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亡天下:南明痛史(全文)-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郑军步兵铁甲全身,无下刀处,管效忠命令清军,在马上用箭,专门射郑军士兵没有遮护的双脚。

  郑军士兵似乎不懂得疼痛,往往拨箭而起,若无其事,仍旧大刀猛挥杀人。

  最终,支援镇江的清军诸部丧失信心,拨马狂奔,大败而去。

  清将管效忠不甘心。依旧盘桓不去。

  二十二日,他自提数千精骑,奔赶岸边准备与郑军决一雌雄。

  望见郑军师船,管效忠大声吆喝:

  “从来只有马上皇帝,没听说过有水上皇帝,快快上岸决战!”

  稍顷,郑军两艘大船泊岸,陆续下来两千陆兵,在扬蓬山一带的菜园开阔地结阵。

  见状,管效忠派其麾下勇将王大厅率兵出战。

  率二千兵马迎战的郑军主将是周都督,他迎前喝问王大厅:“你是管效忠吗,何不早降?”

  话音未落,善射的王大厅一箭射来,正中周都督脚趾。

  低头拔箭时,王大厅又射出二箭,不偏不倚,都还射在周都督脚趾之上。

  周都督大怒,他也不再拨另外两只箭,挺身大喝,持刀疾奔而至。

  没等清将王大大厅掉转马头逃跑,他扭腰跃前,手中刀光一闪。王大厅的身子还在马上,脑袋已经落地。

  见状,清军大骇。

  郑军方阵开始移动,准备攻击。

  管效忠经验丰富,忙对手下清军兵士说:“别慌,这是八卦阵,生门向江一面,可从此攻入。”

  他挥旗命令清军攻入八卦阵“生门”。

  清军全部冲入后,郑军忽然变为长蛇阵,首尾相应,把数千清军包围其中。

  管效忠尽管英勇,落入阵中也心慌,乱打乱闯,他手下清军被杀得落花流水。

  死扛不住,管效忠本人忽然从执旗官手中抢得令旗,扛着令旗飞奔撤回。

  如果不像兔子一样奔跑,管效忠几近不免。

  郑军一路追杀,管效忠手下四千清军精兵,最终只剩一百四十人有命逃回。 

                  

“国姓爷”的私心(8)

  他逃回南京后,逢人就叹:“我自满洲入中国,身经十七战,未有遇此如此劲敌!”

  管效忠败走,其余诸将早已经带领各自的属下逃无踪影。

  郑军士兵赶到镇江城下大喊:“速速献城投降,否则攻陷屠城!外来援兵已被杀尽,如有不信,请看扬蓬山上。”

  镇江守城兵士远望,只看见清军的叠叠尸体和残缺哀嚎的战马。

  困窘之下,固守镇江的清朝守将高谦与太守戴可立不得不开城投降。

  经过护城河时,高、戴二人将满帽投入河中,以刀削截发辫,入营叩见郑成功。

  郑成功大义待之,仍令二人以原职守城。

  转天,郑成功在五百卫队的扈卫下入城,紫盖高举,骏马乘骑,镇江百姓有幸一睹这位南明延平王的真容。只见他身穿葛布箭衣,上绣暗龙两条,边帽红靴,气宇轩昂。

  早先向郑成功投降的清朝镇江守将高谦亲自骑马为前导,挂“破虏将军”大印,高树一旗,上写“赏功”二大字。

  清朝降官降吏入见郑成功,皆要截辫。镇江城内兵民皆解发,悉带网巾,恢复明制。下午时分,市肆大开,恢复正常。

  二十六日,郑成功在镇江大摆庆功宴。二十八日,留兵四千守镇江,大军开拨,由水路直奔南京而去。

  踌躇满志之下,郑成功作《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一诗: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气势很豪迈,可惜以苻坚自比,真是一语成谶。

  大兵将行,郑成功先发檄文,其中内容,读之令人感奋:

