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穿着一身白色儒衫,四周镶有宽边,头上是四方平定巾,一看就是个读书种子。也有人认出他来,都是一个圈子里的,总有几张熟面孔,书生们交头接耳一番,就都知道了他的身份——白时中字谨严,是个进京赶考的举人。

    书生周围躁动的气氛慢慢沉静下来,一个领头的读书人,大约30出头,上前一步对着白时中拱手道”这位学兄,不知这《百姓报》与学兄可有干系。“白时中朗声答道“让学兄见笑,不才正是这《百姓报》的撰稿编写之人。”那书生一脸严肃“学兄也是我等士林中人,怎可推广这旁门左道。”白时中面不改色“学兄说的可是《百姓报》的横排文章以及其中的标点?”“正是”下面一群人回答道。

    白时中向人群慢慢扫视了一眼,缓缓说道”各位学兄,这文章排版对于文章本身并没有改变,这标点也是方便刚识字的人断句,各位都是苦读诗书十余载的,都知道若是不用自己断句,对于研读经典会有多大帮助。“一部分人开始理智地思考起来,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继续反对,刚刚领头的书生回答道”经典怎可如此研读,断句不同,所读到的文章也就不同,这不是篡改经典,有辱圣人吗?“话音刚落,一部分纷纷在旁叫好,只听那书生继续道“文章几千年来都是竖排,而今学兄你非要横排,颇有哗众取宠之嫌啊。”这一次的叫好声没有刚才那般热烈了,这个时代的书生还是很有节操的,除非深仇大恨,一般不会人身攻击,那书生面色也微微一僵。

    白时中缓缓答道“文章竖排古已有之,那是因为纸张没有造出,或是数量不足,一般的文字都是写在竹简上。但是竹简沉重,一本书往往所用的竹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由于认识到纸张的便利,自唐以来,基本所有的文字都开始写在了白纸上,这是前人做出的巨大改变。现在《百姓报》上无论是文章的横排,还是标点符号都没有对文章添一字或是减一字,这种改变和从竹简到纸张是一个性质的。再来说说断句,每人由于断句的不同,文章到了每个人的眼里就不同,从中学到的道理也就不相同,为了要表达出自己在读书后的所得,无论是前朝还是本朝,都有名家对圣人经典做出注解,标点符号用于此,也可能造成书不是本来的样子,那就需要名家根据自己对经典的注解来对其进行断句,若一人的不能服众,那就2人的,最后也肯定会有一人的断句注解最接近圣人的本意。而且现在的《百姓报》不是圣人之作,他是为了能够方便天下百姓认字的一种途径。《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只有读了书,才能明白道理,礼节。孔师也曾曰‘有教无类’,哪怕是乡间农夫,可以识字,知道,对于我们这些读书种子来说也是好事,若有一天,大明的天下百姓都能识字,那就是文治大兴,就是我辈读书人的骄傲。”

    说完之后又扫了扫众人,这次被分化的更严重了,一些人在思考,一些人看向白时中充满了热切,显然被他刚刚那一番话打动了还有一小部分人还是反对,看向白时中的眼神越来越不友好了。领头的书生说道“可笑,滑天下之大稽,怎么可能让天下人都读书,这天下岂不是要乱套了,朝廷3年开科一次,能得取功名的无一不是人中翘楚,难道开科时全天下人一起赶考吗?”

    “这位学兄,我辈读书人的读书的意义何在,宋朝横渠先生(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说的,谨严深以为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我等学子为何要入京赶考,取那功名的原因,但是并不是所有人读书都是因为这个,比如乡间的农夫,读书认字是为了明白事理,签订契约自己也能看懂,商户识字是为了经营方便,乐户识字是为了可以识谱,演奏仙音,读书的目的并不相同,但他们都想读书,自唐宋科举以来,山东世家把持读书资格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所以现在每个人都是有资格读书的,想读书的,若是不信,学兄可以随便问问街头百姓,也可以告诉他们他们世世代代是没资格读书,不许读书的,看看结果如何。当然谨严是不敢和百姓如此说的。”话音刚落,人群中传来几声低笑,这时旁边看热闹的一群百姓却是纷纷叫好“书生说的好,谁要是敢说我们穷苦代代不能读书,拼了一条贱命也要打死他。”旁边一群男人也是纷纷捧场“李哥说的好”“就是这个理”

