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晋颜血-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左右跑动移步,使枪头永远对准骑兵。

    在宋代,蒙古骑兵的返身回射出现之前,宋军以拒马步配钩镰枪对抗金军骑兵是很有效的。

    虽然返身回射是马步的天敌,不过不考虑战术上的克制,站马步可以稳定重心,增加下盘力量,强健内腑,瞬间爆发力倍增。

    往往一名武者的功夫,很少来自于打沙袋,举重等力量练习,而是通过马步站桩逐渐长劲,原理就是咽喉和屁股的锁闭能力增强,胸腹器官的承受力和内分泌功能随之改善,身体各部肌肉,特别是腰腿肌肉逐渐强健有力,为身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马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桩功,只是没有三体式那样复杂精妙,不需意守丹田,时间久了自然聚气,将来站不了三体式的,全部去站马步,其实不仅止于步卒,即便是骑兵常站,因着下盘力量的增加,对于骑术的提高也极为有效。

    实际上在明代戚继光操演鸳鸯阵之前,军队的组织性纪律性并不普遍受重视,朝庭向民间蓦兵注重个人武勇,马步桩功是考核的标准之一。

第110章 队列训练() 
站马步不比三体式轻松,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初站者能撑到五分钟就不错了,绝大多数两三分便吃不消,不过杨彦也明白,这种事情急不来,只能慢慢练习,逐步掌握技巧。

    一个时辰很快过去,每一名士卒在杨彦的喝骂责打之下,累的都要瘫了,这导致了食量大增的恶果,原本丁壮早餐食四升,现在普遍在六到七升,食量几乎涨了一倍。

    萧仁萧温也被巧娘修理的苦不堪言,时而这不行,那不标准,整整折腾了一个时辰,好在并不只有他们两个,跟着站桩的还有数十人,因此巧娘也未太过于为难,只是就事论事,稍微带着小小的鸡蛋里面挑骨头。

    回来之后,巧娘心情不错,显然怨气泄了些,其实杨彦并不愿见巧娘与萧温萧仁兄妹间彼此隔绝,毕竟本是一家人,没有隔夜仇,况且巧娘虽受了委屈,可世道如此,妻离子散又不是萧家一个,萧家只是操之过急罢了,严格说来,也是受害者。

    巧娘心情好了,只是看着狼吞虎咽的士卒,荀虎忧心忡忡道:“将军,这样吃不行啊,别说熬不过冬天,恐怕年底粮食就得吃光。”

    杨彦嘿嘿一笑:“养兵不吃饱怎么行,祖逖尚打劫过商旅,实在不行,咱们也干他娘的一票,若是路上有谁不开眼自是最佳。“

    这年头,法纪不存,杀人劫货真不算什么,荀虎听的两眼精光直闪,哈哈笑道:”将军说的是,若是能迎面撞上一队南逃的人家,那就更妙了。“

    荀华不齿的撇了撇嘴。

    杨彦一边啃着葱油饼,一边转头问道:“荀华,可曾组织健妇?“

    荀华道:“约有五百多人,均是身强力壮,出自军中家眷。“

    ”好!“

    杨彦点点头道:”吃过晚餐,让她们缝制护膝。“

    荀华问道:“将军,是否要将那些妇人编入女营,随我们操演?必要时,也可上阵杀敌。”

    “这”

    当时女性也要下田耕作,运送物资,是平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徭役便有女子一份,个别常年劳作的妇人论起筋骨强健,并不逊于壮汉,巧娘就吃过这方面的苦头。

    讲真,杨彦有些动心了,不过他还是摇了摇头:“这些人家,已经出了丁壮为兵,编入女营干干杂役尚可,比如割草喂马,浆洗衣服,生火造饭,须讲明是临时性质,就不必再用她们上阵撕杀了。“

    荀华不死心道:”将军是否瞧不起咱们女子?我们身为女郎的带刀侍婢,开得了弓,骑得了马,上阵冲杀作战不逊于精锐之卒,女郎可是在咱们身上花了大力气,况石季龙尚有千骑紫衣女骑呢。“

    杨彦暗道,你家女郎投重金训练你们,恐怕不是为了上阵撕杀,而是寻求一份前呼后拥,誓踩孙尚香于脚下的心理满足,石季龙的紫衣骑更是花架子,不过这话是不能说的,于是淡淡一笑:”男子力大,女子灵巧,正如牡牝阴阳,而你家女郎未能区分,训练不得其法,把你们带偏了。”

    荀华不满道:“将军,虽然我们都跟了你,但你也不能背后说女郎的坏话吧?”