  恢复天下兵马镇国大将军郑,为义切君亲,声援南北、计图恢复,布告同心鼎造中兴,早膺上赏事。切惟王者一统,治服四夷。大义严於春秋;首言尊攘,丰功勒于秦汉,不讳鞭驱。粤我大明三百年基业,德配唐、虞;先皇帝十七载忧勤,功侔天地。

  胡天不吊,国步多艰。 一祸盛世之顽民, 再遘滔天之逆子。肆予荼毒,继被腥膻。裂寇毁冕,羞此沐猴;断发文身,操同人彘。寡人妇而孤人子,不闻塞上飞鸿;南走越而北走胡,尽是长平坑卒。惨矣黔首靡遗,幸而苍天悔祸。东南占天子之气,四海献赤帝之符。

  恭遇皇帝神武天授,仁孝性成,英协高皇,勋追成祖,文称师济,武列纠桓。不期而会者海外一十四国,同心而应者土司三百五营。连袂云,挥汗雨,谁云越士三千;左带山,右砺河,不弱秦关百二。领滇、黔而镇巴蜀,牧养秦、晋之效,群定冀北;踞湖南而跨岭表,击楫闽、粤之澳,小视江东。

  惟钟山抷土,乃十七帝之英灵,於兹凭式; 南国士民,受三百年之恩养, 报效于今。先取金陵, 肇开皇业。

  独是麻、 黄为蜀地之咽喉,英、霍、为楚、豫之指臂,左连东吴,右通濠、泗。其间削籍勋耆,埋名隐姓;忠臣义士,剑侠奇人。细柳闻天子之诏,尺土龙蟠;大树振将军之名,千里寻穴,矧崇山久成铁笼,峻垒愿借金汤。

  凡我同仇,义不共戴。勿夺先声,徒成烽火之戏;矢为后劲,同坚背水之盟。且一战而敬谨授首,再战而贝勒成擒。招来万亿游魂,屈指二三馀逆。于此人力,可卜天心。

  瞬息夕阳,争看辽东白豕;灭此朝食,痛饮塞北黄龙。

  功永勒於汾阳,名当垂于淝水。世受分茅,勋同开国。 谨檄 。”

  郑成功六月二十四日占领镇江,令人奇怪的是,兵贵神速四个字,至此全然不见效应。南京城近在咫尺,他却迟迟不见行动。

  二十八日开拨,舍陆路不走,郑军仍旧乘舟于江上而进。从镇江至南京,只有百里远,但郑军大船溯江逆风而行,非常吃力,路上整整花了十天,才到南京城下。

  如果郑军走陆路进攻,最迟两三就可以到达。

  到达南京后,郑成功指挥布置围城,并无立刻展开进攻。他的意图,无非是围困逼降城内清军。这种战术,郑成功经常使用,先前的漳州之役、舟山之役、乐清之役、镇江之役以及日后的热兰遮围城战,郑成功均使用这种策略,总想围攻造成敌疲,不想攻坚损失军事力量。这一着,大多时候管用,但对于南京和清朝守军就不管用。

  为此,张煌言也很惑然,他对于郑成功一镞不发的围城,确实摸不清底细。或许是因为镇江得手后附近句容、仪真、六合、滁州纷纷来归,让郑成功陶醉在不战而胜的情绪中,以为南京必在掌握之中。觉得自己马上要入内坐镇江南,他可能不想费事费力,既损人命又损城内建筑。他是否这样想,史籍无载。

  大军临城,守城一方的郎廷佐和攻城一方的郑军,皆大肆进行政治宣传攻势。

  郎廷佐心内发虚,仍然硬着头皮写信,劝降郑成功:

