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2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员在地方任官,尤其是任知州长官,一般不会觉得钱不够花。公使钱有各种来钱的渠道,管得又宽松,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再加上地方上的大户巴结,不时的就有奢华的宴请招待,招个女妓也是自己管下的官妓,那种日子实在是逍遥自在。

    回到京城就不行了,私人收入没了职田,又各种折支,不像地方上发实钱,再加上公使钱普遍不多,生活一下子就紧巴巴起来。就是王素这种富贵人家,虽然家底厚,但平时的花销也大,也觉得有些吃不消。哪里像欧阳修这些年轻的馆阁官员,反正没什么家事拖累,发多少花多少,有时还能挣点外快,反而无忧无虑。

    从来不用为钱财担忧的徐平,让王素羡慕不已。(。)

    :

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 
来的几人看了一会庄客插秧,觉得无趣,尹洙看着那边敲鼓的钟四,口中道:“怎么挂一面大鼓在那里敲?正要看一看田野之间农夫插秧的景色,鼓声让人心烦。”

    梅尧臣道:“师鲁是中原人,不知道这个叫作薅鼓田漏。我随叔父四处游宦,知道有些地方到了插秧时节,便男女老幼全家下田,地头挂这鼓,立这箭漏,督促农人劳作。那些地方到了这个节气,鼓声从晨至暮不绝,也是一景。”

    梅尧臣的父亲梅让一生未参加科举,他从十二岁起便跟着叔父梅询四处为官,大江南北几乎跑遍,在这些人中算是见多识广的了。

    梅询少年得意,很得真宗皇帝器重,但在最关键的一步,提拔他任知制诰的时候,被宰相李沆所阻,位子落到了杨亿头上。到了壮年,丁谓当政,他属于丁谓一党对立面的人,连遭贬谪,在很多地方都任过官。李沆看梅询不顺眼是觉得他轻浮,毕竟每天早晨熏两炷香弄得香满双袖,这事不是每个人都觉得是雅趣。不过在丁谓倒台之后梅询就否极泰来,步步高升,现在已经任翰林学士,就看将来还有没有机会出任宰执了。

    梅尧臣虽然一直未中进士,但有叔父照顾,加上在西京洛阳的时候,他妻子的哥哥谢绛是河南府通判,真正执掌洛阳的政务,也是这些年轻文人的领袖,他的地位还是有的。

    听了梅尧臣的话,尹洙摇了摇头,没说什么。今天应王素之邀出来,本来是想借着田野春光,谈些诗文,精进学问,也加深彼此的感情,哪里想到会这样闹。

    王素见了,对众人道:“我们不必站在这里,那边河岸的树下面备有交椅,都过去喝茶,顺便看一看这田园风光。以后种稻之法推广开来,开封府也不下于江南了。“

    树下有庄里的小厮早已经摆好了茶具,见众人过来,忙沏好了茶。

    王素端起茶杯道:“三司新开的铺子里卖的东南新茶,按邕州制茶法制出来的,虽然味道不如团茶浓郁,但清新淡雅,别是一番滋味。而且田间野地,煮茶有诸多不便,今日便用这新茶待客,各位尝一尝。“

    团茶味浓,浓的不是茶的味道,而是加进去的葱姜及各种香料的味道。说真话,徐平还喝不惯呢,总觉得跟前世边疆地区的喝茶习惯类似,不合自己口味。

    众人喝了一口茶,欧阳修道:“这茶喝起来的味道也还可以,清淡而有韵味,只是这样冲泡,总是少了许多喝茶的乐趣。”

    梅尧臣却说:“团茶只是看点茶的功夫,这茶只味道,说来更胜一筹。”

    其实最关键的是,这种新茶跟以前最便宜的散茶非常相像,喝起来掉身份。一拿出来,喝的人就先想到最便宜的散茶,未喝之前就有了不好的印象。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徐平才让方天岩最开始的年份,多制发酵的饼茶,那看起来像团茶,而风味又强得多了。只要不加料冲泡,而只是清喝,优点能很明显得表现出来。

    历史上绿茶代替团茶,很重要的一点是明太祖朱元璋禁团茶,只让制散茶,绿茶才有机会一步一步改进工艺,最终压过了蒸青的团茶,也改变了喝茶的习惯。这个年代,徐平可没有那个本事禁团茶,只能靠先进的工艺,一点一点挤占团茶的市场。

    把茶杯放下,梅尧臣对王素道:“仲仪昨日不在京城,可是错过了一桩大事”

    王素吃了一惊,急忙问道:“朝里又出了什么事情?”

