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学与近代世界-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身就是最后的实体。从唯物论看来,进化这一名词就等于

是描述各部分物质之间的外在关系的变化。这样,可供进化

的东西并不存在了;因为一套外在关系和另一套外在关系之

间是无分轩轾的。可能出现的只是无目的、不进化的变化。但

现代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说明较简单的前期机体状态进向复

杂机体的进化过程。因此,这一理论便迫切地要求一种机体

观念作为自然的基础。它也要求有一种潜在的活动(实体活

动)表现在个别体现状态之中,并在机体达成态中发生演化。

机体是价值发生态的单位,是为本身而发生的永恒客观性状

的真正组合。

因此,在分析自然本身的性质时,就会发现机体的发生

态依存于一种选择活动,这种选择活动和目的很接近。尤其

是持续的机体在这种情形下便是进化的产物。而且在这种持

续机体以外便没有能持续的东西。在唯物论看来,质料(如

物质或电)是持续的。在机体论看来,唯一的持续性就是活

动的结构,而这种结构是进化的。

因此,持续的事物便是时间过程的产物,而永恒的事物

则是这过程存在所必需的要素。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给持续

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假定事件A充满了持续的结构模式。于

是A便可以全部复分为在时间上前后相承的一系列事件。又

假定B是A的一部分,并且是从复分A而成的一系列事件中

随便挑出来的一个。因此,持续模式便是A统一体所包容的

完整模式中的一个位态模式。同时它也是A的任何一个时限

片断(如B)所包容的完整模式之一。例如,分子是一分钟内

产生的事件所表现的一个模式,便同时也是这一分钟之内任

何一秒钟上产生的事件所表现的一个模式。显然,这种模式

的重要性可大可小。它可能只表现在这种情形下个体化的潜

在活动的某些细小事实,但也可能表现某些非常紧密的关连。

如果一个持续模式仅是从外在环境的直接位态中导引出来

的,反映在不同部分的基点中,那么这种持续状态便只是一

个不重要的外在事实。但如果一个持续模式完全是从该事件

各个时限片断的直接位态上导引出来的,那么这种持续性便

是一个重要的内在事实。它表现了某种性状上的统一,统一

了潜在的个体化活动。因此便有一个持续的客体,这种客体

对它本身和自然的其余部分都具有某种统一性。我们不妨称

这类的持续性为自然持续性,所以自然持续性便是把一连串

事件组成的历程中传递下来的某种性状的同一性不断加以承

继的过程。这种性状属于整个过程,而且也属于过程中的每

一个事件。这便正好是质料的性质。如果某质料存在过10分

钟,那末它在这10分钟之中的每一分钟都存在过,而且在每

分钟的每一秒钟上也都存在过。如果你把质料看成基本的,那

末,持续性便是自然秩序基础上的一个武断的事实,但如果

你把机体看成基本的,那么这性质便是进化的结果。

初看起来,一个自然客体既然具有承继起本身性状的过

程,似乎就可以独立于环境之外了。但这种结论是没有根据

的。假定B和C是这种客体的生活史中的两个连续的时段,

而且C承接着B。那么C的持续模式便是从B那里继承过来

的,同时也是从其他类似时段中继承过来的。它通过B而传

递到C。但传递给C的是从B事件中导伸出来的完整位态模

式。这种完整模式包括着环境对B以及该客体生命史中其他

