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有毒-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渔夫一家自然是千恩万谢,原本也没打算能治好腿,小命能保住就是老天开恩。既然长公主的太医都说死不了,肯定是死不了,赶紧回去筹钱吧。谁的账都能欠,皇帝妹妹的账真不敢欠。

    “这汉子起来说话,我家夫人吩咐了,身上有几个钱就给扔到功德箱里几个,图个吉利,万万不要卖房子卖地卖船筹钱。等这后生病好了还得继续打鱼为生,到时候你家也没了、船也没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还不如直接撞死痛快呢。暂且回去吧,明后天再来看你家儿子,别准备大鱼大肉,他身体虚不受补,医馆里管饭,饿不着。”

    长公主肯定不能抛头露面嘘寒问暖,她只需端坐在用纱绢隔离开的正堂里保持皇家威严,一切与病患交流的差事全由洪涛代劳。

    有他这张嘴在,医闹来了都没用,何况这些老实巴交的百姓,必须唬的一愣一愣的,每个字都得记清楚,最好回家找人刻在石碑上。

    到此时州府官员们依旧半信半疑,结果撞了小伙子家渔船的商船就倒霉了,连作头带水手一起抓进州衙,只要这边小伙子一死,他们就得给长公主顶包儿。

    要不说长公主运气好呢,一旬之后小伙子的伤口恢复良好,没感染也没有并发症。不光他的小命保住了,两条腿也保住了。至于说很有可能一长一短的问题,那就没辙了,凑合忍着吧。

    他死不了,商船上的人也被放了出来,头一站就跑到浅予斋拜谢,还把小伙子治病的所有费用都偿付了,不是用钱,而是橘子。

    他们来自两浙路,家乡盛产橘子,正逢橘子下树,就拉了一船准备到楚州贩卖,没承想摊上了这么一桩意外。

    在扬州耽误了这么多天,橘子烂了一半儿,也别指望再去贩卖了,好在人没事儿真是万幸。本来是打算来感谢浅予斋救命之恩的,结果洪涛和长公主都不在,王十八说诊金免了,但船上没坏的橘子不能免,都卸下来尝尝鲜,她就爱吃这口。

    商船的作头说了,小地方人没见过世面,太医爱吃啥也不知道。如果不嫌弃,感觉橘子味道还成,以后每年入冬都送过来。

    要不说商人脑子都灵活呢,王十八傻乎乎的弄了几十筐橘子,府里的女人也挺爱吃,尤其对了周一日的胃口,但谁都没想到这位作头的深意。

    “谁敢保证一辈子没灾没病?他不是白送你橘子,是打算以后万一家里人有了恶疾好和你张嘴加个塞儿。”

    但洪涛多贼啊,一眼就看穿了作头的小伎俩。当然了,橘子他也没少吃,味道确实不错,胜在新鲜。

    “医馆里不卖药,每天不过三五个病人也没什么重症,何必加塞?”王十八觉得自己的爹爹太能算计了,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

    “嗨,傻丫头,你要是有你二姐十分之一的脑子,以后大宋的首富就不是爹爹而是你啦!”没人加塞儿?洪涛敢确定,用不了多久浅予斋就会人满为患。

    王十八的医术高明是一方面,扬州城里那些官宦人家通过看病联络感情是另一方面。他们早就憋着和自己搭上关系,但苦于找不到门路。

    现在好了,给长公主捧场效果是一样的。只要有了往来走动自己就不好再去折磨他们,人家也不求长治久安,过两年一调任就万事大吉喽。

    自己能容忍他们走夫人路线吗?必须能!扬州不是湟州也不是大名府,自己更不是带着皇命前来搅浑水的改革派,和当地官员没有利益冲突。

    

685 顺风邮局() 
正相反,如果有了他们的默许和容忍,对自己的计划还有益处呢,比如说去扬州管辖的其它村镇开办学堂和医馆。

    洪涛从浅予斋的开办中受到了启发,光办学堂名声不容易打响,要是把学堂和医馆放到一起弄,必须有促进作用。

    而且吧,还可以让王十八和新军里的军医和护士给孩子们教授医学知识,想必家长们不会反对。和太医免费学本事还不乐意,那就活该受穷,穷死你!

    说干就干,先把这个消息带给远在明州的王十七,让她那边也别闲着,收拢旧部继续开业,也打着浅予斋的名头,学堂和医馆一起办!

    再抽空去济州岛一趟,除了看望特里公主,顺便还得招募受过医疗培训的新军护士。当初疏散的时候,大部分有技能的新军都被送去了济州岛。看来古人说的真对,闲了置忙了用!

