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军夺取了城市,攻占了炮台、要塞等原来防备他们的工事,现在转过来对付美军,从南加州调回的美军,一时之间根本就攻不破这些防御工事,只能向联邦求援。而联邦政府也是猝不及防,没想到华人会趁机起义。一开始怀疑是中国政府从中做鬼,发出了抗议,请求国际支持。
但后来也慢慢清醒过来,感觉这不像是中国政府的操作。因为中国政府后来的举动,虽然看起来强硬,可明显是倾向于和平的。既然不想跟美国开战,就犯不着鼓动美国华人反叛啊。
可这时候问题来了,当年跟大明结束战争的时候,美国跟大明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美国不能在西岸地区建立远洋海军,此时大明以此为理由,不允许美国将海军调往西岸。但这是最好的机会恢复美国在西岸的海军存在,如果不趁此机会将海军调往西岸,那么美国西部地区,始终都要受到中国海军的强大威胁。
但中国政府不允许,美国人要调兵,那也不太容易,因为将海军从东岸千里迢迢调往西岸,中国海军以逸待劳,到时候美国海军远征舰队能不能在中国海军面前占到便宜,实在是不好说。
这几年美国加紧了在巴拿马的地区的渗透,并且得到英国支持,从法国手里抢走了这里的运河开挖权力,本来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运河,将东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联系起来,从而解决目前这种海军分裂的情况。
但运河还没有开通,施工过程困难极大,运河没有修通之前,海军就始终处于劣势。
所以中国不答应,美国还真的不敢派遣海军,除非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因此加州危机爆发后,美国一边向中国抗议,一边紧急联系欧洲国家,寻求支撑。
重点是世界霸主英国,只要有英国的支持,美国海军就能平安抵达旧金山。
可是英国跟中国有协定,尽管并不打算依此协定支持中国跟美国开战,但却也不能站在美国一边。
其他列强中,法国人始终紧盯着德国,不愿意向海外派遣过多的力量,更不想卷入其他地区的战争之中。德国虽然轻易给予许诺,但开价太高,要求美国转让在古巴的治安区给德国。将德国放在家门口,跟中国一样危险,美国不可能答应。俄国海军实力已经很强大了,陆军实力更强大,而且跟中国有矛盾,迟早会爆发战争,所以俄国是最积极支持美国的。但俄国人提出跟美国缔结盟约,却让美国人很犹豫。一旦跟俄国结盟,就卷入了欧洲纷争,这跟他们的国策是不符合的。
美国在活动的时候,中国也在活动,一边要求英国支持,做好军事准备。一边释放了和解的态度,建议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加州问题。英国很乐意充当调解人,转达了中国政府并无意支持华人在美国西部建国,也没有分裂美国国土的意愿。愿意在恢复到之前状态的基础上,跟美国进行和解。中国政府愿意帮助美国,解决当地华人的分裂行为。
这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为美国人其实很不自信,上次的战争让他们吃进了苦头。在爆发一场在美国国土上的,跟中国的战争,而且是比当时更强大的中国,他们没有信心。一旦开战,几百万中国軍队很容易就能从华人占据的旧金山登陆,然后席卷美国西部。接着向东部进攻,美国政府考虑过,无论如何,他们都挡不住中国軍队向美国中西部的进军。很可能再次面临一场整个中西部沦陷的局面,因为在兵源上,他们怎么都不可能个中国相比。
另外恶劣的财政状况,让美国也不想打仗。上次战争让他们背上了一百多亿的外债,尽管没有影响到民间经济,还让东部沿海的工业在战争中大大发展了一把,但一百多亿外债,却让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几年债务不但一点都没有减少,利息就让美国政府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大的公共建设。战后组建了大海军,也维持了六十万正规部队,同样是巨额开销。在这种情况下,再次跟中国开战,美国担心他们的政府会垮台。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暂时放弃跟俄国结盟的打算,接受英国的调停,跟中国进行谈判。
两国谈判团队在伦敦进行磋商。基本原则上美国可以接受,那就是将加州恢复到明美战争之后的状态,美国继续保护华人利益,当地华人放弃建国的举动。但在印第安人问题上,双方有所出入。
中国人提出,加州危机是因为美国过于欺压印第安人,想要剥夺印第安人土地引起的,中国代表建议,美军撤出南加州,将印第安人生活区域还给印第安人,或者将南加州整体划为印第安保留区。
