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分隋-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一转眼来到今年,上洛和淅阳的情况就不太好了。先是宇文成乾被屈突通撵出京师之后,一度想占据上洛图谋东山再起,结果他手下的那帮败兵们一度进入上洛把那里折腾了个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不过右侯卫的这些在乡府兵们异常团结,迅速集结起来跟宇文成乾狠狠的打了几仗,这才彻底让宇文成乾老老实实的跑到蜀中去了。可是还没等府兵们再度解散,南边的萧铣又来找揍了。

    萧铣此人身世不凡,祖上是西梁宣帝萧詧,安平忠烈王萧岩是他爷爷,安平文宪王萧璇是他爹,西梁靖帝萧琮是他堂叔,而他的一位叔伯姑母更是大大的有名,那就是当今皇帝杨广的大老婆萧皇后。

    萧铣身世如此显赫,却只混上了一个罗川县令,自然不会满足。所以等到天下大乱,他立刻以前梁皇室后裔为名起兵自立,当地大寇董景珍、沈柳生等人纷纷归附,一时间竟拥兵数万,便自称梁公。没过几天,萧铣又觉得梁公这个头衔配不上自己,又改成了梁王。

    因为江汉沅湘地区乃是西梁故地,所以萧铣的人气很旺,称王之后不过半年间便召集了三十万大军,然后就开始了东征北讨。从先秦以来,中原大地上一直以来都是北兴南荒,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只有关中和河南才算是天下的中心,是所谓的龙兴之地,能抢到这两块地盘的主儿头上立马就能生出正统光环。除此之外,河北、齐鲁之地也不错,河东、河西算是凑合,再剩下的其他地方就通通被划入蛮荒之地。自打西晋衣冠南渡之后,淮南江表一带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但是南方的其他地区还是比较荒凉,不仅经济落后,而且当地土著民智未开,文明程度很低,中央政权也不够重视,有时还视之为累赘、鸡肋,甚至是垃圾破烂。

    所以萧铣捡破烂般的的开疆拓土进行得很顺利,先是撵跑了手底下压根没几个正经兵的大隋岭南守将张振洲和王仁寿,又收降了俚僚帅酋宁长真,一举将岭南纳入囊中。随后他又击败自称南越王的林士弘,夺其老巢豫章。打跑了林士弘,老萧觉得身为高手实在是寂寞啊,便想去欺负欺负有名的窝囊废杜伏威。大业九年末,萧铣出兵十万围攻九江,这可把老杜给气坏了:老子是怂,打不过齐鲁那帮煎饼卷大葱的,也打不过王世充那个杀人疯子,怎么现在一帮南蛮子也欺负到老子头上了?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于是乎老杜不顾张须陀还撵着他的屁股穷追猛打,调集全部兵马气势汹汹的就跟萧铣硬怼上了。两军在九江大打出手,其战场指挥、兵力运用什么的要是让窦建德、屈突通、王世充等当世名将见到了能笑掉大牙,所以当今天下出了名的两大弱军交手的结果自然是没有结果。萧杜两军打了半个月,谁都拿对方没辙,只能恨恨撤兵。

    不过萧铣还是自我感觉良好:你瞅瞅,老子的地盘北据汉水、西至三峡、南抵岭南,东到豫章,虽说这些地方好像没人当回事,可是比比地盘谁有我的大?

第一百八十一章黑锅() 
不过老萧还是很有进取心滴,觉得自己的地盘还可以再扩扩。不过杜伏威这个长跑健将又被张须陀撵着屁股追到庐江去了,而跟老张掰掰手腕这事老萧又觉得有点心虚。林士弘躲在鄱阳和临川大建水军,老萧这只旱鸭子想过去凑凑热闹又有点犯怵,所以萧铣拔剑四顾心茫然,看来看去也就北边可以动动手脚了。

    大业十年五月,萧铣出兵五万北上南阳郡,准备探探河南这块风水宝地的风头。本来他已经探得南阳、淯阳两郡并无大军驻防,没想到他的前军六千多人刚刚踏入南阳,就在新野遭遇了荥阳军悍将段志玄。小段子可不是林士弘、杜伏威那样的怂包软蛋,仅凭六百骑就敢对着十倍之敌发起正面冲锋,并一战而胜之,能逃回老萧跟前的还不足千人。

    这下可把老萧给吓坏了,他掰着手指头一算,人家六百人就干掉了他六千人,听说荥阳军有五万人咱还是赶紧回家抱老婆吧,这帮北方的疯子真是惹不起。

    消停了没几天,老萧又听说屈突通撤到关中了,现在河南西边的大片土地还没主儿呢,这下他又来精神了,淅阳就在南阳旁边,要不咱再去瞅瞅有没有便宜可占?