    其实两淮修河制置使带来的改变远远不止人们看到的这些,腊月初,在明州的很多外地商人突然涌向了一家名为顺风邮局的店铺,车载人扛的把一箱箱铜钱送进去,不久又笑逐颜开的拿着几张小纸片出来了。

    “郎兄,这么做欠稳妥,那可是你半年赚的所有钱,交给外人运送万一出了纰漏,岂不白忙了。”

    也不是所有来邮局的商人都进去用钱换纸片,还有很多是陪着朋友来的,打算亲眼看看这个邮局到底是什么玩意。

    “怕个卵,别人能用我就能用。没看柜台外面贴的告示嘛,只要汇款凭证在手,少一文钱邮局包赔。即便凭证丢了,也可以仪仗暗语把钱取出来,凭证和暗语缺一不可,这主意真高明!”

    办理完业务的商人把手中的小纸片递给同来的朋友,还拍了拍手,无钱一身轻啊。往年这个时候最发愁的不是如何千里迢迢赶回家乡过节,而是一路上该怎么保住钱财别丢失、别被抢。

    有了顺风邮局在忧愁全没了,要是再舍得花点钱雇辆顺风镖局的驸马车,那回家的路就不再是苦难,而是享受。

    “可惜我家在成都府,没有邮局也没有银行,连镖局都没有!难不成我们蜀人就该受累挨抢,可恼之极!”

    看着手中那张写满了鬼画符的纸片,商人的朋友心里很不平衡。以前顺风镖局、顺风邮递的便利享受不到也就忍了,现在顺风邮局还是没有去蜀地的业务,这不是欺负人嘛。

    “谁让蜀道难呢,人家顺风镖局和邮局也不是长了翅膀能飞,那么难走的路如何进出?走走走,今日小弟做东,请大兄去风雪楼一聚。听说楼里又来了几个西域胡女,歌舞双绝,嘿嘿嘿……”

    这并不是顺风邮局第一天开业,从十月初就有个传闻在明州商人之间流传,说是大名鼎鼎的顺风邮递要增加新业务了,不光再帮着传递家书,还能异地汇兑。

    这是个新鲜词儿,大概意思就是说有人在明州往顺风邮局里存一笔钱,然后拿着邮局给的汇票、记清楚互相约定好的暗语,就能去另外一个有顺风邮局的城市把这笔钱取出来。

    手续费还是要的,但和方便性和安全性比起来不值一提,谁愿意带着一大笔钱上路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谁又敢保证顺风邮局能兑现承诺呢?要是邮局出了问题,存了钱的商人恐怕比遭遇劫匪还惨。

    抱着这种疑虑,大多数商人都在观望,准备看看有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是位来自凉州的毛线商人。

    产自甘凉路的毛仿品在南方沿海地区非常畅销,这里的冬天穿毛衣最合适,既不臃肿又能保暖。

    卖完了毛线,凉州商人觉得趁着年节期间带点丝绸回去还能赚一笔,可手头的钱款不太充裕,咋办呢?

    正好明州的顺风邮递改成了顺风邮局,不光能送信还可以异地存取款,只要两地都有顺风邮局或者银行。

    做为一名凉州商人,湟州银行的名号必须知道,也必须相信。这家银行自打开业至今,不管是发行新币还是农业贷款,从来没失信过一次,比当地官府的信誉还高。

    既然有湟州银行参与,凉州商人啥顾虑都没了,马上给家里人去信,让他们把钱存入湟州银行,然后再把汇款单通过顺风邮局送过来。

    一个半月之后,凉州商人就从明州邮局里如数拿到了家里汇来的钱款,当面付给原本不太相信的明州绸缎商,再雇上三辆顺风镖局的箱车,带着丝绸和对生活的曲线憧憬,美滋滋的返回凉州发财去了。

    其实这位凉州商人并不是顺风邮局联络好的活广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应该是明州的钱家,不承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把钱家的风头给抢了。

    不过广告效应比钱家来做一点都不次,在明州、杭州、台州一带做买卖的甘凉路商人很多,既然老乡成功了,再加上对湟州银行的信任,明州邮局的业务量立刻就多了起来。

    刚开始全是甘凉路商人登门,马上又有福建商人加入,连带着河北路商人也一起跟进。

    据说两淮修河制置使、凉王王浩也是这里的大客户,他的手下正在河北路雇人砍伐树木,所需费用也是通过顺丰邮局直接转往大名府银行,再在当地提取现金,方便极了。

    要说这两个顺风真尼玛会做生意,啥货物都不卖一年到头可不少赚,只需看看各地顺风镖局门庭若市的场面就知道了。

    可惜这个买卖谁也不敢抢,要论走南闯北,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全能平趟,半路出事儿就不是小事儿,钱财好说,人命咋赔?不用多,每年来几次就没人敢来花钱买方便和安全了。

