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马王爷-第3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儿你们能嫁到西州大都督这样的夫婿,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女儿们过得好,做父母的无论生与死,也都能安心了!”

    行程就是这样的矛盾——有刺史夫人同行,行得不能太快,但也不能过慢,那就显着有人对此事不大重视。因而许多人就将就了刺史夫人的马车。

    苏刺史、高峻并辔在前,随从的护卫们在后,而马车内,苏殷的母亲便偶尔与樊莺说自己的女儿。

    先说她在出嫁前的任性,动不动便不吃饭、而给他们夫妇吃闭门羹。再说在她随李承乾遭难期间家族对她的冷落,不久便无意地问到高峻家中的高雄、高壮两个孩子。

    不单是这两个孩子,临行前谢金莲和思晴也快产了。樊莺知道,夫人是在有意地暗示她对女儿的担忧——苏殷的年纪已经不小了。

    樊莺对于柳姐姐内心的想法岂会不知,也知道师兄与苏殷直到现在都没什么身体上的接触。

    樊莺不能给夫人什么像样子的安慰,只是说家中的姐妹们和和睦睦,苏姐姐在政务上也得心应手,“苏姐姐的性格哪里有伯母所说的半点儿,她可是家中最知礼的人了。”

    看着樊莺忘却忧伤、反过来安慰自己,苏夫人稍稍安心,听车外说天已近午夜,刺史大人吩咐投店住宿。

    这样的赶路速度就比较合适了,既昼夜兼程、又让台州苏刺史和他的夫人有充足的时间,与他们的聊天对象多聊几句。

    对于苏亶来说,自己这位女婿在西州的成功,绝不能用通行于官场上的、那些普通的道理来解释,与他自己所熟悉的那些理论也绝然不同。

    这个年轻人外表沉稳冷静、但任何对手都不敢轻视他身上蕴藏着的巨大力量。见到高峻之前,苏亶也曾以为,高峻的成功无一例外地、也借助了长安高阁老的力量。

    但一见面,苏亶便打消了这样的看法。高峻与阁老、高审行都不同,从他的眼睛里流露的光芒都能看得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阁老的谨慎缘于渊博的学识,和丰富阅历对世事的明察。高审行的谨慎只在表面,偶尔便遮掩不住他实质上的狂傲。而高峻的谨慎怎么看、都像是一头豹子出击前的不动声色。

    那么,一向以谨慎与文采而立足于大唐官场的苏氏一族,恐怕从今以后再要增加一点来自于西州的、新鲜的东西了。这就是力量!

    这里是越州会稽郡、上虞县城外的一家老客栈,座落在官道上。

    带着女眷、深夜投宿的台州、西州高官,让这家客栈上上下下的立刻忙碌起来。客栈主人是位老者,他深知今天夜间来客的重要,伙计们忙过之后,他也穿衣起来,吩咐准备宵夜,并亲自过来问候。

    酒摆上来,苏亶刺史乐得有人加入,好让他与高峻的共酌再增加些谈论的内容,因而这位姓张的老者,便也毕恭毕敬地陪着坐下来。

    高峻问道,“这位老伯,开店有多少年月了?”

    老者拱手道,“自高祖定鼎,大唐开基,小人便在这里立业了。”

    高峻敬他一杯酒,再问,“那么自贞观初年以来,你这客栈中,一定有些有趣之事了,不妨讲上一讲以作消遣。”

    老者道,“开店无非迎来送往,千篇一律,高大人因何有此一问?”

    高峻道,“此处位于台州、余杭官道的半途,越州虽大却在官道偏东,不在正路。而那些从台州出发,带着车架、女眷的行客,往往意急而行迟,这里便是半夜里最好的落脚地了。”

    客栈主人连连点头,“高大人分析的极是,此处前后三十里再无合适的留宿之处,行客早三十里天色尚早、晚上三十里便是后半夜,小人因此才将客栈开在这里,二十几年来倒也给不少的商旅提供了方便。”

    “老伯记不记得有过这么一男一女两个人,男的或有马或无马,但女的一定乘了一架马车,他们深夜前来,没有随从,三十来岁,行色匆匆,也不爱声张”

    老者笑道,“就连两位大人深夜至此,动静也不算大,那些夜行的旅人通常也不怎么声张的,不知高大人要打听什么人,什么事?”

    樊莺陪着刺史夫人也在座,她本打算稍稍用一点饭,便陪夫人去休息。

    此时猛的一听师兄所问,她才意识到,师兄从台州一路出来,说紧不紧、说慢不慢的赶路,难道是在拟着父母当年得了黄莲珠之后的行程、特意投到这家老店里来?