    老萧不但地盘大,兵也多,上回出动五万人在南阳吃了个瘪,这回吸取教训一口气出动了十万大军,而且也不分什么前中后军,大家堆一块一起走,我就不信谁还能再来个六百破十万,一人一口吐沫都淹死你!

    这时候右侯卫刚撵走了宇文成乾,还集结在上洛,一听说后院淅阳又被人给抄了这个气呀,三万精兵(府兵采取轮调制,并非全部出征,所以还得算上在家留守的——作者注)立刻昼夜不停的往淅阳进发。此时右侯卫作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的底蕴就显露出来了,跑完从丰阳到南乡的四百多里路他们只用了三天三夜,而且一到地方气不喘一下、水不喝一口就立即向着对面黑压压人多得看不到边际的贼军杀去。

    萧铣一看到这支身披土黄色战甲,手中横刀寒光逼人的强兵猛士,心里就发了慌:这不是大隋的府兵吗?他连张须陀的那票杂牌官兵都惹不起,跟这帮正宗的大隋精锐打起来那不是老寿星上吊活腻歪了吗?老萧本事不大,但绝对是个明白人,一看形势不妙掉头就跑,连他的兵都不管了,反正他连抓带骗划拉到了几十万人,也不差这十万八万的

    老萧到底当过县令,见过世面开过眼,这工夫还知道跑,可他手底下的兵就不行了。老萧的兵说是兵,还不如说一帮穷疯了的老百姓,全身上下能凑齐一套衣服的那绝对是属于土豪级别,手里能有把铁制柴刀的则一定是能排进精锐行列。而且他们大都是山民出身,压根不知道什么是大隋府兵,更不知道什么是怕,只觉得对面那帮家伙富得流油——那把雪亮的刀子要是能抢过来,找村头的铁匠融了起码够打两把锄头。那身行头扒下来找个活儿好的针婆好好裁剪一下,够给家里三四个娃一人弄身衣裳

    一边是一心一意要保乡卫土的职业军人,一边是全心全意想抢劫致富的武装山民,就像两股巨浪没有任何花哨、更没有任何保留的对撞在了一起。没有想象中天崩地裂般的忘命厮杀,甚至连势均力敌的相持对峙都没坚持到一盏茶的工夫,那股明显规模更大、声势更猛的巨浪便退潮般的迅速溃散了。

    没办法,职业军人和业余打群架的差距就是这么大。两军还没接触上,府兵的三轮箭雨就将对面射到了一大片,原本就没什么条理的阵型更是乱成一团。等到近身肉搏之后,府兵们每一刀挥下就能收割掉一条性命,既稳又准更狠,而老萧的所谓“梁军”呢,削尖的木棒就算刺中了目标也无法突破甲胄的防护,更别说造成什么伤害了。而且想刺中目标是那么容易的事吗?府兵们是作战而不是打群架,不仅单兵攻击力梁军没法比,而且府兵们彼此间攻防有度、配合默契,将团队作战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别看梁军人数多出了数倍,可是一打起来在一个个小局部的战斗中,却是府兵以多击寡,有条不紊的在梁军掀起的这片巨浪中啃下一块块的血肉,将其变成冰冷的尸体。

    没一会工夫梁军就崩溃了,而此时府兵的损失还没超过千人。一旦把仗打成击溃战,别说梁军只有十万人,就算是百万之众也是任人宰割的猪狗了。

    老萧这回没找到便宜不说,比上回在南阳还惨上十倍,灰溜溜的逃回了老窝。不过府兵们对这连续的两场胜利并不感到高兴,反而更加忧心匆匆。

    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军人,可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中却是不值一提的一群小人物。现在他们还能在一个月内辗转两郡、连败两大强敌,可是这样的胜仗他们还能再打几回?

    因为大隋统治的崩坏,军府随之星散,使得右侯卫的府兵们在归乡之时就算想缴还甲胄、战马、斧槊等军械都没处缴去,所以他们才能轻松的连续战胜两大强敌。可是在幸运的同时却孕育着更大的危机,大隋已经管不了他们了,在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未来失去了统领,失去了补给,更要命的是失去了依靠,一旦有如瓦岗军那样的强敌来犯,他们如何抵挡?

