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高顺-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孙贲不思进取的态度,黄盖非常不满,得孙策联系后,立即向孙静表示,欲望效忠孙策。

    众人皆不看好袁术,得孙静劝说,孙贲决定家族以孙策为首,迎孙策西进,合力占领豫章郡,以为基业。

    孙策得知消息大喜,奋勇作战,占领黝县,取得大战功,向袁术索取了祖茂的旧部。

    袁术大喜,便把祖茂的旧部交给孙策指挥,希望再下歙县,消灭笮融。

    孙策提出,让俞河和朱然配合他作战,袁术允之。

    待与俞河和朱然部汇合后,以剿匪为名,快速脱离了袁术,前往柴桑。

    吴景等人亦前往柴桑,支持孙策。

    部下相继叛离,袁术实力大减,心中恼怒,却无力应对;只是笮融已让其无能为力。

    孙策离去,笮融的压力骤减,且他得黄巾军的支持,自以为有了靠山,不断主动出击,打的袁术势力节节后退;更重要的一点,他有了黄巾军的支持,用物资与山越人、水越人等进行贸易,既交好了越人,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钱粮的引诱下,众多越人加入他的军队,使他的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上升,实力更强。

    许昭名士,却不善治军。

    孙策、孙静、吴景等人加入之后,豫章太守许昭倍感压力,无法应对。

    在门客的劝说下,许昭派人联络鲁肃,希望引鲁肃南下为外援。

    鲁肃拒绝了许昭的好意,声言不干涉江南事务,保家乡百姓免遭战乱之苦为己任。

    迫不得已,许昭又派人与刘磐联系,欲有投靠之意。

    刘磐现在掌管荆州江南之地,却要全力应对江北的董卓势力,要全力援助坚守襄阳的刘表,他很希望得到外援,却不希望被拖累,所以,也拒绝了许昭的好意。

    孙策积极建设水军,好在有祖茂当初留下的底子,见效颇快。

    三个月后,孙策便突破海昏防线,兵围南昌。

    许昭兵败被杀,门客四散逃离,这也为以后孙策被暗杀留下了伏笔。

    孙策顺势派兵各县,顺利接受豫章郡,自任为豫章郡太守。

    至此,江南各郡方稳定下来,并形成了暂时稳定的局面。

    而秦关成为最大的赢家,占领的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土地最肥沃,实力也是最强大者。

    袁术和笮融分占新安郡,皆为山川贫瘠之地;笮融还能从与黄巾军和越人的贸易中获得钱粮财富,日子过的还算可以;最苦的当属袁术,地盘小,耕地少,百姓少,税赋少,还要养这么多军队,却无发展的方向。

    孙策占据豫章郡,特别是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非常好的产粮区,只是豫章郡人口太少;好处是豫章郡四周皆山,避免了外来势力的侵扰,为他争取了发展的时间。

    江南地区,小势力众多,这是董卓最希望看到的现象,却不知道这是高顺刻意而为之的结果,算是提前为董卓设好的陷阱,正引诱董卓自投罗。

第493章高顺的迷茫() 
江南局势总算稳定下来,全国处于和平状态,只有襄阳城不时发生小规模的战斗。

    在高顺的印象中,徐州刺史陶谦和益州牧刘焉皆死于初平四年,他不得不回去主持工作。

    七月,高顺趁东南季风之际,乘船北归,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一直到高唐港才弃船上岸,骑马返回邺城。

    时间已到初平四年八月初了。

    立即召集众人前来汇报工作。

    出乎意料的是,众人皆没有汇报益州和徐州之事,汇报的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许婷又产一子,母子平安。

    糜贞生下一女,母女平安。

    高凤生下一子,母子平安。

    万年长公主已有身孕。

    随后,戏志才抱怨北方粮价太高,建议平抑粮价。

    郭嘉咨询从扬州北迁的士族和土豪有何优惠安置办法等。

    现在辖区内的百姓所产的粮食都能满足自身需求,粮价高了刺激他们精耕细作,增加产出;而当地的土豪和士族主要靠销售粮食获利,粮价高了他们还安分些,高顺暂时不想激化与他们的矛盾;且现在辖区内的粮食对外销售的数量很大,若是降低粮价不符合高顺的利益,所以否决了戏志才平抑粮价的建议。

    至于那些北迁的土豪和士族,高顺想打击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主动安置他们呢?

