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绣三国-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表必须向张绣称臣,即韩国自此为楚国之藩属!

    条件其实也不算怎么苛刻,对于现今衰弱至极的韩国而言,其实这倒算是一个好的条件。楚国一统江南之地,今后便拥有了广阔的疆土和充足的民丁,具备了很强的争霸条件,甚至比之雄踞河北四州的袁晋也不逞多让。有如此后援,韩国也能更好生存。

    而若是不从张绣的条件,那就相当于直接打楚国的脸了。你先跟我动手还没跟你算账,这下又不肯好好认输谈和,不是找打是什么?

    可以说刘表已经没有了选择,等派出的使者回报,刘表便是亲自坐船往东,赶往张绣驻军休整的柴桑。

第二百六十五章 楚韩连横() 
最终,刘表是在鄂县见到了张绣。楚军发动民夫在当地建坛以供二王会见,为纪念此番浩大的武事,命坛名为武昌坛。后来鄂县据此更名为武昌,武昌亦逐渐人口汇聚商贾通行成为楚国重镇之一,这些都是后话了。

    张绣和刘表乃是第一次见面,倒没有多余的话说。加上出征已有五月,张绣欲早回寿春打理国政,于是此番会见相谈不过三日,以刘表于武昌坛正式向楚国纳表称臣、并送质子刘琮随张绣返回寿春告结。

    此事虽然简短,但意义却是非常重大的。首先张绣的楚国第一个打破了禅国封邦以来的列国和平均势,吞亡立国不过数月的孙氏吴国不说,还迫使刘氏韩国遣子称臣,自此楚国一家独大于南方,已成霸势。

    楚国做大做强自然会惹得其他诸侯忌惮,怕是自此列国纷争便会迭起,类似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很快便会在诸国之间拉开序幕,其激烈程度甚至还会较汉末战乱更上一层,因为这将彻彻底底进入争雄夺霸的时代。

    但这些都不是张绣造成的,而是大势所趋。是人都会有野心和抱负,就看各自魄力手段了。

    遣子为质乃是夏商便已经有了的并在春秋战国盛行的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或称臣纳贡,或保障盟约,遣子往他国为人质的做法是表示诚意和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有效外交方式。

    刘表有三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幼子刘修。刘表本是准备将长子带着送往楚国的,却不料张绣在回复的书信中直接点名要刘琮为质子,却是让刘表好几天都没睡好觉。

    之所以睡不好觉,自然是因为蔡夫人哭闹了。这事放谁身上都一样,自个最亲最疼的小儿子忽然间就要被别人生生要走,这可是从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啊,哪里舍得。

    刘表也是心中烦闷,对于虽年幼但聪慧识礼的小儿子刘琮他也是极其喜爱的,甚至程度更胜于儒弱平常的长子刘琦。无奈形势比人强,不送也得送了。只是不知这张绣从哪里打听到的消息,竟然知道刘琮之于他、之于整个荆襄之地的重要性。

    蔡夫人也不是什么无脑妇人,恰恰相反,蔡夫人比谁都明白富贵之道,也看得明白,依靠自己丈夫的能耐这辈子算是不可能使得自己和蔡氏一族显赫于世了,但如果是结交好了张楚,荣华富贵还是妥妥的。于是哭闹了几天,蔡夫人终于是答应了张绣的条件,但却要自己带着刘琮和刘表一同前去面见张绣。

    张绣点名道姓要刘琮自然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毕竟他自个的一对亲儿女还隐姓埋名在荆州,送出去容易再回来难,张绣可不想出任何的差错,当下的楚国需要一位太子,唯一的好办法便是先要刘琮为质子,然后向刘表摊明此事,再强行要回自己那对便宜儿女。

