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2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佐明闻言大为感佩,心道大明得如此辅政王主持大局,实乃国之大幸啊。看来真如大哥所言,大明必在殿下手中得以中兴,我辈能亲见这不世伟业,却也是生平至幸。

    待石霖领他进了应天府衙正厅,他忙向屋中那名面容俊朗的年轻人跪礼,“末将秦佐明拜见辅政王殿下!”

    “秦将军果与乃兄有几分相似,威武不凡。”朱琳渼将他扶起,却又有些惊讶道,“秦将军怎如此快便来了?看来川陕的战事应当进展得颇为顺利,哦,还有那件事儿办得如何了?”

第589章 张献忠沉银() 
“回殿下,”秦佐明忙揖道,“眼下川北大小战事皆定,杨璟杨将军率刘文秀降部,配合锦州王守备前后夹击,尽灭格布库残兵,俘毙近万。

    “而北面末将兄长率部围定宁羌,日夜攻打。罗洛浑派李国英领贼兵万余相救,李定国在菜神沟设伏,待陆军入沟及半,自两侧击之,敌立溃。后李总兵又在沟中放火,李国英部伤亡惨重,仅不到三千人退回了汉中,此后罗洛浑再不敢援宁羌。

    “末将离蜀之时,兄长已将大炮运抵宁羌城下,当不日即可克复。”

    他说到此处,不禁面露喜色,“至于岷江银船之事,果如殿下所料,末将沿江寻去,仅半日便探得藏于渭门附近江心的大批舟船!”

    朱琳渼闻言也是眼前一亮,自己虽从后世的新闻中听到过岷江上游发现张献忠沉银遗迹之事,但当时还未开始考古打捞,故而具体位置、银船外形等他均不知晓。

    他先前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令秦良玉派人沿江打探“献寇藏银船只”,没想到还真找到了!

    历史上张献忠将大量四川税赋装在船上,以备战事不利时可沿岷江南下,入长江,利用这些财富往大明腹地再图发展。不过后来张献忠被豪格意外射死,而他的银船则被建昌卫水师发现,守船的大西军见抵挡不过,便将银船尽皆凿沉,大量金银没于江底。

    故而朱琳渼此番特别叮嘱过秦良玉,一定要隐秘行事,莫让献寇有毁船的机会,却不知秦佐明执行得如何。他忙问道:“可擒住了寇船?”

    秦佐明拱手道:“回殿下,末将率部深夜乘渔船悄悄靠近献寇锚地,而后四下同时登船。寇不及反应,只稍作抵抗便降。

    “所有大小六十七条船,属下共俘获六十一条。仅六条哨船趁乱逃离之后被我外围布防士卒堵住,自破船底以沉。

    “其后末将令人将船上财物取出,共得现银一百五十万两!另有各类珠宝馔玉金器等三十一箱,估算可折六十万两上下。”

    “好!”朱琳渼不禁抚案乐道,“大明正是需要用钱之时,这二百多万两来得太及时了!”

    秦佐明也是满脸笑意,“末将见四川暂无需要用我部之处,又思虑应尽早将好消息禀于殿下,于是便隐了身份,乘商船沿长江而下,仅四五日便到了。

    “只是这途中会经过湖广,末将担心若用舟船运银来南京,何腾蛟水师许会半途发难,于是仍遣人解银车绕行广西而来,大概还需三四个月才得抵达。”

    “这银船之事你办的不错,回头我得好好嘉奖你一番!”

    “谢殿下厚爱,末将不敢居功……”

    当天下午,朱琳渼翻开内阁刚送来的奏章,打算批完了之后好好规划一下那二百多万两的“横财”如何使用,却不料刚翻开最上面第一份奏疏,便不由皱起了眉头。

    这是四川总督王应熊急奏,说张献忠死后,原川北被大西占领的州府爆发大规模灾荒,请朝廷拨银赈灾。

    待朱琳渼看完了奏章才知,原来张献忠一直穷兵黩武,对控制区域征收极重的税赋,百姓大多无隔夜粮。至大西政权崩溃,原本大西官府拨发的些微赈济粥米也没了,数十万饥民无奈涌向成都。但四川因闯寇、献寇连番肆虐,又爆发过瘟疫,故而田地多有荒芜,根本没什么存粮。

    成都更是因近来朝廷用兵导致粮仓见底,于是只能将灾民暂时挡在城外,略施米汤,再这么下去,必会有大量饥民饿死……

    朱琳渼用力揉了揉额头,他知道,时下不光是川北,其实整个四川的情况都不太好。

    历史上发生过“两广填四川”之事,就是因清康熙年间四川仅剩了九万户,几成不毛之地,清廷不得已迁湖广、广西等地数百万百姓至四川定居,才解决了四川人口问题。

    当然,那时四川人口锐减主要是因豪格入蜀之后大肆屠杀所致,眼下四川在大明控制之下,倒不至于全境九万户这种惨状。不过即使没有建虏的因素,四川之前屡受兵灾,又数度爆发瘟疫,百姓生活仍是极为艰苦,若朝廷放任不管,依旧有可能发生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

