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红楼-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弘治帝要开口,太上皇有气无力的挥了挥手,道,“你就莫说什么恩典了。说来好听罢了。既然在这个位置上,什么话好听,什么话是实话,还是要分清楚的。委屈就是委屈,不要指望人真当做恩典。”

    弘治帝无话可说。

    这祖孙两个,当然不会知道。后面有个朝代,皇帝将臣民都当做了奴才,还真就是那么要求的。现在么,他们顶多也就是想想而已。

    事实究竟如何,就算只是做了短时间的皇帝。弘治帝也不是不清楚。也没那胆子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臣下。

    “那水溶这桩事儿,该怎么处理才好?”弘治帝皱起眉头,“宗室贵女,没有为徐氏女让路的道理!只怕忠顺那边不知道这个道理,反而要来闹事!”

    弘治帝倒也不至于提出来说惩治水溶。

    他之所以会到太上皇这里来抱怨,也就是因为他知道,真要是因此事而惩治了水溶。只会让下面的人彻底寒心!作为皇帝,是要把握一个度,一个平衡的。

    可弘治帝不知道,在许多人看来,他的“度”已经过了。

    皇帝和臣子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标准,本来就不可能一样。

    事实上。就是太上皇,其实也觉得皇帝有些事情做得过了——就算做不到用人不疑,也不该把自己的猜疑打压弄得那样明显!

    得到禅让,他的处境,本来已经比之前好太多。如今的作为。却是不容易得到臣下的忠心……

    不过,弘治帝好歹没有提起惩治水溶,太上皇总算在心底暗暗点头。但他其实也明白,这和他把“委屈水溶”这事儿给揽到了自己身上有关系。

    “这个你自己看着办吧,终归如今你是皇帝了。”太上皇淡淡的说道。

    弘治帝忙道,“是皇帝了,也是皇爷爷的孙辈,还有赖皇爷爷的教导呢。这桩事又是出在仁寿宫的,自然得由皇爷爷发话。”

    太上皇撩起眼皮,看了弘治帝一眼,依然淡淡的道,“忠顺家那个叫做怀轩的,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小子。旁的事情不会做,小奸小计的倒是不少。必然是要捣乱的。”

    弘治帝深有同感,而且还有点深恶痛绝,“皇爷爷说的是!”

    太上皇顿了顿,到底是道,“那徐家姑娘,终归是个庶女。”

    弘治帝一愣,“皇爷爷的意思是?”

    “由着他们闹吧,多半得是如此。”太上皇微笑道,“水溶那小子,知道自己后院不保了,所以这是不肯让一家独大啊。”

    但太上皇并没有说,该如何处理水溶。

    一个字都没有说。

    可水溶做了这桩事,就算不能明惩吧,好歹也得暗诫啊。

    但太上皇不肯开口了,且是一副疲劳的模样。弘治帝无奈,只得告辞。等走到寝宫门口,他才有点儿回过味来。脚步顿了顿,这才继续边沉思边离开。压根儿就没去注意跟到了他身后的太监、侍卫。

    ——委屈了就是委屈了,不要指望人真当做恩典。

    弘治帝自己其实也清楚,他自登基以来,平衡各方势力,其实是给了不少人委屈的。张滦就是其中一个。之所以他不是太敢重用他,为什么?

    以张滦的功劳,他对他是有些苛待了。尤其是南下的那段时间,他其实也知道他们到底做到了多少事,却是只当不知。

    但张滦没有闹。

    他不骄不躁、安之若素。既没有不平则鸣,也始终都没有有意奉承。

    正是这样的态度,弘治帝心里才不安!这样的城府,让他看不出来,张滦到底在求什么!名利权势,连求什么都不知道,怎么重用?

    难道还真是天人转世,不在意荣辱么?

    佛道两门,还在御前争了千年呢!

    他知道那不是恩典,所以张滦当做恩典接受,他才忌惮。水溶却和张滦是两个反面了。为了他的婚事,就闹了个不可开交……

    好吧,这方面大概也是张滦唯一一次露出了自己意思的地方,可也依然让人忌惮。

    前些时候太妃热衷于为宗室、勋贵们牵姻缘。张滦是京城数得上的少年英杰,又不在父母身边,名气又响,太妃自然也注意到了。

    但也正是因为张滦孤身一人,太妃看着宫宴里的几个姑娘不错,却又不好直接叫了张滦来问,便托了太上皇打听消息。

    随知那次张滦跟着太上皇出门,倒先一步透了意思。

    说他的婚事,连他父母也是不好管的。

    太妃也信神佛,听了这话,哪有心里不打个突的道理?没两天就召见了张真人。结果,真人说儿子的姻缘自有天命,唯有他自己才明白。太妃也只能打消了心思。

    这种似乎带点儿神秘味道的做法,哪怕弘治帝一开始就要利用张滦在这方面的名声,又哪里高兴得起来?

