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所说的霸盘,便是垄断货源,控制市场价格之意。

    柳程点头道:“少东家所言在理。不过官仓之中储粮本就不多,既只是想拿出来捞一笔,更不会将官仓卖空。是以流出来的粮米也定不会太多。”

    他朝鲁元厚拱手道:“东家,咱们既然要做霸盘,便不应让人有其他购粮途径。否则会对粮价的涨速极为不利。

    “小人建议,当出手将官仓所售的粮食全部买下,杜绝后患!”

    鲁元厚向来将柳程倚为智囊,听他这么一说,心中也在盘算,自己以一石九两的价格买下官仓的粮米,转手便能十两以上卖掉。稳赚不赔,还能使自己的霸盘稳固。

    他随即点头道:“那便买光这官粮。”他见鲁禀朝转身便要出门,忙将其叫住,“稳重点。记得,千万不能让咱们的人出面。对了,你去找三里街的老刀把,让他带人去买粮。”

    老刀把乃是南靖城中有名的混混,鲁禀朝忙点头道:“爹,我省得了。”

    次日清晨。

    一名鲁记绸缎行的管事轻叩鲁元厚的屋门,禀道:“东家,官仓又开仓售米了。”

    鲁禀朝自昨日出去收购官粮,直到这会也没个结果报回来,于是鲁元厚便吩咐管事去看看官仓的情况,谁知竟他还在买粮!

    鲁元厚心中一阵烦闷,吩咐道:“去把禀朝给我找回来。”

    他话音刚落,就听屋外传来儿子的声音,“爹,不好了!”

    “什么不好了?”鲁元厚沉着脸道,“让你收购官粮,你昨儿一天都去哪儿了?”

    “爹,我昨日共收了六千多石官粮”鲁禀朝上气不接下气道,“但官仓仍源源不断出粮。据闻,今儿官府还在城南和崇岭县加了两处粮铺,任人购买。”

    “什么?买了六千石?”鲁元厚一愣,一石九两的价格,六千石便是五万四千两!官仓怎敢如此敞开了卖?

    他急忙叫来柳程,后者似乎也大为纳闷,正思忖着,便闻有管事慌张来报,“东家,方才官仓降价了,现在一石糙米仅售八两三钱。”

    难道官府不管灾民死活了?柳程忙问:“城内外那些赈灾的粥棚可还布粥?各村的赈灾粮是否还如常发放?”

    “回大账,未闻城中有乱,应当还与之前无异。”

    “这些狗官!我就不信官仓有多少粮。”鲁元厚怒了,昨天九两,今天八两三钱,照这么下去粮价还不知会跌成什么样子。

    他指着鲁禀朝道:“去,继续收,把官仓收光为止!”

    “是,爹。”

    只有南靖、龙溪等地的灾民才知道,今日的赈灾粮里多了两种不常见的东西——土豆和番薯。不过大灾之下有口吃的就不错了,总强过啃树皮草根,更何况这东西吃起来味道还颇为不赖。

    鲁元厚一连收了五天近三万石的官粮,市面上的粮价却一路跌到了六两六钱,他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对。

    “不是说官仓定无多少储粮吗?”他恼怒地瞪着柳程,“官府一边分粮赈灾,另一边还有余粮出卖?!”

    柳程吓得一哆嗦,低头沉思片刻,咬牙道:“东家,官府定是在强撑。

    “我们再坚持一下,相信很快便能将官仓买空!”

    “坚持?”鲁元厚仰头长吁了一口气,这几天为了买断官仓共花费二十多万两,几乎已将他前一阵所赚的银子全都贴了回去。

    眼下他手中现银已仅剩两三万两,想要继续做霸盘,就必须另筹集钱才行。

    他正犹豫着,就见门子一溜小跑而来,将一张纸条交在他手中,“老爷,这是毛通判府上送来的。”

    鲁元厚忙展开纸条来看,上面只有五个小字——四万七千石。

    他心中狂喜,这毛通判果然不是吹牛的。纸上这几个字是官府屯粮的总数,为了这几个字,他前后塞给南靖通判毛定不下两千两白银。

    鲁元厚低头算计,这几日他收了三万石,加上灾民吃用,估计官仓里最多也就还剩一万二三千石粮米。

    买尽这最后一万多石,天下便无人再能挡住他鲁元厚了!

    “吃光他!”他用力将纸条揉在掌心,吩咐柳程道,“去联络福记钱庄,我要支十万两现银!”

    “东家,这么大数目,恐怕……”

    “我用汀州的老宅和那百倾良田做抵,立刻就要拿到银子。”

    柳程震惊地看了他一眼,随即拱手道声,“是。”便立刻往钱庄赶去。

    鲁禀朝一旁瞪大了眼睛,“爹,押祖产……这怎使得?”

