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也只能选择聘请本地的吴人来帮忙了。
云阳,乃至整个江南的官吏,也并不是没有想到给这些吴人分配土地。然而那些吴人都是极度精明的人,那些适宜种植小米的土地,早就被吴地豪杰们抢占一空了。剩余的土地,吴人想了各种办法在上面种植,都没有任何成果。
因而这些土地,由此就被吴人们抛弃了。他们甚至愿意选择去捕食鱼鳖,也不愿意去种田。按照他们的经验,捕食鱼鳖所得的收入,远高于种植小米所得到的收入。
哪怕是宋国官吏们许诺了众多说辞,并派出农家弟子寻找到本地的豪杰,手把手的教导他们农业技术,吴人的兴致也并不高。这些官吏们由此知道了,在一个农业不发达的地方,想要扭转人的观念,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从北方本国过来的人虽然稀少,但他们无一不是从农业文明过来的人,自然知道农业的重要性,更知道土地乃立身之本。即使他们因为人手不足,开垦土地需要向官府借贷,并以高薪才能说动本地吴人帮忙,他们也认了。
可以说,对于郭二和吕方这样一无所有的人来说,他们一来到江南之地,就直接欠了官府一大笔的债务。毕竟房屋的建设,土地的开垦,外加聘请本地吴人所需要的费用,都是不菲的支出,然而相比他们所得到的千亩土地,那就实在是太值了。
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不由得想起了在陶丘所流行的杨学。作为一个典型的商业城邑,陶丘因为杨朱的到来,而开始对商业的原理进行了总结。在陶丘有一个流传极广的说法:一个人能欠的债越多,说明他所掌握的财富越丰厚。“首富”和“首负”,只在一念之间。
郭二和吕方都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过套在他们身上的巨额债务,并没有成为他们身上的巨大枷锁,反而成为了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奋发的不竭动力!
第三百九十三章 齐国变化()
齐国,临淄宫城内,齐王看着眼前的奏章,满脸的忧色。
如今天下,乃是彻彻底底的乱世。齐王继承了先王齐威王的霸业,本来想将齐国带上另一个高峰,如今却没想到齐国反而陷入了越来越不利的状态。
如今齐国所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来源于北方的燕国。自打当年燕国子之内乱,齐国出兵燕国,一个多月就迅速扫灭其国,由此可见子之治下的燕国,是有多么不得人心。
在那个时候,齐王认为自己无比英明,对自己的决策无比自豪。然而到了现在,他只感到深深的苦涩。他没有想到,灭亡燕国是如此容易,然而将其纳为齐国自身的领土,却是如此的艰难。
已经过去两年了,齐国在燕国的统治非但没有稳定下来,反而越发严峻。如今在燕国的齐军,每时每刻都受到了燕人的攻击。齐王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但是他却知道,再这样下去,齐国在燕国必然会遇到更严重的惨败!
自己必须要下决策,来改变这种现状了。而最好的方式,则莫过于让齐军从燕国撤军了。在做此事之前,他甚至专门让人去试探了曾经怂恿他出兵的孟子。
那人没有直接说明齐军如今在燕国的现状,而是直接对孟子问道:“夫子,听说你曾经怂恿齐王出兵讨伐燕国,有这么一回事吗?”
孟子的回答极有意思:“当然没有,我怎么可能干这样的事!之前沈同私下问我:‘燕国可以讨伐吗?’,我回答说:‘可以’,他们觉得这个说法对,然后就去讨伐燕国了。但是如果沈同多问我一句‘谁能去讨伐燕国?’,我一定会加一句‘只有奉了天子诏命的人,才有资格去讨伐燕国’。其实这事,就好比现在这里有一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杀人犯该杀吗?’,我会回答:‘该杀。’但如果他多问我一句:‘谁可以杀这个杀人犯呢?’,我肯定会回答:‘只有官府的法官,才可以杀。’。现在,齐国没有获取天子的允准就去讨伐燕国,就是一个无道之国,一个和燕国同样无道的国家去讨伐无道的燕国,我为什么要去鼓励这种事呢?”
齐王被儒家领袖这种说话说一半,并为误导了自己决策而甩锅的做法,深深震惊了!他都恨不得甩自己两个耳光,擅长国家伐交之策的,乃是纵横策士,自己去找儒家学者询问,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然而让齐王就此撤兵,他却也还是不愿意的。在齐王看来,此次齐国出兵燕国,却什么也没有捞到,这岂不是太对不起这一次的出兵了!齐国商人做生意,都从来不做亏本生意,更何况自己是齐国的王呢?
