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战大计不是徐平一个沿边都护能定的,只能上书朝廷,这一带又恢复了平静。

    云内州旧城,野利旺荣和成克赏满面红光,并骑向都护府行去。与契丹议和,他们的使命便就结束,到了算账领钱的时候了。野利旺荣带的兵多,此次斩获远超过成克赏,但成克赏财运当头,此次白捡了一个萧胡睹,加上先前对萧普达和张佛奴的战绩,两人所部该领的赏钱相差不多。领到钱后,足够他们挥霍一辈子了。

    到了都护府,由谭虎带着进了官厅,行礼如仪。

    让两人落座,徐平道:“此次大胜,全赖两位大王用命。朝廷有功必赏,除了赏钱,你们还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以一并提出来。只要做得到,朝廷不会推托。”

    成克赏道:“我已经在灵州选好了一处宅子,单等解甲,便就去那里做个富家翁。只是我自小在马背上长大,城里过活,到时就怕浑身不自在。灵州东边是山间牧地,我想在那里买几百亩田地做牧场,闲时可以到那里去住些日子。只是兴灵路经略司现在不许私自买卖田地,更加不许私占,是以难办。若是有闲,都护跟吴经略说一声,方便则个。”

    说完,成克赏命随从取了从萧胡睹身上扒下的铁甲来,呈给徐平:“这身铁甲,得自契丹驸马萧胡睹,甚是精良。都护统军多年,没有合适甲胄,便转送都护。”

    徐平命谭虎接了,道:“此次战后,我统不统军尚未可知,铁甲留之无用。难得你一片心意,便接下来,若是继续统军我便自用,不统军了便就交给谭虎将军。他随我多年,一直忠心不二,立下无数功勋,送给他也不辱没了。”

    成克赏叉手:“都护如何处置都是好的。谭将军勇将,当配如此一副好甲!”

    徐平点头,对成克赏道:“经略司现下不许私自买卖田地,不得私自立庄占田,只是一时之计。等到各地安稳下来,一切都如内地规例。你要处牧场不是什么大事,我跟吴经略说一声就好。只是我有言在先,以后兴灵路不许游牧,全为驻牧,牧场如村庄一般。再一个不许用自己的族人为佣奴,需要人使用,从当地雇人。切记,不要犯了!”

    成克赏叉手应诺,谢过徐平。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对成克赏这些降将,朝廷有必要的防范措施,徐平从来都是说在明处。不说出来,各自心里打小算盘,以后对朝廷对他们都不好。降将被怀疑,结局凄惨的历史上不乏其人。明言让成克赏跟族人割裂,虽然有些不近人情,实际上也是为了他好。这么多日子,成克赏和野利旺荣已经想明白了。

    徐平又问野利旺荣:“野利大王,不知有没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的?”

    野利旺荣犹豫了一会,还是道:“不瞒都护,我正当盛年,从此当个富家翁,不问国事心有不甘。望朝廷体谅,谋个差遣在身,不致荒废了岁月。——我知道朝廷之制,对我等这样出身的人必然防范,这是人之常情。不过再是防范,总有合适的差遣吧?”

    “有,当然有!”徐平不由笑了起来,“野利大王能够明白,能够体会,朝廷要防你们执政掌军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就一切好说。其实不要说你们,朝廷里的官员,哪个不要避嫌疑?这是朝廷定制,并不是针对你们哪一个人,在朝廷为官,人人都要避嫌。野利大王愿意出来做事,自然是好的,朝廷怎么会拒绝?只要遵从朝廷规制,按着规矩来,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具体的职事,要等朝廷诏命,我会上奏章的。”

    野利旺荣没想到徐平会痛快答应,急忙谢过。出来做官,继续执掌党项的军政是不可能的,很可能不会再在兴灵和银夏两路,而是跟其他官员一样异地为官。野利旺荣对这一点很清楚,也能够接受。只要他在本来地盘,带着旧部,朝廷就不会放心,这就是惹祸的根由。野利旺荣已经想明白了,徐平也从来不用虚假的承诺拉拢他们,早就说过战后会彻底打散原来党项的一切军政组织。谁放不下原来的地位和权利,谁就是跟朝廷作对,一定没有好下场。这是基本原则,谁碰谁死。

    说过这些,徐平又道:“契丹已经派人议和,我已上书,朝廷自会派人主持。这不是一时半刻能完的事情,只怕要拖上几个月。在这些日子里,两位大王一起与都护府和朝廷派来的官员,结算你们的赏钱。按照军功领钱,天经地义,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而且这不只是你们两人的钱,是你们部下十数万将士的钱,一定要结算清楚,不要让将士寒心。”

    野利旺荣和成克赏一起道:“多谢都护体谅,我等必会用心!”

