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战史上这样的教训并非罕见。
其二,情报是调整和改进欺骗措施,对敌实施连续控制的必要条件。军事欺骗过程实质上就是施骗者采取一系列欺骗措施对敌实施连续控制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在双向作用下实现的,因此,不能期望这一过程完全按原定计划进行。任何一项欺骗措施实施以后,都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中的一种:①敌人没有注意到我所采取的欺骗措施,亦即欺骗措施所产生的信息没有到达敌方;②欺骗措施虽然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但敌人对此将信将疑,还在作进一步的观察、分析;③敌人对欺骗措施作出了预期的反应;④敌人识破了欺骗措施,采取了反措施。上述四种不同的欺骗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欺骗措施的实施。如果不了解上一欺骗措施产生的效果,就难以有针对性
地采取后续欺骗措施,各项欺骗措施就会脱节,欺骗过程就会中断。所以,在欺骗过程开始以后,必须不断获取有关敌人受骗情况的情报,并依此对欺骗措施进行调整:或者重复前一欺骗措施,直至引起敌人注意;或者加大欺骗措施的强度;或者延长欺骗的时间;或者放弃计划中的欺骗措施,改用更适合敌人情况的欺骗措施;或者干脆放弃原来的欺骗计划。控制论认为,在随机控制过程中,控制系统离开了来自控制对象的反馈信息,就不能实施连续有效的控制。军事欺骗就是一个随机控制过程。这一过程的反馈信息就是欺骗对象对欺骗措施所作出的反应。不掌握这方面的情报,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欺骗措施,有效地控制欺骗对象是不可能的。
其三,情报是充分利用军事欺骗效果的重要保证。军事欺骗效果有很强的时效性。敌人不可能长久地被欺骗。敌人从受骗到发觉自己受骗,有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通常是很短的。尤其是战术范畴的军事欺骗,时间差有时是以时、分计算的。要充分利用军事欺骗效果,达成战役战术日的,就要准确地掌握这个时间差。早了,军事欺骗措施尚未发生作用,无欺骗效果可以利用;迟了,敌人已发觉受骗,采取了相应对策。而要做到不迟不早,就要准确地掌握敌人是否已经受骗的情报。战场上,某些军事欺骗没有达成预期目的,并不是没有产生预期的欺骗效果,而是欺骗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利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搞不清敌人是否已经被骗。由于搞不清敌人受骗与否,性急鲁莽的指挥员往往耐不住性子而贸然行事;犹柔寡断的指挥员往往在观望徘徊中错过良机。前者失之过早,后者失之过迟。除了指挥员的性格缺陷以外,缺乏必要的情报保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二)情报对欺骗对象的作用
情报对欺骗对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掌握反映敌真实作战意图的情报是免于受骗的根本保证。敌人施骗于我,必然做出种种假象,而将真象掩盖起来。真象与假象是一对矛盾。察明了敌人的真象,就可识破假象的欺骗。而察明真象的过程,也就是识破假象的过程。因此,掌握反映敌真实意图的可靠情报,是战胜敌军事欺骗的根本性措施。以组织防御为例,如果我对敌人究竟将在何处实施主要突击一无所知,就很容易为敌人制造的假象所左右。而如果我获取了敌人将在右翼实施主攻的确切情报,那么,敌人在左翼刻意制造的主攻假象,就骗不过我们的眼睛。1942 年,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经过精心策划,集中了包括8 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各种舰艇350 艘,飞机1000 余架,准备于6 月初,以绝对优势兵力奇袭中途岛,引诱美海军出战,聚而歼之,进而占领该岛,达到在太平洋中部建立前哨阵地和切断美军海上补给线的目的。日军为保障这一行动,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先在北边的阿留申群岛打响,吸引美军舰队北援,然后在中途岛拦截围歼。但是,由于美军情报部门通过各种努力,破译了日军的密码,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所以,日军的欺骗措施没有起作用。当6 月4 日清晨,日军第一批飞机(100 多架)飞临中途岛时,美军的战斗机群均已飞临高空,日军在岛上轰炸的只是一些飞机跑道和空机库。正当日军第一批飞机刚刚在甲板上降落,第二批飞机尚未来得及起飞时,美军轰炸机群飞临日舰上空,狂轰滥炸。刹那间,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三艘巨舰中弹起火,引起甲板上的鱼雷、炸弹、飞机、燃料的连锁爆炸,庞大的船体顷刻粉碎。次日,飞龙号航母也因重创不能航行而被迫自行炸沉。此次海战,美军以两艘战舰、150 架飞机的代价,击毁日军4 艘航母,10 艘巡洋