    反正有刘琮在手,以蔡夫人蔡瑁为首的荆襄世族肯定不会加害自己的一对儿女,就算是扣留也不敢,反倒会尽心竭力护送张泉张若以及袁澜返回楚国。

    事实证明张绣的算计完全没有问题,刘琮被交到张绣手中之后,张绣立刻向刘表摊明了昔日自己遣人送儿女赴荆州的往事,直接强势要求刘表返回襄阳后寻找自己的儿女,并安全送回楚国。

    等刘表听完张绣所讲,心中立即是无数个“难怪难怪”之声在回响,要是自己知晓这些消息,知道张绣的独子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话,今天怎会由张绣牵了鼻子在走,不过此刻后悔也没用了。

    另一边,按礼数并未抛头露面的蔡夫人听了刘表身边的随从一字不漏的回报,心里却是另一番盘算。听起来这张绣也是疼爱儿女的父亲,最关键的是这位楚王不止是宝贝太子在襄阳,还有个千金之躯的公主。按年岁来算正好和自己的琮儿年岁相符,这岂不是一个机遇?

    刘表这边刚忍气答应了张绣的要求,这边蔡夫人便是使人编了个理由叫回了刘表,待刘表回来,却是直接向张绣提起亲来。

    不过刘表开口并不是直接向张绣请两家结姻之亲,而是说襄阳蔡氏有个刚长成之女,欲嫁于张绣。此女也不是随随便便找的,正是自己老婆蔡夫人的亲妹妹!

    给张绣提亲张绣自然是不答应的,自己又不是种马,照刘表这种提亲法,张绣估计回到寿春后宫里就是一大堆的曹氏、袁氏什么的。袁绍曹操那两位可是极其喜欢子女外交的,膝下一大堆的儿子女儿等着呢。还有那韬光养晦的刘皇叔,虽然到现在也没生一个儿子,但女儿可不少,就等着合适机会往外送呢!

    见张绣直接拒绝,刘表先是故作失落之态,忽得又提起了张绣的一对儿女,接着终于是扯出了正事,要使自己次子刘琮与张绣长女张若婚配的亲事。

    张绣一个不注意便是着了刘表这老狐狸的道,这次会面张绣已经很强势霸道了,要刘表俯首称臣不说,还要了刘表的宝贝儿子,又要刘表保护着自己儿女给送回来,最后接连拒绝刘表提出的两个亲事实在说不过去。反正细思起来这门亲事对楚国也只有利没有弊,再不答应就不是强势而是强横了。

    反正自己的原本的打算就是暂时留存力量不对荆襄动刀兵,但强拉韩国到自己这一边的想法。如今刘表此举,却是自己想把韩国绑在楚国这辆战车之上的意向,正遂张绣的愿。

    于是张绣不再拒绝,不过也没彻底答应。打了个哈哈道:“儿女姻缘,随他们自己。若是有缘,孤自当为他们凑‘份’!”