    杨彦摆了摆手:“事实如此,你等女卫,把桩站好之后,我另授咏春拳,专为女子量身打造,等到了郯城,我再找机会给你们特训,包保他日回返建康之时,让你家女郎大吃一惊。“

    荀华将信将疑的看着杨彦。

    杨彦又道:“其实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刀枪无眼,那些妇人皆有夫郎子女,肩负家庭的重担,不到生死绝境,怎能让她们上阵撕杀?你放心,北方胡虏横行,凶暴残忍,受其奴役凌辱的女子比比皆是,到时解救出来,如有意从军,皆划拨给你。“

    ”嗯!“

    荀华猛一点头。

    不片刻,一顿丰盛的早餐下肚,全军收起营寨,缓缓北行,或许是有了组织,也可能是对杨彦有了信心,行进的速度居然有所加快,当傍晚扎营的时候,比杨彦预想的多走了二十里。

    晚饭之后,亲卫骑上马,在左近练返身回射,杨彦考虑再三,决定把戚继光的鸳鸯阵教下去。

    其实鸳鸯阵并不是那么神,于大兵团作战,面对骑兵冲击时缺陷很大,但是在复杂地形与巷战中,鸳鸯阵攻防俱备,尤其在面对长枪兵时,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杨彦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他的假想敌是流民武装与坞壁堡主,这些人本身没什么太高的军事素养,作战靠经验和勇猛,本质上是一群乌合之众,正适合以鸳鸯阵却之。

    当然了,鸳鸯阵的成本高昂,对训练和后勤都有很高的要求,即便是伍什这类最为低级的军官,都需要指挥四类长短不同,样式各异的兵器作战,没有长期严格的训练和可靠的后勤保障,以及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鸳鸯阵是不可能成功运用的。

    后世日本和朝鲜都专门研究过鸳鸯阵,却无一练成,归根结底,还是人不行,也没有足够的财力。

    可这恰合杨彦的精兵路线,八百多名士卒都经过了筛选,单从体力上讲,是符合要求的。

    鸳鸯阵需要用到六种器具,即长牌、藤牌、狼筅、长枪、腰刀和镋钯。

    狼筅就是老毛竹,连枝带叶,长度约在两丈,杨彦让人去附近的竹林砍伐,长牌与藤牌都可以用竹枝编织,坚韧而又结实,这可以交给女营,唯有镗钯比较麻烦。

    镗钯形似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刃下横两股,向上弯,每两名镋钯手配三十支火箭,敌人离远时,两股充当火箭架,用以发射火箭,显然,这年代连火药都没有,火箭更是别提,杨彦索性就用大叉子代替,只需将把柄的长度稍作增加。

    当天晚上,没有训练,第二天清晨站桩的站桩,蹲马步的蹲马步,到出发时的时候,把护膝发了下去,就是两张马皮裹住膝盖,用细麻绳系住,每人一副。

    膝盖暖和了,自然筋骨也活络开来,行军速度又有提高,粗略一算,竟走了八十里路,这几乎相当于一支正规军队的行军速度了。

    晚餐之后,杨彦着手训练鸳鸯阵,不过戚继光练兵,练了两年才见效,而且练的兵还是素质非常高的浙江兵,杨彦可等不了这么久。

    鸳鸯阵最强调纪律,当时的各支军队都不大注重对纪律的要求,包括荀家军的纪律在杨彦眼里也是远不够格,于是他把所有军卒,包括亲卫一起叫到阵前,按每排五十人,一列列的站好。

    然后一边做示范,一边下令:”前排横平举,后排侧平举,向前看齐!“

    这可不要太热闹啊,队伍急速膨胀开来,有人被同伴推到,有人被自己绊倒,还有人左右不分,转动着脑袋,目中现出迷茫。

    杨彦给气的鼻子生烟,明明是向前看齐啊,这样的素质,连前世的小学生做广播操都达不到。

    萧巧娘小声道:“将军,是不是人太多了,妾认为,或许分开来练习,人数少点,易于掌握。

    ”嗯?“

    杨彦一想也对,是自己操之过急了,于是按队为单位,分开站队列。

第111章 游骑出现() 
(谢谢好友门阀掘墓人的500大赏)

    “前排横平举,后排侧平举,向前看齐!”

    “稍息,立正!”

    “报数!”

    “一、二、三、四、五”

    哪怕分成了两百人的小队,由各自队正带领,也是最少反复练习了十来遍,多者甚至达到近三十遍才能勉强站成如后世小学生做广播操那样的队列。

    杨彦并没别的要求,只是站直,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左右乱看,不许移动,虽然有人不解,或许还有人暗中不满,但是连杨彦自己身为国相,持节都督,也陪着一起站的笔直,别人还能怎么样呢?

