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纨绔-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天的准备妥当之后,就等着择日开业了。

    苏振邦倒是不急着开业,他是准备在过完中秋节之后再开业。

    1986年9月18日,一个“勿忘国耻”的日子,这一天也是所有华夏儿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日子。苏辰雨一家子四世同堂在大大的场院里,望着明亮的圆月亮一起过了一个“月圆人亦圆”的中秋佳节。

    第二天,苏振邦就开始忙着开业的事情了,也不管什么黄道吉日了,他这无神论者觉得今天合适所以就任性地决定在今天开业。没有什么隆重的开业典礼,也没有什么庆祝仪式,只是在一挂鞭炮声中迎来第一批客人。

    中午的时候倒是来了不少道贺的人,有原来机械厂的一些交好的同事,像张亚东等。还有这段时间在交通局里一些比较谈得来的同事,虽然苏振邦在交通局才干了半个多月,但是交通局还是前来表示了一下,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苏振邦的朋友。

    虽然苏振邦都没有通知这些人,但是人毕竟生活在“网”里,人情哪处没有。

    第一天开业的生意只能说一般,不是火热异常,但是更谈不上“门庭冷淡”。他倒也是个看得开的人,毕竟这做生意是来日方长的事情。

    这个时代的油价实在是低,相比于后世那个可以冲进8元的“金油时代”简直是天差地别。不过,86年还是计划经济的时代,加油这事大多数还是按油票来加的高价油。私人加油站还没有,不过像苏振邦这种“路边摊”似的加油散售商却已经零星出现。

    苏振邦卖的各种汽油和柴油价格都要比计划下的油价低,但是即使这样也有成倍的利润。所以,很快苏振邦这个油站的名声就传开了,很多下面乡镇有拖拉机和其他农机的农民都来“团购”。虽然,生意很红火,利润很诱人,但是越是这样,苏振邦就越加的小心起来。所以这次他去石油公司批发第二批油的时候,就先缴纳了半年的“经销费”——未雨绸缪啊。

    “油站”很快就走上正轨,苏辰雨的姑父文昭林倒是来找上了苏振邦,不是为了别的,正是为了前几天苏振邦提出的干个建筑队的事情。

    原来,苏辰雨的姑姑苏芸回娘家之后听说了自己的哥哥辞职下海的事情之后,不禁大吃一惊,然后又听苏仲文说苏振邦要跟他和文昭林再搞个建筑队。回家之后,苏芸将这事和文昭林一说,他就动心了。

    说起苏辰雨的姑父文昭林也是个能人,虽然读书不多,可却是一个闹世事的能手——不仅在庄稼地上是把好手,还承包了他们大队的鱼塘,日子过得真是红红火火。

    不过,文昭林也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自己干这些庄稼地上的事是个能人,可是干大事就不行了,所以他一直以来都佩服又有些羡慕自己的大舅哥苏振邦。他始终觉得苏振邦这个人不简单,不单单是当过兵、立过功、受过奖,而是因为苏振邦有文化、有见识。

    这次听说苏振邦从交通局长的位子上辞职了,他也是一心的埋怨,毕竟家里有这么个当官的,以后办事也方便。但是不久之后他就看见苏振邦油站的生意那个火爆,不禁开始佩服起他来了。于是这时候他想起来苏振邦要找他和小叔搞个建筑队,这不,好不容易等苏振邦的生意上了正轨就赶紧找上来了。

第十九章 振邦建筑公司

    文昭林穿着一件蓝布中山装站在苏振邦的油站外,一副出席重要会议的正式打扮,这可是他平时出席大队会议的一副穿着。今天他为了显得郑重,所以才特意穿的如此正式,毕竟有要事要谈嘛。

    站在油站门前看着屋里和门前都挤满了人,文昭林不禁暗道这得多少人,得赚多少钱啊。现在他对苏振邦辞职的事情不再有什么疑惑了,而是发自内心的佩服,果然是有远见。文昭林赶紧挤了进去,帮着苏振邦忙完人多的这阵子。

    “叶伯伯,你什么时候来的啊?”

    文昭林这时才看到叶云修居然也在油站里帮忙。

    苏振邦解释道:“我这里太忙了,师父现在一直都在给我帮忙。”

    “小文,你来这里有事啊?”叶云修坐在椅子上问道。

    文昭林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奥,来找大哥商量点事。”

    “什么事啊?”苏振邦一听文昭林的话,不禁问道。

    “听小叔说,你要搞个建筑队,我来找你商量商量。”文昭林掏出烟敬给叶云修一根,又递给苏振邦一根,然后才给自己点了一根。

    “这事啊?”苏振邦抽了口烟,然后说道:“是有这个想法。”

    这个时候正好有个人来买油,苏振邦让叶云修歇着,自己去忙。叶云修手里握着两个硬核,看着文昭林说道:“小文,你怎么也想起来干这个的?”