    “好,钱结算清楚,将士们的辛苦就有了个交待。除了结算赏钱,还有一件事要劳烦你们。仗不打了,这十数万人要向何处去,要给他们一个归宿。路各人自己选,我不强求他们要做什么,只要不违朝廷法度,按着各人的心意来。发放赏钱的时候记住一点,要为将士们的未来考虑,不要只图一时痛快。是以不会发现钱,而是把赏钱存在银行里面,分成五年或者十年领完。有这么多年时间,都应该有了养家糊口的事情做。”

    见两人不说话,徐平道:“我知道你们番人爱财,所有的钱都握在手里才安心,不怎么信得过银行。这就要靠你们了,去跟他们说清楚,朝廷如此做,不是舍不得给他们钱,而是为了他们的将来考虑。现钱发到了手上,有几个人能够精打细算?忍不住就要去买酒来喝,就要去找小娘子,甚至要赌钱。不知不觉钱花完了,以后怎么办?不打仗了,再没有钱发给他们了,以后的日子要自己赚钱,要养活妻儿老小。把钱存在银行里,主要是防止他们乱花,每个月都领钱,不管怎么样不会饿了肚子。”

    成克赏道:“都护说的道理极是,我们都明白,自会去劝导将士们。只是还有一事心中不明,还请都护赐教。”

    “尽管讲,有什么不明白的都问,现在问清楚了,以后才好做事。”

    成克赏道:“我和野利大王属下十数万将士,解甲之后,要去做什么呢?除了打仗,他们只会放牧牛羊。现在几路都在并帐为村,不许游牧,他们一时也学不会种地啊。若是到城里做工,那就更加不会了,除了一把力气,他们诸事不会。”

    徐平道:“无妨,他们为朝廷做事,朝廷自然会安排他们的出路。放牧牛羊也是谋生的本领,让拿惯锄头的人做这事,还做不好呢。接下来,朝廷会在陇右几路分别设置群牧司和牛羊司,他们愿意为朝廷做事的,可以编到里面去。不想受管束的,可以编到各个村子里面,做朝廷之民。以后不许游牧了,但还可以驻牧啊,并不是不许放牧了。游牧居无定所,太过辛苦,驻牧以后便如种田一样,不用迁徒,有了天灾朝廷也好赈济。——如果有人要去种地,也是一样。愿意的编入营田务,不愿受管束的编入各村。告诉他们,不管种田还是放牧牛羊,朝廷都会组织帮着他们建房,会发给农具和驻牧的用具,生活无忧。”

    野利旺荣问道:“都护适才讲要设群牧司和牛羊司,不知两司有何区别?”

    “群牧司牧马和骆驼,为天下之军提供军马驮畜,挑拣剩下来的才卖给民间。牛羊司牧马、牛、羊、骆驼,什么都养,为朝廷提供役畜和筋肉毛皮。两司各有地分,互不相扰。”

    野利旺荣和成克赏点头,明白了什么意思。军马是战略物资,要求较高,不能跟民马一起养,两者的要求本就不同。分成两司是为了保证战马的质量,以免滥竽充数。打下来党项之后,就有了充足的牧马地,加上人工授精的技术已经成熟了,接下来要大规模地改良马种,为军队提供优质且数量充足的战马。

    见两人再无疑问,徐平道:“还有,你们属下将士的战马、铠甲和刀枪弓矢,不好带着到民间。一律从优作价,由朝廷收买,与赏钱一起发给他们。”

第319章 使节() 
依徐平建议,此次议和不再让使节来回两国京城,而是各驻云内州和丰州。遇有重大到使节不能决定的事宜,则飞马报朝廷。和约议定,则依澶州例各自去京城递誓约。

    澶州之盟后的惯例,使节都是一文一武,文臣为正使,武将为副使。宋的习惯,使臣的官阶不高,一般是中下级官员。特别是文官,多是卿监以下,甚至有时用丞郎,武将的官阶可能会高一点。契丹使节也是一文一武,不过依他们的国情还要加上一条,两使节一为契丹人,另一人为燕人,即契丹境内的汉人。宋朝在接待的时候,对契丹人用番礼,对燕人则用汉礼。双方对涉及国家地位的使节仪礼上斤斤计较,从坐次排列,到见什么人穿什么衣服,行什么礼,参加什么活动,甚至吃什么,都各自有了一套对方认可的规范。

    此次议和,宋朝的正使是礼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富弼,副使是供备库使、恩州团练使张茂实。契丹则是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敌烈和枢密院都承旨王惟吉,双方地位大致相当。

    真正主事的,实际是双方各自在前线的统兵大将,宋是徐平和范仲淹,契丹则是萧贯之和刘六符。他们认可了,才会再报到各自朝廷,最后议定。

    富弼和张茂实到云内州的时候,正是最寒冷的时候,两人冻得瑟瑟发抖。

    徐平和范仲淹在都护府迎住两人,接到官厅里,分宾主落座。

    层子里设了火道,温暖如春,富弼长出一口气:“塞北天气寒冷如斯,这一次可是冻得惨了!都护这里设了火道,驱去寒意,我们两人这才算是活了过来!”

