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马王爷-第5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了朝会,晋王心神不定地下殿,而赵国公、江夏王二人,不约而同地来找太子峻。赵国公说,“叠州灾情,太子可有详细掌握?”

    如果没有的话,万一叠州灾报上说的都是真的,那么太子今日的处置就有些狠了。赵国公虽然不多说,但他也是这个意思。

    太子对两位老臣说,黄峰岭的案子一起,他便派飞信部传信鄯州,让鄯州长史郭待封、和司马王玄策二人严密留意叠州动向,这几天鄯州一直有飞信源源不断送到长安来。

    “叠州是什么局面?”长孙大人问道。

    “洮河倒是有一处地方决口,但决口处是在洮河上游,也冲毁了上百亩农田,但离着叠州所报的、灾民遍地的局面差着太远!”

    赵国公说,“这个李士勣!”

    江夏王担心,万一晋王到叠州处置不好两件事,叠州会不会搞出乱子,他希望太子不是意气用事。

    王爷此话说得很委婉,因为一边是太子的兄弟,一边是大唐的国公,虽然这两人表面上对太子臣服,但哪一个人心里的小算盘都不难猜测。

    太子说话倒是直截了当,不对这两人隐瞒。他说,“英国公可不会不知轻重,他的家业、亲戚都在长安,本王给他两个胆子!”

    至于晋王,如果能按太子的意思赶去叠州、办妥了这两件事,其实对李治让出储位后迅速积聚起信心,也是有好处的。

    赵国公和江夏王这才放了心,三人又说到了甘露殿的事,李道宗问,“太子,陛下那里要停放多久,眼下已入六月,晋王问冰一事可不是空穴来风啊。”

    太子说,“王爷所言极是,但这件事不必我去挑明,晋王起行前一定会去太极宫、向陛下辞行的,本王也没有什么理由再挡。”

    长孙无忌急问,“那不是要露馅儿?”

    太子说,“本王所缺的只是一份完整的立储诏书,陛下当日在卫国公府提到更储一事时,赵国公、江夏王、晋王都在跟前,大家心知胆明。那么晋王要见陛下就让他去。”

    已经是六月了,虽然皇帝有凝血珠陪伴,在这样的闷热天气下也没什么异样,但过于长久地停放下去,太子心中已经感到有些愧疚了。

    晋王李治见到陛下后的表现,见过陛下后肯不肯再去叠州,去了叠州后如何做,便是太子峻对他的集中考验。

    赵国公和江夏王最后担心地说,“只怕这几件事叠加在一起,英国公那里的变化就不好预计了!”

    对于这两位当朝的顶级重臣的态度,太子十分欣慰,朝中有他们,朝外有鄂国公尉迟敬德和卢国公程知节,他没什么可担心的,

    “李士勣还能如何?本王谁都胜过,只差着一个战神!”

    长孙无忌说,“万一英国公真的铤而走险,在叠州起事我是说不得不防止万一!”

    太子笑道,“如果他敢反,那么平叛之事,只好本王再出手一次!老帐新帐一起算!不过国公这样一提,本王就又有了个主意,这一刻先不说!我们拭目以待。”

    太子殿下既然是这样的想法,赵国公和江夏王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他们对视一眼,心头同生感慨:在贞观皇帝的手下,这两个人的暗劲比谁都大,以往每政所出,两人都会掂量一下是有利于赵国公府、还是有利于江夏王府,最好的情况也就是个面和心不和。

    但是奇怪得很,自从马王峻往中间一站,这二人居然事事心往一处想、计向一处出,已经许久没有心思琢磨对方了。

    出了重明门,赵国公拱手对江夏王爷说道,“呃王爷,卫国公之事已过去了,而陛下之事也会不远,到时我们再聚便不合适。不知王爷肯不肯赏脸,到敝府小酌,我们好研究一下当前的局势。”

    王爷还礼道,“恭敬不如从命。”

    两人骑马,到赵国公府,关起门来也不带外人,摆上几样小菜、两坛陈酿。赵国公未曾举杯,先重重地叹了口气,对李道宗说道:

    “唉!这都是什么事!皇帝陛下——我那妹夫如今还‘坐’在甘露殿,连我们两位皇族近臣也没什么好办法,愚兄我可真有些愧对陛下和妹子!”

    李道宗说,“也没什么好办法,但太子心意,我们做老臣的谁不懂得!”

    如果再将新君上位之事闹到上一辈那样,局面可不止是个血腥那么简单!

    事就怕再三,马王如果纯粹以武力胜服了晋王,天下人怎么看李氏皇族?