    “没有,就是听小叔说起这事,才想起来这个营生也不错。”

    一直以来,文昭林都有些害怕这个从来都不苟言笑的老人,他感觉这个叶伯伯比自己的岳父还要深不可测。

    “现在干点别的营生也不错,也不能光把目光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啊。”叶云修若有若无地说道:“老首长的政策是对的啊。”

    文昭林看见叶云修似乎在嘀咕着什么,就是听不到,于是问道:“叶伯伯,你说什么?”

    “额?没什么?”叶云修似乎意识到自己失态了,于是搪塞地说道。

    这个时候苏振邦正好回来,于是对文昭林说道:“昭林啊,要不你回家把小芸和孩子都带家去,等晚上我回家咱们聚聚,再好好商量一下这事吧。”

    文昭林一看苏振邦这边人来人往不断,也确实不适合商量什么事,于是同意道:“行,那我先回家了。那大哥你先忙,我走了。”

    苏振邦送走文昭林回来,对叶云修问道:“师父,这事你怎么看?”

    “值得一试,不过这事你得把住。”叶云修看着苏振邦说道。

    “我知道。”苏振邦点头说道。

    晚上的时候,苏家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地吃着晚饭。饭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交谈和沟通重要的事情。这种文化几乎深植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家庭,似乎饭后的“圆桌会谈”才是吃饭的最重要目的。

    女人们将饭桌上的残羹冷炙打扫干净了,又给围坐的男人们泡了一壶茶,处理完这些家务之后才又坐到了男人们的身后旁听。苏辰雨坐在叶云修的身边,趴在老人家的腿上,看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

    “振邦,就按我说的凑份子,你占6成,我和小杰他爸各占2成。”苏仲文说道。

    苏振邦看了一眼抽烟的文昭林说道:“昭林,你觉得呢?”

    “行,就这么办吧。”文昭林想了一会才说道。

    虽然大方向上定了,但是苏仲文还是迫不及待地问道:“那我们总得有个章程吧,到底怎么把这个建筑队组建起来啊?”

    “下午回来的时候我已经让几个叔叔和堂兄弟们晚上的时候过来一趟了。”苏振邦刚说完,从门外走进来三个人,正是苏仲政兄弟三个。

    “大叔、二叔、三叔。”苏振邦不断地招呼着三人坐下。

    这边三人刚坐下,那边苏仲白兄弟四个也来了,苏振邦又是一阵招呼。不一会,苏振邦的几个已经在家务农的堂兄弟也来,一院子里坐着苏氏一大家子人。苏辰雨的太爷和太奶奶看着院子里的苏家子孙,笑呵呵地乐个不停。

    “哥,什么事把我们找过来啊?”苏仲政向苏仲平问道。

    “是啊,大哥,有什么事啊?”其他几个叔兄弟附和道。

    “振邦辞职的事情都听说了吧,开油站的事情也应该都知道了吧。现在振邦想再干个建筑队,想找我们自家人商量商量。”苏仲平说道:“这个事不需要大家出什么钱,只要会泥水匠的功夫就行了。当然了,这种体力活像仲政、仲白这么大岁数的就不要干了。”

    平时就最通窍的苏仲信率先问道:“那到底是什么个章程呢?”

    “叔,是这样。我搞这个建筑队,主要是看各位叔叔和弟兄们忙了地里的事情之后都闲着了,想给大家添点日用钱。到时候呢,大家只要有干泥水匠的家伙事、有技术就行,工资我按一个月干活的天数发给大家。干多少天,月底就发多少钱,没什么硬性规定,农忙的时候大家还可以在家忙地里的事情。”苏振邦解释道。

    “这主意好,还是振邦有眼光。”听完苏振邦的话之后,所有人都说道。

    确实,现在的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之后,不再缺少吃喝,可是手上的零用钱确实是没有几个,而来钱的路子更是少得可怜。所以,村子里一到农闲的时候,四处都能看到壮劳力们三三两两一伙地在打牌或者下棋。现在,苏振邦搞这个建筑队着实是给他们找了一个来钱的路子。