    况且站队列与蹲马步谁轻松谁苦,这不用多说。

    其实站队列是非常有用的,通过站队列,可以培养出一支军队的纪律。

    无论是鸳鸯阵,还是集群返身回射,都需要严格的纪律保证,杨彦希望塑造出一种遵守纪律的意识。

    接下来的三天,亲卫照常站三体式,士卒则在蹲半个时辰的马步之后,开始操演鸳鸯阵,鸳鸯阵又可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分为两才阵与三才阵。

    因着站队列的效用,结为鸳鸯大阵的时候,士卒也能随着口令进退,只是一旦变为两才阵或两才阵,就明显的乱了起来,其中什长的表现未必尽如人意。

    毕竟什长是全阵的枢纽,需要眼观八方,耳听六路,即要留意上官的旗号,还要指挥各种兵刃掩护进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不可谓不高,于是杨彦根据各人的表现调整什长的位置。

    简而言之,你行你上,不行就下,如果一个阵中有两个以上的人符合要求,那就调出去一个。

    到第三天晚上的时候,站队列取得了突破,一千多人可以合在一起站,甚至荀华还把女营组织起来跟着站。

    杨彦不得不暗叹,确实是个贤内助啊。

    什长的位置也终于固定下来,尽管鸳鸯阵只是个花架子,真正用于实战还需要不停的操演,但人员稳定,就可以专心训练。

    队伍一边操演,一边前行,渐渐接近了淮水。

    这一次的行军路线也是诸多考虑,首先是避开城池,这不用多说,一个个城,形同于一个个独立的王国,若是叩门而入,百分之百不会被放入城里,还更有可能发生冲突,倒不如不进。

    其次是避开临淮郡中部,这一带开发度高,城池密集,下辖十来县,坞壁的密度也相对较高。

    第三是因刘隗被司马睿任为镇北将军、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假节镇淮阴,此人比刁协更加刻板,对违反礼教、不遵法度、上侵皇权的行为近乎于零容忍,又是西晋望族,彭城刘氏出身,为避免麻烦,淮阴也需要避开。

    因此只剩下一条路可走,即沿着破釜塘东侧一路北上。

    破釜塘是洪泽湖的前身,由一系列浅水滩涂、沼泽和小湖泊构成,沿着淮水呈南北分布,方圆近万里,处处可见水鸟翱翔,尚未完全枯黄的芦苇望不到边,沿途周近数百里了无人烟,残尸骸骨倒是偶尔得见。

    就当时而言,破釜塘绝对不是水草丰美之地,反因芦苇一年年的腐烂堆积,滋养了无数的蛇虫,水体也因缺少流动,腐质过多,过于富营养化,各种植物水草疯长,鱼虾却不多。

    其实苏中苏北在宋代黄河夺淮之前,西边是破釜塘,东边是连绵数千里的盐碱滩涂,土地极其贫瘠。

    这一带真正繁荣起来归功于两点,首先是隋炀帝开运河,扬州成了南北汇聚的商贸中心,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其次便是黄河夺淮。

    黄河决口毁掉了河南,却成就了洪泽湖,破釜塘因来水大增,环境逐渐改善,最终演变为碧波万顷的鱼米之乡,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淮河在被黄河侵夺之前,从来没有水患,而黄河夺淮带来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淮河河床渐渐淤积,上游来水不能有效入海,洪涝水灾愈发频繁。

    总之,与现代的鱼米之乡洪泽湖相比,破釜塘因水质天然污染,环境恶劣,并不适合人类生存。

    萧仁望着那成片的芦苇,叹道:“府君,我萧氏与朱氏一路南来,便是经由此路,当时也受坞壁袭扰,接连数战,摆出决死之心,方才吓退,故对左近的情况略有所知,可为府君道来。

    如往东北约五十里是富临县,此县城小力薄,由当地四五家乡豪把持,为者首郑氏,任富临令,拥部曲数百,荫佃户千口,其余各家之间也有争斗,料来不敢招惹府君。“

    说着,又向前一指:”往前行百五十里,便是淮泗口,此地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争锋时南军北上,北军南下的咽喉命脉,春秋战国,吴越楚齐,先后会战于此。

    汉初吴王刘濞自广陵起兵,夺去楚国全境之后,亦以重兵北上淮泗,夺占淮泗口这个进出南北的咽喉命脉,方敢顺河而上,北进攻略梁国。

    我萧氏南来之时,淮泗令为阎平,此人乃淮陵内史刘遐部将,亦是前南阳太守阎鼎族弟,阎鼎随愍帝没于长安,阎氏在当地是一等一的望族,拥部曲近两千,流民军数千,因占据水道要冲,另有舟船近百,想当初,我萧朱二姓也是付出了大量财货女子方得以渡过淮水。“

    荀虎问道:”我等随女郎往郯城接回王妃,走的是盱眙一线,当时刘遐坐镇下邳,与羊鉴、蔡豹等征讨徐龛,留守者遐妹夫田防,此人并未刁难,反帮着张罗船只渡河,算是承了他一份情,不过我们对阎平倒不了解,此人秉性如何?可好相与?“

    “秉性?”