    她抬眼看向师兄,他对她眨了一下眼睛,再对老者道,“在下只是随便问问,但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也有些为难老伯了。如果是什么腿瘸之人,老伯大概总有些印象。”

第955章 命在旦夕() 
老汉的眼睛一亮,说道,“不瞒高大人,你所问的腿瘸之人,我这店中二、三十年来总也住过不少。但我这里却一直记得一个不,是两个人,于我家是有恩的!”

    苏亶刺史此时也恍然有所悟,原来,高峻仍然没有忘记紫溪塘中挖出的无头瘸腿人的骸骨。

    苏刺史本来以为,高峻的台州之行无功而返,回余杭也只剩下了却樊伯江夫妇的后事一宗。没想到他半路住店,心里还想的这事。

    这就是高峻的与众不同之处了。

    他有些急切地问老者道,“大概是什么时间?是不是贞观九年的六月某天?如何又是两个瘸腿之人?”

    这回轮到老者奇怪,“苏大人所猜的时间正是那年!六月十一日半夜亥时末!若问小人因何记得那样清楚,我叫一个人来才能说得清!”

    他回身吩咐伙计,“去把公子叫来。”

    不一会儿,一个十一、二岁大的男孩子睡眼朦胧地被人带过来。老者道,“他是小人的独生子,恰是贞观九年六月十二日子时生人。”

    众人不再多话,听老者娓娓道出一件往事。

    贞观九年六月中旬,老者的夫人终于临产。这是他盼望了多年、年近五旬才有的喜事,从此便可有后了。

    但夫人在产房里呼苦连天,从白至夜愣是生不下来。折腾了多半夜,乡下的产婆才无可奈何了摊着手出来,对男主人道,“老爷,小的无能为力,夫人这是横生倒养,到这会儿才露出孩子的一条腿恐怕大人、孩子都不得保全了!”

    老者当时急得在地下团团乱转,产婆的话便是悲惨的结局。他双手抱头,感觉人生的所有希望都不复见了。

    恰逢此时,客栈外相扶着进来两个人,一男一女,各四十来岁的年纪。男的是个右腿有残疾的,女的扶着他。

    他们衣衫褴褛,仿佛长途跋涉、已经饿坏了。家中有头等大事,上至主人下至伙计早都乱了方寸,于是就有伙计往外推他们,“去去去,看不出这里正有闹心事,你们还来添乱!”

    男主人蹲在地下,头也不抬,对着客栈外边道,“多行些善事罢,让他们进来再给他们准备些蒸饼给一壶酒钱就不须收了!”

    两人千恩万谢,就在大厅里狼吞虎咽,而此时,后宅中女主人嘶声裂肺的痛呼再一次传过来。

    中年女人吃着饭,便放下,对男主人道,“多谢老爷的施舍,让我们夫妇活命,小妇人是个稳婆,可以进去看看。”

    有道是病急乱投医,店主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女的让进去。客栈主人与那个瘸子一起在外边等候。一个时辰后,里面传出孩子的哭声。

    后来才得知,孩子生出后浑身憋得一片青紫,呼吸也没有了。就是这个稳婆,倒提着孩子的双脚,由上至下不停地拍打,孩子终于哭出声来,身上的青紫也慢慢褪去了。

    客栈的主人千恩万谢,给他们准备了最好的客房,再将酒菜给他们摆上。正陪着喝酒,后宅的仆妇跑来,语无伦次、脸色苍白地对他说,女主人血崩了,止都止不住了,命在旦夕!

    店主再次求救似地看向稳婆,可她再进去看过后,出来时就歉意地摇了摇头,“老爷,小妇人也无能为力了!准备后事吧。”

    樊莺问,“老伯,那么你的夫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台州刺史夫人也感同身受,极是关切。

    谁知老者说,“夫人仍然健在呢。”

    樊莺有些奇怪,“可是老伯,你方才不是还说,稳婆让你准备后事么?难道是她哄骗你们,原来还有后续的活命手段?”

    老者道,“非也,非也!夫人你不说,其实老汉早已再想起两个人,可不就是高都督所问之人!他们果然是在同一天半夜随在稳婆夫妻后边进店的果然俱是三十左右岁,有一架马车,男的驾车、女的坐。”

    高峻问,“那么你夫人的活命一定与这两人的出现有关了。”

    老者道,“正是。老汉一直以来只是对那对稳婆夫妻有些大印象,实则我们一家的恩人还包括这后进来的两位。”

    后进来的这对中年夫妻,从衣饰上看并非贫困之人,又拥有装饰考究的马车,但他们深夜投店,居然一个随从都没有。

    伙计不敢怠慢,连忙安顿着他们住下。而他们中的那个女子,仿佛知道客栈之中正在发生着什么。

    她拉住了丈夫,与他耳语了好半天,然后男的有些不大情愿地对客栈的男主人道,“这位兄台,可否让内子进去看一看?也许说不定尊夫人会有一些转机,但不一定试试看吧。”

    先前的稳婆热心,要一起进去相助,说还能帮上些忙。但后来的夫妇二人仿佛不大情愿,又不好推辞,只好也让她随着女的再进去。

    高峻问,“想来结果一定是皆大欢喜了,老伯已然说过,尊夫人至今健在。但老伯可曾问过乘车后来的这对夫妇姓什么吗?”