    有了张绣这番话,刘表的心才算放下一半,也算是对自己老婆有了交代。楚韩会盟算是以一个圆满的结局结束。

    留征东将军张勋驻江夏镇守楚国西线,华歆收抚荆南豫章诸郡,吕蒙仍统领水师,张绣点甘宁张武陈孙等一干功勋文武率军回师寿春。

    始业元年六月,张绣率军回到寿春。此时吕范孙贲孙辅等人已接孙权劝降书尽降,于是向天下昭示孙氏吴国之亡,并声名楚韩之盟。楚国威名由是先诸国一步响彻九州。

    楚国初立,便有征伐。张绣在外征战半载,国政均由丞相贾诩打理,待楚王回都,国政军事井然有序,民情平稳,于是以贾诩为最大功者,赐食邑千户,并封山阴侯。

    征东将军张勋护疆开土有功,封二等勋爵,加赐五等将爵即三百户食邑,钱千金帛百匹。

    征西将军高顺此番征吴当论首功,并计先前功勋。封三等勋爵,赐号钟陵伯,是为楚国立国以来第二位伯爵,再赐四等将爵即百户食邑,千金百帛。

    太尉陈宫随军出谋划策,实为楚军征战得胜不可或缺的首席智囊也。亦封为三等勋爵,赐号海昏伯,得百户食邑。

    水师都督周瑜,彭泽水战坐镇指挥有功,作战负伤。正式任为楼船将军,精选食药百副赐之。

    降将甘宁,数战有功,斩杀韩将张硕、邓龙,并袭杀黄祖。任其为折冲中郎将。

    水师代都督吕蒙,接战有功,破西陵斩韩将陈就,任为横野中郎将,自此正式为楚国水军副都督。

    射声校尉太史慈统兵作战有功,又先射杀蒋钦,并于赣水斩杀孙权亲将潘璋。任其为横江中郎将。

    周、甘、吕、太史四人论功也皆得五十户食邑即三等将爵的赏赐,钱帛田宅另计。汉末以来人丁锐减,大县不过数千户人口,小县甚至不足千户,张绣如此封赏,已经尽显王道。另有李通祖郎徐盛等立功将领,也各有拔升或将爵封赏。

    而至于战死将士,因为将至盛夏酷暑,尸体难以运回,则就地火葬,将其骨灰带回。战争算不上很惨烈,也极少有成建制被消灭的楚军,而因为军功爵中的连坐并算制,活存的士卒定然清楚记得阵亡牺牲同袍的杀敌立功情况,于是将抚恤金和军功爵所计赏赐一并付予。

    而也有相当的士卒骨灰无人认领,张绣则于寿春北边的北山附近择风水之地,特开靖国园,专门埋葬楚国阵亡将士。在六月十五亲往祭祀哭难,于山底立刻名碑石,并命每年按时祭祀。

    最后是关于吴国降王降臣的安置。对于孙权,降号为侯,即吴侯,食邑五千户!吴国私库也丝毫不动归于孙氏宗族,但若不得张绣之命,孙权不得私自踏出寿春地界一步。毫无疑问,张绣对于孙氏宗族的安置还是很丰厚的,当然除了变相软禁这一条。

    而至于张昭张纮吕范这些吴国重臣,用起来自然不会让人踏实舒心的,但这几人尤其江东二张乃都是名动天下的国士,弃之不用实在太过可惜,张绣细思良久,最终决定借张昭张纮文风之长,赐号大学士,平时于太常寺国子监或太学授课讲学,也兼文事顾问之责。

    至于吕范徐琨,还有早在袭取江东时生擒的吴景,这几人名望虽然不如张昭张纮,但都是有谋知兵之人,且又和孙氏关系紧密,决不可授予实职。于是这几人都被授了散骑常侍的虚职。

    赣水之战扬子江双雄之二的周泰亦慷慨死于童飞枪下,韩当倒是血战力竭却没死,回到寿春拒绝了张绣的虚职,甘愿为孙氏护院家将。

第二百六十六章 风起() 
张绣率王师北归寿春,吴国覆亡和楚韩连横的消息也同时传遍了江河南北。各国的诸侯王们再也忍耐不住心中的雄心野望,东汉王朝已经成为历史,此时亦不需再掩饰什么。

    于是六月正,天下第一强大的诸侯国袁氏晋国终于对其一统天下最大的绊脚石魏国宣战!晋王袁绍亲统五十万河北兵士,挥军再度南下。

    官渡之战后,袁曹两败俱伤。但是曹军折损的是半数以上的主力战兵,而袁军损失的不过是数以百万斛计的粮草和大批军械辎重。而河北人口众多,民富地广,袁氏折损的十来万人马,很快便可以重新补充,曹军就不然了。

    晋国的一众谋臣自然也清楚这一点,于是袁绍只休整了半年便急于再次出征就不难理解了。

    就算我没完全恢复,但你恢复的情况更坏!这便是袁绍打的算盘。

    天下间每个人都会打算盘,从没谁不失算过。袁绍这次正是如此。

    派去邀请刘备同盟的使者到达徐州之后,却被刘备再次拖延避见。等到袁绍出兵以后,刘备却忽然便换了脸,直接遣返了晋国使者,以郑玄之死为名号,宣布鲁国出兵讨伐晋国!

