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论是佛教还是神道认清自己并非是肉体方面的知识或精神物理学的知识;而是道德方面的意义,即“自我反省”。但由于武士往往热衷于武功,对内省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
但我们可以发现武士道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思想。只不过武士道起源与动乱的年代,在不安的环境因素下,如何保持镇定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为什么武士阶级保留了祖先们残暴而洗练的气质。这些武士终于创造了一个独特男子的
典范。
但这种思想是“只感化自己民族”的思想,对外则是残暴的一面,套用尼采的一句话:“如果把亚洲人的性格状况比喻成平原,日本就是一座突起的山丘”。
第三章 魔鬼训练
先讲个故事:
1566年某日深夜,明月高悬,在日本江户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两个武士正进行一场决斗。只见寒光一闪,其中一人便倒下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但却都知道胜者的儿子后来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武士,他就是木曾昌义…………当时才六岁。
正是这次决斗给木曾昌义提供了锻炼勇气的机会。第二天深夜,木曾昌义就被父亲叫去,父亲用刀抵着木曾昌义幼小的背脊说:“到树林里去,那里有个死人,旁边有块石头,你要用他的血在石头上印上你的手印,做不到,我就杀了你。”
六岁的木曾昌义,在树林里接受了三天严酷的武士道训练,虽然他都成功地印上了血手印,但比起印在心灵上的残忍来说,这血手印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几乎所有的武士,都得接受类似的魔鬼训练。
在武士道鼎盛时期,武士的名份是世袭的。也就是说,他们生下来就是武士。因此,他们生下来就得接受训练。
小武士的训练是艰苦的,比如要以后能在任何情况下,不拘姿势的睡觉,就必须在小孩时代把四肢帮在背上,用这种方法来达到目的。这种训练帮助小武士学会主动,即使在别人背上,也能获得最佳姿势,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累赘。
在训练过程中,爬是绝对禁止的,因为那有损武士尊严。当小武士会说话、会走路时,他们的父亲就会揭去慈父的面目,取而代之的是血、刀、鬼故事等等。就像故事中木曾昌义的父亲一样。
其实这是魔鬼训练的准备,当小武士5、6岁时,已具备知性能力时,武士道的全面魔鬼训练才真正开始。
在武士道的魔鬼训练中主要的学科有剑术、射击、柔道、骑术、枪术、战略战术、书道、道德、文化等,这些都进而演化为日本的传统文化。
在这些科目中有必要说明一下柔道和书道,因为在那个时代,如若一个武士能写的一手好字的话,将受到特别的重视,所以那时的武士对此特别重视。柔道的定义简单的说,就是把解破学的知识应用在攻击和防守上。柔道与相扑不同,靠的不是腕力。此外,他和其他的攻击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用任何武器。柔道的目的不是致人于死地,而是让对方暂时不能行动而已。
脑力的训练也相当的重要,但武士最不行的就是脑力训练。如在军事中必备的算术,但正是武士所欠缺的。因为武士道的训练,根本上就不利于算术的培养。武士道重于不计较得失,反而主张知足。这就想唐吉珂德以他那把生锈的枪为荣。
在武士道的训练里,有一项是克制满腹牢骚而训练不屈不挠的勇气。此外还有“礼”的训练。这些训练目的就是:禁欲。这种喜怒哀乐都不行于色,以避免因自己情绪而影响他人。对一个武士而言,把情感流露于外表,简直就不是男子汉的作风,要成为一个受别人称赞的大人物,就必须做到“喜怒不行于色”,因此必须要克制最自然的情感。
而且还要做到沉默,因为言多必失,借着言语而来表达思想,对武士来说未必太肤浅了,他们要的是行动。如果你有机会去拜访一个十分不幸的武士,你会看到他那红着双眼而泪水未干的脸上,依然一如往昔地绽放着笑容来欢迎你。事实上,武士道即使被他人踩得痛脚,依然能够保持笑容。