    朱琳渼不禁苦笑摇头,这二百多万两恐怕还得分出不少用于稳定四川,尤其是川北。他又让人招来杨廷麟等户部官员,根据王应熊所报,连夜估算出四川赈灾至少需要百万两上下。

    朱琳渼当即传令秦佐明,将所得张献忠沉银大部分留给王应熊赈灾,仅运百万两来南京。

    随后他又按照惯例,吩咐锦衣卫南镇派人暗中监督赈灾银使用情况,没办法,大明官员贪腐已经深入骨髓,虽然王应熊算是难得的忠良,却仍也不能掉以轻心。

    等郑广英离去,朱琳渼再次回到案旁,仔细将大明发展的各方面重点梳理了一番,手里所剩的百万两很快便所剩无几。

    至天色已亮,他才疲惫得站起身来,望着新制的增资预算展了展腰。在他这份预算案中,拨给道路交通建设方面四十万两,增修宁波到绍兴的木轨道,以便内地货物能更快进出港口,增进海上贸易。

    交通预算中还有数千两是给格致学府的,令其着手研究大批量生产沥青的技术。大明的煤炭资源丰富,烧制煤焦油价格不会太贵,若有了沥青,交通方面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占预算比重仅次于交通的便是船只建造。拨十万两给龙江船厂,用于完善船台,增建一条八百吨的盖伦战船。不过朱琳渼估计,以龙江船厂工匠的现有水平,这条战船怕得很久之后才能入水。但事情总得有个开头,想要龙江船厂具备俾睨欧洲老牌船厂的实力,前期投资肯定少不了。

    另外还有八万两投给了远洋商队,算作朝廷入股,主要用于建造贸易用商船。提起商船的时候,朱琳渼又想起了海上贸易的“大杀器”——飞剪船,按照永北里的目前技术能力,应该已有尝试建造的可能了。

第590章 百万预算() 
除了造船的资金外,航海技术方面朱琳渼也是不吝投入。他前几天已将四分仪的模型交给了水师学堂,这种十八世纪的“航海GPS”不论是精度还是易用性都远胜于目前航海所用的观星定位技术。

    在帆船时代,茫茫大海之上想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具体方位,就要通过观测星辰的相对位置,再经过复杂计算才能粗略得出。这种技术没有十年实际航海经验是很难熟练掌握的,这就造成了优秀航海人才奇缺的困境,对于大明这个航海“后进生”来说情况尤为严重。

    而四分仪能通过测量地平线和中午的太阳之间的夹角,或地平线和某颗固定星辰之间的夹角来确定纬度,只需要经过简单培训便能够掌握。有这个利器在手,领航员通过一年的航海训练基本就能出师了。

    只是朱琳渼仅玩过这东西的模型,知道大致原理,距离造出实际可用的仪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由于四分仪的技术先进性,绝不能让外国人参与研发,这就更增加了研制的困难。故而他很大气地拨了三万两银用于四分仪以及后续六分仪的开发。

    有了预算案上最大这两笔六十多万两的投入,大明未来将会在浙江拥有港口至市场的高速运输能力。以江浙一带的人口密度、富庶程度、物产之丰富,宁波港每日进出的货物量绝对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后这些货物再由木轨道运到绍兴,通过京杭运河销往苏州、南京,并将各地的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等产品送回绍兴装船。

    同时大明的商贸船队可以依仗先进的航海技术、速度惊人的飞剪船击败西方商业对手,完成对东方海上贸易的垄断,直至将贸易控制区推到欧洲沿岸乃至世界!

    在预算案的后面,还依次排列着:新型线膛铳和猎兵铳的研发、生产,十一万两。用于改进现有的二型猎兵铳装备步兵营,以及研发射程更远的新型猎兵铳。其中步兵用火铳的产量将达到一万三千支,猎兵铳七百支——以大明目前的工艺水准和制造规模,线膛铳的成本已极大降低。

    公共交通系统,八万两。主要包括在应天府范围内投放二百辆带减震系统和橡胶轮胎的马车,以及五千辆黄包车。想要将南京建成一座世界性的大都市,公交系统是绝对必要的,同时这还能增加上万个工作岗位。

    扩建马车厂,五万两。用于大批量制造黄包车和新型四轮马车——云车,后者已经接到了西班牙人的订单。以欧洲贵族爱享受、爱攀比的特性,这车每辆甚至卖到五百两银的天价!当然,在欧洲这个价格恐怕还要翻番。

