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段增提出以良田百亩相赠,张氏顿时就心动了。
就在她准备再详细询问一番时,这时旁边一个中年男子忽然询问道:“这位公子莫非就是前司隶校尉段公家的小公子吗?”
段增的身份只对张氏介绍过,就是典韦也所知不多,其他人更是不清楚,毕竟段增也不想随时显摆自己的家世,所以在来到村子里后并没有介绍自己身份。
此时被人道破,他顿时有些惊讶道:“的确,正是在下,这位大叔可是有事?”
那中年人听了连忙走到段增身前,长揖谢道:“果然是段小公子当面,小人刘南,多谢小公子昔日活命之恩!”
“这……”段增大为惊奇:“这位大叔不会是认错人了吧?在下可不记得什么时候救过你。”
那中年人连忙解释道:“两年前,本地发生洪灾,在下一路逃难到了洛阳,早已是身无分文,流落街头,随时有可能饿死;就在那时,公子令家人去设棚施粥,赈济灾民,小人正是靠着公子的接济才得以活命。如此大恩,在下岂能不报?”
段增听了更加惊讶,没想到居然在此能碰到一个当年接济过的人。
他淡然笑道:“不过是举手之劳,大叔不必放在心上。”
那中年人正色道:“于公子而言或许只是举手之劳,于在下而言,却是活命大恩,还请公子受在下一拜。”说着,他再次跪拜下去。
第七十八章成功招揽()
听闻眼前之人便是当初在洛阳设棚施粥、接济灾民的那位段家公子,周围众人中当即又有几人站出来对段增感激道:“多谢公子昔日活命之恩!”
当初段增命家人去接济灾民,的确只是举手之劳,但眼前这几人在那时都已经面临绝境了,得到段增的接济后才勉强活下来;后来灾情缓减,再加上朝廷又出面了,所以他们才能活着回到家乡,对段增的感激之情自然铭刻心中。
村子里的人都是些淳朴之人,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全力报答。
段增原本帮了张氏一把,就让村民们百般感激,如今又得知段增昔日的义举,对段增的观感自然是进一步提升。
典韦也是如此,他虽然没有受过段增的恩惠,不过他这人原本就充满任侠之气,喜好打抱不平,对于段增这样的人自然抱有好感。
更何况不管是张氏还是其他当初受过段增恩惠的几人,都是典韦的同乡,尤其是张氏及其丈夫,当初在典韦还年幼时更是对其多有照顾,如今爱屋及乌之下,典韦对段增的观感自然是进一步提升。
他当即就对拍着胸口大声段增道:“段公子行事仗义,不求回报,在下最是佩服你这种人;而且段公子还救了张嫂,如今又多番为张嫂一家考虑,如此恩德,段公子但有所求,典韦必竭诚以报,纵是刀山火海,在下也决不推辞!”
段增听了顿时大喜,他之所以主动提出要帮张氏迁移,所为的还不就是想要进一步拉拢典韦吗?
如今有典韦这句话,以他的性格,必然是言出必行的,若是段增此时提出招揽,成功的可能性将极大。
不过段增还不想就这么提出,毕竟这么做的话,未免有携恩求报的嫌疑,所以段增忍住了立即出言招揽的打算。
他笑着说道:“典兄太客气了,在下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他先将之前对张氏一家的安排详细解释了一下,段颎当初靠着战功就有食邑万户,后来依附王甫等人,又立下一些“功劳”,食邑进一步提升到一万四千户,在封地所在的京兆那边拥有大量田产。
以段增在家中的地位,自然有资格在这些田产里分出一百亩来给张氏一家作为安家之本。
不过张氏并不愿意完全占段增的便宜,所以最后约定向段家购买一部分田产作为安家之本,她刚刚得了李二爷赔偿的四十贯钱,除了一部分用于买药外,剩下的足够她一家过上富足生活了。
安排完张氏一家后,真正的重点就来了。
段增看向典韦问道:“我看典兄身手不凡,又有大志气节,不知将来有何打算?”