    事后,高顺单独找来李强询问情况,李强的答复让高顺很是吃惊。

    陶谦的身体虽说很虚弱了,但是再活几年还是很有可能的。

    让高顺高兴的是,现在徐州交接的差不多了,郡县的行政已被青州房良完全掌控,部队有一多半的人马被掌控,待陶谦去世,便可完整的接收徐州了。

    益州小的动乱不断,州牧刘焉忙于镇压,没有接到其身体有恙的情报。

    任岐、贾龙依然在练兵,现在兵力强盛,却一直按照命令执行,隐而未发,不过在其中安插了大量系统文武官员,对部队有一定的掌控力。

    李强建议尽快派兵入蜀,避免任岐、贾龙尾大不掉。

    高顺感觉进退两难,若是抢占汉中郡,进军巴郡,必然会引起董卓的警觉,甚至会停止南下,若是不占领汉中郡,任由任岐、贾龙发展,他们另有想法,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随后一想,即便任岐和贾龙出现异心,也不足为惧,大不了他亲自出马,抢占金牛道沿途关卡,定会顺利平定巴蜀。

    于是否决了李强提前让益州起事的建议。

    闲暇无事,高顺继续思索在船上没有考虑出结果的问题。

    他现在考虑的重点问题是如何让别人除去刘协,他好取而代之,而不会在历史上留下污点。

    这个应该不难,只需在董卓败亡前,派人同其暗中做个交易,便能达到除去刘协的目的。

    此后,将面临让高顺更加迷茫的问题。

    他首先在考虑,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的统治下去;其次是如何一劳永逸的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入侵。

    上一世的记忆中,任何王朝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顶多几百年,原因是土地产出有限和人口能无限增长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无人能解的死循环。

    社会稳定了,人口必然增加,而耕地增加有限,即便不被大户所集中,人均土地也会逐年下降,当土地产出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时候,社会矛盾爆发,战乱四起,大量人口消耗于战争之中,改朝换代便不可避免。

    新朝代稳定下来,人口少,耕地多,社会矛盾小,逐渐繁荣,人口开始增加,直至达到土地承受力的极限,社会矛盾再次爆发。

    如此往复循环。

    除非不断向外扩张地盘,不断增加耕地,可是汉人的恋土、恋家观念,注定难以实现;再说了,汉族也不是战斗民族,一直以天地的中央自居,没有扩张地盘的冲动。

    若是提高生产力,提高亩产,增加粮食产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说更加艰难,即便能达到,也只能缓和一时的矛盾,而不会永久的避免这个矛盾。

    至于后一个问题,更是无解。

    那怕把草原上的异族全部消灭干净了,也会有从其它地方迁移来新的游牧民族,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最终还是会繁荣强大起来。

    由于草原产出有限,受生活所迫,他们只能南下掠夺农耕民族。

    这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死循环。

    历史上,北方草原一直非常热闹,先有匈奴,后有鲜卑,再有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崛起,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永不能禁也。

    难道人类只能在不断杀戮中前行?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统一中原,避免五胡乱华,可是他之后的上千年该如何是好呢?社会不能长久的稳定下来,游牧民族的入侵又不能永久的禁止,那他现在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只能避免一时!

    至于天子守国门,那也是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可以,等的内部矛盾爆发,仅靠天子之力是守不住国门的。

    至于文化传播,若是草原游牧民族连饭都吃不上,谁还会饿着肚子去学习哪些文字呢?估计连汉人吃不饱饭的时候也没有心思学习。

    至于接纳他们进入中原,那更是无稽之谈,连汉人都有吃不饱的时候,哪有粮食救济异族?

    同化,只能解决一时的矛盾,却不能永久的解除,因为同化了一批,草原上还会冒出另一批游牧民族。

    发展出战争利器,作用也是有限的,自古起,汉人中的汉奸就没有断绝过,不用多久,便会有汉奸为了私利将之教授给草原游牧民族,用之来打击农耕民族,后果更严重。

    至于修筑坚固的长城,从来没能阻挡草原游牧民族南下的铁骑;修筑高大的城池也无效,不存在不能被攻克的坚城。

    至于分封王国,守卫边疆,那更是动乱的先兆,也不可行!汉人擅长勾心斗角,擅长内斗的毛病,何时才能避免?

    还有一个让他烦心的事情,没有儿子的时候盼儿子,儿子多了,将来如何安排呢?全部封王会危及中央的权威,削弱中央的收入,将导致政权不稳;若是不封王,手心手背都是肉,厚此薄彼的话,他还能算是一位好父亲吗?