  “……倘邀天幸,大君子(指郑成功)幡然改悟,不终有幸,自膺天子特达之知。轰轰烈烈,际会非常,开国奇勋,此其上也。如曰志僻孤忠,愿甘恬退,仆代敷陈,显明本末,请给原官冠带,修养林泉,俨然山中宰相。祖莹故基,朝夕相依;骨肉至亲,欢然团聚。出处既成,忠孝两全,此其次也。其或不然,即于归来之日,祝发陈词,仆代请作盛世散人,一瓢一笠,逍遥物外,遍选名胜,以娱天年,又其次也。亦强(过)日坐危舟,魂惊恶浪,处不成外,出不成出,既已非者,亦难名忠。况且震临海岸,未免惊扰百姓,窃为大君子难闻者。仆率愚直之性,行简谈之词,屏去一切繁文缛语,如逆闯之害,何以当仇?本朝之恩,何以当报?当仇者不审天时,自甘扑灭;当报者妄行恃险,自取沦亡。邪正之至理,兴衰之大数,有识者燎若观火,又何必烦词取厌大君子之清听哉!昔人有言:‘身在局内,明者自暗;身在局外,暗者自明’。某以局外之观,略陈鄙意,不避嫌疑,倾心万里……至诚之心,望祈同乐。” 

                  

“国姓爷”的私心(9)

  身处孤城,郎廷佐辱舌侃侃,仍发书劝降郑成功,看似憨愚,实则在为南京争取时间。

  郑成功没搭理郎廷佐。倒是张煌言以自己名义发信一封,反过来也争取郎廷佐开门早降。

  双方都是笔墨文豪,来往攻心书信,极有文采可观:

  “……执事(指郎廷佐)固我明勋旧之裔,辽左死士之孤也。念祖宗之恩泽,当何如怨愤!思父母之深仇,当何如报雪!不为中兴人物。顾(李)陵、(卫)律白甘,华夷莫辩,甚为执事不取也!即就恩仇之说言之,自辽师起而征调始繁,催科益急。故溃卒散而为盗贼,穷民聚而为弃兵,是酿寇盗者,虏人也。乃中华失守,倾国兴师。倘能挈故物而还天朝,将土蕃、回纥不足羡。顾乃招虎进狼,即收渔人之利于江北,辰蛇封豕,复肆虫蛊之毒于江南。此果恩乎,仇乎?”

  张煌言信中,先夸郎廷佐出身,说他是明朝辽东“烈士”子弟。但查郎廷佐之传,其父郎熙载原为东北广宁的明朝诸生,努尔哈赤克广宁时,郎熙载投降,被授为“防御”之职,后因军功,得“游击”世职。所以,郎氏并非是大明“烈士”,反而是汉奸二世之家。张煌言上来给对方一顶高帽,无非是争取郎廷佐投降。特别在书信后半部分,张煌言指出清朝乘人之危、亡人之国的阴险,责斥满清攻乱辽东,致使明朝兵困民疲,是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双方互打政治牌,皆虚张声势,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但最终在宣传和沟通中处于下风并受欺骗的,反而是咄咄逼人的郑成功一方。

  见郑军势盛,清朝的江南总督郎廷佐和驻防的清将喀喀木只能坚守,龟缩城内不敢出战。此时,先前从郑成功军中逃出(实则是被纵放)的清朝江苏巡抚朱衣助忽然出现在南京。由于他本人见过郑成功,见人揣意,就向郎廷佐等人献计:趁郑成功志骄意傲之机,假意投降。

  于是,清将管效忠出头,他派人给郑成功递书信,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大军一路胜捷,我们力争不敌,本应马上投诚。但清朝有制度,守城者坚守三十日,援者不来,则失城者不罪家属。南京文武官员的家属均在北京扣作人质,乞望藩主(郑成功)宽限至三十日期到,我们会立刻开门迎降。”

  郑成功的参军潘庚钟即刻识破清军诡计,劝说道:“此乃敌人缓兵之计,绝不可信,趁如今南京城内空虚,请立即下令进攻南京!”

  郑成功不听。“我大军一路而来,战必胜,攻必克,南京守将已心碎矣。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为上策。况太祖皇陵在南京,岂敢震动?”

