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致的扇子,之后畅销全世界。
与扇子的技艺一样的,还有一大批的其他工艺品,丝竹编织物,手工纺织品,各种木雕石雕,高达数百种,每年出口额高达上亿两。
历史上,清末时代的一些欧洲人,甚至有这样的忧虑,他们认为中国和印度的手工业品会冲垮欧洲的工业,卡内基就很担心中印的手工业品会摧毁欧洲的工业文明。
这种忧虑其实很可笑,但当时的人看到他们的工业品始终无法彻底击败两国的手工品,印度在高端棉布上,中国在大批日用品上,都是用本国手工产品,不仅性能上更有独特性,甚至连价格都更低,这才是欧洲人忧虑。
中国手工产品是什么时候走向末路的?甚至一度让国人陌生,乃至崇拜别国的工匠?
准确来讲是新中国后。
新中国的建立,打碎了许多东西,有腐朽的糟粕,也有传承的精粹。
手工艺品就是在新中国之后消失的,殊为可惜。
是共和国有意打击手工成产吗?也不是。虽然新中国时代的政治意识,是一种偏激的崇拜大工业的意识,但在手工业上,却真的没有刻意打击。手工业品和手工工匠的消亡,只能说是一种遗憾。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新中国摧毁了旧有的权力阶层和富人阶层,权贵没有了,连普通的地主、资本家也被打倒了,让手工匠人失去了客户,再也没有办法通过手艺吃饭的渠道,必然消亡。第二个原因,也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新中国对手工业的改造。
新中国对手工业的改造,并不是为了消灭手工业,恰恰相反,当时急需要外汇的国家,是大力支持能够创汇的产业的。看到某些深受外国人喜欢的手工艺品,国家是大力支持,在各地都创办了一大批工艺品厂,不但不消灭这些手艺,反而用大工业的方式,扩大生产。
可问题就出在这种工艺品厂上了,初衷是好的,改造手工业创汇也好,扩大规模也好,怎么看也不至于让手工艺消失。但事实是,这些工艺品厂在经营过最初的一段时间之后,往往都陷入了困境,出口卖不动了,外国人不喜欢了。然后国家关闭工艺品厂,原来的手艺人重新安置,成了其他行业的工人,一门手艺也就慢慢消失了。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西方工匠在工业革命之后,也引入机器生产,可他们的产品还是手工艺品,他们依然可以活的很好,受到全世界的追捧,而中国的手工作坊变成了工艺品厂之后,却倒闭了,手艺消失了。
简单的归结为体制问题,是不负责任的。
朱敬伦很清楚,最大的问题是,那种政府管理的工艺品厂,让手工工匠脱离了市场,远离了他们的客户,他们不需要,也没有心思,又没有信息,去适应市场,用他们的手艺,生产各种各样独特的产品,比如日本的折扇到了中国,中国工匠不用纸做,改用丝绸,改用象牙,改用贝壳,做的比日本的折扇还要好。可一旦手工作坊变成了工艺品厂,手工工匠变成了工人阶级,他们的产品还在,大规模生产一阵后,没有了市场,他们又没有了重新设计新产品的必要,那么产品倒了,手艺也就丢了。
可以说中国手工艺品和手工工匠的消失,主要原因是让匠人脱离了市场和客户,等于让手工匠人失去了灵魂,也就是失去了匠心。
朱敬伦是很喜欢这些手工艺品的,不是他讲究奢侈和品位,而是他的老旧思想,十分喜欢这种通过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他历来都很保护这些匠人,哪怕跟太平天国和满清打仗,他都不忘保护手工艺人,比如从天京将大批的江南工匠带回了大明,从北亰将大批的清宫造办处的工匠带回了大明。
虽说有掳人之嫌,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在战争平息之后,是允许他们自由离去的。
许多北亰的工匠就在太平之后走了,但大多数的太平天国工匠是留了下来的。
即便那些走了的人,往往也留下了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手艺。
当年从北亰造办处带回的工匠,政府帮助他们在大明开办了金作、银作、珐琅作等等手工作坊,清宫从康乾时代起,就建立了六十一个皇家作坊,称之为造办处六十一作,统统都拉回了大明。
从太平天国请回来的那些给太平天国王爷们制造产品的工匠,则开办了大大小小为数众多的个人作坊。
