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槽牙说话呀:‘妹夫客气了,姐夫岂是不知道好歹之人,说起来还要四妹性子憨直,有话直说呢,不怕妹夫同舅兄笑话,他日姐夫有幸拥有一儿半女,都是拖了妹妹的福气呢。’
池二郎:“姐夫客气了,姐夫不必太过记在心来才是。”怎么听这位姐夫说这话的时候,都是在磨牙的,心眼太小了。
不过只当这事就这么过去了,男人吗说过去自然就过去了。至少他池邵德就不会跟个女人斤斤计较。
华二郎也觉得四妹夫能够如此姐夫该不介意才是。
就不知道张家大朗如今没有孩子,心里有些自卑,什么都说不得,有了孩子之后,心胸放开,没有顾虑之后,就未必了。从这位跟芳姐从来不对头的接触中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宽和的。不然何必同小姨子针锋相对,能展现你得气节呀?还是情操美德呀?从根子上说这位就是心眼小的。
从庄子上回来没有几日,华二郎同张家姐夫,夫妇就告辞了,就像来的时候一样说走就走了。能让人安慰的是,两口子看着感情不错。
芳姐给二姐打点的土仪不少,有这段时间他家二姐看重的瓷器,还有辽东的特产,最重要的还有古大夫给二姐夫开好的药草。粗粗的看,足够他家二姐夫喝上一个月的。
华二郎那里,芳姐也不小气,不过人家华二郎拿的东西,只要在京城的铺子里面直接取就好,根本不用大老远的随着车马走。
自家四妹子对他们兄弟大方,华二郎已经习惯了。谁让他们是文人世家,刚巧四妹子铺子里面的玩意,刚好就是他们文人喜欢的呢。
至于张家姐夫那里,芳姐除了喝的草药,那是真的没什么可送的,土仪都是管事给拿主意按着面上的规矩准备出来的玩意。
华二郎表示内宅女人的天下,这种事情他不管。好歹看在二姐夫送给他的舆图的份上,亲自准备了一方砚台当礼物。好歹算是没有失礼。至少张家姐夫面上好看一些。
芳姐有点感伤,这年头的姐妹出嫁以后,都是身不由己的,往后一辈子不见面,那都是很有可能的。
站在城门外看着远去的车队,心绪不太平静。
池二郎单手扶着芳姐:“放心,祖父,祖母还在呢,他们总会要到京城去看望长辈的。你们姐妹总有机会在见的。”
芳姐:“只希望二姐万事顺遂,赶紧的怀个孩子才好,男人靠不住呀。”
池二郎不太高兴:“是二姐夫靠不住而已。夫人怎么能够盖伦,而且就是二姐夫那也不得看将来呢吗,现在说还为时过早的。”
话说夫人你能正视一下你夫君吗,我还是靠得住的吗,池二郎幽怨的芳姐想不知道都不成。
芳姐:“是呦,二姐夫就是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说是这么说,心里那是顶顶的明白,这年头的男人都渣,
至于池二郎吗,芳姐觉得必须拖着他小众化,需要加强警戒,必须不能渣的新好男人。
话说好像只有祖父或者祖母大寿什么的才能让远嫁的闺女孙女们回京城庆贺吧,芳姐:“等咱们回京城了,我就攒对祖父他老人家办个大寿。”
池二郎对于夫人如今跳跃式的思维,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也是怀孕反应的一种,只是顺着夫人说道:‘是夫人孝顺,心里有长辈,祖父祖母定然会高兴的。’
话说不高兴也得高兴呀。自家夫人想做的事情,少有做不成的呢。只希望老尚书不要太过不配合才好,不然糟心的肯定不是自家夫人。
芳姐心里高兴,顺便就想到了池二郎远嫁的妹子:“话说,爹娘是不是惦记九娘呀,九娘嫁出去这么多年,也没见她回过娘家。也不知道在夫家过得到底如何。不然咱们给爹娘过个大寿什么的,让九娘回来看看夫君觉得如何。”
池二郎抿嘴,那真是不怎么样,自家二姐夫那不是一个例子吗。万一自家夫人看妹夫不顺眼。那不是给人家两口子好好地日子拆生吗。
再说了,嫁出去的娘子,好几年。十几年不回娘家那不是很平常的事情吗,只要书信往来不断就好。
也就是自家夫人这样的,把回娘家当成一日两餐一样的习惯:“九娘那里呀,还是回京城以后再说好了,府里的管事,每年都要去九娘府上走一趟的,你放心,只要我这个哥哥还在,九娘那里就不会有人敢怠慢。”
池二郎这话说的够自信,人家也有这个实力,毕竟是京城侯府的娘子,谁人敢小瞧了去。