由于这种抑制情感的功夫必须时时存在,所以他们会借着其他的方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诗歌、文章等,但也有微笑着突然拔刀杀人的武士。
魔鬼训练是不被常人所理解的,认为何必如此。但武士认为这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他们强调这个过程,无论有没有用都得训练。这就是武士道与一般训练的不同了,武士道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由于训练后的武士的思想在长期的作用下,变的阴翳、寡欢,导致了日本民族的现有思想的狭隘性,也暴露出武士思想的残暴性。
第四章 刀与武士
说起武士,定让你想象出一个手拿大刀的人物形象来。不错,刀是武士的象征,没有刀的武士也就不叫武士了。
在武士道里,到是力量和武勇的象征。
身为武士之家的子弟,必定是自幼开始学习舞刀弄剑,到了五岁那年,才开始身着武士服装,奠定日后基础。这个时候,他们所使的是真正的刀,这样才表示有资格成为一个真正的武士。而这一天对一个武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经过了“武士入门”仪式后,就象征着已经具备了武士的身份,不需要家长为其行为负责。通常,在孩提时代会一涂上银漆的木刀代替真刀。不久之后,便以比较纯的真刀训练。等到成为一个使用锋利真刀的新手时,年轻武士往往会带着喜悦的心情以身边的木石试刀。到了十五岁时,就等于是已经成年,可以自由行动。但带着危险武器的同时,就表示自尊心和责任感也随之而来。
腰上佩带着刀就象征了此人心中已有武士道精神。武士刀共有大小两把,大的称“刀”,小的称“肋差”,这两把刀是武士寸步不离的身份象征。如果在室内,定要放在书房或起居室里明显易见的地方。夜间,就放在随手可取之处,通常是枕头边。
但由于武士对刀的热爱,到最后演化为收藏好刀的虚荣心,武士刀成了艺术品。渐渐的刀变成了身份高低的象征,刀也失去了原来的杀气,多了一份亲和!
武士对刀的感情是一种拜物教的情感。正是对刀的无限崇拜,催生了许多以刀剑鉴赏、研磨作为家业的武士世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本阿弥家族。
现在的日本人已经在西方意义上放下了刀,但在日本意义上,他们仍将继续努力关注如何才能使心中的那把易被腐蚀的刀保持清洁。从武士道角度而言,刀是一种在任何时代都能保存的象征。
如果,刀是武士的灵魂,那么,勇敢就是包裹刀的表面的表示武士身份的刀鞘,刀和勇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武士虽然喜欢用刀,但谴责不正当的用刀,甚至嫌弃之。任意地乱挥刀剑的武士,大多不是卑怯者即使虚张声势者。一个沉着冷静的人物什么时候才是用刀剑的最佳时机。但是,真正恰当的时机是很少见的。
武士不能逞“匹夫之勇”就像手中的刀剑 ,是时机是才出鞘。但不是说遇事就
退缩。相反,武士道注重“勇气”的培养。威猛、忍耐、勇敢、豪迈、勇气,这些是最容易打动年轻人的心弦,只要再加上实践要领,便可以很容易地训练年轻人。所以,这些武士从年少时便开始竞技比赛,以君子之争来培养勇气。
但武士道认为,不是一味的向前,一味的牺牲,就是勇气。
“武士若不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任意地牺牲性命,这种血气之勇与盗贼有何区别?武士之所以为武士,就在与他知道退一步以成全忠节;武士之所以为武士,就在与他知道战死沙场以成全忠节。应死时决不偷生,应活时决不轻生。”
勇气的另一面就是沉着。也就是说,勇气必须借稳定的心情冷静的表现出来。所谓冷静就是指静止状态的勇气。果敢的行为是勇气的动态表现,冷静就是勇气的静态表现。一个真正的武士一定会常保持稳定的心情,决不惊慌失措,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冷静。
十一世纪后半,在衣川堤上发生了一场日本最典型的战役。东国军战败溃逃,统师安倍贞任也随军逃亡。但敌将欲将他俘虏,于是对他大叫:“下马免死!”
但安倍贞任掉转马头,与敌将说道:“忠义乃武士天职,岂可背弃?”