就在他继续这么想的时候,突然有宦官进赖禀报道:“王上,靖郭君求见!”
听到相国求见,齐王也也不由得回过神来,并让田婴进来。
一见到齐王,田婴就问齐王道:“王上,臣之前向您所提及的从燕国撤军一事,不知您考虑得如何了?”
听到此话,齐王慢吞吞的回答道:“靖郭君,齐国伐燕,当初你也是赞同的。如今若是我齐国从燕国撤出,一来堕了我齐国的威风,而来于我齐国无丝毫之利,寡人也无法与齐国众将士交代呀。以寡人想来,莫不是我齐国继续在燕国支撑,并与其何谈如何?”
听到齐王的说法,田婴也不由得叹了口气。自从数年前王后钟无艳去世以后,齐王又恢复了之前的状态,做事极不利索,且又优柔寡断。如此长久下去,齐国必定陷入衰亡的境地!
于是他对齐王说道:“王上,您难道还没有看清如今天下的局势吗?再不可犹豫了!我齐国伐燕之时,楚国同时与秦、魏、韩三国交战。而后,我齐国又与楚国不谋而和,同时对抗韩魏,结果为韩魏所败,在那个时候我国就失去了对中原战场的牵制。而在此之后,宋国也加入韩魏秦一方,南下进攻楚国。如今宋楚战争已经结束,宋国大占上风,获取了楚国江南、江北之地,已经有了大国的根基,实在不可小觑!若是我国无法处理好与宋国的关系,那么我齐国西面,将受到比当初魏文侯在世时更强大的压力……”
田婴还没有说完,齐王就轻笑一声的说道:“相国,你多虑了。齐、宋乃姻亲之国,自从子偃执掌宋国以来,对我齐国一向恭顺,怎么可能对我齐国不利?我知道你与子偃多有不睦,然而公主毕竟已经嫁到了宋国,若是我齐国与宋国关系不睦,公主夹在中间也不好做人呀。”
对于齐王的话,田婴丝毫不为所动。他对齐王淡淡的说道:“大王,在下并非是随意怀疑宋君的诚意,而是有些时候,时势的变化,并不以个人的好恶而决定的。如今宋国虽然未有做出对齐国不敬之事,然而宋国既然打赢了楚国,就证明宋国已然成为天下强国。大王还不知道吧,如今我齐国之附庸滕国、鲁国内部,已经有人开始商议摆脱我齐国,投奔宋国之事了!”
听到有这样的事,齐王顿时大吃一惊。鲁国和滕国,都是齐国的邻居,它们存在于齐国的势力范围内,早就是齐国的囊中之物了。齐国保留这些小国,不将其灭国,即是齐国希望博取“兴灭继絶”的美名,也是希望日后能将两国像薛国一样,完美的并入齐国。
在实际上,这些国家的政局,其实大半已经操纵在齐国手中了。如今田婴对他说,这些国家中比较重要的鲁国和滕国,已经开始想办法摆脱齐国来投奔宋国,这无异于看着一只煮熟了的鸭子飞走!这样的事,是齐王断断不能容忍的。
不过为了确保此消息的真实性,齐王还是一副小心的样子问田婴道:“相国的说法真的不是挑拨离间,可有证据?”
听到齐王总算露出了怀疑的神色,田婴立即叫人带了一个儒生进来。因为之前孟子晃点了齐王一道,导致齐王现在对儒家的看法免得很差,于是他问田婴道:“此子何人?”
见到田婴眼神示意,那个儒生立即向齐王下拜道:“滕国滕更,见过齐王。”
田婴又向齐王介绍道:“大王,滕更乃滕公之弟,孟夫子之徒。他不仅在滕国人脉极广,就是鲁候面前,他也能说上话。此次的消息,就是他向我提起的。”
随后,滕更就将滕国和鲁国内部,那些想要背弃齐国并投奔宋国的言论向齐王一一汇报。而当齐王听说了,滕公和鲁候对此尤其感兴趣时,眼中也不由得闪过一丝寒光。
见到齐王的脸色变得很差,田婴心中暗暗高兴。他随即又对齐王道:“大王,燕国虽与鲁、滕类似,都是我齐国之附庸。然而燕国地处偏僻之地,鲁、滕则在我齐国腹心。腹心有疾若不赶紧祛除,未来必定成为我齐国的心腹大患啊!”
