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国妖-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十八章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荆谋言这话彻底让这些商人感觉三观尽毁,荆谋言居然说要把这些经过了义务教育的人才作为担保抵押给他们,这样岂不是在胡说八道,简直是在当一个人贩子吗?这样的行为,让这些商人都赶觉要掉节操了,简直是太可怕了。

    “呵呵,其实我说拿着这些人才作为抵押,并不是真正的要把他们卖给你们,而是要把这些经过了足够的教育和培训之后的人才,让你们雇佣他们三年。三年之内你们有雇用权力,雇佣他们为你们做事情。然后他们所获得的工钱,将会有五成作为我们官府的跟你们的借款的偿还资金,另外两成将会作为我们益州大都督府的教育保障金,继续进行下一批的教育。”

    “容我说句不好听的话,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号称尽可能每一个人平等,可是事实上每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一个识文断字,并且精通于数学的人才,对于你们这些商人所创造的价值,应该比起绝大多数只能够卖力气的人要获得的财富更多吧?”

    那些商人听到了荆谋言这个建议,突然有些眼睛睁大,他们没有想到荆谋言居然会有这样的做法。荆谋言的意思很简单,益州大都督府虽然会跟商人借款,然后对下辖所有的十岁到十五岁的孩子进行一年的义务教育培训。当然这个也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些孩子接受了这些商人借款给官府的教育,必须要偿还这笔债务。也就是说益州大都督府有权决定他们接下来三年之内的工作,也就是说这些接受了益州大都督府借款培训的,必须要无条件的服从益州大都督府分配的工作岗位。

    这些工作岗位他们所获得的工钱,将会有五成偿还这笔资金的款项,还要有两成作为将来的教育准备金,给后面一批人的教育进行准备。也就是说这些经历了一年教育的学生,未来的三年人生,只能够获得很少的待遇,必须要用三年时间来偿还这笔学债,必须要吃苦三年了。

    可是,对于这些商人来说,果然是眼前一亮。

    “荆参军,是否真的是允许我们雇佣雇佣这些经过了一年文字学习,并且精通万位以内算学的学生呢?我们可以雇佣三年?”那些商人眼睛里面泛着光芒。

    这些商人不傻,商人是追逐利益的,他们当然知道这里面的“价值”。这个世界上人才也是一种“资源”,甚至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才会有了发展基础。这些商人也是非常悲催的,在古代受教育的机会不多,识文断字并且懂得数学的人才,这个更是凤毛麟角。

    一个识文断字并且精通数学的人,给这些商人创造的“价值”,绝对比起那些普通只能够卖力气的壮汉创造更多的价值。说到底,这个世界上的人也就是这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识文断字和精通数学的人,那绝对是劳心者,他们创造的价值远比普通壮汉多很多。

    这些商人想要雇佣一个有足够文化知识的人都不容易,这个不是高薪就能够弄来的,代价很大。那些商人都在盘算,如果真的犹如荆谋言所说,愿意把这些经过了一年义务教育那些人,给他们雇佣三年,这样这些人才能够创造多少利润呢?

    这些创造的利润价值,绝对比起他们投入的那些资金多很多倍。

    “如何,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你说我正资源如何。到时候,我们益州大都督府胡掌握数万经过了一年的教育,识文断字,并且精通不少的算学基础,这些都是一个个的人才。将来发展潜力不可限量,你们说是否有价值。是否当得起无价之宝?我相信,如果你们雇佣他们三年,他们能够给你创造的价值绝对会比起你们所付出的那些资金多很多。何况,我们这些资金,也不是平白无故吞了,将会以那些毕业学生的工资进行逐步偿还给你们。所以从长远来说,你们不但不会亏本,反而会赚大了。你们赚到的东西,那也就是人才,这些人才三年的雇用权力。三年之内,你们可以有优先雇佣的权力,三年之后他们才能解除雇佣。”

    很快,有聪明的商人知道这里面的好处,赶紧说:“荆参军,我愿意出钱。我把我所有积累下来的浮财,都用来借给益州大都督府,作为教育百姓的经费。到时候,只要益州大都督府承诺,愿意给我优先雇佣这些经过了一年读书,识文断字,并且精通算学的学子的权力,我愿意把我的所有积累下来的财富都拿出来。”

    “荆参军你刚才说的不错,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我相信,这些人才,别说三年,一年之内都可以把我投入的替我赚回来。有了这些如此之多的人才,我有信心我可以把我的商铺所有分号,开遍全大唐。人才,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掌握了这么多人才的益州大都督府,一定能够还得起。我相信,因为荆参军是真正的重视人才,真正知道人才价值的,我相信荆参军!”

