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马王爷-第3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引道,“皇帝万乘之躯,雄才大略,李引岂敢正视天可汗的光芒!但有一个人,他年富力强、掌握着大唐一州之疆域,行事果敢、无所畏惧,不拘一格、不循常理,虽然困难重重,却成就了造福一州民众的大业!”

    高审行举着酒杯,寻思他所说的这么个人,一丝自得之色浮现上来。他抿着嘴暗道,你不也会这些阿谀奉承之辞,似黔州这般向荒山要良田、与骄阳索甘霖的壮举,试问普天之下还有何人!

    李引说道,“高大人大概已经想到这个人是谁了,大人足以因此而傲视那些自命不凡的官场庸吏、政坛精贾了!”

    “有时扪心自问,这也曾是李引年少轻狂时对自己设下的理想,但尘世纷扰、利欲交缠,李引不知不觉中人至中年,却离着这个越来越远,在这个人的面前,李引越来越感觉自己更像只蝼蚁了。”

    他毅然举杯,对着刺史道,“小人提议,与刺史大人一起为了西州大都督、天山牧总牧监、丝路督监饮上此杯!”

    高审行一愣,原来李引方才那些溢美之词,说的是这个人。

    但李引说的没错,高峻是自己的儿子,年纪轻轻所取得的那些成就,果真少有人及,那么自己不正该高兴?

    他一饮而尽,借着酒力,有一个问题不可抑制地涌到高审行的嘴边,他不动声色的问道,“陈赡那个刑徒,不满六年私离徙地潜回故地,并带走了李大人治下之民,不知李大人可知此事?”

第917章 平静对决() 
这回轮到李引吃惊地抬起眼来看向了刺史。

    高审行心中哼了一声,看他怎么说,并提醒他道,“这是个大失误,你知道本官对于属下这样麻木的、失误,一向不大姑息。”。

    李引惊诧莫名,因为高审行连他们的去向都清楚。他不知道消息是从哪里走露的,但一定不会是崔颖。

    高审行充满威胁意味的点拨,李引不可能不知道。

    刺史道,“陈赡和妻子吕氏跨州远行,过所是必须的,因而李大人也一定知情,不过本官曾查过都濡县的过所底根,根本就没有查到,有这样明目张胆践踏律法的私相授受,本官为此再免去一位县令、让他重去挑担贩虾也是可以的。”

    高审行的话其实已经很明确了,他倒要看看,在地位和功名的前面,这位李大人是否会像一只蝼蚁那样,满额冷汗地把同谋者、刺史的夫人崔氏供出来。

    因为只要供出了崔氏,这件事便是刺史夫人的指使,刺史总会投鼠忌器,李引便不必去烈日和狂风下,腥衣泥鞋地蹲在街边、巴望着有人多买几斤鱼虾了。

    高审行深知人们喜悦于由贱入贵的荣耀,却无人能够坦然面对由贵入贱的事实。他威严地看向李引,看他怎么说。

    李引坐直了身子,平静地道,“刺史大人心明眼亮,李引早就想到过这一天,当着明人不说假话,陈赡潜回都濡来我知道,接走他妻子吕氏我也知道,私予过所、撕去过所的底根,都是小人所为。”

    “黔州再也没有谁知道此事么?陈赡私回,总该有西州某人的默许,他是谁?只要李大人与本官说明,本官定不计较,让你继续做这个县令。”

    “刺史大人,你多虑了,此事是我一人所为,再无一人知道。”

    “李引,你再好好想一想,许多事本官都知情,不然如何掌管一州!今天问你只是看一看你肯不肯说实话,须知你一句话可保住富贵荣华,也可重回下里巴人。”

    “刺史大人,这是小人所为,与任何人无关!”

    这一回合,高审行宣告失败。他有些不大理解地看着李引,对他宁舍功名、不卖崔氏的做法既有些赞许,也有一股醋意翻涌上来。

    如果李引说出是夫人指使他干的,那么因为夫人对新吕氏的妒意作祟,李引顾及刺史大人的威严而不敢有违,这件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高审行完全可以容忍他的隐瞒。

    高审行的问询事关李引的功名前途,他还这样讳如莫深,刺史的疑虑不由再重几分。

    他举杯,不住点头,连声说着,“好!好!好!”示意李引同饮,但对方面前的满杯纹丝没动,于是刺史大人自己喝下去。

    李引已喝了两大杯了,第一杯是高审行提议敬的崔颖,第二杯是李引提议敬的高峻,此时李引看向高审行的面孔已经有些虚浮。

    但他仍能听出来,高审行连声的好字,便透着他看清一个人之后的最后确认,也有几分威胁的意味,但这些东西在李引的心幕中,远远没有一杯酒令人担忧。

    他是李引,不再是李弥,但此时二人相对,酒会让李引现出原形,甚至把他最不愿意让此人知道的、对崔颖的深恋吐露出来。他宁可失礼也不多饮。

    陈赡一事的暴露,让李引的心中一阵刺痛,不知道自己哪里有了疏忽,感觉是自己愧对了崔夫人的托付,把事办砸了!