此时,敌方大将义家示意放贞任离去,别人问义家为何放走敌方大将,他说道:“在我军强攻溃败的情况下,仍能如此沉静,我实在不忍心让这样的武士受辱!”
尼采说:“能以敌人而自豪者,便能视敌人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这正表现出武士的矛盾心情。
身为武士者,与平日就重视勇气与名誉的人为友,战时也要求与这样的人为敌。
勇气表现到极至时,便近乎“仁”。
第五章 没落与复兴
武士道虽然看上去远离了当代的日本人,但其实武士道已深入日本人的灵魂,是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必然部分。形式上的没落,并且永远不可能从形式上复活了,但是,作为一种流毒,它在日本人的行为中依旧清晰可见。今天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事,都能够从武士道中找到久远的根源或较为可靠的解释。特别是武士道披着经济的外衣,进行出色的商业运作,更显出惊人一面。
如果认为,日本作为“商人国”跟以往的“武士国”已经没有任何关系的话,那就错了。日本是一个最善于保留和发展传统的国家,从日本可以将原始的巫术文化发展为国家神道文化、并使它至今盛行之至,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位叫天谷直弘的右翼份子就有这样的结论:如果日本作为“商人国”所付出的努力不能增强日本的利益,那就该从“商人国”摇身一变成“武士国”。
日本很聪明的保留了武士道传统,并应用到现代的工作场所,他们能在和平时期,唤起战时才有的武士道民族主义和牺牲奉献的武士道精神。以日本这么一个强烈武士道民族主义的国家,日本人想到的总是他们国家的利益。事实上,日本经济是一种由国家指导的武士道资本主义。武士道却以资本主义的形式成功了。
武士道不但重视教育,还强调武士道的魔鬼训练。日本不鼓励个人表现,反而设法尽量让每一个学子都能获得必要的语文和数学能力。教师地位崇高、社会尊师重道。
但由于过分强调合作性,个人的思想极端压抑,不鼓励创新,教育则强调死背与“集体思考”。导致了现代日本人过于注重团队,而缺乏个人能力。
个人认为,武士道的思想带给日本的好处就是,整个民族的团结一气。在最近百年里,日本就是靠着这种思想,不断的发展自己。可是,武士道思想的落后性,也可从上文略知,所以这样的思想对日本的周遍国家带来了灾难,也扼杀了许多人的个性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低下。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国家,日本的女性深受武士道思想的迫害,注重男权的武士道,使得女性到现在还没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时至今日,日本对许多事情的态度,也受武士道的影响。日本与邻国也常有摩擦,作为中国人当然恨日本,但我们是不是找找对日本的对策,这比“恨”有用!
作品相关 序章 第3
(更新时间:2004…6…15 9:00:00 本章字数:1637)
剖腹指南………日本文化刨析
剖腹指南………日本文化刨析
一、剖腹的起源和沿革。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
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
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二、剖腹的种类和方法。
剖腹的种类,主要包括——
类型 动机
自刃 自裁 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引责 对过失承担责任
牺牲 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谏死 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誉 为保住自己的脸面
殉死 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追腹 义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论腹 为了树立名声
商腹 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诘腹 无念腹 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愤腹 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刑死 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剖腹按体位,可分为“立腹”和“坐腹”两种。方法主要有“一字”、“二字”、“三字”、“十字”四种。
十字形腹图解
三、剖腹方法详解。
剖腹的时候,首先要准备一把肋差——实在搞不到的话,匕首也凑合,绝对不推荐使用菜刀或水果刀。工具要磨快和擦净,不怕破伤风的话,您就试用一把生锈的钝刀看看……如果不是情势紧急,最好采用坐姿,身下垫上整洁的布毯或毛毯。