舰,300 架飞机,使日本海军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中途岛海战,美军之所以没有被日军的欺骗战术所骗,就是由于事先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可见,获取真实情报有多么重要。
其二,掌握了关于敌军事欺骗内幕的情报,还可以将计就计,借机欺骗对方。1943 年9 月,一支德军奉命从前线撤退。撤退时,这支德军在村子里留下了伏兵,企图以撤退行动作掩护,杀苏军一个回马枪。苏军营长根据侦察员提供的情报,识破了敌人的骗术。他命令营主力隐蔽地向村后迂回,准备从背后猛击敌人,同时命部分士兵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大摇大摆地向敌人的伏击圈走去,以示没有看穿敌人的诡计。德军想放近一些再打,所以在苏军接敌过程中始终没有开枪。就要接近伏击圈了,苏军士兵突然同时卧倒。正当德军被弄得莫名其妙的时候,村后的枪声响了。苏军前后夹击,很快歼灭了村里的伏兵。在这次战斗中,德军本想暗算苏军,没承想,被苏军将计就计,拣了个大便宜。这位苏军营长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识破了敌人的骗术以后,故作不知,将计就计,把施骗者变成了欺骗对象。将计就计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欺骗方法。其基本要领是借敌之谋,计上用计。运用此法的前提就是掌握有关敌人军事欺骗的情报。没有这一条,其他都无从谈起。二、军事欺骗的情报保障
军事欺骗的情报保障,就是通过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为定下军事欺骗决心,制定军事欺骗计划,指挥军事欺骗行动提供所需要的情报。根据情报形成时间的长短、使用层次的高低、应用范围的大小以及侧重点的不同,通常把情报分为战略情报、战役情报和战术情报三类。战略情报的范围涉及与战争有关的一切国家和地区,其内容包括敌对国家军事、政治、经济、国力等诸方面的情况,可供统帅部制定战略欺骗计划之用。战役情报是作战区域以内的敌方情况,可供战役指挥机构实施战役欺骗之用。战术情报的范围限于当面敌人的有关情况,要求详尽、具体、准确,可满足战术指挥员实施战术欺骗之用。三类情报在各自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为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军事欺骗提供情报保障。
为满足军事欺骗的情报需求,在平时和战时都应注意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情报。获取情报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四种。
(一)从公开资料中搜集情报
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书籍、学术报告是获取战略情报的重要来源。西方情报专家认为,当今世界,各种情报大多是从公开渠道获取的。从事情报工作达四十年之久的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长艾伦·杜勒斯曾指出:“公开的情报是从报纸、书籍、学术和技术刊物、政府公报、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方面搜集的。即便是一本小说,或者是一出戏,也可能包含着关于某个国家的有用的情报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位教员认为,“通过对许多国防专业刊物的仔细研究,所能了解到的一个国家的军事潜力情况,比一个间谍秘密工作几年所发现的要多得多。”据说,美国70 年代从公开资料中获取的情报约占美国情报总量的80%左右。原苏联情报机关承认,它们的情报90%是从公开渠道搜集的,公开资料是提炼绝密情报的最好的矿石。
早在本世纪30 年代,就有人开始从大量的公开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情报。
1935 年初,英国作家雅各布出版了一本名为《战斗情报》的小册子,揭露了希特勒新军的组织情况。这本长达172 页的小册子详细地列出了德军各级司令部、各师和各军管区的番号、编制装备、人数、驻扎地点,还列举了168 名陆军各级指挥官的姓名、年龄、经历和任职时间。这无疑是一份绝密的军事情报。然而,这本小册子的全部材料都是从德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得来的。雅各布的工具只是一把剪刀,一罐浆糊,一个卡片盒和一个情报人员的头脑。他凭着灵敏的嗅觉,高超的分析能力,从公开发表的新闻消息的字里行间,寻觅到了德国法西斯军事核心的秘密情报,并用这些情报向人们预示了即将压到欧洲大陆上空的乌云。雅各布的小册子告诉人们,公开发行的报纸刊物是情报人员货真价实的情报来源。
在后来的岁月中,从公开资料中搜集秘密情报的例子屡见不鲜。
1978 年6 月,哈佛大学经济研究生写出了一份长达400 页的报告,标题为《制造核弹的方法》。这份长达400 页的技术报告的所有材料都来自图书馆中那些极为平常的公开的图书和资料!