    老者赧颜道,“当时她们进去,小人心中急切,曾在外间里守着,只闻着帘内的气息中飘出一阵一阵强烈的苦涩味道,并有烛火光明灭闪烁,夫人的血便神奇地止住了。那时小人欣喜至极,只是问知男的姓‘樊’,但再细致的也曾问过,但这位恩人连家是哪里也不说,想是不愿留名了。”

    樊莺听到这里,强自抑制着内心的悲伤。父母的行踪果然在这家老客栈中出现了。能止住妇人血崩之厄、并有光芒闪烁、其味至苦的,不就是母亲至死抱在怀中的“黄莲”么!

    她控制着自己的语调问,“老伯!那对稳婆夫妻各姓什么,你可记得!两方面的四个人是何时离开?可是一起走的?”

    老者道,这个小人倒永记不忘,那个瘸腿的姓曹,稳婆姓郝,名字一时想不起了。但小人当时立意要好好感谢他们两方面四个人的活命恩情。是他们保全了小人一家两条人命,当时便极力力挽留,但乘车来的夫妇二人天一亮便离开了。

    “稳婆夫妻呢?”

    “小人倒是留他们住了一日,但他们也不想多留,临走时向小人求要一匹马、一些盘缠,也往北去了。”

    樊莺问,“他们因何也走得这样急呢?”

    老者道,“这两人原来也是个命运多磨难的,他们的一对双胞胎的儿子,刚刚生下不久便被人偷走。夫妻二人花尽了家资、天南地北地去寻找两个儿子,一直没有半点的音讯”

    西州大都督高峻听了,默然不语。

    第二天一早,众人起程。

    临行前,西州都督只是再请老者回忆一下稳婆夫妻的大致相貌、樊氏夫妇所乘马车的大致特征,但时间久远,老者发动了仍然在客栈中的当事者一同回忆,但所得支零破碎。

第956章 欣欣向荣() 
于潜县令郑早,很快就迎来了由台赶回来的西州大都督和他的三夫人。

    一同南下的褚大人和宗正少卿樊大人,虽然已经动身去了雷州和崖州赈灾,但这次居然又跟来了台州的苏刺史夫妇。

    这让郑县令的内心大为惊讶,心说也难怪,这位西州都督年纪轻轻便有这样的高位。只看看与他有联系的这些高官,也就不须再说什么了。

    余杭县县令李浚时闻讯也赶过来,高峻临离开时吩咐的事情,他也进行了仔细的察访。

    察访的结果是:樊家过去的作坊、故居,在樊莺幼年离家北上寻找叔父樊伯山时,便已变卖一空。

    而在可以找寻到的、当时已被遣散的、樊伯江过去的伙计、家丁之中,根本没有一个右腿腿瘸之人。

    但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高峻的心幕中,从未指望过腿瘸之人会在余杭县出现。两位县令纷纷关切地问询西州都督、此次南下台州有什么查访结果。高峻无意与他们详谈,只说没什么所得。

    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从速将樊莺的双亲入土安葬。西州地处边陲,不可长时间无主,高峻和樊莺宜速回西州去。

    樊莺的内心之中极为矛盾,父母虽然故去,但面目如生,见之如同睡熟一般。而身边这些人所要做的,便是将他们掩埋在地下,从此见都不能再见上一面了。

    于潜县是樊莺双亲的遇难之地,也无所谓落叶归根了,苏大人和高峻商量就将他们安葬在过去的紫溪涧边。樊莺此时没有主意,一切都听师兄的。

    但她坚持,就将黄莲珠随同父母一同入土,她想让他们永远保持这个样子。苏刺史听罢连声制止。他摇着手说,这可不好,不好!

    高峻立刻明白了刺史的意思,如此的稀世之宝,如若让外人知道埋藏之处,那么樊莺的双亲便没有片刻的安宁了。

    刺史夫人也哽噎着劝道,“女儿,不可!这颗珠子,是你的双亲用生命换来、要给你做嫁妆的!你不拿着它,你的双亲怎么能安心呢!”

    但樊莺却哭着坚持,最后,她泪眼看向师兄,恳求道,“我自有你陪着,可他们却寂寞得很!再说我不想他们变成那副白骨的样子!”