    “不是朝政,是欧阳永叔的终身大事”梅尧臣连连摆手。“昨日学士院晏学士请我们几位到他家里赴宴,给永叔保了一桩媒。”

    徐平知道是前几日晏殊说过的为薛奎家里的女儿做媒,在一边微笑不语。王素却不知道,急忙凑上前问道:“不知是哪一家的小娘子?如此福气”

    尹洙微露笑意:“是资政殿大学士薛侍郎家的二娘子,年纪刚好合适。永叔刚刚进京城没多久就有这么一桩亲事,郎才女貌,确实福气。而且晏学士不只做这一份媒,还把薛侍郎家的三娘子许给了前科状元王拱辰,喜上加喜。”

    因为徐平的关系,王素跟王拱辰也熟识,听了这消息,不由得喜动眉梢,端起桌上茶杯来道:“确是大喜,来,先以茶代酒,贺永叔到了晚上,我们尽醉而归”

    入下茶杯,梅尧臣道:“可惜富彦国被晏学士留住了,今天不得出来,少了一人。”

    尹洙道:“没有什么,有了仲仪这处地方,以后我们相会的日子多得是。”

    富弼是晏殊的女婿,既然到了岳父家里饮宴,妻子顺便回娘家,哪里会随便放他出来跟朋友聚会?今天就少了他。

    在西京洛阳的时候,这些人天天饮宴习惯了,到了京城,因为要自己掏钱,天天去那些豪华酒楼他们可负担不起,都憋得难受。到城外来,田园里头,成本降下来,又不会平白掉了身份,心里已经默认王素这里是以后的聚会地了。

    一个好汉三个帮,官场上总得有志趣相合的人帮衬,王素也没有话说。

    喝着茶,聊会闲话,尹洙和欧阳修几人便与王素讨论起诗文来,徐平插不进嘴去。

    讲大的原则,徐平有前世的历史知识,什么古文运动,文章要重视内容而不要专注于词句,这些徐平能比他们讲得更先进。但若是具体到哪一篇文章,哪一句华而不实,哪一句辞意兼工,这些徐平就真地讲不上来。反正跟这些人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已经有了一层隔阂,徐平也没有必要上赶着凑到他们面前没话找话。

    其他人也知道徐平不擅长这一方面,虽然保持着足够的恭敬,但也很少跟他说话,只是几个人说得热烈。

    正在这时,刘小乙带着徐平庄上的两个庄客,手里提着小笼子,捧着坛坛罐罐到了河边。见到徐平坐在这里,急忙上来见礼。

    徐平看着庄客手里的小笼子,问道:“怎么样,这庄子四周有没有蝈蝈?”

    刘小乙回道:“有是有,就是都叫得不怎么响亮,只怕盼盼小娘子不喜欢。”

    “那再去找,最好找几个叫起来异样嘹亮的,又看起来神骏的才最好。”

    盼盼从小被家里人当宝贝一样捧在手心里,徐平回京之后更是娇惯得不行,什么稀奇玩物没见过?几个平常的蝈蝈只怕还引不起她的兴趣,得是特别出色的才行。

    刘小乙叹了口气:“这种事情孙七哥最在行,若是他在就好了,可惜最近却是公事缠身,抽不出时间来。刘富贵和石二郎还在那边沟里找,我们来这边沟里看有没有出色好看的小鱼,抓几尾回去给小娘子养。”

    说完,告别徐平,带着两个庄客向旁边的小河沟里去。

    欧阳修看着两人的身影,问徐平:“怎么,徐待制今天还来捉这些野物?京城里面不是都有卖的,也要不了几文钱。”

    徐平摇摇头叹口气:“京城里面卖的那些,怎么入得了我家女儿的眼?只有亲自到野地里来捉了,格外出色的才能讨她欢心。”

    欧阳修吃了一惊:“啊,待制家的女儿怎么如此娇惯?小孩子,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教她读识字,礼仪周全,便是最大的爱惜了。”

    “我女儿也能够读写字,见了人也从来礼仪不缺,但除此之外,我还是想给她全天下最好的东西,让她活得快快乐乐的。天下父母心,永叔,你还没有孩子,体会不到这种心情。等再过两年,有了自己的儿女,便就知道了。”

    说完,徐平站起身来,对几人道:“我过去看一看,只靠下人,也不知道他们出力不出力。今天出门,女儿抱着我的腿不让走,如果回去两手空空,怕她愈发不高兴。”

    爱惜子女是人之常情,虽然在座的几位不一定理解,但想到徐平在女儿没出生的时候便到岭南任官,一去数年,回来之后加倍疼爱也在情理之中,都起身送别。

    徐平没有心情听他们在这里寻章摘句,他倒不是看不起诗词文章,而是这个时候事情太多,实在是没有心情在这上面用心。如果等到有一天自己过上了闲散日子,可能也会跟他们现在这样,无牵无挂,找几个同好谈上一天的文学。

    但那一天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若是知足常乐的性子,随时都可以有这种心情。偏偏徐平两世为人,怎么也知足不起来,心里总是被各种事情占满。

