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2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对越公更有利;这等于敞开大门;任由越公杀进关中;除非卫文升老糊涂了;或者其军权被人剥夺了;否则他绝无可能出此昏招。”李风云笑道;“某劝你不要心存侥幸胡思乱想了;还是老老实实早作准备吧。”

    李密苦笑;“越公已放弃了此策;某恐怕很难说服他。”

    “你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卫文升极有可能做出人神共愤之事;为防患于未然;早作准备比不做准备好。”

    李密沉吟良久;叹道;“某尽力吧;如果你愿意出力;某或许有些把握。”

    李风云想了片刻;问道;“郑元寿大败于函谷关后;现驻兵何处?”

    李密走到地图前;手指沿着地图上的谷水;由东向西而划;停在了渑池、新安两座城池上;“目前郑元寿驻兵于渑池、新安;据说尚存一千余人。”又指向新安城东边的千秋亭;“杨积善的前锋军驻扎于千秋亭;距离新安城大约二十五里。”

    李风云站在他身边;抬手指向地图上的马头山;“此处能否设伏?”马头山是谷水的发源地;在渑池城的西面;两者相距大约二十里;地势十分险峻。

    李密顿时明白了李风云的想法;以包围渑池来诱使卫文升支援;然后把卫文升包围起来;围城打援。

    “马头山太过险峻;距离渑池太近;不利藏兵。”李密手指马头山以南二十余里外的崤城;“此处合适;只待卫文升兵临渑池;便可悄然杀出;绝其退路。”

    李风云点点头;笑着问道;“蒲山公是否愿意与某共赴崤城?”

    李密惊讶地望着李风云;“此言当真?”

    李风云伸出一只手;“击掌为誓”

    李密惊喜交加;一巴掌打在李风云的手上;“击掌为誓有甚条件?”

    “某带五个军约两万将士去崤山。”李道;“某留一个军在东都;以防万一。你告诉越公;如果他愿意把决战战场放在渑池;至少需要三万大军;其中至少要两万精锐;以保证我们在兵力上拥有一定优势;即便不能全歼卫文升;也要让其无力阻止越公入关。”

    “善某即刻去见越公。”李密急不可耐了。

    “请你务必告诉越公;时间非常紧张;而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李风云正色告诫道;“某可以断言;如果错过这次机会;越公入关的难度将无限增加;我们将被卫文升拖在东都城下;迅速陷入重围之中;生机尽绝;所以你替某带句话;午夜之前;如果越公不能做出渑池决战之决策;某将视战局发展;在最短时间内撤离东都;某绝无可能陪着越公一起葬身于东都城下。”

    李密不高兴了;“你威胁越公?你要背弃诺言?”

    “某信守诺言是建立在某可以存活的基础上;而不是以联盟三万余将士的生命为代价。”李风云也严肃起来;神情冷峻;语气森厉;“这一点;请越公和蒲山公务必谨记。”

    李密再不说话;掉头就走。韦福嗣的到来还是影响到了李风云;李风云急着要走了;但他从联盟未来发展出发;又希望杨玄感能杀进关中;于是迫不及待把决战时间提前了;把决战战场转移到了函谷关以西的渑池。

    李风云下令;召集各军将火速到帅帐议事;布署渑池决战事宜。

    他坚信;杨玄感在自己的胁迫下;十有**要提前决战;要提前向关中杀进。当然;杨玄感也有可能盲目自信;固执己见;再加上尊贵者的矜傲;他也有可能拒绝自己的建议;但如此一来;自己也就有了撤离东都的理由;不是我背弃诺言;是你错误的计策迅速恶化了局势;迫使某不得不走。

    李风云有些兴奋;也有些期待。如果杨玄感同意了自己的建议;把决战战场放在渑池;那么东都战局就被自己改变了;一旦杨玄感击败了卫文升;这段历史是否会随之改写?