    矿石开采及勘探技术研发,五万两。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南、云南等地探矿,未来的方向当然是大洋洲新大陆。按照朱琳渼要求,工部将联合理商司组建了一支二百多人组成的勘矿探险队。只待澳大利亚扎下了落脚点,他们便将立刻出发,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大明缺铜、缺优质铁矿石的困境。

    新型平炉炼钢技术研发,以及在福京建立实验性平炉炼钢厂,四万两……

    水里镗钻的研发,包括一部可用的四尺火炮镗钻,三万两……

    水力冲压机的研发,包括三条米尼弹冲压生产线的建设,两万七千两……

    十万本拼音识字课本,五千两……

    火炮光学瞄具的研发,四千两……

    朱琳渼熬夜制定了预算,次日朝会便拿出来让众臣讨论——说是讨论,这群十七世纪的文官们又有谁懂这些飞剪船、四分仪、平炉炼钢之类的?加上银子又是朱琳渼搞来的“意外横财”,与国库没有半点关系,朝臣们自然是在一片“辅政王殿下英明”的呼声中全体通过,并交付各部具体执行。

    待散朝回到了应天府衙,朱琳渼正准备睡个回笼觉,却见石霖神色纠结地在院门外打转,于是唤来他问道:“可是有什么事儿?”

    “回大人,是太王妃遣了十几名内侍正在偏厅待见。”石霖忙道,“属下担心扰了您休息……”

    内侍?太监?朱琳渼无奈又打起了精神,吩咐一声,“就带他们来这儿吧。”

    一众太监见是辅政王寝宫,便在屋外的院中跪了一地,高声道:“奴婢拜见辅政王爷,辅政王爷万福。”

    “都起来吧。”朱琳渼挑帘而出,一眼望去仅有一个认识的,便是立于最前排的两人之一,名唤冯康的太监。此人乃是太王妃推荐给他来主持“皇庄承包制”的心腹太监。

    如今距冯康受命处理“皇庄”事宜已有一个半月了,此次当是来复命的。

    而最先说话的却是冯康左侧一名白面眯眼的中年太监,“王爷爷,奴婢马文晟,以前是太王妃的掌膳太监。

    “太王妃说您一直在军伍中,身边连个知冷暖的大丫鬟都没有,服侍您的皆是冲锋陷阵的军爷,怕难伺候周全……”说着他转头向石霖歉意一笑,又道,“由着太王妃便吩咐奴婢挑了些机灵的小子,一起在您身边侍候,便是行军作战时也能进了军帐,不耽搁事儿。她也能放心些。”

    朱琳渼微微皱了皱眉,由于后世带来的一些对太监不太好的感觉,他一直都没设贴身太监,却不料太王妃给送了一群来。

    马文晟见他神色,忙又补了一句,“王爷爷,咱这都是原来陈王府的人,保证不会有外心。”

    朱琳渼闻言愣了愣,却想起明代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算起来对上位者来说,往往最为信任的只能是这些宦官。手里有些个这种人,有时候倒也能派上用场,便如这冯康,还得从陈王府调用。

    加上这些又是太王妃送来的,退回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他终是点头道:“那就留下听用吧,不过平日留在府中便是,军营里就不用去了。”

    “奴婢遵命。”

    一众太监随马文晟去分派职责,冯康这才上前禀道:“启禀殿下,奴婢已将浙、赣、闽、粤四地皇庄丈量、造册完毕,桂、黔、滇、蜀因距离远些,还有些地尚未归拢。”

第591章 国家稳定的基础() 
这么快!朱琳渼闻言倒是有些吃惊。

    要知道,眼下可没什么现代化的激光测距仪,几十里见方的地都是用结绳丈量,查找地契档案等也全靠人的一双眼睛,其效率可想而知。

    他原以为冯康仅理完了一省之地便来请功,没想竟已量完了大半南方土地。这速度,绝对让朝堂上那些正经科举出身的大员们汗颜啊。

    “做得不错。”他先点头赞了一句,忽又疑惑皱眉道,“如此之快便整聚了四个布政使司,可曾仔细用心,未有什么遗漏吧?”

    冯康慌忙跪地,“王爷爷,奴婢前后使了九万多人,光是管田册、算尺寸的就六百余人,数十天来日夜不息,方才有这般速度,断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万人?”朱琳渼眯眼看着太监,“我一共拨了三万两用于皇庄田亩清点,如何够雇来这么多人?”

