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努力的成果?放弃当然是不必要的,而且规模化也是必由之路,我说的是已经出现的新型企业的苗头。如果我们将观察的视野放得更加开阔的话,一定会看到,近几年我们国家成长起来一些巨大的公司是一个必由之路,但却不是路的终点。更好的企业形式是小。因为小,所以更有个性,更具有灵活性,把握机会会十分灵敏、逃避危险的动作也快。
小的企业,目前由互联网孵育着。在互联网上,你会看到一些很小的企业,小得甚至只是一个人。过去,巨大高效的组织形式是大型企业的专有资源,因此一定规模的市场环境其实都是某个大型企业的专属,因此出现垄断问题。现在互联网将这种组织形成变成了公有资源。互联网把亿万个分散、单独的个人组织到一个交流、协作的渠道中来,彼此提供服务。而使用这个渠道的成本之低,个人都能承受。因此你发现,通过互联网,世界变得扁平了。你坐在中国SOHO的房间里,可以看到澳大利亚某个小孩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几乎是同步的,你能看到他写的博客,他发放的照片,他放上去的视频。这个小孩子的活动全世界都可以立刻看到,因此他有着比过去没有互联网时候多得不知多少倍的机会。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把全球化的进程以哥伦布发现美洲、二次世界大战和21世纪为标志分成三个主要阶段。随着阶段的前移,世界的尺寸越变越小,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从小缩成了微小、竞争场也变平的阶段。在全球化第一阶段,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于国家;在第二阶段,推动的力量来自于企业;在今天,在全球化第三阶段,推动的力量来自于个人。个人的力量大增,不但能够直接进行全球的合作,也能够参与全球的竞争。我们目前的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不同的是,世界不仅仅是变小了,而是发生了质变变平了。
第65节:新世界的特征是“小”(3)
世界本来是有弧度的,一个人要看见另一个人,需要垒起高塔,或者经过漫长的旅行,但现在,仅仅通过电脑屏幕,通过互联网,相互就能看见了。通过互联网简捷有效的联络,解决了过去需要巨大的政府、企业能力才能解决的交际、交易成本,单独的个人也因此拥有了力量。同时对于很多公司而言,因为有了网络,可以削减不必要的部门,降低成本。
前一阵阿里巴巴、淘宝网兴起,我上去看,注册用户上千万,数量大得惊人。他们都是小,小企业,小商户,很多都是个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买东西、卖东西,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公共的组织平台上,做一个最简化的商人。我说他们是简化的商人,指的是他们只做最核心的事:提供创意和保证信誉。通过完善的互联网机制,一个人可以将某个创意卖给将创意变成具体产品的人,生产者生产出来,再购买运输服务,运输者再将其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上。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一个电脑屏幕来完成控制,这就是互联网的伟大之处。你坐在电脑面前,就坐在了世界面前。
第66节:小的为什么是美好的(1)
小的为什么是美好的
几年前,我们公司的同事推荐给我一本书,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发表于1973年的《小的是美好的》。我看完这本书后认为,此人一定是印度圣雄甘地的弟子或者崇拜者,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思想是甘地的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延伸,同时我也觉得书中的观点更像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信仰和道德的问题。这方面我当时还不能确切地去理解,但书中“小的是美好的”这一观点,我却印象极深,成为我的世界观和思想框架的一部分。
几年后的今天,译林出版社要再版这本书,并让我为这本书写个序。于是我又把这本书看了一遍。再读这本书时,觉得每句话都好像在往心里面钻,有些话甚至震得我头皮发麻,与我几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看法、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其实,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自己对发展模式的反思,对信仰、道德的进一步理解。我现在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乐于思考未来的朋友们,真心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看到这本书:无论是有权的、无权的;无论是穷人、富人;无论是年老的、年轻的……相信这本书会给每个人以智慧的启发。