    相比之下……

    水溶或者好就好在闹腾上了。

    他私下里修炼内力的时候,就不算多么隐秘。诗酒风流但有所不满,也一样不是什么隐秘事。这会儿对他的婚事上蹿下跳的,就更不用用说了!

    再者,后宅注定了不可能平静的人,难道还能做什么阴谋造反之事不成?

    虽说有点闹心,但或者,水溶确实可用!

    这一次,黛玉算是有点儿惊,但完全无险的出宫回了家。她估摸着,就算本来有什么针对她的动作,这会也都转移了。

    兽园出事的当天下午,穆逸兰就把她找了去细细询问过程,双眼发亮,尤其细问了徐娇有没有失节的问题。

    黛玉一应实话实说——太多人看见了,还能隐瞒怎地?

    在那之后,简直整个京城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谁还有空注意,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小小的县主?

    徐家当天也就接走了徐娇。

    第二天,徐靖黑着脸上朝。他倒是没说什么,但向怀轩果然跳了出来,让北静郡王给徐娇一个交代。然后,北静郡王果然光棍得很,半点不提自己那么做并不失礼。只是反问向怀轩该怎么交代?

    向怀荆虽然对自己的胞妹恨铁不成钢,也猜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这时候又怎么能不站出来,为自己的妹妹撑腰?

    于是一通乱吵混战。

    似乎是皇帝不堪其扰,最终结果出来得很快,不出众人预料之外——徐娇为庶女,而北静郡王到底是郡王。因此,徐娇被聘为北静郡王侧妃。在明淑郡主进门后半年,进北静郡王府。而北静郡王的婚事,要在年前全部搞定。

    京城传言,徐娇自己的主意,占了很大比例。

    想来也是因为徐娇听说了北静郡王厌恶明淑郡主的消息。

    北静郡王的后院,那是注定不可能平静了。

    这些事情,黛玉自然也已经料到。不过,黛玉还是没弄明白,到底是什么促使她们——迎春、徐娇,促使这些应该骄傲的姑娘自己去做妾室的?

    虽说徐娇的骄傲确实是肤浅了一点……碰到豹子的时候,她和她的侍女,都把武功给忘了个一干二净。

    但北静郡王的后院,终究不干她的事。才从宫中回来,她就得去另一个姑娘那里了。如果她没料错的话,这个姑娘,若是有了合适的际遇,保不定也乐意去做妾室?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一般心思() 
    因当初景穗办琴会邀请黛玉,黛玉没有应邀——当然那次的琴会也没有办成——对于景家这位姑娘,黛玉也就只见了那么一次而已。

    至于景府,更是第一次来。

    不过,黛玉这些年在京城也是走惯了的。自从知道景家在京城的地段,就知道那是他们自己买的宅子。同时也知道了,景家多半还没在京城生根。

    只因那片地区也有不少豪商巨富居住,但凡是有些底蕴的、根基身后些的官宦之家,都会宁可选择差一点,但周围都是士林清流的宅子。

    不过,仅仅是去添妆而已,黛玉甚至连景穗嫁得如何都不在乎,何况其他?

    到了帖子上的时间,她带上了一副头面,就自己领着容华等人出了门。只因为景家不曾去过,也不曾带上青玉。

    因这一日本就是添妆宴,黛玉又不是特别亲熟的,等她到时,早有许多位姑娘并几位夫人在这儿了。多半都是曾参加过群芳宴琴宴的人物。黛玉和她们却也是一应不熟。

    而这些姑娘们,多半却也不怎么原因亲近黛玉。

    黛玉年纪小,是县主。偏偏身份高,却又脾气怪。父亲也致仕了再无实权。哪个姑娘在这一系列情况综合的情况下,还会亲近黛玉的?

    黛玉也不介意就是。

    她见景穗依然端庄大方,并不为她人的言语调侃动容,也就当出门散心。在景家坐了一会儿,和景穗的嫂子尽了宾主之礼,就要告辞。

    谁知,却就在她刚站起来告辞的时候,景穗身边的一个小丫鬟忽然匆匆跑来,“县主请留步!”

    黛玉心中一叹——看来还是有些麻烦!

