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分隋-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隋忠心耿耿的“突奸”启民可汗去世,继位的小年轻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继承了突厥人不挨揍不长记性的光荣传统,对他爹臣服大隋的绥靖政策非常不满,尤其对隋国皇帝把他关在草原放羊、不许他南下中原跟美丽的汉家姑娘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耿耿于怀,所以一直在暗中筹划反隋大业。与咄吉抱着同一想法的突厥人也不少,而且大都是血气方刚、在草原上憋屈得快要发疯的年轻人,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就聚拢了不下三十万骑兵,只待有机可趁,便要南下放马,直捣中原的花花世界。这些没见过啥世面,而且天生骄傲的突厥人相信,身为苍狼的子孙、草原的宠儿,突厥武士天下无敌,能以一挡十。以前之所以屡败于汉人之手是因为父辈们太蠢,而他们这些聪明的突厥人又降生的太晚。

    这回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全蔫了。三百万军队是个什么概念?突厥全族的人口加一起有没有这么多?就算突厥武士真的能以一当十也填不满这个大坑啊!更何况这还是大隋出征的军队,在国内留守的还能少了?这个仗确实没法打了,原来老爹果然是英明的,我们才是一群蠢货啊!

    小年轻们心灰意懒,连咄苾的现场直播都没心思搭理了,继续没精打采的赶着牛羊唱着歌,可是没过多久突然觉得不对劲,咄苾那家伙怎么不直播了?难道是因为收视率太低罢工了?

    咄吉连忙翻出咄苾传回的最后几封信,上面只是语焉不详的说天朝大军正在围攻辽东城,攻势甚急,破城指日可待。可是连续几封信都是没完没了的指日可待,然后就没动静了,这是啥情况?咄吉莫名其妙。他哪里知道杨广把那个友邦军事观察团盯得死死的,咄苾往草原送一张纸片都得被那帮礼部官员翻来覆去的检查好几遍,只要看到有碍天朝和天兵形象、不利民族团结、与大隋官方宣传口径不一致的只言片语,立马挥起大剪刀剪个七零八落。后来隋军在高句丽进展不顺、尤其是兵败回师之后,友邦观察团就彻底被关了禁闭、隔绝了通讯,然后就统统随皇帝南下江都赏琼花去了,咄苾哪里还有机会给他大哥咄吉继续现场直播?

    这年头通讯手段严重落后,千里之外的消息过了几个月才传过来很正常。咄吉虽然心知事情不对头,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却不敢轻举妄动,毕竟那个三百万的数字太吓人了。于是他写了几封热情洋溢的家书,充分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对天朝大军衷心的祝福,然后派出几路信使赶赴辽东。咄吉的意图很明确,这些信使都是他手下最好的斥候,送信不过是个幌子,查明隋国东征战事的实情才是他的目的。

    可是咄吉没想到的是,杨广虽然被高句丽人揍了个半身不遂,狼狈归国平叛去了,但还是念念不忘维护他的虚荣心,尤其是在那些异族面前。他还没回国就下令柳城和幽州诸军严密封锁边境,东征兵败一事但有只言片语传入塞外异族的耳朵里,统兵之将统统砍头。等他平定了河北的叛乱,又派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驻守涿郡,除了防备高句丽人可能的反扑之外,重点就是封锁突厥边境。杨广除了好面子,人也不傻,他很清楚突厥人的狼子野心,对其一向深怀戒心,唯恐突厥人趁着他走背字又生出野心。

    于是结果就是咄吉望穿秋水也没盼回自己的斥候,河东的使节却不请自到,一张嘴就要交易几十万牛羊皮张。要知道大隋这些年为了摆阔赏赐给突厥人的金银珠宝海了去了,作为土鳖加穷鬼的突厥人一开始还美得差点背过气去,可是时间长了他们就算再缺心眼也反过劲来了:这些玩意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打仗也不能当兵器使,就算想换点有用的东西,草原上全是穷鬼连找零都找不开学精了的突厥人赶紧在下次朝觐的时候请求赏赐一些实用的东西,结果收获了更多的金银财宝,而他们急需的粮食、麻布、盛具等物资,大隋交易给他们的数量永远是刚好够用,更珍贵的茶叶和铁器则永远让突厥人处于紧缺状态,至于兵器甲胄那根本是想都不用想。