    郑玄,何人也?当世大儒、经学大师也。其师从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马融,但其所学和成就绝不比马融低。平生所著无数,并创立“郑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杰出贡献。“郑学”后来亦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

    可以这么说,郑玄乃是东汉末年儒家的代表人物,无人可出其右。然而他和刘备又有什么关系,刘备又为何借他之名而与袁氏翻脸?

    刘备早年和公孙瓒一起师从卢植,卢植也是大儒,其在儒家的地位亦不低,最关键的是,他亦是师从马融的,与郑玄乃是同门师兄弟,而且两人的关系也很亲近。刘备创业早期的时候,历经平原、高唐、青州徐州数地,而郑玄恰时亦居于徐州和青州,刘备在这期间也曾有过拜访。

    拜访交结这样一位当世大儒的好处是很多的,尤其对于有政治抱负的人而言,好处更显而易见。而刘玄德素来都是那种不辞辛劳也要处处不肯放过任何一点有利用价值的人。

    而如今的青州刺史、晋国的大公子袁谭亦是同样一个人,不过相比草根出身的刘备,这位贵胄至极的大公子的手段和作法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这位爷在青州,强抓壮丁就不说了,还不分青皂地大肆收编黄巾残部和匪寇扩充自己手上的军队,而本就残破不堪饱受饥荒兵乱的青州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这位大公子的日常大手笔的挥霍开销、怎么养得起如此大规模的军队,于是又横征暴敛,青州士民无不怨声载道。

    不过这位大公子虽然折腾,但还是有脑子的,至少他背后的几个幕僚还是有点脑子的。于是既然有失民心,那就做些恢复民心的事。做什么呢?要袁谭休养生息节俭勤政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就干点其他别的事,比如征召一些有民心士望的人给自己做事!

    郑玄,当世大儒,得其等于得天下儒家之望也。要是这样一位大能,没有被灵帝、献帝征召为官,也没有被自己父亲袁绍征召为幕僚,却偏偏被自己请出山做了官,那会给天下人造成多大的震撼和影响?

    以郑玄之贤,是从不缺被征召之请的。可惜像郑玄这样的大儒几百年也出不了一个,即使出了也是不会轻易世出的。被皇帝和各方势力征召恳请了大半辈子,到头来却被一种不太愉快的方式被一个世家大公子拿捏到了手,如此境遇,怕是郑玄不曾料想到的,也是天下人不曾料想到过的。

    但郑玄老了,已经时年七十四了。老人饱受沧桑,身体常感不适。被袁谭从高密请到北海,一路颠簸气候变异,到的时候便卧床不起,于是终归病逝,天下震动!

    这次真是天下震动了!尤其是近在徐州的刘备,听闻郑玄病逝之时,猛然失色怔住,好一会才伏地痛哭,口口声声呼喊着恩师恩师,最后甚至哭的昏厥过去。

    待众人急救醒刘备,刘备睁眼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报仇!出师!”

    卢植是刘备真正的授业恩师,但不可否认的是,世人皆知郑玄与卢植关系亲近良好,门下弟子也常往来听学,而刘备素来活动在青州徐州一带,谁又知道刘备有没有拜过郑玄为师呢?

    此事就算问郑玄的嫡传弟子门人甚至亲儿子也没用,因为郑玄平生所收的弟子太多了,最盛时数千人听其授业讲课,就算是汉末以来兵荒马乱的,但世人听闻郑玄归于家乡青州高密以后,亦常有千人从四海八方赶来拜师听学。

    于是刘备借郑玄之名对袁氏晋国宣战,却是天下人的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事。事实上,陈珪陈登父子已经不止一次劝告刘备早日出兵扩张。不过在趁张绣在外而攻袭淮南和在袁曹角逐之间取利两者中,刘备却决定选择后者。

    刘备突然对袁氏宣战,也是出乎了张绣的意料。

    “刘备以袁谭挟持贤能、轻薄待士之罪,以郑玄之弟子为名出兵青州一事,诸位怎么看?”

