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非主流清穿-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不去,犹豫再三,又有儿媳妇力邀,也就到了雍王府上。
  雍王府为了她的到来,也是作了精心准备的。新修缮的院落,种植了花木、修建了小佛堂,允禛的审美绝对是值得一提的。德妃一到,就喜欢上了这里。又一看,儿媳妇也不错,孙子也是可爱。儿子虽然别扭了点,不常见也就忍了吧。
  德妃无事可做,也就念一念佛,到了第二天,案头就多了几份手抄的字迹颇大的佛经并一串数珠。数珠乌沉的颜色里又透着点儿宝光,沉静而神秘,拈在手里就觉得安心。
  佛经的字迹德妃倒是认得,是她儿子写的。德妃也算是自学成材了,她的文化知识都是在漫长的后宫生涯里慢慢学来的,长叹一声,掩卷而思。这个儿子,也算是贴心了。
  接到太皇太后命令,德妃不免为自家孙子孙女作一些打算。现在府里最年长的女孩子就是侧室李氏所出的二格格(大格格夭折),今年十七了,要不是去年祖父去世,今年都该走程序了。
  带她去!
  —————————————————————————————————————————
  德妃与惠妃约好了一起出门。惠妃比较特殊,带的是允禩亲生的女儿,她宁愿是带着亲孙子、孙女儿过来,希望太皇太后动动恻隐之心,把孩子们放出来。但是权衡了一下形式,还是把这话咽了下去,当然,她不知道,在这件事情上头,她后来会有惊喜的。
  到了宁寿宫,领着孙女儿拜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颇为高兴:“快来快来,我看看。这是老四的格格?这是老八家的?你们来看,老三家、老五家、老七家的也来了。”
  可不是,这三位不需要串连,已经到了。荣妃带的是亲孙女儿,三福晋所出的二格格(大格格也死了),今年十一(虚)岁。宜妃领来的是五阿哥的长女,侧室刘佳氏所出。十四(虚)岁了。成嫔带的是允佑的长女,其母是颇得宠的侧室纳喇氏,格格今年十六(虚)岁。
  除了允禩之女尚幼,由乳母抱着,其余格格都是自己行礼。
  太皇太后惊喜连连:“哎呀,这么多人!”又对怀里的乌云珠道,“你认不认得啊?”
  乌云珠从老太太的怀里滑了下来,挨个儿给太妃们见礼,可对堂姐却是一个也不认识了。淑嘉与太皇太后对坐,招手叫她过来,挨个儿给她介绍。乌云珠也是嘴甜,见一个叫一声:“姐姐好。”
  姐姐这种生物对她来说是新奇的,对此她充满了热情,尤其是允禩之女,年纪相仿。略大几个月,正是好伙伴。
  太皇太后也不闲着,发一发见面礼,又一个一个问曾孙女儿:“多大啦?在家里都做什么啊?”
  格格们多半是读书、绣花、做做闺阁功课,这些……太皇太后一律不感兴趣,倒是对太妃们说起的外面的一点趣闻颇有感触。丢下曾孙女儿,又跟儿媳妇们聊起了天。
  格格们在一旁也不闲着,努力记忆、反醒:原来太皇太后喜欢说这些。家中祖母也有提醒过,太妃们纵使提醒了,格格们的教育也使她们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儿来。此时亲身经历,实是印象深刻,她们想了半天,实在是跟不上这老太太的思路。
  淑嘉见她们有点不知所措,情知这老太太不是什么人第一次见面就能应付的,便细问她们的生活,有什么读书心得一类。小姑娘的教养都不错,口龄也伶俐。淑嘉挺高兴地每人给了若干见面礼:“常来给太皇太后请安,也跟我说说话。”
  太皇太后自康熙去后,精神头儿就有些短,兴奋了一会儿也累了,才打发大家去玩。宜妃、德妃都有儿子在宫里的,他们的妻子也都来了适龄的孩子来凑热闹,太皇太后心情好,一挥手:“你们也去老九、老十四那里坐一坐。”
  得以入宫的格格们也是暗中憋着劲儿,谁不想表现得好一点呢。再者,能够入宫来,家中姐妹可是羡慕着呢。
  每人都得了太皇太后和皇后的赏,回去也好长长脸不是?