美国认为印第安人问题,是美国内政,不在跟中国的谈判内容中。
中国代表表示,当地华人之所以支持印第安人,主要是信仰问题,如果美国不能保护印第安人的利益,同一信仰的华人很难放下武器。
跟印第安人扯上关系后,欧洲舆论一度比较支持,因为美国的印第安人灭绝问题,对欧洲的白人来说,没有切肤之痛,没有利益之争,他们十分乐意同情近乎灭绝的印第安人,在这方面欧洲精英对美国的批评就没少过。为什么欧洲人认为美国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中坏的那一面,英国是好的那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家认为美国人灭绝了印第安人,而英国人却能“带领”印度人、非洲人等殖民地民族走向文明。
当然很大程度上,这是霸权时代的英国文化上对美国的抹黑所致,事实上灭绝在英国人手里的民族更多,比如澳大利亚的土著。
但自认为已经文明起来的英国绅士,已经无法接受种族灭绝政策了,他们跟布尔人打仗的时候,因为布尔人屠杀黑人,甚至枪毙了好几个布尔民团首领,在之后的谈判中,也跟布尔人就黑人的选举权问题产生很大分歧。最后牺牲了黑人的选举权,让布尔人愿意向英王宣示,英国绅士就不会追究了。
总之英国的文明程度,已经到了可以为南非黑人争取选举权的程度,那么自然比较同情被美国人挤压的印第安人。只要黑人和印第安人不是生活在英伦三岛上,英国绅士就会一直向外释放他们这种文明,一旦这些人进入英伦,嗯,英国人会脱欧。
在强大的英国舆论影响下,美国政府决定让步,他们决定放弃南加州的土地,建立一个庞大的印第安保留地。并且决定将美国所有的印第安人都迁居到这里来,倒也不失为一种彻底解决印第安人问题的办法。
可这时候问题来了,太平军不愿意放弃建国。中国领事找李秀成谈过,找杨辅清谈过,但都无法达成一致,这俩人年事已高,已经不太管事了。而洪秀全不跟中国领事谈,事实上洪秀全更不管事,他始终扮演一个精神偶像,一个神。
此时太平军中真正掌权的,是那批年轻的少壮派,如果不是少壮派掌权,其实他们也不会轻易发动起义。
少壮派的头目是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但洪天贵福其实也是一个旗帜,洪秀全是精神旗帜,洪天贵福就是政治旗帜,软弱的他完全被那群二代给架空了。
少壮派中比较能谈的,是李秀成的两个儿子,但俩人也做不了主,一大批在美国后成长起来的少壮派支持他们,但并不完全听从他们。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影响了这里,太平军的第二代依然四分五裂。
二代们不拒绝中国的支持,但他们拒绝再屈居美国人之下,他们要在加州建立太平天国的意愿激起强烈。背后是对权力的极端渴望。
这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麻烦,美国人可以让步,中国却无法解决华人问题。
此时要么选择让美国人镇压这里的华人,要么就跟美国开战,让太平军将大明拖入战争,这让朱敬伦极为恼火,可不管他们,美国一旦镇压当地华人,势必再次控制加州,华人在当地的影响力将会荡然无存,至少也是极大削弱。
中国政府内部的争议也更大了。
兵部分析了现在的局势,太平军已经占领了三角洲地区,组织起了三十万人的軍队,拥有充足的武器装备,还从美军手里得到了为数不少的重武器。
切断了内华达山脉的交通,美军不容易从东部调兵。南边和北边,也都占据了有利地形,一旦开战,太平军坚持几个月是可以的,这给中国争取了调兵的时间,在美国消灭太平军势力之前,中国就有能力向这里输送一百万軍队和相应物资。
所以兵部建议发动战争,这次彻底将美国西部占领,一劳永逸的解决美国对中国太平洋利益链的威胁。
户部一直都不愿意战争,担心战争会拖垮中国经济,而且上次跟美国战争到最后,国内出现了各种问题,几乎闹出了动乱,他们心有余悸,不想冒险。
朱敬伦也不希望这时候开战,其实只要美国一直能接受华人在美国西部保持优势,朱敬伦就不打算跟美国开战,可是突然爆发了一件事,让朱敬伦改了主意。
德国跟法国之间,爆发了摩洛哥危机。
,
第八百二十五节 大战一触即发()
时间是1903年3月,加利福尼亚危机爆发后两个月,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港口,发表反法演讲,挑起了摩洛哥危机。
起因则是法国在摩洛哥的扩张。
去年刚刚结束了布尔战争后,英国为了改善被整个欧洲,尤其是法俄同盟和德奥同盟两大同盟同时仇视的局面,开始寻求改善跟法国的关系。
刚刚继位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了法国,在访问法国初期,法国人对英国国王是抵触的。