朱敬伦为了照顾这些工匠的生计,从他们来到大明开始,就高调的用皇帝的身份,专门向他们订制日用品,让这些工匠成为了既给满清皇帝,给太平天国天王制作过器物的工匠,也成为给大明皇帝制作器物的工匠。
但跟洪秀全和满清皇帝不同的是,朱敬伦并不独享他们的手艺,也不会花钱养活他们,而是同意他们出售产品养活自己,因为给皇家制作器物的巨大品牌,这些工匠生活的其实不错。
普通人糊口不难,少数手艺最精湛或者脑子最灵活的,甚至直接将产业做大,在朱敬伦稍微扶持之后,就起飞了,在开放的大明市场上,博取了一片蓝天。
比较有名的,是清宫玻璃厂的工匠,在大明开办了玻璃作坊,一开始只生产玻璃器皿,很多都是从康熙时候传下来的老手艺,各种彩色玻璃器。后来开发了窗面玻璃,大大扩宽了民间市场,供不应求之后,玻璃厂引入西方技术,建造了大型玻璃工厂,生产透明的平板玻璃,已经成为大明最大的玻璃生产商了。
还有一些清宫巧匠,他们用各种昂贵的宝石打造各种艺术品,比如用黄金做枝干、翡翠雕绿叶、白玉做白花、珊瑚做红花、宝石做花蕊,最后组成一座盆景。每每打造一株,耗用数年,但一旦做成就价值连城,求购者蜂拥不绝,往往能卖出数万甚至更多,工匠打造这么一件艺术品,也往往能吃好几年。
这种盆景需要的工艺很多,有金器手艺,玉器手艺,掐丝手艺等等,往往是众多能工巧匠合力完成,但真正值钱的其实并不是手艺,而是他们的奇思妙想。
也有单纯靠巧计吃饭的,比如各种微雕,用枣核、橄榄核雕刻一艘小船了,雕刻一个动物了,也都能卖点钱,这时代是有人喜欢把玩这些小玩意的。
太平天国的工匠,则将江南一带的传统锦缎技艺带到了大明,什么宋锦、云锦,一直都是畅销海内外的高端纺织品,还有苏绣、杭绣、缂丝等精巧工艺品,同样做的很大。
太平天国工匠开办的云锦作坊、宋锦作坊,已经是大明最高端的纺织出口品了,比如英国王室就常年专程从大明订购宋锦,法国富豪们则更喜欢色彩更艳丽,工艺更复杂的云锦。
这些精美的工艺品的出口,获利只在其次,给大明国家形象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当一个国家总是向外输出美好的时候,他的国家形象差不了。古代中国之所以在西方形象那么好,不就是因为大家一想到中国,总是跟丝绸、瓷器联想到一起吗。
在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影响下,尽管大明的产品在世界上,还没什么太坚挺的口碑,但也没有恶劣的低端产品的风评,至少避免了走山寨大国的老路。工业品之所以没有口碑,确实是技不如人,还无法大规模出口西方,轻纺织品出口不到欧洲,机器设备甚至还需要大量进口。
但朱敬伦相信,等中国制造完成了积累之后,手工艺品带来的口碑,将来一定会让大工业也有收获的。
不过电力化对这些高端的手工艺精品来讲,其实意义不是很大,这些产品往往卖的是设计,卖的是匠心,卖的是那一份独特的情怀,走的是高端路线,赚取的是高附加值。
电力化真正让手工业受益的,也是对国计民生真正有意义的,其实是比较低端的,供应西方中产阶级和中国普通百姓的那些中低端手工产品。
电力化给这些产品提供了一种使用机器生产的机会,大大节省人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产量,甚至可以说,电力化让私人手工作坊有了一个向小企业转型的机会。
大明政府决定推动这种转型。让上千万手工作坊成为小企业,让上千万手工工匠成为小企业主。这将早就数百万,上千万的小企业,惠及上亿的工人。
,
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
朱敬伦并没有可以推动这一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大明政府的专家看到了,他们出台了政策给与扶持,这是一个正常政府应该做的,大明政府这一套也不是独创,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西方人一直在这么干,日本人也学会了,大明没道理学不会。
一开始是几家比较低端的草编作坊开始采用电力机器,草编就是用草来编织各种工艺品和实用品,算不得什么高端产品,草帽、草鞋、斗笠、蓑衣都可以算作草编,中国来百姓当作日常用品,西方人图个新鲜当作收藏品,当然只是普通中产阶级的收藏品,富豪还是喜欢那些官窑瓷器、珊瑚象牙工艺品之类的高端产品,主要还是中国老百姓消费,因此这种手工产品销路极广。