    可是这次咄吉在交易清单中没见到多少金银珠宝(主要是因为那玩意都在皇帝手里,河东哪有?),却发现了大批的粮食、麻布和瓷器。眼前一亮的咄吉又小心翼翼的在交易清单中加入了数量不菲的茶叶和铁器,没想到使节竟然没当回事,当场就答应了。

    咄吉越发感觉不对头,就多了个心眼。当河东派人来突厥交易的时候,他派遣几个心眼多而且精通汉话的手下化妆成汉人跟河东人套近乎。结果杨广费尽心机、派遣了无数大军企图保守的那点小秘密,被一个有口无心、又被马奶酒灌晕了脑子的民夫跟突厥人抖落个底掉。不过这年头因为通讯手段落后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不仅针对突厥人,对大隋人也是一样。那个民夫只知道皇帝陛下被高句丽人打败了,回国途中又被叛军堵在河北寸步难行,而且杨玄感还造反了,对于之后发生的事情就一无所知了。而且当时汉人的浪漫主义精神显然也影响到了这个大字不识的民夫,加上酒喝得实在有点高,这个民夫一扯开话匣子上下牙就没了把门的,愣是把大隋东征的损失由四十万升格到一百多万,而且十二卫府兵在他嘴里还全军尽墨了。而且他似乎对杨玄感还颇有好感,于是杨霖他亲爹在他嘴里已经雄踞关中河南,而且在大兴城登基称帝了,连皇后娘娘都娶上十好几个了

    咄吉闻报之后脑子就有点不够用了。高句丽那是群什么玩意?连突厥人都能揍得他们缩在城里不敢出门,怎么可能一口吃掉天下无敌的大隋百万大军?还让突厥人闻风丧胆的十二卫都死绝了?突厥人打不过隋人、隋人打不过高句丽人、高句丽又打不过突厥人,这个逻辑悖论让咄吉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于是他派出了更多的人去找河东人求证,得到的答案虽有出入,但是大体不差,可见在当时汉人是普遍都浪得没边啊,哪像后世被人鄙薄的那样缺乏想象力?

    咄吉还是不敢大意,决定继续试探。他找到河东使节,蛮横的大幅提高交易价格,而且要求必须将兵器甲胄加入交易清单。这回河东使节倒没当场答应,可是没过几天就找上门来,连讨价还价的环节都省略了,全盘答应了咄吉的条件。

    咄吉激动得差点当场失态。他现在可以肯定那个民夫所言就算不实,但是起码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中原肯定是出了烦,否则隋人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否则隋人索取那么多皮张角筋干什么?莫非真的被高句丽和杨玄感内外夹击、丢盔卸甲的连这个冬天都过不去了?

    大约在三百年前,当时统治中原的晋国就是在外有异族入侵、内有王族叛乱的情况下最终土崩瓦解,这才有了五胡乱华、“中原陆沉”,那可是胡人的黄金时代啊!突厥人倒霉催的没赶上那段好日子,可如今的情形与当时何其相似?莫非连老天都觉得突厥人可怜,又白送给他们一个千裁难逢的天赐良机?