想要招揽典韦,必然要让其心服口服才行,否则就算真的靠着之前典韦的承诺将其招揽过来,也难保典韦心中不会留下疙瘩。
而要让典韦心服口服,那必然是要让他觉得跟着自己有前途才行。
这个时代像典韦这种出身低微的人,想要出仕为官是很难的,更何况典韦虽然武艺过人,但读书很少,很难通过举孝廉等正规途径出仕,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当初段增对吴坛等人提的那样,通过沙场立功的办法走武将的路子。
不过即便是走武将的路子也不是那么好走的,那些真正的高层将领,基本上都出身不凡,像凉州三明中的段颎、皇甫规、张奂,他们都是武将世家出身;而像汉末三名将的皇甫嵩、卢植、朱儁那就更不用说了。
即便是中层的将领,也多是出身豪强家族,或者身后有贵人相助,所以才能登上高位。
但典韦显然出身太平凡,历史上他参加张邈的军队时仅仅是一个普通军士,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听了段增之言后,典韦立即有些沉默。
是啊,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也是时候想一想今后的出路了,总不能一直这么游手好闲吧?
家中父母虽然留有一些田产,但典韦对于耕种可没有半点兴趣;而出仕为官又没有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前往军中效力。
不等他做出回答,段增已然笑道:“典兄,以你的身手,将来若是投身行伍,必然有所成就,纵是拜将封侯,也并非没有可能。”
典韦听了顿时眼神一亮,只听段增接着道:“想必典兄也听说了在下的身世,我段家乃是武将世家,昔日我父更是平定羌乱立下大功,被朝廷封为县
侯;在下将来也必会子承父业,领兵征战,为国效劳。”
他肃然说道:“若是典兄不嫌弃的话,不妨跟在在下身边效力,在下敢保证,不出十年时间,必让典兄在军中至少做到军司马一职。”
军司马这个职位在军中的地位算是比较高了,仅仅比都尉要低一级,算得上中层军官。
像当初夏育、田晏在段颎麾下时担任的就是军司马这个职位;而后世那位江东猛虎孙坚,他早年间担任的职位也是军司马。
而十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87年,那时的段增虽然才二十三岁,不过他相信让典韦做到军司马还是没问题的;而那时候的典韦也才二十多岁,能当上这个层次的军官也绝对称得上前程远大了。
果然,典韦在听了段增之言后顿时更加意动。
对于段增的保证他还是很相信的,刚才他也向张氏等人具体了解了段增的身份,与见识不多的张氏等人不同,典韦性格任侠,有大志气节,见识也远非张氏能比。
他深知以段颎的身份地位,在军中必然有着深厚根基;而且段增本人如今才十三岁,便已经担任黄门侍郎,这足以说明其前程远大。
自己若是单独加入军中的话,以他的出身,想要出人头地自然很难;不过若是能跟随段增这样一位“贵人”,那么将来前程必然一番坦途。
若是真能像段增说的那样,十年之内做到军司马一职位,那么自己将来拜将封侯也绝非没有可能。
再加上他原本对段增就抱有好感,之前更是说过“但有所求,必竭诚以报”的话,如今段增不仅没有所求,反而许诺他一番前程,自然是欣然同意。
他当即单膝跪地,抱拳对段增道:“典韦愿为公子效劳!”
第七十九章()
听了典韦的答复,段增顿时大喜过望,连忙将其扶起来道:“今后就要典兄多费心了!”
惊喜,这真的是巨大的惊喜。
这次来陈留,段增原本的打算就是去劝说韩广,顺便在路过颍川时拜访一下荀彧叔侄,与他们建立交情。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居然会在这个偏远山村里偶遇典韦,更没想到的是自己还真的成功将其招揽。
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切,除了因为自己的家世外,同样也是因为过去做过的一些善事,给典韦留下极好的印象,否则单单依靠家世,想要招揽典韦只怕还未必有这么容易。
这让他不由得在心中感叹着,果然是“好人有好报”啊!
