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非主流清穿-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有,胤礽见淑嘉在看地球仪,无意间又提到了一句:“你怎么盯着这一大片海发愣?倒与汗阿玛想得一样了。”
    “嘎?”淑嘉呆呆地没回过神来。
    胤礽道:“因四川陕西总督博霁疏参凉州总兵官魏勋年老,汗阿玛生出感慨来,评及如今将才凋零。说到了海战‘今经历军阵之大臣已渐零落,至于海战又不得比于江湖,今知海战之法者亦少矣,此可不留意乎?’”
    他记性甚好,一字不差地背出了康熙原话。听得淑嘉想撞墙,闭关锁国究竟是怎么来的?
    淑嘉吱唔了一下:“我不过随便看看,觉得这海着实是大,又想故事里东海东王最是富庶,不知这海里是不是真的有宝贝?”
    胤礽指指她:“你呀,异想天开,又看话本子了?”
    “你别说,这几年,光倒腾那些西洋玩艺儿,咱们手头就宽裕了很多。这些难道不是从海上来的?可见话本子也有是可取之处的。”
    胤礽笑道:“你要喜欢这个,海是入不得了,明春圣驾南巡,咱们还跟着去,你再乘一回船?”
    淑嘉:“……说起这个,这回又去,何不带上弘晰呢?这孩子眼看就要长大了,也该带出去长长见识了。”
    胤礽道:“这一回,汗阿玛只带了咱们一家与十三弟,带的人倒不甚多。我先去请旨,成了再告诉弘晰。”
    淑嘉笑道:“这个我省得。”
    接下来的日子里,胤礽的情绪却不大好,淑嘉旁敲侧击,乃知吏治更是崩坏。各种贪污行为,已经到了康熙都不能容忍的地步,不顾将到年末,处置了三件大案。亏得到了十二月,困扰了清廷好几年的河工算是告成了,康熙一口气表彰、奖励了一百多人。朝廷上的低气压才散了些。
    终于,趁着年前康熙高兴,胤礽慢条斯理地给康熙磨墨看康熙写“福”字,看康熙写好了一张,这才趁机提出了要求:“汗阿玛,儿子有事儿求您呢。”
    康熙搁下了笔,揉揉手腕:“哦?什么事儿?说说看。”
    胤礽也想把弘晰带上,最好把弘曈也带上,正好展示一下太子家的儿子很多,家庭非常和睦。为了提高成功率,胤礽把老婆搬出来说事儿:“是太子妃,妇道人家就是多事儿,她说,弘晰于诸皇孙中为最长,立逼着儿子来请旨,想带这个大儿子也见见世面呢。”
    太子妃“立逼着”太子做这做那,康熙居然不生气,他还答应了:“这有何难?不过弘晰的功课,你路上可就要小心了。”
    胤礽答得爽快:“儿子为人父,责无旁贷。再说了,儿子有不懂的地方,这不是还有汗阿玛么?”
    康熙被这无缝的马屁拍得通体舒泰,又想起一件事儿来:“石文炳家早除了孝了,今年他的夫人可进宫了,叫她们把她们家四格格也带过来给皇太后看一看。朕记得当初皇太后就很喜欢太子妃。”
    相看,继续相看,造势么。
    ————————————————————————————————
    胤礽回来之后把两件事情都说给了淑嘉:“弘晰的事儿是准了,等会儿他来了就告诉他。四妹妹的事儿,你心里有个数,虽说大家都知道是十五弟了,也还要慎言。要好好教导才是。”
    “都听你的。”
    弘晰过来了,被告知要一起南下,眼中不由一亮,又看了看弘曈,再看一看太子妃。弘曈是有些沮丧,太子妃依旧一脸和气,望向弘曈的目光是有些心疼。弘晰心中一动:“额娘,那四弟呢?”