    备不住英国公可就真有什么想法了。到时候,晋王真到叠州去鼓动一番,李士勣在西部起事,又有他在辽东旧部呼应,还是有一搏的可能。

    太子即便有能力将叠州之乱压服了,但贞观皇帝的身后事,却是这么一副乱象,对国力、民心都是不小的打击。

    而且,今后大唐续掌皇位这样庄重的大事,也便有了个不怎么好的暗例,这将鼓舞每一位有野心的皇族后辈,让他们抛弃纲法、追求以武力上位。

    现在,二人端杯未饮,已然发现马王殿下的难处,这可不是以往想象的那么简单。马王就是有武力,也不能轻易对晋王使出来了!

    赵国公发觉自从坐下后,两人还一口酒未喝,便提议道,“今日有酒且求一醉!反正本官相信陛下的眼力,马王爷还真未败过呢,我们只须尽力辅佐他也就是了!”

    李道宗也有同感,两人担心着同一件事,也不说话,叭叭叭先撞了三杯下肚,李道宗说,

    “国公!历来旧皇驾崩,新皇要先上位、才可主持旧君丧礼,以示新老接替有序。但陛下自丙寅日驾崩,到今日”

    江夏王掐指算算,说,“已经半个月了!这件事已然显出不正常来了,本王都止不住地操心,以后史官要如何记这件事!”

    长孙无忌明白江夏王的意思,历来史家记史,别的什么事都好作些变动,只有一件事——每个人的生死时间——打死也不能乱写。

    本来人已死了,非要记载着未死,那么这个人与许多政事、人际往来方面千丝万缕的瓜葛,要怎么写?多有本事的史官也圆不好这个谎啊!

    当年,汉高祖刘邦于夏四月甲辰日,崩于长乐宫。吕后担心高祖旧将一个个掌有重兵,这些人与高祖同是草莽出身,如果猛然让他们北面事新君,天下不安。

    因此,吕后久不发丧,与审食其密谋欲诛诸将,一直牵延到五月丙寅日,才将高祖葬于长陵。刘邦由崩至葬,前后经二十三日。

    汉惠帝八月戊寅崩于未央宫,九月辛丑葬安陵,前后经二十五日。这里面又有一番曲折:

    吕后死时,吕氏一族阴谋为乱,已经危及到刘氏,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硃虚侯刘章等人共诛吕氏,立代王为君,期间的周折肯定不少,这才影响到惠帝按时下葬。

    而汉景帝甲子日崩于未央宫,汉武帝只用了一天便即位了,这说明景帝的身后事办得十分顺利、根本没起什么波澜。这才是正常的。

    而汉武帝驾崩之前,发觉他先前所立的太子谋逆,果断改立了时年八岁的昭帝为太子,因而汉昭帝在武帝驾崩后两日便即位了。

    等轮到昭帝的身后事时,因为昭帝无后,新君的确立又是一番曲折,大将军霍光请皇后立昌邑王,本来昌邑王已受了玉玺,霍光又弹劾、将之废掉,立了武帝废掉的旧太子的孙子。

    这件事最后的表象,便是昭帝停尸五十天!

    而贞观皇帝已经“坐”了半个月了,事情才到这个地步。将来,这件事怎么也瞒不过明白人啊!

第1211章 重中之重() 
如果史书之中——帝王们的生死日期很容易便能更改的话,有了香胭粉,谁不会往脸上抹?

    汉昭帝可没有凝血珠,细想他的身后事,怎么也强不过以整车咸鱼来遮掩异味的始皇帝。

    难道修撰汉史的人都是一根筋、不会将此事写的、看起来稍微好看点?

    江夏王说,“本王最后、最后还是钦佩峻太子的定力,这一刻我们只有共祝一杯,愿我大唐此次新君上位,可不要再起什么太大的波澜。”

    两人无语,再饮一大杯。

    谁说历史都是大人物写的,事情到了今天这步田地,谁说里面没有代抚候高审行的影响?他不拾到后又抛了马王府的诏书,也许大事早就妥贴了!

    此事给史家所出的难题,细扒起来,居然就有早年高审行与崔颖二人之间的、那些感情纠葛的影响——难道就没有那个飞贼草上飞的影响?

    高府这些事,都是因为鹞国公身份一案,才让两人知道个大概。

    如果他们知道太子七妃丽容、在出放宫人名册上所改那两笔的话,不知又要发什么感慨了,但是峻太子哪里又会与两位老臣讲这件事呢。

    江夏王再往细里扒一扒,又想到了李弥,那个辽州都督,也许当年他不害死崔夫人的元配——柳将军的话,事情又是另一番走向。

    如果卫国公李靖能多活几天呢?皇帝也许就不会拖着病体赶过去看望了。

    如果卫国公当时没有恰好晕过去、陛下当时、不必在突生暗气的情况下、使凝血珠离身呢?