可是草编工艺复杂,往往只能手工制作,用机器目前还很难处理不够标准化的茅草之类的纤维,倒是听说有人搞出了蒸汽制席机,但需要的原料十分严格,而且质量不够好,没能推广开来。
蒸汽机不好推广,小作坊用不起,即便是大作坊也不太好应用,因为让一个作坊,安装了蒸汽机,然后要经常性的进口煤炭,维护机器,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手艺人来说,实在是太过困难。
但电动机就不一样了,不需要专门的采购卖炭,运作机器,通上电,转动开关就行了,不用了直接关掉。虽然不可能带动什么复杂机器生产,但手工生产中还是有大量的简单动作可以用机器的。比如草编中的原料加工阶段,需要晒草、碾草,枯燥而无聊,就可以用机器来加工。用电动机带动碾子碾压稻草,显然比用人或者牲口省事多了。
于是电动机慢慢在草编工艺中推广开来,第一个形成规模的,是东莞的厚街,这里的草编作坊极多,引入机器之后,甚至出现了更复杂的分工合作,有的作坊不在直接加工草编,而是通过粗加工原材料卖给其他作坊生产赚钱,他们转型成了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厂。
将当地特有的莞草从农村收上来,进行碾压、晾晒、规整之后,卖给其他手工作坊。甚至带动的农村将莞草都当成一种经济作物种植了,而在之前,这可都是野生野收,没人会专门照看的。
同样的例子还有竹制品,从文人用的笔筒,到学生用的毛笔,百姓用的斗笠、竹席,各种竹筐等等,既是工艺品也是日用品,用蒸汽机加工不方便,但用电动机还是有可能的,用机器带动传统工具,分割竹条、竹枝,显然比手工效率高多了。
还有皮革业,陶瓷业等等,除了工匠们已经自行开发的一些粗陋工具之外,到底还能有多少种行业可以利用电力,政府都说不好。
他们出台的政策是,一方面鼓励机械企业发明生产一些小型机械,一方面鼓励作坊采购使用这些小机器,美国战争之后,工部就得到了每年一百万两的专项资金,用于推动这项工作,目前他们已经推动了一千家示范作坊,涵盖了八十多个较大的手工行业。
同时经过宣传,利用电力机器提高效率,已经成为作坊主们开始讨论的一种热议了。
将来这种传统行业,有多少可以通过新技术做大,从一千万家手工作坊中能否诞生出几百万家小型工厂,从几百万家小型工厂中,又能诞生出几十万中型工厂,从这几十万家中型工厂中又会诞生出几万家大型工厂,这就是传统国家工业化的理想道路。
而且这种道路真的有人走成了,那就是德国。
德国工业发展,并不是大工业消灭了手工业,而是手工业转向了大工业。
最著名的例子,还是克虏伯,这家家族企业上百年来始终都是一家手工作坊而已,但是工业革命后,通过引入新技术,扩大规模,慢慢转变成了一个工业巨头。可即便到了现在,已经拥有了数万名工人,手工成分其实还是保留了很多,没有完成彻底的资本化。美国卡内基就发现,生产同样的钢铁,他的公司只需要克虏伯四成左右的工人。显然在效率上,克虏伯的工厂还比不上纯粹资本化运作的卡内基钢铁公司。
不过光靠在传统领域引入新技术,显然只能拉近跟先进国家的差距,不可能超越对方,德国能够在19世纪末超越英法等先进国家,靠的绝不仅仅是在传统领域中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使老行业焕发青春。
德国能超越英国和法国,靠的更多的是开发新领域,创造新的产业。
比如积极创立发展电气、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新产业带来的爆炸性推动力,才最终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大明近几年来其实也在复制这种路线,电力工业开始蓬勃发展就是一个例子,但电力行业在大明的意义,只是在传统领域引入了新技术,犹如运输业中引入了铁路,是一种基础设施,算不上全新的产业。
在化工领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火药工业推动出来的肥皂业,就是化工产业,尽管不是什么高附加值化工产业,但却开始培养出了第一代化工人才。
而在高附加值的化工领域,因为一次性投入高,投资回收周期长,但相对利润也较高,显然是一种资本和技术双密集产业,不是一般商人能玩得转的,有钱的没技术,有技术的未必有资金。因此这个起步格外难,第一家介入煤化工的,是一家肥皂工厂。
这家肥皂厂一开始只是生产肥皂,同时为诺贝尔公司提供甘油原材料,慢慢他开始直接生产硝化甘油给诺贝尔供货,这样就需要引进制造硝酸的工艺。一步步沿着产业链攀升,最后他们发现,他们加工硝石生产硝酸的设备,跟德国生产氮肥的设备很相似。于是通过调整工艺,他们试制成功了氮肥。
