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非主流清穿-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笑什么呀?”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
  两人又胡侃了几句,东拉西扯,前言不搭后语,就是要这么个氛围,胤礽的神经一直绷得很紧。康熙的丧事,伤心耗去了他很大的心力。康熙遗留下来的摊子也很烂,先说家事吧。光是那一堆太妃就够他受的了,又有,这一堆弟弟们要如何安排?
  现在还能说是守丧不乱改,埋了康熙过了年,再没有动作,那就要有不好听的话传出来了。哪怕现在不传,百年之后,后人也要说三道四。
  又有朝廷,自继位以来,可以说是实际了政权的平稳过度,但是问题依旧一箩筐。
  上台了,不是马上就可以办你想办的事情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可不能胡搅一气。国家弊端再多,你且不能动,把人理顺了再说。是的,官员听皇帝的,拉帮结派的人没胆量跟这一位作对,但是,皇帝可信任的心腹实在太少了!
  这些人,是先帝留下来的,合用,但是与原太子现在皇帝并不特别亲近。
  针对上述问题,胤礽一直在思索着方法。
  今天也是巧了,遇上一件喜事,又被老婆叫来,胤礽也就“偷得浮生一点闲”,真的只有“一点闲”,他得在下钥之前赶回乾清宫去继续守孝。
  淑嘉这里,也有事要做,她想马上吩咐了红袖,明天带上人回家看看石文炳,然后回来汇报。
  —————————————————————————————————————————
  淑嘉的侄子兼外甥的满月酒过后,很快,奉移山陵的工作就拉开了序幕。
  首先,要把山陵,也就是坟地都准备好了。其次,是一系列流程需要准备的车马、人员、仪仗、祭品等等等等。
  然后,大家在朝上接着吵架!
  没错,吵架!
  争吵围绕着一个中心:皇帝要不要亲自送灵?
  因为顺治的丧礼,康熙要去,被当时的太后给拦了。有这个例在,现在还有一个现成的太皇太后在。皇帝你去不去呢?坟地远啊!又是运棺材,路上快不起来,大冷的天儿,您很重要啊。
  胤礽是一定要去的,他还记得要把胤禔给放出来的话,胤禔都出现了,他怎么能够不去呢?
  胤礽的论点是:当时康熙年纪小,太后是爱护他。我现在是成年人了,一定要去!
  仿佛嫌不够热闹似的,皇后表示也要跟着去,太皇太后也要去。淑嘉这么做,是因为在她的印象中,这种送葬的事情都是全家一齐出去的。太皇太后则是因为,她想送康熙最后一程。
  内务府想哭:咱们拼了老命地做你们的衣服鞋袜、首饰用具还不算完,你们又出幺蛾子 !
  内务府首先做的是皇帝的一东西,这个是急需要用的,大多数好手先忙这个,这一部分已经做好了,皇帝出行是没问题了。大行皇帝丧事用品也是一直在做的,都准备好了。
  然后是太子的东西,他出头露脸的概率也比较大。至于一向不太管事的太皇太后,与很安静的皇后,日用品可以先做好,宫里用的步辇什么的也可以先做着,更多的仪仗只要在年前做好,正旦可以用就行了。
  朝臣们争,内务府是很淡定的,反正不管皇帝去不去,咱们的差使都办好了。现在两个女人横插一杠子,他们想死的心都有了。
  皇帝居然还同意了!
  妈呀!赶紧抄家伙加班吧!
  终于,内务府在限定日期前把事情办好了。后宫两大巨头跟着送葬队伍到了景陵。
  胤礽是先步行一段,再乘舆。众人亦效仿,先走一段,再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大冷天儿的跑到了坟地里去。
  一开始,什么都很顺利。皇帝很乖,按着礼部拟的过程走,祭酒啊、跪拜啊都做下来了。太皇太后也很乖,根据男女有别的法则,被皇后奉着,很老实在呆在一边。
  等到要埋棺材了,这两个开始闹了起来。
  胤礽是一点也忍不住了,趴在棺材上痛哭,看那样子,大有爬到棺材顶上不让埋的架式。他的兄弟们也跟着痛哭,爹没了,当家的换成了哥哥,日子好不好过可是两说。
  其中哭得最惨的却是胤礽他哥——允禔。
  放出来的允禔精神还不错,当然比起当初意气疯发要搞死太子的直郡王是差了点儿,比起一般人还是强得多。物质上不受亏待,妻妾成群、儿女一大把本人再没心没肺,又或者是心如死灰一点。活下去还是没问题的。
  被放出来送葬,对他来说是意外之喜。这么些年了,恨啊、怨啊不能说随风而逝,也是变得非常抽象了。能出来放放风,也是好的。
  一出来,被两个孔武有力的弟弟盯上了。他是长子,但是因为有罪,位置就不能在允祉前面,而被放得比较靠后。这就算了,能出来就好。但是真正等到康熙的棺材被放到了墓室里,允禔的某一根神经被触动了,大哭:“汗阿玛,不孝儿子来向您请罪了,您把我带走了吧!”
