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有毒-第2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给官职,也不能给那么高工资,还得让渭桥镇和大名府的工坊恢复生产,这道题可算愁死王安石和皇帝了。

    一年以来换了四任主官屁用没有,第五任干脆不接受任命,宁可回家待着也不去上任。大家心里都明白去了也是挨骂的命,累死累活奔波好几个月一点好儿都落不下,搞不好还得成为背锅侠。

    这时苏轼又开始出馊主意了,他竟然说让朝廷出面把王诜请回来,接着负责两个工坊区的管理工作。此话一出连皇帝在内一屋子宰相、副宰相和枢密使都和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估计心里都在问:你是王诜闺女的老师,不是王诜的老师,你说让人家回来人家就回来?王诜如果是这么好相与的人,还用等你出这个破主意?

    苏轼还不死心,他又提出可以仿照神宗皇帝的做法给王诜一部分特权,让他直接向皇帝负责。只要这一点做到了,凉王就不会在意其他小节,肯定会回来的。

    呸!刚才的建议是遭致了一片眼神,这次的建议直接引来的一片斩钉截铁的反对,就连皇帝都坐不住了,差点没把口水直接啐在苏轼脸上。

    想什么呢,当初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脸皮也不要了,差点没把裤子当了,才把王诜的权利收回来。现在再还回去,还白饶了个一字并肩王的爵位,那我这个皇帝在这儿瞎折腾什么呢,干脆让位多省心啊。

    为了这件事儿苏轼差点被撤职,就连章惇也没法帮忙说话,主要是这个主意出的太馊了,直接捅在了皇帝和王安石的软肋上,不急眼才怪。

    好在有人随后提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比较能接受的建议,这才把注意力从严惩苏轼转移到了齐王和高翠峰身上。

    出主意的就是尚书左丞苏颂,他说王诜当年也没在魏桥镇和大名府多停留,负责管理这两个地方的另有其人,他叫高翠峰。

    乃人是已故丞相司马光的族人,现在则成了齐王的僚属。如果能让他出山复职,想必应该会有点作用,至少不会更差。

    至于说高翠峰和王诜是什么关系,好像也没啥太大瓜葛。跟着王诜混了个官身和御赐同进士出身,就是高翠峰鞍前马后、矜矜业业小十年的全部收获。当然了,钱也没少赚。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诜刚要失势,高翠峰就见风使舵拜在了齐王门下。这说明此人很有政治眼光,也懂得进退,只要朝廷肯重用,应该还有点利用价值。

    和高翠峰比起来,另一个跟随王诜小十年的部下苗魁就很不懂事了。朝廷本来想保留一部分新军老兵和低级军官,打散之后混编到禁军之中充当教官,以便提高禁军的作战能力。

    结果苗魁非但不感恩,还多次上书指责这种做法毫无益处,并建议把剩余的两千多新军重新集结,单独编制。禁军可以分拨分批跟随新进训练,这样才能真的提高禁军战斗力。

725 官复原职() 
这个建议凡是懂军队的人都不敢说错,但光懂军队没用,想在禁军里做官还得懂点政治才成。

    新军本来就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要不是战功太卓越,一个人也不会被保留。还想重整旗鼓、单独编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提出此建议者的出发点,难不成你还要为王诜留住东山再起的火种?

    既然你对王诜这么忠心,成吧,去幽州厢役里当个副指挥使。正好对当地熟悉,好好的修建寨堡吧。为大宋免除边患,不正是王诜一直强调的事儿嘛。

    同样都姓苏,待遇却完全不同,苏轼被同僚和皇帝骂了个狗血喷头,苏颂则被夸成了一朵花儿。这个主意出的太有水平了,对各方势力都没什么伤害,还帮皇帝解除了那么一点点忧虑。

