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晋颜血-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杨彦拱手道:“彦之有一不情之请,愿随女郎去往郯城。”

    “哦?”

    荀氏父女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读出了不解,荀崧问道:“彦之郎君,此去郯城虽不说九生一死,却也路途艰难,你何苦置身于险境?”

    杨彦苦笑道:“彦之有苦衷,因刁公咄咄逼人,只得暂避其锋”

    杨彦毫不隐瞒,把之前发生的事如实道出。

    听罢之后,荀崧捋着胡须,叹了口气:“玄亮苛刻性急,你不与之为伍倒也是明智之举,你既愿往郯城,老夫自无不允,不过老夫有言在先,此行艰险,你若是出了意外,可别埋怨我荀氏。”

    荀灌也道:“我也有言在先,你既随我出征,虽是客卿,亦当遵我军令,违令,定斩不赦!“

    杨彦猛一抱拳:”彦之知晓轻重,请荀公与女郎放心便是。“

    荀崧摆了摆手:”葛稚川器重你,必有他的道理,老夫只是给你提个醒罢了,你方才说,以一曲虞美人向玄亮表明心志,能否奏来与老夫听听?“

    杨彦拱手道:”但有命,敢不从!“

    荀灌到外面吩咐了几句,不片刻,有仆役取来一把筝,置于案上。

    杨彦跪坐于案前,试了会儿音,便伴着音律,缓缓唱起。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时间仿佛停滞了,哪怕杨彦唱完,书房依然是一片静默,荀崧的眼里竟嚼着泪水,许久才挥了挥手:“你回去罢,准备一下,明日卯时出发,莫要误了时辰。“

    ”告辞!“

    杨彦抱了抱拳,便与萧巧娘离去。

    荀崧缓缓抬起头来,看着杨彦的背影,直到消失在了屋角,才问道:”你看此子如何?“

    荀灌点点头道:“确有大才,只可惜出身不佳。”

    “诶”

    荀崧不悦的挥了挥手:“孟子有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君子的遗泽只能流芳五世,杨彦之也曾以此言讽陆纳,陆纳无言以对。

    你看今日之陆纳,可能及其先辈陆逊、陆抗之万一?再看如今之世家子,又有几人能及得上先祖?

    虽有九品中正护世家之利,但时移事易,天下间,没有任何事物一成不变,今日之寒门,未必就不是他日之世家,而今日之世家,若不图上进,营营苟苟,早晚会有灭门之祸。“

    荀灌现出了愧色,低声道:”阿翁教训的是,小女不该以门楣取人。“

    荀崧肃容道:”我荀氏自荀子起,至文若公(荀彧)传世千年,所持不外乎一个正字,处世正,方能人正,心正,你当谨记。

    又所谓歌以咏志,杨彦之虽出生平平,却心怀天下,为父自始才相信,此人是真心力主北伐,且才华如此横溢,此行若有艰险,你应尽力保全他性命才是。“

    荀灌道:“小女把他带在身边,护以周全!“

第32章 分头行事() 
出了荀府大门,萧巧娘扭扭捏捏,不时偷偷看向杨彦,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杨彦笑道:“可是担心你自己的安置?我早已帮你想好了,把你送去稚川先生那里,这段时间,你就暂时住在葛家。”

    萧巧娘一听就急了,连忙道:“郎君,你身边没人照料怎么行,妾妾想和你一起去。”

    “不行!”

    杨彦一口回绝。

    “郎君!”

    萧巧娘跺了跺脚,眼圈都泛红了。

    “哎”

    杨彦叹了口气,耐心道:“郯城位于我朝与石赵的拉锯处,形势复杂,若是遇上敌袭,我自己都未必能护得周全,何况再带上你?