    果然,高审行第二个问题抛了出来,“李大人年至四旬仍然不娶,不知是何缘故,本官的夫人极力给李大人搓合的府中丫环,乖巧灵俐,远胜方才的村姑,难道李大人还不满意么?”

    李引一笑,端起酒杯稍稍地抿去一小口道,“大人,李引一直有拂夫人的美意,不为别的,只是认为自己一介莽夫,怎好耽误她如花的青春,那便是又作孽了,”

    “哦?原来如此,但李大人并非废人,怎么都该有中意之人,你不喜丫环这样的少女,那么一定有个年纪相当的女子占据了李大人的心扉比如,就像本官夫人这样的年纪。”

    李引“腾”地一下站起,直视着高审行。

    高审行不为所动,院外两个亲卫也不是吃素的,但李引如此的表现便是对刺史的不敬。在黔州,有哪个人在刺史的面前不是低眉顺首,唯唯喏喏。

    他看着李引,又一次略带挑畔地问道,“李大人,你方才说到‘又作孽’,不知‘又’字作何解?看来能让李大人视功名如粪土的这位女子,便是你心中的孽根了。”

    李引颓废地坐下,让他无计可施的不是此时刺史大人的刺探,而是世事的阴差阳错、事与愿违,他又能怎样!!

    高审行道,“看来富贵命里注定,有些执迷不悟的人,靠别人来硬拉是不成的,兴许李大人命中只适合挑担贩卖,与人计斤较两,而不适于厚禄高官,锦裘高马。”

    李引半晌未曾进酒,此时头脑里再清醒几分,刺史的威胁并不能令他动心,唯一让他痛心的是,恐怕从今后再也无缘常见一人。

    他冲刺史拱手道,“大人,厚禄高官,锦裘高马便是好命?小人并不这样认为。”

    高审行感到意外,问,“何意?”

    李引说,高官厚禄,更多的人看到的是权、财可以令人少劳多获,十愿九遂。因而十人中有九人都说好,并把得到高官厚禄视作人生的成功,有的人伤天害理也趋之若鹜。

    “李引命虽不堪,也喜欢高官厚禄,但对大人所说富贵有命却不这样理解。”

    刺史大人微微一笑,感觉面前此人真是幼稚得可以,难道理解不同,高官厚禄就有不同的味道?他说,“愿闻其详。”

    李引道,“做好了高官造福家国,自然安享厚禄,这是理所当然。但若不择手段,得了高官便以为有个巨大成功,而不思职责所在,怠政荒业,反过来用什么天命之说让自己心安理得,那便是欣喜中临祸、深渊边蹈舞,何羡之有。”

    “倒是有些道理,不过,官之为国、还是为已,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尚不如天命之说来得直接,不然有些人岂会甘愿做个商贩?”

    “大人不要忘了,为官之正理人人皆知,因而违理之官必要说谎,不然不能坐稳。”

    李引道,“说一谎便自损一分肝胆,行一妄便惹几句咒骂,谄一辞便被人指戳一次,害一理则累后代一分。那些违理之官也许终其一生也无人识破,他本人也许不觉、并沾沾自喜,其实福祸早已伏下,这样说来也真是命中注定。”

    高审行知道再坐下去已无益,这会让自己的挫败感再重几分。此次到李引家中来,至少让他搞明白了一件事,李引与夫人崔氏之间不止他知道的这么简单。

    但他不想立刻再罢了他的县令,这必然会惹翻了夫人,还会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出尔反尔,行事不稳重的刺史。

    那,便让李引在忐忑中等待他自己不堪的命运吧。

第918章 狗眼看人() 
事实上,因为两人私下相处的这个下午,在他们之间已经没什么挽回的余地了。

    高审行没能威胁得了李引,李引也没有表示出惧怕,反而还隐晦地把高审行教训了一顿。

    李引对协助陈赡接走他妻子吕氏件事毫不犹豫地承认了,根本不在乎功名上的得失。

    而高审行从李引的态度上感觉到,对方敢于以教训的口吻强硬地向自己表明他的一些观点,其实并不在观点的本身。因为两人之前应该也持着不同观点,但他们一直以来相处的很好。

    让李引忽然变成了这个样子的,是因为刺史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了崔颖。刺史并未明确指出自己的夫人牵扯其中,但刺史知道李引一定知道,所以李引与自己顶起了牛。