决定出访前,爱德华七世问英国首相说,“会遭到什么对待”,首相说可能会有人往你脸上吐,爱德华七世说,“如果真的吐到我脸上,我不擦,让风把它吹干。”
他做到了,用唾面自干来展现他的气度。
到了法国后,巴黎街头的法国民众很不友好,高喊着“布尔人万岁”“法绍达万岁”,给了爱德华七世一个下马威。
但爱德华七世没有恼怒,到处微笑着挥手,向任何人展现魅力。
他在法国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称赞法国人民和法国文化的伟大,表明自己对法国的仰慕和热爱之情,声称英法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邦,一荣倶荣,一损倶损。访问途中,爱德华七世只要听见马赛曲就赶紧立正,敬礼!
由于这些出色的政治表演,让他踏上归程的时候,法国人自发聚集在码头欢送,“国王万岁”的呼声在人群中响起,这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人第一次响起“国王万岁”的呼声。
爱德华七世访问之后,英法很快就达成了协议,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划定两国在暹罗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为英国势力范围,东半部为法国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
不能将英法协约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英国国王的政治作秀,因为之前法国已经率先释放了善意,法国外长率先表示,愿意在国际问题上跟英国保持一致行动,说法国不生产英国出口的商品,比如法国不产棉布,只产葡萄酒和奢侈品,跟英国之间没有利害冲突。
爱德华七世访法也是法国总统邀请的。
所以说更多的是法国不愿意在德国的压力下,跟其他任何国家交恶,尤其是英国这样的世界霸权国家,既然德国在向大英帝国发起挑战,法国当然要拉拢英国。
可与之对比的是,沙皇也曾以政治任务出访过,1875年他访问德国,为了化解德国对法国的威胁,表达俄国不愿意看到德国继续削弱法国的意愿,俾斯麦屈服了。但沙皇高调的宣传此事,让整个欧洲都知道,在关键时刻是沙皇保护了法国。沙皇将所有的荣誉都贴在了自己脸上,导致德国人对俄国的观感继续恶化,此时德俄关系开始走向下坡路,几年后俾斯麦停止了对俄国的经济输血,拒绝向俄国贷款。
如果沙皇能够低调一些,不将自己扮演成法国的保护人,而是将自己打扮成一个谦逊的和平主义者,显然更能被德国人所接受。
这次摩洛哥危机,其实也就是德国皇帝,类似沙皇一样的表演行为引发的。
先是法国在跟英国签署了协约之后,得到英国支持他们在摩洛哥的行动。
法国人很快就要求摩洛哥政府在法国的监督之下进行改革,要求控制摩洛哥重要港口的关税、要求摩洛哥聘用法**事教官,要求摩洛哥给予法国开矿筑路的权力,希望加强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力,让摩洛哥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但是德国不干了,德国在摩洛哥没有太大的特权,但是拥有经济利益,他们在向摩洛哥大量出口和转口商品。比如摩洛哥危机前,法国向摩洛哥转口茶叶四五百吨,德国也转口了一百多吨。但德国在摩洛哥没有其他特权,距离摩洛哥也隔着半个欧洲,犯不着跟法国争夺这里。
可是,德皇威廉二世当即访问摩洛哥港口丹吉尔港,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列强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公开反对法国把摩洛哥变为其保护国。
德皇张扬的语调,让法国下不来台,而且带有一种摩洛哥的保护人的格调,让法国非常不满,德国皇帝还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商讨摩洛哥问题。
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强国会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国际裁决的,这本身视为对自己权力的干涉,以及一种屈辱。因为只有失败者的命运,才会交给别国决定。比如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法国。
就连美国跟大明战争最艰苦的时候,都始终没有让国际社会介入,因为一旦列强干涉,本国权力的独立性也就不存在了,很容易丧失权力。西班牙的殖民地交由国际裁决,得到的是被瓜分的命运。