    而且此行由荀家女郎作主,我若私带女眷,你让她怎么想?“

    萧巧娘不吱声了,神色有了些松动,但还是不死心的看着杨彦。

    杨彦拍了拍萧巧娘,说道:”不就是一两个月么,男儿志在四方,以后这样的日子多着呢,你要学会适应,莫非你想我沉溺于温柔乡中渐渐颓唐?

    走吧,有葛慧娘陪着你,你也不会寂寞,我们现在回家收拾东西。“

    “是妾小心眼,没考虑周全,妾谨祝郎君凯旋归来。”

    萧巧娘嘟着嘴,不情不愿的施了一礼,便翻身上马。

    杨彦摇了摇头,一跃而上,从后面搂住萧巧娘,向家里疾驰。

    他虽然现在有钱了,但家里没什么改变,依然是破破烂烂,主要是他打算给袁耽开店之后,用剩下的钱去城西的庶人和上等良人聚居区买一处宅子,所以现状是除了吃穿不糊,其他方面能糊就糊。

    家里也没什么,就是换洗衣服、纸笔文稿和满满一大箱的钱,取了之后,去往葛洪家。

    “笃笃笃!”

    “笃笃笃!”

    杨彦敲动门环。

    不片刻,门开了,探出了葛慧娘的小脑袋,一见是杨彦和萧巧娘,立时惊讶的问道:“巧娘,杨家郎君,你们怎么是你们?“

    杨彦微微笑道:“为何不能是我们?葛小娘子,先开门,让我和巧娘进来。”

    “噢!”

    葛慧娘打开门,杨彦与萧巧娘牵着马进来,当看到马上驮着的箱子的时候,又惊呼道:“杨家郎君,你不会把家都搬过来了吧?”

    杨彦点点头道:“差不多,稚川先生可在?”

    “在!“葛慧娘也点了点头,就朝里面唤道:”阿翁,阿母,杨家郎君和巧娘来啦。”

    葛洪与鲍姑出来,见着这幅行头,也是一怔,便问道:“贤侄,你这是?”

    杨彦拱了拱手:“正有事情拜托稚川先生。“

    鲍姑招呼道:”先进来再说!“

    杨彦把箱子从马上卸下,与众人进了屋。

    落座之后,葛洪一家三口齐刷刷的把目光投了过来。

    “彦之想请稚川先生代为照料巧娘一段时日”

    杨彦把自己明天一早就将跟随荀灌去往郯城的事情和盘托出。

    葛洪一家三口面面相觎,鲍姑叹了口气道:“裴妃出身于河东裴氏,名裴媛,年龄三十左右,自幼貌美聪慧,知书达礼,于十五岁那年,适逢东海王越元配病故,因此作为继室嫁了过去,与东海王越本是夫妻恩爱,琴瑟和合,却是天妒红颜。

    哎,此番能回返江东,也算是天可怜见,不过淮北形势复杂,当地的流民帅首鼠两端,你一定要注意周全。“

    虽然没人直说,但是裴妃的丈夫和儿子皆死,唯她独活,在被羯人掠走之后发生了什么,根本不用去想,每个人都是摇了摇头,现出了不忍之色。

    葛慧娘也道:”杨家郎君,你可千万别让巧娘担心,巧娘就交给我吧,我一定会照顾的好好的。“

    “有劳了!”

    杨彦拱了拱手。

    葛洪却是道:“贤侄,那你为袁耽开店之事,最好还是和他打个招呼,免得心生不满,袁耽住在乌衣巷,隔着琅琊王氏左数第十二间便是。“

    杨彦道:”多谢稚川先生提点,我本有意于今日把此事办好,前一阵子我和巧娘看中了间店铺,我马上过去租下,再去把袁耽寻来,教他榨取豆油之法。“

    葛洪点点头道:”如此甚好,不如我们分头行动,你直接去寻袁耽,店铺交由我们带着巧娘去租,也可节省些时间。“

    ”好!“

    杨彦跟葛洪没什么客气的,抱了抱拳,便离席而去,出门牵上马,一路驰向乌衣巷。

    从盐市过去乌衣巷没多远,过了淮水便是,与喧闹的盐市相比,乌衣巷就如另一个世界,虽然小巷狭窄,但两边坐落着一座座巨宅,均是庭院森森,朱门紧闭,有的府邸门前还有护卫,目含警惕,望着杨彦。