圣雄甘地有一句名言被大家广泛地传诵着:“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了解圣雄甘地理想中的世界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书。圣雄甘地说:“我将为这样的印度而奋斗:在这里,穷苦人将她当成自己的祖国,在事关她的发展的问题上能有效发表意见;在这里,没有阶级地位的高低;在这里,所有的社会群体都将和睦相处;在这里,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印度。”《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探讨了教育、土地、资源、技术与发展的关系,并反思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于世界的影响。无法想象这竟然是一本33年前写成的书,书中提出的观点如此深刻而具有预见性。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呢?这种发展模式的原动力来自于攀比和竞争,就是这种发展模式激活并放大了人性中的贪婪和嫉妒,这些贪婪和嫉妒摧毁着人类的智慧、平静和幸福。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无论物质财富如何快速地增长,都不可能带来持续的和平,也不能给人类带来普遍的幸福感;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发展的衡量标准只是GDP的增加,但它仅是统计学中的统计数据,而并非人民的真实感受;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基层人民备受日益增加的挫折感、疏离感以及不安全感的压抑。”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平衡发展。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了基础和原动力,人们不断地在发现物质世界规律的基础上,掌握这些规律并创造出物质财富。在精神世界中,信仰是道德的原动力和基础。如同在物质世界中,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了基础和原动力一样,没有信仰的道德是断了线的风筝,道德也只能变成没有力量的口号。信仰和道德推进了人类精神的进步。如果只注重物质财富的增加,只在物质世界中进行物质的搬运、化合、分解及不断的组合,甚至是什么也没有变化,只是拥有的权利变化了,这不可能解决人类精神的问题,促进人类精神的进步。以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去衡量人的幸福程度也是隔靴搔痒,更不可能触及到人性的本身,因为这完全是两个世界的问题。
第67节:小的为什么是美好的(2)
同时,“持续的和平”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平,更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在不断战胜大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取得的胜利也只是短暂的、自以为是的,从终极来看,人类永远不会战胜自然,因为我们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力量和智慧都来自于大自然。在有信仰的人看来,大自然的背后就是上帝,这其中蕴藏着许多人们无法知晓的奥秘。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局部怎么会大于整体呢?局部怎么能战胜整体呢?我想我们还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这几年我常参加一些绿色环保的活动和会议,但常因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这些活动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竞赛,甚至成为了商家一次次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会。在环保问题上没有方向性指导思想,只在技术层面上施展雕虫小技,我们就会成为顾头不顾尾的企鹅。而《小的是美好的》在33年前就明确地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在美国发生的灾难性的“9·11事件”,是西方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仇恨与城市建设中追求高大、标志性两条道路相交带来的结果。而这两条道路的指导思想与《小的是美好的》背道而驰。如果我们的发展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像“9·11”这样的悲剧也许还会重演。再回过头来看,世界发展的出路究竟何在?我想应该回归于人,回归于人性。也正是基于此,舒马赫呼吁:这世界上最伟大的资源是教育。
第68节:电脑永远不会超过人脑
电脑永远不会超过人脑
在2007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比尔·盖茨成了最热门的人物。他的粉丝最多,各家媒体都争相采访他。赞助商给每位代表都带来了礼物。比尔·盖茨带给代表们的礼物是最昂贵、也是最实用的一部带有手机功能的小电脑,并在电脑的背后印了“SpeciallydesignedforboaoForumforASIA(NotForSale)”字样。这件礼物是专门为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代表们设计的非卖品,非常好使。拿到这部小电脑后,我马上把我原来手机上的芯片换到了这部小电脑上。