    在自己、夫人崔氏和李引之间,李引本该是局外人。但陈赡这件事让高审行感觉自己成了局外人。

    这才是他最最不能忍受的,在高审行的心幕中,夫人崔氏就是他的自豪。

    她举指得体,进退有据,美丽高贵,在高审的每个熟知的朋友和同僚面前、他的每个同族兄弟面前都为他挣足过面子。

    谁知道呢!西州的来信把高审行的虚荣打碎了。回去的路上,高审行恨恨地想,“等着吧!”他说不清是让李引等着、还是让崔颖等着,还是兼而有之。

    刺史总算明白,以前李引的谦卑态度是一种假像,今天刺史将崔颖与李引独身的原因放在一起进行假设时,李引猛然地、不顾礼节的站起来,并毫不退缩地与他直视,这才是两个人在李引心中真实的位置。

    其实已经没必要再求证什么了。

    刺史大人回到府上时已经傍晚,后宅里冷冷清清的,没有人声,那些仆妇们晓得这个时候该老实一些,她们比李引聪明。

    她们准备好了酒菜,才过来叫刺史大人回后宅。

    廊下已经没有了那两只鸽笼,它们连同剩下的鸽子一起被苏殷带走了。但仍有一只鸽子从傍晚的天际飞来,落在原来挂笼子的地方,歪着头看高审行。

    它只认地方,也稍带认一下人,如今笼子没有了但地方没变,而且就是这个人接收了上次的东西。所以它没有飞走。

    高审行捉住它,再次从它的腿上解下一只细竹管。

    高审行就不先吃饭,先匆匆返回前厅,打开蜡封看信。这一次的信又换了一种更清秀的笔体,不知又出自高峻的哪位夫人。信也极其简单。

    信里说峻、柳姐姐、樊莺先后去了庭州,十多天没有回来了。注:听说庭州在调兵。苏姐姐你说刺史大人写奏章的事没什么大不了——他能写奏章,你就不能写么?

    高审行倒抽一口冷气,这次的信居然没有落款,字没三行但内容挺丰富。至少高审行看出来这封信一定不是柳玉如、樊莺写的,也不是崔嫣写的,他认得崔嫣的笔体。

    再者庭州调兵与高峻带着两位夫人去那里有什么关系?估计着这个闲不住的家伙又琢磨了什么邪乎事儿。

    也就是说,这封信中的态度至少不是这三个人的。高审行实在猜不出,除了这三个人之外,高峻的家中还有谁的底气会这么足,这么斩钉截铁地、给远在黔州的西州长史出这样的馊主意。

    而且高审行还猜出,苏殷的去信一定表示了对自己的不满、一定是与李引有关。因为她到黔州后两次与自己相顶,都是在夫人去长安之后、都是因为李引。

    不得不说,西州给苏殷的提示把刺史大人惊到了,这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高审行一直十分看重刺史的专奏权,每一次往长安写奏章都句句推敲、字字润色。因为一字一句都影响陛下对黔州政务和官员的理解。

    以前,黔州只有他能对长安奏事,高审行只有优越感而没有其他。现在他就感到威胁了。如果这封短信被苏殷看到并点醒了她,那么在处置李引一事上一定会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传递到长安去,那会让陛下怎么看自己?!

    连高审行的儿媳妇都反对他的主张高审行连他自己家里人都说服不了西州长史反对黔州刺史的意见,这样的事就写奏章,怎么说服别人!

    这将不可避免地、在黔州刺史与西州长史的意见之间分出个高下、对错。万一败给了儿媳妇,这会成为官场上的一个笑柄让人经久不忘。

    高刺史丢不起这个人,但他对自己没什么底气,决定在自己奏请之事由长安批回来之前、有个明确的眉目之前,对李引不做进一步的动作。

    随后黔州刺史夫人崔颖,携西州大都督的五夫人崔嫣、长女高甜甜从长安返回黔州。

    高刺史对崔嫣的到来表现极为高兴,在下人们看来,刺史对崔嫣的亲热程度已经超出了一位公爹与儿媳妇的范畴。

    向来只是刺史夫人对这些儿媳们叫“女儿”,但刺史管崔嫣也叫“女儿。”而且不论是刺史夫人还是西州都督的这位五夫人,似乎都不介意他这么叫。

    当然对于高甜甜这位七岁的小女孩,刺史大人也表示了基本的喜爱,但总让下人们觉着刺史对崔嫣的喜爱才是真的。

    随后住到黔州旧居的的苏殷也与丫环、那些女护卫们搬回来住了。

    七月的黔州骄阳似火,体会最深切的当数刺史大人了,因为他不知道奏章的事该怎么与夫人说,李引“六县都水使”之职最终被罢去之后夫人会是什么反应。

    高审行试探地问夫人,你离开黔州这么些日子,回来后不安排着去都濡县看一看你那两棵小桕树?

