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羲朝着蔡夫人拜了一拜道:“夫人明眼,确实是长沙张羡反了。不过,造反的不止长沙一郡,零陵、桂阳两郡也响应了张羡!”
蔡夫人听到这个消息却是当即花容失色了。并不是她女人家胆色气量小,而实在是这个消息给她的冲击太大!
荆州七个郡,曹操强抢了南阳郡,还有六郡归属刘表治下。但是现今尚未正式和张绣孙策开战,却已有三郡反水,这如何不让蔡夫人心惊色变?
张羡,荆北南阳人,早年出仕。刘表单骑入荆州的时候,张羡就已经历任了零陵、桂阳两郡的太守。刘表执掌荆州权柄之后,为了削弱张羡这个本土太守的影响力,将在零陵桂阳两郡根基深厚的张羡调任长沙太守,同时委任了自己的嫡系担任零陵和桂阳两郡的太守。
不过好几年过去了,刘表却是愈发为自己最初的决策感到后悔。不说自己派去担任零陵和桂阳的两个太守各自在当地都打不开局面,那张羡担任了长沙太守之后,却是愈发的深得长沙士民人心。并且因为自身影响力和实力的提升,张羡不再仅仅局限于明里暗里抵制襄阳发出的政令,甚至主动派人联系朝廷,对刘表在荆州的统治提出异议。
这就涉及到荆州本土两大派系的斗争了。
众所周知,刘表当初是单骑入主荆州的!
在年轻时候,刘表便因为参加东汉太学生运动而出名,当时他便被称为“八俊”之一。成长起来的刘表后来还参与涉及到了赫赫有名的党锢之祸!
光和七年,因为黄巾之乱的爆发,被宦官外戚把持的东汉朝廷不能应对,于是于同年解除党禁,任用大批有才有能的党人士人应对大起义。
不得不承认这些党人士人是很有能耐的,黄巾之乱爆发仅仅九个月便被绞杀扑灭。刘表此时也被大将军何进征辟,再次出仕,任北军中候。
四五年后,荆州刺史的职位出现了空缺。这个时候,正值壮年,名望才能都俱备,而且是汉室宗亲的刘表被委任荆州刺史。
当时的荆州,是四分五裂松散无比的。袁术屯兵荆州第一郡也是天下第一富庶大郡的南阳,其他各郡则是宗贼横行,荆州本土的大小宗族武装把控着各地。
这种情况下,刘表根本无法正常赴襄阳上任。不说觊觎荆州的袁术和孙坚会不会背后下黑手,就说本土的既得利益者——宗族豪强势力是绝对不肯甘心让外人分割蛋糕的。
无奈之下,刘表放下妻儿,一个人匿名单骑来荆州,进了宜城。
宜城这个地方相信很多人都没听过。我们只需要知道宜城是南郡的一个属县,距离襄阳很近就行了。另外刘备也被封过宜城亭侯,说的就是这个宜城。
这个时候刘表在早年积累的人脉声望终于发挥了作用。在宜城,刘表会同蒯良蒯越两兄弟,以及出身襄阳名族的蔡瑁一同议事。
经过一番讨论,刘表采取了蒯越的“先权谋、后仁义”的攻略。由蒯越蔡瑁出面,宴请荆州各地有名的宗贼豪强首领赴宴。那些个宗族豪强首领哪里知道刘表已经到了荆州,更不知道以蔡瑁、蒯良蒯越为代表的荆襄世家士族已经倒向了刘表一方。
结果是这些人兴致冲冲来赴宴来了,结果其中属于刺儿头的都被蒯越和蔡瑁安排的刀斧手削去了脑袋。然后刘表一面用这些人的头颅招降这些人的部众,一面打出自己荆州刺史的名号招揽其他的荆襄世家豪族。
但是那些反刘表反朝廷的宗贼豪强首领里面还是有聪明人的。比如大宗贼首领张虎、陈生两人。这两人并没有被蒯越和蔡瑁的花言巧语说动,只是安心在襄阳享乐就是不出来。
等到刘表用雷霆手段大致扫灭了反对自己担任荆州刺史的宗贼势力,荆州各郡县皆大震。眼见那些中小宗贼纷纷主动放弃了各郡各县的印绶,聪明人张虎陈生赶紧顺坡下驴,借着刘表派人说降,献出了荆州治所襄阳的控制权。
至此,刘表始掌荆州权柄,大力提拔士人能者,整合宗族豪强武装,理兵襄阳。此等恩威并施下,荆州各郡县皆迅速归服。
但是,相比于荆北,地广人散的荆南四郡宗族豪强势力却是并没有受损多少。原因很简单,刘表摆的鸿门宴在襄阳附近,也就是荆北地区的北边。那么长江南边的宗贼头领来不来得及赶去赴宴呢?尤其是最南边毗邻交州岭南的零陵桂阳两郡,接受不接受得到消息都不一定。
但是荆州一向北强南弱。哪怕荆北地区少了天下第一郡南阳郡,但是南郡和江夏两个郡加起来人口和富庶程度照样远超荆南四郡之和。
所以在刘表扫清了荆北宗贼、解除收编了荆北豪强武装,还一定程度收服了长沙、武陵这两个仅和荆北隔江相望的荆南大郡的宗族豪强势力,剩下的荆南宗族豪强势力自然不再敢公开反对刘表担任荆州刺史。
这里有必要小小的解释一下宗族豪强势力和世家士族的区别。