    果然,那小丫鬟到了跟前,便忙说道。“姑娘请县主去说两句话儿。还盼县主莫要拒绝。”还不等黛玉回答,这小丫鬟就顿了顿,有些疑惑的接了一句,“姑娘说。还请县主尽管带着容嬷嬷。”

    前面的话,景穗的嫂子还带着笑意听着。

    虽说景穗和黛玉并没有交情,但姑娘家们,出嫁之前心里忐忑,有些古怪异常也是正常的。景穗身边的小丫鬟就说,景穗时不时会望着窗外失神。

    但后面一句,就显得太失礼了!

    他们景家,难道还能将一个县主和她的贴身嬷嬷分开来?简直莫名其妙!她忙就要出言补救,却不料黛玉脸上诧异之色瞬间消失后,倒先回答了。“好。”

    黛玉并不想管闲事。

    尤其是这事儿似乎还和她没多大关系。

    可这些时间以来,她也一直都在思考女儿家的事情。加上本身就有一点的好奇心,她还是决定去见见景穗。

    也不知道景穗是怎么处理的。

    黛玉第一次从她的闺房出来的时候,她那儿还有许多姑娘家。但这会儿,却仅仅只有她。和她的两个贴身丫鬟了。那些姑娘,多半是被请到了别处去吃宴席。

    不过……

    能用一句“带上容嬷嬷”间接表示了自己的能力的景穗能做到此事,也并不奇怪。

    想想当初群芳宴上景穗话中的机锋,应当是与宝钗等人一样,身处闺中,却有相当能力的人。

    此时见到黛玉,景穗站起身来。微微一福,却又并不客套,直接道,“县主,景穗如今眼看就要出嫁,但有些事情。若是不能弄个明白,只怕终生不安。但想要弄明白,大约也只有求助于县主你了。”

    黛玉眼光微闪,却也是一叹。

    这会儿景穗虽然依然看着十分大方,但语气中分明已经有了掩饰不住的波动。

    她还了一礼。道,“景姑娘请说。”

    景穗道,“这一年来,京城中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旁人最多只知道与忠烈王府有关,我却要问林姑娘,请问,这些东西,是否出自贾家曾经的二姑娘之手?”

    说让黛玉带上容华。

    黛玉就知道,景穗这是在告诉她,她明白她的顾忌。

    可一个县主,到一个侍郎家来添妆,侍郎家自然要照顾周到,需要有什么顾忌?

    景穗这话,实在是聪明人对聪明人说的。告诉黛玉——我知道你的事,也知道你猜到了我的事。

    如今更是如此,十分的开门见山。

    黛玉至此,再无任何怀疑。

    明淑郡主本来并无所少才能。群芳宴的主意,本就出自他人之口。而当初在琴宴上想要设计她一番,景穗站出来,果然也不是什么巧合。她就是自主的在帮着明淑郡主!

    那她为什么要帮着明淑郡主?

    黛玉的眼神有些复杂,但景穗敢问,她就敢答。

    “是。”

    “那我要问……”景穗继续道,“这是否就是忠烈亲王长子,到太上皇面前去求娶的理由?”

    黛玉想了想,道,“我想,这应该只是他们相识的理由。”

    景穗明显一滞。

    黛玉有点儿怜悯的看着她,忽地道,“本朝规定,但凡士人之女,不可为妾。勋贵之家,反而并无此限定。士农工商,士终究为四民之首。”

    这也是黛玉最疑惑的地方。

    景家的祖上,虽然不曾在京城落地生根,但也有几个中过举的近辈,称得上是书香世家。景穗的父亲,更是少年得志,早早中了进士。

    景穗看着也是个冰雪聪明的姑娘家,她难道就不知道这个规定?

    书香之家,就算是遇到了和迎春当初一样的事,也决不能为妾!

    景穗若是真喜欢上了向怀荆,除非他们一家子被贬为庶民,否则她是不可能嫁给向怀荆做妾的。做正妻更不可能。她若是知道这一点,为何一直记挂到现在?

    黛玉甚至觉得,穆逸兰那些有关她的话只怕都是真的。

    景穗甚至为此拖延了自己的婚事。若不是后来太妃插手,只怕她现在依然待字闺中。

    现在也是,看景穗神色,黛玉就知道,景穗听懂了自己的疑问。但她并没有开口。而她的两个贴身丫鬟——她们显然知道不少——就更是低眉顺眼,半点异色不敢露。

    过了一会儿,景穗才走到窗前,向窗外的秋景望了半晌。

    忽地,她转头看黛玉,问了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林姑娘,不知可看过《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

    黛玉眨眨眼,实话道,“连话本也看过的。不过……”

    她依然实话实说,“便是如今记起,也觉得辞藻华美,动人心神。可人之嫁娶,岂能当真如此?”

