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器局的工匠通常既是匠籍又有军籍,便被称为军匠。

    徐尔路面有为难之色,“殿下若是早几个月来,这军器局六百工匠借你些倒是无妨。”他长叹一声,接道,“但近来赣中战事吃紧。叛将白之裔携刘一鹏部已攻陷袁州府,吉安府仅剩万安还在苦苦支撑。杨部堂正在大量招募兵员,军器局现下很难再抽出多的人手。”

    感谢:飞&影同学,书友119***同学,空同学,漂流中同学,爱在那一天同学,书友539***同学,书友534***同学,huafans01186487092同学,senner同学,为我投的推荐票,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诚挚地躬身致谢!

    (本章完)

第50章 三位郡王() 
“徐副使能否行个方便?”苏承羽朝乔千使个眼色,后者立刻将一枚金锭子悄然递了过来。足值白银三百两以上。

    徐尔路苦着脸退后两步,并没有接,“大人,下官实心为国尽忠效力而已,怎敢受此馈赠?”

    苏承羽愣了一下,暗自点头,此人倒是个难得的清官,但旋即又苦笑,为何这么难得的好官就让我遇到了。

    他只好正色道:“我要这些人绝非为一己之私,乃是有大用!”

    又反复说了半天,最终徐尔路算是信了苏承羽之言,压低声音道:“殿下若真的急用工匠,需得去找杨部堂……”

    原来赣州军器局虽名义上归工部,但苦于郑芝龙把持财政,工部几乎一文钱都拿不出来。赣州大小事务均靠杨廷麟四处募义款维持,是以军器局上下都是他说了算。

    苏承羽问明了杨廷麟目前所在,又带着随行人员前往赣州府城东南。

    杨部堂并未在城中,而是扎营城外。赣州三面环水,只有东南有陆路可通,他正是布防于此,以备清军来袭。

    军营外,士卒听说是陈州王驾临,忙跑去通禀。少时杨廷麟携一应军官迎了出来。

    这位赫赫有名的赣州抗清英雄长得干干瘦瘦,留一缕短须,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就是他,在隆武二年率领六千士卒,面对十倍清军,死守赣州城四个多月,最终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但此时这位老英雄脸上却有愠色,见礼之后,便引苏承羽前往中军大帐。

    沿途旌旗林立,连营数里,外有五层拒马,内有成队士卒来回巡逻,自有一番整肃气势。苏承羽却见军营中还停有十数辆装饰豪华的车马,由一队士卒守着。

    待走到大帐附近,远远看到有两名身着精致戎装之人立于门口。

    一人头顶红盔,上有一尺赤红缨簇迎风晃动,身上是绣龙纹的大红棉甲,脚下褐色皮靴。另一人则是黑盔黑甲,显得低调许多,但那盔甲的做工也甚是精细。

    杨廷麟见苏承羽有些疑惑地望向自己,便低声介绍道:“这是永宁王殿下和罗川王殿下。他们聚兵赣州……与下官商议战事。”

    朱琳渼可是被要求背诵过宗族谱系的,苏承羽脑海中很快出现两人信息:永宁郡王朱慈炎,罗川郡王朱由伭。他们封地就在赣州东北的建昌附近,却不知为何来此。

    走到近前,朱由伭和朱慈炎先后拱手招呼。

    “陈州王。”

    “陈州王可是率兵而来?”朱慈炎得意地笑了笑,“哦,忘了陈州王还未就藩,尚没有护军。”

    苏承羽只简单还礼,并未理他。

    一行人入大帐各自落座。一身红甲的朱慈炎毫不客气地坐在主位,朱由伭陪在下手。

    苏承羽还没来得及说上话,便听永宁王和杨廷麟已争执起来。

    “吉安府乃整个赣南的门户,若放任清虏在吉安站稳脚跟,赣州危矣!”杨廷麟明显是压着性子道,“大军应按成计,即刻北上吉安!”