所谓宗族,就是产自乡里之间的土生土长的大姓、大族。我们知道,在古代村落乡里的命名大多是以姓氏命名的。诸如什么许庄、孟家乡、罗家村、张家堡、赵王庄等等。这些名称的意思直接了当告诉了其他人,这个乡镇或者这个村子,是由姓赵的主导的。
因为小农经济的特点,我们知道,古代一个村庄一个乡镇的发展,往往可以看成一个姓氏的繁衍发展。在这个相互之间有着血缘关系的乡村里面,一般都有一个本家,即掌管祖宗祠堂排位的嫡传宗家。而往往这个宗家在这个姓氏、在村中或乡里,是有绝对的话语权主导力的。而且,一般本家拥有最多最肥沃的土地,最多的财产。
这便是宗族。以血缘关系为支撑联系的一个群体。
而宗贼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宗族本家为了维护本族利益而建立的武装。在文明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也不少见两个村子为了争夺灌溉水源而大规模械斗的事件发生。这些利益冲突在古代相当一些时期更血腥直接。所以宗族本家处于对本族的保护,往往自己组织武装。
开始的时候,宗家只是为了保护本族的利益,也维持巩固宗家自身的地位而组织武装。但是随着宗族的成熟,大的宗族便产生了。这些宗族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一村半乡,而是涉及到了郡县的层次。所组建的武装,也不再仅仅由本族男丁组成,相当多的本地小姓男丁加入了进来、武器也由锄头镰刀进化到了简单的刀箭。
这个时候,大的宗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就不只是土地上面的了。一些尚武好斗的宗族,便成为了一种极端。即宗贼,这些人基本上脱离生产,依靠拳头的刀箭争夺劳动力,划分土地!
大的宗贼,往往数千之众。他们依靠这血缘关系而团结一心对外,为霸一方。很多时候连郡县的政令失去他们的支持也难以推行。三国时期,宗族势力其实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等到南北朝时期,更是发展到遍地坞堡自成无数百里之国的程度。
说完了宗贼,再说与宗族同样是起家于乡间底层的豪强地主。其实豪强地主很好解释,他们也算宗族发展的另一种形式。宗族之内有本家和分家之分,很多人不是宗家出身,但是人家有头脑,肯出力下苦,能够自己用头脑和双手挣下偌大家业。
这一类人,靠着一代乃至数代的辛勤努力,亦或者不齿的强取豪夺手段,脱离了底层农民的阶段,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可以其他让人给他种地,自己喝茶收租就行。于是这就成了地主。有些人满足了,但是有些人继续攀爬。从小地主到大地主,达到了做地主的极致。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因为各种原因,天灾也好,人祸也好,人口流动是一种常态。一个村庄经常会混进来一些外姓人,这些人没有土地,便靠租种有多余田地的地主过活日子。而地主,也依靠这些廉价劳动力过日子。当地主到达了极致,开始需要担心自己偌大的田地和积攒的钱粮的安全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蜕变成了豪强!
这是一个质变,是另一个量变的开始。地主武装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了在本地地位举足轻重的豪强。豪强愈发壮大,有时候甚至可以拥众数千上万,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此时如果再发展质变,无疑会威胁政权的统治。于是一般情况下地主的蜕变进化也就止步于此。
在进步,就会被安上巨贼大寇的名号!诸如被刘晔杀掉的巢湖巨贼郑宝、以及投诚张绣的庐江大寇陈策,泾县大帅祖郞等等都是豪强的升级版。
这便是对于宗族、宗贼、地主、豪强以及所谓巨贼大寇的解释。
当然大千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宗族里面的本家也有争气的,不断壮大宗家自身的钱粮土地,走和地主一样的富强之路,这一部分,我们用豪族来称呼之!