    景穗却道,“身在深闺之中,便是走出这个门去,连那两折戏曲,我也不好说起。遑论话本。不过是琴棋书画,女红家务。等到嫁了人,更唯有家务内宅四字。人生如此,岂不无趣至极?”

    黛玉一怔,抿了抿唇。

    原来景穗也是明白的,并非是将那些话本奉若圭臬。归根到底,也不过是那三个字罢了——

    不甘心!

    景穗却并未多说,反又绕了回去,“林姑娘的意思,是他两人其实相得么?”

    黛玉想想,默默点头。

    景穗却忽然笑了,“林姑娘如今也不过十二岁罢?我还当看那话本,也只是看辞藻罢了。竟真懂得相得二字?”

    黛玉看着她,也忽地笑了,“景姑娘和我说这些,是因为在这闺房里的话,到了外面,也就不当真了吧?”

    景穗叹道,“自然。我终究……还是要嫁人的的。”

    黛玉就认真反问道,“那我为什么不能懂得?”

    景穗正要再说,却忽地哑然了。半晌,才幽幽叹道,“林大姑娘是个好福气的人。”

    黛玉就不肯接这话了。

    她也不知道,她所说的,景穗是信还是不信——哪怕她原本就抱着求证的念头。

    她甚至也不知道,景穗到底放下了对向怀荆的心思没有。

    她到底也不可能把她和向怀荆的细节告诉她。

    不过,黛玉离开景家时,却不能说自己一无所得。

    这世上也许有许多和景穗一样,心中有别的男子,却另嫁了的姑娘。一般来说,嫁了之后,多半心思也就要回转过去。毕竟内宅事物太多。

    但放在景穗身上……

    黛玉觉得,未必如此。

第三百二十五章 林家父女() 
    景穗的事情,虽然让黛玉感慨了一番,但并没有让她太过思量。毕竟不是和她关系深厚的姑娘,也并非是什么新鲜事。

    尽管会让黛玉感慨的,本来就是“不是新鲜事”这一点。

    等到了家,黛玉准备去拜见一下父亲,结果立刻就把景穗的事情给忘了。她十分惊讶的发现,林如海居然在书房前面的空地上,一个人在打拳!

    黛玉惊诧得瞪大了双目,几乎说不出话来。

    倒是林如海见了她,朝她点了点头,又自顾自的打了一会儿拳,这才收势站起。身边却是无人服侍——自从林如海重整儒家经典以来,在书房附近,就都不要人服侍了。只说是致仕后的怪癖——那倒是常见得很。

    “父亲?”

    黛玉见林如海除打拳之外,一切神态行止皆如往常,这才稍稍放心。

    林如海洒然笑道,“不必惊讶。为父自幼便知爵位不可承袭,由你祖父督促着寒窗苦读。之后又是宦海沉浮。可谓都是在苦熬身体。身子早已经虚了。你哥哥早劝为父,光是吃药养身不是正道。只是总抽不出时间来……”

    黛玉更惊讶,“父亲可是已经研毕经典了?”

    林如海摇头,“哪有这样的速度。不过我听你哥哥说的话,有一句是极赞成的——实践出真知。如此一想,这些年来,做亲民官的时间还是太短。若要说那些学说更合治世之道,光是白首窗前可不行。过几年,为父准备周游天下,探访民情。如此一来,之前的身子可就不中用了。”

    黛玉若有所思的点头。

    当然她也之道,父亲要在京城里留上几年,却不是为了将养身体,而是为了等待这场皇位风波的动荡过去。甚至为此做一些事。皇位上坐着什么人,对天下可是大有影响的。更别说林如海还是首倡禅让之人。

    如今他致仕。弘治帝那边的赏赐倒是源源不断了。

    而若是皇位换了人做……

    只怕就如墨玉所说,逃亡海外只怕是避免家破人亡的唯一出路。

    林如海见女儿来了,便也不再打拳,一边领着女儿进书房。一边笑道,“说来你今儿出去,你外祖母那便来了信。说忠靖候要外任。她不舍得史大姑娘,要接她到大观园去住。想着你们姐妹素来亲厚,有心接你们姐妹几个也去住一些时候。”

    林如海只是将这消息告知女儿,却没有替她做主的意思。

    反正如今贾政因元春的缘故,到底点了个学政的差事外放了,因着如今的地方灾情,和皇帝筹备军饷的打算,须得借贾政的清廉或者说迂腐脾气。估摸着几年里回不来。也就没人始终惦记着贾林联姻之事。贾母则是个聪明的老人,他暗示数次后,此时该也绝了这份心思。如今那贾宝玉,更没可能拐走他女儿……去贾家住段时间也好!

    黛玉也果然有些动心。

    说起来,这段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