    端坐于寿春宫大殿之上,张绣将那封奏报扔掷于面前的案几上,俯首向下笑问道。

    以楚国现今经营的情报网之发达,传递消息手段之先进,只不过是刘备发布文告、鲁国军队刚有集结的动态,第二天寿春便是收到了传书。

    方才早有内侍将传书的内容宣读,也只有此时,楚国的众位将领和文臣,才不觉得与他们同殿一起的辅军中郎将裴元绍草莽粗鄙。才会感觉这位没多少武技和领兵才能的人之所以能和他们同处殿堂之下也是有点原因的。

    像别人,诸如刘辟龚都周仓廖化陈策等人,虽然同样都是草莽出身,但多少各自多少都有些实打实的本事,久历行伍之间也慢慢磨砺去了其草莽之气,显出了将风。但唯独这最早就跟着张绣的裴元绍,不仅草寇作风没变,反而却愈加显厉,一身的毛病是一个都没改。

    贪财,喜马,好酒色,不分场合的粗俗言行,愈来愈让以正统文官武将自居的楚国文武难堪。关键在于张绣对于这些却总视而不见,百官之长的贾诩甚至还稍偏袒。好在这位裴将军不是那种得意忘形变本加厉之人,这样众人倒还忍受的下去。

    不过激起众人看裴元绍不顺眼的是,在张绣点兵封将的时候,居然封了裴元绍一个辅军中郎将的军职,一个无甚战功建树的不名下将,居然能先很多功勋武将先授中郎将,自然在军中惹起了一阵波澜。

    好在裴元绍并不在楚国军中任职,或者换一句话说,裴元绍负责的情报打探工作,是半脱离军队系统的,并不受军中大将约束节制,而直接听命报告于张绣。而张绣有时需带兵外出征战,于是实际负责建立楚国情报信息工作的,是丞相贾诩贾文和。

    裴元绍虽然没有过人的武力和本事,但他却有其他人都不具备的本领,那便是对于各种消息的敏感和嗅觉,能够很容易混迹于乡坊村野之间,或者说他原本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能够和各个地方形形**的大小人物打交道的人物。

    当然,若是张绣和贾诩实在需要,还是能够找到更多这种人物为自己所用的。其中一些并不比裴元绍差,但是裴元绍之所以能够愈发受张绣亲信贾诩喜爱,却是因为裴元绍是个明白人。

    是个明白人的裴元绍明白,自己改不掉的恶习是为很多武将同僚不喜的,至于有些文官更是对自己从不掩厌恶之色的,不过裴元绍却也不怨天尤人,平日里也只和自己交好的几个老哥们聚聚,做好自己分内事,反正打仗这些事又不从用自己操心,做好分内事过个安生日子也是美哉哉的。

    “某虽然还没收买到刘备身边的佐官署吏,但此消息的可靠性某愿以性命作保,刘备出兵青州,就在这几天!”裴元绍裂开嘴,满口黄牙拍胸脯道。

    “刘备平素以仁德君子风范示人,很少有人不被其花花面貌迷惑,你这消息若真是其身边官吏泄露出来的倒需要小心甄辨真假了。不过既然没有佐吏僚属提供消息,汝怎确定鲁军出兵就在这几天?”问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楚国三公之一,海昏伯,太尉陈宫陈公台。

    曾长期和刘备打交道,甚至交手的陈宫自然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位刘皇叔的内心绝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其仁义的面孔下隐藏着谁都不知悉的野心。

    “某虽没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