    徐平道:“你们来得如此迅捷,想来是骑马急行。最近这些日子正起大风,迎风赶路可不就冻得惨了!其实不用如此心急,可以坐在车里慢慢来,就不会如此狼狈。”

    富弼道:“如何能够!都护塞北再次大捷,朝中人心振奋,恨不得立刻就见到契丹人是如何嘴脸,自然是能早一刻是一刻。”

    这个时候两人才缓过来,富弼和张茂实一齐起身,对徐平行礼:“祝都护大捷!”

    徐平受了,对两人道:“你们是朝廷使节,坐下说话。与契丹人议和,诸事纷杂,我们要好好商量一番。此次如澶州故事,要保许多年太平,马虎不得。”

    两人重新落座,富弼道:“来前陛辞,圣上交待,议和之事由都护和经略主持大局,我们去与契丹人面议。等到大局已定,再报朝廷,以定可否。”

    徐平点头,对范仲淹道:“现在军中事务不少,善后息兵是大事,我政务缠身,议和还是要经略多用心。澶州之盟后两国和平数十年,一切都有成例,不要过多更张。”

    范仲淹拱手:“都护只要主持大局即可,一切细务,我与两位使节去办。”

    烤着火,徐平和范仲淹与富弼和张茂实说些闲话,问他们路上的见闻,以及朝中动向。

    云内州一战把契丹逼退,群臣给赵祯上尊号,上个月改元庆历。从景祐之后年号多次变更,与元昊有关。康定跟他的一大串各种称号、名字扯了关系,改元宝元,结果后来发现宝元又扯到关系,借着这次机会再次改掉。

    连番大胜,朝中一部分官员像打了鸡血一样,格外亢奋。不与契丹议和,一直打下去光复幽云十六州的声势很大。朝廷压都压不住。正是因为如此,富弼和张茂实才被要求尽快赶到塞外,把与契丹的和约定下来,不然这事情不知道吵到什么时候。

    身子彻底暖过来,富弼问徐平:“都护,此次议和,可否先向我二人说个大略?”

    徐平道:“无非是按澶州誓约旧例,逐条再议罢了。现在朝中官员,是什么想法?”

    富弼道:“岁币必然不能给了,至于疆界,多数官员要契丹把丰州让出来。其他事务依然如旧,两国还是兄弟之邦,轻易不得兴兵。若是如此,只怕契丹不会答应。”

    徐平笑道:“当然不会答应。不说把丰州让出来,就是取消岁币只怕他们也不愿意。圣上和枢密院是如何吩咐你们两人的?要怎样才和契丹议和?可有底线?”

    “疆界依都护先前所言,取丰州和云内州之中的青冢为界,两边各二十里为禁地,不许耕种,不许樵采放牧。岁币不能再给,如果可以,让契丹仿前例给本朝纳币。”

    徐平想了一会,道:“依我估计,疆界可以如此办理,打下来的地方,没有再让出去的道理。但是取消岁币,只怕契丹不会应允。一是他们的脸面,岁币一没有了,就意味着契丹向本朝低头。再一个契丹王公,不少人靠着岁币发财,没了怎么会愿意?”

    富弼一怔:“依都护的意思,难道以后继续向契丹给岁币?如此朝中无法交待!”

    “不要如此直来直去吧,议和,要照顾双方脸面。不如这样,岁币依然给契丹,但同时让契丹每年给朝廷提供马匹,都用助两朝军旅之费之名。岁币买多少马,你们仔细合计一番,可以让契丹每年多给两千匹马,以赎前四十年我们给他们的岁币。如此一来,契丹每年都如以前一样收到岁币,不失脸面,对内有交待。我们得到马匹,也不吃亏。”

    富弼点了点头,对身边的张茂实道:“都护所言,团练以为如何?”