对于典韦这个后世名震三国的顶尖猛将,段增对他如今的实力自然是极为好奇的。
在成功招揽典韦后,村子里的村民当即就开始准备宴席招待段增一行人,而段增他们也将携带的酒肉等拿出来与村民共同分享。
趁着这期间的空档,段增亲自上阵与典韦练了练手,结果自然是悲催了,仅仅三招就被典韦给打倒在地,而这还很有可能是典韦放水的缘故,否则他有可能连一招都撑不过。
在段增之后,顾景、吴坛、高冉等人都上前与典韦交手,结果毫无例外都是三招两式就被击败,唯有曹安等几个侍卫与典韦还能交手个几十招,但最终也免不了被击败的结局。
这个结果也让段增意识到,典韦不愧是顶尖猛将,即便如今年龄还小,但实力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而且以后肯定还会极速进步,真不知道当他达到巅峰时会有多强实力。
不过在另一方面,段增对于曹安等人的实力也有些刮目相看,毕竟以前段增只把曹安等人当做普通侍卫,对他们的实力并没有过多关注。
但这一次看到他们居然能与典韦交手那么久,这就真的让段增惊讶了。
要知道如今的典韦虽然年龄还小,实力远远没有达到巅峰期,但也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相比的,至少与那些三流武将相比应该不差。
经过询问后,段增才得知,原来他们都是段颎从军中百里挑一选出来的,怪不得会有这等实力。
与典韦交手过后,曹安等人一个个都对他的实力心服口服,接着来段增又考核了典韦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要说典韦的实力那自然是没得说的,不过他的缺点也很明显,第一个缺点就是他的箭术只是一般,甚至连段增都比不上。
不过这一点的问题也不大,因为他擅长投掷小戟,历史上他曾经在与敌军交战时,“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这一手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弥补了他“远程攻击”能力不足的问题。
而典韦的第二个缺陷就在于他善于步战而不擅骑战,甚至连骑马的本领都只是一般。
这一点也正常,毕竟像他们这样的小村子,连马都养不起,典韦又哪里有机会去学马术?
不过典韦习惯用重型短兵器作战,也只有在步行的时候才能更好发挥出实力,所以这一点的问题其实也不大。
此外,典韦如今的年龄也不大,现在开始学习马术也还来得及。
除了武艺上还存在一些缺陷外,段增更担心的一点是,典韦完全不通兵法,甚至连识字都不多。
历史的典韦除了作为先锋率领士卒冲锋陷阵以外,更多的还是担任护卫曹操的任务,对于排兵布阵却不在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缺陷。
而对段增来说,像典韦这样一个忠心将领,若是只能担任一个护卫,未免有些太可惜了。
若是让他稍微通一些兵法,自然是更好。
“典兄,我看你非常喜欢使用短重兵器,等回到洛阳后,我便让人给专门你打造一对重短戟,你看如何?”充分了解了典韦的实力后,段增笑着对其说道。
“多谢公子!”典韦大喜。
他如今使用的兵器也是一对短戟,不过重量对他来说有些轻了,但要打造一对趁手的短戟,不仅需要找到合格的铁匠,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精铁,这笔费用他目前还出不起。
而如今段增的提议正好解了他的眼前难题。
犹豫了一下,典韦开口道:“公子,在下既然为公子效劳,那么上下有别,还请公子不要再称在下为典兄,直接叫我典韦就是。”
段增听了心中一动,点了点头。
的确,威权必须要从一开始就注意维护才行,否则很容易让手下人轻视。
段增并不打算学刘备一般,将手下人都视为兄弟手足,毕竟像关羽、张飞、赵云那种忠义之人只是少数,即便视为手足,这些人也不会有不臣之心;但若是对那些寻常之人也如此的话,就很可能让手下人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此外,刘备的出身实在太低了,而且早年间还接连惨败于对手,被迫四处流浪,依附他人。
为了保持内部的凝聚力,尽量笼络手下,刘备也不得不在兄弟情感上多做投入,以为羁绊。
等到后来刘备在蜀中建立基业后,自然就开始注重自身的权威起来,对手下的赏赐等都很有节制。
相比之下,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他们却非常注重自己的权威,尤其是曹操,更是在这方面极为重视,对手下人统御有方。
段增如今的情况与刘备大为不同,典韦等人出身低微,而他却已有官位在身,身份地位上就比他们要高很多;其他方面,他与刘备面临的处境也有很大不同,所以所以没必要学习刘备。
当然,维护自己权威也并不意味着就要将手下人视为走狗,必要的笼络还是需要的做的,只不过要把握一定的度才行。
一番交谈后,段增最终决定让典韦暂时也担任自己的侍卫,等到以后再另作安排。
这时候,宴席也已经准备好了,段增一行人立即开动宴席,把酒言欢,倒也畅快。
等宴席过后,张氏一家便开始为迁移做准备,段增让曹安带两个侍卫留下来,到时候引导他们前往京兆。
而段增等人则带着典韦继续赶路。
第八十章太平道()
“嗯,刚刚得到的消息,张氏一家人如今已经平安到达雍丘,李二爷他们暂时还没有动静,想来应该尚未察觉;等他们过了雍丘之后,基本上就安全了。”
山路上,段增将刚刚得到的消息对典韦说了,典韦顿时松了口气道:“多谢公子!”