早期部分的影响。因此早期生命史中的全部位态,便作为在

整个生命史的各个时其中始终持续的部分模式而被承继下

来。因此,有利的环境对于自然客体的延续是极其重要的。

据我们所知,自然具有极大的持续性。其中有一般物质

的持续性。地质学家所知道的最古老岩石中的分子,可能已

经毫无变化地存在10亿年了。它们非但是本身没有变,而且

相互之间的位置也没有变。在这样一段漫长的岁月中,以黄

色的钠光的濒率振动的分子脉动数总共是16.3×1022=163,000×(106)3

左右。直到不久以前原子看来还是不可分裂的。

现在我们知道的比较多,但不可分裂的原子又被似乎不可分

裂的电子和质子接替了。

还有一个必须解释的大问题,实际上不可分裂的客体何

以彼此会这样相似?所有的电子彼此都是极其相似的。我们

也不能超出证据的范围说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但我们的观察

并不能发现任何差别。在这种意义下,一切的氢核便都是相

似的。我们也看到了大量这种类似的客体,简直可以说俯拾

皆是。看来一定程度的相似是持续的有利条件。根据常识也

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机体如果要存在下去,就必协调。

因此,进化机构的关键在于,必须有良好的进化环境,加

上稳定性大的特种持续机体的进化。任何自然客体如果由于

自身的影响破坏了自己的环境,就是自取灭亡。

如果要造成一种有利的环境以适应个别机体的发展,最

简单的方式是:使每个机体对环境的影响都有利于同一形态

的其他机体的持续。同时,假如机体有利于同一形态的其他

机体的·发·展,那么你就取得了一种进化机构,适于产生上述

状态中的具有高度持续力的大量同类实有。因为环境自然地

配合种的发展,而种也配合环境发展。

第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是:有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有

这种持续机体发展机构的存在。在观察自然时,我们必须记

住,它不单是有以永恒客观要素的位态为组成部分的基本机

体,而且还有由机体组成的机体。现在,为了作简单解释,我

们先不提任何证据就假定电子和氢核是这种基本机体。那么

原子和分子便是较高形态的机体。它们也代表着一种紧密确

定的有机统一体。但当我们观察较大的物质集合体时,有机

统一体便退到后面去了。看来是模糊的和初步的。它确乎存

在,但模式是模糊而不肯定的。它仅是一些效应的集合。当

我们观察到生物时,模式的肯定性又恢复了,机体的性质便

又突现出来。因此,无机物的典型定律主要是从混合的集合

体上得出的平均统计数。这些远不能解释事物的根本性质,反

而模糊了个别机体的个体性质。如果我们要解释有关机体的

事实,我们就必须研究个别分子、电子或生物体。在前二者

与后者之间情况比较混乱。现在研究个别分子的困难是对它

的生命史知道得太少了。我们无法把一个分子作连续不断的

观察。一般说来,我们所研究的只是分子的大集合体。至于

个别分子,则只是有时由伟大的实验家克服了极大困难偶然

瞥见了一眼。这样也只是看到了瞬时效应的一种形态。因此,

个别分子或电子发生机能的过程大部分是无法观察到的。

但在生物体方面,我们就能追溯每一个体的生命史。我

们在这方面刚好找到所需要的那种机构。首先,这儿有同一

物种的个体繁殖物种的现象。同时对于各种类或果实中的种

子的持续也周到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显然我把进化的机构解释得大简单了。我们发现