    弘曈的眼睛也亮了,很渴望地看着淑嘉:“他……”叹了一口气,弘曈眼中的亮光又灭了,淑嘉一阵不忍,“你们玛法巡幸塞外,他才好跟着去呢。”
    弘曈嘟着嘴,淑嘉已经对弘晰道:“要准备什么东西,我已经给你打点好了,你再去看看你额娘,有什么给你准备的。”
    弘晰告退,有些兴奋地跟李甲氏汇报。李甲氏也是惊喜:“这是好事啊!”
    弘曈却不高兴,淑嘉招招手,他有点不情愿地往前挪挪挪,然后刷地扑到母亲怀里,抱着淑嘉的胳膊撒娇:“额娘~”
    淑嘉慈爱地摸着他的脸:“宝宝乖,额娘知道你想出去玩儿,不过弟弟们还小,总得有人看家啊。弘晷快要读书了,你教教他,好不好?额娘答应你,回来以后一定劝你阿玛,今年去塞外,一定把你带上,好不好?”
    不好也得好啊,弘曈只能答应了。这是个真的“小皇帝”也要乖乖听话的年代,皇孙什么的,必须听话。
    淑嘉叹了口气,这个时候大人都要小心,也真是难为孩子了。
    相较之下,西鲁特氏带来的消息就好办得多了。
    西鲁特氏带着儿媳妇们、女儿进宫了,淑怡是指了婚的人,已经轻易不能外出了,呆在家里做针线,孝敬长辈的荷包自己做才能显出诚意不是?她还在家里不断揣摩着姐姐提醒的注意事项,又翻看那本“秘笈”,恨不得一天能当两天用。
    西鲁特氏递牌子也是先见皇太后,如今三个儿媳妇身上都有诰命,长媳与次媳的品级还很高,小儿媳妇低一点,也是因为丈夫还太年轻的缘故。西鲁特氏内心是很安稳的,唯一的一点遗憾就是纳兰氏到现在还没有消息。想到长媳的消息来不是来得那么快,又有淑娴当年也是让人等得有点急,西鲁特氏觉得现在还不用担心。
    三子四女,有六个已经有了光辉前程,人生也差不多圆满了,就连小女儿,只要不行差踏差,也少不得一个皇子福晋。西鲁特氏的心态越发平和了。
    淑娴与淑嘉所不喜的“父母降了身份与元配家人打交道”的事情在石文炳与西鲁特氏眼里也算不得什么,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他们先让富达礼出面,探过虚实,自己再出现。
    既然皇帝已经下了决定了,还是老实接受为好,表现得越合乎规范,皇帝就会越喜欢,自家女儿将来日子才好过。再说了,四丫头还没确定指婚呢,这会儿三丫头做继室就觉得委屈了起来,叫人怎么看石家呢?
    得啦,得到实惠就行了。尤其是西鲁特氏,淑怡又不是亲生的,栽培到现在这个程度,够了。再做这最后一点,也算不得什么。
    淑惠在宁寿宫里颇得了些表扬,佟妃就说:“看这样子,真有些儿咱们太子妃的品格呢。”
    皇太后也很喜欢:“那是,”对西鲁特氏道,“你很会教孩子。”
    西鲁特氏谦虚几句。
    现在最让她担心的却是小女儿淑惠,她是照着二女儿的模子来教四女儿的,并且牢牢吸取教训,不让淑惠生出什么类似当初太子妃那种不想嫁太子的心思。现在看来,淑惠是越来越有样子了,甚至有点儿像她姐姐。可西鲁特氏还有一样担心,淑惠年纪小,娶福晋的程序比较复杂,以康熙的作风,必然是有侧室先入门的,先有了庶子庶女也不足为奇。
    淑惠的成长环境比淑嘉更优,能不能绷得住呢?
