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绣三国-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仍然会每年每月按时分级赐予被授勋者及家族相当的钱粮绢帛,重大节日另有其他赏赐,反正只要其爵位有人继承,国家便不会让受勋者家族以及功勋之后受挨饿受冻之苦。

第二百五十四章 战车冲阵() 
楚国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大致便是如此,并且张绣也沿袭了先秦在发展军功爵制中的最大创举——连坐倒扣法。

    提起连坐,谁都不会陌生,毕竟这可是是先秦法制中最特色鲜明和应用的最著名和最广泛的一条法制原则。当然连坐制度并不是秦国首创,只不过在商鞅的手中被活用在了先秦政治军事经济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在军功爵制中,连坐原则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其实当时的战国七雄都有在政治军事方面的革新,包括在奖励军功方面也都毫不吝啬,比如赵国当时“功大者身尊”之法,韩国申不害的“循功劳,视次第”,燕昭王和乐毅的“公子无功不当封”以及建立的四等军功制度等等,但是却只有秦国一家的军功爵制见效最大且最为著名。这其中连坐倒扣法的应用应该是导致差别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连坐制在军功爵制中是这么应用的,比如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伍什乃是最基本的战斗单位。若是在战斗中一人战死,则其他四人或者九人都要负有直接责任,即视作有罪,但是你也可以通过杀敌来将功折罪,杀敌一人抵命一条,多杀才算做军功。这种既有连坐制又要倒扣计算战功的方法,便是秦国军功爵制最亮点的一条。如此一来,却不光是能激励个个士卒奋勇杀敌,也使得士卒之间自觉提高战阵配合度,能最大程度同时激发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和个人的战力!

    尽管时隔千百个春秋,每当张绣读起这段历史,没有一次不惊叹于商鞅个人超凡脱俗极富卓见的头脑,有如此完善全面且针对性十足的军功爵制,秦国的军事实力一跃成为七雄之首。秦人生性豪迈,平时好勇斗狠,互相殴斗仇杀乃是常事。打仗虽然个个剽悍凶勇,但喜欢各打各的,打红眼更是什么都不管不顾,不从将令乃是常事。其战阵配合乃七雄最差没有之一。时人常言:秦戎虽勇,但无章法。

    然而等秦国推行此法,秦人皆畏惧于商鞅制定的无比冷酷严苛刑法,自然是不敢再恣意妄为。于是虎狼之辈的秦士也有了令行禁止的进退之法,再加上钱帛奴隶田宅爵位这些不吝的赏格,生死荣辱与共于一身的秦军自此便无敌于天下!

    而楚国的刑法自然不会像秦国那般冷酷严苛,所谓物极必反,张绣可不会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辙。而且淮泗人和江东人也不像秦人那般好勇斗狠恣意任为,凡事恰到好处便好。

    对于绝大多数的楚军将士而言,十四等兵爵和将爵便是他们能够通过在战场上的搏杀能够获得的最大赏赐了,当着这些对于农丁出身的他们完全足够,田地宅院钱粮绢帛这些比起什么不切实际的封侯拜公实在多了。

    而这里需要知道的是,一旦成为并州狼骑的一员,不论之前的战功如何,一律直接加赐六等兵爵和八等将爵。即可以直接获得三百亩良田、食十户租税、钱粮绢帛各数的赏赐!自此可一洗家中清贫,妻儿父母衣食无无忧,子孙三代无虑!

    虽然听起来这赏赐似乎也不怎么丰厚,但是在这饿殍遍地的乱世,却是无数人所幻想可以得到的。而就算是在太平之世,也是绝大多数人所可想不可及的。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楚国另有军制规定,凡是诸如陷阵营、武威禁卫营、横江营、飞熊军以及并州狼骑等等这些精英部队,军功皆按双倍计赏,杀敌一人,则按杀敌两人给予封赏。这主要是因为并州狼骑陷阵营这些部队往往要承担最重要关键的作战任务,面对的是最精锐的敌人,作战的风险和伤亡率最大,所以在军功爵制中按计以双倍军功。同时这也是激励楚军普通士卒积极踊跃跻身精锐之列的一项关键措施。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并州狼骑的选拔那么严苛残酷,却依然有众多楚军士兵甚至底层军官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当兵打仗就是伴随着生生死死,与其默默无闻籍籍无名,不如舍命拼搏一场,为妻儿老小搏一个衣食无忧,说不定运气好,还能保子孙后代富贵呢!

    毕竟楚国的军功爵制也包括对牺牲战死之士的赏赐,以及对军卒遗孀孤儿老矜的妥善照顾制度,就算战场战死,妻儿老小不仅可以得到战死者生前所获的军功爵赏赐,还可以得到一笔抚恤的钱粮。大楚国策如此优军厚兵,怎么不让士者效以死力?