比尔·盖茨在大会上的发言又是从那本他推荐了很多次的书《世界是平的》谈起。他说,今后无论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地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平的。他这个观点的确给许多身处不利环境的年轻人带来了希望。
大会的演讲结束后,比尔·盖茨与5个精挑细选的青年领导人进行了对话,对话的主题是“领导力、创新和责任”。张欣是青年领导人,所以她也参加了这次闭门对话,还有马云和丁磊等。会议结束后,我问张欣比尔·盖茨讲了什么。她告诉我,比尔·盖茨说在微软公司发展的道路上,越是在困难时期,越是他们成长和进步最快的时期。我曾记得有位学物理学的朋友告诉我,当物体静止时是没有阻力的,运动速度越快,阻力就越大,只要变化就会带来阻力。我想这个道理与比尔·盖茨说他们公司成长的道理和人的成长是一样的。比尔·盖茨还说,过去10年大家在软件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尽管如此,电脑与人脑之间的差距还非常大,10年前的估计太乐观了,大大地夸大了电脑的发展前景,而忽略了人其实是很聪明的。他认为,在未来10年,电脑软件的发展会和人脑更接近,尤其在语音方面会有突破。
我想,人是上苍的创造物,电脑是人的创造物,电脑的智慧永远也不会超过人脑,因为永远是高智能的去创造低智能的,而被创造物的智慧则永远无法超越创造主的智慧,电脑超过人只是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一种幻想,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电脑永远是人的一种工具,因为它不可能有像人一样的情感,比如爱、恨和同情,它永远不能拥有人类的灵魂和精神世界。面对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忘记了人类自身的伟大性。
第69节:超级个人能量体(1)
超级个人能量体
依托于完善的互联网平台,一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超级能量体”,尽管目前还处在萌芽状态,但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个人,将组织的事情、整合的事情,交给互联网来做,因此特别强调更具创意和个性的“单干”。在我们腻味于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东西之后,有个性的、私人情趣十足的产品,小而有针对性服务,就显得格外珍贵。当然,小的、“单干”的个体,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是缺乏养分的。一旦小的东西跟互联网接上轨,它就是互联网整体上的一个有活力的细胞,而互联网也就成为一个集合亿万细胞的大型的生命体。
人都会得感冒,有一种感冒是病毒性感冒。造成感冒的病毒7天之后变异了,之后你的感冒就好了。你不需要吃药、不需要打针,因为对这种病毒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办法,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要休息,多喝水,等待它自行变异,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在显微镜下看,病毒很小,对这种小的东西你真是没有办法。一个大公司消灭一个中型公司是非常容易的,可是消灭一个小的、寄托在互联网上的个人,就很困难。超级个人能量体也会有巨大的摧毁力,比如本·拉登,他躲在山洞里,通过互联网发出指令,于是三五个人,拿着塑料刀上飞机,就把美国世贸大楼炸了。布什被本·拉登给弄懵了,把航空母舰调来调去,什么用都没有。用本·拉登的“9·11事件”,也可以诠释超级个人能量体的强大生命力。
我国现在最厉害的生意人是温州人。我一直非常关注温州现象,关注他们如何四处出击,在世界上与各国人竞争。我认为温州人做生意的方法,就符合我的“小的就是美好的”观念。那些温州人,赚了钱就住饭店,不赚钱他能够到仓库里面睡觉,衣服都不用脱,起来就走了,这有多少成本!美国人一干什么就要想几星级,多高档次,多大规模,多么气派。温州人没有这种感觉,因此能够找到最不容易找到的利润,最细的需求。他们有可能悄悄控制了世界,但我们无所觉察,就像造成感冒的病毒一样,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看他们在国外,把意大利、法国人的生意抢得不得了,才短短几年时间,温州人就能够跟当年的犹太人相比了。超级个人能量体有几个很典型的代表人物,本·拉登是一个,还有一个温州小姑娘,她一个下午可以调动几个亿的资金。我们去温州专门了解“温州炒房团”的秘密,追踪温州炒房团,追踪他们的团长是谁,到底什么样的人在做这件事,最后出现的是一个小姑娘,她有一半时间住在北京。她的亲戚朋友都非常信任她,她有一个不算紧密的小系统,一些人打探市场,一些人调动资金,她就是调动资金的核心人物。看她的样子30来岁,秀秀气气的,完全看不出来有那么大的力量。她杀到重庆,重庆的房价马上涨了3000块;她跑到深圳,深圳房价就飙升。这个可怕的小姑娘,就是个“超级个人能量体”,但你跟她坐在一起喝茶完全不能觉察她是个“可怕的炒房团首领”。