    更加迫在眉睫的危机是自打开春以来,老天就没下过几滴雨,他们授田里的庄稼基本绝收,用不了多久就得断粮了,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了,这日子还怎么过?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能想到的办法除了从贼纵掠就是投靠一方势力,反正都得靠手中的刀子谋一条出路。而府兵都是良家子出身,又大都对这个身份极端自傲,所以不是走投无路没人愿意从贼,让子子孙孙都背负恶名,所以去投奔杨霖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尤其是杨霖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还不错,起码说话算数还不仗势欺人。在大隋再也顾不上他们的死活、皇帝更是远在天边的情况下,杨霖身上那疑似叛逆的嫌疑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顾忌。所以当他们打听到杨霖正在谋划进攻东都,便一路找过来了。

    不过他们来晚了一步,李君羡已经拿下了东都。右侯卫的府兵们跟李君羡不熟,在杨霖态度不明的情况下更是不敢贸然进城,便在城外盘桓了下来,没想到吓得李君羡草木皆兵,险些酿成了一场冲突。

    三万精锐的府兵啊,而且兵甲齐全、建制完整的前来投靠于他,把杨霖感动的差点跪地上给仁慈的老天磕仨响头——真是刚打瞌睡就有人来送枕头啊,刚把五万郡兵装进口袋还没捂热乎,这又有三万精兵入袋,他顿感腰杆硬得简直想弯下腰都费劲,现在别说自保了,就算翟让全军杀过来杨霖都敢跟他掰掰手腕。

    杨霖当场信誓旦旦拍胸脯给他们保证:皇帝管不了你们了我管,原来给你们啥待遇现在照旧不变,建制不拆、军职所属不变,老子还给你们发军饷!不过要钱没有只能拿粮食顶说到粮食,杨霖想起来府兵家眷的窘况,当场下令武士彟赶紧给他们调救济粮,需要多少调多少。

    杨霖空口白牙的给府兵砸下一堆堆的空头支票,不过鉴于他的信誉一向良好,所以府兵们就算不是欢欣鼓舞,起码也能安下心来了。府兵的问题解决了,杨霖喊来跟他们相熟的雄阔海、长孙无忌等人领他们进城安置,他则必须去操心如何不让杨侗小盆友被烤成乳猪的问题了。

    这事就比较头疼了,也是他大意了。本来他以为只要一举消灭了东都勋贵的武装,这帮养尊处优的家伙就能消停,大不了也就是跑路而已。没想到他们倒是挺有骨气,挟持了杨侗为质,还摆出一副跟他死磕的架势。死磕杨霖没意见,把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士族勋贵全弄死他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问题是再搭上一个越王杨侗他就受不了了。

    大隋再怎么完蛋,皇帝再怎么熊包,可是倒驴不倒架,现在就指着个面子和名声撑着,杨霖名为隋臣未奉旨就开进东都,本来就不合臣道,往大了说是叛逆也不为过。不过这年头遍地是反贼,也不缺他一个,更没人会把这当回事,可要是为了夺取东都把皇帝的亲孙子给弄死了,这事可就闹大了。

    别的不说,皇帝跟他翻脸那是没跑了。虽然现在皇帝翻脸也不值钱了,可是架不住他不要脸啊?比如说上回杨广对付李渊那手,说什么号召天下人等不分官民共讨之,夺其地、诛其人者,朝廷不吝厚赐,说白了就是鼓动反贼们黑吃黑,还是奉皇命黑吃黑!这就要命了,李渊刚刚还牛皮哄哄的四处挑衅呢,被皇帝这一道旨意就吓得缩回了河东老窝,再也不敢出来惹事了。

    要是皇帝再给他来这一手,不说别人,翟让和王世充恐怕就很有兴趣奉旨讨逆,连李密弄不好都会一脸正气的来大义灭他这个便宜女婿。

    这个黑锅他可背不起,更不敢背。

第一百八十二章讹诈() 
杨霖虽然是个穿越客,但在这年头还是经常露了土老帽的怯儿。

    比如他一直以为东都指的就是被那道城墙围着的这座城市。杨霖来到这个时代快一年了,去过最大的城市就是晋阳,也不过是匆匆一瞥而已,所以他这对这座规模仅次于京师大兴城、但是奢华繁荣程度远在其上的巨城充满了好奇。

    他还不知道,其实他早就进了东都的地界,他所向往的这座城池,不过是东都的行政中心而已。而真正的东都到底有多大他根本无法想象,就算是后世的北京、上海与之相比也逊毙了。

    根据大隋官方的说法,东起邙山西至渑池,北到孟津南抵伊阙,东西长三百四十余里,南北阔二百余里这么大的地面才是东都洛阳的全部地盘。有人说这不是耍无赖吗,北京算上密云、延庆什么的,上海算上浦东、奉贤之类,地盘也不比这小多少。但是请注意,密云奉贤什么的都是郊区郊县,而东都城池之外这么大的地盘,都是皇帝的宫殿和皇家园林,这好像就没法比了吧?