    对此李风云信心不足;对“天道”有一种莫名恐惧。击败卫文升不过是个“起点”;杨玄感越过这个“起点”后;还有潼关这道门槛;杨玄感未必能跨过去;如果他跨不过去;没有杀进关中;那么历史车轮就依旧行进在固有轨迹上。再进一步说;就算杨玄感跨过了潼关这道门槛;杀进了关中;却也未必能占据西京、横扫关中;或许他还是转瞬即亡;那么历史也依旧没有被改写。

    然而;如果“起点”被改写了;谁敢说就不会发生发蝴蝶效应?

    李密详细禀报了杨玄感之后;杨玄感也是火速下令;急召各军将回行台议事。

    李风云的猜测让人恐惧;尤其杨氏兄弟;更有一种恨不得毁天灭地的绝望感。被人挖了祖坟;那已经是血海深仇了;还鞭尸;还挫骨扬灰;那是何等仇恨?杨玄感自问;一旦事情真的发生了;他肯定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更无法维持自己的理智;那一刻他活着的意义除了报仇外还有什么?报仇;摧毁一切;圣主、国祚、统一大业;统统摧毁;让整个世界都在自己的怒火中灰飞烟灭;结果必然会造成对手的疯狂;而对手为了保全自身之利益;只能联起手来对付自己;消灭自己。

    现在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杀进潼关;杀进关中;唯有如此才有希望保全祖坟;保全父亲的坟墓和尸骨;否则一切都迟了。实际上这也是一举两得的事;利大于弊;只不过因为推动者是李风云;杨玄感算是被动接受;所以兵变同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杨玄挺、杨积善等杨氏兄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即刻西进;选择了渑池决战。杀进关中重要;祖坟的安全更重要。

    也有人怀疑李风云积极推动渑池决战的动机;毕竟当主力全部进入渑池战场后;包围东都的军队人数虽多;但战斗力有限;一旦城内的卫戍军主动出击;大河对岸的援兵呼啸杀来;前后夹击;己方必败;东都之围必解;而越王杨侗必定会乘机杀向函谷关;如此一来敌我双方的处境就颠倒了;被包围的反而是杨玄感了。

    杨玄感反复权衡后;毅然决策西进。如果这场军事政变最后演变为单纯的报仇;为了报仇而报仇;为了报仇而血腥杀戮;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那就彻底背离了当初发动兵变的初衷;因此;为避免发生“掘墓鞭尸焚骨”这等恐怖灾难;还是火速西进为上策;没必要为了稳妥而一定要把西京大军诱到东都城下决战。

    “蒲山公;请你速告白发;子夜后;他的军队就可以西进函谷了。”

    。。。

    。。。

第五百一十二章 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六月二十一;涿郡副留守、武贲郎将陈棱率军赶至汤阴。

    先前南下黎阳打探军情的斥候飞速回报;齐王率军正在攻打黎阳;由此证实崔弘升提供的消息并无错误。陈棱考虑再三;命令大军暂驻汤阴休整;同时再报尚书行省;恳请中央尽快给出明确指示。

    六月二十二;尚书行省接到了崔弘升的奏报;得知幽州军团已于六月十九抵达魏郡首府安阳;而齐王也于六月十九抵达黎阳战场;并迅速向叛军展开了猛烈攻击。

    崔弘升在奏报中暗示齐王已经在黎阳战场上抢占了先机;对南北大运河的安全形成了制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东都战局的发展;这使得黎阳局势不但没有因此明朗化;反而愈发险恶;甚至有些扑朔迷离;充满了危险;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变数。各路援军因此忧惧不安;不敢轻易进入黎阳战场;以免卷入皇统之争的恐怖漩涡。

    同日;尚书行省还接到了临清关奏报;河内郡主薄唐炜和武牙郎将高毗都证实;齐王于六月十九渡河北上进入黎阳战场。他们同样忧惧不安;火速请示中央;是按兵不动;还是马上赶至黎阳平叛?