    于潜县的县令郑大人也极尽相劝之能事,力劝樊夫人打消了此念。

    当初,樊伯江夫妇停在他的于潜县,他派出了三班、每班二十名衙役如临大敌地看护,其实很大的用意都在这颗价值连城的黄莲珠上。

    如果真遂了樊夫人所愿,让黄莲珠陪葬,那么从今往后,他这位堂堂的县令也就不能安生了!

    西州大都督的岳父和岳母葬在于潜县,再陪葬了黄莲宝珠,他就是把衙中所有的人全都拉过来看着,也不敢说保全。万一出现被人盗挖的情形,他将难辞其咎。

    高峻被她哭得心烦意乱,最后当着人对她吼道,“妇人之见,趁早打消了此念!”樊莺一惊,短时止了哭声,然后更加委屈地抹眼泪。

    但在众人看来,西州都督的这位三夫人像是默认了高峻的意思,因为从高峻吼过她之后,她一次也未再提出自己的坚持。

    不过,在入殓时,她悲伤欲绝,数次俯身在父母的尸身上痛哭,周遭全是男子,不便上前相劝,只有台州刺史夫人陪着樊莺。

    夫人看这个绝世女子哭得梨花带雨,再想到了自己远在西州的女儿苏殷,女儿虽然又得了良善的结局,但从此更是连见都不好见上一面,因而哭起来丝毫不亚于樊莺。

    台州苏大人主事,安葬之事隆重而庄严。余杭、于潜两县县令忙前忙后,连杭州刺史也赶来亲临祭拜,并与台州刺史、西州大都督会面。

    事毕,各方最终要面临分手。苏刺史携夫人回台州,而高峻说要去终南山走一趟。台州刺史夫人最是难舍难分,一手拉着高峻、一手拉着樊莺,数次欲言又止。

    她对高峻和樊莺道,“殷儿虽说读书不少,往常也算知礼,但我这个为娘的,却比谁都知道她!”

    雄关漫道,山水迷蒙,大唐的疆域太广阔了,而人,太缈小。

    由西州至台州、余杭,即便两地相思、情牵万里,但动一动便须月余。高峻两人都知道她的担心。再想想西州家中的情形,尤其是柳玉如对苏殷的态度,他们竟然一点承诺都不能给出。

    但高峻对刺史夫妇道,有我们同在西州,两位大人尽可放心。

    樊莺也安慰道,“伯母多虑了,不消说苏姐姐是我所见过最识礼的,就算出现伯母担心的况状,我们也不和她计较就是。”

    于是,众人在于潜城外挥手作别。人们都看到,西州都督的三夫人此时的悲伤之情已经有所消减。虽然樊莺这两日来有些憔悴,但别有一番难得一见、学也学不来的容止。

    樊伯江夫妇故去的时间早在十几年前,西州大都督更不能将她一个人留下来,因而樊莺也不必守孝,一同随高峻北上。

    她坐在马上,百宝囊边再多了一只网兜儿,里面是那只装有黄莲珠的阴沉木雕金木匣,两人挥别众人,一片得得的蹄声向着江宁方向驰去。

    他们这是要过江、经寿州、陈州、再过东都洛阳、过潼关到终南山。

    西州,欣欣向荣。

    大都督高峻和三夫人去余杭郡未归,但西州的脚步却一时也未停下。时至九月,二哥高峪在田地城、牧场村、沙丫城的三大紫花苜蓿草场迎来了收割的季节。

    西州左近州、县的壮役们纷纷赶过来,投入到牧草收割中来。而典合、且末、于阗三处天山牧新建牧场纷纷在这些人中选拔牧子。

    贞观二十年虽然普天下旱情严峻,但天山牧草料无忧,马驹儿们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冯征等人都乐得合不拢嘴了。

    刘敦行升至了西州长史,但对于坐镇在牧场西村的这位女司马,却丝毫都不敢轻视,都督不在,有个大事小情的,他还照样跑过来请示。

    苏殷曾不好意思地对他道,“刘大人,以后你自管拿主意。你、我职位有别,长史是刘大人了,就别让卑职不好意思!”

    但刘敦行坚持道,“苏司马,话可不是这么说,大都督不在,我们岂不是要合力做好西州的大小事情,不商量怎么行!”

    他对苏殷说起了谢广的事,对她道,“谢大老爷再怎么说,也是与你家有亲戚,本官就怕只不定哪天,谢家大嫂会哭闹到牧场村来!司马大人,你得回去与柳夫人计议妥当,别到时候手忙脚乱才行。”

    哪知,这位刚刚从黔州返回的女司马,一听此事脸便红了,有些结巴着对刘敦行道,“这、这怎么又扯上了家事?是家事也算谢大嫂的家事,我我和柳妹妹是不不好管的,峻赶回来前,凡事只好你你自己拿主意。”

第957章 调虎离山() 
刘敦行有些奇怪,不知一向口齿清楚、思路敏捷的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