    围观群众里的一个看上去相当苍老的男人感叹道“老朽这辈子要是能让小孙孙读书认字,就是立马死了也有脸面见列祖列宗了。”说着眼睛也有些湿润,连忙用手背擦拭着眼框,旁边几个上了年纪的似乎也有所感触,低头沉吟不语。“百姓报业”门口的街道上渐渐安静了下来,无论是围观的百姓,还是聚集在一起的书生心里都有些酸酸的。是啊,读书是件多么高尚的事情,哪怕不能取得功名,为官一方,但是只要能读书,那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老百姓对于读书是很向往的。读书人也在想想,似乎往上几代,家里的长辈也是不识字的,在场的众位书生并不都是出身书香门第,现在想想当时的祖宗心情估计也是和刚刚的老人一样的吧。

    那领头的书生似乎也没话可说了,虽然他还可以用以前学的许多圣人之道来反驳,可是看着这些围观的百姓和他们对读书的向往,千言万语似乎也没法张口,他自己的爷爷也只是一个县里的小小主簿,算不得书香门第。于是面色复杂地朝白时中拱了拱手头也不回地就走了,似乎心情很不平静,连白时中的回礼也没看到。剩下的书生也慢慢离开了。

    在街道不远处的茶楼二楼,临窗的位置坐着父子三人,从书生聚集到离开,父子三人全部看在眼里,三人都沉吟不语,似乎心有感悟。最后父亲开口说道“厚照,厚炜,我们也回去吧。”

第二十章 新的一年() 
《百姓报》售出的第二日,上朝的时候有几个文官想弘治进谏,说《百姓报》哗众取宠,大逆不道。这几位是御史,这个官是有名的清廉,倒不是做御史的都是德才兼备的人物,而是这个职位没什么实权,所做的就是风闻奏事,实在是没什么油水可捞,所以一旦发生了什么小事,都会在朝廷上刷刷存在感,以后就会有人花钱来找他们向皇帝进谏。

    大多数官员都知道,《百姓报》是由锦衣卫代卖的,要是没点皇家背景,怎么可能呢,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不开口。弘治也问他们“《百姓报》可有谋逆之言?”几位御史只好回答没有。弘治继续问道“既然没有,朝廷以什么名义来对它制裁?”这下子朝廷里也就默认了《百姓报》的存在。

    《明报》里都是文言文,大多数百姓根本读不懂,《百姓报》就不同了,都是大白话,即使有文言文,在文章的下面也有翻译,这下子只要能认识字的都能读懂了。所以他的销量也是一涨再涨。短短10天,光顺天府就卖出了30万份,而《明报》稍微少点25万多份。随着时间的流逝,两者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不过《百姓报》是成本价出售的,所以并没有开始盈利。

    第一期的《百姓报》可以说是满足了普通百姓的大部分娱乐需求,看到这次的调查,不管是哪个人都感觉后怕,王恕的表态更让百姓信服,纷纷下定决心不到17绝不成婚,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危险。不管是其中的家长里短,还是连载的《射雕》都让百姓津津乐道。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已经到了弘治十六年2月,今年朱厚照13岁,朱厚炜9岁,小丫头也7岁了。

    朱府也更加的欣欣向荣,由于朱厚炜的《射雕》在其他地方开始出售,利润也是源源不断地送进朱府。虽然《百姓报》已经开始刊登《射雕》了,但是造成冲击得也就是普通版,对精装版和珍藏版影响不大。这本书背景很深,所以即使偏远地区出现了普通版的盗版,但是精装版和珍藏版却没有。外地的书商也是拉着一车车的《射雕》向全国各地发卖。截止到二月,精装版总共售出30万套,珍藏版也是卖出5万套,让所有人都赚得锅满钵满。最后送入朱府的利润有100万两左右,这个数字统计出来后,朱厚照便兴高采烈地告诉弘治和张皇后,两人听了都愣住了,这几年所说是盛世,可是国家的收入一年也就1就赚到了十分之一的国家收入。

    朱府没有停止收人,除了山西和北方的鞑靼交界,陕西也是边境,所以朱厚照早就下令道陕西,甚至是关外收容孤儿。这下子锦衣卫算是忙开了,陕西,山海关外到处都是锦衣卫缇骑的身影,弄得朵颜三卫和鞑靼还以为明朝有什么大动作了,纷纷遣使来询问。最后在弘治15年12月前总共收容了男童294人,女童168人,这样府里的人数都快800人了,所幸朱府很大,大约占地120亩,现在还够用。到了二月份,这些二期生也懂了府里的规矩,但由于人数太多,所以又请来了7个先生,来教导孩子语文,数学的话朱厚炜已经不教了,那么多的学生他也是分身乏术,所以就叫当初一起跟他去户部调查的学生代课,反正他们的数学教这些二期生已经是没问题了,至于一期生,则是朱厚炜交给这几个学生代表,学生代表再去教课,即使有不懂的,朱厚炜也只需要回答这几个人的就行了。由于人数的增加,体育课也增加的运动项目,那就是羽毛球,毕竟这么多人不可能都去踢足球。不过朱厚照对于羽毛球不是很感兴趣,玩了2次就不玩了。他还是喜欢男人之间激烈的**碰撞。