    张茂实道:“如此倒也可行,就当是我们每年向契丹买马,双方俱不失脸面。只是如此大事,我们决断不了,当上奏朝廷,恭请圣裁。”

    范仲淹在一边合计,徐平提出这个办法来,确实是给双方台阶下,比较能接受。不要以为打败了契丹,他们就会乖乖承认自己实力不如大宋了,条件太过苛刻,可能会逼得他们凶性发作,干脆打大仗。此时宋军并没有准备好,数十万禁军面临着军制改革,真大打起来后果难料。暂时议和,在边境保持某种紧张形势,对内改革军制,才是稳妥的办法。

    岁币对宋朝不是太过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对现在的三司来说,只是一年收入的九牛一毛而已,主要是脸面。但是对契丹可不是如此,白银不说,绢在两国的价钱相差数倍,这契丹王庭的一大项收入。断了岁币,就是断了王庭的收入,他们反应必然激烈。而让他们用马来换,契丹王室可以把代价转移到地方,甚至转移到周边的那些附庸部落身上,耶律宗真并不会吃亏。以前契丹不向宋卖马,是因为宋朝没有牧马地,马匹奇缺。灭了党项之后牧马地已经有了,再禁止向宋朝卖马意义不大,他们比较容易接受。

    看起来,徐平是真心想跟契丹议和。

第320章 一切要讲好() 
下雪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下来,不到一个时辰,大地便成了白茫茫一片。

    徐平坐在后衙凉亭里的交椅上,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雪花中,远处高大的阴山不见了,城里的望楼不见了,就连园里的花木都变得模糊。

    旁边是一个火炉,炉边温了酒,温酒的水已经咕咕地冒着热气。一个小桌摆了几盘简单的菜肴,几个酒杯。不远处,谭虎带着几个士卒,加上萧胡睹,准备着烤羊肉。

    萧胡睹出身高贵,现在议和奇货可居,徐平没有亏待他,一直都是谭虎亲自看住。双方停战,契丹一定会把这个人要回去,当然他回去是要待价的。对萧胡睹好一点,他回朝以后会不会感激徐平不知道,最少也不会成为仇人,不会对大宋恨之入骨。

    此次议和,真正主事的人是徐平,范仲淹是副手,富弼和张茂实是奉命做事的人。这不需要明诏,现在这一带所有的官员中,只有徐平有便宜行事之权。跟契丹谈判,所做出的任何决定,只有徐平能够作主拍板。都护府不干涉地方,但是整个党项地区,加上从契丹夺来的几州,都还没有解除军管。吴遵路、方偕和范仲淹这几个经略使,在徐平移交大权之前,都是他的属下。非常时期,必然是非常制度。仗是徐平带兵打的,地盘是他从敌人手中抢下来的,如何结束战争,最有发言权的当然也是他。

    职权如此之重,徐平必然不会事事过问,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即可。诸葛亮事无巨细全归于己,是他的性格使然,五十四岁英年早逝,几乎是活活累死的。讲真话,徐平没有那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要大的方向不偏,事情还是要由其他人去做。

    契丹在压力太大,议和的事情不能由萧贯之和刘六符作主,他们两人也不敢在这个时候作主。耶律敌烈和王惟吉要从王庭得到确切的底线,王公大臣们要商量出个结果,他们才能出发,现在还没有丰州。人没有来,富弼和张茂实只能在云内州等着。

    这些日子,由范仲淹带着富弼和张茂实两人,商量议和的具体细节。依澶州誓约,和约要包括宣布友好不再交战,岁币的数量和如何交割,疆界如何划定,以后各守疆界不得相互侵犯,不容纳对方的逃犯,边境地区的军事对等部署,以及最后如何宣誓。这是誓约要写的内容,还有不明文写出来,双方要达成默契的。比如两国关系,大宋为兄,契丹为弟,澶州誓约并没有写明,但双方来往是按照这个辈分来的。以及使节往来的礼仪,两国贸易如何安排,公文怎么交流,各自对应的衙门。细到公文的格式,互相称呼,都要确定。

    以后双方对峙,这些越明确越好,指望着混水摸鱼让对方疲于应对是不现实的。模糊地带越大,则传递的信号越不明确,很容易导致有力无处使。

    比如明确双方军事部署,无非是各自的防御设施,边境的城池等从此如旧,不得以任何借口挖沟、栽树、筑城。各自在边境地区布置多少兵力,驻哪些地域,都会有不成文的默契。这样明确,才好操作。以宋朝现在的国力,在整个边境布置约五十万兵力,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而契丹要维持这样的兵力,则会大大消耗它的国力。稳定下来,在前线稍后的地域作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或者举行军事演习,就能让对方举国忙乱。

    徐平前世怎么也听说过冷战时美苏是怎么对峙的,无非有样学样。互为对手,双方的交流就格外密切,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一边是使节来往不绝,一边是各自严加防范,对方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严加注意,作出应对。四十年的和平,双方有了经验,各方面都有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