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种制度的变动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最基本的,朝廷制度的军法设置、定的各级赏格要做出相应变动,细节徐平还没有完成,军没有推行下去。现在秦州的禁军依然是在改革之,边练边改,边打边改。
战役的将领负责战役指挥,原则不允许直接阵拼杀,跃马缰场是更低一级的营和都统兵官的事情。甘谷筑城,是一次战术行动,派高大全去层级太高不合适,派杨广去层级又太低,指挥机构不键全,也同样有些不合适。徐平一直在想,要不要派景泰过去暂时担任指挥官,作为权宜之计,只是还没有定下决心。没有景泰这一层级的军官,归急时候要做的决定,可能超出了杨广的职权范围。
军制改革,本质是让军队的组织结构更加适合战争的客观规律,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战争任务。至于利用控制军队、防止作乱等等,不是靠组织结构来保证的。
桑怿和高大全知道徐平对现在两军的军制还是不满意,现在也开始能够摸到徐平思想的脉络,但还没有从感性认识升到理性认识,依然有些模模糊糊。
见刘涣一直站在一边,等候答复,徐平想了一想道:“蕃部来归,当然是要同意。这样吧,你去答应他们,补他们的首领为本族军主,印绶可以让秦州先铸给他们。事后我们再奏朝廷,发给他们正式官告。俸禄可以从发给印绶时开始算,每月发放。”
刘涣应诺,急匆匆地去了。这是秦州帅府的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官印虽然原则是由京城的官告院给,但便宜行事之权,秦州可以代发。
看着刘涣离去,徐平越来越觉得,自己对禹藏花麻来犯做的准备还是不足,有必要集全军的力量,再来一次整训探讨,把方案做到最细。
:
第55章 左右虞侯()
秋日的阳光照在身暖洋洋的,徐平坐在校场旁边的案后,看着贾逵带队与对方厮杀。
越是离着秋后近,徐平越是觉得心里没有底,他总觉得军制改革还缺点什么。最明显的是军队各级编制还是定不下来,总觉得不合适。当然,徐平可以根据大家的提议定一个看起来合理的方案,但却觉得说服不了自己,讲不出个道理来。
事务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战争也是一样。
这个年代人谈兵的极多,是国历史兵出炉最多的时期之一,朝廷组织编写的不算,人自己编的兵有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是徐平的同年阮逸根据历史资料和自己的阐述发挥,托名李靖所作的《李卫公问对》。这总体是他从各种历史资料辑录出来的,大致还是代表李靖的军事思想,毕竟这个年代李靖的兵流传下来的还有。再一个是科场不得意的梅尧臣,重注了《孙子兵法》。徐平前世《孙子兵法》较全的版本一般是《十一家注孙子》,梅尧臣是十一家的最后一家。
此时这两本都还没有完全完成,但其的一些篇章徐平已经看过。作为年少有为的边帅,一些有志沙场的人会把自己的著作寄到秦州来,托名请徐平指教,实际是想谋一个进身之阶。这是常事,历史梅尧臣跟范仲淹从亲密朋友到翻目成仇,导火索之一是范仲淹作帅臣之后死活不肯招梅尧臣入幕,欧阳修从斡旋都没有用。
现在梅尧臣的心情还没有那么迫切,他叔叔梅询还在是一,再一个他跟徐平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密切,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思。梅询年少的时候喜谈兵,梅尧臣是受叔叔的影响,对军事感兴趣,多次科举不,让他的心思动到军功来。当年元昊的祖父赵继迁在灵州叛宋,梅询便建议太宗皇帝,联络河西六谷蕃部侧击党项,并自请出使。有这一个渊源,梅尧臣同样建议联络青唐唃厮啰,背击党项。
讲真话,现在徐平的选择跟历史范仲淹的选择一样,也不会招阮逸和梅尧臣到秦州来。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双方的思想不合。这两个人都到写兵的地步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徐平军制的改革和军事思想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同,招人来是做事的,不是来争吵的。