    “你懂什么?”鲁元厚胸有成竹道,“官府定是想让我们相信官仓粮米充足,最后随他一起降低价格出粮。

    “只要我再坚持数日,待官仓卖空,我必将米价抬至二十两一石。眼下这十多万两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又三日之后。

    鲁元厚是被儿子激动的喊声从梦中惊醒的。

    “爹,您真是老谋……深谋远虑!”鲁禀朝在外屋兴奋道,“官府的米铺今日皆未开张,买粮之人已排出数里长队,此时正怨声载道!”

    鲁元厚闻言从床上一跃而起,眯眼一算,这几日自己恰好自官仓买入一万两千石粮食。定是官仓已空!

    他忙对鲁禀朝吩咐道:“通知所有米铺,即日起,每天粮价上涨五钱!”

    (本章完)

第277章 心理战() 
    一旁的小妾拿了衣衫为鲁元厚披上,低声道:“老爷,若粮价再这么涨下去,怕要饿死不少人吧……”

    “哼,妇人之仁!”他白了那小妾一眼,“不过一些泥腿子和贱民罢了,时逢乱世,人命值几个钱?况且他们会饿死,还不是朝廷赈灾不力……”

    鲁元厚出了寝室,早有下人备好肉粥、白饭等早点,他坐下身来正要享用,便闻宅子外面人声鼎沸,似在叫嚷“买粮”、“诏安”之类。

    未等他发问,柳程便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满头大汗道:“东家,据闻朝廷的运粮船两日前便已泊于诏安港,载粮米近两万石!”

    鲁元厚手中的筷子吧嗒落在地上。两万石,他手中仅剩三万多两白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买断这批粮食了。

    鲁禀朝一时慌了神,“爹,这可如何是好?”

    “你、你先去看看情况。”鲁元厚无力地摆了摆手。

    几个时辰后,鲁禀朝匆匆返回,说城郊果有大队粮车就地售粮,糙米仅卖五两一石。

    鲁元厚闻言便觉脑子里嗡的一下,不是说赣、闽甚至粤北的粮食已皆被买断,这朝廷又是从何处调来数万石粮米的?

    不对,朝堂一定是用了什么障眼法。他旋即给自己打气道,两万石粮,仅够灾民五六天口粮。我便强撑这几日不做生意,待他官粮出尽,粮价还得听我的。

    不料之后几日,又有海船停靠诏安,据说仍运了两万石粮米来。

    同时,近些天来,南靖附近出现了数个戏班,竟免费搭台出演,引得百姓皆去观看。鲁元厚这几日关张不做买卖,闲来无事索性也去听戏。

    结果这一听之下,他差点惊掉了两魂六魄。戏台上演得竟是近来朝廷调粮之事。

    戏中,那东番、吕宋、交趾等地的粮价极低,朝廷派了大批海船前往采买,以朝廷拨发的七十万两赈灾银,竟足够买下七十万石粮食!

    而后海船源源不断在闽南港口停靠,粮价越来越低,最后几乎接近了南洋诸地的价钱。

    落幕之后,还有朝廷的宣教官员嘱咐百姓莫要屯粮,若官府发的灾粮不够吃,便去城外买些刚从海外运回的粮食。

    还说近来由于海路不畅,故而粮价较高,等过些时候价钱定会比去年此时还低。

    ……

    南靖城外,户部侍郎林尊宾看着不断从港口装满粮食驶来的马车,不禁疑惑地对站在侧前方的杨廷麟揖道:“阁部,下官倒有些不明白了。若您一早便知会有大批粮米运抵,为何不直接低价售粮,以迅速平息米价?

    却以每石八九两起卖,如今粮米价钱仍旧居高不下……”

    杨廷麟微笑道:“燕公啊,我且问你,我们开仓放粮之后,这些粮米都何处去了?”

    “何处?”林尊宾一愣,随即道,“自是被百姓买去……”

    杨廷麟微微摇头,“初时我也与你一般想法,幸有辅政王殿下将我点醒。

    “我告诉你,官仓开售至今,共卖出四万多石粮米,几乎尽入囤积居奇的奸商之手。”

    林尊宾也是聪明人,稍一点拨立刻便明白过来,这些奸商要做霸盘,定容不得比自己售价低的粮米出现在市面上。故而官粮一出,他们必会将其一扫而空。”

    杨廷麟接道:“若我们以每石一两五钱的价格开仓放粮,这四万石粮食奸商仅需六万两银便可买断,其后定转手加价十倍售于百姓。

    “而本官依辅政王殿下吩咐,从市价开始,逐步降低售价。奸商为能继续霸盘,必会将这些粮食全部吃进。

    “故而我们这几日卖出的四万石粮食,已得银三十多万两。且因市价越来越低,奸商们便只能进而出不得。”