但是不管是宗族还是豪强,还是二合一的豪族。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土生土长,发迹于乡间底层!
有自下而上发迹的,自然也有与之对应的自上而下发迹的。比如世家名族!
第一百三十章 自上而下()
世家名族的概念,比起宗族豪强简单多了。
相比于宗族豪强依靠田地和人丁为基础积累实力,世家名族往往是因为家族出了显赫的人物,具有相当的权势或者名望,从而获得田地和人丁。
就好比江东孙氏,以前家业是很小的,家族拥有的钱粮土地不过相当于县级的中等豪强。开始做官的时候,孙坚不过是本县的一个无品无秩的不入流小吏。不过起点的高低并不影响孙坚这头江东猛虎的腾飞。在少年的时候,孙坚便因为击退海盗扬名本郡,于是开始升职,不过这个时候仍是做代理的职务。
每一个王朝气数将尽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起义便层出不穷。事实上在黄巾之乱之前,东汉朝廷已经爆发了相当多的暴动起义。不过规模和影响力都不过局限郡县一级而已。江东也有民乱,于是孙坚的机会又来了。趁着江东“匪患”严重,孙坚趁机招拢兵马,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勇略打出了更大的名气。
在平定江东“匪患”中大放异彩的孙坚之后开始正式任职。但此时,孙坚担任的不过仍是县丞这等低末官职。在这个已经十分讲究背景出身的东汉末年,我们在这里便可以清楚看到,孙坚的家族并不是真的江东豪族,不过是一般的豪强而已。
真正让孙坚的江东猛虎之名扬名天下的还是规模无比宏大,影响无比深远的黄巾起义!
毫无疑问,黄巾之乱成就了无数的乱世豪雄,诸如董卓、袁绍、曹操、刘备、陶谦、袁术、刘表等等,可以说后来三国舞台的诸多主角,都起身于这股大浪潮中。而孙坚,也恰恰是这些豪雄中的一员。
转战四方的孙坚得到了与他自身战功相匹配的奖励——长沙太守的职位。之后孙坚发展的势头更是迅猛,在帮助袁术拿下天下第一大郡的南阳之后,四世三公老袁家还敬给孙坚破虏将军的称号、以及豫州刺史的职位!
在之后的讨董之战中,孙坚作为关东联军的先锋,立下了实属第一的赫赫战功。虽然讨董之战后,孙坚不得不依附袁术,但这个时候,孙氏家族因为孙坚的强势表现,已经有了一定的声望,跨入了名族行列。
虽然在这之后,孙坚因为过度自负而中了荆州刘表诱敌之计,命丧砚山。但是孙坚打下来的名气却是还在,这些赫赫声名最后也极大帮助了孙策,能够顺利一统江东。
时至今日,孙氏作为江东的统治者,也是天下数的上号的名族。
再说说天下第一世家大族老袁家。对于四世三公的老袁家我们就不用去细细分析了。总之我们只要知道,老袁家最早不过是世代出仕的普通士族,一直等到袁绍高祖父一代,开始连续四代出三公级别的人物。不算这四代之前,就这四代袁家便积累了百年的声望,于是今天便可以毫不自夸称一句:“门人遍布天下”。
这便是世族,世代出赫赫人物的家族。
自文化教育产生以来,总是匮乏和不公平的。在现代,乡村和城市、城市和大城市的教育往往差距以十年为计算。在古代,这种不公平更多体现在不同阶层的资源分配上。
在官本位与官办教育一直占主导的古代社会,诸如地方豪强大族依靠财力和关系可以将子弟送往太学这些顶级的官办学府,这本就对寒门士子不公平。但是对于那些掌控权柄的执牛耳者来说,令家族子弟进入其中不过一句话的事情,甚至很多时候是理所应当很自然的事情。
这种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近乎垄断行为,加上本身还可以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官僚士族培养下一代很容易。第一代当官,下一代念好了书有好出身和父辈的荫庇,继续当官。第三代第四代也继续这个循环。教育上的垄断连续性加上家族的传承性,便形成了的世家士族阶层。
拥有了权势,对于世家名族来说钱财土地什么的根本就不是事儿。拥有了捐奉的土地,豢养了效忠效力的门客,世家士族的势力便完全组建起来了。因为不同与先积累土地人丁的地主豪强,所以说世家名族的发家史是自上而下式的。
现在,我们再说回荆州本土两大阶层的斗争问题。
诸如蔡家、蒯家,都是出过执掌权柄的显赫人物的家族,属于荆襄名族,而且是整个荆襄士族世家的代表。而张羡,则完全代表的是荆州的宗族豪强阶层。
虽然同属统治阶级,但是世家名族和宗族豪强并不是总能尿到一个壶里。我们知道,在封建时代,有两样东西是最重要的。其一,是权力,其二,是土地!