这两人的兵是很优秀的著作,足以跟先秦诸家的兵列在一起,但是如此,时代却已经变了。一千多年的时光,战争早已经不是先秦时候的样子,大的原则有意义,一些细节大相径庭。历史虽然有反复,但残酷的战争还是使战争实践不断向前,特别是晚唐五代一百多年的混战,催生出了很多实践经验,徐平不需要再走回头路。
最重要的问题,战争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要总结客观规律,按照战争本身的客观规律去改变制度,改变组织形式,改变战斗方式的时候,古典兵意义已经不大了。
太宗时期对外战事不顺,为了掌控军队,出于控制的目的对军制多有变更,使宋军的军制相对于五代出现了倒退。过去了几十年,不管武,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为尊者讳,不好讲出来罢了。历史再过几十年,太宗对宋军军制的变革,破坏大于建设会成为朝野共识,武讨论差直接说太宗是军事白痴了。
徐平现在要做的,是让军多多演练,特别是对战,从把失去的客观规律再总结出来。只有掌握了战争的内在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先择,而不是平空想象,空发议论。
贾逵现在是都头,目前编制最基本的战斗单位,徐平从基本做起,这几天一直观看都一级的对战。贾逵的排兵布阵很有意思,他总是把部队分成三个部分,自己带军,与前军一起,或进或退,军总是粘住前军的。
徐平看得津津有味,心感到已经有些摸到了这基本战斗单位的作战原则。
与前军粘在一起的时候,贾逵永远是处于稍微偏左的位置,而前军永远偏右。随着战斗的进行,前面慢慢到了军的正前方。而在这个时候,后军又开始偏左了。
看着贾逵带队不断地重复着这一过程,徐平突然一拍大腿,对身边的桑怿道:“我明白了先前一直有些迷惑,最近几天看你们的演练,终于解了心一个难题”
桑怿有些摸不着头脑,对徐平道:“节帅明白什么?可是想到了对敌妙策?”
徐平摇了摇头:“对敌妙策哪里是这样空想出来的,我想通的是为什么军会设左右虞侯。自古以来,军阵分九军、七军、五军、三军,兵记之甚详,但最其本的是五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和军,再简略一些是前军、军、后军。但军设的却是左虞侯和右虞侯,为什么不是前、后虞侯呢?”
桑怿愣了一下道:“军自来如此,却没有想过为什么。”
“因为右本是前,左本是后,左和右本包含了前后的意思,才如此设置。五代乱战数十年,他们设左、右虞侯绝不是没有来由的,本朝军制数次变更,虽然留下了虞侯的官位,但却不再匣务,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左、右虞侯之设,则两军对阵,不管本部有军队几多,必分为三军。右虞侯统前军,左虞侯统后军,主将自帅军,你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秀才你是带兵的人,想一想自己排兵布阵是不是如此?”
桑怿想了想道:“大略如此,只是却不是有意这样做的,只是军阵当这样布置。”
徐平连连点头:“五代军头虽然大多粗鄙不,但他们都是在尸山血海杀出来的,官位设置从于实战,不是没有来由。实际右军不一定在右,左军也不一定在左,但右军当敌正面,左军在后掩护总是不错。人大多是右手用力,虽然有善用左手的,总是不多,军阵之不可能考虑他们。所以正面迎敌,必是在右,当敌的前军,归为右虞侯辖下,才是理所应当。后军为左虞侯所辖,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在禁军虞侯或是不设,或是虽然设了只是备位,作为官阶升迁而已,失去了虞侯本应该有的作用。”
原因当然不是仅仅如此,更重要的原因是太宗对军事无知且刚愎自用,最喜欢将从御的把戏,把军本来这一灵活性的设置给取消了。禁军出征,太宗经常给阵图,还要派人监视布阵,称为排阵使,使禁军的军阵成了死阵。大军阵势排开,很难移动,甚至到了十万、八万人的大阵,绵延数十里,一动全军乱了。
从阵图看,一切都很完美,敌人从哪里来,军阵怎么应对,不管怎么算都没有失败的道理,可算是万无一失。太宗皇帝对这阵图极是自负,被他称为“平戎万全阵”。惟一的问题是,敌人不按你规划好的出牌怎么办?