齐国之前伐燕,乃是自身有余力时所做的开拓之举。然而如今鲁、滕等位居齐国腹心的国家反对齐国,齐国再继续做开拓的事,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在这时候,如何止损,并为齐国保留最大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听到了田婴如此说,齐王也知道不能拖,总算是下了决断:“你说得对,如今我齐国必须要好好应对宋国这个威胁了。你稍后派人去燕国,让燕国将边境五座城割让与我齐国,我齐国就将剩余的军队从燕国撤回来。至于鲁国和滕国,既然两国内部有人想要投奔宋国,而且滕公和鲁候也都不打消他们的念头,那么我看他们的日子是过得太安生了。你找人在两国国内找点事,将这两人掀下来,再换上一个听话的公室为君就是了!”
“诺!”田婴郑重的回复道,眼中带着无比的兴奋!
第三百九十四章 千金买骨()
燕国下都,齐国使者看着眼前的燕国公子姬职,满脸的倨傲之色。
看着眼前那带有侮辱性的诏书,姬职的拳头都是攥得紧紧的。不过最终,他还是对齐国使者说道:“孤同意齐国的条件,就此将五城割让给齐国,并承诺从此以后,每年向齐国朝贡。”
听到了姬职的话,齐国使者极为高兴。看着姬职在两国的盟书上签字盖印完毕后,将其郑重的收好,就此返回齐国向齐王交差了。
齐燕两国历时近三年的战争,也由此结束。而在收到了齐国退兵的消息以后,曾经跟随齐国一同出兵的各国,也是反应不一。
伐燕之战中,出兵较多的国家里,就是宋国和中山国。宋国的步调与齐国一致,在听说了齐国退兵后,也立即将占领的城邑尽数还给了燕国,并班师回国。
而中山国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之前的议和中,中山国始终不同意将占领的城邑再交还给燕国。因而齐国与燕国议和后,两国所签订的盟约中,中山国并没有签字。如此,就成了中山国强占着燕国数座城邑的局面了。
因为齐国目前的重心不再放在北方,因此对于中山国与燕国的恩怨,齐国也并没有搭理。甚至在具体负责此事的田婴看来,中山国与燕国交恶,对齐国来说更是一件好事。燕国和中山国都是齐国的小弟,小弟们要都是一团和气,那老大还混什么?等着小弟们团结一致来群殴自己么?最好是双方有矛盾,产生冲突,齐国就能作为调停者来同时处置两国了。
齐军完全从燕国退兵后,姬职直接继任燕王之位。看着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想到自己的国土还在他国的手中,燕王姬职都是一副食不甘昧的样子。
他知道,燕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要改变燕国,让其重新强大起来,在整个天下占有一席之地。而如今,唯一摆在燕国面前的,也只有变法一途了。
若要变法,必要有贤臣。于是,燕王就仿效了秦国变法时秦孝公的举措,开始颁布了求贤令来招纳贤才。
求贤令发布了许久,却没有多少真正的贤才前来投奔,让燕王不由得有些失望。当燕王将要失望的时候,却来了一个叫做郭槐的人。此人有些聪明,却并非法家之士,与他所想的如商鞅那般变法大臣,并不相符。不过为了不让士子寒心,燕王也还是将其招纳为官了。
就在燕王失望,想要亲自研习各国变法的典籍,并亲自来进行变法强国之路时,郭槐却劝说燕王道:“在下恳请大王能够对臣多家赏赐!”
乍一听到这样的言论,燕王有些愤怒的质问道:“先生初来燕都,却劳而无功,如何敢擅自请功?”
郭槐却是丝毫不慌的对燕王讲了一个故事:“大王,臣提出这样的要求,并非是无意义的。春秋时,有一位国君非常喜欢千里马,愿意以千金求购一匹马,然而过去了三年,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了数月,国君总算是发现了一匹千里马,于是他派人前去购买。当手下带着大量黄金赶到的时候,却发现千里马已经死了,于是派去买马的人,只能以五百金的价格将千里马的骨头,买了回来。
当属下回来以后,国君颇为愤怒的质问道;‘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你买回千里马的骨头,对我有何用呢?’属下回答道:‘君上您愿意以五百金购买死的千里马,又何况是活着的千里马呢?我们如今所买下的马骨,就是为了吸引来真正的千里马啊!’