  此时她们却不知道,表现得越好,越是骨肉分离!
  今年是康熙六十冥诞,胤礽准备得格外周详,亲往行礼。等回来的时候都三月下旬了,正好,坤宁宫也维修完毕。
  坤宁宫之前已经花了几个月重新装修,彩绘等都是新的,并不需要动,只是要把家俱摆设入库,然后把门改一改,照说花不了这么长时候。因为门也是现成的,卸下来,然后把墙砌好之后再装到正中间去就行。
  但是,坤宁宫原来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祭神。这个地方要移动,讲究就大了。李光地发挥了他的文化水平,东拉西扯,硬是把祭祀之所改在了毓庆宫,那里隔壁就是奉先殿嘛。至于皇太子,他可以在东宫,前殿办公,后殿睡觉,当个宅男。
  内心非常想修坤宁宫的胤礽,自然是假惺惺地召人来讨论一番,然后果断拍掉所有反对意见,批准通过了。
  这下好了,皇太子办公室整体搬迁,然后是坤宁宫祭祀一应物品搬迁到毓庆宫,接下来才是装修工作。
  装修完了,要运家俱的时候,淑嘉横插一手,重改了坤宁宫的摆设,只有一个装饰原则:与以往不一样。
  崭新的坤宁宫,不一样的感觉。
  为此,皇帝下令,福晋、命妇,再来拜一遍皇后,顺便参观一下坤宁宫。
  坤宁宫整修完毕,淑嘉在这里再受朝拜,此时的侍妇改为马齐之妻。而马齐本人,也在早些时候被胤礽任命为詹事府詹事——袭承了他父亲的风格。
  接着,再受的就是李甲氏与李佳氏的礼了。这两位终于熬出了头,茂妃李甲氏,居永寿宫,谦嫔李佳氏居翊坤宫。照说事情到这里也就算结束了,可是紧接着,大家又被皇帝的一道旨意砸了个头昏眼花。
  皇帝为表现自己善待兄弟们的诚意,决定在自己也有点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他们分担一部分财政问题:帮几个人养养女儿,当然,嫁妆他也包了,女婿……还是他包!
  —————————————————————————————————————————
  允祉嫡出第二女、允禛第二女、允祺第一女、允佑第一女,统统中标,无一幸免。
  特意说出允祉被拿去包邮的是嫡女,原因就在于,其他几个,都是庶出。不得不再提了下康熙那坑儿媳妇的指婚方式,先指的都是侧室,某些侧室占了天时地利还能通过自身努力捞个人和,然后,嫡妻悲剧了,侧室生了长子长女。
  现在横空出世了一个二皇帝,一把把这些宠妾们的心肝摘了去。不但被抱走女儿的胆寒了,还在宫里的那几个,也胆寒了——皇帝他亲闺女,实在太小了!宠妾自然有脸面,又招人疼一点儿,哭起来闹起来也有底气一点,又不是正妻要顾及稳重的形象必须大度什么的。
  哭一哭呗,哭不回来也要卖一卖乖。
  旨下行处,鬼哭狼嚎。
  被选中的人与生母抱在一起哭得像个猪头,入宫风光是一回事,让这些女孩子离开父母,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被皇帝收养了,那就是和硕公主,这是常识。公主的尊荣谁都想有,与父母分开的痛苦,就不那么好承受了。
  什么?你说:“爷,皇上收养咱们女儿,必是因着公主年纪小,这会儿等着有人抚蒙古呢。您可不能眼看着咱们女儿去吃沙啊!”