备注:五代和宋朝军队的右军实际是前军,左军实际是后军,根据战斗情况会做变化。当然是不是因为人善用右手才这样布置,只是作者的猜测和推理,读者不用太过当真。本涉及到军事部分,是参考《战略学》、《战术学》、《军事地理学》等正规的军事教材,和建国以来的军事选,结合地理条件和当时历史记载做的推演,本是理论的想象。一切情节都是在这个范围的想象当,请读者理解,不在这范围内超纲了。
:
第56章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历史宗泽守开封,岳飞在其麾下屡立战功,宗泽召见,授以阵图。 没有受过当时正规军事训练的岳飞观阵图之后,说了一句话:“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句话非常有名,以至于徐平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却说不来,只是觉得很厉害,虽不明但觉厉而已。真正地一次又一次地观看了这个年代的作战形式,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徐平才有些摸到了这句话的脉络。
宗泽给岳飞的阵图,当然不可能是“一字长蛇”、“八门开锁”之类的演义阵式,而只能是脱胎于“平戎万全阵”的宋军作战的正规军阵。
战争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有其本身的客观规律在,即使宋太宗制“平戎万全阵”,也是按照战争的客观规律来的。这阵图当然是优秀的排兵布阵方法,这一点不用怀疑,不然即使后面的皇帝对他再孝顺,也不可能拿着国家命运来开这种玩笑。问题只在于,按图布阵是按照预定好的作战方法应战的,本死板,太宗又过于刚愎自用,再派排阵使监督将领严格按照阵图布阵,把军队最后一点灵活性扼杀掉,成为死阵了。
事事都要考虑周全,便事事都考虑不全,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这是客观规律。“平戎万全阵”要把战场遇到的各种情况都考虑进去,力求做到不管敌人怎么来打,都能处于不败之地。结果这阵只能越排越大,排到十万人军阵还嫌不足。这样的大阵,对战场条件要求非常苛刻,在作战方向的战场选择非常狭窄。
如果宋军布好了完整的“平戎万全军”,契丹是没有办法的,直接冲阵是自寻死路。但是战争是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敌军为什么要按照你预想的战斗方式来打仗?你的大阵布在这里,我打不了,绕过去还不行吗?这样的大阵灵活性不足,机动性更是悲剧,面对本有骑兵机动优势的契丹军队,一次又一次成了笑话。
作战要按图布阵,按图能够布下军阵的地方那么几个,来犯的敌人偏偏不向那里去,你怎么办?所以历史到了神宗的时候,朝野的共识是,太宗时候的那些名将生不逢时,在这位皇帝手下,除了庸、懦之将,真能够打仗的将领会更加悲剧。
双方对战,不排军阵不行,无组织总是打不过有组织的。把阵排成死阵也不行,军阵要按照战斗的实际情况随时变幻,应对战场瞬息万变的局势,只怕这才是岳飞的意思。
岳飞是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对战争的感应能力无人能及,徐平一直觉得,自己哪怕多了一千年的见识,能够把军队带到“岳家军”的水平,已经是非常厉害了。
不讲辨证法,认识不到量变会引起质变,把带一指挥军队的方法推广到全军,把百人作战的方式刻板地推向数十万的大军,是宋太宗对军队最大的破坏。他或许能够游刃有余地带一百人、五百人,但带几万人绝不是他能够胜任的,现在他留下的军制最大的麻烦在这里。制度严重退化,人才出现断层,哪怕赵祯不是刚愎自用的人,能听得进建议,这支军队也要经过数十年的血战,把失去的补回来,才能浴火重生。历史赵祯没有这样的决心,他的臣僚也没有这样的决心,最终把这些问题一直留到了最后。
徐平让双方停止对战,把贾逵叫了过来,在案几用茶杯摆出他刚才的阵势,道:“军阵作战,无非是圆阵、方阵、雁阵等几种,其实都在这左、、右三军之。向左右两翼张开,便为雁战,左右两军拢住,便是圆阵,前后分明,便是方阵。人云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诚不欺我而要让这军阵运转自如,则左军和右军必有人掌管,策应军。左、右虞侯之设,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点。现在禁军只设一个统兵官,虞侯有名无实,这军阵便失去了灵魂,成为一具死尸了。”
桑怿看徐平在案摆弄着几个茶碗,沉吟道:“节帅说得有理,不过这是朝廷方略——”
徐平摆了摆手:“先不要管那些,军队是为了打仗的,只要能打胜仗,一切好说实际两军对阵哪里有那么多花哨,无非是保住自己的人,杀死敌方的人。对战起来,是突击、防守和移动这三个步骤,之间怎么转换,怎么配合,怎么才能做到这些配合、转换快捷有利,才是使用军阵的目的。算计敌人怎么来攻,我怎么守,以策万全,不在军阵考虑的范围之内。想让自己没有漏洞,那便浑身都是漏洞”
贾逵是第一次参与这种级别的讨论,好地小声问道:“节帅,那如何守、如何进攻又该怎么考虑呢?军阵不虑及这些,总要在其他的地方布置。”
徐平对他点了点头:“你这话说得不错,当然要在其他的地方布置。我一直讲,军分为厢、军、营、都,不是简单的层级不同,统兵官的职级不同,带的人不同,而是各个层级要在作战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营和都的着眼点在这军阵,我们称之为战斗,依军的司令衙门下的军令,带军冲锋陷阵,完成军令要求的事情。而军一级则不在带兵,而在如何布置,该怎样防守,怎样进攻,如何去做,哪些人去做,都由他们拿主意。”
贾逵道:“莫不是军一级出战,便不摆军阵了?”