    朱厚炜虽然不教数学了,但是现在他开始教自然,只教一期生,这门课比数学好教一点,基本就是先举出一个自然现象,然后讲述这个自然现象对人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至于形成的原因那就有的说有的不说。这群学生都是一张张的白纸,所以可以任凭朱厚炜泼墨作画,比如说道地震时,别的都讲,但是怎么形成的就不说了,毕竟这种地理知识对他来说太难了,上辈子自己也没学好,不过讲到风的时候,朱厚炜就兴奋了,什么陆地风海洋风,那讲的是不亦乐乎,为啥对这个兴奋呢,那是因为前世对风帆战舰的喜爱特意学的一些周边知识。还和学生讲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叫地球,它是圆的,为什么住在上面而不掉下去呢,那是因为这个地球啊它是有引力的,引力是什么呢,那就讲起了厚炜第一定律。是的,就是厚炜第一定律,还有后面的第二大,第三大定律。至于牛哥,谁管他,还要100多年才生呢。朱厚炜的无耻性格再一次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门课与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趣,朱厚照这个对学习不感冒的哥哥也时常来旁听,下了课还不停问弟弟“这是真的吗?”每次朱厚炜都会淡淡的装道“时间会证明一切。”

    对于朱府的匠户来说,这一段时间过得都是天堂般的日子,首先,家里的成丁的男子都在做事,每月都有工资,家里的女人也被招募打了府里的食堂帮忙,每个月也有3两的银子,小孩子无论男女,都被送到府里的书院和那些学生一起读书,本来那些匠户对于把儿子送去是没什么二话的,但是把女儿也送去,就有些不太愿意了。后来还是刘大管家上来一番痛骂,才让他们回头是岸。刘管家吧所有匠户聚集在一起,一上来就是一顿骂“你们这群吃人饭不干人事的杀胚,一个个的想什么呢,你急摸着良心问问自个儿在府里过得是什么日子,难道少爷们还会害你们不成,一个个把女儿藏在屋里做什么,现在每半年月都有衣服发,你们吃的也都是直接去食堂的,女儿放家里做什么,孵小鸡吗?难道还一个个都想把女儿嫁出去?没看过《百姓报》啊,这是把闺女往死路上逼啊,都自个儿好好想想。”说着就走了。匠户们一听,是这个理啊,现在都慢慢形成17结婚的想法,难道把女儿养到17?家里也没那么多活要做啊,学点东西也好啊,反正两位少爷也不会害他们,没进府前都穷的只剩下命的人还怕什么,于是第二天灰溜溜的叫闺女自己去窦管家那里报到。

    现在府里的作坊一共有两个,一个是玻璃作坊,一个是印刷作坊,人都是从工部那里挖墙脚挖来的,工部人多不心疼,弘治也都知道,老话说得好“儿子偷爹不算贼”,于是兄弟两一共挖了50户匠户,其中35户都是做琉璃的。本来是不需要这么多的,不过现在玻璃还在研究试制,一旦成功,那就要大量生产的,这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府里一切都井然有序,不管是金钱还是物资都很充足,《明报》和《百姓报》的扩张也与日俱增,兄弟两也是踌躇满志。朱厚照是个闲不下来的性子,有一天就问朱厚炜“下一步我们做什么,每天老是重复前面的太无聊了。”朱厚炜想了一会才抬头很严肃地对朱厚照说道“种田”。看到朱厚照脸上一副惊呆了的样子,朱厚炜很开心的走开了。

第二十一章 大农庄计划() 
今年的亲耕虽然主要是弘治在做,但是两个皇子也是要在一边帮忙的。一套繁文缛节下来,父子三人都累得不轻。而朱厚炜也想到了下一步要做什么--种田。“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穷点累点都能熬着,但是没饭吃,那就不行了。

    对于现在大明的农业状况,朱厚炜是很不满意的。毕竟听惯了后世袁教授弄出的杂交水稻之后,再看现在的两世产量,那就太可怜了。大明的粮食一般亩产为1石到3石之间。换成后世大概200斤到600斤,后世的产量已经快1000公斤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京畿周围产粮并不是很多,但是人口非常密集,所以每年都要从湖广,江南运来大量的粮食,由于这时候主要都是从京杭大运河输送,这也形成未来的一个利益集团——漕帮。漕帮要到雍正四年才取得合法地位,但是之前它的影响就已经遍布运河流过的省份了。如果能解决京畿的粮食问题,无疑可以降低漕帮这个畸形产物的地位,也有利于北方的安定。