    那顺风镖局为啥能做到万无一失呢?沿途的歹人急眼了连官军衙役都敢抢,没有不敢抢镖局的道理。

    嘿,至今为止还真没人敢抢顺风镖局,原因很简单,据说镖局里的镖师全都是退役的新军,其中还有不少蕃人和党项人。

    光听到凉王的名号,百分之九十的官府就选择退避三舍了。这位没法惹,根本不讲官场规矩,动不动就喜欢把人挂到木杆上,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但道上的绿林好汉可不管谁是凉王,但他们怕新军。退役的新军也是新军,那可是三千敌十万、打得西夏人闻风丧胆的强军,杀人杀的手软,谁觉得自己比西夏正规军还厉害大可去试试。

    随着幽州被宋军攻陷,就算有极个别胆大妄为的盗匪团伙,也把试试看的念头收了起来。凉王带着三万新军切瓜砍菜一般冲进析津府,打得几十万契丹精锐抱头鼠窜。如果不是朝廷拖后腿,辽国皇帝肯定也跑不掉,一并全给抓回来。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老百姓才不管呢,反正福州日报上写的、瓦市里说的凉王传都是这么讲的,凉王是大英雄、新军是百胜军、朝廷奸臣是大坏蛋,听着很过瘾嘛。

    此时谁要是还敢去抢新军的镖车,那就不再是武力值问题了,而是人品问题,会被道上的同行所不齿。

    其实胆大的人不光有,还不少呢。人要是饿极了、穷狠了,谁管你是不是凉王、是不是英雄,照抢不误。

    不过真没有一个成功的,面对装备了蝎子弩和链甲的镖师,别说小股盗匪,就算内地禁军来了照样没戏。只有边关那些经历过血雨腥风洗礼的边军才能与之一战,还得战术得当,否则也打不赢。

    这还得感谢北宋朝廷的弱枝强干政策,为了防止内乱,宋朝各地的武备力量非常弱,弱到各州城连城墙都不能维护修建。民间倒是可以持有武器,但只能装备软弓布甲,战马更是别想。

    拿这点装备去对付退伍新军和特种兵,换成契丹人也没戏。很多时候都不用发射弩箭,三两个镖师骑着马一个冲锋,对面几十口子就全跑了,还剩下好几个被马匹撞得骨断筋折的。

    更可怕的还不是镖师,而是镖师背后的一股神秘力量。抢劫镖车失败跑就是了,大不了下次碰到镖车躲着走。要是这么想可就错了,凡是敢打顺风镖局和邮递车辆的人,不管是官还是匪全不得好死。

    快了十天半个月,慢了一年半载,凡参与过此事的人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人弄死,且没一个能死痛快的,有时候还会连累家人朋友。

    刚开始大家还没留意,可不知道从谁嘴里传出来个推论,说是死的人都曾经抢过顺风镖局和顺风邮递的车辆,这是遭到报复了。

    几年下来,随着类似事情越来越多,这个流言也越传越真,还加上了不少神秘色彩。说新军之所以战无不胜,并不是领导有方、三军用命,而是学了凉王的法术。

    这些镖师不用看到人,百里之外照样能取敌人项上人头。但也不是想杀谁就杀谁,凉王教师他们法术的时候下了法门,为非作歹会被反噬,只要不惹他们就不会遭到报复。

    

686 农业合作社() 
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依据,有些人确实死的不明不白,连怎么死的官府都查不出来。也确实死的特别惨,甚至好端端的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自爆炸成了肉块,连尸首都凑不齐,这不是法术还能是啥。

    慢慢的凡是有顺风镖车经过的地方,绿林和江湖中就多了个规矩,看到铜钱旗躲着走千万别惹。有命抢没命花,凡人能对抗,神灵真惹不起。

    实际上和神灵真没啥关系,人都是山川督查院杀的,流言也是王二和王十派人散布的,目的只有一个,用最低成本维护顺风镖局和顺风邮递的声誉,这两个行业就是靠名声挣钱的。

    也正是因为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为顺风镖局打下了可靠可信的名声,洪涛才敢把银行系统融合进邮递系统成了顺风邮局。

    表面上看镖局、邮递和存取款都是单独存在的行业,实际上它们是一环扣一环,必须互相扶持才能存活下去。别人想模仿不是不可能,但难度太大,短期内没有可能性,也就不用担心全方位的竞争。

    顺风邮局能够独霸金融市场,洪涛就能进行下一步计划了。他要用异地汇兑业务把商人们绑到自己的贼船上,让他们越来越离不开这套东西。

    下一步才是吸纳民间资本,开展存取款和放贷业务,这等于是用商人们的钱替自己培养出更多商人,再用百姓的钱去扶持商人做大。同时自己也会从中攫取很大一块蛋糕,用来补贴修河、劝农、办学和医疗计划。