“当然不是,摆军阵也是布置的一种,不过不像营、都的军阵那样简单了。大的原则虽然一样,却要依地理、天气、面对的敌人等随机应变,这才是军一级统兵官要做的事情。——西北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贾逵,你多立些军功,早些坐到这个位置来。”
贾逵不由笑了起来,叉手向徐平行礼谢过。
徐平对桑怿道:“秀才,军的编伍我大致有些眉目了,说出来你参详参详,闲时多想一想,我们再议。营和都,军官都设四人,指挥使一人,副指挥使一人,左虞侯一人,右虞侯一人。正、副指挥使依我们原先所定的军制,左虞侯统后军,右虞侯统前军,战时与指挥使一起统兵列阵作战。我以营为例,部下五都分别编号,右虞侯统一、二都,左虞侯统三、四都,指挥使自统第五都为军。注意,他们不管是战时还是日常,都是分为前后军的,各自职掌也不同。右虞侯隶正任指挥之下,左虞侯隶副指挥使之下,在军阵之则只听正任统兵官号令。如果两军对战之时,指挥使战殁,则右虞侯权任正任指挥使,右虞侯战殁,第一都都头接任右虞侯。副指挥使战殁,则左虞侯接任其职,依次类推,左右两军次序不可混乱。营、都作战,重在职责分明,各自用命,所以要分清左右次序临阵之时,主将战殁,要由本次序的军官接其职任,不可按官职高低来。”
不许接任次序混乱换一句话来说,是战时正任统兵官永远带军粘住右军,右虞侯实际是先锋。而副统兵官则与左军在一起,策后接应。另外一个原因,是两位统兵官职责有分工,关系再是亲密,也难免对对方的业务不熟悉,防止出现混乱。
作为战术层级,营和都一级没有司令衙门,没有参赞军事的僚佐,与再一级的作战层级是有根本不同的。他们的组织体系要求简单、直接、有效,条件不许可设置太复杂的体系。正副统兵官分前后队,前军统兵官阵亡了,总不能跑到后边把副任叫到前边来。
桑怿听着徐平的话,慢慢点头,把这些记下来。至于其包含的意思,到底有那些优点哪些缺点,则要回去之后慢慢恩索,大家再作讨论。这思索的过程,是对面对的问题更进一步理解的过程。与徐平共事多年,桑怿已经习惯了这种做事方式。
至于前、、后军各自带的人数,当然不会机械地按照徐平说的那样分,而是要按实际的战斗情况分配,那只是一个大致原则。
把军事行动分为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理清了各自面对的任务,军制大的框架定了下来。在这个原基础,再去细化,以保障完成任务为核心,进行军队组织,设置各级机构。从实践把客观规律总结出来,用规律指导战争实践,使一切都有章可循。
营和都一级主要任务是从事简单的战术行动,任务简单,他们的组织结构定下来,面的层级也大致有了轮廓。其实各级总的指导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任务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要求,把这些要求回进去可以了。
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级并不只是简单地依照人数划分,涉及到各级将校的任务分工、指挥权限等等具体的内容,实际还是要灵活变化。
:
第57章 千里西来()
八月旬,徐平正式奏,要求诱歼西使城禹藏花麻部的主力。……
奏章里徐平列了这样做的理由。核心两点是借歼灭禹藏花麻,震慑西蕃人心,让那些靠拢党项的部族心知畏惧。再一个是西使城重要的战略位置,这是自汉通西域以来从长安到金城郡的线和北线的交汇点,一旦占据西使城,则西北可以隔山威胁兰州,西南沿祖励川威胁会州。唐朝通吐蕃的道路是走南线的平襄道,西使城一带的道路则是牧马监,相对荒凉,没入吐蕃之后全部荒废了。但道路虽废,基础仍在,重新开通并不难。
徐平自认已经尽量考虑周全了,朝廷应该痛快同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