    在当时,不是所有的住宅都能面向大街开门的,如葛洪家位于里弄,杨彦住的茅草屋直接就在城外的荒地,朝大街开门的住宅称为第,只有身份高贵的家族,大门才能面向大街,门第正是指家族背景与地位贵贱,而乌衣巷的所有大门均是朝着大街开。

    这种地方,本不是杨彦这种良人能去的,不过他的穿着打扮一看就不俗,又有马,在那个看人先看脸的年代,倒也没人多事拦他。

    按着葛洪所指,没多久,杨彦找到了袁耽的家,这是一座占地亩许的宅子,在乌衣巷中算是最小的一座,但是丝毫不含糊。

    匾额用篆字提着陈郡袁氏四个大字,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记载着家族功绩和官历,不过与周围的府邸相比,显得破败了很多,朱门斑驳,铜环生着锈迹。

    杨彦下马,敲动铜环。

    “咚咚咚”

    杨彦敲了没人应答,于是不停的敲,过了好久,才有细密的脚步声从屋内传出,并有女孩子的声音问道:“谁呀?”

    杨彦道:“我叫杨彦之,请问袁耽可在家?”

    “吱呀呀!”一阵声响,大门朝内开去,杨彦的眼前,现出了两个长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女孩子,都是十岁左右,结着双环髻,衣衫较为陈旧。

    其中一个道:“杨彦之?我好象听说过的,但是一时又难以想起,你到底是阿兄的什么人?我们为何从没见过你?”

    另一个道:“阿兄清早离去,至今未归,这一阵子总是和谢尚在一起,谁知道跑哪儿去了,你既然认识阿兄,理该认识谢尚,你找到谢尚就能找到阿兄。”

    杨彦心想这不是废话么,这个时代没有手机又没有网络,我上哪儿找人?于是道:“你阿兄一般何时归家?如果就在这一阵子,那我进来等一会儿。”

    顿时,两个女孩子均是目中射出了浓浓的警惕之色,同声道:“喂,你想干嘛?这里可是乌衣巷,高门士族皆坐落于此,你可别趁着阿兄不在家胡来啊!”

第33章 两只小辣椒() 
杨彦注意到,诺大的宅子里,除了这两个显然是袁女正和袁女皇的女孩子,就没有仆役,从正门到主殿堂屋,约数丈的距离,除了中间一条数尺宽常走的道路,两边都积满了灰土,甚至还有早年落下的黄黑色树叶。

    很明显,袁耽家确实是穷,穷的连婢仆都养不起,也难怪这两个女孩子不让自己进来。

    于是,杨彦改口道:“倒是我唐突了,你们可知你阿兄时常在哪儿,我有赚钱的买卖找他,速叫他回来,或者带我去也行。”

    “哼!”

    一个顿时闷哼一声:“好啊,我就猜到是奸人,还赚钱的买卖呢,骗谁呢,有赚钱的买卖你为何自己不做,非得拉上阿兄?”

    另一个也是满脸不屑:“阿兄身无分文,全靠着友人接济才勉强过活,他哪有本钱与你做买卖?哼,分明是你心存不轨,想趁着阿兄不在诱拐我们两姊妹,女皇,叫人!”

    “啊!”

    “啊!”

    袁女正和袁女皇扯着嗓门尖叫起来。

    一刹那,杨彦都有了逃跑的冲动,这要是叫来了人,除非找来袁耽,否则他就是有十张嘴都说不清啊,tmd,袁家的两个小辣椒怎么这么厉害?

    “杨家郎君?”