    说白了吧,洪涛就是不想光花自己的钱去替朝廷干活儿,这些工作本来都应该由他们去做,做不好都不称职。

    自己这点钱听着挺多,其实连一个小项目都完不成。任何一个东西只要前面冠上普及、全民之类的字眼,需要投入的资金都是海量的,还得源源不断。

    收益倒是有,也不少,可期限太远,远到没人看得清,看清了最终收获的权利也很可能保不住,所以才没人乐意去做。

    其实很多人还想不明白,只要让这些产业走上正轨,比干什么都挣钱,还不会被朝廷限制。谁听说过朝廷不许农民多打粮食、不许孩子读书、不许百姓看病的?

    通过多读书让人明理、通过看病让人免除后顾之忧、通过丰收让人吃饱穿暖、通过修整河堤让人安居乐业。

    谁敢反对这些,谁就是和全体百姓对着干,到时候不用自己号召,百姓会自己想办法保卫自己的利益,前提是得让他们先享受到、体验到好处。古人不是说了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就是人性。

    “还得说二丫头有本事,她都在福州把合作社搞起来了,不光吸纳了大地主家的佃户,还在报纸上挤兑的人家没脸出门见人。”

    此时始作俑者反倒最闲在,把每件事儿都开个头,然后躺在扬子镇王府书房的软塌上,一边摸着周一日的大肚子,一边看西迪整理出来的密信,一边还得给长公主念叨念叨,让她知道夫君的伟大。

    二个月不到,顺风邮局已经在九个城市挂牌开业,加上以前的湟州银行和大名府银行,形成了一张不太完整的大网,除了西部和西南部之外,几乎把整个大宋疆土都罩了进去。

    其中远在福州的王二成绩最斐然,她利用与当地官府的交情,不光协助紫菊顺利的开办了顺风邮局福州分局,还把学堂和医馆也都搞的红红火火。

    和扬子镇不同的是,她的学堂里不光有农户家的穷孩子,还有不少当地商人家里衣食无忧的小少爷。

    和洪涛想的一样,即便不太缺钱的商人家庭,也没指望每个孩子都能十年寒窗一朝高中,让孩子学点长大之后能养家的真本事倒是刚需。送一两个孩子去新学堂里试试并不耽误家族的延续,反倒多了一种选择。

    最让洪涛不得不佩服的是,王二居然把合作社也搞出来了。这玩意她只在自己讲的故事里听说过,实现的难度可想而知。

    福州地区的土地兼并现象更严重,大部分可耕地基本全掌握在地方豪绅和官宦人家手中。山地和丘陵占了很大比例的福建路本来可耕地就少,这样一来靠租种生活的佃户就非常多。

    他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交完地租和各种税赋之后,发现家里的粮食吃不到明年夏收,还得去山里找各种野菜充饥。

    穷则生变,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讨生活。靠海的出海、不靠海的就去经商,反倒造就了一种不太以学问高低、只看挣钱本事大小的文化氛围。

    王二就从这些中小商人下手,鼓励、组织一村、一乡的商人群体集资或向邮局贷款,在各自的家乡购买或租种相邻的田亩,雇佣当地穷苦佃户形成一个个农业合作社,大面积种植甘蔗。

    合作社的佃户们没有土地,也不单独劳作,而是几家、十几家共同耕种、除草、熬制土化肥、收割。

    同时再与商人们合股开办小型压榨作坊,等甘蔗收获之后榨成汁送到福州城外的大型制糖厂去。这个厂才是王二说服商人们投资的关键,它能出产白如雪、甜如蜜、没有任何杂色和杂味的白糖!

    糖厂关键技术来自洪涛,但关键原材料产自遥远的济州岛。鲸鱼骨粉是非常好的吸附剂,能去除甘蔗汁中的色素,最主要的是成本便宜、加工方便、产量大,能够支撑糖厂的正常生产。

    白糖最终会按照商人入股的多少分配售卖量,谁家投钱多谁家得到的白糖就多,自己想办法卖掉,能赚多少钱就得凭本事了。

    赔钱?那是不可能的。为了一斤白糖商人们互相之间能捋胳膊挽袖子动武,生怕自家分少了,没有百分百赚钱的把握谁会去费这个力气。

    但真正受益的并不只是投资的商人,佃户们只需像平日一般劳作,顶多在收获季节把甘蔗运到作坊里榨成汁,糖厂自然会有车马来运走。

    换来的收入比一家一家分别耕种地主的土地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