这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名字也很不显眼叫做白又净肥皂公司,通过生产日用肥皂攫取了第一桶金,慢慢摸爬滚打到了生产废料,才真正成了气候,走到这一步他们用了十年,那时候已经是1885年了。
大明和法国的战争,让粮食价格高涨,肥料的生意自然就好。几年时间,就赚取了第二桶金,迅速发展壮大。之后开始研发出了桑树专用的肥料,甘蔗专用的肥料等等。大明跟美国开战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个化工巨头。并且切入了诺贝尔垄断的火药领域,从诺贝尔的供货商成长为了竞争者。
但白又净肥皂公司的主业并没有放在火药上,战争结束后,就结束了火药生产。利用战争期间新引进的设备,他们决定生产染料。
这又是一块利润很高的产业,全世界的化学染料都被德国垄断,连英国都只能给德国供应煤焦油,德国加工后返销给英国的纺织企业,大明的棉纺织工业也大量进口德国的染料。
战后白又净公司的染料迅速抢占德国染料的市场,而战后这波经济增长高峰,助推了他们的发展。
大明战后棉纺织市场,在棉纱产业上,依然大量进口英国和印度棉纱,但棉布产业已经占据了本国八成的市场份额,不但垄断了低端粗布,将美国粗布赶出了大明,还抢占了英国细布大量的市场,目前在城市中跟英国细布已经开始分庭抗礼。
纺织业的发展,让染料产业迅速膨胀起来,借助染料产业的发展,白又净肥皂公司,再次埋上一个新的台阶,跃升为千万两营业额的巨头公司,加上他们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即便兵工厂这样的什么都想做的怪物,想抢他们的食吃,都下不了嘴。
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业,大明在工业化道路上已经走上了正轨。
跟德国一样,化工产业的总值不高,连国民总值的一成都不到,只相当于百分之一的样子,但是这个产业的意义在于,他的附加值很高,他会带动新的机械设备行业,化工行业的附加值高,化工设备的附加值自然也就高,因此这种产业往往是一种产业升级意义的行业。
随着铁路、电力和化工三大工业化主力推动,大明结束对美战争之后,又获得大笔战争赔款经济体系中注入了大量资本,虽然统一北方给政府财政北上了沉重的包袱,可对民间企业来说,得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因此经济发展速度极为惊人。
短短三年时间,新开办企业就有一万多家,而工业增加资本翻了一番。犹如普法战争后的德国,经济如同嗑了猛药一般,以一种野蛮的劲头在增长。
任由这种势头增长十年,大明工业就将轻松超过法国,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并列第三。而这只是说工业,就像历史上大多数时间一样,中国的经济总量根本不敢算,真要算的话,恐怕现在已经跟美国差不多,甚至比美国都高了。
但这种平静总是那么的宝贵,1897年年底,法俄两国公开了双方早在1891年时候就签订的密约,这几年一直在大家猜测中的法俄同盟暴露在了世界面前,法俄通过此举向世界表明,法俄两国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公开挑战的可能。
法俄同盟的公开,让本就紧张的世界局势更加紧张,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开始了,大明也概莫能外,因为与大明安全相关的日俄两国,都加入了这场军备竞赛之中,大明被迫应战。
,
第七百九十七节 战列舰时代到来()
大明决定开建新式军舰的动机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来自日本,第二则是因为英国。
日本的甲午战争因为大明的从中搅合,最后变成了一台荒唐的闹剧,不能说日本人毫无收获,除了没得到战争赔款之外,他们基本上得到了想要的一切,那就是朝鲜的独立。
当时大明和英国一边压迫日本撤出大陆,一边也给了日本承诺,满足了让朝鲜摆脱大陆附属国地位的要求,日本人以为这样朝鲜就成了他们的,但谁知道俄国人并不买账,大明也英国都承认朝鲜的独立,大明宣布明清