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后他便登一条江船,准备顺流而下直达龙南。

    正要上船,就见江面远远驶来许多大船,密密麻麻气势不凡。为首最高大的帆船有三层楼高,船头立着两排背弓弩的水兵,显然是一个舰队。

    待行得近些,又看到船上旗帜招展,上面是一个硕大的“罗”字。

    苏承羽这才想起昨日杨廷麟提到过,这是广东招安来的水寇罗明受。

    他总觉得罗明受这个名字好像有点熟悉,片刻后,他猛然想起,以前看过一本明末小说上提到过罗明受的名字,说的是清军围攻赣州的时候,这个罗明受曾率舰队前往支援。

    后来……他一拍额头,忙令石霖亲去告知罗明受,千万不要过于靠近江岸——在历史上,金声桓就是利用赣江枯水期水位较低,派人靠近船队将其一把火烧光。

    等石霖领命而去,苏承羽仍是不太放心,又让亲兵去吩咐张家玉,派人沿岸巡逻,一定要保住罗明受这支舰队。

    (本章完)

第109章 解决民生问题() 
五丈长的哨船沿江而下。

    江面上风不算大,故而还另加了六名桨手不停划动船桨,船速倒比骑马快了许多。

    罗明受的舰队将赣江“捋”过一遍,是以朱琳渼完全不用担心有清军的战船袭击,连护航的船都没带。

    不过相比起后世的大型渡船,这条只有两米多宽的木质帆船平稳性极差,不断地摇晃让他差点晕船。

    而原本就不算宽敞的船舱里,还挤进来一位不速之客——江西布政使张沧海张大人。

    他是临开船的前一刻才匆忙赶上的,此时正斜坐在朱琳渼下首。

    “殿下,何部堂是给了下官死命令,要下官用半年时间使治内的税赋达到建虏未侵之前的水平。”

    张沧海小心地看了朱琳渼一眼,“何部堂说殿下有成策助江西消弭兵灾之创,还求殿下能指点下官一二。”

    如今隆武朝就只有江西这块政令畅达,是以朝廷上下都盯着他张大人如何施政。他是户部尚书何凯的门生,所以很快便得到了口风,说陈王对江西的治理有良策,于是立刻赶来讨教。

    朱琳渼又一次感受到了信息不畅时代的可怕。他上疏说有办法恢复江西百姓的正常生活,等传到张沧海这里,就成了能让江西整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不过眼下的大明还是个农业社会,能让农民恢复生产,整个社会也就算大致稳定下来了。

    他颔首道:“本来此法我正打算上奏朝廷,此时说与你知也好,眼下能实施的倒也只有江西一地。”

    张沧海闻言立刻聚精会神地竖起了耳朵。

    “其实说来也没什么,”朱琳渼笑道,“不过需要两样东西和一番决心而已。”

    “还请殿下明示。”

    “这两样东西叫做土豆和番薯,当然,以后还可以引入玉米。”朱琳渼也不卖关子,继续道,“但有了这些东西之后,重点还在于决心——张大人你施政的决心。”

    张沧海垂眼思索,这番薯他是知道的,去年在盛仙斋宴请王御史的时候还点过这道菜,味道甘甜,他自己连吃了三个。

    土豆的名字却有些陌生,他想了半天也没什么印象,但这两种东西和重兴江西有何关系?

    他只得恭敬询问:“殿下,不知要这土豆与番薯有何妙用?”

    “当然是用来做口粮了。”朱琳渼道。

    “什么?做口粮?”张沧海大惊,“那土豆下官不甚熟悉,但这番薯在赣州一斤要卖两钱银子,聊饱口福尚可,做口粮怎吃得起……”

    朱琳渼心中摇头,贵,那是因为没人种植,物以稀为贵。

    土豆和番薯可是拯救大明的金手指之一!要知道,大明如何庞大的身躯为何倒得如此之快?

    虽然有内政、外敌等多方面原因,但问题的根子还是在于明末悲催地出现了小冰河气候,导致气候变冷,干旱、洪涝频发,整个国家的粮食收成不足以维持上亿人口耗用,最终以李自成为代表的饥民造反,击垮了庞大的帝国。

    而土豆和番薯就是对付这种异常气候的最佳解决方案。

    “土豆、番薯极易生长,只要种出一季,价格立刻便会低于稻米。”

    张沧海的表情这才放松了些,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朱琳渼见他似乎仍有顾虑,又问道:“张大人可知这两种作物亩产多少?”

    “不知。”

    “土豆亩产至少千五百斤,番薯更是能达到两千斤以上。”

    “嘶……”张沧海闻言倒吸一口冷气,亩产千斤什么概念?大明南方肥沃的稻田亩产不过五百斤上下,北方小麦更是只有三百斤产量。也就是说,这土豆能一下子提高两倍以上的收成!