    此战并州狼骑虽然在列,但是高顺并未让其直接参战,而是排出了战车先驱冲阵、骑兵接后掩杀、弓弩手两侧夹攻,重步轻步一齐全线推进的作战方式,而是将并州狼骑放在了预备队的位置,这倒是让一众数百狼骑兵们甚是饥渴难耐。

    那边吴军也针锋相对,将精锐弓手布在两翼,并以骑兵在后掩护,而将重步悉数放在了中央位置,用来抵御楚军的战车冲阵。

    尽管属于战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是在汉末,战车仍然作为一种传统的作战兵种存在于军队战斗序列中,野战中使用战车冲阵也还是一项重要的作战方式。

    吴楚两军其实都没有多少战车,这和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在山林川泽密布的淮南和江东,战车的应用性甚至要比骑兵还低。

    但是如果将战场设定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之地,战车所带来的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一直在积攒军备的楚国的战车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远远超过吴国的。既然使用战车作战能够创造更大的优势,那为何不用呢?

    数量不到楚军战车五分之一的吴国战车队自然不敢和楚军对冲,而最好的破解战车冲阵之法,则莫过于用长枪阵抵御了。但是长矛兵在南方也是稀缺兵种,这是因为长达数米的长矛长戈在南方密集的丛林中实在活动不便,且这种常常需要结阵才能发挥作用的阵地战兵种极其不能适应丘陵山泽地区的快速机动作战。

    既然也缺乏长枪兵,那么若是想要抵御战车,也就只能顶上重甲步卒了,依靠人堆和盾阵来阻滞战车的冲阵。

    这个办法是两败俱伤的。数以千百计的密集人阵固然可以阻挡住木制战车的冲击,但是四匹战马拉动的高速疾驰状态的战车所携带的动能也是超乎寻常巨大的。加上战车关键部位装有的青铜或铁制的勾刺,这些个战车冲撞在人堆里,无一不掀起阵阵腥风血雨。

    战车冲阵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极为惨痛的,比如首当其冲的四匹拉车骏马,在驾车者鞭笞之下竭力冲撞,结果就是非死即残。接着就是车身和车上的三名战车兵,被巨大的惯性往前一齐甩出,运气不好就直接人死车散架,运气好的话落地也是身陷敌阵被重重包围。

    战车能够辉煌数百年延续上千年至今仍为所用的原因在于,战车在战场上的作用乃是巨大的,某种程度而言也是难以替代的。

    毕竟旌旗飘展、千乘战车轰隆作响着一齐疾驰的画面可是相当壮观的,且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最为壮观的战场景象,没有之一。甚至就算是万骑奔腾的画面比之也有气势上的不足。无论是从体积、制造出的动静、两军士卒的直接视感上而言,千乘万乘战车迎面扑来给予人的震撼乃是一生都难以磨灭的。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一句话,现代的装甲坦克集群冲锋的场面也是不如古代战车集群冲锋的阵势的。人马嘶鸣、旌旗飞扬,高速扬起的尘土看起来比死气沉沉的坦克装甲车更富有渲染力!

    战车的作用大,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带来的战果就大。战车本质上是一种高值易耗损品,制作工艺复杂造价昂贵,却往往只是一次性用品,一场仗下来连车带马都折出去。虽然往往一架战车面对步卒和普通骑兵能够造成数十人的杀伤,但是基本都是同归于尽式的。且经常受限于天气和地理条件,在如今各种步骑弓兵种体系健全完备的世界,却是愈发的跟不上时代。

    话不多说,楚军的战车已经是冲撞上了吴军的重步盾阵,先是马匹撞在一人高的盾牌上血肉模糊,接着后面的车驾也被巨大的惯性甩出,有的车驾是直接倒飞在空中坠落在吴军盾阵上面,有的则是翻滚着直直贴撞在盾阵正面,运气算好的则是直直正面飞撞向吴军,反正姿势各种各样,绝大部分车驾一个照面便是都稀巴烂了,连带着上面的楚军士卒也是摔得七窍流血惨不忍睹,有命好的没摔死,在吴军阵中刚落地就被乱刀砍死,基本上留不下活口。

    吴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前排举橹扛盾的士卒皆是挑选出来的力士壮汉,饶是如此,只要挨着战车的冲撞也只有被震碎内脏肺腑口喷鲜血而亡的份,更有甚者会被巨大的冲击力连人带盾一起被撞上天,还有就是战车散架之后上面安装的勾刺也会在吴军盾阵里面的密集人群中横叉竖捅乱插一通,但是不论你前面的人是被撞得整个胸口凹陷下去喷血而亡而是被木刺铜勾穿脑而过,后面的人都必须咬牙继续往前顶,不顶则下面他们自己会死的更惨!

