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媳嚷酪募虻哪昙痛笮矶啵碜尤幢人怖实枚啵挥邪旆ǎ詈笾挥兴ァ

    如此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徐平回京之后,要照顾两府的平衡。前线大胜,枢密院的声望大涨,权力在急速扩大,稳稳地与中书门下分庭抗礼。李迪在中书,能够跟枢密的吕夷简分庭抗礼,徐平在中书也同样能够如此。但如果让李迪和徐平一起在中书,就又要把枢密院压下去了,不利于后面的军改。为了让军改顺利,徐平回京,李迪应该走。

    叹了口气,徐平觉得挺对不住李迪的。这么大年纪了,还要跑到西北,稳定下来怎么也要两三年的时间。自己中进士,踏上官途,前期有些小挫折,但在升到中层之后,却一直受人提携。从最早的张知白,到后来的王曾,到现在的李迪,是他们把自己拉到了宰相的位子上去。

    当年寇准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宰执,是因为宋太宗急于清理旧势力,特意扶持他们这些人,徐平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他前面人才济济,赵祯也没有清理旧臣的想法,能够在三十出头的时候做到宰相,还要超过寇准,真要感谢这些老臣。

    内忧外患之下,大家纵然还有私心,但行事没有因私害公。从徐平入三司,大家通力协作之下,最终有了现在这个局面。

    前面的几位宰相如此,徐平突然有些怀疑自己的肩膀,能不能扛起宰相的责任来。到了宰相这个位子,就不仅仅是能做事就可以了,作为群臣领袖,宰相是要真地治天下的。

    宋朝的相权,单论哪个宰相,相权并不强大。但把宰执加起来,相权就极重了,远大于秦汉之后各朝的相权。与士大夫共治下天,不是说说的,这是真正的制度。空前的中央集权之后,皇权和相权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矛盾有,合作更多。

    两府现在的人事,首相晏殊明摆着就是备位的,他除了资历,没有可以压制徐平的地方。他自己想做个太平相公,徐平只要让他做太平相公就行,真正的担子在徐平肩上。

第2章 父老() 


第3章 护卫铁骑() 
郊迎十里,自京城新郑门出来,约到新点马铺。

    徐平夜晚歇宿八角镇,第二日平明赶到新点马铺,由宰相李迪和枢密使吕夷简一起携百官迎入京城。八角镇无驿馆,只能借宿于附近的佛寺内。此时李迪还是宰相,他要把徐平迎入城内,几人交接之后,才能卸任,到时徐平还要来送他。

    马铺是换马的,驿馆是歇宿的,一般十里一铺,五十里一驿。八角镇离京城太近,设驿馆耗费不菲,这里自然不能设。其实徐平应该歇于中牟县三異驿,在傍晚时分到京城新郑门,由宰相率百官迎入城,宣德门城楼上赵祯亲迎,置酒,筵百官。

    按这种正常程序,是郊迎的宰相和百官恭候一天,皇帝在宣德门城楼苦等,宣示大将军威仪。徐平实在想不出这样做除了自己浪一次,还有什么好处,宁可先赶到八角镇。

    离开洛阳,一路急行,徐平走得乏了,明天又要早起,整整折腾上一天,便早早吃了饭歇息。刚刚回房,还没有更衣,便就听见外面马蹄响起。

    无奈地在椅子上坐下,不大一会,门外随从便就报有人求见。

    叹了口气,徐平开了房门,不理会门外站着的卫士,大踏步向外面走去。自己回房之前已经说过了,地方官员一个不见,还有人硬要来耽误自己休息的时间。

    到了外面客厅,就见两人站在那里,一身戎装。见到徐平进来,一起叉手:“末将见过都护!一别经年,都护可还安好!”

    徐平愣了一下,看清来人是桑怿所部的副都指挥使明镐和高大全手下大将贾逵,急忙上前道:“怎么是你们来了!坐,坐。——来呀,上茶!”

    两人落座,明镐才道:“都护回京,百官郊迎,可惜没有陇右大军随行,无以向京城百姓展陇右军威。圣上亲旨让我二人急速回京,带铁骑千人,护卫都护入京!”