在这里权势可以被理解为上层建筑,是政治性的东西。而土地代表了经济基础,是经济性的东西。世家士族把控了主要的权势,但是宗族豪强把控了主要的土地。一个代表的是社会体系的核心,而另一个代表的是社会的基础,这两者处于一种相对的关系。
说复杂了,这是一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问题。说简单了,就是两者相辅相成而又相互斗争的问题。
从两者相互平衡的角度出发,世家名族处于上端,握有权力的他们需要来自经济基础的支撑。宗族豪强处于统治阶级的下端,拥有社会大多数财富的他们需要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权力提供必要的庇护。
但是不论世家名族还是宗族豪强,很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是人,都是以人为主体和单位的。而人,恰恰是一种既有yuwang而又自私的人。
于是很多时候,手里握着权力的世家名族想要直接掌控财富,享有直接的财富,达到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绝对掌控。而同样,拥有社会绝大多数财富的宗族豪强不甘心自己的权势,想要谋求在政治上的更多话语权。
你想我的,我想要你的,这便是形成了矛盾。
刘表是趁着讨伐董卓之战的机遇起家的。是趁着天下豪雄们特别是袁术孙坚无暇顾及荆州的时候做主荆州的。这是刘表成功的外部因素。究其内部因素,刘表个人的因素是一部分,但是以蔡家、蒯家为代表的荆州世家士族的支持
却是最主要的原因!
刘表来荆州之前,荆州是由各郡县的宗族豪强阶层做主的,并且完全强压世家名族一头。
但是自党锢之祸解禁以来,世家士族的元气已经逐渐恢复了。荆州本土的世家名族更是不能再容忍宗族豪强这群土鳖骑在自己头上。于是世家士族的代表蔡氏、蒯氏找上了汉室宗亲刘表。
我们说过,参加太学生运动和党人运动的刘表本就是站在世家士族这一边的,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刘表需要单骑入荆州。蔡瑁蒯良蒯越等人在刘表身上押注自然没错。
最终,荆州世家名族们的蛰伏没有白费,加上宗族豪强本就具有分散性,有了打旗的世家士族阶层自然大胜。只是到底力量有限,不过只是在荆北地区获得了绝对性胜利,并没有在整个荆州地区大获全胜。
好在世家士族们需要好好消化,荆南地区的宗族豪强势力也被刘表的恩威并施弄得不得不暂时夹起了尾巴做人。
不过该来的总该来。宗族豪强阶层的代表——历任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太守的张羡终于差不多整合了荆南地区的宗族豪强势力,终于和刘表公开划清界限,自立门户,同时对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荆襄世家名族阶层宣战!
历史上张羡造反也是在这一年。不过与历史上有些许不同的是,张羡这一次自立门户还借助了张绣孙策结盟西进的东风!
没错,在孙策重兵逼临长沙的时候,张羡就要求襄阳方面下放调兵符印,以便荆南各郡抵挡江东军。
为了面子上能够过得去。反正给不给那一半的州郡级兵符其实都一样,张羡照样可以随意调动长沙等三郡兵马,还不如大方一点,不至于落人口实借口。
等襄阳的兵符到手,张羡就不客气了。直接绕开刘表任命的各郡太守、都尉或者郡司马什么的,公然调动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兵马到达各处位置,并且将三郡兵马来了个大清洗,荆北委任的将校一律撤职调任!
这一切都做得有理有据,印符都在张羡手里,荆北系的那些挂名太守都尉也没有办法。
第一百三十一章 当曹操一回()
真实历史上,张羡也是在这一年举兵反刘的。不过于历史上导致张羡自立的导火索是曹操。
历史上这一年,张绣仍然屯兵在南阳做着刘表的北部藩属,并且帮助荆州击退击败了好几次曹军。出于想给刘表和荆州添堵添乱的心思,曹操派著名辩士桓阶说服了张羡,让张羡在荆南起事。而自己再次率军攻打腹腋之患张绣。两方南北呼应,不说灭了刘景升,至少得让刘表失去威胁中原的实力。
初期的战局很符合曹老板的预期。实力雄厚的曹军包围了张绣据守的南阳郡治穰城,做好了攻克南阳的准备。荆南方面,代表宗族豪强阶层利益的张羡一呼百应,荆南四郡有三郡半支持张羡起事!
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正在局势出于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