第二百五十五章 孙氏虎门() 
吴军重盾手拼死挡住了战车还好,若是被楚军战车撞出缺口,后果却是灾难性的。后续的楚军战车便会如同重锤一般猛击碾压进来,造成的混乱效果是巨大的,人推马搡之际,士卒之间往往自相践踏,而自相践踏的结果就是更加混乱不堪,接着又导致更严重的推搡拥挤。

    楚军此战下了血本,七百辆兵车悉数祭出,对冲阵的两千一百名战车兵皆是赐五等兵爵,若是战死再计一次五等兵爵的厚赏。

    五等兵爵赐一百五十亩,计两次就是整三百亩,在这个时代这是相当于一个富农或是小地主所拥有的土地量,至于其他的钱帛赏赐则另算。换句话说,就是用你的一条命,换你一家的脱贫致富。放在现代,就相当于给你家里几百万的巨款换你去执行一个自杀式袭击的任务。

    仅仅是战车兵的军功爵赏赐,此战张绣就至少要拿出五六十万亩田地,听起来挺肉疼,其实不然。乱世以来人丁锐减,抛荒无主的土地何止千百万顷?张绣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荒地画个圈,然后封赏出去。这些土地留在国家手上又不会自己长粮食,用来屯田也屯不完,只有将其分配给少地无地的农民才能实现其价值。

    这里难免有人会问,一边是大片无主的荒地,另一边却又说还有大量的无地少地的农民,这不是自相矛盾么?其实不然,这正是乱世的一个特殊之处。乱世的开端往往是由国家的生产链发生了崩溃,比如因为暗无天日的腐败统治和各式各样的天灾人祸造成了底层百姓生活难以为继,然后有了反抗,比如起义。接着便是兴起了刀兵之祸,而战争又再次给予农业生产致命一击,兵荒马乱的百姓更是无法正常从事生产,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坏,农民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愈来愈低,于是抛荒流民的现象愈来愈多,而当这些流民暂时安定下来,就出现了一边良田遍野,一边农民缺地少地的荒诞景象。

    战斗一开始便是进入了白热化,楚军战车的不计伤亡的冲阵,给吴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撼和实质的杀伤。只要一个战车撞开缺口,后续跟进的楚军战车往往会带走一片片的吴军步卒性命,死于践踏压踩的吴军士卒不计其数,楚卒和吴卒的伤亡打成了一比十几,当然比起造成的杀伤,这七百战车带给楚军最大的优势还是在战阵方面。

    而吴军这边,孙权和程普对于楚军使用战车的规模却是准备不足,却是不曾料想到,张绣竟然如此舍得,如此不计代价的使用兵车冲阵战术。而吴军军队中弓手和轻装步卒多,重步盾手并不占多少比重,差点是就要顶不住楚军的战车冲阵。好在程普及时派韩当率吴军全部的重步兵顶在正面,并令孙贲带刀斧手作为督战队列在阵后,这才费力顶住了阵脚。

    高顺自然知道单凭战车是冲不垮吴军军阵的,但是战车冲阵带来的效果却是楚军需要的。没有吴军重步的掩护,楚军两翼前进的弓弩手便是迅速拉近了与吴军两翼的距离,然后几乎同时,两军拉弦对射。

    平心而论,尽管高顺所统领的楚军训练有素,且军械精良,但楚军的弓弩手的水平比较起吴军弓手还是普遍差一些,所以尽管此战楚军兵马数量占优势,但对射起来不一定谁吃亏。

    但若是吴军弓手缺乏步卒盾手的掩护,而楚军弓弩手掩藏在重步盾阵之后与之对射,自然是楚军会占绝对的上风。这正是高顺决意使不计楚军兵车损失的原因,而事实也证明了高顺战术的正确,楚军七百战车的前赴后继,却是成功逼得吴军不得不将全部重甲步卒和大部分盾手调往中军,而使得两翼的吴军弓弩阵处处漏风。

    程普和孙权此时也看出了楚军的目的,但是却又无可奈何。吴军士气本就不如楚军,中军是万万容不得有失的,此战对于楚军投入的估计不足是最大的问题。

    尽管战局有些失利,但吴军还不至于没牌可打。这一战吴楚双方实力本就差距明显,若是吴军再一昧采取守势,则将陷入被动挨打的泥潭不可拔出。

    程普看着战场,一副凝重的神色。当看到己方已经是全线处于下方,终于是回首向孙权请令道:“大王,请调集我军精锐猛士,悉数压上中路,末将愿亲率五溪蛮兵充当前部,死战不休!”

    程普一开口,孙权才意识到局势有多么严重。像程普这种元勋老将,是绝不会一时冲动上脑的。况且程普还是这一仗吴军的指挥官,没有绝对的理由,是不会逼得程普亲自请战,没想到这一战竟然这么难打,战局这么快就演变成了这般!