    夫人面带微笑、不以为然,“老爷你不提醒我都快把它们忘了,但我没有打算去。”

    刺史又问,“但李引的婚事你也该抓些紧了!”

    哪知夫人又说,“那是李引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抓紧?点到为止罢了,再说,只要他官职越来越高,还愁找不到个夫人!”

    两次的试探都不符合高审行的预期,于是刺史在只有两个人时又问,“小白居然对李引亲热过我,真是奇怪!还舔李引的脸和嘴,那样一副破了相的脸有什么好舔的!我记得以前他只肯舔夫人你的。”

    崔氏道,“那有什么!狗眼看人低罢了,比如有些不自重的女人,从谁那里能得到些好处,便对谁摇尾乞怜、投怀送抱它才不分对谁!”

    夫人表现出了对李引的漠不关心,这大大出乎高审行的意料。

    这不正常,他偷偷打量夫人的脸色,不知道她是不是感觉到了刺史的怀疑,因而才做出这样的表示。但越发有些欲盖弥彰的意思了。

    中旬,台州刺史迫不及待地护送着夫人赶到黔州来了,因为崔夫人说过七月时要带他们去西州见女儿。

第919章 扔得太苦() 
台州刺史苏亶的夫人也快五十了,见到黔州这位亲家母时极力地赞美她的年轻、美貌,虽然她说的是事实,但高审行和崔颖两个都看得出她有些讨好的意思,因为从贞观十七年到现在,她在女儿苏殷换了婆家之后一次也没有见过她。

    高审行故意与两位亲家开玩笑说,“考虑到七月还很热的,亲家跑那么远也着实的辛苦,本官已经把八儿媳苏殷从西州叫到黔州来了。”

    西州协助抗旱一事并未晓谕各州,苏亶听了高审行的话有些不信,便看向崔夫人,而崔夫人笑着点头,肯定了丈夫的话。

    苏亶惊讶的道,“高兄,下官第一次来时,你说把女儿给我叫来,说实话当时下官真以为你在在”

    高审行微微撇了嘴道,“在吹牛是不是?来人,去后宅把苏长史叫来!她双亲到了,不迎上来便罢,还等着请!难道官升了脾气也涨了?”

    台州来的夫妇两个毕恭毕敬,“高大人,女儿一向很任性的,我们夫妇在家时都不敢计较她,今后须有劳你多多教训。”

    崔氏同样惊讶地道,“果真么?但在我看来,这个女儿在高峻家中七八个人里却是最懂事、最知礼法、也最机敏的,”

    她想到了在都濡酒楼时,苏殷及时为自己化解尴尬的事情,再指指身边的崔嫣道,“至少比这个强上百倍!”

    她的亲家母听了,眼圈儿不知怎么就是一红,自己来到黔州,女儿明明在这里却不主动出来相见,还等着人叫,这让她有些伤心。

    她对崔夫人说,“妹妹,我们没有胡说,女儿在家中时,稍稍有一点不高兴便会给我们两个吃闭门羹,我们也不敢嗔她一句。我总说她这样子以后会有苦头吃”

    苏亶道,“贞观十七年故太子事发后,我们是有些冷落她了,但是高兄你知道的,在那个敏感时候我们一次不看她,其实也是为她好啊!”

    高审行不明白苏亶对女儿好在哪里,心说我们高家才算是对她好!虽然有高峻大夫人柳玉如抵制她进门,但最后不但进来了,竟然还一步踏入了公门、做起了长史。今天偏要对你们嗔都不敢嗔的女儿指使一下,让你们也知道知道高府的门风与苏府的门风是不同的。

    高审行说,“糊涂!”

    崔夫人以目示意他有些过分了,以这两个字去接亲家母的话,有些不给面子,但高审行连看也不看夫人,接着说道,“孩子们嘛,你不惯她她就知些礼,那才叫为她好!若不然等她出了事,你们连见她都不敢见,对她好也晚了!”

    苏亶刺史和夫人同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连声说是。

    崔氏:“老爷!”

    高审行笑笑,意识到人还没有来,便对着下人把脸一板,“她怎么还不过来?后宅离着这里很远么?!”

    下人小声道,“老爷,苏长史刚刚出去她说回旧居去去有些事情!”

    高审行不快,大声斥责下人道,“胡闹!你没对她说是我让她过来的么,怎么偏偏这时候出去!”

    亲家母小声地、连声地道,“高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