    朱锲冷冷笑道:“流民帅哪有什么好货色,一个比一个贪鄙,若是请他协助过河,怕是要付出一半的财货,恐怕有姿色的女子,也会被索走不少。“

    一名叫做荀燕的女亲卫怒道:”将军乃皇帝亲口敕封,阎平一小小淮泗令,怎敢如此?‘

    这话怎么回答呢?

    人人都知道怎么回事,但是说出来杨彦面子过不去,一时均是现出古怪之色。

    杨彦摆摆手道:“在江北,官职大小并无意义,哪怕朝庭许我青兖二州刺史,在阎平眼里亦不过泛泛,他的实力比我强啊。”

    荀华递了个无奈的眼神,却是突然之间,俏面一变,惊呼道:“有游骑!”

    不知从哪里冒出的数骑,斜着掠来,隔着四五百步的距离往队伍的侧翼疾驰,显然在观察虚实。

第112章 战争脚步() 
“我们被盯上了!”

    萧仁惊呼道。

    萧温也喃喃道:“会是哪一家?”

    坞堡主的手底下,除了部分部曲直属,普遍是山头林立,几十人、上百人就是一个山头,谈不上什么忠心不忠心,依附过来无非是混口饭吃,一旦有更好前途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抛弃依附主家。

    主家也清楚流民武装靠不住,一般是拿来当炮灰使用,不可能给予太过精良的器具,其实把话说回来,制甲,尤其是弓弩箭矢制造,在当时属于高精尖科技,不仅耗费时间,需要熟练的工匠,还要以巨量财富作为支撑,绝大多数的坞堡主都没有这份能力,自己的装备也简陋的很。

    这几骑均是身着布衫,头上扎着青巾,马侧挂着步兵使用的硬弓和长矛,难以分辨身份。

    通常来说,步弓较大,较硬,在颠簸的马背上拉开的难度较高,而骑弓较小、较软,易于拉开,但缺点是射程和力道不如步弓,其实二者也不是绝对,比如杨彦、荀灌,以及亲卫中的大部分,都拥有在马上开硬弓的实力。

    因此仅从这一方面判断,这些游骑显然是坞堡主的精锐部曲。

    这也是巧了,前一批探路的亲卫回来没多久,后一批还没派出去,卡着空档出现了游骑,杨彦转头道:“谁为本将抓个回来拷问?”

    “某愿往!”

    一名叫张亮的亲卫拱手,目前任什长。

    ”好,注意莫跑远!“

    杨彦点了点头。

    张亮施礼离去,点出所属十骑,不过并未急于出阵,而是等待着最有利的时机,力求一击必杀!

    实际上所有亲卫都憋着口气,归根结底还在于与石瞻那一战,当时要不是杨彦力挽狂澜,就算不全军覆没,能活着逃回来的也没几个,这从另一方面显示出了亲卫的无能,他们迫切要为自己正名,将应有的实力展现出来。

    游骑刚开始比较谨慎,只是看着杨彦队中全无动静,渐渐地兜着圈子越跑越近,当接近到三百来步的时候,张亮猛一挥手:“上!”

    各骑翻身上马,疾冲而出,游骑共有五骑,恰好每两骑对一骑!

    游骑受了惊,策马往回跑,其中有三骑距离较远,亲卫象怔性的追了少许,就放弃了,兜回头包抄那两骑,形成了局部五打一的绝对优势。

    那两骑如发了狂般,各自手挺长矛,策马猛冲。

    一名亲卫摘下硬弓,一箭射去,虽未射中,却有效的吸引了注意力,侧边另一名亲卫揪着机会,开弓便射,正中大腿!

    该骑失去平衡,轰的一声坠落马下。

    两名亲卫分过去抓人,另一名游骑面对八名亲卫的围攻,本身一对一都未必是对手,一对八更是全无招架之力。

    八人挺矛一拥而上,有的卡马,有的举枪虚刺,有的格开长矛,待那人手忙脚乱之时,一名身强力壮的亲卫直接一记老拳抡过去,先打懵再说,另一人兜出绳套,一捆再一扯,就抓回了自己马上。

    “好!”

    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配合完美,荀虎叫了声好。

    其他人也有心叫好,但杨彦还没表态呢,于是纷纷望向荀华,荀华无奈问道:“将军,如何?”

    “嗯不错,看来你家女郎确实下了功夫。”

    杨彦抚掌点了点头。

    这才夸赞声四起。

    不片刻,两名游骑被带了回来,那个腿上中箭的,箭杆都未拨除。

    ”跪下!“

    有亲卫喝斥。

    二人老老实实的跪在了地上。

    荀虎代问道:“你等何人?为何窥探我军?“

    其中一人拱手道:”是阎将军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