1979 年5 月,美国《密尔沃基哨兵报》的一位记者发表了一篇题为《氢弹轻易可得》的长篇报道,详细地介绍了制造氢弹的方法。这篇报道也是以公共图书馆的资料为基础写成的!
美国出版的《1983—1984 年世界飞机年鉴》,是一部研究民用和军用飞机的重要参考书。该书收集了世界上6000 种飞机的材料,其中有不少是绝密材料。这些绝密情报并非来自嗅觉灵敏的间谍网,而是编写这部年鉴的编辑查阅大量零星公开的飞机资料得来的。年鉴被誉为公开的绝密情报的样板。难怪有人不无忧虑他说:“秘密情报的95%被报纸和高级杂志发表了”。从公开资料中搜集情报,来源丰富,内容广泛。各国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著作、科研报告、学术论文,电台广播,影像资料,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甚至业余摄影者、旅行家拍摄的照片,都可以从中获取重要的机密情报。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情报人员,往往能从在别人看来毫无价值的材料中获得有用的情报。从公开资料中搜集的主要是战略情报。这些情报是制定战略欺骗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从战俘和缴获的敌军文件中获取情报
利用战俘获取情报的历史十分悠久。战俘所提供的情报范围很广,从战术情报到战略情报,都能提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双方失踪和被俘的总人数是770 多万,占参战军队人数的12%。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两年内,俘虏的总数达40 万人以上;在战争结束时,俘虏总数竟超过了1500 万人。作战双方从战俘口中获得了难以估价的情报材料,其中有些情报直接服务于军事欺骗。
军人被俘以后,一般都要进行例行审问。在审问中发现某人确实了解情况后,再送到特别审讯室由专门的审讯人员进行详细盘问,获取更多的情报。普通士兵由于不参与军事行动的策划,除执行例行任务外,什么都不知道,提供的情报较少,大多只能供出自己部队的番号、指挥官的姓名和自己担负的任务。而对中高级指挥官的审问,往往会获得与作战企图、部署和计划有关的重要情报。例如,蒙哥马利曾从隆美尔的部属、高级司令官冯·托马将军那里,获取了他的劲敌隆美尔的最重要的军事计划。托马被俘后,没有受到通常的审问,而是被蒙哥马利邀请去谈话。友好和善的气氛,使他放松了戒备,不知不觉之中给蒙哥马利提供了极需了解的材料。又如,苏军通
过审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俘虏的德国第4 军的将军们,掌握了希特勒侵苏战争的许多细节。据说在英国,德国被俘军官们被安置在特种营房里,不仅愿意提供重要情报,而且用沙盘和军事模型来揭露德国的战争计划。这些情报大大增强了英军军事欺骗的针对性。
一般来说,战俘是不愿提供情报的。为了挖出他们心中隐藏的秘密,有时需采取迂回、含蓄的方式,诱导他们不自觉他说出自己掌握的情报。曾在情报机关工作过四年的美国新闻记者法拉戈在《斗智》一书中举了下面这个例子:
1942—1943 年冬季,希特勒的潜艇在大西洋横行无忌,给英美的海上运输带来很大困难。1 月15 日,德军潜艇一次就击沉7 艘汽油运输舰,致使驻扎在北非的英美空军因得不到急需的油料而无法升空作战。据盟军情报部门报告,德国正在试验一种能根据螺旋浆声源的方向自动向目标袭击的感音鱼雷。由于未掌握这种武器的详细情报,无法采取任何防御措施,形势日益严峻。为获取这种神秘的新式武器的材料,进行了各种努力,但是都失败了。正当盟国海军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机遇不期而至:1943 年2 月,美国驱逐舰击沉了一艘德国潜艇。在活着的艇员中,有一名下级军官不久前曾在德国海军鱼雷站工作,而这个站就是制造感音鱼雷的地方。审问开始了。负责审问的是一位精通鱼雷技术的后备役年青军官。他没有表示出对德国鱼雷有特别的兴趣。然而,他关于鱼雷发展方面的知识使德国军官感到震惊。美国军官用心理学方法缓和了这名俘虏的情绪以后,装出瞧不起德国鱼雷的样了,并且嘲笑这个德国人的妄自尊大。这样以来,这个骄傲的德国人忍耐不住了。为了证明德国海军在这方面比美国先进,他不仅提供了关于德国鱼雷生产的一般情况,而且对德国的秘密武器——感音鱼雷大肆吹嘘。美国军官装出不相信的神气,说感音鱼雷是编出来吓唬人的神话。这个德国人听后勃然大怒,主动提出要画一张感音鱼雷的蓝图。只用几个小时功夫,他就凭着记忆画出了这种新武器的蓝图。这张蓝图很快被送到设在奥尔丹斯的兵工厂。工厂按图纸造出了试验样品,防御这种武器的问题随之解决。后来当德国潜艇装备了这种鱼雷以后,盟国海军已有了对付它的办法。德国人企图用以决定大西洋海战命运的秘密武器几乎完全失去了作用。从战俘口中得来的情报,使盟国的运输船队避免了价值几亿美元的损失。