第70节:超级个人能量体(2)
当年存在于大公司中各司其职的单元,现在已经分化出来,独自承担社会责任和市场责任。比如在美国,当时矿业公司同时也拥有铁路公司,现在他们分开了。在中国,过去的大型国营企业更不得了,一个企业不仅仅有采购、运输等等部门,还有学校、派出所,完全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独立系统。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将这些系统拆散了,让每一个单元独自面对社会,他们不得不与更加广阔的社会整合于一体。
让每一个单元,独自与更加广阔的社会连接在一起,互联网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基础建设。在这个系统上,个人的、单干的、有价值的东西,能够迅速被另外的需求者发现。互联网代替了大公司以及某些职能政府,依靠网民的自然力量,发挥着传达、组织、调配的功能。没有国界,不需要过多强调身份,没有个人与公司的区别,现代社会越来越清晰地逐步变成一个互联网重新组织过的社会。在这个巨大、广泛的重新组织之后,“超级个人能量体”一定会应运而生。
互联网现在有很多“红人”,芙蓉姐姐就是一个,她仅仅通过互联网发布自己的照片就天下皆知,她已经有一些“超级个人能量体”的雏形了。在未来,会有很多更有价值的“红人”,这是可以预见的。给“超级个人能量体”预备的环境已经逐渐成型了,这是一个大势,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左右的。
第71节:榜样马云
榜样马云
认识马云是1999年的事了,那几年正是Internet热的年份,几乎全民都参与到Internet改变世界的伟大事件中了,当年中国Internet行业的带头人、被称为“数字英雄”的基本都是“海龟”,唯有马云例外。在一群“海龟”中忽然出现一只“土鳖”有些奇怪,也有些另类。记得好几次会上,马云的阿里巴巴、淘宝网的商业模式都受到许多人的质疑。我对当时流行的几十种、上百种的B2B、B2C的商业模式一知半解,只知道这几十种模式似乎都是书本上总结出来的,它们在市场上能行得通吗?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这些商业模式生存下去的道理又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一直将信将疑。
但马云的阿里巴巴模式我听明白了,与我想象中未来中国企业形态的背景相吻合。未来中国企业形态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小”,美好的“小”。从今天看,全世界第一大公司是中国石油,全世界第一大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好像中国的大企业风光无限,但我坚持认为未来还是小公司的时代,小企业更有生命力,更有灵活性,也更符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倡导的分工原理。今天,这些大企业都是高度垄断的产品,他们的效率和服务远远不及小企业。但如果只有分散的小企业,没有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这些小企业各自为政,如同一盘散沙一样,也是没有效率的。但有了阿里巴巴,几十万家企业被整合到一个网络平台上,一切就会改变。
在小企业里,经济学圣人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原理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但在Internet的新空间里,人们不再面对面时,更需要诚实。在看不见的网络里,人们能做到诚实相对吗?如果能做到,未来Internet世界就会有发展前景,一个无可估量的前景。如果不能,不管这张网的技术有多先进,商业模式有多先进,这个新空间都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谁会与骗子在一起呢?一个互相欺骗的世界又能创造什么价值呢?对此,我与马云交谈了多次,他认同我的看法,并给我介绍,大家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是如何重视自己的信誉,如何诚实。为了证实马云的观点,有朋友如果去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做生意,我一定会问他们这些网上的会员诚信吗?有欺骗性行为吗?如何保持诚信?如何杜绝欺骗行为的发生?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在阿里巴巴网上,大家爱护自己的信誉像鸟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
马云的几张网在未来能拥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他是否扎根于中国经济这块土地上,真正地为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服务,而不是创造一个落不到实处的概念。多少飘浮在空中的“数字英雄”都成了过眼云烟,马云的阿里巴巴却留了下来。我相信,阿里巴巴如果紧紧把好中国经济的脉搏,为中国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