所以法国人将德国皇帝的要求看作是对法国的侮辱,两国报纸纷纷报道对对方的侮辱性言辞,法国外长态度强硬,大有不惜一战的架势。
德国也十分强硬,甚至发出法国軍队登上摩洛哥,德国軍队就跨过德法边境的威胁。
德法一旦打起来,很多国家都不愿意看到,比如奥匈帝国不想看到因此被拖入战争。但又不敢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不站在德国一边,否则德国也不会支持奥匈对抗俄国。俄国其实也不想看到战争爆发,这是俄国最好的时候,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时期,正是追赶先进国家的机遇,俄国政治家看的很明白。英国也不愿意看到战争爆发,刚刚结束布尔战争的英国,正在恢复元气,同时对本国的陆军实力极为不满,打算加强陆军训练水平,进行改革。此时大英帝国对欧洲大陆没有力量输出能力,因此不愿意看到德法开战。
整个欧洲都不想看到德法战争爆发,但中国却很需要这样一场战争,他需要一场世界大战给自己腾出足够的地缘调整空间,主要是可以趁机瓜分美国领土。
因为在欧洲保持稳定的状态下,中国即便再次打败美国,再次占领了美国西部,也没有足够的地缘空间让中国吞下这里,势必引起欧洲列强的干涉。但如果欧洲自己内斗,就会给中国留下巨大的政治空间。
一战之前,各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都没怎么改变地缘结构,普法战争这种规模的战争,最后普鲁士也没能割走多少法国领土。原因就是欧洲的地缘平衡政治,其他国家是不能接受任何一个战胜国变得太过强大的。
所以普鲁士打败法国,建立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后,其他国家就开始支持法国,让德国根本就吞不下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充其量不过法国本土的百分之一。同样的道理,中国即便打败了美国,欧洲地缘平衡的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接受中国成为一个横跨太平洋的大帝国的,势必支持美国。
现在变化出现了,德国跟法国在摩洛哥问题上几乎开战,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必须将力量集中在摩洛哥,对美国的关注度就大减,最重要的是,因为尽在欧洲咫尺的摩洛哥,让欧洲国家内部产生了冲突,这就给了中国巨大的地缘空间,可以在美国行动了。
所以朱敬伦让中国外交官改变了态度,向美国提出新的建议,要求美军彻底撤出加州,允许华人、白人和印第安人在当地自治,建立自治政府。
美国拒绝了,中国宣布谈判破裂,宣布派一支舰队前往旧金山,名义是保护侨民。
中美战争又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
同时还派遣高规格代表团访问德国,皇太子朱凝华跟中国驻徳领事一起,开始跟德国政要进行密切的沟通,希望鼓动德国对法国开战。
当然单纯用嘴皮子来鼓动是不会有什么作用的,哪怕说的天花乱坠,德国人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是不敢破坏欧洲平衡,必须让德国人看到稍纵即逝的良机。
这是驻德公使方纶的策略,他告诉德国人,如果此时德国和法国开战,中国可以帮忙牵制俄国兵力,中国最少可以在边境地区部署一百万軍队。在中国的牵制下,俄国绝对不敢贸然跟德国开战,此时德国只需要对抗法国一国,不需要两线作战。
德国軍方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此时德国总参谋长是施里芬,他的著名的施里芬计划一直在完善中,而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东方国家能够牵制住俄国(历史上是日本)。
只要东方国家能够牵制住俄国,德国权力对付法国,投入全部兵力侧翼迂回进攻巴黎,只需要六到八周时间就能结束战争。
但不管代价多么小的战争,德国能收获什么呢,如果收获不了什么,谁会战争。
方纶向德国证明他们能收获超乎想像的利益,那就是破坏压在德国头上的法俄同盟。
第八百二十六节 挑拨失败()
?方纶告诉德国政要们,一旦德国现在向法国攻击,有十足的胜算,可以削弱法国。
德国担心俄国会参战,方纶表示,中国愿意出兵百万陈兵边境地区,俄国未必敢参战。如果俄国不敢参战,那么法俄同盟也就失去了作用,德国通过一场战争,彻底让法国对俄国死心,也解散了这个同盟。
就算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