    辞出宁寿宫到了东宫,西鲁特氏与淑嘉目光一碰。淑嘉就让人抱儿子来。弘晨小朋友会说话了,逗得外祖母与舅母们一乐一乐的,淑惠也很喜欢这个外甥。淑嘉就让淑惠跟外甥去玩儿,自己与母亲、嫂子、弟妹说话。
    西鲁特氏想让太子妃开导开导妹妹:“您对二阿哥做得就很好,我在家里也会先开导她的,只是,皇家的事情,您懂得多,说起来更可信。”
    太子妃大抱大揽:“交给我吧。”
    西鲁特氏有点儿不安,太子妃在家里就是这样,平常做事不哼不哈,真要动起手来……“您可千万别做什么傻事啊。”
    “放心。”
    温都氏等三妯娌是一句话也没插的,这种时候,她们当布景板就好。
    ————————————————————————————————
    这个新年过得与往年并没有太多不同,顶多就是皇帝又病了一回而已。帝国的肌体已经渐生病变,虽不严重,作为皇帝,康熙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不由更耗心神。
    对于东宫来说,与他们相关的事情也就是这么几样:皇帝病了几天朝会上还咳嗽了、东宫四小姨子入宫次数多了、皇帝要南巡了、皇帝在给太子打基础……
    出了正月,康熙眼看着胤禩把侧室娶进了门儿,才心满意足地带着大队人马杀奔江南。
    皇帝的记性,从来都是可怕的。
    十三阿哥这一回倒是带了嫡妻兆佳氏同行,可是在太子妃眼里,两人还真是“相敬如宾”。忍了几回,淑嘉还是没说话。
    这一回南巡,就没有明珠和索额图了,然而李光地还是过来朝见了。见康熙面前又添了一个很是眼生的少年,李光地看了一下衣服,又比了一下年龄,想着之前收到的消息,这是东宫二阿哥?
    明珠没跟过来,他儿子揆叙倒是来了。东宫奉行的法则就是,老子不好意思去结交的人,放任儿子去卖萌。揆叙同学掌管翰林院,呃,叫揆叙老师或许更妥当一点。翰林院里才子多,皇太孙找上揆老师,请他帮忙回京后寻字好的翰林写写帖子,也在情理之中。
    揆叙对这样的示好要是还没有积极反应,那他就不是明珠的儿子了。胤礽给了弘旦一个“干得好”的眼神。
    康熙是个用功的皇帝,淑嘉从来都不否认这一点,在路过山东的时候,万民感恩的场面还是很震憾的。山东遇灾,康熙截漕粮以赈,山东人民很是感激。唔,客观地说,康熙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已经力所能及能做到了历史条件下的最好了。
    淑嘉倒有一件想了好久的事情,终于在圣驾再次驻跸江宁的时候可以开口了。
    到了江宁,要是曹家人不见驾,那就不正常了。曹寅见驾,被康熙问了很多政务上的问题,说完了正事,康熙不由又问一问曹寅家中的情况。曹寅的母亲是要被问及身体的,曹寅当然答一“好”字。
    曹寅元配无所出,姬妾也是如此,后来娶了继室,才有了一子两女,继室所出,当然年纪会小。康熙倒也关心曹寅的后嗣情况,曹寅如实回答:“奴才有两女一子,儿子尚在读书,长女渐长,将到入宫伺候主子们的年纪了。次女比长女小上三岁,前年圣驾南巡,次女福薄,竟是病了。”
    康熙沉吟了一会儿:“知道了。”
    扭头回去,他就通知,要给曹家的女儿抬旗、指婚——当然,明旨未发,他只是把打算跟太子说了一说。身体渐渐不好,康熙这是担心万一遇到个什么不测,他告诉太子了,太子总要把这件事情给执行下去,也不枉了他与曹寅君臣一场。
    胤礽转脸就跟淑嘉说了:“汗阿玛想给曹寅之女抬旗,指婚讷尔苏,回京后就有旨意下。”撇撇嘴,不予置评。
    淑嘉对这门婚事不惊讶,她惊讶的是:“回京就办?今年?那姑娘有十三了么?”仿佛记得前年见她的时候年纪还小?十岁左右吧?唔,那也差不多了。
    心中一动,那件事情正事借机说一说了。所以他对胤礽道:“有件事儿,你还记得么?那一回我说的,想叫孩子们晚些儿成婚。”
    胤礽当然记得了,这是件大事儿:“怎么?”