    能把赵佣身边的人调开,是皇帝非常乐意见到的,最好就剩孤家寡人才好,这样就不会有人教孩子学坏了,也就别惦记什么皇位了,老老实实的当齐王吧。

    至于说高翠峰离开赵佣之后手里有了点权利,还会不会和齐王暗通曲款,赵颢觉得大可不必担心。

    一边是正值壮年的皇帝,另一边是个未成年的黄口小儿。即便有高太后护着,目前还是未来太子的最有力人选,可有点政治觉悟的人也知道该往那边站,高翠峰好像就很懂得取舍。

    “既然大人早有安排,那峰就应了这个差事,尽心尽力帮大人把工坊维持好。”得到了明确答复,高翠峰终于长舒一口气。

    回到工坊工作很符合他的口味,主要是干习惯了,也知道工坊到底有多大能力,并不觉得整日与工匠为伍有什么低人一等的。

    “我有个屁安排,没事儿不要瞎猜,臣不密则!”洪涛并不认为高翠峰是朝廷派来打探自己心思的叛徒,他没必要叛变。

    想改换门庭早就换了,当初在魏桥镇时引诱他变节的官职更大,何必非耗到现在。山川督查院也没有关于谁和高翠峰交往过密的报告,赵佣住在宫里难以监视,他可没这种待遇。

    “只是光下官一人去了魏桥镇也于事无补,炼钢之事还得大人出手相助。”高翠峰觉得是不该太放肆,有些事儿不该打听就别打听,确实容易惹祸,还是说点正事儿吧。

    “吉人自有天相,你只管去,回头我帮你烧柱香,佛祖定会知晓的。”

    以洪涛的脾气秉性,只要不能百分百确定一个人的可信度,就不会予人口实。高翠峰的要求很容易解决,写信通知胡家、武家,派过去几个目前没什么重要任务的大匠就够了。

    几个足矣,高翠峰只是去救火的,还不能人一到火就灭了,必须有个艰苦的救火过程,让朝廷看到他的努力才完美。

    渭桥镇和大名府工坊也没必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那就不是高翠峰在管理了,而是自己搭钱搭人帮着朝廷经营,但凡不是亲爹真不会这么帮忙。

    赵颢肯定不愿意叫自己爹,发现自己和工坊有太多接触还得骂娘,一文钱也落不到还得惹人不待见,何必去找这个不痛快呢。

    之所以答应帮忙有高翠峰和赵佣的情分,也有自己的对国家的义务。如果真弄的边军都没有钢板弩和箱车可用,对自己也没啥好处。

    一旦边关起了战事,禁军由于战力不足而吃败仗,自己说不定还得跟着倒霉。有时候帮着别人就是帮自己,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太纠结眼前的得失。

    尤其是身处政界,根本就没有多少个人恩怨,基本全是政见不同或者集团利益之间的倾轧。今天他们压制你,保不齐明天就得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很难说清楚到底该和谁记仇。

    “有事儿就直说,把牙咬碎了本王也猜不出你的难处。能帮忙的自会帮,帮不了的也会告之原委。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提醒,看来在开封城里待久了会让人的脑子退步。”

    解决完了高翠峰赴任的事儿,洪涛就准备吩咐人准备午饭款待一下老部下了,不太紧要的琐事可以去饭桌上边吃边喝边聊。可高翠峰并不像了却心事的样子,皱着眉咬着牙显得比刚才还为难。

    “大人教训的是……这里还有一封信,是王相让下官转达的。”平白无故又挨了一顿数落,高翠峰索性眼一闭从书包夹层里摸出另一封信。

    “你怕我和王相交恶,就怀疑你的忠心?”王安石的来信?确实让洪涛有点意外,但也没意外到放着教训人的机会不抓住的程度。

    “……世人皆是如此……”总被人直指内心的弱点,高翠峰也有点恼羞成怒了,低声抗议了一句。

    “哎呀,还敢顶嘴了!八嘎,耍剑的给!”这句话好像激怒了洪涛,都开始用日本话骂人了。

    不过接下来的剧情有点出乎高翠峰的意料,旁边站着的精瘦男人闻声而动,抽出腰间的长刀伴随着呼喝声不断劈砍,每下都很干净利落,看得出来身上有不错的功夫。

    “别怕,这是本王的倭人护卫,代号八嘎。嘿嘿嘿,功夫不错吧?”见到高翠峰慌乱的表情,洪涛乐了。四名日本武士的刀法都不错,反正特种兵里没人能在这方面超过他们。

    尤其是这个八嘎,一把长刀一把短刀能同时打败两名同伴,很是厉害。只是身子骨不太强壮,估计是常年吃素吃的。

    这几个月可真没少往他们肚子里塞各种肉食,加上适量的运动效果很不错,再喂半年估计就能跟着特种兵一起训练了。

    关于忠心的问题平七海说了,他们已经烧掉一缕头发做为最毒的誓言,决定跟着新主人一生一世。也就是说主人死了他们也会跟着死,绝不苟活。

    要是中国人这么说洪涛肯定不信,换成古代日本武士确实有点可信性。这些人脑子比较死板,说死真会死,就好像不是娘生爹养的一般。

    唯一不太令洪涛满意的就是语言,他们四个全没受过教育,日本字都不太会写,直接上中文进度很慢。几个月下来刚能说几个日常短语,听力更差,稍微带点口音就抓瞎。

    进步最快的两个就在制置使衙门外面站着呢,洪涛让他们去不是站岗的,那里总有府里的下人出出进进,每次都要检查随身货物,必须张嘴说、支棱着耳朵听。算是语言强化,自己可没功夫陪着他们聊天玩。