战争中散失的文件也是重要的情报来源。由于文件是重要的秘密载体,作战双方都十分重视从对方的文件中获取情报。1940 年,德军进占巴黎,获取了法国参谋总部的全部秘密档案,其中有法国和英国皇家总参谋部之间的协议等密级极高的文件,给英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纳粹的未日来临时,德国参谋总部、外交部和一切机关部门的整套档案都落入盟军之手,其中包括著名的对付法国的“史利芬计划”的原件。
尽管战时禁止高级将领写日记和私自保存档案,尽管严禁把高级机密文件带人战区以免落入敌手,尽管规定在紧急状态下要彻底销毁秘密文件,但规定归规定,不执行规定的人总是有的,文件来不及销毁或销毁不彻底的情况也总是有的。所以,敌军文件始终是不可忽视的情报来源。
(三)通过谍报手段获取情报
利用间谍获取情报的方法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我国使用间谍最早的是夏朝。少康称帝后,为扩大势力,曾派出他的老臣潜入过国进行间谍活动,导致过国的灭亡。到了公元前17 世纪,夏商之间屡次发生战争。商王收买了
夏桀之臣伊尹,封他为相。在后来的鸣条战争中,成汤根据伊尹的建议,派出大量间谍混入夏朝,广泛收集情报,摸清了敌人的行动规律,并针对敌人的特点,采取了设伏诱敌、引其就范、聚而歼之的战术,一举打败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比较系统的间谍理论。孙武在《用间篇》中对间谍的地位作用、使用方法作了精辟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间谍理论。
间谍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早期的间谍工作一般是单一的个体活动,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活动能量和工作效率十分有限。到了近代,谍报工作发展很快。1913 年至1915 年,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共有90 多个国家和地区、30 亿人口卷入战争。各参战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纷纷加强本国的间谍情报工作,建立间谍情报机构,使间谍情报工作在这一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战后,世界各国相继调整和完善自己的间谍情报机构,并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间谍情报工作,使世界谍报组织无论在人员数量上还是在工作效率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利用间谍获取情报的方法主要是渗透、策反、刺探、窃取、收买等五种。渗透。渗透就是在敌方要害部门安插间谍。一般是选派干练的间谍情报人员或代理人,想方设法打进敌对国家的政府及机要、军事和情报等要害部门,窃取该国的核心机密情报。渗透的主要目标是军政机要部门、高级科研部门和情报机关。一个间谍成功地打进对方要害部门,就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核心机密情报。50 年代初,苏联克格勃成员海因茨·费尔弗利用情报机构提供的大量重要情报,取得了联邦德国情报机构的信任,当上下联邦德国情报机构苏联处处长。在长达10 年的时间里,他向苏联情报机构提供了大量重要的情报资料、策反。策反就是设法把对方内部能够接触重要情报的人拉过来,为自己的情报工作服务,以达到获取重要情报的目的。这是国际间谍机构进行谍报活动惯用的手段。策反的首选对象是党政军的首要人物、机要人员、情报人员。只有排除了策反他们的可能性时,才考虑其他对象。就价值来说,掌管机密文件保险柜钥匙的秘书当然比负责倒废纸篓的公务员要高得多。但是,当前者无法接近时,后者也不失为策反对象。高级官员家的佣人也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关键是把她们拉过来为自己服务。
从国际间谍斗争的形势看,策反的对象越来越集中到军政要员和谍报人员身上。对这些人进行策反虽然比较困难,但一旦策反成功,其价值相当可观。
有些国家间谍机关在策反方面有时是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