    那些商人赶紧说:“对对对,我们相信荆参军!我们愿意借款,只要荆参军愿意一年之后给我们优先雇佣的权力,这样我们也都愿意出资借款。”

    后面干脆有人说:“我愿意长期借款!”

    “没错,我也愿意长期借款,我愿意每年都借款给益州大都督府,只要益州大都督府愿意给我优先雇佣的权力,我每年都会借款!”

    这帮商人都不傻,当然知道接受过教育的人才,创造的价值比起那些普通的莽汉多很多。这个也就是人才的价值,如果真的犹如荆谋言所说,一年能够产生数万人人才,这样创造的价值无法估量。如果能获得这些人才的优先雇用权力,这些人才将会给他们创造很多很多的利润。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九章 人力资源() 
当荆谋言拿着那些借款许诺回到了益州大都督里面,徐庆跟他们签署的那些约定,立马也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些各大商家借款是有条件的,那也就是要求这些一年之后毕业的学生,要接受他们雇用三年,那些参与借款的人,都可以雇佣三年。

    至于那些被雇佣者的工资,将会拿出五成作为还款,另外两成作为教育储备金,至于最后的三成才是属于那些自己的零花钱。可是这样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武长史,这个荒唐,荒唐,简直是卖身契!我这个还是我大唐的天下吗?荆参军,你居然敢把我们大唐百姓拿去卖了,如果传出去,我大唐百姓将会如何看我们?”有人开喷说。

    荆谋言反驳说:“我没有签署卖身契,我只是说这个商家可以雇佣这些毕业的学子三年,而且是给工钱的,并不是不给工钱的。三年之后,双方自由选择是离开还是继续留用。这个谁说是卖身契了?”

    荆谋言这个做法,其实是借鉴了后世某些企业的定向培养的方法,某些单位出钱去让人去读书,读书完成之后必须要回来服务一定年限。这样的方法其实是双方都有好处,单位获得了人才,相关的人可以掌握知识,不过却也是有条件的。

    这样的方法在后世是很成熟了,是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法。可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明显是太过于超前了,居然有人联想到了“卖身契”上面。

    “荆参军,你这做岂不是在卖了我们益州下辖的百姓?而且还是卖给商贾,这样岂有此理!哪怕三年,那也是丢人了。何况所谓工钱,还要拿出五成用来还款,这样不是盘剥吗?工钱是接受雇佣应该得到的,怎么还要放任那些奸商盘剥?“

    荆谋言依然不客气的说:“工钱的确应该得到,可是他们读书的时候,是这些所谓‘奸商’出的钱,难道不应偿还吗?”

    “我也看了,这些商贾已经答应了,愿意每月最少两贯钱的工钱雇佣在,这个已经是很高了。哪怕拿出了七成支付,那剩下的三成也都足够百姓生活了。”

    不过依然有人不赞同说:“荆参军,你这话我不敢苟同。这些工钱都是百姓接受雇佣应该获得的,凭什么要被盘剥?”

    荆谋言依然不客气的说:“你这话更是荒唐,如果没有经过这些一年的读书,他们能有这个价值吗?如果没有经过这一年的教导,他们能够配得上这些工钱吗?人力是一种资源,不光是体力是资源,脑力更是一个资源。你说如果是我们官府,我们会愿意花费两贯钱一个月的代价,雇佣一个只能够卖力气不能干别的莽汉吗?”

    “我们在做的诸位,都不会这么愚蠢的花费这么大代价雇佣一个明显不值得的人。所以说真正值钱的不是他那身体里,而是他脑子里面的知识。这个才是那些商贾愿意花费这么大代价雇佣的原因,可不是为了他?百十斤体力。”

    “所以,我们现在跟商贾借款,那不过是把他们未来的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提前的预支,然后以后升值之后再次偿还而已。这个不过是我们花费了他们未来的价值,来换取今天读书。等将来真正的读书学会了,真正变得有价值了,这样必然要开始偿还这些代价了。”

    可是依然有人不满说:“荆谋言,你这话说的也太荒唐了吧?一口一个价值,一口一个资源,在你眼里我大唐百姓,就是能用钱来算的吗?”