  就这样,有这两个带头,底下一片哀嚎,兄弟们只想把老大的声音给盖下去。而太子,他开始还劝着他爹,后来一想起对他爱护有加的祖父,双手从搭着父亲肩膀相劝的姿势上移开,改为双手搭着棺材痛哭。
  在旁大臣们看着不像样儿,不能误了吉时,硬头头皮劝:“万岁爷,别误了吉时啊。”
  胤礽抬起朦胧的眼睛,正要说,埋得慢一点,又看到了仁孝皇后的棺材。对了,帝后要合葬。这一看不得了,悲从中来,爹妈全没了啊!他又冲到了仁孝皇后的棺材那里,抱着棺材大哭:“额娘!额娘!额娘!!!”哭得声儿都变了。
  女人堆里也不太平。能有资格来的女人很少,太皇太后来了,皇后来了,皇后的妯娌们来了,都是正室。即使这样,有了太皇太后在,还是热闹了起来。
  太皇太后一直念叨:“现在那边儿在做什么呀!”
  一听说马上到了吉时,快要结束程序了,她不干了:“我得去看看皇帝。”这说的皇帝还是康熙。
  这一通闹,最后以淑嘉派人请示,胤礽同意太皇太后去看一眼而告终。
  最后,皇帝皇后拖着太皇太后出来,身后一堆儿关门而告终。
  如果你以为事情到此为止,那你就错了。
  ————————————————————————————————————————
  回到京城。
  乾清宫,东配殿。
  皇帝一只、太子一枚,先帝儿子一把、宗室一堆,大臣一群,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的。
  兄弟们劝皇帝节哀,允祉说得最有条理:“大行皇帝归天,做儿子的没有不难过的。臣弟请陛下为江山社稷保重,为太皇太后保重,为汗阿玛保重。”
  大家跟着说,对啊对啊,现在您最重要,您得好好儿地带着大家奔小康,呃,错了,是建设一个美好的封建主义国家。
  胤礽颓丧地道:“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只是,事到临头不由人!今日见汗阿玛龙輴入地宫,自此永隔,不由悲从心生。又见……仁孝皇后……”再哭。
  这就没法儿劝了,允俄、允祥挺身而出,表示这事儿咱们有经验,皇帝哥,您得把自己日子过好了,才能叫你妈不担心。
  胤礽用一种哀怜的目光看了这两个弟弟一眼,又对其他的弟弟叹道:“子欲养而亲不在,最是折磨人。我已如此,安能令你们再受折磨?诸妃母、嫔母,年过五十又有子在外建府者,如有意,你们可接出去奉养。有什么事儿,我顶着!”
  这话一出,谁又会说他不想养亲妈呢?
  有活着妈的纷纷表示,皇帝哥真是太好了,全了咱们天伦之乐。
  允禩一阵狂喜,然后萎了,他妈不够年龄。
  雍王爷很忧愁地想:只希望现在快点儿允许接额娘出来,在老十四还没搬出来之前……
  老十、老十三两个贴心的好弟弟就忧伤了。
  宗室、大臣,连忙说,皇帝真是个好人,推己及人,全人骨肉天伦,再没有比您更圣明的了。其中海章夸得最真心:快走吧快走吧,走了就不用我头疼她们在宫里的装修问题了。
  接着,皇帝就说了一句让人背上冒冷汗的话:“今日见允禔,我心亦有所感,只可怜惠妃母有此一子,倒像是没有一般。”
  外人不敢多嘴,自家兄弟,也不敢多嘴。
  雅尔江阿胆气比较足,问道:“皇上的意思是?”
  胤礽和气地看向诸弟:“你们谁愿意奉养惠妃母?”话是这样说,目标人物已经锁定了。
  允禩很快地站了出来:“臣弟幼时曾得惠妃母抚育,今允禔自作恶,臣弟愿侍奉妃母。”不答应不行啊!惠妃抚养过他,人尽皆知。
  胤礽很开心地道:“你有这个心,我就谢谢你了。”
  然后他宣布散会,接着,把允禩给留了下来:“这事儿难为你了,我知道的。不过你放心,嫔母在宫里,有朕和皇后奉养,你和福晋也可来向嫔母请安。待嫔五十寿后,你照样把她接出去奉养。到时候,惠妃母处,朕另有安排,必不使你为难就是。”
  允禩心说,你可真够黑的!行,我信你能想出法子来,事到如今也只好信了。
  允禩诚恳地说:“惠妃母与臣弟有大恩,今皇上兴前所未有之隆恩,宫中妃母、嫔母尽出,独留惠妃母,实在凄凉。皇上不因允禔之恶而连惠妃母,反为妃母筹划,臣弟自当……上行下效。”
  胤礽开心地大笑:“好兄弟。”
  事情完了吗?