    “但如此一来,百姓岂非也要高价买粮……”

    “非也。”杨廷麟再次摇头,“普通百姓哪里抢得过这些奸商。我敢断言,近些天闽南百姓当是以朝廷拨予各村的灾粮度日,买粮者寥寥。

    “虽是过得艰苦了些,但只要挨过这一阵,待奸商撑不住时,他们很快便可茶饭无虞。”

    他还有些话没有说出来,如果仅凭朝廷从海外调运的十来万石粮米,是无法让八十万灾民坚持到秋收的。

    故而必须把奸商囤积的粮食逼出来,这场旱灾方能安然度过。

    ……

    随着宣教府不断宣扬,一时间闽南各地百姓议论的皆是朝堂海船运粮之事,且眼见粮价越来越低,朝廷救济的灾粮却日渐增多。众人对活着度过此次大灾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而另一边,鲁元厚的日子却过得极不顺心。

    他虽又以手中粮食为抵押,并配合其他几名做粮食霸盘的商贾,又以每石六两左右的价格前后买下六万多石官粮,但诏安港却几乎每日都有运粮船停靠,未有断绝之像。

    这段时间他每天都听宣教府的大戏,宣教们也每天都会报出即日运抵闽南的粮草数量,从四千石到一万石都有,这令他心中对朝廷在南洋买下了七十万石粮米的说法也愈发相信了。

    这日晌午,几名做粮食霸盘的奸商齐聚鲁元厚家中,商议往后策略。

    作为屯粮最多也是控制了闽南大部分粮食的人,鲁元厚最先开口道:“现在的情势不用说多说,大伙也都心里有数。

    “一句话,若朝堂能源源不断搞到粮食,便无人高价买我们的粮。等到秋收时,我们库房里的粮米怕连每石一两二钱都难卖到。”

    他说着长吁了口气,心中暗道,若至那时,自己抵出去的铺子、房产便再与他鲁家无关了……

    一旁姓刘的奸商皱眉道:“据闻朝廷搞到了七十万石粮食,若果真如此,便是杀了我们也不可能全吃下来啊……”

    “我派人每天都在诏安盯着,确有载着夷人的海船不断停靠,大袋卸粮。”

    “不瞒诸位,我手里已无分文现银了。”

    “我这儿倒是还有十来万两,不过最近为尽收官粮,大伙已丢了四十万两进去,谁知道何时是个头呢?”

    经过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默,刘掌柜试探着说道:“不如……我们就此收手,将囤积的粮食以五六两一石的价钱卖掉,总还是有赚头的。”

    因为在下想跟大家更密切地交流,创建了《大明之崛起1646》的书友群,群号683142639。欢迎各位书友的加入。

    (本章完)

第278章 爆仓() 
    实则其他几人早有了同样想法,却不好也不敢明说,一时间不约而同地望向了鲁元厚。

    后者也是皱眉踌躇再三,他手里还有二十二三万石粮米,若现在卖掉,还了钱庄的银子当还能落下六七十万两。

    这虽与他当初的目标可是相去甚远,但继续拼下去或许便会血本无归。

    良久,他终是在其他几人“期盼”的目光下一屁股做回椅子上,颓然点头道:“既如此,那便出货吧。”

    ……

    “杨阁部,果然被您料中!”林尊宾提着官袍快步进了南靖府衙,兴奋道,“城中大小米铺俱已放开售粮,卖价比官仓还低了半厘。”

    杨廷麟却似毫不意外,摇头道:“非被我料中,皆在辅政王殿下谋划之中。按殿下的说法,这叫做什么‘追涨杀跌’。只要让粮价稳定下跌,这些手持巨量粮食的奸商必会按捺不住。

    “你且看着,殿下还断言,后面这粮米还会愈抛愈猛。”

    这一阵林尊宾跟在杨廷麟身边,看他依照辅政王殿下的安排,以不到十万石粮米便引得奸商降价抛售,心中那是大为叹服,不禁挑指道:“殿下旷古大才!有他此番谋划,闽南百姓方解倒悬之苦。”

    杨廷麟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随后又吩咐道:“燕公,先让官仓的粮价每石再降五钱。

    “你要紧盯粮价,务必保证官粮随时比市面上的价格低一成。”

    “下官遵命!”