    咄吉拿定了主意立即召集部族、整军备战,等他把散布在数千里大草原上放羊的族人召集个七七八八,大雪片子都铺满地了。不过这样也好,反正突厥人一到了牧草枯黄的时候就都得躲在帐篷里猫冬,闲的难受,正好去南方发笔财,说不定还能捞到更大的好处。

    十月初九,突厥兵分三路,分别进犯大隋境内的五原、榆林和定襄郡。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亲率十五万铁骑,兵锋直指定襄,仅历时不到十日,便尽歼毫无戒备的定襄边军、尽屠当地大隋官员,掳掠人口三万余。一时间,大隋北疆震动,告急求救的信使没了命似的往关中、河南还有遥远的江都狂奔,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跑到

第七十七章两难() 
咄吉一拿下定襄就发现不对劲了。这疙瘩虽然在突厥人眼里是块水草丰美的风水宝地,但是在大隋眼里就是个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派往此处为官的要不是全无背景的寒门子弟,就是朝争失败的倒霉蛋,朝廷经常连邸报都懒得往定襄送。所以当咄吉试图从他们嘴里套出更多情报时,面对的全是一群傻蛋懵然无知的眼神,还反过来追问咄吉这个异族人他们敬爱的皇帝陛下到底出了啥事咄吉悲愤之下干脆把这帮傻蛋绑在马后活活拖死。

    冷静下来后的咄吉很焦虑。如果中原真像他当初以为的那样乱成一锅粥,定襄就算再闭塞,也不能一点消息也收不到吧?为何守军还放羊似的毫无戒备?更没有一点调动的迹象?难道这又是隋人的诡计,又要算计心眼实诚的突厥人了?咄吉感到自己的后颈一阵阵的发凉,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紧跑。可是如今二十多万大军已然出动,而且关中那是隋人的老巢,那里的边军可不像河东这边的战备松弛、兵无斗志,如今咄吉的亲兄弟阿史那俟弗利正带着十几万人在五原和榆林跟他们正打得热火朝天,难解难分呢。要是咄吉现在下令撤军,他那个一直对他的汗位念念不忘的亲兄弟要不当场翻脸并趁机闹事就见鬼了!他继可汗位还没几年,威信更没他爹启民可汗那么高,弄不好真能因此被俟弗利撵下汗位去。咄吉进退两难又羞刀难入鞘,只得按计划继续向马邑小心翼翼的进军,同时急遣心腹赶紧往草原跑,去找身兼他的可敦(皇后)、后母和大隋公主于一身的义成公主想辙,希望万一战事不利与大隋间还有个转圜的余地。

    十月二十二,咄吉的前锋出现在云内城外三十里。马邑可不是定襄,那可是大隋确保北疆、震慑突厥的军事重地,大隋数次北击突厥,马邑尤其是云内都是大军的集结地和后勤基地,虽然此时守军不过数千,不过凭借着城坚弩利、将士奋勇,还是数次击退了突厥的前锋。咄吉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并不强攻,转而直扑神武、善阳。

    此时河东北路行军总管王仁恭刚刚率部抵达善阳,屁股还没坐稳呢他麾下那帮刚获得自由的老兵痞们就跟当地边军大打了一架,险些动了刀枪。王仁恭正在焦头烂额的在两边的屁股上各打五十大板,便传来了突厥人大举犯境的消息。王仁恭得报大怒,他手下那帮兵祖宗不消停也就罢了,怎么一直老实得跟孙子似的突厥人也得瑟起来了?都觉得老子好欺负是不?想当年王仁恭年轻的时候,也是大将军杨素麾下的侵突隋军中的一员,曾在灵武一役中以千骑破万军从而功拜上开府,从来不把突厥人当回事。眼下他正被手下这帮骄兵悍将憋了一肚子火,正好拿突厥人出气。