    荆谋言继续据理力争说:“百姓不能用价值算,可是他们所掌握的才能,可以用价值算。我就不信,难道在做的诸位,创造的价值,还不如一个只有一身粗力的莽夫?我用他们明天创造的价值,暂时先预支,以后偿还,这样不是很好吗?”

    荆谋言这个政策,无非是商家出钱,百姓学习,可是之后必须要接受商家雇佣。这种方法在后世固然流行,可是在古代必然会引起不少争议。尤其是那个提前规定必须要给商人雇用服务三年,并且还要永工钱偿还这笔债务。这样算起来其实已经是有白打工的嫌疑了,至于官府再次从这里面搜刮了两成,这个也是惊人的数字。

    “武长史,我相信你过去也是商贾,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一个有知识的,创造的价值必然会比起普通人更有价值。我相信,武长史当年做木材生意,雇佣一个账房先生,所给的工钱,一定比起雇佣一个只能够卖力气的人,多了不少吧?”荆谋言问道。

    武士彟直接回答:“何止是多不少,多了五倍啊!甚至这种人,有钱都不一定能够雇佣,甚至有时候还要我亲自上门去请。”

    荆谋言再次说:“武长史,我想这个不亏吧?用三年代价,换取将来一辈子的收益,这样不亏吧?武都督,如果是你,你愿意吗?用三年的时间,换取未来一辈子的前途。不然哪怕辛辛苦苦种田一年,到头来干活一年所积累的积蓄,还不到人家一个月的。我想,只要脑子正常的人,都会这么选择!”

    “武长史,我相信你应该明白这一点。如果你有这个魄力,未来我们益州数十万百姓,都会感谢您的。这个虽然会引起不少争议,可是可是惠及百代的。”

    武士彟知道,这个方法其实是最好的,那些孩子可以获得读书的机会,至于商人可以获得人才,创造更多的利润。因为武士彟过去也就是商人,他非常明白这里面的“价值”。人力是有着不同的价值的,知识的价值比起体力的价值更高,他是谁很有体会。

    现在这个策略,正好是满足双方的需要,并且益州大都督府几乎不用出钱,这样不是很好吗?

    “好,我马上下令,让我们益州下辖所有十岁以上的百姓,分批读书一年。凡是接受了官府资助读书的,将来都要接受官府安排工作三年。并且,是强制的,任何孩子都不能够逃过。”武士彟说。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章 骂声一片() 
当武士彟为首的益州大都督府颁布了这个义务教育的规定,立马在民间引起了骂声一片。没错,就是骂声一片,很多人对于这个义务教育的政策进行使劲开骂。

    “朝廷怎么能够这样吗?十岁以上,十岁以上的孩子,在我们这里都是一个劳力了,居然要把我们的孩子带走去替官府做事情?"

    “是啊!真是岂有此理,十岁以上的男孩,那也都是我们家里面的劳力。如果把孩子都要走了,这样我们如何种田?”

    “我们种田本来够难了,难道还要把我们的孩子带走吗?”

    益州无数百姓纷纷对于这个义务教育的政策使劲开喷,认为这个政策是要把他们的孩子弄走。因为作为一个十岁的孩子,在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里面都是一个劳动力。如果把自己的孩子拿去读书,这样岂不是让家里面少了一个重要的劳动力?这样很多百姓都抵制这个政策,根本不会同意的。

    “听说了吗?这次被官府带去读书之后,不但不给工钱,反而将来还要为官府做事三年,偿还这些读书的费用!”“还有没有天理了?不但把我们孩子带走,还要变着法来盘剥我们?”“哪怕当年前隋,也都这么盘剥的暴1政啊!”“没错,这个变着法来盘剥我们,简直是暴1政!”

    当百姓听到了不但要把他们的孩子,一个年轻的劳动力带走,让他们损失一个劳动力。甚至将来读书之后还要接受官府三年安排工作,这样让很多百姓更是炸毛了。不但把自己到了劳动力拿走了,让自己接受了损失,将来还要再次给官府偿还三年,这个简直是岂有此理。

    本来自己都损失了,合着官府还认为是给他们的“恩赐”,将来还要偿还。很多普通百姓想不通,想不通凭什么?你让我的孩子去读书,不能够给家里面干活,这个已经是我们家里面损失了劳动力。结果损失之后,还要接受官府安排工作三年,这样不是损失四年了吗?本来损失一年大家也都可以忍耐了,可是官府也太无耻了吧?拿走了一年不但不给补偿,反而还美其名曰是恩赐,将来要偿还,这样简直是“无耻之尤“。