    朱慈炎立刻摆手道:“益王新失建昌,清军定骄纵轻敌。正可趁此机会反袭之。”

    “本王与永宁王所率乃精锐之师,自当以我部所向为主。”朱由伭接道,“杨部堂应引大部随我等先征建昌。”

    “万安城危如累卵。若失万安,整个吉安府便俱为清虏所有。”杨廷麟急道,“等打下建昌再回来,怕清军已堵在赣州城门口了!”

    朱慈炎不以为然地斜睨杨廷麟,“那杨部堂自去吉安。本王引兵攻打建昌便是。”

    “大敌当前,怎可再分兵两处?”杨廷麟显得底气不足。他手下虽有三四万之众,却都是刚招募不久,只经过简单操练的新兵。而永宁、罗川两王的护军虽只有五千,却大多有临阵经验,比起他的新兵,的确算是精锐。

    没有这五千老兵做前锋,杨廷麟还真没把握能攻下吉安城。

    苏承羽低声询问一旁的军官,方才得知来龙去脉。原来不久前,益王朱慈炱被清军高进库部所败,清军遂占领益王的封地建昌。

    原本杨廷麟和两王已议定要北击吉安城,稳定赣州局势。但这两个郡王最近听说高进库有南下的迹象,他们二人的封地就在建昌以南,于是死活要大军先去建昌。

    而杨廷麟早已在东侧布好防线,谋划已久要集中兵力收复吉安要冲,此战关系到整个江西战局的走向!于是立刻便与二王争执起来。

    要说杨廷麟虽受命节制赣南军务,但却不能调动这两个藩王。

    而隆武本人因早年率王府护军北上救京师之事被崇祯关了监狱,心中甚为不满。是以等他登基之后对藩王领护军抗清毫不干涉,这更给了永宁王和罗川王行事自由。

    “吉安城城高墙厚,岂是旦夕便可攻下的?”朱由伭气哼哼道,“不如先打建昌,待日后徐图吉安。”

    他这一席话倒提醒了永宁王,后者马上接道:“万将军守吉安城时,若非王得仁运去四门红夷炮,恐怕城池也丢不了。”

    朱慈炎望向杨廷麟,“杨部堂若能拿出四门红夷大炮,方可再议攻打吉安城之事。”

    “这……”杨廷麟一阵气短,“徐司务署理军器局之后方才制成红夷炮,集合军器局所有炮匠,一个月仅能铸成一门。这第一门炮尚在试射,哪来的四门炮?”

    “王得仁手里有炮,又有城防可持。”朱慈炎腾地站起身来,“我军就这么去吉安,不但攻不下坚城,反倒挨那叛逆的炮轰?”

    苏承羽正为如何开口向杨廷麟要人发愁,听闻此言微微一笑,正科一次作为突破口。他不紧不慢道:“四门炮哪儿够?至少也得能压过清虏方好攻城。”

    朱由伭微怔,旋即点头附和,“陈州王高见!”

    杨廷麟脸一黑,正要出言反驳,就听苏承羽继续道:“我愿拿出八门炮来,助永宁王和罗川王攻取吉安城!”

    杨廷麟惊得眼皮一跳,“殿下所言当真?”

    “八门炮?”朱慈炎冷笑道,“你以为是碗口小炮?本王说的可是千斤红夷大炮!”

    “十二磅加农炮。”苏承羽微笑着望向他,“也就是一千八百斤的红夷大炮!二十天内运至此大营之中。”

    (本章完)

第51章 铁范() 
“二十天?”朱慈炎心中疑惑,陈州王刚从福京出来不久,哪来这许多重炮?即使他出血本去夷人那里买,而夷人也正好有炮卖他,要想在二十天内从澳门或东番运至赣州也是绝不可能的。

    杨廷麟左右没有其他办法,索性将宝都押在陈州王身上了,揖手道:“陈州王仗义为国,下官深感钦佩。有了这些重炮,永宁王和罗川王殿下灭那王得仁定如杀鸡屠狗一般。”

    朱慈炎一滞,虽觉得哪里不妥,但话赶话之下他又无法改口,于是用力一拍座椅扶手,“那好,若二十天内八门千斤红夷炮备妥,便大军北上吉安府。”

    他看向杨廷麟,话锋一转,“但若重炮不到,还望杨部堂莫再贻误军机,当立刻挥师建昌。”

    杨廷麟至此也无路可退,用力点头道:“就依永宁王所言!”