    府兵与边军尿不到一壶里去,他只好带着两万右翊卫府兵单独出击,人生地不熟之下遭了咄吉麾下七万突厥铁骑的埋伏,一个照面就损失了数千人。可是右翊卫就算再骄纵、再混球,那也是无敌天下的大隋府兵中的精锐,而且从来都是突厥人的克星。王仁恭效汉将李陵之故智,以木车排列成阵阻挡突厥铁骑,步军立于车上以弓弩杀敌,骑军则从侧翼不断出击骚扰。右翊卫军中的弓弩配备比例之高尤胜于右侯卫,一波箭雨过去就是万余支做工精良的狼牙箭,简直能令天地变色。而且右翊卫的弓弩手们还尤其缺德,专射突厥人缺乏甲胄防护的战马,一时间战场上的突厥人人仰马翻、乱成一团。王仁恭则指挥大军缓缓退回了善阳城,一拣点部属,竟然伤亡近万,再也无力主动出击,只得向李渊求救。

    咄吉也不好受,一场以逸待劳的伏击战下来,突厥人的伤亡竟然与隋军不相上下,战马更是损失了三万多匹。咄吉有些不寒而栗,若不是他出其不意的第一波攻击给隋军造成重大损失,两军硬碰硬之下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这一仗他虽然看似击退了隋军,却也基本打消了他挺进中原的野心——这才不到两万隋军府兵就这么不好惹,要是再来个十万八万,那就不是他打大隋主意的问题了,突厥故地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说。再者,咄吉终于从隋军俘虏的口中得知了中原之变的实情,结果让他有喜有忧。喜的是大隋果然败于高句丽,而且杨玄感叛乱,中原大地处处烽烟都确有其事。忧的是大隋当前所处的境地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糟,东征之败并未损及大隋的筋骨,所谓十二卫精兵全军尽墨之说更是胡扯——咄吉手下刚刚被弄死的好几千人和三万多匹马难道是被鬼魂缠身了?而杨玄感则已经兵败身死,中原大地仍在隋国皇帝控制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咄吉想要趁火打劫的难度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量级。

    这样一来,咄吉思虑再三,终于改变了战略。他只留下少量兵力牵制马邑三座大城里的隋军,其余的人马则撒布开来,在马邑的乡野村镇之间大肆搜刮钱财物资,掳掠青壮人口。同时他还传信给还在五原和榆林跟隋军为了一城一池拼的头皮血流的俟弗利:地盘咱不要了,抢钱抢粮抢花姑娘才要紧,见势头不好赶紧撒丫子跑路。不管你们跑不跑,到时候本汗是一定要跑的,莫谓言之不预也!

    李渊和王威把王仁恭的告急文书翻过来倒过去的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也没有从中看出朵花来,整整一晚都在唉声叹气。

    皇帝为了防备李渊,把河东一分为三。王仁恭的地盘在北三郡,宋老生在西三郡,剩下的地方名义上归李渊,但是他又被王威和高君雅看得死死的,命令不出太原、楼烦两郡。三方势力据地自守,互相监督,无皇命不许去别人家地盘上串门。这样一来整个河东令出多门,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和平时期没问题,不但可以防止领兵大将据地自立(比如李渊),还能使其互相监督,帮皇帝省省心。可是现在一打起仗问题就来了,王仁恭求救,李渊到底是救还是不救?要是不救,一旦马邑有失,河东丢了半壁,李渊这个名义上的主官就罪该万死。要是去救,那就违背了无皇命不可越界的旨意,李渊同样罪该万死。要是现在再去请皇命,河东到江都几千里往返下来,弄不好王仁恭的骨头都烂光了,李渊还是罪该万死

    自从发现自己怎么都难逃被皇帝一刀砍死的下场之后,李渊就力主马上发兵北上救援,并慷慨陈词曰:为救国难,愿一力承担陛下罪责。可王威就是死活不肯表态,倒不是他故意难为李渊,也不是他怀疑王仁恭的军情有假,而是实在左右为难。

    “唐公,非是末将推三阻四,不肯出兵救援王总管。只是河东匪患未靖,高匪昙晟仍然占据上党、长平蠢蠢欲动,其他地方上小股蟊贼草寇也是此消彼长。若是我等北上马邑与突厥人陷入苦战,一旦内地有警不及回援,闹出了大乱子该如何向陛下交代?再者近日我等与晋阳的消息断绝,却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一旦晋阳有失,我等便是万死也难辞其咎啊!”