芳姐叹气,就说现在的女人呢不容易吗:“恩,就是怕爹娘惦记,回头让爹娘出去走走,没准一高兴就去九娘夫家了。大伙都放心。”
池二郎心说,也不是不可以:“就怕爹娘年岁了,不习惯长途跋涉,还是算了,等胖哥在长大些,就能过去看看姑姑了。”
好吧这年头侄子什么的,就是做这个用的,没看到从他们到了辽东,出来走动的都是华府的小辈们吗,可不是没见过长辈们私下里面走动吗。
芳姐把这个怪罪在府上都是当官的,没有圣明出京串个亲戚什么的,真的不太容易。如此想来还不如一般人家呢。
芳姐是个行动派,回府之后就对公婆提出了建议。
池二老爷同夫人听到儿媳妇的建议,百感交集的,池二老爷:“你娘就算了,如今你身子重,你娘在身边,我们心里都踏实,我如今到是没有什么事情,只是原来从来没有没想过到处走走,去看看九娘最合适不过了,说起来都是芳姐有心,还惦记着九娘,我这个当爹的都没有想到,可以出去走走,顺便看看你妹子呢,管事们虽然每年都有过去,到底也不放心的。就这么定了,过几****就出去走走。”
这也是一个想一处是一处的。
池二夫人拉着芳姐的手,激动地都不知道怎么说话了,最心疼闺女的还是他这个亲娘,儿媳妇真的有心了:‘有你们在,九娘那里我放心的很。只要二郎这个哥哥有本事,谁敢小瞧了你们妹子去。在说了芳姐三不五时的给九娘那里送东西,我怎么能不放心呢。’
池二夫人看过儿媳妇对待他家姐姐姐夫的态度,若是儿媳妇能一视同仁的对待自家闺女,那真是在放心没有了。姑爷受委屈不怕,那不是为了给姑娘撑腰吗。
儿媳妇的性子就是那么的接地气,那么的护着自家人。怎么就那么招人喜欢呀。
池二郎觉得这一家子都跟着自家夫人不淡定了,去串亲戚,那是说走就走的吗,怎么也要提前通个信件什么的呀,小心突然地过去吓到九娘:“爹是在京城呆习惯了,一时间没有想到咱们在辽东,可以出去转转的,到也不急在一时,既然要去九娘那里,还是有很多的东西要准备的。”
芳姐:‘是呢,虽说路途遥远,有个三两月也能打个来回,爹还能在那里陪着妹子几个月,说不得爹回来的时候,就可以在抱个孙子了。’
池二老爷一声朗笑,从来没想过他有这么一天能过上这么舒心的日子,没事还可以出去串串亲戚,看看闺女。
哎,比起京城的定国候,可是有福气多了。池二老爷出生就是嫡次子,注定许多地方都比不过上面的兄长,心里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日子比当定国候的兄长过得舒坦,还可以任性。
即便是没有攀比心里,那也挡不住池二老爷心胸顺畅,风采神扬。想到京城侯府,就志得意满不是。谁让京城的侯府日子过的那么糟心呢。
忍不住看向儿媳妇,这些都是儿媳妇进门以后,带来的变化呀,说起来自家儿媳就是个有福气的。
六月,芳姐的庄子上的桃林收货的季节,芳姐托着五个月的肚子,在桃林里面挑桃子,准备运往京城给他爹尝尝,
京城虽然未必会缺了桃子,可这毕竟是辽东的出产不是,还是他爹给改良嫁接出来的。意义不一样不是。
如今的辽东,过了五月份,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水果出产,东郡城的街铺里面更是品种繁多,招来的商人络绎不绝,
可以说池二郎给东郡的边塞带来了稳定,而芳姐给东郡带来的是商业的繁华。
不能说芳姐的店铺做的多成功,可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地方繁华了,商人自然就引来了。不说别的,就灯油一项,就是辽东城特有的出产。
虽然在官府的管制下面,可还是有利润可图的。
辽东还有特产的皮毛,药材之类的物产,那真是一日比一日繁荣。边境稳定了,市场繁华了,民众的日子也过好了。虽然温饱什么不一定全解决了,可至少稳定是肯定的了,因为边境已经许久没有牧民过来骚扰了。
鲁二叔同阿福都感叹过,他们初到东郡的时候,东郡的街道萧瑟寂寥,跟如今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不好说都是自家主子们带来的变化。可挡不住阿福好心情,自动理解成都是自家夫人的成就不是。