    这时,背后神奇的传来了袁耽的声音。

    杨彦就象看到救星一样,连忙转回头。

    果然,正是袁耽和谢尚,袁耽的手里还拿着几块胡饼和一小袋麦子,这大概就是兄妹三人的晚饭了,杨彦不由生出了些愧疚。

    是的,他从来没有想过接济袁耽,毕竟现代社会物资丰富,就算失去了劳动能力,政府也会养着,没有人会因吃不上饭而饿死,通常要接济的,都不是真正需要接济,而是把接救济当成了一门生意。

    但两晋时期物资匮乏,生产技术落后,一个人在田间地头忙活一年,产出都未必养活自己,接济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美德,谁也不敢说吃了上顿就一定会有下顿,被接济方并不会有受了羞辱的感觉。

    现在再回过头来想,自己日进斗金,袁耽就在一边看着,自己却从未表示,恐怕早就被扣上一顶吝啬的帽子了吧,这确实挺让人汗颜的,看来思维想法还是没变啊。

    “阿兄,阿兄,你们来的正好,有奸人意图诱拐你的两个妹妹!”

    袁女正和袁女皇也指着杨彦大叫。

    袁耽和谢尚均是现出了愕然之色,谢尚问道:“杨家郎君怎会在此?”

    杨彦无奈道:“明早三更,我将和荀家女郎去郯城办事,以暂避刁协,所以我就想来找袁耽,今天把豆油铺落实下来,两位来的正好,袁耽的妹妹把我当成了歹人,我实是无言以辨。“

    ”哈哈哈哈“

    谢尚一看杨彦的神色,再看袁女正和袁女皇的气势汹汹模样,不禁捧腹大笑。

    袁耽也是忍着笑道:”女皇女正,休要胡闹,这位是杨彦之杨兄,是你阿兄的好友,以一曲临江仙名动建康,今天又谱出了惊世之作虞美人,还不快向杨兄道歉?“

    说完,便向杨彦介绍:“杨兄,这是舍妹女正,这是舍妹女皇,皆未及豆蔻,若有不恭之处,还请见谅。”

    两个女孩子立时瞪大眼睛望向了杨彦,一个捂嘴尖叫:”哎呀,原来是他,都是妹不好,人家早就告之名杨彦之,妹却偏偏没想起来。“

    另一个赶忙扯了扯这个:”快向杨家郎君道歉。“

    二女有些不好意思,盈盈拜倒:”请杨家郎君恕我等眼拙,竟未识出真人,请见谅。“

    讲真,谁是袁女正,谁是袁女皇,杨彦没认出来,只是摆摆手道:”没事,没事,两个女孩子独自在家,小心点总不是错,是我没说清楚,既然袁耽来了,那我们赶紧去盐市罢,房屋由稚川先生代为租赁,想必已经差不多了。“

    “那我就不客气了。”

    袁耽点了点头,又把胡饼和麦子递向袁女正和袁女皇道:“拿进去罢,阿兄可能要晚点回来,你们晚上自己吃,莫要等我。”

    “阿兄,我们也想去看看,整日憋在府里,无聊死了。“

    ”是啊,阿兄,说不定我和女正还能搭个手呢。“

    袁女正和袁女皇纷纷出声。

    ”这个“

    袁耽看了眼杨彦,便挥了挥手:“走罢,莫要闹事。”

    “阿兄等一下!”

    二女急把食物放回屋子,又跑了出来。

    这倒是让杨彦对袁耽又高看了一眼,别看袁耽平时不着调,可他的两个妹妹被管的服服贴贴,说明袁耽治家有方,无非是平时不拘小节罢了。

    一行人往回走,袁女正和袁女皇可能很少离家,看什么都好奇,一路上指指点点,叽叽喳喳不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杨彦看中的那间铺子。

    葛洪一家三口与萧巧娘都在。

    “袁耽,可是你两个妹妹?”