    “荆参军,不行啊!百姓纷纷骂声一片,对于我们这个义务教育政策骂声一片,他们不肯把孩子交出来让我们送去学堂啊!甚至,他们还骂我们是找借口盘剥百姓,让他们孩子骨肉分离。甚至他们说我们太不要脸了,明明是把他们的孩子拿走干活一年,结果不但不补偿,将来还要额外做事情三年,偿还这个一年的读书。明明是损失,可是还要采用更大的损失来补偿损失,这样他们想不通。”

    荆谋言早就知道这种情况了,荆谋言熟悉不少农村。别以为农村就那么渴望读书,很多城市里面的电视里面都是各种农村孩子刻苦读书的例子,可是事实上这些新闻那也只是“新闻”而已。也许在很多后世城市人里面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古代农村那简直是奇葩。

    让那些半大孩子去读书,有不少短视的农村人会认为他们损失了一个劳动力,认为是让他们接受损失。哪怕无偿的去读书,他们都会认为是让他们损失,何况这次还是有偿的读书。思维不同,造成了双方的想法不同。

    “荆参军,我们怎么办?有不少孩子的父母不愿意送孩子去学堂,我们怎么办?”

    荆谋言直接说:“怕什么?让各地衙役去把孩子抢过来,不用客气!我告诉你们,这个入学率是我们益州将来考核的标准。如果入学率不够,那到时候别怪我在武长史面前告他们的状了。按照我们所说的,凡是不愿意送孩子读书的,给我抓几个典型,去额外给他们父母加罚劳役。”

    “我想接下来,他们也就会老实了的去把孩子送去学堂读书了。”

    不过还是有都督府的书吏问道:“荆参军,为什么不多解释一下呢?其实读书也是为了他们好啊!”

    荆谋言苦笑说:“就目前这个情况,我解释得了吗?我早就知道,在这个大唐,绝大部分农村的父母,不会愿意去送孩子读书的。尤其是十岁以上的孩子,都是家里面的劳力了。如果他们去读书,会耽误耕种的。所以,我早就说过,必须要用官府的暴力来保障这个义务教育执行。哪怕采用暴力惩罚,那也在所不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哪怕我们用暴力保障,那也是必须的。”

    “如果当地衙役下不了手,那也就让赵亮带人去抓人!总之,不论如何,必须要保证我们益州大都督府下辖入学率,达到七成以上!”

    荆谋言看着这个下面上报的公文,很多农村家庭都抵制这个义务教育,荆谋言早就知道这个义务教育不是那么容易执行的。以农村的保守,甚至很多小农思想,很难让他们主动去接受读书。

    也许很多人都以为中国古代那些人都非常热衷于读书,经常有很多穷困时候依然在苦读的例子。可是事实上这些都是一个“偶然”,记载历史的是文人,他们热衷于读书,自然热衷于这些贫寒时候依然不放弃读书的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些古代人记载历史,当然是以他们的个人情操来评价。历史记载的意义,就是在于记载少数,而不在于记载绝大多数。如果所有人都主动热衷读书,历史反而不屑于去记载。正因为热衷于读书的人很少,这才会记载下来。

    可是这些例子,绝非是大多数,相反只是极少数。其实只要翻阅各国的义务教育的法律法令,几乎都有关于如果不进行义务教育,父母都要被惩罚的条文。如果当年的百姓真的那么热衷于送孩子去读书,法律会这么规定惩罚家长的条文吗?正因为最初绝大部分父母都不愿意送孩子读书,所以才会诞生这条惩罚家长的条文。

    哪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不是靠着国家机器的暴力,这才强制推广下去了吗?

    “我要推广义务教育,那也只能用暴力保障政策执行了。这个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哪怕被骂又如何?”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一章 读书役() 
荆谋言知道百姓不可能那么容易去把自己的孩子交出来给官府送去读书的,所以这个事情必须要依赖于官府的暴力解决。荆谋言同样不客气,直接建议采用军队来作为维持的基础,直接让军队去“抢孩子”了。

    “啪啪啪啪“

    一个个军队敲开了益州下属各县的百姓家门,直接挨家挨户的开始搜查。

    “爹,娘!”“爹,娘!”

    那些孩子纷纷的开始哭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