池二郎在边塞之外的几个庄子,如今发展势头良好,当然了离不开隘口士兵的各种照顾。就是隘口的士兵,也要感叹一句,守备大人有见识,原来边境之外的那些牧民也是欺软怕硬之辈,原来每年都要穿过边境过来骚扰的牧民们,竟然也有老实的一天,原来他们也怕骚扰的。
能说感谢那些流放到东郡的穷凶恶极之辈吗。恶人自有恶人磨,这话用在这里最恰当没有了。
听着阿福说这些街边的留言,芳姐感觉特别的有意思:“真的,百姓真的这么说呀,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他们还知道我爹呀。”(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一章 不平(求月票)
阿福:‘自然知道咱们老爷的,如今的东郡城中百姓给果树剪枝,嫁接,那都是咱们老爷流传出来的本事,虽然衙门的人在传播,可百姓们饮水思源吗,感念圣恩之外,就是感谢咱们家老爷了。’
阿寿在边上自叹弗如,人家阿福如今都不在府里伺候夫人了,可在哄夫人高兴上,还是第一人,听听这话说的,明明就是三分的真实性,愣是被她说成了十二分。
百姓知道华府的二老爷是谁呀。老百姓不懂事,也不会吧华二老爷同圣人放在一起想不是,偏偏如今夫人脑子不够用,阿福说什么就是什么。
边上小丫头过来:“阿寿姐姐有通州的来信。”
阿寿接过信,通报夫人:‘夫人,通州来信了。’
芳姐一脸的惊喜:“通州,二姐姐来信了呀。快拿来看看,也不知道二姐姐过得如何了。”
阿福:“夫人放心,二姨太太性子看着就不是软和的,定然过得好好地,再说了,不是还有咱们华府,还有夫人给姨太太撑腰呢吗。”
芳姐:“就是,若是在过不好,那可真是没法在跟她好了。”
阿寿只有摇头的份,这话也就是阿福敢这么说呀。
芳姐看到一半,就一脸的惊喜:‘哎呦,二姐姐竟然怀孕了,当真是天大的喜事呢。古大夫还是很有两下子的吗。’
阿寿都跟着惊喜:‘恭喜夫人贺喜夫人,如今二姨姥爷总不会在记恨夫人了。’
阿寿:‘那就是一个不知道好歹的。白瞎了咱们夫人的心了。’
阿寿咬牙,你才是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好不好,好歹人家也是主子呀,有你一个丫头如此说话的吗。
芳姐:“可不就是这话吗,好像我特意找一群大夫污蔑他一样,当真是小人之心,白瞎我家二姐那么一个大美人了。这下好了,他怎么想倒也无所谓,有了孩子,二姐心里定然踏实了。日子也能过得好一些。阿寿赶紧的收拾点药材,皮毛什么的给送过去。”
阿寿:‘是。’
芳姐跟阿福说话就跟随便了:‘就不知道那位二姐夫绝不觉得脸红。’
阿福:‘夫人大度,不跟他一般见识。’
跟阿福说话芳姐心情少有不痛快的时候,芳姐感叹。幸好我也就是郡守夫人。你这威海也就这么大。咱们两的组合,就是昏君佞臣,难怪每次阿寿看着咱们聊天都那么纠结。
阿福淡定的表示:“夫人即便有昏君的潜力。奴婢也没有佞臣的实力呀,您真是多虑了。”
好吧这丫头合着就把他这个夫人给绕进去了,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的。芳姐翻白眼。
双冒更是后背冒冷汗,还昏君佞臣呢,这话传出去,都是大不敬抄家砍头的大罪,也就是夫人同阿福在一起说的一点负担都没有,她这个听着的担心害怕呀。糟心死了。就盼着阿福赶紧的怀个孩子,往后没时间过来祸害夫人,带累他们一群的丫头才好。
回府的时候芳姐都是心情倍棒。池二郎难得看到夫人的好心情,跟着心情逾越不少:“夫人替二姐高兴呢。”
芳姐:“女人呀,没孩子傍身日子太难熬,我二姐算是熬出头来了。”
池二郎舔着脸说道:“夫人这话偏颇,你没孩子的时候,咱们的日子过的也好得很。不知羡慕了多少人呢。”
这话池二郎说的最有底气,芳姐没法反驳,他们成亲好几年才有孩子,别说池二郎这里,就是公婆那里,都没有什么压力的,自己确实够幸运。如今的池二郎每每都拿这事说话,说他池二郎对芳姐的好。
芳姐嘴巴上必须领情:“可不是哪个女人都有我这等福气的,能碰上夫君这样开明的郎君的。”心里想着,你要是敢有想法,我直接一包药弄得你跟二姐夫是的,我叫你嘚瑟。
两口子也不怕腻味,捧对方的时候,顺便把自己给捧一把。