    比如杨广不坐班时居住的显仁宫,又称会通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华丽的园林之一,北至邙山,南抵伊阙,西至新安,周围二百余里。而作为帝国权力中枢的东都城又分为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宫城和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宫城又在皇城之北。在宫城的北面还筑有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东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共有一百零三个“里”(隋文帝时期将此棋盘式网格区域定名为“坊”,杨广专爱跟他爹过不去,改称为“里”,唐时又称“坊”。因此,在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作者注),形成“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局面。

    皇帝流落异乡回不了家,身为亲孙子的杨侗可不敢鸠占鹊巢跑显仁宫去住,所以只能住在他爷爷的办公室,也就是所谓的宫城——紫微宫,现在又在那里被元文都等一干勋贵挟为人质。

    杨侗被挟持的严重性谁都清楚,所以不但身为第一责任人的李君羡连连催促杨霖赶紧去事发现场主持大局,房杜长孙等人更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擅长脑筋急转弯的房玄龄转眼间就给他出了十七八个主意,连万般无奈下退出东都都在所不惜了。可是杨霖却好像一点也不着急,反而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一会儿对东都城横平竖直、宽阔得最多能并行十六辆马车的街道叹为观止,一会儿又对围墙高大坚固、沿街依次排开仿佛一个个独立的军事要塞般的里坊大加赞赏。等路过丰都市的时候,他干脆下马不走了,兴致勃勃的在这个面积占据了四个坊,共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百余店,各种货物堆积如山的大隋第一商业中心闲逛了起来。不过这些日子东都城头变幻了大王旗,百姓们惶惶不安,哪有心思做买卖?杨霖连逛了好几家店铺结果人家都不开门,碰了一鼻子灰只得泱泱的骑上马继续开路。这货一副不务正业的模样,早就惹急了性如烈火的杜如晦,老杜忍了几忍没忍住正要冲上对这个痞态重萌的惫懒货饱以老拳,却被老奸巨猾的房玄龄一把拉住,然后附在他的耳边低声说了些什么。

    老房觉得杨霖此举大有深意,其实所料也不算错,就是有点高抬他了。杨霖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东都勋贵给他准备好的这口黑锅,他要是想甩锅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撤出东都城去再想办法,可是这样做实在太憋屈不说,还容易动摇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军心——他手下现在大多是新降之兵,无论是东都的郡兵还是右侯卫的府兵,其实都是走投无路之下才投靠于他,根本谈不上什么忠诚度。一旦这些人发现他们投靠的这位主子是个怂货,不足以带领他们在这个乱世保命、立身、建立功业的话,那么逃散、背叛甚至哗变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杨霖也绝对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可要是他不顾杨侗的死活,咬牙硬扛起这口黑锅呢?那么他要面对的局面可能会更麻烦,就算能继续利用各方势力间的矛盾化解可能出现的武力威胁,可是杨霖与皇帝彻底撕破脸皮的结果却是无法避免的,那是他要再想鼠首两端的在各路豪强中间搞平衡、玩手段的空间无疑会大大缩水。而且他要想这么干就算在荥阳军内也不乏阻力,比如说尧君素,无论于公于私,他都不想跟老尧闹翻。

    可以说元文都给他选的这两条路杨霖都没法走,他要想打破这个困局,就必须给自己找出第三条路来。而在此之前,他必须搞明白东都勋贵们玩这一手背后的目的所在,所以他一路磨磨蹭蹭的迟迟不愿意赶到紫微宫,就是在寻思这回事。

    他可以肯定,以元文都为首东都勋贵们压根就不是什么视死如归的主儿。当初杨霖他爹造反,已经把东都城里对大隋忠心耿耿的臣子们杀了个精光,城外拥兵与之对抗的民部尚书樊子盖和光禄少卿房萴等随后也被杨玄感一一铲除。剩下的要不就像刑部尚书卫玄那样逃之夭夭,要不就乖乖的对杨玄感俯首称臣,包括元文都、段达、韦津、皇甫无逸和卢楚等人都在此列。后来杨玄感在潼关兵败身死,翟让退回老窝之前率军大掠东都城,这帮家伙躲得躲、逃得逃,就没一个敢出头的。此后屈突通率左骁卫大军光复东都,这帮玩意又厚着脸皮从乡下跑回来,跟皇帝哭诉当初委身从贼实为身在曹营心在汉、为留有用之身中兴大隋而委曲求全可算当时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没跟他们一般见识,所以没过几天他们又官复原职,重新抖了起来。

    杨霖确定这就是些全身上下没二两骨头、贪生怕死又贪婪无度的无耻小人,可是他们从哪来的胆子敢跟他的数万大军硬怼上了?就算有越王为质,可要是杨霖真下了狠心不管这些坛坛罐罐硬冲进去,杨侗小盆友挂了他们能落个什么好?被千刀万剐都是轻的!

    不过杨霖这么一盘点,倒是发现了点什么——论身世论威风,杨霖比他爹差远了,要论起穷凶极恶杨霖较之翟让更是瞠乎其后,就算比起官职军权他也赶不上老屈突。更何况杨霖年纪还不到十九岁,在这帮年老成精的勋贵眼里不过一个黄口孺子,莫非这帮王八蛋是在欺负他年纪小没见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