    “哦——”这才明白两人怎么会赶到这里来。徐平从西北回来,并没有带陇右军一兵一卒,随从卫士都不是陇右都护府的人。这算不错了,还有随从卫士,当年曹玮从西北回京的时候,连随从卫士都没有,只带着一个老奴就出了军营,沿途都是州县护送。

    鉴于五代教训,宋朝对帅臣与军队的关系格外严厉。各级统兵官对士卒生杀予夺,但用兵的帅臣却不能跟他们有亲密关系,诏旨一下,帅臣只身出营。

    这个样子,徐平回京,百官郊迎的时候,他这里怎么看怎么像个草台班子。天下注目的重大仪式,如此实在难看,赵祯才在前些日子下诏,让明镐和贾逵火速回京。

    喝着茶,徐平问两人这一年的经历。桑怿和高大全两军离开西北,分别调往河北路和河东路,赵祯给予了极高礼遇。特别是桑怿,考过进士,从县尉做起,历岭南西北几乎所有的战事,徐平之下,军功无人可及。不到一年的时间,桑怿已经拔到观察使,建节指日可待。高大全不及桑怿,也已经做到了正任团练使,都是现今武将的顶尖人物。

    两军中凡是指挥使以上的军官,上及三代,从军后的所有覆历,赵祯都曾经详细亲自过目。他忍住了没有亲自去插手这两军的人事安排,但所有的人事变更,都要放到他的案头看过,说不定还拿小本子记了下来。天下最能打的军队,肯定是要抓到皇帝手中的。

    先从调出西北的这两军用心,是给徐平面子,陇右其余各军将来他也会如此做的。这是人之常情,作为皇帝,对于军事力量自然会各外敏感。能够先用心人事,而强忍住不去胡乱指挥,赵祯算是不错的了。此时正是军制将改的特殊时期,军中人事赵祯会格外注意。

    调往河北和河东之后,桑怿和高大全两军急速护张,赵祯把许多禁军编到了他们两军的名下。此时桑怿所部已经近十万人,高大全所部也有六万多人。不过人增加了,赵祯实是不知道怎么整训,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面临契丹的压力两军抽不出人,只能先名义上在两军挂着。徐平回来之后,禁军的改制整编才能真正开始。

    宰相无事不统,军事自然也包括在内,只要徐平回京了,朝廷有无数手段让他参与到军改中去。不直接去枢密院,离开了军改最要害的人事,以宰相的身份参与军改,制度上可以参谋把关。赵祯别的不会做,这种事情最是得心应手。

    说过了这一年的经历,贾逵搓着手道:“契丹不自量力,竟敢插手,想火中取栗!云中一战只让他们小挫,依我说,就该全军挥师北上,夺了燕云看他们可还敢逞威风!”

    明镐笑道:“还不是因为离开得早,许多大仗错过了,你心中不甘。看契丹的样子,以后北疆也能以太平,还愁没有大仗去打么?”

    徐平道:“参军为的不是打仗,而是守卫国家,保天下太平。太平最好,战事能少就尽量少。作为军人,不打仗也有许多事情可做,以为就能闲下来了?”

    “是,是,都护说得是!”贾逵一边说着,一边端起茶来,喝茶遮掩自己的尴尬。

    看着两人,徐平心中明白,调他们两人回京,不只是护卫自己,极大可能会就此留在京城。明镐是大中祥符五年的榜眼,就出身来说,可是硬得很。

    大中祥符二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连续开科,科举太过频繁,明镐那几届进士混得普遍不好。人的成就不只是看个人的奋斗,还要看历史进程,明镐便就如此,赶在那个时间点了,前期仕途不顺。不过有了陇右军中的经历,他的未来不可限量,官场上的前途比桑怿还要光明。桑怿官做得再大,成就限制在武将上了,明镐则是可文可武。

    明镐的仕途其实与徐平差不多,一等进士出身,前期在地方上蹉跎,直到为官十几年后才遇到薛奎,得到赏识。但这个时候刚好刘太后当政,他这种人被压着升不上去,等到赵祯亲政了,后面的进士又已经起来了。生不逢时,就是明镐这种人了。

    这个时候把明镐招入京来,除了壮徐平威仪之外,他必定是要大用了。

    贾逵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作战勇猛,同时又多谋而善断,他升迁得快不只是靠砍的人头多。陇右军中记军功和升迁的时候,都有评语,赵祯是从评语中看上贾逵的。他来自最普通的百姓之家,跟各达官显贵没有任何牵连,是这种时候皇帝最喜欢用的人。

    徐平不回到京城,朝廷不大敢用陇右军中的人,回来了,这两个人先得到了机会。

第4章 郊迎() 
太阳从东边升起来,红彤彤地挂在天上,映出万道霞光。正是大寒节气,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旁边的汴河依然冰封,河光的柳树光秃秃的,一片萧索。

    殿前司副都指挥李用和、侍卫马军司副都指使李昭亮、侍卫步军司副都指挥郭承祐三人一起向李迪和吕夷简叉手唱诺。此时的禁军三衙大帅全部都是外戚和藩邸旧人,是宋朝空前绝后的一大奇景,让李迪和吕夷简一起羞得低下头去。