    至于说他的名字为啥叫八嘎,这不是骂人的话吗?没错,人家根本不叫八嘎,但名字不好记,洪涛就给他们起了代号。

    最厉害的这个叫八嘎,剩下三个为呀咩贴、一库和以太,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洪涛的日语储备大部分都是从哪儿来的了。

    但让洪涛郁闷的是,这四个不怎么正能量的词汇在古代日语中并不存在,或者发音不同。所以恶搞了半天四个日本武士啥反应都没有,合算白忙活了。

    “倭人……”高翠峰已经有点见怪不怪了,黄头发绿眼睛的养女都有,多几个日本护卫真没什么了不起。

    “这封信看过吗?”利用这点时间,洪涛已经把信大致扫了一遍。

    “……不曾看过!大人放心,信一路上从未离开过在下。”高翠峰以为信件有问题,拍着胸脯作保。

    “那就现在看,看完了用人话读给本官听。”洪涛倒不是觉得信件有问题,而是信纸上的遣词造句有问题。每个字都认识,凑一起就不太明白。

    古人说话太偷懒了,喜欢用一个字代表一大堆意思,放在不同地方含义还不一样,又喜欢引用各种经史典籍里的名人名言。

    饶是自己都穿越过来十多年了依旧看不通顺,经常会理解错误。以前有莲儿和周一日帮自己当翻译,现在只能麻烦高翠峰了。

726 拗相公软了() 
“……王相想和大人冰释前嫌,再和大人做个交换……”

    高翠峰知道驸马有这个毛病,只是没想到这么久了依旧没痊愈,同时心里也安稳了许多。这么重要的信件让自己翻译,说明驸马没有因为自己离开两年而失去信任。被人信任是很难的,也是很幸福的。

    “和本王交换……朝堂上如此险恶吗?”这事儿还真让洪涛有点皱眉,堂堂拗相公居然主动提出和解。

    要是没有特别让王安石难受的事儿他是绝对干不出来的,可是自己没听说朝堂有什么大变动,想靠两个工坊搬到当朝宰相基本没可能,顶多是添点恶心。

    “怕是官家让王相有些心寒了,当初力主官家上位的就是司马相公和王相公,但自打登基之后官家就一直在琢磨如何摆脱他们的控制,比神宗皇帝时期有过之无不及。司马相公殁了、文相公和吕相公也病倒了,目前在朝堂中王相公有点独木难支。”

    高翠峰干别的都是副业,琢磨朝堂人事变动才是本行,回答得干脆利落,没有半点猜测成分,两句话就把王安石的处境描绘得活灵活现。

    “他要与本王交换什么?本王又能给他什么?”洪涛听明白了,王安石不是因为遇到难题解不开才来找自己帮忙,而是要为今后做打算。

    他准备反击了,不愧是以一己之力强推改革的拗相公,确实有勇气、有魄力,还有那么一股子舍我其谁的气势。

    “王相想借真理报一用,交换条件未有定数,让大人先提出,只要能办到,他在朝中自会鼎力相帮。”高翠峰把信纸放到桌子上,生怕自己翻译的不准确,指着有关语句让洪涛看。

    “真理报?呵呵呵……难得啊,没想到第一个有此念头的不是章惇、不是苏轼、不是官家,而是他。这事儿本王还要考虑考虑,先把信烧了,然后随我去见见长公主,还有我的三胞胎儿子。”

    听到真理报的名字,洪涛突然睁大双眼,片刻之后自顾自的笑了起来。好你个王安石啊,居然想到了利用舆论工具对抗政敌,这份眼界真是没谁了。

    真理报可以为他所用吗?自己需要不需要他的帮助?他又能帮自己达到何种目的?必须好好想想,这可是只老狐狸啊。

    高翠峰并没停留太久,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婚书走了。婚书?没错,吃午饭的时候长公主问起了他的个人问题,已经四十出头了还是孤身一人未曾婚配。

    于是长公主自然而然的想起了养女们,年龄并不是问题,古人对这个条件并不看重。既然高翠峰依旧是夫君的得力助手,干嘛不亲上加亲呢。

    把谁许配给高翠峰呢,王大自然不成,王二名义上也是结了婚的,那就要从王三开始。长公主还真公平,这事儿都按照长幼尊卑往下排。

    高翠峰真没奢望能娶儿童团的女孩子,不是不敢而是不敢想。这些女孩子都是凉王的养女,自己有机会成为凉王女婿,有点受宠若惊。至于说娶谁他真没意见,也不敢挑,全凭长公主决定。