    若真能增加两倍收成,莫说江西自己足够耗用,便是再养活一个福京都不是问题。难怪陈王殿下说他有办法在半年之内重振江西,看来确实是有备而言。

    但他仍是谨慎问道:“殿下,这土豆、番薯可适合江西水土栽种?一年可得几熟?”

    “这两种东西北方极寒之地,到广东湿热之地均可生长。”朱琳渼耐心道,“在江西种植的话,一年至少两熟。”

    张沧海立刻喜上眉梢,但随即又听朱琳渼道:“而且这两种作物不与水稻争地,可与稻米间作套种。即便是山坡、荒地亦可生长得极好,还非常抗旱,无需专门为其修筑水利灌溉设施。”

    张沧海简直要兴奋地晕过去了——如果陈王所言全都属实,那半年之后自己的政绩还不上了天?!

    他立刻又询问了许多细节方面的东西,经过朱琳渼一番解释之后,他终于确信,这土豆和番薯绝对应该推广!

    其实朱琳渼早就想在大明推广这两种作物了,作为一个后来人,他非常清楚数十年之后开始的所谓“康乾盛世”,不过就是因为土豆、番薯开始被农民所了解,并大面积种植之后所产生的假象。

    康乾时期,政治几乎照抄大明,科技开始倒退,海禁更甚。就是因为高产的土豆、番薯养活了底层百姓,人口数量开始激增,显出了一副繁荣之态,实则内里有什么盛世可言?

    但他以前只是个无权无钱无兵,人微言轻的小宗亲,集中所有力量挽救江西战局尚嫌不够用,根本没工夫去搞农业推广。就算去推,怕也没人听他的。

    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由军功带来的巨大政治影响力,使他一份奏疏便能引起朝廷大员的重视。应该说,现在已经具备了推广“土豆番薯金手指”的基础。

    但张沧海的兴奋劲很快便过去了,转而开始低头沉思。作为一个治理江西多年的官员,他的头脑还是非常清醒的,土豆和番薯说起来确实有太多的优点,但想要在江西大面积普及,所面临的障碍也极多。

    首当其冲便是老百姓对这东西不熟悉,很难立刻接受。他旋即想起江浙地区曾有地方官搞过改稻为桑的事情,结果就是因为农民不愿改变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最终差点搞出民乱来。

    为了避免男主姓名出现混淆,所以本书中男主的名字已统一改为朱琳渼,并不影响故事情节,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非常感谢大家!

    感谢:飞影,天气有机磷,林志姗幻想,末日,爱在那一天,li,不娶佳人不改网名,我心阳光,习惯,AK~47,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被遣返的非洲人,涛,竹竹竹羊,啊鹏,奈何,隐泉,恶魔de目艮,亦客,鱼游墨池,一,解惑,醉卧美人膝,随风飞扬,洋洋得意,爱在拿,姜,狼魂,看不懂,善恶都是荣婕吖,遗忘的珍贵,能耐ZZX,一生有你,隐姓埋名,那些年的那些事,达汇泽金,京津,bin,二丫她爹真拉风,骨炎,陈秀梅,0000,此ID不符合规则,Mr Wang,雍小,书友160511015537507,为我投的推荐票,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合十拜谢!

    (本章完)

第110章 回龙南() 
朱琳渼见张沧海眉头紧锁,便大致猜到了他所担心之事,笑道:“至于在民间推广,我可以让宣教府帮忙。其实百姓们对有益的事情还是很欢迎的,只要有人耐心对他们讲解。

    “另外现有的良田仍种主粮不变。第一批土豆番薯全部种在山坡、荒地之上,你再辅以税赋优惠,比如开荒种植的第一年不征税。只要百姓们收获一季,等尝到了甜头之后,就算你不让他们种怕都挡不住了。”

    张沧海点了点头,只要不争良田,推广的压力就能减少九成。

    他又问道:“殿下,这两种作物又能从何处购种?”