    赵国公也很闹心,但他又反过来劝慰江夏王,“放心吧,马王与晋王都是本官亲外甥,但本官绝对看好马王!我们再来看一看将来的新皇后,谁又比她更合适?”

    江夏王应道,“是啊,倒还有个同太子妃一样合适的,居然也在东宫!”

    赵国公说的是太子妃柳玉如,而江夏王说的是樊莺。

    东宫。太子妃柳玉如认为,都是她的不小心,才让大事有了这样的曲折,她虽然不提丢失诏书的事,但心内里却一直不大顺畅。

    因为她不经意间的这么一个失错,导致父皇不能及时入土为安,樊莺、思晴、丽容轮着班地在甘露殿值守,反倒就显得她这个肇事者像个无事人了。

    峻太子从明德殿罢朝回来、见到柳玉如的时候,她正在独自抹泪。

    她对太子道,“都是我不好,辜负了父皇的托付,我虽然听不到你抱怨,但是峻,你一定在怪我了!”

    太子像是头一次被人误解,安慰她道,“哪儿有的事!凡事皆有个因果,我们事事埋怨自己可没用,我不要你再这样委屈!”

    柳玉如问,“真的么?”

    太子笑着对她说,当然是真的,人生在世可不是为了找理由,而是为了搬开脚前的石头、按着自己的意愿好好走下去。他对她说,

    “当年的‘渭水之盟’改变了那么多人的命运——我的命运,我那个孪生兄弟的命运,母后的命运,甚至还有侯将军与褚遂良的积怨,也是在那时种下的侯将军在获罪时,父皇曾替他向众臣求情——当然眼下看,我们不能确定父皇当时的诚意到底有多少,至少他对这位替他攻破了两个敌国的将军,还是有些不舍的。那么,假使侯将军同褚遂良,在渭水之盟时没有言语上的积怨,贞观十七年,褚遂良也许不会非要致侯将军死地而后快、口口见血地咬住侯将军不放,将军也许就不会因罪被诛。你能说这件事没有影响到你么?我们又怎么会一起被发配去岭南和西州?你又怎么会最终坐在这里?”

    太子此时有数不清的大事要操心,但却坐下来,耐心地说了这么多的话、来开导自己的妻子,而且听起来并不是言之无物,这让柳玉如心里好受多了。

    “那我还要感谢那个飞贼‘草上飞’了!”

    柳玉如说,“没有他的话,你怎么会跑去侯府呢,我们或许就不会有机会那么死掐了!如果没有郭叔叔再将你换去高府,也许我们便要喂一辈子马了。”

    太子温柔地对她道,“总之这些人谁也没坐下来、像你似的只知道抹眼泪,人人都在不停地行走。难道你眼下的处境,还难得过当年在丹凤镇的崔夫人?她父兄都已不在、孤身一人、身怀有孕、丈夫生死不明她当时不骗高审行、从而去了高府,也许母女两个以后的窘迫生活,便不会有今日性格开朗琴技出色的崔嫣!她们也就不会影响到本王那个双胞胎兄弟的性格,那他会不会有机会去杨州招惹婉清?是非对错谁说的好!总之你莫再难过了,不然很快要母仪天下,变丑了的话可怎么好意思在人前露面?”

    柳玉如的心情这才好了起来,“我要再去甘露殿,向父皇认个错。”

    太子说,“凡事要往好处看,比如父皇不能早日下葬这件事,本王便有几个考虑,令我不致于像你似的哭鼻子。”

    太子妃不哭了,问,“你是什么考虑?”

    “其一,让我们可以再多看看他的模样,足可慰后辈的缅怀之情。始皇帝与父皇,是人君之中仅有的、两个掌握过凝血宝珠的君王,然而他们居然都是五十而崩!这让我想到,至宝实难续命,因而它再珍贵、也贵不过我身边的亲人。”

    “其二呢?”

    “其二,父皇和母后如果依然在世,一定不想看到本王与晋王,为了皇位势成仇人。晋王为了高位,给父兄下毒,其实这种事并非历朝所仅有。又有哪个为谋夺帝位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人,不曾为自己做过远至万世的打算?但他们都无缘至宝,因而体会不到什么才是至宝。”

    “那峻你说,什么才是至宝呢?”

    “你,便是本王最大的至宝!你们,谢金莲和樊莺、思晴等人,还有甜甜和舍鸡、雄壮威武几个孩子、人世间的那些好人、薛礼、长孙润、高尧、待诏、思摩的情义、父皇的伟业和天下万氏的安宁,才是本王的至宝。行事不违内心地走完我们这一辈子,才是本王的至宝!”

    太子妃听了,郑重起身,对太子殿下深深万福道,“臣妾庆幸此生遇到了殿下,还能有什么委屈呢!”