    若是定下嫡长子继位制度,水平太差也必须继位,将会导致一代不如一代;若是没有严格的继位制度,又会导致夺嫡之争,骨肉相残,甚至大臣会各拥一派,相互争斗,又是内乱的根源。

    再有,李强和马贵等人,在统一中原后如何安排呢?程立、田丰、关羽、张飞等文臣武将在统一中原后又如何安排呢?

    唉,了解的越多,烦恼就越多,人也越迷茫。

第494章潜伏三年() 
高顺很豁达,考虑不明白的事情,就不去考虑了,顺其自然吧。

    既然没有战事,那就发展内部。

    通过几个月的思索,他回忆起前世的一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他对此深信不疑,所以重点发展的是教育以及相关的内容。

    为此,他先是把算盘推向社会,大大方便了计算效率,迅速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其次,推出了高氏数字(阿拉伯数字),并在辖区内的各类学校推广,大大方便了人们的计数,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再次,推广标点符号,断句对他来说太难了,也为后世造成很多困惑。

    同时编写了众多书籍,先在各学校中推广。

    最先编写了简单的《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在历山大学以及州学、郡学、县学以及军校中推广,为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实里边的很多内容与《九章算术》重合,不过高顺着重强调了圆周率和三角函数。

    此后又组织人员编写了《格物致知》作为学生读物,内容庞杂,包含地理、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医学等诸多内容。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希望减少儒家对这类事务的阻力。

    《地理》包含气候环境、大江大河、高山大川、海洋航运、地图、西域、民族,以及大汉州郡等内容。

    《物理》包含力学中的摩擦力、阻力、杠杆、滑轮,以及速度、加速度、重力等内容;其它的电磁、光、热力学等高顺本人也不会,只得作罢。

    天文学有些异想天开,暂时没有纳入。

    其它几科的内容更是简单,他希望抛砖引玉,有感兴趣的人可以把工作继续下去,将内容更加完善,并希望在逐步完善之后,建立更为细致的研究科目,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花上千年的时间专注于学习儒学,而打压其它学科。

    高顺现在就向大家推广一种理念,社会需要分工协作,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没有全能的人,也没有全能的学科,各个学科的发展永无止境。

    在卢植的军校,更设立了专门的防御专业,内容包含步克骑、守城守关、防御器材等内容,高顺希望这个学科的发展,将来用于防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

    随着这些工作的进行,造纸术和印刷术逐步成熟,只是高顺还没有大量推向市场,只是小规模的利用,方便自己。

    不过高顺的工作,明显有打压儒学经学的意图,郑玄心中对此非常不满,以身体为由提出辞呈。

    高顺爽快的批准了,他可不希望因郑玄而产生一股新的势力;并让孔融担任博士祭酒。

    孔融的名气并不大,但其身世还能被各方所接受,这也算是一种妥协吧;高顺也不希望打压儒学的事情做的太明显了,毕竟现在他还没有统一全国。

    时间过的很快,转瞬而逝,几年时间一晃而过。

    董卓在几年内靠搜刮洛阳富户的财富、挖掘皇陵里的财富,维持了下来。

    他的水军已建成,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已把刘磐的水军驱逐出汉水,并控制了从夏口到夷陵之间的长江水道。

    襄阳城岌岌可危,随时有被攻陷的可能;刘表、蔡瑁等人已提前把家属送往汉寿城。

    董卓感觉南下时机已到,于是要求朝廷把年号从初平七年改为兴平元年(196年)。

    这几年,董卓也没闲着,也在忙于布局。

    首先,任命大儒马日磾为交州刺史,并调张济的侄子张绣任其校尉,掌管兵权。

    马日磾的家属皆留在洛阳,便于控制,且其为大儒,忠君爱国,绝不会做出反叛之事。

    等他大军南下之时,便可与交州张绣合击刘磐。

    其次,派南郡郭汜进攻巴蜀,准备抢占巴蜀粮仓,不过遭到刘焉猛烈抵抗,无功而返。

    董卓大怒,以谋反罪斩杀刘焉在朝廷为质的两个儿子,长子刘范和次子刘诞。

    最后,派人招降秦关、孙策和笮融等江南势力,袁术直接没有招降的可能,董卓亦不愿自取其辱。

    孙策一口回绝了董卓的示好。

    笮融得秦关支持,日子过的舒坦,一切以秦关之命是从,以下属自居,他心里明白,离开了秦关的支持,他必会被袁术击败,更不是孙策的对手,务必紧紧的抱住秦关的大腿,方能存活于乱世。

