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是把真情况(注意:不是情报)与假情况巧妙地混合起来。纯粹的假情况是很难使敌人相信的,最好把假的掺合在真的之中,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结合,虚实相映,一起显示给敌人。比如把假目标与真目标混合配置,以真掩假;在播放录制的兵器射击声时,间或发射几发实弹,让敌人听到炮弹在头顶上的呼啸声;炮火准备显示将对3 个目标组织首次攻击,实际只有一个是真的;整个进攻部署是真实的,但显示的主攻方向或发起进攻的时间是假的。假情况与真情况融合得越紧密,越接近于真实,欺骗就越容易成功。
三、顺应心理原则
在战场上,欺骗一方为达到一定的军事目的而施放的欺骗性信息作用于敌军指挥官的大脑以后,能否被其接受,除了信息本身的仿真性之外,还与敌心理倾向性有关。心理学认为,先前的经验和知识,会使人产生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在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一定活动作出定向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当人们采取某种方式对周围事物进行多次感知、分析,评价和行动后,就会逐渐形成一系列的定势,无意识地产生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在许多场合中,思维定势会不知不觉地控制人的行为和活动。定势心理在解决同类问题或类似问题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军事决策绝大多数是非常规决策,所以,定势心理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测览战史战例,可以看到,定势心理常常将指挥员引人迷途:营门大开,秩序井然,以为必定有诈,不敢贸然冲杀,结果中了缓兵之汁;放着大路不敢走,以为必定有埋伏,结果绕未绕去,反倒估进了对方的伏击圈;敌人开始火力急袭,以为接踵而来的必定是正面进攻,想不到背后突然响起了杀声;一列坦克,车灯雪亮,径亘穿过防区,以为是“自家人”借路,想不到借路的竟是敌人。之所以发生这些判断失误,就是由于思维定势在起作用。在思维定势的作用下,人们对新情况的判断和新问题的解决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往往不自觉地用过去形成的思维框架来评判当前的行动。敌人在与我正式交手之前,往往就对我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模糊判断,这是一种“显然不出我之所料”的心理期待。这种心态使其对战场信息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即对那些能够进一步证明其判断正确的信息更感兴趣,而且不自觉地将其扩大:而对于与自己初始判断相悻的信息则视而不见,或采取不自觉的排斥态度。由于决策者往往只看见那些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而忽视与他们的想象不符合然而却是实际存在的东西,所以,顺应其心理,制造符合其心理倾向性的假象,欺骗就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军事欺骗应尽量采取迎合的方法,投其所好,因势利导,顺应其心理需要,不断输送能够强化其错党的假信息,使其错误的判断由模糊状态转为清晰状态,由差之咫尺扩大到谬之千里,走向极端,并付诸行动。比如,敌人根据地形情况,作出了我可能在右翼实施主要突击的模糊判断,我就适当地显示一些敌人希望看到、能够证实其初始判断的假情况,强化他的错误判断,使之沿着错误的心理轨迹走下去,按照先入为主的错误判断部署防御力量,我则把主要攻击方向放在左翼,以强击弱。当敌人对其错误的判断坚信不疑时,即使暴露一点真实情况也无碍大局。此时敌人往往会把我真实的攻击部署当成佯动性欺骗措施而不加理会,直至最后上当才如梦方醒。
那么,怎样才能顺应敌人心理呢?一要研究敌人的心理需要。敌人的心理需要是其战场行为的“内驱力”。在强烈的欲望和需求的支配下,敌人头脑中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进而形成一种定向思维,即总往符合自己愿望和需要的方向考虑问题,只见利,不见害,只见饵,不见钩。搞清了敌人的心理需要,就可以针对其心理弱点施计用诈,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敌人自恃强大而前进,我就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到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歼敌;敌人求生逃跑心切,我就故意网开一面,虚留生路,纵敌突围,然后在运动中寻机歼敌;敌人想贪利,我就故意给他点便宜,诱其上钩;敌人想乘隙,我就故意露出一点破绽,让其来攻,乘机歼击;敌人希望我没有察觉,我就佯装不知,将计就计。这些都是顺应敌人心理的欺骗方法。