    “弘晰也长大了,再过后年就是大挑了,曹家女儿明年十三?讷尔苏年纪也不大,汗阿玛这就定了这门婚事。我怕汗阿玛来了兴致,这一路再给弘晰定一门亲事,要催着办事儿。”
    胤礽会意:“我与汗阿玛说去。”铁帽子王都能有包衣岳父了,这事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胤礽把过于年轻的人血气未足、身体尚未长成这样的理论基础先搬了出来,说这样对身体不好,孩子也容易早夭。
    康熙不是傻子,听了胤礽的说法也是吓了一跳——听着满像这么一回事儿的。
    “依着你,就是要弘晰下回大挑之后再等三年?你是怎么想到的?”
    胤礽一顿:“要不是弘晰年纪渐长,我也想不到这上头来。汗阿玛知道的,这些事情,我咳咳,不是太上心的。弘晰快要长大了,太子妃给他备着诸事的时候,从成婚所用之人、物,想到了婚后有了孩子要怎么照顾的事儿,头生子要用什么例,拿不定主意,过来问我。我们想总要比他叔伯们的孩子次一等,一来二去说出来的名儿都是……已经去了的孩子的,这才吓了一跳……”
    不用想了,你年轻时死了一串的儿子,你哥哥、弟弟家排行先前的儿女夭折了一串儿。皇子里除了胤禔,胤礽长子长女,胤祉长子长女,胤禛长子长女……都挂了。再往下,也是各种死孩子,老五老七好一点,老十开始又是死了长子。
    这折损率超过了六成。
    淑嘉要是没把握也不会撺掇着胤礽去说这个了。
    “那一年,弘暘去了的时候,我们食不甘味、睡不安枕,多少天,度日如年。做父母的吃过的苦头,总不想儿女再尝一回。弘晰到下回大挑,也就十四,身子还没长开呢。若是有合适的,留中了也没什么。早早相看,好好调…教,晚点儿过门,叫他们好好生养,少受点儿搓磨不好么?”——太子妃原话。皇太子略作变动,跟康熙汇报了。
    康熙听进去了,胤礽说的话,甭管有理没理,是有事实作依据的。何况他还找出了一点医学上的道理呢?
    胤礽回来长出了一口气:“成了。”
    “真的?”
    “没有十分也有七八分了。”
    “那就好,弘晰是个好孩子,要顺顺当当的才好。”
    还有啊,他十五叔比他大一岁而已……皇子首要的是开枝散叶,但是过于年轻时不易生孩子,更要保养身体,要等,一等到了时间,那就要急着结婚生孩子。若大年纪了,娶的就是嫡福晋,哪怕由于皇室的古怪规矩,先纳了侧,也不可能比嫡妻早进门多少,夫妻幸福指数就会高很多。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姐姐,太子妃真是尽力了。
    往远了想,如果在康熙这里开始施行,到胤礽手里做成了惯例,淑嘉也有把握能影响到弘旦,那就真是嘉惠众人了。

    各人自扫门前雪

    知子莫若父,这句话放到康熙父子身上或许不算太过贴切,然而康熙对太子性情确实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比如,他就知道胤礽对于子女婚姻上的事情不可能这么细心,康熙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对于这种年纪与生育的关系啊什么的家长里短就不会很关注。他只是关注一下谁家没孩子了,估计是妻妾有问题,再塞两个过去。
    想了一想,康熙就有了八分的数:大约是太子妃想起来的吧?