首先解开衣襟,露出您的肚腹,然后……对了,先决定是采用何种剖腹方式。一字形腹,是用右手执肋差(书上是这么写的,不知道左撇子怎么办)深刺入左侧肋骨下,然后刀刃稍微上翻,一字状横拉到右侧腹。所谓二字形和三字形腹,则是在一字形腹的伤口上方或下方,再拉一刀或两刀。这三种是比较轻松的方法。
当然,剖腹是一种非常艺术化和有益于心(绝对不利于身)的运动,其中有许多诀窍需要掌握。首先,作为一名武士,为了表现自己的英勇气概,剖腹的时候不能闭上眼睛。其次,身体倾倒的方向应该是正前方,而摔个仰八叉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因此整个过程中,膝盖要并拢,不可分开,身体要略微前倾,并且为了保证向前伏倒,如果袖子够长的话,可以压在双腿底下。肋差上最好裹以吸水性强的白纸,以免鲜血狂标,搞脏了地面。刺入侧腹不能太浅,否则您会更加痛苦而不得就死(据说在没有介错的情况下,如果剖腹不得法,要长达七十二小时才会断气,而不是通常短暂轻松的六个小时),一定要让刀尖碰触到肠子。当然也不能刺入太深,否则您会因手软而无力拉动。
然后为各位介绍最为霸气逼人的十字形腹。请大家准备好工具,照我请来示范的真田家重臣楠木政文先生的动作来做——先把肚子一字形剖开,然后不要拔出肋差,直接将其抽回到靠近脐部处,向脐下豁开,再从脐下向咽喉方向上划。这是非常优雅而英勇的方法,如果您想要剖腹后拉出肠子掷向某人的话,建议采用这一方式(非常消耗体力,孕妇和婴幼儿禁用)。
最后,谈谈介错的问题。其实介错是非必要的,您在剖完肚子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大可自己拔出肋差,直刺心脏(刺咽喉类似妇人所为,不推荐)。如果您怕到时力气不够而需要介错的话,建议找剑术高手来担当。介错必须在您前倾的一瞬间出刀,从后切断您的头颈(必须留一片颈皮牵连,以免脑袋骨碌碌滚远不好捡)。
作品相关 序章 第四
(更新时间:2004…6…15 9:04:00 本章字数:13054)
日本儒学的特色与日本文化
日本儒学的特色与日本文化
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中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公元5世纪初的日本应神天皇16年,'1'百济大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的影响。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3年)后,中国的朱子学开始传入日本。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朱子学成为官学。随着中国阳明学和清代考证学的传入日本,又相继形成日本的阳明学派、古学派、考证学派等儒学流派,造成了日本儒学的全盛期。有的日本学者说,日本儒学史“可以看作是带有相应变形而压缩地重复了”的中国儒学史。'2'
然而,日本儒学并非了无特色。这是因为日本民族在吸收作为外来文化的中国儒学思想时,如同人体吸收食物养分一样,不可能生吞活剥,必然有一个分辨、选择、淘汰、排斥、消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日本文化的固有特色,以及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发挥的制约作用,决定了选泽与消化的取向。日本儒学不是中国儒学照相式的翻版,而是经日本文化改造的变形物、因而,从日本儒学所具的特色,我们便可窥见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质。本文即试图通过比较中国儒学与作为其变形物的日本儒学的异同,阐释日本儒学的特色,借以说明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质。
一
中国儒学与同时代的西方哲学相比较,是不太热衷于抽象的本体论的讨论的,而相对地注重人生哲学与人的修养的研究。日本儒学较之中国儒学则更为疏于抽象的世界观思考,这或许与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有关。
中国的原始儒学以伦理。政治学说为中心。象孔子所讲的“道”,主要指“人道”。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这表明孔子尚未把外在自然和内在人性心灵的形上学思考作为其主要问题
。不过,到了战国时代后期,便形成了超越感觉与经验的、贯穿自然、社会、人生的儒家世界观。形成于战国后期的《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这里所说的“道”是超越感觉与经验的,是指作为万事万物根本规律的“道”,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补充的力量的渗透、推移和运动。这显然是有关世界观的抽象哲学思考。不过,“阴阳”范畴又经常与日月、天地、男女、君臣等具体事物相联系,始终保留着相当实在的具体现实性和经验性,并没有完全被抽象为西方哲学那种纯粹思辨的逻辑范畴,它们仍然与特定的人们的感性条件、时空、环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