  看吧,还真有人说出来了,是老七的侧室,这位颇为得宠,女儿有公主名头当然好,可是这远嫁,就太伤感了!
  允佑焦躁地斥责她:“你懂个屁!”
  纳喇氏还没被这样骂过,哭得更伤心了,还带着点儿委屈,怯生生地问:“爷的意思是?”
  “呸!就是不送进宫里去,上头指婚下来叫她去蒙古,你还能抗旨不成?左右都是嫁,为什么不嫁得体面些?公主、郡主,差得远着了!”瞧,到底是宫里出来的,觉悟就量不一样。
  说话的这是宜妃,她在训儿子的侧室,哭个什么?哭得脑仁儿疼!
  真是笨蛋啊!这些人怎么着也是圣祖的孙女儿,跟那种康熙曾经说过“你们养不起了、备不起嫁妆了都送给我来办,还包邮”的不一样,那些格格,父亲品级低,家里有自主权,可以嫁在京城。
  可康熙的孙女儿们,按道理到了年纪宗人府是要上报的,由皇帝酌情给予不同等级的封号,然后……大多数是要指婚的!这一指,还能指到哪里?很多人就指到了蒙古。
  公主是有公主府的,郡主,有没有府你自想去想!
  各家王府大概也都经历了类似的情形,唯一的特例是诚王府。允祉比较抽风,他自己先说了:“她是未必逃得掉抚蒙古的,这样也好,总归体面些。”三福晋一想,也是。她是嫡妻,可以时常入宫看女儿,侧室们,没有得到侧福晋封号的侧室们就多保重了。
  可闺女哭了:“以后阿玛不是阿玛,额娘不是额娘了。”
  对啊,以后只能管亲爹叫叔,管亲妈叫婶儿了。
  如果大家仔细数一数,就会发现皇帝是不做亏本生意的,放出一个太妃就要收个闺女当利息。惠妃那是特例,她孙女儿无论如何是当不了公主的,但是要照抚蒙古。
  在这样的情形下,还有羡慕嫉妒恨的。其中一个代表就是七福晋,凭什么呀!那小妖精,生了儿子生女儿,自己只生了女儿。本来呢,嫡女与庶女经过康熙的整顿,在册封的时候会有级别上的差异,这样七福晋心里也好受些。
  现在好了,庶女成了公主,嫡女顶多是郡主,七福晋心里酸了。女儿呀!你的前程可怎么办?额娘真为你委屈!
  就这样,大家还得高高兴兴地把女儿送进宫去。这没被选中的,心里还有些酸呢,你这被挑中的还哭。除了你们自己,谁都不同情你们,得了便宜还卖乖,真是矫情。
  宜妃说得已经很到位了,你以为改口就不抚蒙古了?身份高了,反而是一种保障。顺治收养过女儿,嫁三藩了;康熙收养过女儿,抚蒙古了。都是成例。
  万恶的封建主义制度之下,抢人家女儿还会被感谢说是皇恩浩荡,这种感谢,还是比较诚恳的,至少不是心里有怨言的,也是奇景了。
  为了表现自己的手足情、同胞爱,胤礽还特许,把允禔的长子给拎到宫里继续接受教育,哦,在未婚之前,交给皇后照顾,住的地方则安排在皇子集体宿舍里。又选派老师到允禔圈禁之所教授允禔其余诸子的文化课。
  服了!真心跪了。
  至少,淑嘉是真的服了胤礽的气度,也许,几百年后有人会说:画圈圈是太子的阴谋,你看,他跟大阿哥争了这么久,说他不阴大阿哥,你信么?揭发真相的三阿哥是太子党啊,康熙这都看不出来。你看,后来他这样大方,难道不是心虚要补偿么?
  可淑嘉知道,事情不是这样。需要辩解么?不需要吧,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服了!允禩也这样说,终于知道为什么要把惠妃送到我这里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你再抽抽试试!