  没有!
  ——————————————————————————————————————————
  先帝葬毕,康熙留下的痕迹就算清了大半,要再过个年,那剩下的就是法定的某些日子里的形式性哭祭了。
  后宫此时却热闹了起来。
  现在后宫里住的还是先帝的后宫,她们还没有搬,原是要等到收拾好了寡妇集体宿舍搬过去的。现在却被皇后亲口宣布的一件消息,激得如死水般的内心惊涛拍岸了起来。
  皇帝允许有儿子的跟儿子住!出去了也是王府老祖宗啊!
  本以为此后就是清灯古佛,没想到却是柳暗花明!有比这个更令人高兴的么?
  宜妃道:“太皇太后尚在宫中,我们怎么能出去了呢?”喂,别带着笑音啊。
  德妃也说:“这样我们就是不孝了啊。”现在出去了跟老四住?母子之间没共同语言啊。
  荣妃还要说什么,佟妃已经说了:“这里有皇后,还有我呢。”又不是人人都能出去了,你们就不要得了便宜再卖乖了,别当旁人是死的啊。
  整件事情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就是太皇太后了。可她老人家从来都是不管事的,乾清宫里胤礽的话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后宫诸人的耳朵里,太皇太后也被科普了一下,她很同情可怜的现任皇帝。
  老太太是个感性的人,对胤礽又一向不坏,这回更是被打动了,决定支持胤礽。插句花,胤礽妈活着的时候,对当时背景板式的皇太后也是够尊敬的。给宫妃的儿子们养,也不会扫了先帝的脸。太皇太后默许了事态的发展。
  淑嘉眼睛一扫,又笑问惠妃:“皇上问过八弟,可愿奉养妃母,八弟是乐意的。未知妃母意下如何?”
  惠妃是一心乐意的,皇后说的是问句,实际上是在发通知呢。
  一片欢腾中,有人不老实了。对于宫女们来说,跟着宫妃们出去,到了王府就算是出了宫了。然后……可以联系家人,可以婚配,美好的生活在前方呢!留在宫里就比较惨了,等到三十,都是老姑娘了,出去只好做填房。不然就一辈子嫁不了人。
  对于太监来说,宫里虽是名利场,可先帝妃子的太监?还不如出去了,如果遇到哪个王爷,侍侯得好,也是不错的出路。
  当下各显神通,有想买通主管的,有想讨好主子的,有想踩掉其他人自己就能自然顶替的。治安案件发生了好几起,亏得各人主子也都不是吃素的,尤其是各宫主位,绝不想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因为这些人,对于自己出宫的事情造成波折,也是下铁腕镇压。
  淑嘉乐呵呵地带着女儿,有空还把儿子们给叫过来,让他们听一听这中间的门道。今天这一宫某宫女病了,明天那一宫的太监被揭发出来手脚不干净了,后天又有一处的谁被传出有某项技能了。
  她就是想让儿子们知道,男人别把后院里的事情想得太简单。当然,也是让女儿熏陶一下。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是国际睡眠日,大家好眠~
  遁下去睡~

  234、坤宁宫再兴土木

  带着儿子看这一场闹剧,不是新任皇后有什么上位者的阴暗心理,以看人出丑为乐。淑嘉想让儿女们注意,女人的战场也很危险。同时,随着事件的发展,她又生出了一点教育儿女的意思来。
  她告诉儿女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任何人,哪怕是在你们面前恭顺的宫女太监,他们并不是智能机器人,只会伺候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里有好有坏。有一心往上爬的,也有不背旧主的,你们要自己观察,不要妄下评断。
  要说皇家的孩子还真是可怜,亲情吧,不够纯粹。爱情吧,还总是被各种原因横插一杠子搅得要黄不黄的。友情吧,大多数时候都很扯淡。不知民间疾苦,真不能怪他们,眼下这些孩子算好的了,可也未必就真的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
  要说了解人性的险恶吧,过得太顺的就会太天真,在这权力的中心位置,天真是要不得的。一旦钻研起厚黑学来吧,尼玛周围黑暗的例子一堆一堆的,极其不利于心身的健康成长。
  淑嘉快要愁死了,得了这么个机会,当然要好好利用一下。一如天下所有担心孩子会长歪的母亲,淑嘉在一旁看着儿女们,心里急得不得了,生怕他们的认知有了偏差。比如说,放过了本质只看现象。
  如果张三诬陷了李四,让你孩子看,这孩子要是只看出张三是个坏人,而这孩子还是太子,那你就甭指望他了。如果他能从中看出事上还有诬陷这种事情,又或者再深层次一点的诬陷的共同手法,以及判断方法,那他就比较有前途了。
  如果事件再复杂一点,他还能再看得透一点,那就更好了。
  淑嘉扶着胸口,焦急地、又不能过分干预地,看着。这就像让孩子学走路,你不松手,他就甭想走好。可看着他摔倒,你又心疼。
  在这件事情上呢,如果是一般家庭,让孩子爹来教,尤其是教儿子,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惜孩子爹有一份特殊的职业——皇帝,有没有时间是两说,会不会教出变异品种来,淑嘉还要打个问号,因为胤礽受到的教育也很奇怪。皇帝受过的教育,通常都奇怪。扳倒指头数一数,心理亚健康的皇帝,其比例实在高得离谱。不可以完全放心。
  那自己亲自执教鞭呢?也不行!