    行省大员们紧急商讨。昨天治书侍御史韦云起曾警告说;齐王这个巨大隐患一旦渡河北上进入黎阳;则形势必将进一步恶化;结果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就来消息;说齐王已抢在各路援军的前面杀到黎阳了;如此一来齐王突然就抢占了主动;不但挟黎阳以胁东都;还挟大运河以胁圣主、远征军乃至整个北疆镇戍;形势恶化已不可避免。

    如何应对?行省大员们有个共识;那就是不惜代价也要把齐王“困”在黎阳;坚决不让其以任何借口进入东都;坚决阻止这场风暴由军事政变演化为皇统大战;这是中央的“底线”;不可逾越。

    但是;现在已经逼近黎阳的援军只有河北讨捕大使崔弘升和涿郡副留守陈棱;而他们都害怕与齐王“并肩作战”;都担心自己被齐王所累卷进皇统之争;所以不约而同地停下了平叛的脚步;心甘情愿地把决策权交给行省;名义上是听命于中央;实际上就是推卸责任。

    行省推无可推;既然代行中央职权;当然要行使决策权;只是这个决策好下;执行的难度太大。齐王可以无视行省命令;崔弘升和陈棱同样可以阳奉阴违;说白了;他们都希望行省承担责任;而好处由自己拿;稳赚不赔。

    “即便樵公(周法尚)来了;也不会对行省俯首听命。”吏部侍郎高孝基看得透彻;摇头叹道;“为今之计;行省只能承担责任;但三路援军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他们必须把齐王困在黎阳;让其动弹不得。”

    “齐王可以困住;但困住了齐王;必然会延误大运河的畅通。”元文都眉头深皱;忧心忡忡地说道;“同时;其他各路援军也迟迟进不了东都战场;无法对杨玄感形成包围;东都战局的变数就大了;一旦卫文升败北;西京大军无力阻御杨玄感西进;关中失陷;则这场危机必然失控。”

    众皆无语。

    齐王这步棋走得太好了;接下来就算中央命令崔弘升和陈棱马上进入黎阳战场;要求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收复黎阳;他们也不敢与齐王“并肩作战”。政治上根本就没有信义可言;都是欺诈;翻脸就像翻书一样;今天你好我好;明天就背后下刀子;太普遍了;所以他们绝不会相信中央;盲从中央;肯定要阳奉阴违;打着“执行中央命令”的旗号待在黎阳战场的外围;与齐王保持“安全”距离;名为携手作战;实际上就是监控齐王;就是执行中央的意图把齐王困在黎阳;断绝齐王进京之路。

    齐王的目的达到了;他只要不把黎阳打下来;永济渠就不会通畅;永济渠不通;黎阳仓的粮草辎重就无法北上;圣主和远征军即便有意利用黎阳仓来临时救急都不行;完全被齐王卡住了“咽喉”。同理;黎阳打不下来;各路援军就被齐王牵制住了;无法及时支援东都;虽然各路援军利用黎阳困住了齐王;但反过来;齐王也利用黎阳困住了他们;结果受害的是东都;所以东都也被齐王卡住了“咽喉”。一石二鸟;齐王的手段可谓高明。

    “黎阳必须尽快拿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腾出手来围歼杨玄感。”卫尉卿张权看看行省诸位大佬;最后把目光停在了韦云起脸上;“行省应该马上派出特使赶赴黎阳;竭力说服齐王。”

    齐王帐下有两万精锐卫士;白马城那边还有彭城留守董纯的一万五千徐州将士;再加上董纯和李善衡都是百战之将;如果倾力攻击;虽不至于一鼓而下;但数日内解决战斗不成问题;关键是齐王是否愿意马上攻陷黎阳。