    到了河边,刘小乙正带人抓了几条鱼起来,小心捧了放到盛水的坛子里。见到徐平走过来,忙行礼道:“官人,你看这几条小鱼活泼,不知道小娘子会不会中意。”

    徐平看了看,是几条红眼的塘角鱼,点了点头:“还好,你们再抓几条稍微大一点的,野性足一点,最好这眼圈也更红一点。盼盼养惯了金鱼,看得腻了,最好是活泼好动的那一种,才能中她的意。”

    玻璃现在是奢侈,但徐平家里可不缺,用金缠银箍,徐平给盼盼做了几个大的玻璃鱼缸,里面养了金鱼。可是这年代的金鱼可不像徐平前世那样色彩斑斓,长得也有独特的特色,一看就惹人喜爱。现在的金鱼还在驯化当中,除了红色,黄色的还珍贵异常,是名副其实的金鱼,就连徐平也只是听说没有见过。

    这种单调的红色小鱼盼盼难免就看腻了,徐平便想抓几条野的好看的小鱼与金鱼养在一起,逗盼盼开心。(。)

    :

第214章 内朝外朝() 
照耀了一天的太阳到了傍晚也累了,有气无力地趴在西边的山头上,向春光明媚的世界洒下万千金光。原野笼罩上了金色红色,更多几分绮丽。

    王素庄子里招来的庄客都是熟手,种田基本无大错。徐平看了一天,也只是指点了他们要拉大行距,缩小株距,合理密植又充分利用阳光,也保持田间的通风。这是前世带来的经验,经过无数实践总结出来的,大行距小株距,是密植提高产量的不二法门。

    王素一一照做,听徐平的评价还不错,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经过一天的观察,徐平也大致了解了薅鼓田漏的用法。

    鼓声既维持着田间的作业纪律,也调整着作业的节奏。掌鼓的老农钟四经验丰富,觉得进度快了鼓声便会慢一点,觉得进度慢了便会加快节奏。

    田漏则能让钟四大致掌握时间,一次插秧到地头要多少时间,回来要多少时间,作业几次之后是变快还是变慢,钟四看着田漏都心里有数。

    靠着这鼓和漏,掌鼓的钟四就能让整个队伍保持一定的节奏,把当天的任务完成。既不会发生天黑了没干完,也不会发生干完了太阳还很高这种情形。

    能够让这么多人工作起来井井有条,薅鼓田漏还真是不错的工具。

    看着天边的斜阳,徐平对王素道:“天时不早,我该回去了。仲仪的庄子种田已经无大错,只要风调雨顺,今年的收成必然是错不了的。”

    王素吃了一惊:“都到这个时辰了,又何必非要回去?我庄子里杀了羊,准备了好酒,今夜一醉方休明早上朝,只要起早一点,也误不了。”

    徐平笑着摇摇头:“我家里有老有小,妻子又有了身孕,不回去哪里行?”

    说完,招呼刘小乙几个人,向王素和其他几人告辞。

    徐平的身份在那里,性格又不怎么与几个人合得来,除了王素外,其他几人并没有怎么挽留,客套了几句,便一起把徐平一行送出了庄外。

    走了三四里路,看看快要到两京驿路上,徐平对刘小乙道:“这里人烟不多,把那几只野鸟都放了吧,不要带回家里去。”

    刘小乙有些舍不得,问道:“官人,为何要放?王官人让庄上不少人帮着捉着,带回去搏盼盼小娘子一笑,也不枉我们出来一天。”

    “野鸟性烈,除了少数几种,或者从小养着,极难养活。带回去盼盼看着高兴,结果没几天全都死了,又让她烦恼,何必呢有这些蝈蝈和鱼,也能让她高兴几天了。”

    刘小乙也听说过成年野鸟很难养,自己又没有孙七郎的本事,犹豫一会,只好让庄客们把捉来的鸟都放了。可惜了王素吩咐闲着的庄客,帮着自己一行人抓鸟了。

    徐平是刚开始没看到,看到时已经抓了几只,当时不好说些什么。到了现在,当然是要在路上全部放掉,不然回家养两天死了,盼盼还不知道伤心成什么样子。小女孩在她这个年纪,正是同情心泛滥的时候,没必要带回去让她觉得难受。

    到了四月初一,朔日大朝。下朝之后,徐平便就被叫到了后殿议事。

    原来是徐平上的关于玻璃务需要人才的奏章,因为老花镜得了几位大臣和杨太后的欢心,这奏章优先顺序提了上来,被排在了前头,招徐平过去商议。

    司天监的官吏受限制,不过是皇帝怕有人借天象蛊惑人心,贾宪在司天监里并不接触天文,也没学过六壬遁甲之类,没有这方面的疑虑,很痛快就把他和其他几个精通算学的人放了出来,加入玻璃务里。徐平倒是没想到如此顺利,感谢的话说了不少。