  附送抽风小剧场:
  某日,某宗室长者委婉进谏:皇上,后宫空旷,没什么人气,弄得像鬼片片场不太好吧?是不是充实一下后宫啊?
  皇帝:读过书么?
  答曰:读过。
  皇帝:那就是会写字了?
  答曰:对。
  皇帝:那好,回去把冯延巳的《谒金门》抄一百二十遍上缴。
  [嘎?这是为什么?]
  [干你屁事!]

  236、弘昱入宫被围观

  穿越其实是个苦差使,如果是往回了穿,甭管穿到哪儿,其生活条件也没有后世的好。简单地说,自来水、电、煤气、网络、电视、飞机、火车、汽车等等统统地没有。这些也就罢了,最郁闷的是,居住水平还不太高。
  没错,是居住水平。居住水平不单单是指地均居住面积,还有居住的质量。淑嘉穿过来之后,居住水平一直是当代很高的标准,夏天不用担心蚊虫冬天不用担心取暖,到了现在,几乎可以说是顶尖的了,还是有种种不便。
  头一样就是采光。你看古画里美人凭窗而坐,或读书、或抚琴、或绣花,或者干脆就是呆坐着,都要凭窗,为什么?为了好看么?
  当然不是,是因为离开了窗口这一亩三分地儿,屋子里的光线很不好!平板玻璃没普及的年代,真让人忧郁。
  这宫里的房子讲究个隔断什么的,东隔西隔的,光也不太好透。主子们见客,为什么喜欢在正房?那里门宽,打开了,光线充足。如果在次间、梢间里,南沿坑就顶了大用了——它是靠着窗子的。
  坤宁宫的条件算不错了,又是翻修过的,淑嘉也是把访客往东次间里头带。
  坤宁宫形制九间,是建筑中的最高规格,但是最头上的两间只有房顶,实际上是两个过道。正经的屋子只有七间而已,当中明间里摆着宝座,适合比较正式地接见请安的人。
  西面打通了两间的地方作书房,把原来东宫的图书搬了来,西次间却摆了尊菩萨像。东边儿两间是卧房,床炕俱有,还有妆台、衣柜一类的家俱,还暂时隔出了一小间卧房来放乌云珠,东次间就是比较随意亲切一点的会客场所了。
  南沿炕上设了炕桌,底下两溜黄花梨的椅子,墙上挂屏。炕上靠两侧墙还有两排多宝阁,摆着各式珍玩。北面亦设一宝座,亦是接见时用。往这处宝座上一坐,底下趴着的人就只能看到你坐在一团阴影里,身上的绣的金线发出微弱的光来,颇具神秘色彩,很适合打心理战。
  今天来的客人关系比较近,淑嘉就在南沿炕上坐了。春光明媚,照在身上很是舒服,正适合喝着茶水聊着天儿。
  三福晋往宫里跑得挺勤快,她是淑嘉侄女儿的未来婆婆,她丈夫又是对胤礽有功的人,淑嘉也要给她些面子。三福晋也比较识趣,说话间称谓早就换了过来:“主子娘娘,皇上真把弘昱养到宫里了?”
  淑惠与淑怡也是来见姐姐的,三人与四福晋、十福晋、十三福晋一起都在椅子上坐了。听三福晋这样问,淑惠就说:“瞧三嫂说的,君无戏言,说是叫他进来,自然不是空说的。”
  四福晋看了淑嘉一看,又看看淑惠,她进宫来是奉婆母之命也是受了八福晋之托。德妃虽然是在出宫荣养,也不是不知世事,更何况胤礽也是大张旗鼓地把弘昱给放了出来。
  隔壁邻居惠妃当然也知道了,她也想知道儿子一家的近况,便托了德妃打听情况。德妃很理解惠妃的心情,却也不想在这事上沾得过多,好好的一个出宫荣养的太妃,巴巴地打着给太皇太后请安的名义再跑到宫里去看别人的孙子?有病不是?