    洪涛在这件事儿上只能替女儿们稍微争取点权利,完全搞自由恋爱是这个时代所不允许的,即便长公主和养女们怕是也不理解。

    据理力争的结果就是长公主答应先问问王三,如果王三不乐意再按照顺序往下排。不过长公主说了,男人最好别掺和这种事儿,交给她这个养母来操办比较合情合理,否则传出去又多了一个让人耻笑的话柄。

    王三比高翠峰还爽快,干脆利落的答应了这门亲事,剩下的就是走个过场了。高翠峰没有父母长辈,但他是齐王的僚属,这种事必须回禀,等到赵佣批准之后再回来与王三正式成婚。

    婚事自然也只能在凉王府里办,洪涛觉得暂时不要让外界知道王三是谁的养女为妙,半点口风都别透露,否则对高翠峰的仕途很有影响。

    同时高翠峰还带走了一封给王安石的回信,洪涛准备答应王安石的交易。和解不和解另说,政治斗争也没有和解一说,保不齐下个月政局发生变化,双方还得变成敌人。

    既然是交换,自己又处于优势一方,那就不能太上赶着,所以也得提出点条件。先让王安石帮自己达成一个任命,然后再把真理报的一部分使用权交给王安石。

    没错,真理报不能全给他,只能是使用权,还是一部分。也就是说以后王安石可以通过固定渠道把需要发表的文章送过来由许东来编辑之后刊登,他顶多对稿件有改编权利,没有那篇能发、那篇不能发、该发什么不该发什么的权利。

    为了表示公平交易,洪涛答应一女不嫁两家,不会再给王安石的政敌刊登文章,仅此而已。乐意不乐意都是最终条件,没得选。

    经过深思熟虑,洪涛觉得这笔交易对自己还是有利的。目前真理报本来就在扮演反方与福州日报打擂台,加上王安石的文章也没什么影响,还能给福州日报提供更多标靶攻击。

    而自己也确实对王安石有需求,比如获得更加自由一些的职位。这事儿没有王安石的暗中协助,光靠庞皇后吹枕边风很难如愿。

    那洪涛想要个什么职位呢?两淮修河制置使的升级版,沿江修河制置使!

    制置使和节度使都是临时差遣性质的职务,最初大部分用于军事目的,类似于战时的某个战区负责人。后来逐渐演变出一些非军事目的的职务,有点像后世的某某某项目指挥部,项目完毕职务也就随之取消了。

    比如屯田制置使、修河制置使、盐茶制置使、店宅制置使、交子制置使、群牧制置使、封禅经度制置使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数不胜数。

    但凡皇帝或者朝廷想起个比较大的工程或者项目,又无法由一个部门单独执行,就会临时性委任一位制置使来专门负责此事,通常就会称作啥啥啥制置使。

    在北宋时期,制置使还带有荣誉性质,通常都是由皇亲、重臣担任。但从北宋末期开始,由于战事频繁,内官也有出任。到了南宋朝这个称号就大幅度贬值了,甚至都不用经过朝廷指派。

    洪涛的资历和爵位足够担任制置使一职,所以说爵位也不是全无用处,假如还是驸马都尉、左卫大将军、亲卫大夫啥的,就算皇帝和朝廷主动给,也得先把爵位抬一抬才可以,这就叫规制。

    沿江修河制置使有啥好处吗?屁好处都没有,就连工资都一文不涨。只能让洪涛的活动范围大很多,凡是和长江水利有关的地方都能去,甚至包括了长江的主要支流。

    这也正是洪涛唯一想要的,有了这个职务便利,他的活动区域就扩展了好几倍,从成都府路向东,梓州路、夔州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江南东路,一直到两浙路,几乎囊括了三分之一多的国土面积,还都是比较富饶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这么重要的职务朝廷和皇帝会答应吗?这话得两说着。洪涛觉得这个职务重要,是因为他心里有鬼。

    说实话,真没人觉得这个职务重要,狗屁权利都没有,如果朝廷不另外明文规定让地方州府配合,来个县官都能不搭不理,一文钱、一个差役都别想调配。

    而且这个职务还容易挨骂,一旦遇到水患什么的,但凡是和江河有关的官员都在百姓咒骂范畴内,修河制置使显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当然了,只要不是着手修建的水利工程出问题就不用担责任,否则洪涛也不敢揽这个活儿,分分钟会被降罪入狱。

727 把修河大业进行下去() 
四月初,高翠峰还没带着聘礼回来迎娶王三,庞皇后的密使就到了。历中贵偷偷从应天府溜到了扬子镇,当面向洪涛透露了一个朝堂机密王安石上书皇帝建议让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