    “当然,这几个人还是不够的,还得要仲政叔在全村给通知一下。”苏振邦对当村主任的苏仲政说道。

    “行,这是好事嘛,我们村委会也肯定是大力支持。”苏仲政马上保证道。

    苏振邦拍板地说道:“那行,等后天看看人数的多少再来决定怎么干。”

    送走了大家之后,苏振邦又让文昭林回去之后也在他们公社召集一下人手,他明天再去冯颖家所在的公社招些人。从始至终,苏辰雨看着苏振邦把每件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心里不禁暗道自己老爸还真有两把刷子。

    两天后,苏家村的大队部就挤满了招来的壮劳力,苏振邦和文昭林正在给这些人登记信息,以方便管理。这是苏辰雨前天晚上大家商谈结束后给苏振邦出的主意,他觉得既然要想把这事干大了,那么从一开始就得从正规化管理开始。不能像后世那些包工头似的,只要有人就够了,也不管其他的事情,这显然是干不大的。

    苏振邦将人数登记好之后,发现来的真不少,足足有一百多人。既然要正规化管理,显然要将工人们分等级了——技术好,有经验的就叫“大工”,拿的工钱自然最高;而有点技术的工人就叫“中工”,拿的工钱稍微次一点;最后没有技术的工人就叫“小工”,他们只能干一些杂货,自然拿的钱低。

    然后,苏振邦又按苏辰雨给他出的主意施行,将大工、中工、小工混合搭配起来,分成五个小分队。这个五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大约有二十多人,里面有三四个大工,五六个中工,其他的是小工。

    苏振邦不亏是军队出身,干什么都得打个提前量,他还准备了个预备队,平时这些预备队都分散在各队中,如果哪个小队的工人有事缺少了,自然会上去补上。

    将这些人都安排好之后,苏振邦就交给文昭林和苏仲文管理,他现在要忙的是给建筑队找活干。不过,他给文昭林和苏仲平的任务可不仅仅是管理这么简单,他们也需要招揽活。

    苏振邦主要负责的是给他们招揽大活,像什么下面的谁家盖个房子这种事显然需要建筑队自己招揽了。

    还真别说,虽然刚开始几天建筑队的大工程没揽到,但是一些小活却不断。现在农村的生活好了,人们的生活要求高了,对住房条件的要求也高了,好多人家都开始盖起了新房子。所以,这苏家建筑队还真是招揽到不少这些盖房子的活,每个小分队都有活干。

    也该着苏振邦这个建筑队赶得是时候,县里面的百货大楼要翻盖,这么一个大工程居然要包出去。虽然有很多国营性质的建筑公司来承包,其中就包括古城县建筑公司,但是苏振邦这些年在古城也不是白给的,他还是从县建筑公司手里抢到了一块蛋糕。

    这下子,苏家建筑队算是摊上一个大活了,半年都不需要担心没活干了。苏家建筑队发展这么快,当然是好事,但是苏辰雨却给苏振邦提了个醒。

    还是在星夜下,还是坐在老青石板上,还是两父子……

    苏辰雨看着星空说道:“爸,我觉得我们家的建筑队不能再叫建筑队了。”

    “说说看。”

    苏振邦现在已经完全不把苏辰雨当成孩子来看了,而是当成自己的“参谋长”。

    “虽然建筑队突然得到这么大的工程可以快速发展起来,可是毕竟还是小打小闹,和下面乡镇的那些几个人就能开工的建筑队没什么本质区别。而且一旦干大了,肯定有人来找麻烦。这样下去怎么能做大啊?”苏辰雨现在就要给苏辰雨熏陶一下现代企业的知识。

    “那怎么办?”苏振邦这时候才意识到苏辰雨这话的紧要性。

    “成立一家建筑公司,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管理更加正规,而且在法律上也更加的站得住脚。”苏辰雨说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对,是个好办法。”苏振邦听了苏辰雨的办法之后,不禁赞道。

    父子两人又谈了一会其他的琐事见闻才算是结束了这次月下谈话。

    第二天,苏振邦和苏仲文、文昭林商量了一下之后,就到工商局去办理营业执照。虽然苏振邦认识人,可是这次毕竟不同于上次,这次需要各种手续和材料,等最快速度办下来之后已经是一个多星期之后了。

    又在县里租了一间房子,然后建筑队就将自己的招牌挂了起来——“振邦建筑公司”。

    苏家建筑队从自此走上了正规化经营的道路,振邦建筑公司的壮大辉煌之路由此开始……

第二十章 出版社“来袭”