  其实,郑成功绝非轻易就能骗到的书呆子,他之所以如此胸有成竹,是因为进军途中,清朝的松江总兵马进宝和崇明提督梁化凤皆暗中与他约降。

  但是,马进宝是真心想降,梁化凤是虚与委蛇。郎廷佐发搬调兵,马进宝不应,梁化凤却即刻提四千精兵入城来助。马进宝原为李自成部下,外号“马铁杠”,残忍好杀,身家奇富;梁化凤乃清朝顺治朝武进士,是个彻头彻尾为满清卖命的汉奸。他曾在郑成功进攻途中亲自拜见郑军大将马信,二人结为兄弟,对天盟誓。所以,梁化凤提兵入南京,郑成功等人还以为他要去城内做内应,信之不疑。

  郑成功大军,水师在三叉河口泊靠,大营陆军扎于狮子山一带。以兵逼城之际,南京城内寂然无声。

  郑成功以为城内军民已经吓破胆,更加松懈。张煌言自芜湖贻书急谏,郑成功累捷自骄,不听。他下令手下八十三营牵连围绕,坐困南京,以待其降。郑军军将、士兵,皆释戈开宴,纵酒捕鱼为乐。

  其间,张煌言率领为数不多的鲁监国舟师,在姑苏、常熟一带四处兜转,传檄各州郡,往来造势。一时间清朝统治下的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均派人送款,表示要投降。如果郑成功能分兵占取这些地方,即使他缓攻南京,也仍可大有作为。但是,郑成功坚信集中优势兵力主攻的策略,拒不分兵。

  可惜,他十余万大军齐集南京城下,根本不展开攻势,师老兵惰,最终丧失了大好机会。

  南京是个政治意味极浓的城市,如果占领此地,不仅可以以朱元璋发祥地的优势号召全中国复明势力,还可以恃此虎踞龙盘之地,逐渐占领江南主要财赋地区,一举扭转全国的经济态势。然后,以财养兵,以地招民,隔断清朝的南北联系,肯定能争取更多的兵民归附明朝。而且,有了南京当作根据地,郑成功军队“海贼”的面目会一变而为锐意恢复的仁义之师,更能安定江南以及所有希望复明的士民之心。

  迁延之间,清军梁化凤、蒋国柱以及驻扎在南京上下游的各部清军纷纷来援,自云南回兵的满洲八旗军队马尔赛、葛褚哈等部也疾驰至南京。

  双方力量对比,逐渐发生了变化。

  郎廷佐有干吏之才。郑军到来之前,他早已先行一步,将南京城外民屋烧拆一空,近城十里居民均迁入城内。而且,他大开水西、旱西两门五天,限令城内居民出城买柴。然后,他下令城内百姓皆不许上街。由于清朝令严,居民不敢上街买米,有穷困储粮不足者,竟在围城期间全家饿死也不敢出门觅粮。

  见清兵日集,郑成功心慌。他与诸将相约,七月二十五、二十六日发动总攻。 

                  

“国姓爷”的私心(10)

  七月二十二日,关键时刻,郑军中有个管衣甲的林姓官员叛变,偷入南京城,遍告郑军虚实。这个林甘福建海盗出身,由于攻破瓜洲后大肆淫掠,被郑成功打了二十大板。怀恨在心之下,林某叛变。他亲见郎廷佐献计:“再过三天,郑军大举攻城,南京必不可守!二十三日,乃郑成功生日,诸将定会卸甲饮酒庆贺,必不为备,可偷袭击破!”然后,他把郑军何地是实营,何地是虚营,一五一十,皆一一细报清军。

  郎廷佐抓住机会,命令守城清军十人留一人,其余俱下城结营,准备先发制人,准备出击。

  七月二十二日夜晚,梁化凤率领绿营兵先出,以作“炮灰”,观察郑军反应,试探虚实。仔细巡察后,梁化凤从南京的神策门出发。这个神策门,本为已经堵砌的废门,从城外看上去,由于芦苇野草满野,根本发现不了。清军手中有工程图址,在内里偷偷拆卸,神策门就成为一个“突门”。