生物还有共存物种,彼此互相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正好

像同一种中的个体互相有利于对方一样,共存状态的种也是

互相有利于对方。在氢核和电子上,我们也发现有初步的共

存状态。这种成对共存是十分单纯的,同时其他对抗种类又

不发生竞争,这就说明了我们在氢核和电子间所看到的巨大

持续性。

因此,自然的发展机构中便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是机

体所适应的一定环境。19世纪的科学唯物论就是着重这方

面。从这种观点看来,生活资料的量是有一定的,因此便只

有极有限的机体能利用它。环境的固定性支配了一切。因此,

科学的结论便是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达尔文本人的著作在

严守直接证据和保存每一个可能的假说方面,在任何时代都

可以成为楷模。但在他的门徒中这种美德便不大显著,至于

拥护他这种学说的人物就更差了。欧洲的社会学家和政论家

的思想都沾染了一种习惯,常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益的冲突

这一方面。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在决定商业利益和国家

利益的行为时,如果把伦理观念完全抛开不谈,便是一种极

坚定的现实主义作风。

进化机构的另一面是创生,这是被人忽略的一面。机体

可以创生它自己的环境。在这一点上个别的机体是无能为力

的。如果要产生足够的力量,便必须有机体合作的社群。环

境在这种合作下,将产生与支付力量的大小相适应的可变性。

这种可变性就将改变整个进化的道德面貌。

在不久以前和现在,都流行着一种混乱的看法。科学技

术的进步使人类环境的可变性日益加强。可是人们却用一种

只在固定环境论中才能找到根据的思想习惯来解释这种可变

性。

宇宙之谜不是那样简单的。有一种恒定的位态,其中某

种达成态永无止境地为着自身的缘故而复现。此外也有变为

其他事物的转变位态,其他事物也可能价值较高,也可能价

值较低。同时还有斗争和协调的位态。但浪漫主义式的残忍

和浪漫主义式的自我否定都和实际的政治距离很远。

 
第七章 相 对 论

在本系统讲演的前几讲中,我们讨论了造成科学运动的

先行条件,并将思想的进展从17世纪一直叙述到19世纪。到

19世纪时,思想史如果按科学来分类,便分成了三个部分。第

一部分是浪漫主义思潮和科学的接触,第二部分是该世纪早

期科学技术与物理学的发展,最后一部分是进化论加上生物

科学的一般进展。

在整整这三个世纪中,主要的情形是:唯物主义给科学

概念提供了一个完备的基础。这方面实际上没有人发生怀疑。

如果需要波动的概念,便提出以太作为波动的质料。为了说

明这种说法所采取的全部假定,我概括地提出了另一种说法,

即自然机体论。上一讲中已指出生物学的进展、进化论的出

现、能的理论和分子的理论等,都迅速地破坏了传统唯物论

作为完备基础的地位。但直到这个世纪末,还没有人作出过

这种结论。唯物论一直居最高的统治地位。

现在这一世纪的情况是:关于质料、空间、时间、能等

概念都产生了许多复杂的说法,旧传统假定的稳定性已经一

去不复返了。很显然,它们不会保持牛顿遗留下来的那种形

式,甚至也不会保持麦克斯韦遗留下来的那种形式。我们必

须加以重新组织。现代思想的新形势的出现是由于科学理论

超越了常识。18世纪所继承下来的是有组织的常识的胜利。

这时已经抛弃了中世纪的幻想和笛卡儿的微粒旋涡说。其结

果是充分地发展了宗教革命时期的历史革命中所产生的反理

性潮流。这种看法的基础就是一般人可以用自己的眼睛或低

倍显微镜所能看到的东西。它把需要测量的明显事物加以测

量,并把需要总结的明显事物加以总结。比方说,它曾总结

了一般关于重量与体积的概念。18世纪初期就出现一种平静

的信心,认为荒谬的说法毕竟被戳破了。但今天我们却走到

了思想的另一极端。表面上荒谬的东西明天是不是会被证明

成为真理,只有天晓得。我们实际上是大同小异地重复着19

世纪早期某些情况,只是想像力的水平更高而已。

我们的想像力水平其所以会更高,并不是因为我们具有

更精微的思维能力,而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好的仪器。在过去

40年中,科学界发生的最重要事件就是仪器设计的进步。这

一进步有一部分是由少数天才人物如迈克尔逊和德国的光学

家等创造出来的。同时这也是由于制造业、尤其是冶金业工

艺过程的进步而产生的。现在设计者可以掌握各种物理性能

不同的材料。所以他便有把握取得自己所希望的材料,并可

以在极小的公差范围内制成自己所要求的型式。这使思想达

到了一个新阶段。一种新仪器就像一次外国旅行一样,显示

出事物的新奇组合。这种益处不仅是新添了一些东西,而是

引起了一种转变。实验方面的发明创造的进展,也可能是由

于国家有更多的人材流向科学研究的结果。不管原因是什么,

近30年来精微而富于天才的实验大量地涌现出来了。其结果

是在那些和人类日常经验相去很远的自然领域中累积了大量

的资料。