  在这一点上淑嘉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这会儿她不是在这个位置上,她还是有把握教出个好孩子来的。问题是,她现在处在皇家,还是在教儿子,水平不够啊!向后宫眼光看前朝,会坑死儿子的!真诚地说一句,看看21世纪,各国政要,还是男性居多。她的孩子里,男孩子居多。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她不可能代孩子们走完剩下的人生道路,就要学会及早放手,尽早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在淑嘉关心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前朝也没安静下来。皇帝很忙,皇帝的亲戚们很忙,大臣们也很忙。新帝登基,百事待办,只是碍着今年的年号还是康熙,许多动作都不能做。
  但是!马上要新年了,可以大展拳脚了,大家都很兴奋。
  皇帝很兴奋,他记了多年的黑账终于可以清算一下了。
  宗室很兴奋,皇帝的兄弟们可以接自己的母亲去养,皇帝的辈份好歹降了一辈,不是那种绝对压制了。新皇帝登基,怎么着也要安抚一下大家,升个爵啊、给个恩惠啊。
  大臣们也很兴奋,改朝换代,正是逢乱出头的大好时机。
  呃,在这个大好时机里,你一定不要做错了事。这个做错事,不是指站队问题,事实上,这会儿也没什么站队问题,除了皇帝,你还能站在谁那一边儿?这个做错事,是多管闲事。
  可以说,放先帝后宫出妃,允许她们跟儿子一起住,是一件大好事,大恩典,少有的德政,连言官们也只有夸奖的份儿。当然,这年头的言官,有骨气一点,敢多管闲事一点的人,已经不多了。
  就算你想反对,但是你要想好了,要骂的可不止是皇帝一个人。皇帝的兄弟们在宫门外头抻长了脖子在等亲妈呢!如果说皇帝还要维持一下个人形象,而且他又没有亲妈押在别人家里(已经天人永隔了),被你一拿出点什么先帝的老婆不能放出来之类的理由一说,皇帝就会收手,然后你就得了个直言极谏的美名的话,皇帝的兄弟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他们人多,人一多,还是未经选拨的,素质就会参差不齐,保不齐就有一两个危险份子。咳咳,这又是一个,嗯,有点野蛮遗风的民族,康熙对儿子的教育是很给力的,除了个别人,他们的武力值还颇高,一不高兴拨刀把你砍了,理由是你不让他养他亲妈,这道理放到天边儿上都能说得通。你白死,他照样能把老妈接出去。
  算了算了,早就认怂了,从剃发易服的那一刻气,读书人的风骨就扔到阴沟里发了霉。还是继续混日子吧,乖乖地,听皇帝的指示办事就好。
  在一片赞誉声中,高级官员们还有一件事情要做——快过年了,过年就要改元。这是一件大事,这不是没有年号(至少没有流传下来)的夏商周,也不是皇帝换年号比换老婆还勤的前几代。自打明朝开始,基本上就是一帝一年号,这是要用一辈子的,一定不可以马虎!
  于是,一堆高级官员与皇帝、宗室一道,商量新帝年号问题。
  这是一个难题,曾经有过一千多年皇帝换年号比换老婆还勤快的岁月,其中还包括大分裂时期,同时存在数个国家,它们每个国家都有一套年号。想不重样,实在太难了!
  年号当然要起个好听的、有吉祥喻意的,但是常用汉字三千,有吉祥意思的也就那么多。排列组合的方式当然多,但是有些语句不通顺,也不能用。
  礼部等处与有关部门、人员,讨论了两个月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