    葛慧娘一眼就看到了袁女正和袁女皇,于是向袁耽问道。

    那个时代还不流行礼教大防,女孩子不是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与异性的同龄人也不是不能来往,只有结了婚以后才会注意。

    袁耽转头道:“女正女皇,这是葛家世伯,世伯母,这是慧娘与巧娘两个姊姊,快过去见礼。“

    一改刚刚对杨彦的泼辣模样,袁女正和袁女皇非常乖巧的施礼,葛洪和鲍姑均是笑着挥了挥手,葛慧娘与萧巧娘则是各自拉起一个。

    葛洪又向杨彦道:“屋舍已经赁下,每年租金十万钱,这个价格在盐市还算公道,贤侄进来看看?”

    “有劳稚川先生。”

    杨彦拱了拱手,便与袁耽和谢尚走了进去。

    那时的店铺非常实在,表现在面积够大,里进够深,往里是个小院,顶里还有一排房,从后面窄巷可以进入,多为货仓并供店员伙计居住,按现代标准来看,一间这样的店铺,都在两三百平方以上,设施大体齐全。

    当然了,这样的铺子也不是寻常人说盖就能盖的,很多属于吴姓士族和庶族大豪拥有,自孙吴建都建邺时起就传了下来。

    相对的小门小户一般拥有几间,而如顾陆朱张四大姓和沈周二豪都拥有十来间,乃至几十间店铺。

    侨姓士族看到吴姓士族或做买卖,或出租店铺赚取大把的金帛,也很眼红,于是在距盐市不远的地方搞了个西口市,自己盖门面,虽说相对于盐市,距离当时建康的唯一码头石头津更近,但是侨性过江的时间不长,根基尚浅,而一个商业中心的形成,恰恰需要时间的积淀,因此无论是人气还是规模,都远远比不上盐市。

第34章 压榨出油() 
在店铺里绕了一圈,各人都很满意,袁耽问道:“屋里空空如也,该如何着手?“

    杨彦道:“我们分头行动,去买材料,包括圆木、大铁钉、粗麻绳、麻布、竹匾、砖、饴糖、大铁锅、陶罐等等,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黄豆,争取在一个时辰之内,把原料凑齐。“

    ”好!“

    连葛洪也按耐不住好奇,与杨彦、袁耽和谢尚,各自领了任务,匆匆出门,剩下屋子里四个大小女人,都在猜测杨彦会如何榨油。

    约一个时辰不到,所需要物品陆陆续续的送了回来。

    首先搭起灶台,把数十斤黄豆放在大号陶罐里煮,趁着煮的间隙,杨彦看了看周围,袁耽和谢尚都是十二三岁的少年郎,细皮嫩肉,一看手上就没二两劲。

    葛洪虽然在史书上描述武艺高强,但是他不敢使唤葛洪,偏偏葛洪也没有上前搭手的意思,只是饶有兴趣的看着,这只能自己动手了,于是用锯子锯圆木,约三寸的厚度,锯了足足十来片,锅开了。

    杨彦把煮的三成熟的黄豆抄出,置入大铁锅。

    铁锅在当时,绝对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毕竟铁器关乎于政权兴衰,用以制作铁犁等农具和各种武器,几乎没有余铁做锅,这一只铁锅约三尺方圆,价值两万钱。

    把铁锅抬到灶上之后,杨彦转头道:“袁耽,你拿木铲翻炒黄豆,尽量炒干,但不要炒糊。“

    ”嗯!“

    袁耽拿起半人高的大木铲,翻炒起来,由于黄豆本就煮过,再一炒,很快就有独特的香味散出,每个人都是暗吞了口口水。

    杨彦则是在墙上比划了一阵子,确定好位置,拿麻绳绑住圆木,吊在了屋梁上,并排吊了两根,这时,随着翻炒,香味越来越浓,袁女正吞吞吐吐:”阿兄,这豆子能不能吃啊?“

    袁耽也是馋的不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