果然,不到一年,国君就买到了真正的千里马。”
听完了这个故事,燕王眼中颇感触动。随后郭槐又说道:“微臣虽然才疏学浅,在燕国未力寸功,但若是大王能够对臣厚加赏赐,那么天下各国名士知道以微臣这微末的才华也能收到如此重视,必定会知道大王纳贤的诚意,臣愿成为大王招揽贤才的‘马骨’。“
郭槐说完以后,燕王对他说道:“先生言重了。在寡人看来,今日先生一席话,解了寡人的疑惑,就是为燕国立下了无上的功劳!”
于是燕王尊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黄金台,以厚币高官对待他。如此举动,一下子就让燕王和郭槐在列国间扬名了。列国士人由此知道了燕国有一个“好运”的郭槐…没什么才华却能得到国君厚赏重用,以及一个仰慕贤才的君王,于是列国士人都蜂拥一般赶到燕国去,请求得到燕王的赏识。
这些前往燕国的人中,大部分都是没什么才学的酒囊饭袋之辈,然而却依然有少数人有着极高的才华。像同时擅长兵家与纵横之术的赵人剧辛,精通法术的卫人屈庸,以及燕国本土的名将秦开等,都开始为燕王所用。燕国这个最北方的邦国,逐渐在燕王的治理下强大起来。列国诸侯也都知道了燕国有贤君,不可轻侮!
身在宋国的戴言,自然也听说了燕王建黄金台,并招纳天下贤才一事。他对此丝毫不在意,在他看来,燕国纳贤的方式,效率实在太低下了。构建黄金台,千金买骨的方式,固然能为燕国招来贤才,但是大部分投奔前往燕国的人才,却都是庸才,真正有用的人才少之又少。
而宋国行科举之法,同样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才前往宋国,而更为关键的是,宋国还能从此制度中大量培养出属于本国的人才。这些人才对宋国的忠诚,绝不是那些投奔到燕国的人才对燕王的忠诚可比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燕王并不知道他乃是穿越者,而且已经提前抢夺了燕国最重要的人才。像乐毅这样能够以小国灭大国的名将,苏秦这样同时身兼纵横家和间谍的奇才,外加邹衍这样的足以开宗立派的大学者,都被戴言依靠穿越者福利抢到了手里。
戴言相信,在失去了这三位重要的人才以后,燕国虽然也依然会崛起强大,但是绝对成不了日后那个能短暂崛起,并扫灭齐国的顶级强国。不过考虑到如今燕国贤王在位,所有的燕国士民也都因为齐国的入寇而憋着一口气,戴言依然相信燕国会成为一个能给齐国带来不少麻烦的中等强国。
如此一来,齐国的北部,就会时刻受到燕国的威胁,在如今齐国强大的背景下,可以为宋国分担不少的压力啊!
齐国东面临海,当齐国与燕国议和,并从燕国撤兵时,戴言就感觉到,齐国已经将目光重新瞄准了西面和南面。而其所针对的首要目标,必然是如今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宋国。
如今的局面,戴言早有预料!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后世的宋太祖就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如今之宋国,就是酣睡在齐国旁边的壮汉。
在以前的时候,宋国的实力弱小,仅仅只能作为齐国的小弟,并不放在齐国心上。然而现在宋国突袭楚国,并一战而胜,让齐国认识到了宋国的强大实力。哪怕宋国不做什么,光是这个体量,也足以让齐国感到忌惮了。哪怕两国是姻亲之国,未来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了!
与齐国发生冲突,戴言早有预料。国与国之间,是没有什么友谊的,有的只有赤裸裸的利益!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同样作为姻亲之国,两国之间更是留下了“秦晋之好”这样形容邦交友好的成语,然而一旦触及到地缘政治,涉及到实际利益,两国立即翻脸,变为仇敌!烛之武退秦师,崤之战,乃至后来孟明视讨伐晋国的历史,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着齐国的强大压力,宋国自己独自对抗,当然是极为愚蠢的做法。在这个大争之世,天下诸国并立的环境中,“单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群殴才是王道。
宋国也该去为自己寻找到合适的小弟作为爪牙,合适的盟友引为奥援了!
95440 。
9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