    太子拉她过来,吁了口气说道,“本王获胜无数,今日方知最难的战胜,乃是攻心,看来本王今日才算彻底将你拿下了。”

    此时再看,太子妃倾城的容颜上,又添了几分羞涩

    入苑坊。晋王宅。

    李治有什么话也只能与晋王妃商量了,他认为此次的叠州之行就是个陷阱,只要敢一步迈进去,就再也不会顺当爬出。

    可是不去?他也不敢。

    历来赈灾都要带钱、带粮以示朝廷关怀。

    只有他这个下了太子位的晋王殿下,被他的峻王兄、太子殿下逼着,举着大板子跑到灾区去。

    还“叠州都督吃什么、乞丐就吃什么”,这不硬逼着英国公翻脸么!

    “本王再狠也狠不过马王,这整个是一出借刀杀人之计!”

    晋王妃根本没有主意给他,“父皇不管管,别人谁管的了马王?那些朝臣们也是,都是看人下菜碟、谁硬气便向着谁的货色们!看来,殿下你也只好去了。”

    李治对妻子说,他最后悔的事,便是与马王建言、彻查黄峰岭的案子,不然这件难堪也轮不到自己的头上。

    不多那句话,可能此去叠州的处境真的会好一点。

    但后悔没有用,有用的话,在翠微宫第一次听了陛下提示、让他禅让太子之位时,乖乖让了不就得了!

    李治听底下有人私议,说太子峻做着打算不给叠州一文钱、也不给复,极有可能要没收黄峰岭那片山庄,折钱后用于叠州的赈灾。

    此事如真,那晋王死定了!

    是什么理由给了马王这份胆量,也不同皇帝陛下商量一下?

    李治说什么,也要再去一趟甘露殿,东宫三位刀剑不离手的王妃们就是再拦着、再身手不凡,他就不信她们敢把刀驾到晋王殿下的脖子上!

    不把皇帝回长安后的真实情况搞清楚,他不能这么乖乖跑到叠州去送死。

    晋王判断,皇帝陛下目前的状况可能并不好,最好的情况也是被马王给控制了,以致不能正常发表他自己的主张。

    李治已不能确定高审行的话有几分真,高审行信誓旦旦地说,诏书被他扔入曲江池了,为此还搭上了夫人身上全部的赤金首饰。

    但李治派人、暗地里将曲江池底的每一寸都摸过了,也没有诏书的影子。

    柳爽亲眼看着代抚侯,将柳玉如遗落的诏书,就这么吞在袖子里带走了,而杨立贞确确实实没有将诏书拿到手。

    难道杨立贞也对自己说了假话?联想到柳玉如非要将杨立贞留在东宫,这事儿真说不好。

    此时,李治已经搞不清楚,立马王为太子的诏书到底在哪里,此时连他时常怀疑的、皇帝已然殡天的可能性,也就不那么确定了。

    叠州之行生死悠关,临行前再闯一闯甘露殿,便是晋王的重中之重。

    方便见时要见,不方便见时制造方便也要见!

    晋王妃总算丈夫出了个主意,“何不到后宫求一求哪位贵妃?如果有贵妃肯一同去看望陛下,想来东宫的三位王妃不会硬拦。这件事臣妾可以为殿下试一试。”

    李治认为可行,但请哪位贵妃为好呢?总得找一位平时父皇宠爱的人才好说话,不致于被一口回绝。

    两口子在一起,将后宫几位贵妃掂量了一下。

    首先韦贵妃好像不大合适。韦贵妃武德年间以良家人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册封为贵妃。

    但其实她原是隋代大将、户部尚书李子雄儿子的小妾,后来李子雄谋反被杀,韦氏便以犯妇身份充为宫婢。

    秦王进长安时,韦氏被分配到秦王府为婢,不知怎么的,就为秦王生了临川公主和纪王李慎,后来才进了妃位。

    但后宫“贵、淑、德、贤”四妃说起来是正一品,不得宠也不新鲜。

    就算皇帝找不出四位宠爱的妃子,也总不能让四妃之位一直空着。

    不过李承乾两岁封恒山王、八岁封太子,而韦贵妃的女儿十八岁才封的临川公主,这便是他们的母亲得不得宠的最大区别。

    杨淑妃居然也不怎么见宠。她是杨素的孙女,因父亲在隋末谋反失败,杨氏也与韦氏一样,成了籍没入宫的官婢。

    只不过杨淑妃当年也成功诱惑了秦王、并育有赵王李福。

    四妃中的老三——阴德妃,以前她的父亲阴世师效忠于隋廷、被唐高祖处死,阴氏当年被收入掖庭宫为婢,同样为秦王生下了齐王李佑。

    但李佑于贞观十七年谋反,已被贬为庶人赐死,阴德妃因此降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