    人就是这样,对一个人印象好的时候,做什么他都能给你想出个理由来,对一个人印象不好的时候,做什么他都要怀疑一下。太子妃在康熙这里的案底非常清白,印象也很好。所以得了一个关心庶子的考评。
    同时,康熙也在认真考虑这个结婚时间的问题。
    事实上,不论是皇室还是宗室,到了胤礽这一辈的时候,正式结婚的时候都已经比较晚了。康熙本人就是十三岁大婚的,但是头几个孩子死伤惨重。由不得康熙不考虑。
    太子妃说得有一定有道理,而且,不单是父方的问题,如果母亲的年纪幼小,恐怕于子女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妨碍的。
    康熙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家公主下嫁,都是十八以后成婚的,那是考虑到蒙古条件不好,担心女儿年幼嫁过去撑不住。现在看来,不但是到条件艰苦的地方要晚婚以提高存活率,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同样要注意呢。
    这样一来,就有了另一种难处:为配合繁衍后代的需要,八旗选秀的年龄是十三到十六,十五岁以上的还好,十三、四的女孩子,确实也小了一点。
    皇子娶妻,耗时会长些,除非经逢大丧,最长不过两年而已。地位越低的,程度就越没有那么复杂,周期更短,如果把个十三岁的姑娘指给一个贝子,可能十四岁就过门了,这样看来年纪仍然很小。如果是侧室,不管是指给谁的,耗时只会更短,当年指婚当年过门都是正常的。小爹小妈,生下来的孩子能活过几岁?
    作为一个皇帝,康熙考虑的还有整个家族的利益问题。旗人少啊,繁衍是一大任务,光生得多有个P用?生了活不下来还不如不生呢!生十个死八个,与生五个活五个,哪个更好?
    康熙在这些事情上头并不是个冷血的皇帝,没有那种“尽管生,活几个都是赚的,长大了存活率就高了”的想法。毕竟男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身体不能掏空了。
    那就要改参选的年龄了?康熙有些头疼,下限从十三提到十四还是十五?下限改了,上限也得改。旗人是流行早婚的,从选秀的年岁就能看出,最迟到十三岁姑娘就要议婚了。让人家把女儿留到十几算合适?
    康熙的太阳穴一抽一抽地疼。这下问题从宗室扩大到了整个旗人阶层,不慎重都不行了。
    然而婴幼儿的存活问题光看经验就知道需要改进,又不能一刀切,粗暴下令,这让康熙很是为难。揉揉额角,康熙决定循序渐进地来,下回大挑,指婚先尽着年纪略大些的秀女和宗室来,十三、四岁的秀女让她们先回家,许其参加下一回大挑。要不两回,底下的风向就要开始变了,那个时候再下旨,大家也有心理准备了。一次也不要提太多,把选秀的年龄变成十四到十七岁的在旗女子就行。
    就这么办。
    打定了主意,康熙一个字也没漏,只是按部就班地巡他的江南。
    康熙与太子妃隔着太子过了一招,本局太子妃胜。
    康熙在没有完全弄明白太子妃的意图的情况下,达成了太子妃的目的。太子妃那是在给自己妹妹扫路障呢,也是在为自己的儿子的家庭幸福、身心健康作打算,私心还是有不少的。康熙只看到了太子妃大义凛然的一面,看到了这个对皇室人口繁衍的好处。
    太子妃还抓住了康熙心理上的一个盲点:石家要出十五福晋,这个主意一出,就代表着四姑娘成为十五福晋的日子要推迟,易生变故,倒像是为了夫家考虑而没有偏袒娘家的样子。康熙哪里知道太子妃是剑指侧室呢?这就是专业领域不同了,康熙的主修专业在朝堂制衡,太子妃的长项在后宫后宅杀人无痕。
    太子妃这是典型的把人卖了,还让人帮她数钱。
    从康熙接下来的举措来说,他还真吃这一套。
    今年康熙的生日是在南巡途中度过的,东宫从去年置办年货的时候就准备的万寿节礼只好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