    之后,赵祯便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玻璃务里制出了望远镜,能够观测天文,让徐平倾尽全力先帮宫里的翰林天文院制一具,没有问题了,才给司天监配备。

    徐平并没有上奏望远镜的消息,燕肃也不是个多嘴的人,皇上赵祯的消息不是来自于这个渠道。至于到底从哪里听来的,赵祯含含糊糊没有说。

    不只是徐平,在座的其他大臣也立即想到了,只怕又是皇城司探事卒的功劳。

    以吕夷简为首,几位宰执大臣强忍着没有发作,但坚决反对先在翰林天文院里建。司天监是国家正牌的天文机构,一切天象日历的事情都以那里为准,有什么新仪器,自然是那里先用,没有先在宫里试用的道理。这是原则问题,大臣绝不让步。

    翰林天文院传承的历史也蛮悠久,不过在以前的朝代,那里只是皇帝本人把天文仪器当玩物的地方,只供皇帝赏玩,基本没有天文观测的功能。入宋以后,出于对任何机构都不信任,都要有同样机构关防的目的,翰林天文院充实起来,成了宫里的小司天监。

    司天监组织上归于中门下,翰林天文院则归于殿中省,一个外朝,一个内朝,大臣们的选择倾向非常明显。而且牵扯到了皇城司探事,在座的大臣们更是深恶痛绝,无论如何,都不让内朝占上风,引经据典,坚决要求以司天监为主。

    皇城司探事在太宗的时候最猖獗,那时候还叫武德司,甚至到了大臣昨晚吃的什么饭菜,今天太宗皇帝就知道了的地步。这样一个机构引起众怒,本身又不干净,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层出不穷,被朝中臣僚群起而攻之。最后没有办法,太宗把武德司改名为皇城司,明文规定不得探查臣僚**,经办事务进行约束,与外朝的关系才缓和下来。实际上改为皇城司之后,皇帝依然利用他们探事,赵祯亲政之后,势力又有膨胀的趋势。

    在座大臣其实不知道望远镜是个什么东西,能看到什么,不过他们立场鲜明,必须要把内朝开始权势上涨的势头压下去。不管望远镜是个什么东西,既然对观察天象有用,那就要在司天监里先用,有了余力,才能在翰林天文院里再建。

    说话最刻薄的宋绶,明里暗里都讽刺赵祯用皇城司探事,是对臣僚的不信任。赵祯只有装傻,没法解释。太宗时候起对皇城司的职权有明文限制,有的事情只能做不能说,不然可能会惹起天大的风暴来。赵祯是亲政之后要重新整理朝政的心理,才把皇城司又发动起来,主要也只是收集民间信息,并不主动去刺探大臣**。他自己也清楚,一旦突破了那个禁忌,就可能引起内朝外朝的激烈冲突,最后无法收场。

    最终后殿讨论的结果,双方各退一步,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同时各建一座观天的望远镜。至于这望远镜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功用,没人清楚,反正是落到了徐平头上。(。)

    :

第215章 合伙() 
万胜门外徐平家的客厅里,王拱辰坐在客位上百无聊赖的喝着茶水。

    下午的阳光从门外照进来,依然满是春天的温暖,但不知不觉间,开始慢慢有了夏天太阳的酷热。只是在怡人的春风中,隐藏着让人感觉不出来。

    盼盼用一根小巧的缠满彩线的竹扁担,挑着两个鱼缸,左手提着一个小小的蝈蝈笼子,右手摇来摆去,在王拱辰面前,客厅里走过来走过去。嘴里还哼着她自己编的,别人怎么也听不清词的小曲,歪着小脑袋,怡然自得。

    不知什么时候走得累了,盼盼到了门前,把肩上的鱼缸放到地上,让阳光照耀着它们,自己弯着腰看。手里提的蝈蝈笼子,在鱼缸上面轻轻地摇晃。

    扭过小脑袋,盼盼问王拱辰:“王叔叔,你说是金鱼好看,还是这红眼睛鱼好看?”

    王拱辰笑着道:“这还用问?自然是金鱼好看。外面鸟虫市里卖的好贵呢”

    “才不是”盼盼听了回答,计谋得逞,忙显摆自己的知识,侃侃而谈。“阿爹可是说了,这金鱼,你别看它红彤彤的,要是放到外面的河里,过不了多少日子身子上面的红色就没有啦这红眼睛鱼可不一样,不管是在外面河里,还是养在家里,它的眼睛都是这么红红的要人养着才会有颜色,金鱼可是不如红眼睛鱼”

    王拱辰哪里知道这些事情?嘴里只好说道:“既然是徐副使这样说的,必然就是这个样子。盼盼,你养的红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