在离开村子后,段增一行人首先去了顾岚、顾景的家乡,很遗憾的是,当初他们的房屋基本都倒塌了,田产如今也处在荒芜状态,便是他们家的祖坟都杂草丛生。
对此段增也只能尽力安慰他们,然后帮他们稍作收拾,除一除野草,清理一下废墟,让他们姐弟去祭拜一下祖先,之后便继续上路,在曹操派来的向导带领下去寻韩广。
经过这几天的熟悉后,段增对典韦这人也算是熟悉了,知道他对张氏一家还很担心,所以特意安排人去打探消息,如今总算有了结果。
安抚了典韦后,段增对曹老询问道:“还有多久才能到?”
“公子,过了前面的山头,再走不远就是了。”曹老答道。
“这韩广住这么偏远的地方,你家主人当初到底是怎么认识他的?”段增颇感兴趣的问道。
“公子,您也知道我家主人的性子,他以前是个坐不住的人,经常到处游猎,有一次来到这里,与那韩广偶遇,一番交谈后对其大为赞赏,于是就有了交情,后来也经常往来过。”
“原来如此。”段增点了点头,正要答话,便见到前方旷野里三四十个人正跪在地上,听从最前方一个身穿道袍者的号令,朝着四方天穹大礼磕头,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一股别样的神色,似乎正在进行一场盛大仪式一般。
段增见了心中一动,顿时闪过一个词:“太平道!”
眼前的场面一看就像是某种宗教仪式,而如今天下最为有名的除了太平道外,段增也想不到别的了。
不过听说太平道早期的活动范围仅仅是河北,之后才逐渐扩大到其他地方,难道说太平道如今在陈留都有活动了吗?
段增面色沉声,当即勒住马缰,示意众人停下来仔细观看。
曹老见了连忙走过来劝说道:“公子,这些人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咱们还是不要停留吧,免得惹出什么麻烦来。”
“惹出麻烦?难道他们还敢和咱们动手不成?”段增皱眉道。
曹老叹息道:“公子可别忘了,这里乃是荒郊野外的,就算遭到围攻,也没处说理去。”
说到这里,他又靠近段增小声道:“公子,这些人行踪诡秘,最是忌讳别人围观,公子若是立即离开倒也罢了,但若是停下来,他们很可能会过来闹事!”
段增心中一动,也更加确信了这些人的身份。
虽说对太平道很好奇,不过他们这一行人来此的主要目的乃是劝说韩广,所以段增也不想与贸然与太平道发生冲突。
更何况,对方的人数有三四十人,或许其中真正的太平道人不多,其他都只是被蛊惑的普通百姓,但正是因此,段增就越加不愿与他们起冲突,免得引发民众动乱,到时候他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这时,那群人祭拜仪式已经结束,那为首的道人从怀中拿出一叠符纸,开始分发给众人,那些得到符纸的人各个兴高采烈,顿首不跌。
段增知道,太平道的人传播信仰,主要靠的就是用符水给人治病,所谓符水,其实就是将符纸焚烧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饮下,也就是所谓的吞符。
那些乡野穷苦百姓原本就很迷信,再加上他们得了病后根本没钱治病,像张氏一家能买得起药的都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在生病后都只能硬撑,撑过去就能活命,撑不过去就玩完。
如今太平道的人却“免费”帮他们治病,再加上又与宗教信仰挂上钩,自然让那些穷苦百姓趋之若鹜。
见到眼前这些百姓脸上狂热的表情,段增心中叹了口气道:“走吧,这里也没什么好看的。”
对于太平道,段增心中是没多少好感的。
或许那些穷苦百姓值得同情,他们的反抗也是迫不得已,但用符水这种愚民的把戏来煽动百姓造反,这就令段增感到厌恶了。
历史上的太平道固然沉重打击了世家势力,体现了百姓的反抗精神,但黄巾起义对天下百姓带去的却更多是灾难和杀戮,靠着太平道是没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
一行人继续向前行走,这时吴坛突然道:“公子,我看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好人,要不咱们去报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