    历史上赵祯还真就是这么用人的,三衙管军大将只要不上前线,不统军打仗,换谁当不是当。全用外戚亲旧,贪的就是管军大将丰厚的俸禄。反正这几个职位真用什么良臣猛将也无大用处,历史上狄青等猛将坐到这个位子上,同样没有让禁军脱胎换骨。军制已经限死了,禁军就是这么个禁军,只要用兵的帅臣精择人选,这几个职位赵祯就让自己的亲戚做来捞钱。大臣们看不过眼,弹劾不断,最主要的就是寒了前线将士们的心。

    不过这个时候,李迪和吕夷简能够忍下来,不顾台谏言官三天两头地上章骂,是因为徐平回来之后军制改革马上就开始了。军改只要一开始,人选就不像以前那样随便,赵祯同样会收敛。先让这几个外戚坐在要害职位上,反而比将门好说话。

    唱诺毕,李迪和吕夷简回礼。李迪下令,吕夷简命人给兵符,让三人带三衙精选出来的禁军,列阵前迎。让三衙三帅一起出迎,此次回京,朝廷给足了徐平面子。

    李用和三人翻身上马,军乐齐鸣,旌旗招展,数千铁骑排成军阵,随在三帅身后向西行去。此次郊迎,是徐平在外拜相和大将军班师回朝,几件事情合在一起。这些礼节数十年间都是存而不用,具体细节模糊不清,随在一边赞礼的礼官们不知道翻烂了多少古籍。

    前行数里,两军遥遥看见。新任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张茂实上前唱诺,李用和命其上前问讯。大军戍还,当由引见司上前晓谕进止之节。

    张茂实带了三司两个甲士上前,看见前面明镐一身铁甲行来,一起叉手唱诺。

    行礼如仪,张茂实口诵进京面君之礼,明镐一一作答。这都是仪式,不可能到这个时候才让一千铁骑进京怎么做,来之前礼官已经排练过许多遍了。

    诸事完毕,京城禁军前引,陇右铁骑随后,一起向着前方郊迎的百官行去。

    转过身来,看着前方的一轮红日,李用和感慨万千。徐平是自己看着长大的,万万没想到,有一天会由自己来迎这位班师回朝的大将军。徐平此次回朝,跟上次从邕州回来完全不同了,朝中再没有一个大臣会压得住他,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太阳升起来,站在野地里的百官身上才有些暖过来。在天气最冷的时候,天不亮就到这里站着,滋味实在不好受。不过大家心里没有怨言,徐平灭党项,败契丹,回京当得起这样的礼遇。没有这样的礼遇,百官反而会感同身受,觉得不舒服。徐平很够意思,没有在路上走一天,让大家在这里等一天,大清早就到了,少受了多少罪。

    到了地方,李用和带着李昭亮、郭承祐上前向李迪和吕夷简唱诺,复命,各自带着本部铁骑分列大道两旁。京城禁军让开道路,陇右一千铁骑才簇拥着徐平出现在百官眼里。

    同样是铁骑,陇右军并不如京城禁军那样鲜亮耀眼,暗沉之中带着凛然杀气。这是真正的百战之精锐,他们的军威是从血肉中趟出来的,不是用钱堆出来的。选出来的京城禁军精锐不是做样的军队,他们一样军纪严整,阵列分明,但跟陇右军比起来,总是差了一点什么。或许只是士卒的一个小动作,一点小表情的不同,就是让人觉得不一样。被棍棒训出来的纪律,跟陇右这种从灵魂延伸出来的纪律,大军之中表现极是明显。

    李迪对身边的吕夷简道:“惟有如此大军,才当得起非常之战功!”

    说完,两人一起带着百官迎上前去。

    徐平催马上前,翻身落马,叉手唱诺:“末将徐平,拜见宰相、枢密太尉!”

    李迪的身子猛地一振,把身上的寒意振去,上前回礼:“党项叛国,天下震动。都护西征伐不臣,统大军历血战,斩昊贼小丑,以儆四方!收复境土,抚绥百姓,功在天下,载之典籍!今班师,吾为元台,率百官迎都护于十里之亭,隆以礼,以谢都护!”

    说完,旁边礼官捧金盘进酒,徐平取杯。李迪和吕夷简一起举杯:“为都护寿!”