    李渊人称“李婆婆”,人磨叽、说话更磨叽,磨嘴皮子本是他的优势项目,可是跟王威磨了一夜徒劳无功难免也有些心火旺盛,气哼哼的道:“河东但凡有些名头的贼匪,如今哪个不被老夫清剿殆尽?高昙晟那个假和尚除了会念经会骗钱还有什么出息?若不是为人掣肘导致老夫粮械两缺,如何容得他蹦跶到今日?而且这些不过癣疥之疾,如何比得上突厥人对我大隋之威胁?至于说晋阳,虽然消息断绝,但是你我皆知,其方圆数百里之内可有一支人马是高将军麾下一万精兵的敌手?更何况宋老生就驻扎在正平,一旦晋阳有警,其麾下的两万骑军三日内可至,什么人能三日内拿下晋阳城?子风你是天子近臣,当知陛下心意。若是陛下在此,难道会坐视突厥人猖獗而让我等坐视不顾?”

    “这”王威无言以对,可是总觉得这件事不对劲,难以下定决心。

    “老夫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王将军还是无动于衷,老夫实是无可奈何啊!罢了,突厥人重兵犯境,肆意蹂躏我大隋子民,老夫身为汉家苗裔无法坐视,这就去击鼓聚将,带领河东军救援王总管。王将军只管回晋阳去罢,惟愿念在你我同僚一场的份上,给老夫备好一口薄棺,有朝一日老夫死于国难,也好有个葬身之所”

    李渊动了真怒,口中的子风也变成了王将军,一拂袍袖扭头就走。王威大惊失色,慌忙阻拦,皇帝给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盯住李渊,哪能让这老倌脱离视线?

    “唐公您误会末将的意思了,末将并非不肯发兵援助王总管,只是觉得此事重大,须得从长计议”

    “马邑军情一日急似翌日,如何容得从长计议?王将军莫要阻拦老夫,老夫去也!”

    “唐公走不得啊”

    李渊正和王威拉拉扯扯,突然中军大帐的门帘一闪,一个浑身血迹、气息奄奄的红翎军使被王威的两名亲兵架了进来。军使一见王威,鼓足最后的力气抽出沾着三根红色鸡毛的告急文书,颤声道:

    “王将军,大事不好!半月前有反贼号称伪楚王杨逆独子,起兵数万造反,正在围攻榆次。高将军率本部兵马急往榆次救援,特命卑职前来告急!”

第七十八章厌战情绪() 
这下李渊没话说了。他费尽苦心的隔绝太原与楼烦的联系,就是为了给杨霖那小子创造时机,使其一举拿下晋阳。到那时候他就主动了,怎么处理晋阳、怎么收拾王威,甚至怎么糊弄皇帝还不是他跟杨霖商量着办,演场大戏的事?至于突厥犯境、王仁恭被围关他李渊什么事?这天下是姓杨的又不是姓李的,李渊早就过了当愤青的年纪,凡事没有好处他才懒得理会,所谓北上抗突不过是拖住王威的一个说辞罢了。

    可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条漏网的臭鱼腥了李渊的一锅汤。王威得知了杨霖造反的消息哪里还坐得住?当场强硬的要求李渊立即与他一起回军平叛,可是李渊坚决不肯答应,坚称所谓叛军不过蟊贼流寇借杨逆之名生事,还是突厥犯边更重要,必须北上援助马邑。两人争执不下,又不约而同的不愿分道扬镳、坚决要把对方拉入己方阵营。这一吵就吵了好几天,不但李渊和王威吵,河东军和右侯卫也在吵,而且差点动了手,直到晋阳那边有更多的消息传来,这才吵不下去了。

    自从得知太原出了事,王威二话不说派出骑兵打通驿道,李渊手下的那帮假土匪只好退避三舍,于是很快就有最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