    秦关和笮融表面顺服朝廷,秦关获得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一职,笮融获得了新安郡太守之职,皆成为朝廷命官。

    秦关还象征性的向朝廷缴纳了少量的税赋,大约为十万石粮食,派水军运送至荆州南郡江陵城。

    董卓非常高兴,任命秦关为扬州牧,并令其消灭袁术和孙策,这两人可是董卓非常痛恨的人。

    秦关获得了征伐之权,却一直隐忍未动。

    在董卓的心里,秦关无论占多大的地盘,也改变不了其为黄巾贼寇的本质,不足为惧;让其进攻袁术和孙策,只不过是希望他们相互消耗实力,方便他占领江南地盘。

    不过扬州江东几郡在秦关的经营下人口逐年增加,开垦出大量的荒地,成为肥沃的良田,百姓稳定,富庶程度已远超徐州,简直成为世外之地。

    高顺感叹,消灭了士族和土豪,大大的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可见他们就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

    在这几年了,高顺、李强等人忙于造人,戏志才、郭嘉等家也是人丁兴旺,特别是郭嘉的母亲,身体更是比以前更加硬朗,每天笑不拢嘴,看着几个孙子、孙女就高兴的不得了。

    期间,贾诩和刘晔已拜高顺为主。

    高顺对人员做出调整,贾诩代替郭嘉职位担任军谋祭酒。

    郭嘉调赵云处担任军师,准备发动对益州战事。

    刘晔由于在高顺势力内没有露面,不被外人所知,所以被派往扬州江东,担任秦关的军师;刘晔暗叹高顺实力的强大,大汉衰亡已不可避免,即便没有董卓,也不会存在太久了。

    此举只有鲁肃心里明白,但是他却不能出面澄清,这也让他明白了高顺为什么不许他向江东发展的目的了;为此,他对高顺更是佩服,没想到在全国埋下了这么多棋子,这权谋不是他能比的,幸亏不是敌人。

    中原诸侯也非常老实,不管是曹操还是公孙瓒都没有发起战争。

    只有袁绍心有不甘,他袁家策划这么多年,却败得一塌糊涂,为他人做了嫁衣。

    他明白,董卓抢占富庶的荆州后,必会逐个清除其它诸侯,他还要做最后的抗争,要发展实力,不到最后,绝不气馁。

    所以,他把目光对准了陈王刘宠,只需得到陈国的百姓、财富和军队,他便有与董卓对抗的资本了。

    这时,却发生了一件令大家震惊的大事,徐州刺史陶谦去世。

    未来谁得徐州,必将打破周围的势力平衡,这对所有的中原诸侯来说皆不是好消息。

第495章接收徐州() 
陶谦病危前,高顺便接到其派来的使者,一是邀请他去接收徐州,二是让儿孙们回徐州安排后事。

    高顺等人快马加鞭,直奔徐州。

    等到达的时候,已是兴平元年冬月(196年),陶谦已快不行了。

    随高顺一起南下的还有许林以及所辖的一万骑兵。

    陶谦在病床前向儿孙交代了后事,两个儿子对父亲把刺史职位让出,没有怨言,毕竟他们知道自身水平,强行接任,只会落个家破人亡,兖州刺史刘岱便是前车之鉴,且他们对当前的日子已非常满足了。

    这时候高顺到来,徐州官员已猜出结果了,由冠军侯接收徐州是最好的结果了,这样的话,不会为徐州引来战乱,必保徐州平安稳定。

    陶谦直到把一万两千丹阳兵完整的交到高顺手中才完全放心。

    高顺感激于陶谦的无私,向其承诺,至少保其家族三代富贵、无忧。

    陶谦安心离去,因为他知道,三代之后的事情,高顺也无法保证。

    终年六十六岁,比历史上多活三岁。

    陶谦生前口碑不错,一直以忠厚长者的慈祥面孔出现在众人面前,且他的存在,免除了徐州诸多的战乱,使得徐州非常富庶、百姓乐业,并接纳了大量来自豫州和扬州的流民,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徐州百姓对陶谦可谓是感恩戴德。

    陶谦生前的好友都来了。

    郑玄、孔融等人亲自前来,并且郑玄亲自为其撰写悼文。

    曾得陶谦照顾和举荐的公孙瓒亲自前来。

    如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