    “回王爷爷,奴婢临行前太王妃担心奴婢愚笨,会误了大事,便从自己房中拿出七千两给奴婢用。咱们几个办事儿的奴婢又自己兑了些银子,所用之人也多是奴婢们从老家旧族召来,给口饭吃便是,这便对付着把事儿办下来了。”

    朱琳渼上前将冯康扶起,心中竟不禁有些动容。明末那些整日将“存天理灭人欲”挂在嘴边的官员们无不大把朝自己兜里捞银子,而这些个太监竟拿出私钱来办公事儿……

    他又想起当年崇祯煤山上吊时,满朝文武都去恭迎新主子李自成,倒是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他殉死。

    难怪终明一朝宦官掌权的情况始终不绝,大概也是因朝臣皆不可以,皇帝的无可奈何之举吧。

    朱琳渼拍了拍冯康,道:“回头把花用的账目交给户部,让杨廷麟把你们几个出的银子报了。朝廷是不宽裕,但你们攒点儿钱也不容易,不能开这个先例。”

    冯康当即感激地连连摆手,“这都是奴婢们的一点忠心,王爷爷不必……”

    “好了,就这么定了。”朱琳渼打断他道,“说说各处皇庄都归拢了多少土地吧。”

    “这,是。”冯康忙从身上取出厚厚一本册子翻开,“浙江十八万七千倾。江西十五万倾。福京十万八千倾。广东十一万五千倾。

    “另桂、黔、滇、蜀只丈量四五成地面,分别有田亩四万四千倾、三万倾、两万六千倾、八万七千倾。

    “眼下归拢已毕的皇庄,统共有七十四万零七千余倾。”

    朱琳渼欣然点头,还有四省没量完,无主地、犯官土地加上各种进献一共七十多万倾基本和他预料出入不大。这比户部曾樱当时统计的三十二万倾几乎增加了一倍半!看来这些太监还真是尽了心的。

    按照朱琳渼估算,整个长江以南的无主地至少应在百万倾以上,考虑到南直隶还未统计,届时应稳稳超过这个数字。要知道,南直隶可是包括了后世的安徽、江苏两省,可都是耕地大户,少说也能划拉出三十万倾以上。

    也就是说,光是南方就能设置超过一百万倾以上的“承包田”。按土地肥沃程度,每户承包二十到二十五亩计算——这足够四到五口之家吃用了——这些地能支撑四五百万户耕种!目前整个大明南方应该也就不到七百万户,整个大明的底层百姓的生存情况将得到极大改善。

    这还只是南方的情况,北方经过建虏彻底侵略一番之后,各种无主地肯定更多。

    封建时代所有的社会矛盾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土地分配上。以往的王朝打下疆土之后,大多封赏或分予个人,完成土地分配,暂时达到社会平衡状态。但经过数百年的土地兼并之后,耕地便会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占人口多数的百姓失去生活来源,社会不平等加剧,最终导致各种起义、暴动。

    而朱琳渼从后世带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却将耕地握在国家手中,由国家机构分给百姓耕种,从根源上杜绝了土地兼并的可能。

    等到大明的工业化完成,耕地的重要性大幅下降之后,就更加不会因土地分配问题使国家陷入动荡了。

    冯康接着禀道:“王爷爷,只是因今年兵灾,这些土地多有荒芜,或水利废弛,怕是还得投不少精力才能恢复产出。这其中尤以江西、福京、浙江为甚。”

    是了,这前期怕还得一大笔投入才行。朱琳渼心道,看来要彻底解决底层百姓的生活问题,也不是能简单一蹴而就的事情。

    他又问冯康到:“这些入册的耕地已有多少承包了出去?”

    “这个……”冯康脸上笑意敛去,低头道,“回王爷爷,眼下仅有不足八万户签了承包契,共包下一万七千倾多一点儿。”

    “这么少?!”朱琳渼不由大感意外。

    按照他的预想,皇庄每亩仅缴十到十五斤的收成,剩下的产出都是承包户自己的,如此优厚的条件,应是众人哄抢一空的局面。为何眼下却仅有这么点儿人承包?

    “禀王爷爷。”冯康支吾道,“实则眼下无地百姓甚多,想要承包皇庄的大有人在。只是……”

    “只是什么?”

    “咱们这皇庄每亩所收‘皇粮’还不到各地佃户田租的三成。”冯康瞄了他一眼,“若百姓都承包了皇庄的地,那旁的拥地大户必寻不到人手耕种,是以……这承包之事在各地都受到极多掣肘。”

    “掣肘?”朱琳渼皱眉道,“如何掣肘?何人胆敢掣肘?!”

    “回王爷爷,自是各地地主豪绅所为。他们皆是各地方上豪强,只消使人对承包户威胁、恐吓,那些老实本分之人哪儿还敢再提承包皇庄之事。更有甚者,私下传流言,说种了皇庄便是卖身皇家为奴,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