    想要种粮食,首先要有地,朱厚炜问了刘瑾才知道原来皇家也是有田地的,那就是皇庄。

    说起皇庄,朱厚炜就要好好谢谢他爷爷宪宗了。《明史·食货志一》“宪宗即位,以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掌管皇庄的有官校,下设庄头、伴当。皇庄土地来源较多。其中主要有原属国家官田的牧马草厂地﹐夺还勋戚的庄田﹐侵占的民田﹐“奸民”向管庄太监投献的部分官民田地﹐未就藩的王府辞还地等。皇庄所占土地的数目无完整记载。弘治二年(1489)户部尚书李敏言﹐畿内之地﹐皇庄有五﹐共地一万二千八百余顷。

    皇庄是皇家的私人金库,皇庄除皇帝庄田外﹐还有皇太后及皇太子庄田。所以朱厚照也是有田地的,所以在朱府时,朱厚炜便向朱厚照讨要田地,用于实验。结果朱厚照一脸疑惑“我有皇庄?我怎么不知道?”看着一脸天真的朱厚照,朱厚炜相当无语。朱厚照头一转,喊了声“刘瑾,我在府外还有田地吗?”刘大管家相当称职,立马回答“大少爷,您在府外一共有庄田5处,总共800多顷,都在京城附近。”朱厚照一脸讪讪对朱厚炜说道“没想到,我还真有啊,要多少你拿去用就是了。”朱厚炜对他彻底无语,直接问道刘瑾“现在这5处庄子每年一共产出多少?”刘瑾继续回答“二少爷,这庄子去年产出5000两,粮食一共是1万8000石。”“你们收了多少税?”“十税四。”

    朱厚炜转头看向朱厚照“这庄子你从没管过吧?”朱厚照一脸无辜的说道“管这个做什么,再说我也没有出过京城啊,怎么管?”朱厚炜没话说了。

    晚上吃完饭,朱厚炜就对弘治说道“爹爹,京畿粮食不足,可是耕种的田地却不少,孩儿想到大哥的皇庄看看去,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提高粮食的总产出。毕竟从江南运来的粮食要比出产地贵上一些,若是能让粮价下降些,对于那些贫苦的城中百姓也是好的。”弘治想了想说道“怎么想到皇庄了?”朱厚炜答道“孩儿是看爹爹每年春季都去亲耕,想必对于农事十分看重,孩儿与大哥也想为爹爹分忧。”朱厚照也在一旁急忙点头。

    弘治看着兄弟两,缓缓说道“厚照的庄子我记得都是在京城附近吧,这皇庄本来也有厚炜的一份子,如今我就再拨下京城左近5处给你们兄弟两去打理,不过误了学业那就不要再去了。”“是”两人回答到。

    第二天从杨师傅哪里出来,二人接了妹妹去了朱府,带着5个学生,2男三女,就直接乘坐马车,低调地驶向城外的皇庄。路上听刘瑾介绍,现在去的叫小李庄,庄户200余户,有田50顷,再向北10里就是大李庄,有庄户700余户,有田120顷,这两个庄子大多庄户都姓李,管庄太监曹略就在大李庄上。

    一行人马先到了小李庄,朱厚炜兄弟两先下车,然后牵着妹妹来到村中,此时大约是未时(下午1点),村子里没多少人,大多的壮劳力还在田里劳作,只剩下老人还在,小孩子倒是有几个,可是都很怕生,不敢接近他们,只是站的远远的看着这群贵人。兄妹三人穿的衣服都很朴素,可是后面跟着个管家(刘瑾)还带着8个壮硕的家丁(侍卫),让小孩子产生了害怕。

    兄妹三人还在不停向四处看着,村子不大,基本都是黄泥砌成的房子,还有几家是茅草房,村子的布局成十字型,两条街道长不过500米,街道两旁就是房子了。街道只是用泥土铺的,然后压平整了些,幸好今天没有下雨,不然,街道就会变成烂泥塘。不一会儿就有个60上下的老头走了过来。对着朱厚照拱手一礼“不知道小公子到我小李庄有何贵干啊。”朱厚照拱手回礼道”我兄妹三人踏春游玩至此,让老丈费心了。“这时代对于老人还是很尊敬的。

    老头笑呵呵地回答“不妨事,若有什么事,就有老朽来答几位贵人,看几位有些乏累,不如到老朽家中坐坐,喝碗水,让老朽聊表地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