    韦云起心知肚明;韦氏与齐王关系密切;如果韦氏去黎阳;尚有一线希望说服齐王。其他势力与齐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利益冲突;即便去了也拿不出“真金白银”说服齐王;没有等价的利益交换;齐王岂肯“收手”;白白放弃这次讹诈圣主和中央的机会?而齐王摆出讹诈“嘴脸”后;与圣主和中央之间的矛盾也就公开化了;未来的清算风暴十有**要把齐王卷进去;所以各方势力都愿意算计齐王;都愿意落井下石;就是不愿意在这个时候与齐王发生什么“交集”;以免被政敌所利用。

    韦云起当着行省大员们的面;断然拒绝;“齐王抢占先机;其意图不言而喻;这种不利局面下;行省根本拿不出有价值的东西打动齐王;而行省遣使游说;自损威权;徒取其辱;将来必遭圣主追责。”

    行省代表中央;中央凌驾于各方势力之上;如果中央自降身份;与一个齐王“讨价还价”;其影响太恶劣;不但是自取其辱;更是对中央威权的打击。

    卫尉卿张权没想到韦云起如此恶毒;上来就扣个大帽子;顿时恼怒不已;面如寒霜。

    韦云起夷然不惧;你不自量力;拿我韦氏当箭使;我岂能对你客气?

    行省大员们面面相觑;相顾无言。关中人是铁了心要利用这场风暴重创或者摧毁东都;在打击中央威权的同时;狠狠报复一下当初力主迁都的圣主;同时把当时极力支持迁都的以杨素为首的河洛政治集团杀个血流成河。当初你损害我的利益;抢我的饭吃;我现在要你百倍千倍的还回来。

    吏部侍郎高孝基看到气氛越来越紧张;而韦云起的强硬态度又使得关陇人在行省决策中的主导力越来越强;山东人节节败退;双方冲突越来越激烈;遂打算缓和一下气氛;并适当告诫一下关陇人;不要做得太过分;大家都不是瞎子;都看得明明白白;虽然很多事不能摆在明面上说;但你不能据此认定我们害怕你;不敢与你针锋相对;真要撕破脸了;大打出手;你关陇人也休想全身而退。他正想开口;却看到宗正卿崔君绰冲着他连使眼色;示意他把嘴巴闭上;不要说话。

    高孝基马上冷静下来;闭紧了嘴巴。这场风暴源自河北黎阳;与河北有直接利益关系;所以河北人肯定抱成一团;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必然达成一致。依目前局势来推演;越王杨侗死守皇城;应该还是有一些把握;当前行省的精力的确应该放在大运河上;先确保圣主和远征军的顺利回归;这是重中之重。崔弘升可能与崔君绰有过沟通;估计也有这方面的意愿;而现在关陇人也力主打通大运河;虽然双方目的不同;但手段相同;所以暂时维持合作还是对河北人有利。

    元文都不得不出面斡旋;这样僵持于事无补;行省必须拿出对策。

    就在这时;京辅都尉独孤武都十万火急奏报;卫文升于六月二十在华阴掘了老越国公杨素的墓;并鞭尸、焚骨;而这一天怒人怨之暴行必将对东都局势造成重大影响。

    行省震骇。

    卫文升这个老匹夫彻底疯狂了;估计他觉得自己寿命也不多了;同归于尽玉石俱焚也划得来;于是就不管不顾、无法无天、胡作非为了;这足以证明他在西京遭遇到了空前阻力;关中人把他逼急了;逼得走投无路了;不得不铤而走险。

    “杨玄感要疯了。”元文都想到老越国公杨素盖世功勋;本应流芳千古;结果却遭此噩运;实在令人扼腕;而罪魁祸首不是卫文升;是小越国公杨玄感;是老越国公的亲生儿子;这才是最最让人悲哀的地方;而这足以⊥杨玄感在痛苦和自责中陷入疯狂。

    杨玄感疯狂之后要于什么?要杀卫文升;要屠尽西京大军;要杀进关中血腥报复;这是不死不休的血海深仇啊;此刻就算关陇本土贵族愿意与杨玄感结盟合作都不行了。

    关陇本土贵族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下麻烦了。杨玄感现在的兵力越来越多;而卫文升想尽了一切办法;砍下了一百多颗头颅;也仅从西京带出了两万五千人。两万五千西京大军能否抵挡住杨玄感的怒火?能否阻御杨玄感杀进关中?