    看朱慈炎和朱由伭转身出了大帐,杨廷麟只觉得心中甚无着落,忙转问苏承羽:“殿下这炮现在何处?可要下官从旁相助?”

    苏承羽笑道:“还真有事要你帮忙的。”

    “殿下请讲,下官自当竭尽全力。”

    “赣州军器局借我一用。”

    杨廷麟亲自同苏承羽返回军器局,吩咐一众官吏俱由陈州王殿下调遣。

    其实到现在他也不知道苏承羽要怎么拿出这八门重炮,一路上他曾多次询问,苏承羽却笑答“山人自有妙计”。

    徐尔路没想到陈州王殿下这么快就回来了,更惊讶的是他竟然说要铸炮!

    徐尔路带着苏承羽向军器局深处走去,沿途向他介绍着这里的基本情况,军器局有军匠加普通工匠六百二十人,其中有超过四成专门负责制炮。另有四成负责其他火器,其余工匠制作弓弩火药之类。

    然后他又小心地问道:“殿下是要铸什么样的炮?”

    “十二磅攻炮。”苏承羽答道。他对永宁王那样的外行可以随便说些“加农炮”之类的后世名词,但这个徐尔路应该是内行,所以他便用了大明对火炮的标准分类。

    这里说的攻炮指的是中等长度身管的加农炮。

    徐尔路立刻道:“军器局现正在制的便是十二磅炮,用的是佛郎机人的图样。”

    原来是葡萄牙人的方案,难怪他对十二磅的概念如此熟悉,苏承羽点头,“有现成的技术更好。不过我要在二十天内铸出八门十二磅炮来,所以有些地方还得改进一下。”

    “八门?!”徐尔路吃惊道,“以军器局炮场现在的能力,有半年时间或许……”

    说话间两人带随行人员已走至炮场,四处高大的木架林立,木架上挂满滑轮、铁索,另有数座熔炉,距离老远便能感觉到阵阵热浪。

    眼前一所极为高大的屋子,说屋子并不准确,因为屋顶有一半以上是敞开露天的。

    巨大的熔炉中炙热的铜水流入埋在地下的泥模之中,有人在旁边大声吆喝着,让控制倾倒的工匠们减慢速度。待片刻之后浇筑完成,一圈人便纷纷凑上来进行平模、覆盖等收尾工作。

    而另一边则有工匠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只见巨大的三角形木架的下面是一堆碎泥块,一门一人多高的铜炮立于正中。炮身用木板衬着,木板则用铁索固定,悬在三角木架上,以防铜炮倾倒。

    铜炮下部还有两成包在泥块中,有工匠正小心翼翼地敲碎泥块,随着泥皮不断剥落,旁边的人又传出欢呼。

    徐尔路忙对苏承羽解释:“看来这门炮铸得没有明显瑕疵,故而工匠们欢呼相庆。铸炮时常要看运气,十次倒有九次铸出废品。不过等下还要装药试射几次,不炸膛才算彻底成功。”

    对此苏承羽在论坛上看过很多次了。这个时代铸炮工艺是用特殊的粘土制成一个圆柱形内芯,再制作一个圆筒外范,将二者套在一起烘烤,模子便算是制好了。然后将铁水浇入内芯和外范之间的空隙,等凝固之后敲碎泥模取出铁炮。