    ……

    十多日后。

    辅政王府的书房中,杨廷麟正恭敬禀陈,“……随后城中各米铺不得不将售价降到同官仓相近。而下官依殿下成策,在数日间将米价一直降到每石二两五钱银。

    “说来倒也奇了,这售价越低,百姓反而越不急于买粮了。一时间城中粮商眼见手中粮食越来越不值钱,无不惊慌失措,纷纷自发降价抛售囤米。

    “其后无需下官再有动作,大小商贾间竞相压价,就怕自己比别人卖得贵了。便是粮价高涨之时那些捂粮惜售的乡绅也慌了神,都急于在粮价降到更低之前将粮米换为现银。

    “一时间到处都在卖粮,却鲜有人问津。至下官离开南靖时,一石糙米已仅能卖到一两二钱银。

    “以朝廷拨发的七十万两来购粮,定能确保闽南灾民坚持到秋粮收获。”

    “杨阁部此番为民生奔劳,辛苦了。”朱琳渼先赞了杨廷麟,未等他谦虚,便立刻接道,“然则闽南灾情虽解,我们却仍不能掉以轻心。”

    杨廷麟忙肃然道:“请殿下明示。”

    “近来虽因屯粮奸商爆仓而粮价猛跌,但闽南毕竟还是灾区,要不了多久,粮价便会因大量百姓购粮而开始回升。

    “粮乃民之根本,是以粮价如此剧烈波动,于百姓有害无利。百姓种粮换钱以利生计,故粮价过低则百姓生活苦。待得收成不好,百姓需以钱纳粮之时,奸商却借机哄抬粮价,饥民因此而生。”

    朱琳渼望向杨廷麟道:“杨阁部以为一条鞭法如何?”

    一条鞭法乃是一手打造了万历中兴的张居正张首辅的创举,核心思想便是以银代粮、物征税,极大改善了万历朝的税收混乱的情况,乃是其中兴的重要因素之一。

    杨廷麟对此自是熟知,却皱眉揖道:“下官,难做评判……”

    朱琳渼点了点头,杨廷麟没有简单地为张首辅歌功颂德,说明其还是对民间疾苦有些了解的。

    朱琳渼干脆把话说开了,“一条鞭法的初衷极好,然则,从崇祯朝起,其便是百姓困苦之源。

    “官府以缴粮数量为百姓定下税赋,但皆折为银钱抵收。是以粮价贵时官府便要多征税银,而粮价低时却不闻不问,仍以往年数额征收。

    “自天启年起,粮价波动不定,百姓所纳税赋却因此只增不减。而奸商更是囤积居奇,借操控粮价从中渔利。

    “百姓税赋本不算太重,但折为银钱之后却皆不堪所负,大量百姓因缴不起税赋而被迫背井离乡。当年闯寇便大肆招揽这些流离失所之人,使其人马数年间便增至数十万!”

    杨廷麟低头不语,这些情况他大多都有了解,但积弊至此,总不能把一条鞭法废了吧?

    朱琳渼继续道:“此次闽南奸商屯粮之事却也是个契机。杨阁部当从奸商手里赚到了不少银子吧?”

    杨廷麟忙道:“下官共售出十一万石粮食,得银近七十万两。”

    朱琳渼点头道:“便以这些钱,连带朝廷拨发的十七万两汇在一处,作为大明粮食价格调控基金。”

    “殿下说调什么金?”

    “便是留一笔钱在户部,却不得挪做他用。只待市场粮价有大的波动时,用此银平抑粮价。”朱琳渼解释道,“至于如何操作,杨阁部此次在南靖之举便可为例。

    “只有粮价稳了,百姓生活才能稳,也可断绝奸商投机之念。

    “对了,当在户部增设一‘平价司’,令专人负责控制全国粮价稳定。而各地在征税时,粮食折算银钱数额也必须由平价司来定。如此当可杜绝地方上不顾百姓生计,靠粮价波动变相增收税赋之弊。”

    他让杨廷麟消化了一会儿,又接道:“待杨阁部返回闽南之后,可投数十万两银,以低价收入粮米囤于官仓。一方面用于赈济灾民,另一方面若奸商贼心不死,便复以这些粮食破之。”

    “下官随后便着手去办。”

    既说起了民生问题,朱琳渼又想起《发展纲要》里规划的农业单一税,此时闽南大灾,正可以此为借口,在闽南进行“试点”。

    若是发现其中有什么问题,也可借“灾时临时举措”来进行调整。

    他遂对杨廷麟道:“重灾甫至,闽南之地当以休养生息为主。我考虑减免当地农户税赋,三年内所有赋、捐、派等全部取消,仅收一项农业税,税率便定为四厘。”

    其时大明税率为三十税一,也就是不到百分之三点四,但各种苛捐杂税、贪污腐败,加上粮价混乱,百姓甚至得将超过一半的收成上缴。

    是以若强制规定税率仅百分之四,没有其他摊派,实乃将百姓压力十数倍减轻。

    (本章完)

第279章 大明“中情局”() 
    这么大动作的税制调整,杨廷麟作为户部尚书本是有些担心的,但他转而想到闽南灾民的情况,最终只揖道:“殿下心系百姓疾苦,下官自当从命。”

    “只减负还不够,还要增加粮食收成。”

    朱琳渼非常清楚,大明眼下还是个地道的农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