    在从京城到古城的火车上,一个带着眼镜的男人不断地翻动着手中的纸张,嘴里不断地赞叹着什么东西。

    这个男人从京城来,为了手上的这些书稿而来,他叫刘宇。

    刘宇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主编,十几天前他收到了这份书稿,当时他只是把这当成是一些文学青年寄来的东西,因为没时间看,所以就放到了一边。要知道他每天都会收到好多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书稿,根本没那么多时间仔细阅读,只能粗略浏览一下有没有出版的价值。

    这部书稿是他前几天闲时随便翻翻的,可是一下子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出版社编辑,他一下子就看出了其中巨大的出版价值。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一时的疏忽,很可能会错过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作家。于是他想都没想其他,直接就订了到古城县的火车票。

    其实刘宇不知道在从南向北的一列火车上也有个人和他一样想法,一样的经历,现在他也向古城县这个地方赶来。

    刘宇下了车之后按着信封上提供的地址就找到苏家村,他不知道苏雨辰这个人的具体家庭住址,于是只能向当地的村委会求助了。

    刘宇找到苏家村的村委会之后,看着坐在村委会大院里正晒太阳喝茶的老人们问道:“请问哪位是村主任同志?”

    “这位同志你是什么人?从哪里来?”眯眼打盹的苏仲政从墙边的石板上站起来,看了看刘宇然后问道。

    “您是村主任?”

    “是的,我就是村主任,不知道你是哪位?”苏仲政看着刘宇像个文化人,也不为难他,而是相对客气地问道。

    刘宇赶紧和苏仲政握了一下手,然后拿出工作证和介绍信说道:“您好,村主任同志,我是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出版社的主编,我从京城来。”

    “奥,是京城来的同志啊。这位同志不知道有什么事么?”苏仲政一听这人是京城来的,还是什么中国什么社的,不禁带着几分重视地说道。那些晒太阳的老人一听是京城里来的,也都围了过来看有什么事。

    刘宇被一群老人围观,很是不舒服,于是赶紧问道:“村主任同志,我想问一下这个村里有没有叫苏辰雨的人,住在哪里啊?”

    “苏辰雨?”苏仲政愣了一下。

    这时一个老人插话道:“是不是仲平家的小孙子啊?”

    “对了,还真可能是。”苏仲政暗想道,但是他不知道这人的目的是什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问道:“不知道编辑同志找这个苏辰雨有什么事么?你知道他多大么?”

    刘宇听苏仲政这么问,于是说道:“他向我们出版社寄了一部书稿,我这次来找他就是为了这事。至于这个苏辰雨多大年龄,我倒是不太清楚,大概二三十岁吧。”

    刘宇也不知道这苏辰雨多大,于是只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猜测一下了。

    “那可能不是小雨那孩子。”苏仲政心里暗道,接着对刘宇说道:“我们村确实有个叫苏辰雨的,但是却不是你所说的二三十岁的年龄。”

    “那您可以带我去他家么?他的年龄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地址就写着苏家村。我想应该就是这个苏辰雨把。”刘宇一听真有这个人,赶紧说道。

    苏仲政看刘宇找人似乎不是什么坏事,反而像是好事,于是就带着刘宇去苏辰雨家了:“那好吧,你跟我来吧。”

    带着刘宇到了苏辰雨家,很显然这个时候家里没人,上班的上班去了、下地的下地去了,家里只有苏辰雨的太奶奶和太爷爷两位老人在。

    “大伯,这位同志是从京城来的,他找小雨有事。”苏仲政指着刘宇向老太爷介绍道。

    “哦,小雨不在家,到学校去了。”老太爷瞥了一眼刘宇,然后说道:“家里没人,都在城里呢,要不我带这位同志去城里找找。”

    “这位同志,你觉得的呢?”苏仲政看了看刘宇说道。

    “行,我希望快点见到苏辰雨同志。”刘宇点头同意道。

    老太爷虽然七十多岁,可是身体硬朗的很,现在每天还都要下地干活呢。于是,老太爷拒绝了苏仲政替他去的想法,自己带着刘宇向县城走去。

    走了也没多长时间,老太爷就把刘宇带到了古城小学。刘宇一看来到一个小学校,还以为苏辰雨这人是小学的教师呢。

    冯颖刚下课回到办公室,就有门卫的人来告诉她门口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来找她。冯颖出去一看,看见老太爷正坐在门口抽着旱烟,赶紧跑过去喊道:“爷爷,你怎么来了?”

    “这位想必是苏辰雨同志吧,你好。”刘宇冒失地认为跑出来的冯颖就是苏辰雨,于是对着冯颖说道。

    “她不是小雨,他是我孙媳妇。”老太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