二是利用敌人的思维定势。由于思维定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搞情了敌人的思维定势,就取得了军事欺骗的主动权,公元679 年,唐将裴行俭率大军反击突厥。他针对前不久突厥兵劫粮获胜的情况,下令把兵车伪装成粮车,车内埋伏精兵,并派老弱士兵护送。突厥兵上次尝
到了甜头,果然又来劫粮车。护粮兵见到突厥兵,丢掉粮车就跑。突厥军劫得粮车以后,到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卸鞍休息,放马吃草。正当他们准备开车取粮时,预伏在车内的精兵跳将出来,一阵猛杀猛砍,突厥兵没有准备,慌忙逃窜,途中又遭伏兵截击,几乎全部被歼和被俘。裴行俭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战术,就是考虑到了突厥兵因上次劫粮成功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在战场上,还可以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思维定势,然后加以利用。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被安禄山的部将令狐潮围困两月之久,城内箭矢消耗殆尽。张巡动员群众赶作了许多草人,穿上军衣,在晚上用绳子系着草人垂下城去,敌人以为唐军出来劫营,万弩齐发,张巡赚得数十万支利箭,事后敌人才发觉受了骗。过了几天,张巡在夜间将500 名身穿黑衣的敢死队缒城而下,令狐潮的士兵以为又是“草人借箭”的把戏,一个个看着发笑,毫无防范。敢死队以猝不及防的行动冲人敌营,勇猛砍杀,并放火烧了敌营,大获全胜。这就是一个首先造成思维定势,然后加以利用的例子。
三是掌握敌人的性格弱点。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指挥员的性格对其指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比如,性格暴躁的指挥员,经不起挑逗和激将;刚愎自用的指挥员容易一意孤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生性多疑的指挥员容易犹豫不决。对不同性格的指挥员实施欺骗,在方法上应有所区别。诸葛亮巧设“空城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对手是疑心过重的司马懿,此人深知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不敢弄险,若是换了性情鲁莽的张飞,“空城计”就会失败。所以,必须重视研究敌将,利用各种手段,把敌人指挥官的知识、才能、阅历、处境、性格、嗜好等情况搞清楚,进而把握其思维习惯和心理脉搏,巧妙地加以利用。“知敌将性”,是从心理和行为上控制敌将的重要前提,古今中外的军事名家无不重视对敌将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第三军在北非被隆美尔大败以后,原军长被革职,巴顿走马上任。隆美尔面对这个陌生的对手,一面了解其人员、武器的补充情况,侦察其战场布署,一面派人到美国搞巴顿的“外调”,了解已顿的家庭出身、经历、性格、脾气,甚至连其生活琐事也不放过。其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巴顿性格上的弱点以便加以利用。
四、力求新奇原则
新与陈、奇与正是相反相成的。一种欺骗方法,当首次在战场上使用时,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但如果反复使用,尤其对同一敌人反复使用,就不灵了,此时,新法就转化为陈法。当这一方法被公认为是落后的、陈旧的而长期弃之不用时,偶尔用之,往往又会收到初次使用时的效果。此时,陈法复又转化为新法。在军事学术上,“正”是指用兵的常法,“奇”是指用兵的变法。奇与正是相对而言的。战争中没有千古不变的奇法。当着一个出奇用兵的战术方法被人们普遍采用,或者写进军队的作战条令,作为一条军事原则固定下来加以推行以后,这种奇法也就成了正法。新所以为新,奇所以为奇,是因为出于常法、常规、常理之外,一般人想不到。比如,按照常法,火力准备以后紧接着就是发起冲击,因此,在两军对垒情况下,用虚张声势的炮火准备掩护部队的撤离,比使用其他方法更易奏效;按照常识,烟幕是用来遮蔽真目标的,因此,在假目标上空或向敌方向施放烟幕,有助于达成以假乱真的效果;按照常理,公开告诉敌人的情况必定是假的,拿破仑让他
的副官在阵地上大声宣读他的进攻命令,把他的作战计划统统暴露给对方,反而达到了以真隐真的目的;按照常规,坦克在发起冲击时其成员是不能坐在外面的,隆美尔在攻击法国马奇诺防线的前沿阵地时,命令所有坦克乘员全部坐在坦克外边,一边摇着白旗一边驶入法军阵地,处于高度紧张的法军官兵被这支“和平队伍”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穿过了前沿阵地。