    在这之后还要锯掉最前段的炮口,由于浇筑是在炮口位置进行的,故而炮口会有不规则的溢铜。所有要锯掉一小段,然后打磨平整。

    然后再进行磨光炮膛、钻火门等工艺,一门火炮就算制成。通常光是最后这两步,就需要耗时十多天时间。

    而且由于粘土制作的模具透气性低,很难干透,浇铸铁水时会产生潮气,潮气又变为炮体上的气孔,故而这种方法铸炮常有蜂窝状孔洞。一旦产生这种孔洞,射击时炸膛几率极高。

    还有泥范的内芯在浇筑铜液时可能会稍微歪一点,在没剥开泥范之前谁都不可能发现这种偏差。很可能费了很大工夫,等炮铸好了之后才知道无法使用。

    所以想要制出一门完好的火炮真的需要非常好的运气。

    “这个月我们制得红夷重炮一门,还有两门四号弗朗机,还算是不错的。”徐尔路露出一丝欣慰之色,“不知道刚才脱范的这门炮是否能通过试射了。”

    苏承羽看到不远处有七八十名工匠正十分谨慎地制作泥范,还有人将刚制好的泥范拖至一面透风的棚中阴干,他忙对徐尔路道:“先让工匠们,尤其是制范的工匠停下手里的活。”

    徐尔路一愣,立刻问道:“殿下这是为何?”旋即想起杨廷麟的吩咐,便立刻让人去通知工匠。

    “我们用新工艺铸炮。”苏承羽神秘地微笑道,“再找几个技术最好的制范工匠来。”

    “是,殿下。”

    片刻后,苏承羽、徐尔路和几名工匠聚在一间木棚之中。苏承羽先开宗明义地说了目标,“我们要用铁模,哦,就是铁范铸炮。只有如此,才可能在二十天之内铸成八门重炮。”

    “铁范?”徐尔路和制范工匠面面相觑。

    倒是有一名工匠小声道:“俺家乡的铁匠就曾经用铁范制作农具,只是这铸炮……”

    “没错。”苏承羽立刻鼓励道,“道理是相通的。只是大家以前习惯了夷人的泥范工艺,没想到用铁范代替而已。

    “用铁范铸造有很多优点,首先便是铁范不像泥范那般只能用一次,铁范制成之后至少可以铸炮五六十次。

    “其次铁范不像泥范那般会存水汽,于是铸出来的炮不会有气孔,成品率会非常高。

    “另外由于铁范本身光滑平整,所以脱范之后的炮膛也是光滑的,无需打磨炮膛。”

    非常感谢回首已幕然同学的打赏,非常感谢你的支持,反清复明大业有你不可磨灭的功劳!

    因为新人不易,求各位看官多多推荐、收藏、评论,在下感激不尽!

    (本章完)

第52章 铸炮专家() 
众人闻言都是震惊无比,尤其是徐尔路这个行家更是深以为然——气孔从来都是炸膛的罪魁祸首,没有了气孔为害,成品率必然成倍提高。还有不用打磨炮膛,光是这一步便能节省至少十天时间!

    其实铁范铸炮的有点还有很多是苏承羽没说的,例如铁质内范稳定,不容易在浇筑的时候歪斜。还有铁范脱范速度快,在脱范之后炮身还是红热的,像修整炮身不平整之处、钻火门等工序都可以在此时进行,比炮身冷却之后再做轻松数倍。

    末了,苏承羽又简单补充了一句,“当然,工艺细节上的问题自有我来解决。”

    然后他便开始对徐尔路及工匠们详细讲述了铁范铸炮的流程。

    铁范也属于铁制品,自然得先用泥范来浇铸。所以首先要制泥范,跟铸炮的泥范正好相反,等于用泥捏成大炮的样子。

    不过比起铸炮,铸铁范的泥范不必太担心气孔问题,毕竟不会承受太大压力,所以其泥范制作起来轻松许多。

    为了方便脱范方便,铁范并不能铸成整个大炮的尺寸,而是分成几段。两千斤炮分四段便可。每段又分为左右两瓣。

    铸炮时将每一段的两瓣扣在一起,然后将所有分段摞起来,外层用铁箍上下左右扎紧即可。

    立刻便有工匠提出疑问,“万一这浇铸的铜水和铁范烧在了一起怎么办?”