    吏部侍郎高孝基、卫尉卿张权和宗正卿崔君绰看上去神色沉重;实际上心灾乐祸;好;这次看你关中人如何应对;到底是大运河重要;还是东都重要?不过现在你们想改弦易辙;掉头去救东都;那是绝无可能了。

    。。。

    。。。

第五百一十三章 水师来了

    果然;韦云起马上建议;增兵东都战场;给武贲郎将李公挺以支援;不惜代价守住邓津和孟津;以迫使杨玄感陷入三线作战之窘境;把杨玄感死死拖在东都城下;不给他以任何西进关中之机会。

    无人响应。

    元文都再次出面打圆场;善意提醒韦云起;今天行省面对的局势与昨天不一样了。

    昨天行省不知道齐王已至黎阳战场;所以在韦云起一番大义凛然的理由下也就妥协了;决策先行集中力量打通大运河;但今天行省知道齐王正在攻打黎阳;知道齐王已抢占先机;为防止齐王进京导致风暴失控;行省必须集中力量把齐王“困”在黎阳;这直接导致行省不得不暂缓支援东都。

    实际上现在就算行省改变决策;命令崔弘升和陈棱火速支援东都;这一命令也很难得到执行。山东人和江左人肯定非常乐意看到关陇人自相残杀;再说从崔弘升和陈棱的立场来说;打通大运河;确保圣主和远征军安全回归;的确是首要之务。事有轻重缓急;如果为了迁就关陇人;大家都去东都战场包围杨玄感;置大运河断绝于不顾;任由圣主和远征军在辽东忍饥挨饿;这肯定是错误的。

    卫尉卿张权看到韦云起一切都以关陇利益出发;骄横跋扈;厚颜无耻;忍不住出言嘲讽;“某记得昨天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务必以大局为重;以国祚为重;要确保远征军数十万将士的安全;行省当务之急是集中力量打通大运河;但一夜间怎么就变了?行省转而要集中力量支援东都了?行省决策代表了中央权威;如果朝令夕改;权威何在?”

    韦云起冷笑;反唇相讥;“人老了;难免怯战;但揣着明白当糊涂;自欺欺人;那就是居心叵测了。难道你不知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为帅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策略方能制胜?唯有胜利才能维持中央权威;如果打败了;不要说维持权威了;就连性命都难以保全。”

    张权笑了起来;“如此看来;某的确是老了;糊涂了;不知所谓了。你说得对;要审时度势;要调整策略;行省要集中力量支援东都;某坚决支持你。”

    吏部侍郎高孝基、宗正卿崔君绰随即符合;坚决支持韦云起的意见。

    这气氛就有些诡异了;不要说韦云起和韦霁闻到了一股阴谋的味道;就连元文都和独孤盛都感觉到局面难以控制了。如果集中力量支援东都;谁去阻止齐王进京?如果齐王进京了;这场风暴迅速演变为皇统大战;局势就失控了;而更可怕的是;如果西京在关键时刻临阵倒戈;支持齐王;与齐王结盟;先联手解决杨玄感;再一起对付改革派;那内战的爆发也就不可避免了。

    元文都、独孤盛果断反对;但因为山东人的支持;全力支援东都还是形成了决策;不过所有行省大员都知道;山东人这一次不但要打韦云起的脸;还要打尚书行省的脸;可以预见;行省在如此重大决策上的朝令夕改;必定自损权威;必然会引起齐王、崔弘升和陈棱的极大“反感”;未来行省已经无法掌控形势的发展了。

    行省命令;河阳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