  她就叫过来儿媳妇:“到底是亲母子呢,哪有不心疼的?她也知道去宫里问这事儿不好,倒托到我这里来了。你去宫里请安的时候,看着合适就问一声儿。也别多问,尽尽心就好。那是大罪,你们也不要管得太多,心里过得去就成了。”
  四福晋默默记下了吩咐:“媳妇儿省得了。”
  德妃又念了一声佛:“我也不是心硬的人,老大犯了糊涂,本是罪无可赦的,皇帝仁慈,只盼着别人不要得寸进尺再牵连无辜就好。”说穿了,允禔的业是自己造的,后果得自己尝。德妃也同情惠妃,但是德妃自己也有儿子,好人可以做,代价不能是她儿子。
  四福晋从德妃处辞了来,就往宫里递牌子。回复还没来,四福晋也不急,这种申请一般都会批准的。隔壁却打发了人来,八福晋有请。
  弘旺这两天病了,八福晋在家里照看儿子,也托了四福晋进宫来看看:弘昱在宫里怎么样了。不用说,也是惠妃着急孙子,跟养子夫妇说了。
  这两条线又在四福晋这里合上了。
  四福晋进了宫,又与三福晋等几个遇上了。想也知道,宫里请安也是有个统筹安排的。还没等她说话,三福晋已经八卦上了。妯娌里头,三福晋是个比较得意的人,说话也随便了一点儿。
  不意十五福晋比三福晋跟皇后还要亲近,又是住在宫里的,消息更是灵通。
  四福晋心下一乐,好了,不用自己问就能知道情况了,默默旁听。
  裕王福晋就打圆场:“那是住到兆祥所里了?”真是姐妹当了妯娌,唱戏都有搭词儿的。
  淑惠道:“我昨儿在宁寿宫里陪额娘说话来的,听到后面响动有点儿大,隔了两三道墙都听到了。额娘打发人去问,弘昱已经搬到了。”
  淑怡愣了一下,醒过来这额娘说的是密嫔。
  十福晋见淑嘉不禁大家谈论这个话题,也凑上来问道:“这么大动静?”不能够吧?这要搁到十年前她信,十年后的今天,允禔的儿子不值钱啊。
  淑嘉道:“你听她的!弘昱是今儿到的,昨儿是我打发人给他添置东西的。兆祥所那里,空屋子是有的,屋里的家什却是不齐,我寻思着,他那家里也带不出多少东西来,索性不让他带了,都给他布置全了就是。这还有四季衣裳,正在长个儿的时候儿呢。”
  十三福晋听了一回,心说,哪怕是为了展现友爱呢,这样做对弘昱也够意思了。
  三福晋道:“是皇上皇后仁慈,弘昱是走了好运啦。”
  淑嘉道:“我还记得他额娘在世时候的事儿呢,看大嫂的面子上,能看顾多少就看顾多少罢了。”
  四福晋听了,也忍不住道:“弘昱阿玛再不好,大嫂却是个好的,可惜寿数不长。”
  淑嘉忽地道:“今儿弘昱搬了来,皇上给他一天假,明儿才去读书的。这会儿他该在兆祥所里,不如一道儿去看看他?咱们都是婶子,他又还小,倒不用太避讳,这会儿不见,过两年想见就不容易了。”
  “不会惊扰了太皇太后么?”四福晋细心地问道。天旱到现在,老太太有些扛不住,不大爱见人,所以福晋们这才聚到了坤宁宫里。兆祥所在宁寿宫后挺近的时候,有点“鸡犬相闻”的意思。
  淑嘉道:“昨儿有些吵闹,太皇太后今儿在补觉呢。咱们悄悄地过去,先到宁寿宫看看,要是太皇太后还在歪着,就悄悄出来到后头看看。”
  众人都有些心动,当年直王的儿子啊,很是少见呢。这里有好奇的、有对大福晋有印象的、有同情孩子受了允禔连累的,倒是都想去见一见。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