    朱琳渼记得看过记载,土豆、番薯在天启年间就已引入了大明,在福建、海南等地有小范围种植。

    “福建、琼州等地皆可寻到,而且在那里的价格绝无广西这般贵。”

    他继续指导道:“土豆和番薯都能用切块方式栽种。张大人可先购入万斤,于官田试种。既可向百姓们示范,等收获之后亦可作为种子出售,也是一笔进项。

    “而番薯还可插杆种植,花费更低。只是插杆的方法需熟练农民饲弄,你或可找些闽、琼的薯农来。”

    张沧海不住点头,和朱琳渼又商讨了一阵推广种植的方案,忙退至一旁持笔记了下来。

    朱琳渼这才得空拿起登船之前送来的战报查看。

    其中少部分是朝廷的邸报,而七成以上则是赣北破虏营送来的。

    自从他离开九江南下南昌之后,甄真这个“大将军”几乎是每天送一份战报,而且内容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第一份战报,开头“急发”两个字。后面则是“破虏营塘报”“隆武二年三月十九”,具体内容是“大军行至南康府西钱水村,辰时操练两个时辰,邓大哥的人偷懒,我罚他们下午扛军器。明日准备行军至九江境,听说彭泽百姓要来迎我们入城,甚喜。”

    朱琳渼笑着摇头,拿起第二份。开头仍是相同,时间是三月二十。“今天孙麻子,哦,他现在要我叫他孙千总。他今天要去李家提亲,就是那个柔妹妹。自孙千总做了官,李老爷总算是允了这门亲……”

    三月二十一,“我们刚到九江,就听这边在盛传您前些时候痛打了纵容部下祸害百姓的张安。大家都在盛赞殿下的高义,说您甚是威风,一脚将十多名兵匪踢翻,又拎起张安连抽一百多鞭。现在大街小巷无不在说,只要有陈州王殿下在,百姓便不会受人欺辱……”

    后面还附了张条子,却是顾炎武写的:下官顾炎武启殿下,明日大军即将渡赣江,料无大战,预计下月初即可兵至瑞昌。另得江宁线报,建虏大部已进驻江宁,人数过万,动向不明,望殿下早做决断。

    其他战报基本也都是这个情况,甄真负责报花边八卦,顾炎武偶尔附张条子报正事。

    到了此时,就算朱琳渼再迟钝,也不可能看不出甄真的心思来。

    只是这小姑娘虽率真活泼,模样也长得甚是可爱,但眼下大明风雨飘摇,他耗尽心力才出现了一点改写历史的机会,暂时还没心思去应付这些儿女情长。

    此外他们接触得也不多,朱琳渼对她还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笑看小姑娘一副很认真的样子胡闹而已。

    或等大明江山稳定了些,便找个古代红颜知己也不错。朱琳渼暗自笑道,来大明这么久了,倒还真没考虑过自己的个人问题。

    两日后,哨船便已抵达龙南。

    朱琳渼于船头看着这个自己实际上的“老家”,胸中涌起一股亲切之意,虽只离开了两个月,但竟有一种所别经年的感觉。

    码头上数百名刚转入新兵营的龙卫军士兵站成整齐的两排,燧发铳竖在胸前,气势甚为威武。

    洪思、宋应星、乔千、马塞多、帕斯托雷等人则恭立在码头正中。

    陈逸也在人群里,他交接了皂口的防御任务之后,便带了几名亲信赶回龙南接受军事训练,毕竟要在龙卫军做军官,他以前那套东西便不太适用了。

    另外龙南知县王克谦,县丞罗鹏等人也簇拥一旁。

    待朱琳渼下了船,众人同时大礼叩拜,齐呼:“拜见陈王千岁,千千岁。”

    朱琳渼笑着让大家起来,“都是自家人,不用搞得这么隆重。”

    而张沧海仍有些不尴不尬地跟在陈王身后,因为他没见过土豆,生怕自己搞错,便一路跟到了龙南来。

    一行人走出没多远,他便开始絮絮叨叨地询问起土豆相关的事情。

    旁边宋应星听到反复出现的“土豆”二字,不禁问张沧海道:“张蕃台所说的可是徐阁老所著的《农政全书》里提到的那种,‘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之物?”

    朱琳渼眼前一亮,总算有个明白人了,忙让宋应星负责对张沧海仔细讲解。

    宋先生却只吩咐随从去取《农政全书》来,让他将介绍土豆的部分抄录给张蕃台,并言明书中自有辨识、选种、栽种之法。张沧海自是大喜。

    朱琳渼倒是没想到徐光启时代就对土豆有了这么细致的了解,若当时崇祯能重视一下这东西,搞不好就没有李自成和张献忠造反,也就更没有后金什么事儿了。

    但历史没有假设,被崇祯忽视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来做了。

    他又唤来王克谦,让他去向张沧海毛遂自荐,在龙南选地试种土豆、番薯。

    这王知县自朱琳渼来到龙南之后也给了他不少助力,此次推广新作物之事以后定会成为一项出色的政绩,这也算是答谢王克谦一下。

    王知县虽不明就里,但陈王的能耐他是非常清楚的,听他的准没错,于是忙颠颠地找张蕃台去了。

    朱琳渼先回了趟龙卫军营地。只见营地西侧的大明皇家军官学堂已经基本完成建设,占地足有十多亩,校舍上百建。只是暂时只有原张家玉所部和龙卫军新兵营中选出的百余人在此学习,绝大部分的校舍还都闲置着。

    感谢多久对我的慷慨打赏,你的支持就是我码字的动力,感谢之至!