    那名家乡用铁范制造农具的工匠笑道:“铸过锄头、铁叉的都知道,铁范内壁是要刷隔层的。村里的铁匠多用细灰、泥沙加水涂在内壁上,然后再用煤灰加水刷一遍。”

    苏承羽点头,“正是如此。”其实这铁范内壁的覆层和砂模铸造用的原料相同。后世用来铸造的型砂一般都是极细的沙粒、细粘土加、桐油、碳粉混合而成。不过铸造千斤大炮这么大的部件倒也不必这么精细,用土法就足够了。

    待确认制范工匠们都搞清楚了工艺细节,苏承羽便吩咐大家开始制作铸铁范用的泥范。

    制作大炮形状的泥范比之前更为简单,现下的制范工艺为了保证整个泥范的均匀,是要将泥范架在一根巨大的木杆上不断转动,利用离心力使各方向均匀。

    圆柱形的泥范自然更方便用木杆旋转,不像铸炮用的泥范,还要加很多木件支撑。

    这些工匠端的技艺熟练,仅用了一下午工夫便将泥范制好。苏承羽为了加快泥范干燥的过程,还让工匠在泥范外层的原料里加了些石膏。并且为保险起见,他还让工匠们多制了几个泥范备用。

    待工匠们将泥范置于棚中,剩下的便只有耐心等待其阴干了。

    经过一天的接触,苏承羽了解到这个徐尔路是名举人,来管理赣州军器局不过两个月时间。

    是杨廷麟为了铸炮,才依靠自己的私交请他从上海辗转水路来到赣州帮忙的。

    徐尔路原以为自己对铸炮已颇有心得,但这次见了苏承羽之后才知道人外有人。

    除了这铁范铸炮之外,交谈之中陈州王提到的什么线膛炮、后膛炮闩、光学瞄具之类的概念听得他瞠目结舌。虽听起来都极为匪夷所思,但让苏承羽这么说出来,却又让他觉得非常合理,甚至很快就有望实现。

    是夜,徐尔路亲自送夜宵到陈州王下榻的驿馆,然后趁机讨教些“高精尖”的铸炮知识。

    苏承羽也不藏私,有问必答,到底能为大明多培养一个技术人才是一个。

    后来两人从铸炮说到火器,从火器说到自然科学方面,最后苏承羽干脆将各种数理化知识想到什么说什么。

    这徐尔路也颇了得,本身有很扎实的近代科学知识底子,苏承羽所说的东西他竟能听懂了五成去。

    他越听越是惊讶无比,各种闻所未闻的概念、定理、公式苏承羽信手拈来,而且思考问题的角度极为新颖,片刻工夫就让他有茅塞顿开般的明悟。

    眼看夜深,他不敢耽误苏承羽休息,便要起身告退,临走前无不感慨道:“下官祖父钻研几何、算学经年,下官自以为他是大明在这方面的翘楚。今日遇到殿下,方才知道下官所知实在有限。”

    “钻研几何、算学?”苏承羽心中一跳,还自以为是翘楚?他忙问道,“敢问令祖尊名?”

    徐尔路肃容拱手道:“崇祯朝内阁次辅,讳上光下启。”

    “光启?”苏承羽愣了一下,徐光启?!

    怪不得敢说是几何翘楚,这是中国第一个翻译《几何原本》的学者,大明的“中科院院士”啊!

    他猛然想起徐光启有五个名字带有“尔”字的孙子,皆有一番学识,最终繁衍出一个庞大的家族,现在上海徐家汇就是他们从前的聚居之处。

    那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