新奇之法之所以每每奏效,是因为敌人在判断对方的企图和行动时,往往受着传统的习惯和一般的原则以及常识、常理、常规、常法的束缚。由于敌人受骗以后就会从中吸取教训,所以,任何高超的欺骗方法重复使用一般都会降低欺骗效果,甚至很快被敌人识破。纵观形形色色的欺骗战例,反复使用同一欺骗手段而能奏效的例子是极为罕见的。实施军事欺骗当然需要从历史中学习有益的经验,但学习的目的是寻求借鉴,启迪思维,而不是盲目模仿。正确的方法是“师其意而不泥其迹”。
军事欺骗方法是个多层次的概念。一是哲学层次的欺骗方法,如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虚而虚之,实而实之,等等。这是高度抽象的欺骗方法。从古到今,战场上万千虚实变换,不离其宗。二是谋略层次的欺骗方法,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顺详敌意,无中生有,金蝉脱壳,假痴不癫,欲擒故纵等等。这些方法是施骗者对欺骗行动所作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施骗者的谋略构想。三是技术层次的欺骗方法,如烟幕的使用,无线电模拟,迷彩伪装,假阵地,假目标等。这些方法象积木块一样,可以按照不同的策略构思,拼出无数种图案。追求新奇,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用过的欺骗方法,而是加以扬弃,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运用。施骗者欺骗艺术的高低,就在于能否对谋略层次的欺骗方法进行巧妙选择和重新设计,能否对技术层次的欺骗方法进行巧妙组合和灵活运用。例如,古时用兵打仗就有冒充之术,后人并没有因为古人用过这一方法就弃之一旁,而是师其意,变其法,常用常新。1943 年7 月,美国第82 空降师的大部作为轻步兵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一天,师参谋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带着副官和司机,乘吉普车翻过山岗,抄近路去另一路纵队。当他们的车开进一个小村庄时,发现街头巷尾都是意大利士兵,他们已无退路。泰勒见这些士兵都懒懒散散地靠在板凳上晒太阳,马上意识到这是些散兵游勇。于是,他大模大样地驱车进村。当吉普车驶经那些士兵面前时,他从吉普车里站起来行军礼致意,士兵们行注目礼,目送吉普车驶过村庄,竟无一人发现其中有假。1943 年2 月21 日,德军在突尼斯占领了北非战场重要的卡塞林山口以后,为了迅速夺取英军第26装甲旅的防御阵地,隆美尔用一辆缴获的英军坦克头前开路,冒充从前方撤下来的英军,直指英军阵地。待英军发现上当时,德军坦克已驶入英军阵地展开激战。这一战,德军以损失12 辆坦克的代价,击毁英军坦克40 余辆,俘敌700 余名。1973 年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为从埃及第二、三军团的结合部插向运河西岸,组成了一支百余人的装甲特遣队。他们乘坐着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缴获的苏军坦克(坦克上喷着埃军的标志),身着埃军服装,手持苏制武器,操阿拉伯语言,在沙龙的率领下,顺利地通过了埃及架设的浮桥。守桥的士兵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放过的竟是以色列的一支特遣队。以上三例,用的都是冒充之法,且都获得了成功,但妙处各不相同:泰勒妙在随机应变,镇定自若;隆美尔妙在乱中取胜,胆量非凡;沙龙妙在乔装打扮,形神兼备。冒充之法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但不会是完全
重复的运用。
欺骗方法“不竭如江河,无穷如天地”。只要坚持辩证思考,善于因情依势创造,奇方妙汁是层出不穷的。
五、多条渠道原则
向敌方传递欺骗信息和掌握敌人对欺骗信息的反应,都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为了提高欺骗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和信息本身的可信性,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渠道。如果渠道单一,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欺骗信息可能到达不了欺骗对象手中。如:用于欺骗的假文件可能在中途丢失;把假命令丢弃在阵地上,敌人不一定能够及时发现;用无线电传递假情报,敌人不一定能接收到;精心布置的骗局,敌人不一定看到。所以,把欺骗的成功寄托于数量很少的甚至是单一的渠道是显然不行的。而在多渠道同时传递的情况下,这条渠道受到干扰,还有别的渠道可用,可靠性就相对提高。此外,多条渠道传递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可信性。大多数人都信奉“兼听则明,’的格言,力求从不同的对象那里证实某一情况或否定某一情况。对于只来自一条渠道的消息往往不敢轻信。不仅如此,通过一条渠道过分渲染某一情况,还可能引起对方的疑心。所以,用单一渠道反复传递同一信息,其效果远远不如用多条渠道传递同一信息。当然,这些渠道应该是不同类型的。用不同类型的渠道提供不同质的信息,才能构成事物的立体形象。因此,实施军事欺骗必须多开辟信息渠道,相互印证同一欺骗内容。特别是事关全局的欺骗行动,敌人是不敢轻易相信的,必须进行周密组织,广开欺骗渠道,有计划地传递欺骗信息才能达成欺骗目的。