池二郎一高兴:“你若是喜欢,等二姐生了闺女,咱们做儿女亲家好了。也省的你天天惦记着二姐。”
芳姐立刻变脸:“你多想不开呀,跟二姐夫那样的人做亲家,你想让我后半辈子过的糟心呀。告诉你不管是他们家的闺女,还是他们家儿子,有那么一个爹,我都看不上的,这件事情提都不能提。”
惦记二姐我就搭进去自家儿子闺女呀,这男人还能分得清里外人不,分得清亲厚不。太糟心了,必须扼制在摇篮里面呀。
池二郎悻悻然好半天,原来自家夫人对二姐夫不待见到如此地步,连外甥外女都不待见。
看着夫人急眉利眼的样子,赶紧解释:“不提,不提,我这不是看着你高兴吗,放心咱们儿子的婚事定然四娘说了算。”
丧权辱国的条约,池二郎签了不是一份了,不在乎在多这么一份。说的一点犹豫都没有。反正自家夫人肯定盼着儿女好的。
至于夫人的眼光,池二郎觉得只要夫人不怀孕的时候,还是信得过的,丈母娘就是夫人看上的,那不是很不错吗。生出来的小舅子都是那么随心。
芳姐这才把紧绷的情绪给放松下来,太激动,情绪话了,一着急连近亲不能通婚这事都给忘了,光膈应张家姐夫了。
算了反正孩子们的婚事他说了算,干嘛费劲巴拉的解释近亲不能结婚的害处呀。再说了说了也不见得有人信。
大热天的,池二郎一身的冷汗,晚上的时候,不忘了吩咐五郎还有胖哥,不许在芳姐面前替通州的二姐夫一家。
就怕夫人再次激动。
掰着手指头算算,顶多再忍三月。自家夫人就瓜熟蒂落了,应该就能变得睿智、冷静、温柔、可人。回复原来的状态了吧。
可见如今的芳姐在池二郎的眼里,是多么的暴躁,不理智,不招人待见了。状况太糟糕了。
池二夫人是个好性子的,陪着儿媳妇的时间比儿子陪着多,而且对于儿媳妇的各种反应,那都不是很在意。儿媳妇大事上从来没错过。
昨天池二夫人也受到了他们家老爷的来信,他们九娘在夫家过得不错,有这个亲爹。亲自过去关心女儿。想来女儿的夫家,知道娘家对女儿的重视,九娘的日子只会更好。
往日里听到管事的回话同这次的没什么区别,可自家夫君亲眼见证过的事情就让池二夫人分外的安心。闺女过得好。比什么都强。这一切都是儿媳妇带来的福气呢。
亏得这孩子还能惦记这么一个没怎么相处过的小姑。
池二老爷信上说了,本来闺女的日子过得也不是那么如意,妯娌排挤。下人也是看眼色行事的。侯府娘子名气再怎么大,那也是天高皇帝远不是,远嫁的娘子都有自己的心酸。
可就是芳姐没什么理性的,不分什么节日不节日,给送去的各种东西,让九娘的夫家,不得不慎重的对待儿媳妇。就是下人们也知道,这位夫人在府上怕是一个得宠的,都开始小心起来。
没见过谁家出嫁的娘子,因为几个破碗还特意吩咐管事跑一趟的,这还不算是年礼呢,你说这样的人家,能怠慢吗。
礼物不在贵贱,关键是人家这份在乎的心意。人家时刻关注着出嫁的姑奶奶呢。
池二夫人对儿媳妇能不好吗,只盼着日子时时这样才好。
东郡的发展就是池二郎的政则,两口子心里有数,若是来年东郡还是如此稳定繁华,估计池二郎离回京城的日子就不远了。
而且从京城得来的消息,侯府的世子如今身子真的是一日不如一日。怕是不太好了。
对于池二郎来说侯府的种种真的不是很在意了,只是多少觉得这位堂兄的一生有些可悲,怕是这种时候,这位堂兄的亲娘还在致力于这位堂兄没能给他留下个孙子呢,
对于定国侯夫人来说,儿子怕是就是个生孙子的存在吧。也不知道他同堂兄两人谁比谁更可悲些,若不是碰到芳姐,怕是他池二郎还没有走出京城侯府的泥潭呢。如今这些竟然已经不能在心里激起涟漪。仿若都是别人家的事情呢。已经不在意了。
芳姐知道要回京城,即便还是来年有可能的事情,心情依然有些激荡。
好几年没见到华二老爷了,还有没见过面的六娘。说起来他这个闺女当的不太孝顺,还把兄弟给拐在辽东好几年,他爹该多惦记他们姐弟呀,恨不得现在就攒对池二郎给圣人上折子请调回京才好。
两人就忘了他们出来辽东的时候,那是被御史,被京城的高官们不待见,闯了祸才出来的。反倒是池二老爷夫妇对于回京表示淡淡的,有儿子孙子的地方,在哪呆着都一样。池二夫人表示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了。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