    孙权身后的张昭开口了。作为吴国的丞相,这场事关吴国生死存亡的大战,张昭作为孙吴集团内的一根极其重要的定海神针,颇有风骨亮节的选择了陪侍在孙权身后。

    “将吾军精锐武卒压上中路?吾军两个侧翼要弃了么?老夫虽然不懂武事,但我军之长在于弓兵之射这点老夫还是知道的,五溪蛮兵虽然勇悍,但不足以替代弓兵之战力吧?且程将军乃一军主将,怎可轻易上阵?将军此番举措言行,是否舍本逐末了?”

    程普平素喜好结交士大夫,素来对张昭这种天下名士能臣是敬睦的,加上又看见孙权闻言也是面带犹豫不解的神色,程普只能是费心解释道:“吾自然知道弓兵向来乃吾军一等一的战力,但这一点不仅我们清楚,对面的楚贼也是摸得通透。大王和丞相难道还未发觉么,楚军自此战伊始,不论是排兵布阵还是战术手段,处处都在针对吾军弓手么?”

    程普这么一点拨,孙权和张昭也都是明事理的人,尤其是孙权,当即是反应了过来,不禁出言叹道:“楚贼实在鬼祟!”

    程普的判断完全正确。楚军的确极为重视吴军弓手造成的威胁,于是在排列战阵的时候,将己军全数弓手放在左右两翼,引得吴军也不得不分兵两路,如此一来便是使得吴军在正路摆出弓兵阵齐射。而又下了血本尽出兵车冲击中路,又迫使吴军抽调重兵而减轻了两翼弓兵群的防护。可谓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战术层次鲜明,针对性压制性极强。

    “如此情况,纵然吾军还能勉力应战,但拖得越久,楚贼便越能发挥其兵多将广的优势,则吾军必败矣。与其被牵着鼻子走,不如如今战局还尚未完全铺开,反其道而行之,悉数尽发吾军猛士锐卒,反杀楚军中军,则尚有取胜之机!”

    不得不说,程普的这一建言,却是集中了他毕生的战场智慧和经验,端的是冒险和出奇。的确是解吴军当下困局的最好办法,而这边孙权在关键时刻也是毫不含糊,长吸一口气,一双碧眼透出幽邃的深光,沉声道:“孤王明白了,此策,孤允之!”

    程普身躯一震,当即是一拜,转身便欲点将起兵,却听得身后一阵声响,却是孙权一手扯下头上的冕冠扔掷于地,又一把拉下身上的外服,露出早就穿在里面的紧身铁甲,震声喝向左右:“取孤战盔与剑弓来!”

    旁边当即是跳出一人,不是别人,却正是孙权的三弟孙翊,虽然年仅十五六岁,个头还没张高,但孙翊却长得比成人还粗壮结实,也是一身全套盔甲。手上还多拿了一只赤帻头盔和一柄宝剑一把长弓。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这话一点不假,自父亲孙坚这一辈起,孙氏一门还从未出过惧战之人。孙坚本就是名震天下诸侯的江东猛虎,而孙策比起父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智勇兼备过人不负小霸王之名,而孙权和孙翊比之两位父兄也不差多少,单论个人勇力,算得上一头鸠虎和一头雏虎。

    孙权接过孙翊递过来的赤帻头盔和剑弓却没有立即佩戴,而是扬起宝剑朝天喝声问道:“江东子弟,敢否为孙氏死战一场?”

    靠近的江东子弟兵们顿时热血上涌,举手呐喊道:“孙氏恩泽,吾等不忘,必当死战!”

    恍惚间,程普老眼一阵泪花闪过,竟然是依稀在孙权身上看到了昔日孙策的身影,但又只是转瞬,一切便是回到了现实。

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通出战() 
楚军这边,征西大将军高顺也一直注视着战场的形势。到目前为止,楚军的战术目标是基本达到了,吴军赖以为战的强大弓兵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反而被楚军弓箭手全线压制。而楚军所付出的代价,最大不过是属于二等战斗序列的七百兵车和两千士卒。

    统领楚军左右两翼的,分别是安西将军刘辟和平西将军龚都,这两员将领因为最早率部归降张绣,也在张绣打拼淮南基业的过程起到了很大作用,因而张绣在即楚王位之后,也是赐封这两人为楚国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子爵,即同赐第五等勋爵。

    这两人也是颇有些本事的,不然也不可能早年在清剿黄巾的乱斗混战中生存下来,历史上这两人也曾合力数次击破曹军,现如今,也都是楚国的重要将领。并且因为张绣的刻意安排,这两人连同李通陈策廖化裴元绍等草莽布衣出身的将领一直都归属高顺的统领,论斩将夺旗冲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