    徐平道不敢,举起金杯,仰头一饮而尽。再三,才撤了金盘下去。

    抬起头,徐平看着前方一轮红日趴在开封城头,映出万道霞光。霞光之中,百官一起行礼,高声唱赞,徐平不由心胸激荡。这天下除了赵祯,只有自己有如此荣耀了,真地是可以吹一辈子。多年前献俘,自己从南薰门到宣德门城楼,此次走西门,同样是要宣德门前去,去向赵祯报捷,接受封赐。

    突然间想起来,如果以后有机会,自己像今天一样同,把开封城的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全部走遍,不知道是一番什么景象。真做出了这种事情,不知后世会如何议论。

    一切行礼如仪,军乐起来,众人一起上马,向着十里外的开封城而去。

    前方的新郑门外,金明池旁,八大王赵元俨代表赵祯,再次向徐平献酒以迎。百官中官位较低,不太重要的官员,便在这里及对面的琼林苑饮宴。此次凡在开封城中的所有官员全部都出来了,包括那些赋闲的勋贵宗室,人数太多,宣德门太过拥挤,便就在这里另设了一处分会场。不止是官员,城中的耆老之类,也都被请了出来,一起赐御酒。

    行礼如仪,饮罢,赵元俨对徐平道:“十数年前,你还是个娃娃,我便看你不凡。如今出将入相,为朝廷立下多勋劳。本朝立国以来,今日军功谁人可比!”

    徐平忙行礼谢过。八大王的身份太过特殊,跟一般的宗室亲王不可比。从太宗时让宰相班亲王之前,皇室的亲王再是尊贵,宰相也不会放在眼里。赵元俨不一样,他是特旨上朝时班位在宰相前的,说的话赵祯不敢置之不理,还真不能让他有什么不好的印象。

    什么早就看出来不凡之类的,是老头给自己的脸上贴金了。徐平为官十几年,还真没有靠他帮过。有自己的奋斗,有其他人的提携,却没有受过他的恩惠。

第5章 家的味道() 
徐平缩在交椅里,身边放着火炉,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只觉得身心俱疲。

    书郎坐在一边,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徐平,有些亲近,有些好奇,又有些畏惧。走的时候书郎还在襁褓之中,等到回来,已经能跑能跳了。徐平回来之前,书郎想过无法次自己的阿爹是个什么样子,甚至在心里描了一个样子出来,坚定地认为那就是自己小时候见过的样子。高高大大,威猛无比,才当得起统数十万军,决胜于边疆的大将身份。等到回来见了,却只是平平无奇,一点也不似他心中想的样子。

    到底是自己的阿爹,失望倒是不失望,只是想不出来这个样子,怎么能统大军。昨天徐平回来的时候,由妈妈秀秀抱着站在御街旁酒楼的窗前,看着徐平铁骑护卫,由百官迎进城来,煞是威风。等到他被家人抱到宣德门城楼,徐平卸下甲来,过来抱他时,却再没有大军簇拥的神气。突然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让他觉得甚是神奇。

    徐平抬起头,看见书郎一直盯着自己看,向他笑了笑。做官游宦天下,就是这样,见惯了离别相聚。前世还觉得古人诗词里无数的离别,有些矫情,等到自己也如此了,才知道离别相聚就是生活。徐平还算好了,在京城里有一个家,小门小户,到边疆为官不能带家眷时,家人还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大多数官员,连他这个条件都没有,四海为家,只有到了不得不离别的时候,才在某地租一个房子,家人在那里等待下一次的相聚。直到身老病死,才会在一个地方安下家来,子孙后人在那里生存繁衍。

    不管是大门小户,漂泊是这个时代官员的常态。家里人口少自不必说,当然是携家眷四处为官,出自高大门大户人口众多的也是如此。宋朝官员的待遇好,俸禄高,但这些待遇只及官员自身,俸禄虽高,隐性的福利却少。虽然有官户,但免税赋免差役是有名额数量限制的。乡村赋税差役都是本于田产,一品免一百顷,依次降低到九品免十顷。十顷就是五口之家的自耕农,有成年兄弟留在家里就不划算。徐平现在从二品,乡村田产免九十顷赋役,对他白沙镇的庄子来说只占极小一部分,那里的田产现在都是要交税的。

    乡村的田产其实对官员的吸引力不大,宋朝的地价也一直不高,对徐平这是好事。把民间的资金从农村逼出来,投到城市的工商业中去,对社会来说更加高效。

    突然觉得有人拉自己,低下头才看见书郎靠过来,拉着自己的衣袍怯生生地问道:“阿爹,你在想什么?”

    徐平笑道:“没想什么,一时出神罢了。你冷不冷?来,我抱着你。”

    一边说着,一边把书郎抱起,搂在自己的怀里。书郎有些害羞,埋头在徐平肩头。

    昨天全城欢庆,迎西北徐平都护回京,闹了一天。徐平晚上回到城外府里,向爹妈问安,跟林素娘叙离别之情。今天入宫向皇上谢恩,便过来看秀秀和书郎。

    拜相按例皇帝都有丰厚的赏赐,一般约值四五千贯,徐平身份不同,赵祯给了约七千贯的各种财货宝物。加上因为西北胜利,郭皇后赐宰执各三百两黄金及其他宝物,徐平给了执笔写自己拜相制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