  墙砖被推垮后,梁化凤很猛,率手下绿营兵就朝郑军冲过去。

  郑军在神策门一带的主将是余新,当时他正和郑军另外一个大将甘辉正在听戏饮酒,闻报大惊,即刻披甲上阵。

  余新勇猛,指挥士兵力战,清军小却。郎廷佐见情势不妙,立刻又派出一个分队,从南京小东门突出,掩袭郑军。

  余新等人不敌,郑军溃败。不久,余新本人被清军活捉。

  首战告捷,清军自信心大增,主力皆出,于南京城外扎营。

  由此,清军由守势变为攻势。

  郑军大将甘辉等人齐入主帐,与参军潘庚钟等人一起见郑成功,劝说把军队退屯观音门一带,乘势再进行进攻。

  事已至此,郑成功刚愎自用,反倒急欲与清军决战。他自作主张,指挥主力全部结营于观音山,准备依山就势,要与清军大战一场。

  郎廷佐见郑军结营,趁早晨郑军新集未稳之际,立刻挥兵攻击。郑成功本人仍在指挥调动,而山下受攻击的郑军只得一边死命抵挡一面上报。

  郑成功军令极严,其余各部不敢轻易出战,只得眼看清军集结主力死攻郑军一部。其余诸部怕违背军法不敢相援,眼睁睁看着清军逐一击破友军。

  甘辉身中三十余箭,手杀约十人,力不能支,终于溃走。退走途中,甘辉力竭被擒。

  郑军诸营动摇。

  至此,坐镇指挥的郑成功心乱,但仍旧不发进攻命令。

  郑军大将林胜焦躁,对士兵讲:“敌人虽胜两阵,兵力不多,藩主不发号令让诸营联合反击,实误大事!”于是,不等郑成功命令,他率手下士兵向清将梁化凤所统骑兵发起攻击。

  时兮命兮,林胜之军刚刚冲出,恰遇东门清军忽然从城中出来加入战斗,二部清军合击,林胜部郑兵正好处于合围之下,拼斗血战,全部战死。

  望见诸营溃败,人在山顶的郑成功对参军潘庚钟讲:“你在本王伞盖下替我坐镇指挥,不可去盖。我下山到水军大营,催 军从后面抄杀。”

  郑军水营一直泊于江边,踞南京城二十多里。郎廷佐在郑军刚到之时,就派军士假扮百姓,遍载酒肉柴木,天天到海边与船上郑军士兵买卖交易,暗伺虚实。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奸细不敢贸然接近郑军的大船,后来双方感情日益“融洽”,奸细们随便入营交易。郑军兵士毫无防备,水师大营内的布置情况被清军侦知无遣。特别是郑军几只装满火药的大船,被清军死死盯上。

  岸上战斗打响,清军奸细暗挟硝磺瓶,接近火药船后,点火抛入舱内。四只大船爆炸,所有火药全部报销,顺带烧毁郑军大船数只。

  刚刚赶至门边的郑成功正好赶上大爆炸,登时心惊,他也顾不上召集水军对岸上清军进行反包围了,反而上船催水师逃走。

  岸上败北的郑兵逃往岸边,忽然发现大船皆空,非常绝望,但仍旧边战边退,往山上撤退。清军不舍,尤其是汉人绿营兵敢战,与郑军搏杀在一处,难解难分。

  清军八旗骑兵渐聚,大队人马涌上山顶。然后,清军精骑借势猛冲,一下子把郑军士兵冲溃,把他们又逼回江边。

  无奈之余,郑军士兵,尤其是那些重甲精锐,皆投江而死。

  清将梁化凤见观音山上有郑成功的伞盖在,拼死上前,率士兵猛攻。郑军士兵殊死拼斗,但清军合围兵多,潘庚钟持剑指挥,最终与属下士兵全部战死。

  南京之役,郑成功手下大将除甘辉、潘庚钟、万礼、张英、林胜、蓝衍、陈魁阵亡外,还有副将魏标、林世用、洪复等人,皆搏斗死于军中,损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