    (本章完)

第111章 发展() 
    校场上传来整齐的踏步声,不时还会爆发出阵阵“肩铳”“转列”“据铳”等整齐的呐喊。

    早在一个月前,朱琳渼便已吩咐将所有后备营的士兵转入了新兵营,眼下校场上有超过两千名新兵正在训练。其实他们已经在后备营接受过半年多的训练,基本不算是新兵了。

    尤其是后备营和正式士兵的待遇差距,使他们训练得非常努力,都盼着能被选为正式士兵。

    由于马赛多等外籍教官去码头迎接朱琳渼,此时校场上最高的军官仅是几名连总,但训练还是非常整齐有序的。看来这几个老外训练士兵时还是相当认真负责的。

    校场上的军官很快注意到了朱琳渼等人,纷纷下令暂停训练,各队列均转向朱琳渼这边,整齐地敬了个军礼。

    士兵们得知面前这位是军团总指挥陈王殿下,一个个都用力将胸膛挺得老高,激动得脸庞泛红。

    朱琳渼抬手向士兵们还礼,高声道:“望诸将士继续刻苦训练!下个月,新兵营将全体开赴南昌备战。我们要去收拾建虏了!”

    士兵们听说能上战场了,都是兴奋地交头接耳。前线的龙卫军屡次大胜之事他们已经耳熟能详了,几乎每天都有某某立功的消息传回。

    迄今为止龙卫军已有六十多人获得了三等功,十人获得二等功,他们的名字都在校场中间的石碑上刻着,让每个经过那里的士兵都羡慕不已。

    而更让人眼热的是,军营还会专门派人给这些立功士兵的家里送锦旗、红花,每次都会引得全村围观,当真是极为荣耀。宣教府也会反复在各地宣扬这些立功士兵的名字和战迹,现在他们个个都是十里八乡的名人。

    此外立功奖励的良田也都分给了他们家里,都是实打实的好地,县上还派专人来验看土地质量,村里的大族想在其中搞点偷梁换柱的小动作都不可能。

    现在几乎每个士兵都盼着能早点上战场,不但能杀敌报国剿灭贼虏,若能顺带立个功什么的那就更完美了。

    军官眼见议论声越来越大,忙喝止约束。但士兵们兴奋激动的情绪却急需宣泄,随即,他们按照龙卫军传统齐声怒吼道:“杀!”

    朱琳渼听到气势磅礴的“杀”字,满意地点了点头,龙卫军已逐渐开始出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和传统,他又高声道:“此次的敌人将是真正的满八旗兵,你们怕吗?”

    “不怕!”

    中气十足,毫无畏惧!

    “非常好!”朱琳渼将手用力一挥,“那些建奴会因为你们的英勇而后悔!而哀嚎!而灭亡!”

    “杀!”

    一群新兵便有如此强的气势和士气,远在千里外的博洛若知道自己将面对此等对手,那他对这场战争的前景定然不会像现在这么乐观。

    待校场重新恢复训练,朱琳渼注意到军营南侧似乎在大兴土木。马赛多忙为他解释,说那是新招募的工兵在进行专业训练。

    由于江西北部州府战乱频频,有不少工匠逃往赣州躲避战火。得益于宣教府在赣州各地的大力宣传,很多工匠,尤其是被清军害得家破人亡的那些人,得知大名鼎鼎的龙卫军需要匠人,纷纷前来投军。当然,龙卫军的待遇好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经过一番甄选,很快便招到了两个连的工匠,主要是木匠和泥瓦匠。如今龙卫军加上原有的一个工兵连,工兵总数达到二百多人,已基本能满足作战需要了。

    工兵每天早上参加基础队列训练,下午进行专业训练。马赛多说前几天工兵连刚完成了快速架桥的练习,他们仅用一天时间便能在一条二十丈宽的河上架起一座简易木桥。

    朱琳渼饶有兴趣地来到工兵连附近观看。

    这些工兵训练时间较短,是以向朱琳渼敬礼时,队列都不算非常齐整。朱琳渼忙吩咐他们继续训练。

    不过这些工匠出身的工兵手里的活却非常专业。

    眼下他们正在进行快速铺路练习。在一条极为泥泞的小道上,工兵们人手一把钢铲,先用砂石垫底,再从一旁的马车上取出预先制好的木板,整齐地铺在砂石之上。木板之间还有卯榫扣接,路面相当结实。

    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