英美联军为实施诺曼底登陆而实施的战略欺骗是大规模军事欺骗的成功范例。为了使德国相信盟军的主要登陆地区在加莱地区而不是诺曼底,盟军启用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欺骗渠道:(1)在已经侦知的德国情报机关周围,建立假无线电网,散布假情报。(2)在英格兰的东部(加莱对岸)虚设了“美国第一集团军”的番号,并任命巴顿为司令。安排巴顿在公共场合露面,通过人群中混杂的德国间谍把情报传递出去。(3)在加莱对岸模拟登陆部队的集结。设置大量假兵营、假舰船和物资堆集场。在废弃的飞机场上堆满了木制假滑翔机。宽阔的海港成了假登陆艇的基地。用卡车向海滨德军飞机能够拍摄到的地方运送大量充气坦克、卡车和火炮。昼间,部队向假登陆艇集结地域开进,以便让德国空军侦察员看见,然后,部队利用夜暗返回,次日再向假登陆艇集结地域开进。 (4)为了转移敌人的注意力,精心筹划了冒名顶替的欺骗行动,让相貌酷似蒙哥马利无帅的一名中尉,扮演蒙哥马利,离开英国本土,到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活动,故意放风说此次使命是编组英美联军,以便在法国南部海岸登陆。(5)在多佛尔修建了巨大的假输油码头,使德国误认为美军第一集团军将从多佛尔直指加莱半岛。(6)登陆前夕,空军对加莱地区进行猛烈轰炸,其投弹数量相当于诺曼底地区的2 倍。(7)通过反情报系统和法国地下抵抗组织,散布在加莱地区登陆的假情报。(8)派出人员到中立国收购加莱地区的地图,造成盟军将在加莱半岛登陆的印象。(9)利用遣返德国战俘的机会把假情报带回德国。他们故意让战俘经过部队的集结地域,让他们看到大量的装甲部队、舰队和飞机(但却不知道路过的具体地点)。行前,巴顿以美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请他们吃饭,许多
师级指挥官同他们会见,使他们对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存在深信不疑。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都显示盟军将在加莱实施主要登陆并在诺曼底实施佯攻的迹象。这一欺骗行动的成功说明,英军在利用多条信息渠道施骗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正如《兵不厌诈》一书的作者安东尼·布朗在评价英国特种作战机构伦敦监督处时所说的,“他们在广大的世界的不同地区,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散布谣言和假消息。当德国情报估计家们把一切零零碎碎的情报汇集在一起时,他们对英国的战略形成了一个单一完整的——但又是错误的——图象。德国人自己认为这一图象是合乎逻辑的和象是真实的,因而就乐于相信”。他还说:英国出色的商业、军事及外交的通讯联络系统使他们能够迅速、安全、可靠地下达命令,并做到立竿见影。“假如在里斯本的外交界有意散布一件虚构的事情,那么华盛顿的某个政治行动、斯德哥尔摩的某段新闻报道、叙利亚——土耳其边境的一次军事行动、马德里一次深思熟虑的泄密事件、开罗的一个谣言、以及德里某位高级指挥官的声明,都会来证实它”。通过这些联络网,伦敦监督处有办法“随意敲响他的钟琴,奏出各种曲调”,来干扰德国人的视听,使之做出英国人所希望的判断和行动(《兵不厌诈》第345 页)。
多条渠道并不是平分秋色,不要重点,而是要充分利用敌军指挥员最重视的情报渠道传递最主要的欺骗信息,以便先入为主地造成其情况判断的倾向性。其他渠道的作用主要是印证主渠道的欺骗信息,或有针对性地打消欺骗对象的疑虑。如前面提到的“肉馅行动”,主渠道是马丁携带的公文包,主要欺骗信息是由它传递的。其他渠道都是为了印证和强化主渠道提供的信息。起先德国人也曾怀疑公文包是英国人设下的圈套,但是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使德国人疑虑顿消。他们极其秘密地翻拍了公文包里的文件,又按原样小心翼翼地放回到公文包中,以免被英国人察觉而改变原定行动计划。六、严格保密原则
保守军事秘密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军事欺骗是军事斗争中最诡秘的行动,保守秘密更为重要。再高明的骗术,一旦天机泄露,或引起敌人的怀疑,或被敌人看出破绽,就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