎么看?”朱厚炜正色回答“要裁撤皇庄也可以,只要把原来的投入收回内库,并且增加每年国库支付内库的银两。要是皇庄的投入国库一下拿不出,可以每年分期收回。”弘治听了沉默不语,朱厚照则是焦急地说道“这怎么能行,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有利润,怎么就给他们了。”

    弘治也是盯着朱厚炜看他到底是个什么说话。只见朱厚炜微微一笑“这个选择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他们想要的。皇庄一年出产的粮食极多,一旦有些大量的粮食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赈灾,或是出售,主动权都在我们手里,最重要的是凭借这些物资,我们可以稳定京城周围的物价,不给别人囤集居奇的机会。粮贱农伤,粮贵民伤,我们可以高价买入,低价卖出,使得京城的物价保持稳定。当然,可以给他们另一个选择,这就要看爹爹能不能下这么大的决心了。”弘治听了,拉了兴趣,笑着问道“你先说说。”

    朱厚炜组织了一下语言这次说道“我大明一年岁入不过1000万两出头,官员俸禄200万两,每年支出到内库100万两,支付藩王皇族一年也要200万两。每年支付九边的军费,粮食大约要150万两,剩下的才是用来修桥铺路,造福百姓。总的来说,国库每年要给内库和朱氏子孙加起来总共300万两,占到岁入的三成。

    如今,孩儿的想法是从今往后,内库和国库分开,皇室财政独立,也就是说藩王皇族的那200万两由皇室拨付,国库也不用再拨款给内库。”

    话音刚落,朱厚照瞪大了眼睛看着弟弟,张大了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乍一听简直骇人听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的,那么国库的钱也应该是皇帝的,钱怎么用也要经过皇帝的同意。但是如果皇室财政独立,意思就是说皇帝从国库的所有者变成了监督者,管理者,国库从某种角度来说,变成了文武百官和皇帝共有的了。

    弘治先是吃了一惊,但是立马冷静下来考虑其中的可能性。朱厚炜却是继续说道“两个方法对比起来,一个只是增加私产,也就是这些大臣谁分的越多,获利越多,但是很难统一所有人的胃口,总有人嫌少而心怀不满,另一个则不同,虽然没能裁撤皇庄,但即使裁撤了,国库的岁入不会增加,但是国库的支出却有目共睹地减少了300万两,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孰优孰劣,这些个大臣自然能做出选择。”

    弘治听了淡淡点头,一年300万两看似很多,但是弘治知道凭着朱厚炜的能力,光是这些产业一年的利润绝对不止这么些。所以在银钱上,即使国库不发银子,内库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弘治慢慢说道“厚炜,即使是这第二套方案,你也不可能没有条件吧?”朱厚炜微笑地看着老爹,弘治也是微笑地看着小儿子。两人知道可能今天过后就会发生一件足以震惊朝野的大事将要发生。

第一百零七章 朝会() 
第二天一大早,弘治和朱厚照都眼睛带着血丝去开朝会了。两人都是从悠然居的书房走出,可见两人一晚上都没睡。最后出来的是朱厚炜,也是一样,不过他除了书房直接找了一间客卧睡觉去了。

    其实朝会不是每天都开的,一般来说要根据皇帝的勤政程度来决定,弘治算是非常勤政的一位皇帝,朝会基本3天一次。但是连续的朝会也不是没有。

    朝会的地点是在奉天殿,也就是太和殿(金銮殿)的前身。面阔95米,进深47米。奉天殿与其北部的华盖殿(今中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共同组成了“三大殿”建筑群,是明清紫禁城建筑群的核心,坐落在全部用汉白玉包筑的三层石台上,每层台的四周都是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石台总高8。12米,边缘高7。12米,占地25000平方米。

    非常遗憾的是,这么一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型木建筑,历史上仅仅存在了三个月,奉天殿于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宣布投入使用,四月初八便遭雷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三大殿全部被火烧毁,明成祖将这看成是上天和祖宗对他“靖难”夺位、强行迁都、大兴土木的愤怒,惊恐之余,改北京为“行在”,仍尊南京为首都,改在奉天门(今太和门)听政,不再重修三大殿,此后的洪熙、宣德二帝,皆有迁都南京的念头,也没有重修。

    正统帝继位后,南迁之念已绝,正统五年(1440)重修三大殿,到六年九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虽然借助了永乐时所遗一些旧人的经验和能力,把它建起来了,却又不是与原来完全相同的样子,或者说与原来的“华美富丽”相比,实际上已经简单了许多。

    在嘉靖朝,皇宫也发生过大火,朱厚炜知道这是由于没装避雷针或是避雷针的效果不好,军工厂已经在研制朱厚炜所画的避雷针,相信不用多久,皇宫就会用到。毕竟这些大殿周围非常空旷,还都是木质结构,一旦打雷下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