有两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是伽利略在这科学运动开始的

时候做的,另一个是迈克尔逊利用干涉仪在1881年完成的。

后者在1887和1905年又曾重复过。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我

的论断。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将重物坠下,证明了重量不同

的东西只要是同时放下就会同时落地。从试验的技术和仪器

的精密度来看,这个试验在以往的5,000年中随时都可以做。

这儿所牵涉的概念只是重量和落下的速度。这在日常生活中

都是非常熟悉的。克里特岛的敏诺斯王族从海岸边高高的城

墙上把小圆石头向海里扔的时候,就可能熟习了这一整套概

念。科学是从日常经验出发的,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正是

由于这样,它才很容易地和那次历史性革命的反理性主义基

础结合起来。它不追究终极的意义,而只限于观察支配表面

事物互相承接时的关联。

至于迈克尔逊的试验,就不可能在更早的时期里做出来

了。它需要技术上的一般进步和迈克尔逊在物理实验方面的

天才。它要决定的是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同时它也假定光

线是由一种波组成的,这种波的振动可以在以太中以固定的

速度向任何方向传播。当然,地球是在以太中运动的,而迈

克尔逊的仪器则随着地球运动。在仪器的中心有一道光被分

开了。其中的一半沿着仪器走一段距离之后,再由仪器上的

镜子反射回中心。另一半与前一半成直角地横过仪器走同样

一段距离之后,也被反射回中心。像这样重新组合起来的光

线被反射到仪其中的幕上。如果事先作了安排的话便可以看

到干涉带,也就是许多黑线。这是由于两个半道光线射到幕

的某一部分时,路程的长度差发生了微小的差别,因而使一

道光的波峰填充了另一道光的波谷。这种路程上的差别将受

到地球运动的影响。因为最后决定的标准是以太中的路程。因

此,仪器既是随着地球运动,一半光线的路程将会由于地球

运动的影响不同于另一半光线,而受到干扰。读者不妨设想

自己在火车车厢里先沿着车身走一段,再横过车身走一段。然

后请你在铁轨上把你的路程记下来,铁轨在这个比喻中就相

当于以太。但地球对于光线说来,运动是很迟缓的。所以在

这个比喻中你必须设想火车几乎是停下了,而你自己则在很

快地运动。

在实验中,地球运动的效应应当会影响到干涉带在光谱

上的位置。如果你把仪器转动一个直角,那么地球对两个半

道光线的效应就将互换过来,干涉带的位置也会移动。我们

可以计算出由于地球绕着太阳运动而产生的微小移动。此外,

太阳通过以太的运动所产生的效应也必须加上去。仪器的精

密性可以加以测验,我们证明这种移动的效果可以通过仪器

观察出来。然而事实上却什么也观察不到。当你把仪器转过

来时,并不产生任何移动。

从这里便可以得出结论道:要么地球在以太中便是永远

静止的,要不然这个实验所根据的基本原理便有什么地方发

生毛病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跟敏诺斯王的孩子们的游戏

和他们的思想显然距离很远。以太、以太波、干涉、地球通

过以太的运动等观念,以及迈克尔逊的干涉仪等,和日常生

活中的经验都距离很远。这些虽然都比较疏远,但比起一般

接受的关于这个实验无结果的解释还是要简单而明了得多。

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一般科学中所运用的关于时间与空间

的概念都太简单了,必须加以修改。这个结论是对常识的直

接挑战,因为早期的科学只是把一般人的普通概念加以精化

而已。像这样激烈地重新组合概念,除非是能得到许多其他

观察的支持,否则是不会被人接受的。群情在这儿无法细谈。

某种形式的相对论似乎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对许多事实进行

解释。没有这种理论,每一个事实便都需要一个特殊的解释。

因此,这一理论便不单纯地依靠在产生出它本身的那些实验

上。

相对论这种解释的中心意义是这样:本实验中所用的迈

克尔逊干涉仪这类的仪器,必须会记录出一种结果,说明光

速相对于它本身来说具有同一固定的值。我的意思是说彗星

上和地球上的干涉仪都会记录出一种结果,说明光速相对于

其本身来说具有同一个值。这是显然说不通的,因为光通过

以太运动时有一定的速度。因此,任何两个物体(如地球与

彗星)通过以太运动时速度如不相等,那么就必然会使人预

计它们相对于光说来具有不同的速度。比方说;如果有两辆

汽车在路上行驶,一辆时速10英哩,另一辆时速20英哩。同

时另外还有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英哩的速度从这两辆车旁

驶过,那么最后这一辆最快的汽车将以每小时40英哩的速度

驶过其中的一辆,并以每小时30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